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当代,心理学]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合集下载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对 于宽恕 ,一直 以来都 有许 多不 同的理解 和分 类 , r nr Ta e 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 型:角色期 待宽 i 恕 、利 己的 宽 恕 和 内 部 的 宽 恕 ;E r h 将 宽 恕 分 ni t g 为报 复性 的宽恕 、压力 迫使 下 的宽 恕 以及无 条件 宽 恕 ;Magr 将 宽 恕 分 为 对 他人 的宽 恕 和对 自 己 ue 则 的宽 恕 ;Mc ul g C luh则将 宽恕分 为倾 向性 宽 恕和 状 o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阶段。翻 在暴露阶段 ,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 上 ,指出 ,与人 口学变量 、共情 、宗教性 、社会 由冒犯事件所 引起 的消极情绪 ,如悲伤 、气愤 、 愿望相 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 愤怒 、焦虑等 。在决定阶段 ,被冒犯者为 了摆脱 用 ,其研究 也证实 了这一结果 。t而最新 的对此 l 0 ] 这种消极情感状态认识到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 的研 究 是 N r (0 7 对 12名葡 萄 牙大 学 生 的 eo 2 0) 5 们开始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 。 研 究 ,结 果 也 与 以上 的结 果类 似 ,大五 人格 模 型 在操作 阶段 ,被 冒犯者开始 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 中的神经质与持久的怨恨呈正相关 ,与宽恕倾 向
料 ,可 以看 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 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 ,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 量的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本文试 图对宽 对侵犯者产生共情 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该
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 过程降低 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 的动机 ,增

宽恕一词源于宗教 ,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 久 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憎恨和恐惧 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 中解脱 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
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踟 在心理学界 中, 对宽恕 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理解 ,至今 ,心理 宽恕的理解不 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 了三个基本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5 6 2期
2 1 年第 7 01 期
总第 83 0 页
・ 论研 究 ・ 理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 系的研究综述

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要基 础 。
够 以宽 恕 的心态保 持人 际关 系最低 限度 的和谐 。
二、 艾里 斯的理 性情 绪理 论与宽 恕教 育
第二 , 重 营造 宽 恕道 德 的冲 突 情景 , 冲 突 中 注 在
提 高宽 恕认 知。 宽恕 认 知的发 展与公 正道德 发展 一样 艾 里斯(ls的理性 情 绪理论 是 一种 在心 理 咨询 E l) i 要 在道德 冲突情 景 中提 高 。 以运用宽 恕两难 故事 讨 和 心理治 疗领域 被 广泛应 用 的认 知行 为矫正技 术 . 可 又
低级 宽恕水 平 向高级 宽恕水 平 的发展 过程 , 恕教 育 宽 般 公正追 求 的 、 具有 关怀 与爱 性质 的道德 。也就 是 的重 点在 于促 进认 知 发 展 ,培 养学 生 的高级 道 德 能 说 , 与一般道 德相 比 , 尚性 、 怀和 爱是 宽恕 的最大 高 关

力。 因此 , 科尔 伯格认 知理 论的 角度 , 宽恕 教育 中 特 点 。因此 , 从 在 学校 应该 营造 一种 重视学 生情 感和 关心
张红 静, 山东 师 范 大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山东 大 学 医 学 院 医学 研 究 所 副 教授
、 。
当 代教 育科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2 1 年第 1 期 00 0
教 育 广 角
称 A C理论 。即认 为 形成 负性 情 绪 的原 因和 干预 的 B 重 点都 在 认 知过 程 。AB C理 论 认 为 , 发 事件 A a — 激 (c
何实施 宽恕教 育进行 “ 则” 原 层面 的探讨 。

