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一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后安排的一章内容,在生物圈中,每种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而《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就是在前面学过知识基础上认识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从而对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相关内容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1、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会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俗语入手,引出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再通过成龙和房祖名等的明星图片展示其二人的相似性,引入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然后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等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对遗传物质很陌生,有的学生对遗传一知半解,但都很好奇很期待,所以对本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分享所知,对遗传物质有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解决,得出四个结论,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编制导学稿),收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研学,完成学案。
)收集有关遗传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俗语说明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能使生物界的每种生物世代延续,而变异则可以使生物不断进化。
(完整版)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导入—-以寻亲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实验-—通过flash虚拟实验直观的呈现伞藻的嫁接和生长的过程。
学生则能轻松总结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讲授——呈现多幅图片,图文并茂,使得学生能快速总结掌握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
探究——播放剪辑的科教视频,让学生认识染色体、DNA、基因的结构组成,感受科研的魅力。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播放flash动画,认识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研讨——展示学生游戏中找到的父子(女)图片,讨论为亲人间为什么会长的那么像,为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总结-—根据图片梳理总结本节知识,加深印象。
评价——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游戏导入教师投放多个名人的图片,指导学生玩寻亲游戏,导出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学生做游戏,寻找长相相近的亲人,理解遗传的概念用自定义动画功能制作的PPT寻亲游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教师播放:伞藻嫁接实验的flash动画。
出示问题: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能学生认真观看、小组内思考讨论,小组代表积极回答:1:含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控制的。
2:伞帽的形状与含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有关,在细胞核通过flash虚拟实验,学生能亲切直观的看到伞藻的嫁接和生长的过程。
也可多次重复观看,加深记忆得到什么启示?中含有控制伞帽形状的遗传物质。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自主学习: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教师展示多幅介绍染色体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思考:“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认真阅读观查,小组内讨论总结:1.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不同。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为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和实践。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进行学习反馈。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介绍遗传物质基础知识、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讲解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2.遗传规律: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核心,详细介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通过图解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遗传规律。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挑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4.通过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2.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概率计算。
3.遗传变异:类型、意义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份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概念图,要求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掌握遗传物质DNA的结构特点及基因的概念。
2.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其与遗传特征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DNA的提取、观察和简单分析技巧。
4.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遗传问题,培养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主题,紧密结合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遗传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2.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实验方案,深入思考遗传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措施为途径,以x二中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分子细胞基本结构功能以细胞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帮助者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战略思想。
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并做到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带高一__等x个班生物教学。
其中x班x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
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描述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这一科学理论。
【教学重难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感性认识,该结论的得出需要许多证据,因此,对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认知与理解是本节的重点,更是难点。
此外,“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位置关系也包括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混淆,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这是湖南卫视很火的一个节目,叫做《爸爸去哪儿》,下面请同学们帮助这几位朋友找到他们的爸爸。
生讨论发言。
师:请问,你是根据什么帮他们找到爸爸的?(生:因为他们长得很像)师:这种长得像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遗传)对,在遗传学上儿子、女儿等我们称之为子代,爸爸、妈妈我们称之为亲代,谁来说一说遗传的概念?(生说)师:很好,同学们,你看这几位朋友和他们的父亲完全相似吗?(生:不是)师:那这种长得不像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生:变异)变异还有一种情况,老师现场调查一下,咱班谁有亲的姐姐或者弟弟妹妹,请站一下。
这么多?某某你有个?你们两完全一样吗?(不一样)你和你妹妹不像的这种现象也叫变异。
那你现在能不能归纳出变异的概念?(生说)师:很好,请坐。
遗传变异的现象不仅人有,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
现在就请你来判断以下现象是遗传还是变异?(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师:这是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是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遗传和变异来解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变异,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既不是遗传,也不是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任何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1)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孩子与父母相识,双胞胎相似的图片,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自主学习,完成题目(幻灯片展示)。
学生观察伞藻嫁接实验图。
教师点拨:伞藻的形状、颜色由细胞核控制:既可采用嫁接方式,也可以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再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眼前一亮。
过渡:那么在细胞核中存在哪些遗传物质呢?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完成课件展示的题目:1.什么是染色体?2.每种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量是否相同?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哪种成分与遗传有重要关系?分子是怎样的一种结构?5.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6.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多少个DNA分子?每个DNA上包含多少基因?7.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恒定的意义?教师点拨:染色体在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在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在不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课件学习染色体、DNA、基因的相关知识,并总结三者的关系: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DNA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
课件展示染色体病的图片,学习DNA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恒定,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历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遗传物质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结构特点。
3、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4、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2、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三、知识链接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核的作用。
2、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减数分裂。
四、学习过程(一)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在 20 世纪早期,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存在多种猜测。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并且具有多种功能。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观点逐渐受到了挑战。
(二)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包括 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②实验过程及结果:a 给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b 给小鼠注射 S 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c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d 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小鼠死亡,并且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 S 型活细菌。
③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①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别提取出来,单独观察它们对 R 型细菌的转化作用。
②实验过程及结果:a 只有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 时,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b 加入其他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R 型细菌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③结论: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
八年级生物下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物质的奥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原理,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技能。
4.遗传定律: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让学生掌握遗传现象的基本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如何?
