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自相矛盾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部编五下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习题解答
课文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矛:máo(长矛、矛头、自相矛盾)盾:dùn(盾牌、矛盾、后盾)誉:yù(赞誉、信誉、荣誉)吾:wú(吾国、吾身、吾辈)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弗:fú(弗许、弗若、弗去)四、多音字夫:fū(夫子)fú(夫天地者)五、注释【}注释】[1]鬻(yù):卖。
[2]誉:赞美。
[3]陷:攻破。
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说。
[5]莫:没有不。
[6]应:回答。
[7]或:有人。
[8]“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六、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问题归纳1.楚人卖的是什么?楚人卖的是盾和矛。
2.楚人是怎么叫卖的?他为什么这样叫卖?他卖盾时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卖矛时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他这样叫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盾和矛,吸引人们来购买。
3.面对围观者的反问,楚人为何张口结舌?因为他过分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优点,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4.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
八、课文主题《自相矛盾》通过讲述楚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PPT课件
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其人弗能应也。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讲述故事
第2课时
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 大雨。
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 这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 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坚固
自
物莫能陷也 要实事求
相 矛 盾
锋利
是,不要 言过其实
于物无不陷也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看着下面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 故事,并说一说寓意。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今天我们就再学 一个寓言成语: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 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 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又称“韩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 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 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 论家和散文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 “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 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 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与秦相李 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后来被李斯陷害入狱,最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 告诉我们__说__话__做_事__不__能__相__互__抵__触__,__要___ _言__行__一__致__,__前__后__一__致__。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ppt课件
还真有几粒葡萄干已经爆开了呢!我很 高兴这次实验做成功了,但同时我还有 个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我查看了《疯外套的科学日记》这 本书里对“葡萄干之舞”这个实验的介
绍,它告诉我:葡萄干的密度比苏打水大, 所以一开始葡萄干会沉到底部。而苏打水 里面充满了气泡,那些气泡会让葡萄干浮 到水面上去。但是当气泡爆开的时候,葡 萄干又会重新掉到水底。这样上上下下的, 就好像葡萄干在跳舞,所以这个实验的名
板书设计
坚固
自
物莫能陷也 要实事求
相 矛 盾
锋利
是,不要 言过其实
于物无不陷也
主旨概括
《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楚国 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语言自 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我们 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 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B)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卖。
赞美。 楚人有鬻盾
楚国有一个既卖盾 又卖矛的人,他首先夸
与矛者,誉之曰: 耀自己的盾,说:“我
“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
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
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刺破。
锋利。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 无不陷也。”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 被它穿破!”
有的人。 你。
自己的话讲给其他人听,并说说你 的感受。
习作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一根小牙签在水里旅行。这时, 前方掉入一块方糖,牙签旅行的方 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若是丢入 一块肥皂呢?
五年级《自相矛盾》
五年级《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品课件
拔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寓 意是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 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谈话导入
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 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 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 作风。
谈话导入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 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 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与矛的人,由于过分夸大 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说的话前后相互 抵触的情况,被人问的哑口无言。通过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 实、前后抵触的道理。
拓展延伸
1.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哑口无言 无地自容 无言以对 呆若木鸡
瞠目结舌 面红耳赤 洋相百出 目瞪口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试着给全文分层。
第一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于物无不陷也。”(有一 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
第二层:“或曰……其人弗能应也。”(有人问卖矛与盾的 人,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楚人无法回答。)
第三层:“夫……不可同事而立。” (揭示寓意。)
拓展延伸
第二天,他们拿着矛和盾走向西街。妻子在前门卖, 丈夫在后门卖。有一个人想买一个矛一个盾,正往前门 走去。妻子见有人来了,就连忙说:“我的矛既锋利又 实惠,快来买,快来买。”客人就买了一个矛。他又往 前走,来到了后门。丈夫也喊:“我的盾十分坚固,一 定很实用。”那个人于是又买了一个盾。就这样,他们 卖出矛和盾,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回家。
代词,代 指他卖的盾。
莫能陷也。”
刺破。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 坚固,没有什么东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刺破它。”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十、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源自网络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PPT教学课件
课内作业
那卖矛又卖盾人回到家 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 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 日记。他会怎样写呢?同学 们来帮他写一写。
随堂练习
1.下面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誉之曰(夸耀)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对本文的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
语 理
张口结舌:
解
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
张害怕而发愣。
第
五 章
课后作业
书 写 本 课 生 字
思考问题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谢谢观看
锋利 ,“盾”不 坚固 。如果“矛” 不能刺穿“盾”,就说明:“矛不 锋利 , “盾” 坚固 。
主题探究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事和 言语一定要前后统一,讲究 实事求是。(或者告诫人们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 要言过其实。)
课内拓展
在一个黄昏的早晨, 有一位年轻的老人, 骑着一匹乌黑流
卖东西的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他说:“我的矛最锋利,无论什么盾
都抵挡不住它,一刺就穿。我的盾十分坚 固,不管多么锋利的矛,也刺不穿它!”