自编 的宽 恕 两难 故 事 , 比如 。 以根 据 我 国学校 学 生 可 生活 的实际 , 编制 一些学 生在 生活 中经 常遇 到 的宽 恕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概念 . 为 “ 恕倾 向是 指基 于个 体 特性 的 因素 . 认 宽 在被 侵犯 时 , 个体 会 以一 种善 意 的 、 慈 的方 式 来 中止 自 仁
今 ) 在第 一 阶段 , 国和 欧洲 的 心理 学家 和心 理健 康 。 美
专 家偶 尔 论 及 宽恕 现 象 . 例如 皮 亚 杰 和 B h e n分 别 论 述 了宽 恕能 力 是 如何 随着 道 德 判 断水 平 的提 高 而 发 展 的 .i isi Lt nk 也最 早试 图描 述人 际 宽 恕能 力 的情 感 w 结 构… 第二 阶段 . 以 E f h 为 首 的一批 心 理学 家 在 n gt i
健 康 和治疗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恕在西 方 心理 学 领域 宽 的 发 展 主要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早 期 的 宽 恕 研 究 阶 段
( 9 2 1 0至 13— 9 0 和 18
作 为一 种 人格 特质 .宽恕 表现 为在 不 同时 间 、 不 同人 际情 境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共 同 的宽 恕 侵 犯 行 为 的 倾 向 。R b r 最早 提 出 了宽 恕倾 向( riig es 的 o et s f gvn n s) o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 会 驰 . 明 霞 吴
摘 要 : 恕是 近年 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热 点 当前 研 究 者 对 宽 恕概 念 的 界 定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宽 即状 态 宽 恕 和 特 质 宽恕 .
对 宽 恕 的 影 响 因素 及 其 积 极 功 能 的 实证 研 究进 行 了 系统 总 结 。提 出未 来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包括发 展 宽 恕 的 概 念 、 完善 研 究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宽 恕 的 理 解 尚 不 统 一 . 是 根 据 性 但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也 证实 了宽 恕 因文化 差异 而有 所差 别 的观 点 , 该 研 究 生普查 时 实用 、 简便 且有 价值 的量 表 。 还指出 , 大 学 生 所 理解 的宽 恕 是个 体 认 知 、 情 绪 和行 2 . H e a d l a n d宽 恕量 表 为 发生 r从 消极 到积极 的一 系列 转化 , 并 且 最 终原 谅 了对方 的过 错 , 不 再做 出任 何报 复 的行为 。 该量表 由 H e a r t ] a n d编 制 , 包 括 宽 恕 他 人 和 宽 恕
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因素之一 , 对个体 的生活和成长 具有非 常重 要 的 意 义 。本研 究 主要 从 品德 与社 会 认 知的角度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 寻求对大 学生 更有 效 的宽恕 干预途 径 , 以期 帮 助 大学 生 实 现 内
心 和谐 , 预 防相 关 心理 障碍及 精神 疾病 的发 生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 研 究 工 具
1 . 症状 自评 量表 ( S C L一 9 0 ) L . R . D e r o g a t i s 于 1 9 7 5年 编 制 的《 症 状 自评 量 表
系列 复杂 的亲 社 会 动 机 转 变 的 过程 ¨ 。赵 敏 和 寇
或 面对 中国大 学 生 所进 行 的 开放 式 访 谈 研 究 的结 果 ( S C L一 9 0 ) 》 是 进行 心理 健 康 状 况鉴 别 及 团体 心 理 卫
表 1 宽 恕总分与 S C L一 9 0的 相 关 分 析 表
正相 关 ; 而 自我 宽 恕 的失 败 则 与 抑 郁 、 焦虑、 不信任 、 低 自尊 和社 会 内 向性 有 显 著 的正 相 关 J 。 我 国 胡 三 嫂等 人 的研 究 也 发 现 了大 学 生 的 宽 恕倾 向 对抑 郁 具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 。 .9
2 2症状 自评 量 表 (C 一9 ) . S L 0
S . e =422 得分分布的偏度是 0 0 1偏度的标准差等 t Dv . , d 8 .8 ,
于 0 13 峰度为 一0 33 峰度标 准差 等于 0 25 .4 , .4 , . 。因为众 8
第 1 卷第 4期 1
20 年 l 09 2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a g a g P lt h i o r lo n g n oye n c n Hu c
V 1 1 . 0 . 1 No 4 D c.o 9 e 20
大学 生宽恕 水平 与心理 健 康 的相关研 究
在个体心理健康状况 的调查 中, 大多采用 临床上广 泛
收 稿 日期 :09 0 2 20 —1 —1 基金项 目: 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 I X U 04 阶段性研究成果。 S XZ  ̄ '1 ) / 作者简介 : 徐晓娟 . 。 女 盐城师苑学院讲师。

