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教”的甲骨文的写法是


,金文的写法
→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
“学”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写法是
写法是

,金文的
→ 意思是孩子在一所房间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结论: 从词源上看教与学是统一的,是
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
我国“教育”一词取代“教”与“学”是在 清末民初从日本引进,逐步演化而来的。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 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 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 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 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 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二)教育的效益
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
育人效益
社会效益
七、教育的本质论
(一)工具论与本体论
工具论
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 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 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本体论
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 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教育学基础
教材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傅建明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李勇 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主讲人:崔颖婷
课程纲要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纲要
第六章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第七章 学生及其成长 第八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第九章 教学理论与模式 第十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 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教育定义的方式
谢弗勒(美国)
规定性定义 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
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 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的对象的适当说
明。 纲领性定义 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五、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非形式化教育阶段(原始教育)
1.教育主体育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 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3.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 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 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二)形式化教育(古代教育)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 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 地方经济的基础。”
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 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思想转变 过程
一种社 会制度
方法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
(1)教育的词源
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 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教育”的语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在我国是20世纪初。1901年 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教育杂志》。在创刊号上提到了“教育学”,因为 “教育”一词成为理论术语。
(一)神话起源论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 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 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代表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 能需要。
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 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的异同
➢ 学习:教育包含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的学习都是教
育。例如,完全独立的自学就不是教育。
➢ 灌输: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强调个体发展要与社会
发展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
➢ 养育:是在日常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随机的教育活动,
起不到促进的Baidu Nhomakorabea用。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主导) 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识记教育的概念及构成;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主要
思想 理解教育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内容提要: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过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化活动的人。
受教育者(主体)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
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形态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 准
教育形态
教育系统自身的标 准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 行的场所或空间标 准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 行的时间标准
(三)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美)
代表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以及我国教育学家
代表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与生 产劳动中的经验传递。
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3)“教育”的定义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 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 生活”,“教育即生长”。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 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 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 定环境的要求。”
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六、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一)教育的功能 (1)莫顿的分类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2)柴野昌山的分类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隐形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 负向隐性功能
(3)吴康宁的分类
在莫顿分类的基础上,增加“强度”这一标准。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 4.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5.形成了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与生产活动相分离
(三)制度化教育(近代教育)
1.学校化 2.制度化 3.封闭化 4.标准化
(四)现代教育
发展趋势:
社会角度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社会系统中的 子系统)。
个体角度
(二)平等论与成层论
平等论
认为教育是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通 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
成层论
认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 背景的人提供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之 适度合法化。
制度化的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 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 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四、教育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