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前提 个体失败,他人引起,可控制 他人失败,不可控
情感 愤怒 怜悯
他人或自己失败,自己引起, 内疚 可控制
自己失败,不可控制
羞耻
行为倾向 攻击报复 提供援助 提供援助
退缩
• 阿伯拉姆森( 1978):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
• 抑郁型:消极的事件——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 积极的事件——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
这个对象反应。 • -一致性:针对行动者(情境),是否其他情境也有此反
应。 • -共同性: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是否相同。
• -独特性: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独特性,是否 只对这个对象反应。
• -一致性:针对行动者(情境),是否其他情境也有 此反应。
• -共同性: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是否相同。
源自文库
一致性 (情景) 高 高

独特性
共同性
归因
(刺激物) (行为者)


行为者


行为对象


情景条件
• 案例:玛丽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很厉害
条件
1 2
3
独特性
(刺激物)
低:她总对 小丑们发笑
一致性
(情景)
高:她总是 对他发笑
高:她没对 别的小丑发 笑
高:她没对 别的小丑发 笑
高:她总是 对他发笑
低:她以前 没对他发笑
• 行为的原因有两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 归因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二是排除原则
2.韦纳的归因理论
内部 外部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可控 不可控
内部
稳定
不稳定
特定的努力 特定的能力
针对某事的 暂时的努力
心境与情绪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老师的偏见 考试的难度
来自他人的偶然 的帮助
一个人的运气
引发人们对归因风格训练的兴趣
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
• 乐观型:积极的事件——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 消极的事件——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
常常从积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
• 皮特森和塞利格曼(1987)
• 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 张类似。
•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 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一、解释他人
•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 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生产率下降
工人变懒了? 机器不好用?
攻击人
具有攻击的个性 无礼嘲弄的回应?
(一)归因理论
• 1.海德的归因理论:主要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 2.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说明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 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第三讲 社会信念与判断
• 先入为主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和记忆。
• 人们事先的判断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知觉 和解释信息的方式。
• 给被试提供信息之后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根 植下判断或错误信念。事后判断也会扭曲 我们的记忆。
• 人会选择性地注意、解释和回忆某些事件 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 解释他人 • 感知和回忆社会生活 • 准确判断 • 信念与自我实现
• 相应推断的两个基本因素:
• 选择自由 • 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二)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偏差 • 由于观察者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分关注而导致过度将行
为归因为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从而忽视环 境因素的影响。
• 行为者——观察者:行为者——情境; 观察者——内在因素
聚焦和偏见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如果他 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 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尽管在审讯过 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 审讯。
• 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 因。
• 4.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理论:适用于对他人 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 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人格、态度、 心情等。
1.海德的归因理论:
• 基本观点:人们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基本 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会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 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
•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 养、睡眠和运动。
•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 动地去寻求帮助。
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 (1)人们通常使用三种方式解释行为的原因: • -行为者:个体自身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 -情境:情境的特征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 -刺激物:行为的对象可能行为的原因。 • (2)寻求三方面的信息: • -独特性: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独特性,是否只对
共同性
(行为者) 低:别人很少 发笑
高:每个人都 发笑
低:别人很少 发笑
归因
人:玛丽 (86%) 刺激物:小丑 (61%)
情境 (72%)
• 玛丽(行为者)、昨晚的小丑表演(情景)、小丑(刺激物)
4.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理论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相应推断:即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 引起的。例如,某人老是与他人吵架、打架,由此可以推 断这人具有攻击性人格。
文化差异
• 文化同样会影响归因错误。比如,我们在激励人的时候会说“你能做 到!”这便是受西方积极思维文化中的通俗心理学的支配。东方人通 常会对环境的作用格外的敏感。
• 我们常常能够给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到外部的因素:“我随地丢垃圾是 因为在附近都找不到垃圾桶。”“我迟到是因为堵车。”而对于别人 的行为,我确过于轻易地给予“不遵守社会公德”“无纪律性”这样 负面的评价。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容易形成“我是对的,别人是 错的”这样的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于别人相处,是很不 利的。
• 三个维度:
-部位: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 -稳定性: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 -可控性:个人意志可控制的,或不可控制的
• 四个基本原因元素:学生考试为例
-能力: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努力: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任务难度: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运气: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因果归因、感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像我们所遇见的那 样(Lassiter & Dudley,1991),将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 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拉丝特(Lassite)报告,根据这项研究, 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必须同时对 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