2 ・ 5
徐 晓娟
( 城师范学院, 苏 , 盐 江 盐城 ,20 1 245 )
摘 要: 目的 : 了解 当代 大学生宽恕水平状况 , 并研 究与心理健康 状况的 关 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提 供依据。方 为
法: 用宽恕倾 向量表、 症状 自评量表(C 一9 ) S L 0 分析 男、 大学生和文 、 女 理科 大学生的宽恕行 为的特点 以及与心理健康状 况
岁 , 均 年龄 2 平 o岁 。
2研 究 工具
2 1 恕 倾 向量 表 .宽
量表选 自 R a .r n ynP Bo 所写的{ esr gI id aDf w M au n dv ul i i n i -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一、宽恕的概念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宽恕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行动表达。

在认知重构阶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了负面情绪,并且意识到宽恕对我们自身的好处。

在情感调适阶段,我们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

决心放下阶段是宽恕的关键,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真正地放下对他人的怨恨和伤害。

最后,在行动表达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宽恕之意。

宽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对方是否表示悔意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对方是我们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宽恕。

宽恕的过程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宽恕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

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关系,增进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培养宽恕的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来开始宽恕的过程。

不要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尝试理解它们,并找到释放它们的健康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有助于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更好地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宽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是,宽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伤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宽恕的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和行动表达。

不同宽恕水平的幼儿告状行为的比较分析

不同宽恕水平的幼儿告状行为的比较分析

摘要本研究深入到幼儿同伴互动的集体活动中,采用自然观察法真实、客观地比较分析了不同宽恕水平的幼儿告状行为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宽恕水平幼儿的告状动机不同。

(2)不同宽恕水平幼儿的告状行为类型不同。

(3)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其告状行为特点。

关键词幼儿宽恕告状行为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fants爷Complaining Behav鄄ior in Different Levels of Forgiveness//Zhuang Wenting,Liu Changren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infants'complaining behavior in different levels of forgiveness through going deep into infants'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ti-vation of complaining behavior in different levels of forgiveness were going to differ;The type of complaining behavior in different levels of forgiveness were going to diff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way of infants'com-plaining behavior.Key words infant;forgiveness;complaining behavior1问题提出幼儿告状是我国儿童一种常见的行为表现,也是儿童在接受社会化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者:管璇林嘉文蔡佳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宽恕被界定为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文阐述了宽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宽恕的发生受到被冒犯者的人格、社会认知、情感、人际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宽恕;影响因素;进展近年来,积极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主张探索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从而帮助人们到达幸福的彼岸。

宽恕(forgiveness)作为一个新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宽恕研究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强调心理疾病和障碍研究不同,更关注人的正性、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方面[1]。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宽恕有助于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维护身心健康[2]。

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等情绪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甚至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3]。

一、宽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宽恕(forgiveness)特别是人际宽恕(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的关注古已有之,宽恕中涉及道德和宗教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将道德和宗教的宽恕、日常生活中的宽恕加以区分。

从宗教和道德的角度来说,宽恕被看成是自己所必须遵从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缺乏宽恕就意味着违背宗教教义或道德的缺失[4]。

