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自那时起,
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卫星研究和开发计划。
以下是中国卫星事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早期:中国的卫星事业起步较晚,但在1970年代取得了一
些进展。
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
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自己卫星的国家。
2. 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卫星事业迅速发展。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开始了中国
自主研制卫星的历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通信、气象、资源侦查和科学实验等各类卫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卫星系统。
3. 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卫星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重要卫星,如北斗导航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践十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等。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为交通运输、农业、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持。
4. 未来展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卫星事业的创新发展。
未来计划包括更多的卫星发射,建设更强大的卫星系统,如高通量卫星通信网络和空间站等。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卫星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起步阶段逐步发展为拥有独立研制能力和完善系统的国家。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卫星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中国军用卫星
雷达成像卫星分辨率同样不足
中国还发展了雷达侦察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就是众所周知的雷达侦察卫星,汶川地震时官方公开消息称分辨率5米,同样根据Gunter的猜测,遥感卫星一号和遥感卫星三号、遥感卫星十号是同型号卫星。
目前遥感卫星一号已经失效,而三号和十号还在服役中,由于分辨率问题它们只能用于详查信息,判断部队部署集结调动尚可,提供目标数据同样不够精确。
资源一号:战术侦察能力基本为零
1999年发射上天的资源一号卫星不具备高分辨率能力,20米分辨率的CCD相机对于战术侦察来说聊胜于无。相机地面分辨率是衡量侦察卫星的重要指标,分辨率指的是照片上区分两点的最小间距,或者说照片上一个像素点代表的目标尺寸。一般地说,从照片上能识别的最小目标是地面分辨率的3倍以上。资源一号20米分辨率CCD相机,指的是20米长宽的目标在资源一号的照片上显示为一个像素点,它能识别的目标尺寸长宽要达到60X60米以上,根本无法对飞机、军舰、坦克等战术目标进行识别。
美国现有军事通信卫星尽管在历次战争中较好的完成了关键信息传递的作用,但仍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带宽和接入能力有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军用卫星承担了绝大部分通信量,到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承担大部分通信量的却是临时租用的商业卫星,这主要是战场图像和视频数据激增的结果。
美军正在发展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如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系统的通信能力,这些卫星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使用。
麻烦不断的东方号四号平台
中国还开发了性能更为强大的东方红4卫星平台,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提供功率高达10.5千瓦,可为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供应,设计寿命15年,有效载荷质量达到了600千克,就平台的技术水平而言达到了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可惜东方红4平台一直问题多多,前两令人扼腕的是原始设计中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板采用二次展开的先进技术,在鑫诺二号的事故后改回老式的一次展开,太阳翼也从每侧四片电池板改为三片。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航天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卫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卫星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6年-1970年)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人造卫星研究,目标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然而,由于条件有限,中国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二、初步发展阶段(1970年-1980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航天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地球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三、技术突破阶段(1980年-2000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198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卫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并逐渐提升了卫星技术水平。
四、多领域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航天卫星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观测和测绘。
此外,中国还发射了一些科学实验卫星,用于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
同时,中国航天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阶段和多领域应用阶段。
从最初的试验与探索到如今的多领域应用,中国航天卫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中国航天卫星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中国航天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启动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1970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卫星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逐步扩展至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实验室、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开始意识到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性。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航天研究院,专门从事火箭发射和卫星等领域的研发工作。
随后几年,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火箭试验,并于196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零式火箭。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载荷运载的时代。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发展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3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实用型的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突破了传输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将卫星应用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随后的几年,中国陆续开展了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并相继投入使用。
