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锦涛讲话
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 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的 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 民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 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 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 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 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1935年7月6日,国民党政府北平军分会代 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签定《何梅协定》。依此协定, 中国丧失了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日军在 华北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 1935年10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公开策动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迫于日本的压力, 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抛出了设立 “冀察 政务委员会”的方案。
东北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曾达到30万, 1932年末,开始走向低落。
3、局部抗战的兴起
➢ 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 抗日同盟军。
➢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1931年9月23日,南京各界市民10万人在 体育场集会举行反日救国大会。
➢ 1931年9月28日,北平各界市民在太平门前 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变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 党进行谈判。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阻 挡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抗战政策转变的原因
➢ 第一,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和国内有组织的抗日力量还相当弱小的客 观现实,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二,华北事变后,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下,国民党的政策逐步向抗日方面转变, 这为中共政策的逐步转变提供了客观可能 性。
万余人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作Fra Baidu bibliotek情况
➢ 武汉会战 ➢ 时间: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 ➢ 国民党参战人数近100万,日军参战人数40
万 ➢ 国民党军队伤亡40万,日军伤亡4万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 2、全面抗战后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 (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的政策 ➢ (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
➢ 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全大会明确表示了 对日的强硬态度。
➢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制定了三 年国防计划。
➢ 在此阶段的中日谈判中,针对日本的无理 要求,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某些有利于民族 的反要求。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
➢ 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的途径,并 切实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共接触、谈判。但 是,国民党坚持“政治解决”中共的前提 是中共的武装必先解除。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 1927年,东方会议 ➢ 1931年,九一八事变 ➢ 1932年,淞沪战役 ➢ 1935年,华北事变 ➢ 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2、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残暴统治 ➢ (1)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殖民地统治 ➢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的逼迫及 对其统治地位的威胁日益加剧,这迫使国 民党政府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
➢ 第二,华北事变威胁到英美的在华利益, 加深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并由此 加剧了它们与亲日派的斗争与分化。
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 1931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 针。
➢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 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避免事件扩大起见, 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借故税收减少,停 发了十九路军的军饷。 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 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上海成为不设防的城 市。 5月23日,国民党军委会下令,立即调十九 路军赴闽“剿共”。
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对比
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外,大口径火炮、坦 克、舰艇、飞机等,均不能制造,或仅能 少量装配制造。在军队方面,中国由陆军 200个师左右,总兵力202万人。数量虽大, 但编制内特种兵数量少,武器装备差,训 练程度不够,无后备役补充制度,总的战 斗力不强。日本陆军常设师团只有17个, 独立混成旅、骑兵旅和守备队虽只有10余 个,共60余万人,但预备役、后备
➢ 第三,中共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 召及在其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的 影响,特别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重大影 响。
➢ 第四,国民党内的一些爱国抗日力量,因 不满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而日益 严重地从国民党反动营垒中分化出去。
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 宁都起义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军
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对比
役、第一和第二补充兵数量总数总共达到 400余万人,而且战斗力强,编制内特种兵 数量大。
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 1、全面抗战后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 (1)国民党实行了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 (2)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情况
➢ 太原会战 ➢ 时间:1937年10月初至11月上旬 ➢ 国民党参战人数28万,日本参战人数14万 ➢ 国民党军队伤亡7.5万,其中八路军6000人。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 1933年,在英国的调停下,国民党政府与 日本于5月31日签定《塘沽协定》,向日本 侵略者敞开华北大门。
➢ 1935年6月27日,国民党察哈尔省代主席秦 德纯与日方代表土肥原签订《秦土协定》。 依此协定,中国军队撤出察北,日本侵略 者攫取了冀、察两省的大部分实权。此后, 他们加紧了制造华北事变的步伐。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 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 四、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 2、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残暴统治
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 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
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 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成立“中华 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 日。
2、共产党举起抗战的旗帜
➢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 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 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 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 争。
➢ 1931年9月26日,上海各界一致休业,20 万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抗日。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 用。
➢ 工人群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 ➢ 商界的抗日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 文化界的抗日活动也很活跃。
5、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 入全面抗战阶段。
(由原西北军一部改编)1.7万余人,携带 两万多件武器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红军, 旋即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1935年7月改称红五军)。
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1933年5月,国民党原西北军将领冯玉
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并谋求同中共合作。在该军中工作的共产 党员约有300人。
四、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1、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 ➢ 2、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 3、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独立自主
的敌后游击战争 ➢ 4、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5、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
动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 经验
➢ 1、抗战胜利的意义 ➢ 2、抗战胜利的原因 ➢ 3、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 共产党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
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变
➢ 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经历了从“反蒋抗日” 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 变历程。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1936年5月,实行 “反蒋抗日”的政策。
➢ 1936年5月至12月西安事变之前,实行“逼 蒋抗日”的政策。
日军伤亡2万。(转引自王桧林主编:《中 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情况
➢ 淞沪会战 ➢ 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日 ➢ 国民党参战人数70万,日本参战人数30万 ➢ 国民党军队伤亡20万,日军伤亡4万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情况
➢ 徐州会战 ➢ 时间:1938年3月至5月 ➢ 国民党参战人数60万,日军参战人数24万 ➢ 国民党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1
➢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对比
➢ 1937年中日力量对比,日本在经济和军事 实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日本工业总产值 为60亿美元,中国仅为13.6亿美元;生铁、 钢和石油的产量,日本分别为239万吨、 580万吨和39万吨,中国仅为95万吨、55 万吨和2000吨;兵器生产方面,步枪、机 枪、火炮、坦克、飞机、军舰,日本分别 为42754支、2295挺、498门、479辆、 1580架、51724吨,而中国除能生产步兵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法法西斯战争
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讲话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 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 用。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 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 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 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
胡锦涛讲话
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 的模范行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 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共产党抗战政策转变的原因
➢ 第三,遵义会议及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 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特别是纠正 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从而为上述政策的转变创造了主观条件。
3、局部抗战的兴起
➢ 东北抗日义勇军蜂起 东北义勇军是当时东北各地各民族各阶
层民众(包括一部分东北军官兵和山林队 等)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抗日武装的总称, 没有统一的指挥和组织,可按地区大致分 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部分。
➢ 西安事变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后,实行“联 蒋抗日”的政策。
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变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 全会(15日—22日召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 对外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 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 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 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作战
➢ 1939年底,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发动了“冬季攻势”。期间取得过昆仑关大捷, 歼敌4000余人。
➢ 1940年夏,国民党军队组织枣宜会战等一系列战 役。
➢ 1942年元旦,薛岳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 ➢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国
民党军损失50万,丢失了146座城市、6000万人 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的抗战
➢ 1、国民党抗战政策的演变 ➢ 2、共产党举起抗战的旗帜 ➢ 3、局部抗战的兴起 ➢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5、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民党抗战政策的演变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35年华北事变前, 国民党实行不抵抗的政策。
➢ 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民党逐渐向抗日政 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