宗教和道德意义上的宽恕往往是从仁爱的角度出发,不计较冒犯者对自己做出的伤害行为,仁慈地原谅冒犯者。

这部分情况下,当人们在谈论宽恕时,他们往往指的是与冒犯者和解或重建关系[5]。

东西方文化都强调宽恕,但是宽恕的内涵在这两种文化中稍有不同。

我国的传统文化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看待宽恕,即宽恕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则强调宽恕是爱,即基于对他人的关爱而宽恕。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r s a c u s o n i e d t e p re td ;r lt n hp r s a c e d t e w d n d a d t e r s ac f i r vn e e r h q e t n a r n e o b e f ce , ea i s i e e r h n e o b i e e n h e e r h o mp o ig i e o
务 一 阶 段 等 三种 模 型 , 恕 的 问卷 法 、 事法 和实 验 法 等 三 种 研 究 方 法 , 恕 的发 生 受 到 冒 犯 者 、 宽 叙 宽 冒犯 事 件 、 害 者 受 等 因素 影 响 , 提 出 了研 究 方 法 需 创 新 、 究 群 体 需 广 泛 、 究 量 表 需 完 善 并 研 研 关 提 需 加 大 等 五点 展 望 。 关 键 词 : 积极 心理 学 ; 恕; 响 因素 宽 影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5—3 3 ( 0 1 O —o 4 6 8 2 1 ) l o 2—0 6
20 0 1年 4月 赛 格里曼 在 《 国心 理 学杂 志 》 美 上
发 表 “ 极 心 理 学 导 论 ” 式 宣 布 了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积 正
的广 泛讨 论 , 是在 国 内还 处 于初步 阶段 。 但 近年来 由
于人 际 冲突而产 生 的报 复心 理甚 至恶性 暴力 事件增 多。 而宽 恕 的研 究正 是 让人 们 去积 极 、 观 、 确地 乐 正
fr ien s e e e t n r a e o g v e s lv lne d o bei c e s d.
Ke o d : p st ep y h lg ; r ie e s if e c c o yW r s o i v s c oo f gv n s ;n u n e f tr i y o l a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道 德体 验 和道 德态 度 的争论 。换 言 之 , 这种 哲学 倾 向更 多 关心 对道 德 “ 在 ” 存 的研 究 , 而不 太重 视 道德 “ 动 ” 行 。不 过 , 正是 由于这样 一 种争 论 的结 果 , 在客 观上 它最 终 却导 致 了一 种更 看 重宽
恕行 动 的 “ 德行 理论 ” 的兴起 J 。
维普资讯
论 的思 想是 合 理 的 , 么 , 们 的行 为就 不存 在 对 错 之 分 , 们 也 无 须 要 去 为 自己 的行 为 负责 那 人 人 任 。与此 同时 , . ; 自主论 的倡导 者 们则 强 调虽 然宽 恕 是一 种 自然 现 实 , 它 毕 竟 不 能等 同 于实 但 际 的现实 世 界 。尽 管决 定论 在 现实 世界 中有 它 的合理 性 , 问题 在 于它 否认 个人 的责任 , 个 但 一
能 够去 控 制任 何事 情 , 因此 , 没有 任 何人 需要 在 任何 事情 上 承担 道德 的责任 。如果 这种 决定 也
收 稿 日期 : 0 2— 7—2 20 0 1
作 者 简 介 : 宏 (9 9 ) 男 , 京 师 大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 傅 15一 , 南

8 一 O
其实 , 大部 分 的研 究者 都相 信人 际 间 的宽 恕与 和解 是不 容 忽视 的 。问题 是 在其 中 , 德 到 道 底 是 如何 被 表达 出来 的 。到 目前 为止 , 于这 个 问题 在 西方 的学 术 界依 然存 在 争论 , 过在 一 对 不
些 具 体 问题上 已经有 了比较 明确 的看 法 。
们 的 生命 历程 而逐 渐发展 成 熟 , 宽怒 与 心理 健康 、 心理 治疗 呈现 正相 关。 当代 心理 学 关于 宽恕 的研 究越 来越表 现 为对 多种 理 论观 点进 行 整合 , 现 出良好 的发展 势头 。 呈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曲璐明[摘要]:宽恕作为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近二十年来,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对宽恕的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本文对宽恕的含义、类型、研究方法、特点、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笔者关于宽恕在国内发展的构想和展望。

[关键词]:宽恕心理影响因素前言70年代中期以前,品德心理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公正问题,品德发展的研究领域基本上为Kohlberg的公正模式所主宰。