199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推力已达200吨,确立了中国成为重型运载火箭强国的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进行载人航天计划,并于2003年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完成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跨越式发展阶段(21世纪)21世纪初,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着眼于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实验室等前沿领域。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展开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2016年,中国成功升空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建立了首个空间科学实验室天和核心舱,开始进行长期的空间技术和实验研究。
此外,中国还加快推进卫星和导航系统的建设。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
下面将从起步阶段、建设发展、全球服务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90年-2000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在当时,我国开始意识到卫星导航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决定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1994年,中国北斗导航实验系统正式启动。
随后,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试验卫星,完成了北斗系统的初步验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建设发展(2000年-2010年)进入21世纪,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建设发展的阶段。
2000年,我国启动了北斗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一个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导航系统。
2000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陆续发射了10颗卫星,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
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为北斗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二期工程的建设阶段。
201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二期工程的正式启动。
二代北斗卫星具备更高的导航精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二代卫星,形成了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和多颗倾斜轨道卫星的组合。
全球服务(2010年至今)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国内,而是向全球拓展。
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开始提供亚太地区的服务,逐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服务能力。
2018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实现了全球服务能力,覆盖范围扩展到全球。
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能力的实现,为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
未来展望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卫星发展史
中国卫星发展史一、首次发射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发展阶段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用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成熟阶段在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先后发射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及实践8号卫星。
虽然它们都是在返回式卫星2号的卫星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但无论在卫星功能上、轨道控制精度上、还是返回控制计算等整体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使卫星的飞行时间大大延长。
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卫星:1、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
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
3、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已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美国军用卫星现状与性能(多图)
美国军用卫星现状与性能(多图)美国军用卫星现状与性能(多图)美国从60年代初开始发射军用卫星,迄今已发射了数百颗,现在在使用的约一百颗这样。
这些卫星在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和气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就动用了由“大酒瓶”静止轨道卫星、“雪貂”-D极地轨道卫星和“折叠椅”大椭圆轨道卫星等8颗卫星组成的电子侦察卫星系统,由KH-12、“长曲棍球”、“太阳神”-l和其它小卫星等10~12颗卫星组成的成像侦察卫星系统,16颗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以及“国防支援计划”(DSP)等30多颗卫星,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资料。
美国发射的军用卫星约占美国发射卫星数量的一半。
这些卫星数量多、种类全,从性能上讲主要分为6类,即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和绘图卫星及国防气象卫星。
一、侦察卫星1.成像侦察卫星自1960年美国第一颗成像侦察卫星问世以来,迄今已发展到第6代。
目前在轨使用的成像侦察卫星有5颗,即3颗KH-12与2颗长曲棍球,进行军事侦察,以提高时间分辨率。
与先前的KH系列相比,KH-12卫星通过采用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随观测视场环境的变化灵活地改变主透镜表面曲率,从而有效地补偿了大气影响造成的观测影像畸变。
KH-12卫星上载有充足的燃料,可实现机动变轨。
它不仅有光/近红外成像仪,还增装了热红外成像仪,可用于对地下核爆炸或其它地下设施进行监测。
长曲棍球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当雷达工作在X波段时,可在云、雨、雾、黑暗和烟尘环境下完成对地面目标的全天候侦察。
当雷达工作在20~90兆赫时,雷达波长为米级,绕射穿透能力较强,对假目标、伪装后目标以及地下深处的设施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根据卫星照片不同的使用情况,对地面分辨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共分为四级。
第一级是发现,指大致知道目标形态,从照片上仅仅能判断目标的有无;第二级是识别,指发现目标较为细致,能够辨识目标,例如是人还是车,是大炮还是飞机;第三是确认,能较为详细地区分目标,能从同一类目标中指出其所属类型,例如车辆是卡车还是公共汽车,房子是民房还是军队营房;第四是描述,能更为细致地知道目标的具体形状,识别目标的特征和细节。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我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当时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处于受到外部威胁和严重经济困境的时期。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太空技术的重要性,并决定将其作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取得了第一步。
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不久,中国政府就开始计划并建立自己的太空计划。