-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有哪些?
-遗传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解。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遗传物质基础,选取一个感兴趣的遗传现象,如色盲、血型等,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遗传规律,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设计一个关于遗传物质基础的问答游戏,邀请家人或朋友参与,通过游戏形式,检测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向他人传播生物学知识。
4.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同时关注遗传伦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学这一神秘领域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生命的奥秘。然而,由于遗传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5.观看一部与遗传学相关的纪录片,如《生命的奇迹》、《基因密码》等,并撰写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道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组成2. DNA的结构特点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4.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介绍染色体的概念,讲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 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DNA的特点。
4.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5. 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基因与性状的遗传规律。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以评估他们对染色体、DNA和基因概念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应用。
遗传的物质基础-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遗传的本质和原理;2.熟悉DNA和RNA的结构、功能及编码原理;3.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原因;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遗传的本质和原理;2.DNA和RNA的结构、功能及编码原理。
三、教学难点1.基因的突变类型及原因;2.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遗传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遗传学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2. 概念讲解(20分钟)1.遗传的本质和原理: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阐述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DNA的结构、功能及编码原理:详细讲解DNA的结构、功能和在遗传中的编码原理,让学生掌握DNA在基因遗传中的关键作用。
3.RNA的结构、功能及编码原理:讲解RNA的结构、功能以及在遗传中的编码原理,让学生对RNA在基因遗传中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 基因突变类型及原因(30分钟)1.基因突变的类型:这部分讲解基因突变的分类,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2.基因突变的原因:详细讲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突变、诱变剂引起的突变等。
4. 教学活动(30分钟)1.DNA分子模型的制作:引导学生自己制作DNA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2.讨论基因突变的案例:选择一些基因突变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中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5. 总结(15分钟)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讲解、活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地让学生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DNA和RNA的结构、功能及编码原理,并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原因,并在课堂上制作DNA分子模型和案例分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与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来引发学生对遗传物质基础的好奇心。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关于遗传的趣味图片和实例,如多指、并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遗传的神奇。然后,提出问题:“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遗传的物质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家族遗传特征,引发他们对遗传现象的兴趣。通过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等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后续学习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等章节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人才。
(二)讲授新知
1. DNA的结构与功能:首先,我将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如将其比作螺旋形的梯子。接着,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作用。
2.基因的概念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明白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并介绍基因突变对生物特性的影响。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的重点章节,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以及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讨论分析,能够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遗传学知识,认同生命科学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描述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认同生命关于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的科学解释。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欣赏:课件播放音乐《爸爸去哪儿》主题曲,出示图片导入:请同学们找找看,图中的三对父子分别是谁?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亲代和子代之间有相似的特征。
小结:我们判断的依据其实就是运用了生物学知识遗传和变异,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那么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让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一起来研究一下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过渡)最初,人们对遗传的认识只停留在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方面,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遗传现象,并通过实验确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位置。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
2.师生共同讨论伞藻嫁接实验(1)了解伞藻:①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水生绿藻,其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
成熟后,伞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②伞藻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去伞帽后仍能长出新的伞帽。
(2)请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伞藻A和伞藻B的不同点。
课件展示:伞藻A 伞藻B伞帽形状圆形扫帚形伞藻颜色绿色黄色注意:细胞核的位置(3)伞藻嫁接质疑:①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②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交流,尝试总结。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眼睛是像爸爸还是妈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
2.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如家族遗传特征、作物遗传育种等,让学生感受到遗传现象的普遍性。
3.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遗传现象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染色体与基因:介绍染色体的概念、组成及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遗传信息的传递:详细讲解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使学生了解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遗传变异:介绍遗传变异的类型,(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基因、DNA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填空题:检查学生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掌握。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4.实践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遗传与疾病的关系,关爱遗传病患者,树立人文关怀。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与合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对遗传的深入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遗传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染色体的组成、基因与DNA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5. 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DNA的结构和功能。
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 基因的编码过程。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教学准备:1. 染色体模型。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 基因表达过程图解。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听说过DNA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5分钟)1. 介绍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包含了遗传信息。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3.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DNA的概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2. 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长长的链组成,形成双螺旋结构。