到了70年代中后期,Gilligan提出了关爱伦理取向。

几乎在吉利根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指出,完整的德性除了包括公正还必须包含仁慈的成份,而仁慈又包括两个亚成份:关爱和宽恕。

从80年代开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宽恕,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成立了以Enright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专门对宽恕的道德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1]。

从公正到关爱,再到宽恕,表明品德心理的研究主题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到了90年代,出现了许多与宽恕相关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宽恕日益成为品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一、宽恕的概述(一)宽恕的定义一直以来,宽恕的定义都是各个学者争论的话题,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宽恕。

Enright和Fitzgibbons[2]认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理性的决定宽恕,他们抛弃怨恨和相关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他们是有权利的),并且对犯错者的反应基于仁慈的道德原则。

包含热情、无条件的爱、慷慨和道德爱。

Worthington[3]试图用宽恕的另一方面——不宽恕来定义宽恕,他认为不宽恕是一些相关情绪的联合体,如怨恨、难过、憎恨、敌视、残余的愤怒、恐惧,这些情绪是受害者对冒犯事件沉思以后体验到的,但他没有具体指出宽恕究竟是什么。

Rye和Pargament[4]定义宽恕为:个体在遭受不公平伤害的时候,随着消极情绪、消极认知和消极行为的释放,个体开始积极地对冒犯者反应。

《宽恕》赏析

《宽恕》赏析

《宽恕》赏析
《宽恕》赏析如下:
《宽恕》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费尔德曼的作品,这篇经典小说用超自然心理学的想象力描写了一名专业人士如何处理遗憾和可
怕的暴力事件。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荒原的小镇上,一个叫做乔斯·比尔·伯茨的专业人士以及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女。

他们被一群袭击者包围,他的妻子被一名袭击者杀害,他的两个儿女也遭受了伤害。

他很伤心,但他们没有可以给自己的安慰,因为他意识到他无法将改变事件的结果。

但是当乔斯·比尔·伯茨开始反思这一灾难时,他发现了一些有益的东西,即对宽恕的机会。

他开始勾勒出一条宽恕之路,遵循这条路来前行。

他倾听了一个叫做绿原乔治·穆勒·哈迪斯的老人——乔治·穆勒·哈迪斯的宽恕之路,徐徐开始获得了一些宽恕。

最后,乔斯·比尔·伯茨与和平共处,也辨明了他的宽恕之路。

他也能得到一些温暖的对宽恕的回响,即使过去的伤害仍然存在,他也能以更高视角看待这一切。

他也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宽恕的力量可以使自己跟随更加礼让,更加充满爱心。

总而言之,小说《宽恕》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可贵的教训:生活存在着伤害和失望,但回头宽恕,才是拥有高尚情操,重建未来,走向幸福的正确道路。

心理课宽恕信

心理课宽恕信

心理课宽恕信尊敬的老师:您好!在这个特殊的心理课上,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宽恕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意识到宽恕是一种解脱,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在这封信中,我想与您分享我对宽恕的理解和感悟。

宽恕并不是忘记,也不是放任。

宽恕是一种积极的情感选择,是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灵解脱。

当我们经历了伤害和痛苦时,心中的怨恨与愤怒会让我们沉重不堪。

而宽恕则是一种释放,是一种放下过去的能力。

宽恕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了曾经的伤害,而是选择原谅,并从中汲取教训,让心灵重新得到自由。

宽恕是一种对自己的善待。

当我们沉浸在仇恨和怨恨之中时,我们只会让自己陷入苦痛的循环中。

而宽恕则是摆脱这种痛苦的关键。

通过宽恕,我们可以释放内心的负担,让自己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宽恕不仅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因为宽恕是一种勇气,是一种面对伤害的勇气。

宽恕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宽恕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慈悲的心,需要我们超越自我,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宽恕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它能够改变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关系。

宽恕不仅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我想与您分享一些我在学习宽恕过程中的体会。

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去面对自己的伤痛。

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痛苦,才能够找到宽恕的力量。

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动机。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更容易地实现宽恕。