19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太空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首次成功发射了探空火箭。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试验工作。
1980年代,中国决定将太空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用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FY-1A)。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技术应用的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实现了人类在太空中的首次交会对接。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除了载人航天,中国在通信、观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并逐步建立了北斗导航系统。
2011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基础。
2018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高分辨率多模式对地观测卫星,“高分一号”也被称为中国版“世界之眼”。
在太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法国、巴西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推动了太空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共享。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将太空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将其视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全人类事业。
中国致力于推动太空技术的和平利用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太空法律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协商,为太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卫星发展简史
中国卫星发展简史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发展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国卫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星技术的发展,决定自主研制卫星。
196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
经过艰苦努力,196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卫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发射了多颗卫星,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等。
这些卫星的发射不仅提高了我国的通信、气象和遥感能力,也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国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1990年代,中国的卫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新型卫星,如实验卫星、导航卫星和资源卫星等。
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在太空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在200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卫星发展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并实现了航天员在轨工作和太空实验。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成为继美、苏、俄之后第四个成功实施月球探测的国家。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空间实验室,实现了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的在轨交会对接,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卫星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量子卫星通信的国家。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崛起,也为全球卫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卫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卫星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卫星产业链。
全球定位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时光荏苒,转瞬已是21世纪。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孕育出了许多的黑科技。
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全球定位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何呢?一、 GPS现状作为定位服务领域的领军者,GPS被广泛应用于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物流配送、金融支付、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GPS 的最初设计为提供多功能、全球覆盖、实时连续的定位、导航和定时服务。
2018年,GPS系统已经覆盖了全球97.8% 的人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
二、 GPS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GPS的未来发展也将不断完善和进步。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GPS未来发展的趋势。
1、高精度定位目前, GPS的定位精度比较低, 可能会达到米级的误差, 对于一些特定需要更高定位精度的场景,GPS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例如需要厘米级GPS定位精度的农业、地质、航空领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精度GPS技术应运而生。
高精度GPS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普通GPS接收机基础上进行开发,采用更高的起始位置、更复杂的定位算法,及更高的测量频率等,来增强GPS的信号质量和准确性。
高精度GPS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数字经度产业的快速发展。
2、低成本、低功耗低成本、低功耗是GPS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随着生活中GPS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汽车导航、个人移动设备或物联网领域中,低成本和低功耗将成为广泛运用GPS技术的前提。
通俗讲,低成本、低功耗的GPS技术将让每个物体都能实现动态化标识,使得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更广,更方便。
此外, 随着LBS技术和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 基于“真实世界”的定位技术,很快将会成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核心技术, 带来更多颠覆性的变革.3、卫星交互和全球覆盖目前,GPS依靠24颗卫星来提供定位服务。
精度和覆盖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GPS未来需要改进的一点。
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信息时代的需求,卫星技术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卫星技术的发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为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卫星技术的历史与演变卫星技术最早起源于1957年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但是由于那个时候技术水平有限,卫星的使用也非常有限。
1960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向卫星技术领域注资,将卫星技术发展成为强大的武器和通信工具。
进入21世纪,卫星技术逐渐普及,卫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10颗到现在的超过2000颗,其发展迅猛。