3. 讲解DNA的功能: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
四、基因的概念和作用(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2. 讲解基因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五、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5分钟)1.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2. 讲解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DNA上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 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了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的课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和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物质信息控制中心”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难点: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学习探究:一、导读提纲:1、观察本73页图4.4-1伞藻嫁接实验。
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控制的?(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归纳小结:2、下图为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多利的主要特征与*羊的相同,由此,你有哪些启发?小组讨论结果:二、知识归纳:让学生讨论说出这节学到了那些知识:三、巩固练习:1、在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中心是()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器官2、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a.母牛生下小牛b.马与驴生下骡c.种瓜得瓜d.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下双眼皮小孩3、天鹅的受精卵发育成天鹅,而不发育成丑小鸭,是因为其受精卵含有特有的()a、*状b、细胞c、遗传物质d、细胞膜4、父母的*状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a、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b、通过孩子是学习和模仿c、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d、通过遗传物质5、在生活中,有人评论:他简直就是他父亲的翻版,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什么?你能尝试猜测其原因吗?四、堂检测: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去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是怎样的?为什么?第2篇: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教学设计“人生代代无穷已,*月年年只相似”。
其他的生物和人一样,它们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代代生息繁衍。
雏鹰会长大,像她父母一样拥有强劲的翅膀搏击长空。
刚出生的小骆驼就有硕大的脚掌和厚厚的驼峰跟着他的母亲奔走大漠。
每一种生物和他们一样,继承了亲代的*状,在后代和亲代之间非常相似,在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
(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
)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
(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提出问题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认识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DNA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三、教学重点: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的原理;2.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掌握遗传物质的特点;3. 讨论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实验观察:进行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DNA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的机制;5. 总结归纳:总结遗传的物质基础,强化学生对遗传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理解程度;2.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七、作业布置:1. 整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回答几道有关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练习题。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分析DNA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 组织观察DNA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以上是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
(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
)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
(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
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
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 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
的细胞核。
进一步引导:如果把它们都分成三部分进行交叉嫁接,嫁接后一定能长出一株新植物体,新植物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继续讨论,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观点A:长出的伞帽的形状和颜色应当像嫁接上去的那部分一样。
观点B:两部分的特征都会有一点。
观点c:生长出的伞帽应当和细胞核所在的那部分一样。
)这时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结果。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贮存在细胞核内、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个结论。
(大屏幕出示该结论)
3.巩固运用
大屏幕出示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描述。
以此加深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理解。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有的同学有耳垂?有的同学无耳垂?现在我们继续探讨细胞核的内部结构。
2.问题解决
(1)染色体概念的教学
大屏幕展示已经被染色的正在分裂的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被染成深色的物质,说明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后展示果蝇、蝗虫、豌豆、玉米和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观点A:生物体内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存在。
观点B:可能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是相同的。
观点c:不同种生物它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不同。
)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鼓励表扬。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2)DNA、基因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听"DNA奥秘的揭示”的录音资料,指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
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屏幕展示该结论)。
紧接着大屏幕出示DNA分子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点A:DNA分子就像―个螺旋的楼梯―样。
观点B:DNA分子的两边有两个长链。
)引导学生得出DNA 分子的结构是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DNA 分子结构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DNA上有许多小片段,与遗传有关的小片段叫做基因。
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生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然后让学生解决前面提出的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这个问题。
(3)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本节难点)
大屏幕出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让学生结合图形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
然后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四者关系的表解。
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
3.巩固运用
大屏幕出示包括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内容的典型题目,学生先做,教师后讲解。
(四)知识迁移
大屏幕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吗?引导学生分析: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他们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由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性状几乎完全相同。
(五)课堂反馈
大屏幕出示反馈题,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六)视野开阔
播放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的录音资料。
让学生了解先进
的生物技术方面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只有学好生物学知识,才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所成就,才能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七)总结设计
1.收获大家谈: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2.教师概括:大屏幕展示该节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建立起该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要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来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要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