尊敬的老师,通过学习心理课上的宽恕,我收获了很多。

宽恕不仅是一种情感的选择,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

宽恕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和坚强,它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自己的善待。

我会将宽恕融入我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容和幸福。

感谢您的教导!此致敬礼!。

当代心理学研究新主题方向定义

当代心理学研究新主题方向定义

当代心理学研究新主题方向定义自从Kohlberg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

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去理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26]。

宽恕(forgiveness)一直被看作为是一个宗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课题,直到20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开始发生改变[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对于宽恕研究的兴趣在西方的学术界中正在迅速增加,尤其在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它的理论和应用前景正日益凸显出来。

一、宽恕的哲学解读有关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与其在哲学上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要想了解宽恕的心理学含义,首先必须对它的哲学渊源做一番探讨。

哲学之所以对于宽恕产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看到它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道德影响意义[2]。

对于宽恕的哲学研究通常涉及有关宽恕是否应该被看作为是一种美德,以及如何利用宽恕来消除相互间的怨恨这样的问题[3][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倾向于强调道德原则的主导位置和轻视道德体验和道德态度的争论。

换言之,这种哲学倾向更多关心对道德“存在”的研究,而不太重视道德“行动”。

不过,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争论的结果,在客观上它最终却导致了一种更看重宽恕行动的“德行理论”的兴起[5]。

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者都相信人际间的宽恕与和解是不容忽视的。

问题是在其中,道德到底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

决定与自主之间的冲突是哲学界在看待宽恕问题上的重要论争之一。

传统的决定论相信过去的状态决定了一个特定的未来。

任何现在的真实与合理必定是由于过去的真实与合理所决定,逻辑的与自然的法则是最为重要的法则。

《宽恕》点评

《宽恕》点评

《宽恕》点评
《宽恕》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道德和情感挣扎的作品,它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过去的痛苦和伤害时,如何寻求内心的宽恕和解脱。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于宽恕的思考。

它让人们意识到宽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的选择。

在宽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放下过去的恩怨,才能真正地重新开始。

其次,《宽恕》在表现人性和情感方面非常出色。

它深刻描绘了
许多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情感冲突,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成长。

同时,作品也通过人物的转变和成长,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此外,作品还通过多个角度和层面的探讨,展现了宽恕的多种含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内心的解脱和成长,也是一种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通过宽恕,人们可以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宽恕》在处理某些情节和主题时可能存
在一些争议。

例如,对于某些观众来说,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可能过于
沉重或压抑,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

此外,作品在处理某些主题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总的来说,《宽恕》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深刻而真实的笔触探讨了宽恕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内心和人生,寻找宽恕和解脱的力量。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但它的影响力和价值是无法否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宽恕(forgiveness)一直被看作为是一个宗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课题,直到20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开始发生改变[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对于宽恕研究的兴趣在西方的学术界中正在迅速增加,尤其在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它的理论和应用前景正日益凸显出来。

一、宽恕的哲学解读有关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与其在哲学上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要想了解宽恕的心理学含义,首先必须对它的哲学渊源做一番探讨。

哲学之所以对于宽恕产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看到它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道德影响意义[2]。

对于宽恕的哲学研究通常涉及有关宽恕是否应该被看作为是一种美德,以及如何利用宽恕来消除相互间的怨恨这样的问题[3][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倾向于强调道德原则的主导位置和轻视道德体验和道德态度的争论。

换言之,这种哲学倾向更多关心对道德“存在”的研究,而不太重视道德“行动”。

不过,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争论的结果,在客观上它最终却导致了一种更看重宽恕行动的“德行理论”的兴起[5]。

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者都相信人际间的宽恕与和解是不容忽视的。

问题是在其中,道德到底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

决定与自主之间的冲突是哲学界在看待宽恕问题上的重要论争之一。

传统的决定论相信过去的状态决定了一个特定的未来。

任何现在的真实与合理必定是由于过去的真实与合理所决定,逻辑的与自然的法则是最为重要的法则。

按照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去推论,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去控制任何事情,因此,也没有任何人需要在任何事情上承担道德的责任。

