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文本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弓之鸟》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16-05-09T15:18:39.8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张佳佳

[导读] 浙江省温州市岠江小学《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源自于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楚策四》。

浙江省温州市岠江小学325000

一、文本背景

1.课文与原文。《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源自于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楚策四》。《战国策》这本书不仅记录历史史实,也是文学性很强的历史散文。尤其在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讽喻运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样出自此书的,还有本组课文中的寓言两则《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所以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蕴义深远。

2.专题与主题。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围绕5篇课文中的具体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说明了道理,给人以启迪,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做人。本文为小故事,易受学生喜爱,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朦胧,如何引导学生与主题文本对话、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是本文要解决的任务。

3.学段与目标。《惊弓之鸟》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含义还是比较深刻的,没有好好读懂故事就不会领悟道理,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学习本文,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更羸对于周围事物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严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课文的比喻,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一类由于受过惊吓,以后遇到一点儿类似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的一些人。

根据编者意图以及学段的要求,本文至少应有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会写生字表二中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2个词语,达成字词的积累。(2)潜心朗读,体会人物角色,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4)从课文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5)联系生活实际,尝试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来做比喻。

二、文本细读

1.文脉梳理。《惊弓之鸟》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出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2.写作特点。倒装因果关系的句子和段落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非常具有逻辑性。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而学生的思维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从形象向抽象慢慢过渡。三年级孩子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刚刚起步,阅读中必须辅以推理情境的创设。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要先让学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使学生把更羸说的这段话充分读懂,从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养成正确思维的方法。

3.语言聚焦。(1)字音字形。多音字“更”gēng的正确朗读。难读字“弦”xián,而不是xuán。“愈”yù,而不是“yuè”。“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愈”不要少写第三画,“痛”不要少了第七画。这几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要注意笔画的写法和在字中的搭配关系。通过正确的读写,达成对汉字的识记与积累。(2)词义领会。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出现两个“直”,字同意思不同。第一个“直往上飞”的“直”就是“拼命”,第二个“直掉下来”的“直”是“就”或者说是“笔直、垂直”。可以细心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的时候能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两个“直”相应的解释,训练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感受文字语言的妙用。(3)表达方式。本文的语言表达主要采用了人物间对话的形式。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陈述语放前,话放后;第二种是陈述语放中间,话放两头。魏王说的三处话前都有提示语:“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奇怪了”。而更羸的四处话前,只有一处有提示语为“笑笑”,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三、文本提示

本文中共有两次泡泡语提示。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材在这方面加强了训练。更羸无须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无人会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说这句话的旁边出现了第一次泡泡语提示:“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课文末尾的学习伙伴又一次以泡泡语感叹说:“更羸的判断真准确呀!”这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的真实感受,也是落实课程标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的一个表现。

四、文本训练

1.朗读感悟。重点指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更羸与魏王的三次对话中体验情感。

2.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课文最后一段三个因果句的推断中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统一。

3.抄写积累。通过抄,学会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句段。

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文本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