字词解释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弗】不。 【应】回答。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同世而立】同时并存。
句子翻译
将闾吃惊地说:“先生是说鲁国国君照我说的去做,要实现圣明之 治,如同螳螂挡车是不能胜任的吧!”季彻没有回答,他说:“最伟大 的圣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顺应民心的自然活动,来完成教化,改易俗 习。这样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进专一于道的志向。就好像随本性 自然形成,而不知为什么会这样。要使天下皆同一于自然之德,必须使 内心安定才是。”
五年级语文下册《 自相矛盾》课件PPT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15 自相矛盾
读完课文后,你来说一说,课文的主人 公是谁?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有人向 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他回答不上别人 的问题?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矛:长矛矛盾矛头盾:矛盾盾牌后盾自相矛盾誉:称誉赞誉荣誉美誉誉不绝口吾:吾辈吾国吾身形近字:盾(矛盾)质(质量)誉(信誉)举(举重)吾(吾辈)告(告诉)矛(矛盾)茅(茅草)多音字:相:xiāng 相互xiàng长相夫:fú逝者如斯夫fū夫子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译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五年级下册语文15课自相矛盾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15课自相矛盾的笔记
一、矛盾成语的来源及含义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韩非子的《韩非子·解老》。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手持矛和盾,却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矛和盾分别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
这个人拿着矛和盾,却说自己既能进攻又能防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自相矛盾的故事解析
韩非子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说自己的盾无人能破。
有人问他:“如果你的矛能刺穿一切,那你的盾岂不是成了摆设?”这个人无法回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三、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比如,有些人夸大其词,说自己既能唱歌又能跳舞,但实际上两样都不精通;还有一些商家宣传自己的产品,说既能减肥又能美容,让人感到怀疑。
这些都属于自相矛盾的现象。
四、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思考和表达
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我们在思考和表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说话办事要真实可靠,不夸大其词,不贬低他人。
2.逻辑清晰:思考问题要有逻辑性,不自相矛盾。
比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东西既是优点又是缺点。
3.明确目标: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自己的矛和盾混淆,导致自相矛盾。
4.全面提升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总之,我们要时刻注意避免自相矛盾的思考和表达,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第15课《自相矛盾》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我会写
máo dùn
yù
wú
矛 盾 誉吾
15 自相矛盾
加一加:兴+言=誉 五+口=吾
比一比: 予——矛
15 自相矛盾
máo
矛
“予”字多一撇。
组词:长矛 矛枪
15 自相矛盾
dùn
盾
半包围结构,下 面一个“目”。
组词:盾牌 铁盾
15 自相矛盾
词语解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曰:在这里是说的意思 (5)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6)利:锋利。 (7)以:用。 (8)弗:不 。 (9)应:回答。 (10)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5 自相矛盾
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有人 向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他回答不 上别人的问题?