二、卫星技术的应用领域1. 通信卫星通信是卫星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它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输服务。
卫星通信在灾难救援、商业航空、海洋渔业、油气勘探、航运等行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地球观测卫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领域,可以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系统,还可以帮助研究环境、气象预报、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等课题。
3. 导航导航系统是卫星技术的又一大应用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两个导航系统。
其准确度和可靠性都相当高,被广泛用于航空、航海、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等领域。
4.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空间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特定信息的技术。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
三、卫星技术未来的走向在卫星技术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领域的涌现。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卫星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卫星实现高速互联网也已成为可能;量子卫星、定海经济卫星的发射也意味着卫星的逐步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未来的卫星技术还将更加高效、智能化。
科技持续推进,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要领域的发展都将向卫星技术方向汇聚,进一步提高卫星技术的水平,拓宽卫星应用领域。
现 代 武 器 装 备 概 论 论 文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车辆与能源学院车辆工程#班###############中国的军用反卫星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军用卫星: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军事卫星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测地卫星、预警卫星、截击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
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将各类卫星组成一体化天基信息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传输能力和融合能力,增强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寿命。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1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军用卫星都有所改进,各国的军用卫星发展概况也各不相同。
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发展最迅速,成就也比较大。
据调查称,在太空现有的175颗军用卫星中,美国卫星为115颗,俄罗斯38颗,中国12颗。
美国军事卫星的发展概况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航天能力,在其侦察卫星发展缓慢的同时,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正在进行大幅改进或换代。
侦察卫星进展缓慢 美国侦察卫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下一代侦察卫星因多次变更计划而研制进展缓慢。
不过,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批准一项名为“2+2”的尖端照相侦察卫星开发计划。
依照这一 计划,美国政府将在今后 10 年内投入大约 100 亿美元,研发、制造并发射 2 颗光学成像侦察卫 星和 2 颗高分辨率商业卫星,以替代现役卫星,防止美国对全球的监控出现“盲点” 。
据美国空间新闻网站 2009 年 10 月 20 日透露,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的新一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的孔径将达2.4 米,运行高度为600 千米,分变率为15 厘米。
美国将用“天基红外系统”替代现役的“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因为“国防支援计划”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是为战略导弹的预警而设计的,因而轨道单一、探测手段单一、数据处理手段单一,对战术导弹的预警力不从心。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中国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空军航空技术部门。
自那时起,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在1956年,中国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稍后,中国决定将航空航天技术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并于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的航空航天研究所。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启动。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火箭研究与发射工作。
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也是亚洲第一颗人造卫星。
尽管后来的几次发射尝试不太成功,但这些都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加强自己的航天科研力量。
197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航天研究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门负责推动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
这个机构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
198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1984年,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实现了国内电话与国际通信的联系。
随后几年里,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实验卫星等。
21世纪初,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首个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且将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陆续实现了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并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地球观测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等。
2019年,中国成功着陆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航天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航天事业在国际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航天合作项目,并向包括巴基斯坦、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在内的多个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21世纪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空间航天技术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叙述了21世纪有关空间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21世纪空间航天技术发展趋势21世纪世界空间航天技术将持续快速发展,航天大国的投资主要将集中在几个方面。