如果这种决定论的思想是合理的,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不存在对错之分,人们也无须要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6]。

与此同时,自主论的倡导者们则强调虽然宽恕是一种自然现实,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实际的现实世界。

尽管决定论在现实世界中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否认个人的责任,一个具有绝对自主的人意味着它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选择做出任何相应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自由地去判断一定行为的道德意义[7]。

由此也不难看出,从本原上讲,宽恕作为一种道德媒介,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

当同时有一个受害者和一个冒犯者存在时,而且这个冒犯者的冒犯行为显然不合理的情况下,宽恕完全有可能被看作为是一种道德媒介。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指向冒犯者的感受一定是消极的,因为冒犯者给他带来了伤害。

受害者同时也很想努力把这种消极体验去除掉,这些失败的体验给个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当个体体验到了自尊的丧失时。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忘记这种不快的体验,才有可能做到宽恕别人。

但如果在不依赖任何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受害者想要放弃这种不愉快的经验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到。

Haber相信“宽恕是单方面的”[8],在宽恕中只存在着一个单一的倾向,那就是由宽恕者做出宽恕。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个体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理由而做出宽恕的话,他便是在提供一个“有缺陷的宽恕”[9]。

换句话说,除非把所有的怨恨全都化解掉,否则是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宽恕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这些研究都必须基于对宽恕这个概念的明确定义上,而想要充分合理地定义宽恕并非易事。

正是因为考虑到宽恕定义的复杂性,Haber提出了通过建立一种模型来加以解释的设想。

Haber不同意传统哲学研究强调把宽恕看作是对怨恨与争执的消解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我宽恕你”是对于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Haber的理论中,宽恕被理解为是一种内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宽恕你”这个术语的使用仅仅是“对一种规则的表述”10。

在Austin的文章中对此作了更详尽的描述,他区分了三种言语表述行为,分别为:非语内表述行为、语内表述行为、以及可以用来推断因果关系的言语表达效果行为。

据此,Haber建议,宽恕就像是一个对于未来的承诺,这种正在发生的宽恕行动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超越“我宽恕你”的表述。

按照Haber的观点,这种通过言语表达的行为可能属于Austin分类中的语内表述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有个体“对对方行为的反应,以及表达对于对方过去和将来行为的态度”11。

根据Haber的语义学模型假设,我们仅仅通过对宽恕术语的定义是不可能获得对于宽恕概念的完整的理解的。

相反,他提出了一个可以针对一定行为来作出相应选择的宽恕模型。

他的模型把宽恕与其他的相关术语做了区分,但却忽视了其他一些模型的重要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他在看待宽恕上强调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可以包含全部的宽恕因素是正确的,那么,他试图采用某个单一的模型来诠释宽恕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某个单一模型的束缚,和能够汲取其他模型的有用成分,目前大部分的学者都强调应该把多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加以整合。

哲学家对于这项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把宽恕与赎过作了明确区分。

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根据道德判断作出反应,并相应地选择使用一些诸如承认、道歉、或补偿的手段。

Murphy和Hampton把赎过定义为是“不作任何道德辩解的接纳”12。

依照这个术语的判断,当对方并非是一个“(故意)做坏事的人”时,受伤害一方便不应该为自己作出辩护或感到怨恨,因此,赎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盲目的”反应。

尽管这种相互关系已经笼罩了消极的阴影,但个体仍然需要把那些因为激惹而产生的愤怒或报复的心情忽略掉或者压抑下去。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争论不休,而且还有进一步引向实证的趋势。

二、西方心理学对宽恕研究的早期探索尽管哲学家们对于宽恕已经争论了一段时间,但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讲,宽恕仍然是一个全新而神奇的疆域。

在1985年之前,有关宽恕的研究屈指可数。

就拿弗洛伊德这样一个几乎曾经涉猎过心理学所有领域的高产学者为例,尽管他的作品数量等身,但有人统计在他的文献中却只字未提过宽恕这个问题[13]。

其他一些先驱者们,包括詹姆士、霍尔、桑戴克、托马斯以及沃尔波特等心理学大师们也都未见提及这个概念。

而且,即便在与宽恕更加接近一点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专业领域中的心理学家们如荣格、霍妮、阿德勒等,在他们的大量研究中对于宽恕行为也鲜有提及。