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5 自相矛盾
读完课文后,你来说一说,课文的主 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主人公是一个卖盾与矛的人。 主要讲的是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 先夸他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也戳不破;又夸 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 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 言。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 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 刀箭的牌。
盾牌是古代防御武器。
15 自相矛盾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 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 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 家。又称“韩非子”。代表 作品《韩非子》。
15 自相矛盾
我会认
wú
吾盾之坚
fú
其人弗能应也
f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五上语文第15课笔记
五上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夸大自己的矛和盾,结果却被别人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揭穿了他的谎言。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 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2. 词语解释:
-矛:古代一种兵器,用于刺杀敌人。
-盾:古代一种防御兵器,用来抵挡敌人的攻击。
-谎言:不真实的话。
-实事求是: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去办事。
3. 课文段落结构:
-第一段:描述一个人夸大自己的矛和盾。
-第二段:别人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揭穿了他的谎言。
-第三段:这个人因为自相矛盾而尴尬地离开了。
4. 课文重点句子: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刺破。
”(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
)
-“吾盾之坚,于物无不挡住。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挡住。
)
-“夫矛盾之不相容,其已久矣。
”(矛和盾是互相矛盾的,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
)
5. 课文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文思考题: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自相矛盾
韩非子及其思想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 张法治、重罚重赏、集权制等思想。
对历史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学说为秦朝的统一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
法家思想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提倡重罚重赏,认为只有通过严 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 定。
ERA
相关历史故事分享
01
故事背景
自相矛盾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寓言故事,用以形容行事说话
前后抵触、互相矛盾的现象。
02 03
故事内容
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最坚固,然后 又夸耀自己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当别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 怎么样时,他便回答不上来了。
故事寓意
修辞手法运用及作用
修辞手法
识别并解释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作用
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增强表达效果、丰富内容 、突出主题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04
阅读理解与思考题设计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阅读理解题目示例
01
ERA
故事情节梳理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 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 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围观的人都大笑起来。 楚人无法回答。
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 锋利极了,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
人物形象分析
楚人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优质课件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就是
卖者片面的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 使得自己说的话相互抵触,无法 自圆其说。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 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 行一致。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感谢聆听
—— 小朋友们再见——
赞美、称赞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誉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不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 可同世而立。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 获的事情,无论做什么 事都要付出努力和劳动。
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 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更重 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这样 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 致或相互抵触。
wú
吾
吾矛: 我的矛。
吾盾: 我的盾。
佛费
fú
弗
其人弗能应也。
fū 丈夫
夫
fú 夫不可陷之矛与无不陷之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刺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它。”
“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第一课时)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章。
2、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今天早上有个同学告诉老师:“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噢!说错了。
老师再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又出问题了?
2、对了,这些句子前后发生了矛盾,(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
“矛”是什么东西?(兵器、战场攻击,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刺人“盾”是什么呢?(是防身抵御,样子宽宽大大,长圆形)
3、(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正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它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打开课本到45页,我们齐声来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板书生字“戳”,查字典,了解“戳”的意思;戳字后加穿,戳穿是什么意思?
一支铅笔,一张废纸,演示“戳穿”
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
看插图,楚国人抗在肩上的是矛,提在手里的是盾,如果矛戳不穿盾,说明什么?反之
2、那个楚国人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1:他拿起……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什么叫夸口?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他在吹?请通过读,表现出那个楚国人的夸口来。
三名,齐读
3、那个楚国人后来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更夸
谁再来读?
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呀,这样夸口可不好,(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亏”字。
)
“亏”字可组什么词?(吃亏)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
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
2、看看插图,板书“张口结舌”,能把张口结舌说得具体些吗?
(嘴巴张大大大的,舌头像打了结,因为他不知道,也想不出回答什么话好)
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3、体会文章的写法
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的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
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内容更加紧凑。
四、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
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一起交流)
提升: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
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要。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愈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