1.航天运输系统。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是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的基础,是一种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卫星技术的发展,在通信、导航、环境监测、资源勘察、科学研究等方面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方法的推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间接效益。
航天运输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
它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集中了现代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同时,航天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包括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制造工艺学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运输系统的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
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驱动下,各主要航天国家不断提出新型运载火箭方案,并对原有火箭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降低成本。
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成本较高。
为了降低发射费用,国际上开展了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究。
1981年4月21号,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成功飞行,实现了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部分可重复使用,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使用转向重复使用的新阶段。
尽管航天飞机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并没有达到降低发射费用的目的。
相反,由于发射频率低、重复使用未达到要求和载人等原因,使得航天飞机的发射费用远高于一次性运载火箭。
之后各国开始了其它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研究,包括采用先进的吸气式火箭组合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时充分利用大气中氧的空天飞机,如美国的国家空天飞机(NASP)计划(X-30)以及欧洲的霍托尔、使神号和桑格尔等;多级入轨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如基斯特勒宇航公司研制的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K-1;以火箭为动力的单级入轨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RLV)。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一、侦察卫星侦察卫星通过可见光、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可提供伊拉克国家领导人驻留地点、重点军事设施布防情况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生化武器的部署情况,监视战区军事态势的发展。
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截获伊方雷达、通信、遥测等系统的传输信号,从而探明伊方重要领导人物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位置,辨识伊方军用电子系统的性质、位置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对所得情报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伊方军队的调动、部署乃至战略意图。
在对伊战争中,侦察监视卫星提供的情报对于了解战场情况、确定打击目标、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准确评估打击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成像侦察卫星(1) KH-12侦察卫星KH-12卫星是1990午2月28日开始发射的,至今已经发射了4颗。
它能以与“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的方式成像,即其光学系统的相机采用了当今尖端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制成,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随视场环境灵活地改变主透镜表面曲率,从而有效地补偿因大气造成的畸变影响,使分辨率达到0.1m。
卫星上的红外相机可发现地面伪装物、飞机发动机和大烟囱等有热源的目标。
卫星上的高级“水晶”测量系统(ICMS)可使数据以网格标记传输。
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其他用于测量地形高度的传感器。
3颗KH-12卫星运行在270~1000km的轨道上。
KH-12燃料用完后可由航天飞机进行在轨加注,因而该星的机动变轨能力极强,具有无限制的轨道机动能力。
KH-12卫星的设计寿命为8年。
KH-12卫星的光学系统在KH-11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红外谱段,能探测伪装和埋置结构目标,对地下核爆炸或其他地下设施进行监测,探知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分辨出目标区内哪些工厂开工,哪些工厂关闭等。
由于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所以KH-12的分辨率达0.1m。
星上装有一台潜望镜式的旋转透镜,能把图像反射到主镜上,因而卫星在大倾角的条件下也能成像。
它还采取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攻击的保护措施,并增装了防碰撞探测器。
国外军事通信卫星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 国外军用通信 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1 美 国 、
美 国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全面,不仅能够进 行较大容量战略通信与 中继 , 有较强 的抗干扰/ 截收与安全防护能力 ,而且具有一定 的战术使
用 能力 。
重量约20 0 千克, 在轨寿命 1 年左右 , H /H 在V F F U 频段工作。 “ 闪电” 系列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 的“ 彩虹” 系列卫星主要用于执行战略通信任务。当前俄
颗信使一 卫星 , ̄ R d i D l ,on 卫星 ,颗闪电卫星 , k 3 1 颗 子 午线 卫 星 ,颗 彩虹 卫 星 ,颗 急流 卫 星 。根 3 l
据运行轨道的不同,俄罗斯的军事通信卫星分 为3 种类型 : 中低轨道 的“ 3 卫星 、 箭一 ” 大椭圆轨 道 的 “ 电” 列卫 星 和地 球 同步 轨 道 的“ 虹 ” 闪 系 彩
21年第2 总 6 期 国 防 科 技 01 期 第27
国外军 事通信 卫星发展现状及趋 势
De eop v l me t a d r n f F r i la y Co n n T e ds o o egn Mit r mm u i a i s Sa el e i nc t on t l s i t
关键词 : 军事通信卫星 信息传输 抗干扰
中图分类 号 :37 4 文 献标 识码 : E /— 5 A 文章 编号 :6 1 44 (0 10— 05 0 17— 572 1 )2 07— 8
一
、引 Biblioteka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 ,现代战争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卫星通信成为一种先 进、 复杂的高技术通信方式 。军用通信卫星以通信距离远 、 容量大 、 抗干扰性强 、 保密
星 是天 基信 息传 输系 统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由它组 成 的天基 综合 信 息 网络 已成 为未 来
详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详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火箭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以下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详细介绍:
1.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和开
发火箭技术,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等相关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工作。
2.卫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3.载人航天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成功发