那么,为什么宽恕不被提及呢?这其中肯定存着一些潜在因素导致像宽恕这些重要的人类现象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忽视掉,不过对一些现象的解释不一而足。

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因为宽恕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联系紧密,而社会科学家们对宗教存在着天然的厌恶心理;另一种解释则认为似乎宽恕已经被整个的学术界所遗忘,而不仅仅是在社会科学中;[14]也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采集与宽恕有关的数据过于困难的原因,尤其是在上个世纪,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对行为分析和观察的日益重视,这种看法似乎更有说服力。

此外,也有一些人认为,从人类历史上看,过去的一个世纪因为战火连连,实际上是一个充满血腥和缺乏宽恕的世纪,人们会更倾向认为宽恕的作用远远无法与一个“美丽的感情”相匹敌[13]。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心理学研究者们和" 临床实践者们便开始偶尔讨论有关宽恕现象的问题。

在1932年的时候,皮亚杰和Behn在几乎同一时间里都讨论了有关宽恕在道德判断发展中的作用问题[15][16]。

此后不久,Litwinski(1945)也对人际间宽恕的影响结构做了初步探索。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7]。

2.Heider的宽恕观。

在Heider(1958)的《人际关系心理》一书中,有一个讨论人际关系利弊的章节。

在这其中Heider描述了当一个人受到了对方侵犯之后的各种可能导致寻求报复的归因方法。

在文中,Heider把宽恕描述为是一种超越复仇的行为,它隐含地表达了受害者的自尊和对一定伦理标准的敬重。

尽管如此,Heider并没有太多地去讨论这些概念,而且这个宽恕概念也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太多关注。

虽然Heider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为有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对于宽恕问题的讨论远远还没有能够刺激引起社会科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21]。

3.Rokeach的价值问卷。

对于宽恕的一项更加系统和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是由Rokeach有60年代的工作作出的[21],他采用了一些不同的价值问卷去研究人类价值判断的本质。

从总体上看,Rokeach价值问卷包括了两方面的价值内容:“工具性(instrumental)价值”,包含对策略和行为的选择;“终结性(terminal)价值”,指对生命终结状态的选择。

在这两类价值中又分别包含了18个具体的价值。

“宽恕”就是其中的一项工具性价值。

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多的关于人类价值的研究都采用了Rokeach问卷,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因此而导致有关宽恕问题的讨论得到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问卷的重点主要是在展示不同人群对于宽恕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以及关于这种宽恕是如何融入整个的人类价值体系中的。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从1932-1980年之间有关宽恕的研究大都是零散的和缺乏系统性的,但是,许多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思考。

不过,一些真正比较系统而又严肃的有关宽恕概念的研究,却是直到20世纪最后的20年中,才开始出现的。

三、近20年来当代心理学关于宽恕研究的突破式发展及至20世纪80年代,有关宽恕的理论研究论文和治疗报告开始急剧增加。

及至上个世纪末,在发展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中都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于宽恕现象的研究。

这个主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关注,这本身也就显示出宽恕正在日益展现出他的广泛应用潜力与理论价值。

1.宽恕与道德发展研究当代宽恕研究的代表人物,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把个体对宽恕理由理解的发展阶段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联系[25]。

Enright等人引用有关数据证明了人们对于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宽恕理由的理解与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有关。

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解的深入程度与年龄大小也有关系。

这项研究大大拓展了有关道德发展水平研究的视野,使得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得以从更多的层面上去展开。

自从Kohlberg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

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去理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26]。

基于这种假设,Enright等人把宽恕理由的发展与Kohlberg公平理由的发展联系联系在一起。

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引用数据证明为宽恕提供不同复杂水平理由的能力与对公平做理由的能力相关,并且,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由的复杂性与年龄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