射了“神舟一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艘神舟飞船,并完成了太空行走、空间实验室等重大任务。
4.深空探测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
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深空探测器,开展了月球和火星等天体的探测任务。
同时,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和建立空间站等重大任务。
总之,中国航天发展史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实现航天梦想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课程论文Course Paper论文编号Paper No:1206010413撰写日期Date: 2014-4-5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姓名XXX(计算机与信息学院XX级计算机X班XXXXXXXXXX)课程名称Course:军事高技术课程性质Course No:公选课学分数Credits:1主讲教师Instructor:张帆开设时间Semester: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河海大学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朱雪林(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12级计算机4班 1206010413)摘要:21世纪初前后的几场军事高技术战争中,军事卫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思考。
事实证明,现代战争胜利的天平将会倾向军事卫星实力更加强大的一方。
关键词:军事卫星作用现代战争1 概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式战争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被如今的军事高技术战争所替代。
在军事高技术中,军事卫星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使其成为继海、陆、空之后的第四维战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我们也必须清楚的了解到军事卫星在现在战争中的作用。
2 军事侦查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监控作用在军用卫星之中,侦查卫星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可以说,世界的每个地区都在军事侦查卫星的监控之下。
相对于空中的无人侦察机、水面舰艇、陆地上的雷达等其他的监控手段,军事侦查卫星具有监视范围广、不易被敌方摧毁等特点。
军事侦查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的探测能力和高速自动化处理能力,将会成为未来战争监控的主要手段。
军事侦查卫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监控任务的。
2.1 成像侦查成像卫星是从空间侦查敌方军事设施和战略武器的发展状况、监视冲突和危机地区的军事态势的主要手段。
因此也被称为“太空千里眼”。
成像侦查卫星分为光学成像侦查卫星和雷达成像(微波照相)侦查卫星两大类。
光学成像也称为照相成像卫星,其上载有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成像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摘要:21世纪初前后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践证明,军事卫星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对21世纪军用卫星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星军事发展战争一:军用卫星的概念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二:军用卫星的分类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试验用于军事目的,到60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即已相继投入使用。
70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截击卫星。
一些民用卫星也兼有军事用途。
1、侦察卫星:利用各种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收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的辐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获取军事情报。
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核爆炸监视卫星等。
2、军用气象卫星:利用各种气象遥感器拍摄云图和获取其他定量气象参数,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实时气象资料。
军用气象卫星具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美国的军用气象卫星有“布洛克”号国防气象卫星,苏联的军用气象卫星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见气象卫星)。
3、军用导航卫星: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
军用导航卫星定位精度高,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和全球范围内提供导航信息,而且用户设备简单。
军用导航卫星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甚至单兵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子午仪"号导航卫星和"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的军用导航卫星,前者已解密转为民用。
苏联的军用导航卫星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
4、军用测地卫星:用于测定地球上任何点的坐标和所需地区的地形图,确定本国战略导弹发射点(地下井或核潜艇)的坐标,测定地面或海面上打击目标的坐标。
军用测地卫星有美国的“安娜”号和“西可尔”号等测地卫星。
这两种卫星有的已和军用导航卫星兼用。
5、军用通信卫星:用于建立全球战略和战术通信网。
6、截击卫星:采用自身爆炸、发射火箭、炮弹、激光或粒子束武器等手段攻击或破坏对方卫星。
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覆盖地球和实时传输信息,延长工作寿命,扩大军事用途。
三: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1.卫星预警、监视和侦察遂行战争监控在军用卫星当中,侦察卫星数量最多,应用也最广,约占40%。
可以说,现实世界的每个地区都在侦察卫星的监视之下。
侦察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的探测能力和高速自动化处理能力。
卫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遂行监控任务的。
①成像侦察成像侦察卫星被称为“太空千里眼”。
它是从空间侦察敌方军事设施和战略武器的发展情况、监视冲突和危机地区的军事态势的主要手段。
②.电子侦察电子侦察卫星又称电磁探测卫星。
它是伴随着电子对抗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电子侦察工具。
③.导弹预警导弹预警卫星是装有红外敏感元件、能及早发现敌方发射的导弹或其他飞行器并及时发出警报的卫星,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海洋监视海洋监视卫星是用来探测海上舰船和潜艇并对其进行跟踪、定位、识别和监视的军用卫星,包括电子侦察型和雷达型两种。
2、导航定位卫星为军队行动提供有力保障导航定位卫星是为航空、航天、航海、巡航导弹和洲际导弹等提供导航定位信号与数据的卫星。
它具有全球定位、不受气象条件和距离限制、导航精度高的特点。
导航卫星可提高洲际导弹、巡航导弹以及其他武器系统的命中率,给航空、航天和航海提供全天候、连续的导航信号,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地球上的各类用户确定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信息。
高精度的定位导航能力十分重要,它们使得卫星定位系统在军事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一是可提升C4ISR系统性能;二是可提高导航(制导)精度;三是可实现单兵定位。
卫星定位系统对信息化作战指挥、武器性能等的巨大影响,而使其成为现代战争的“定盘星”、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并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关注的一大焦点。
3、通信卫星成为不可或缺的指挥手段战场卫星通信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对部队实施指挥控制的极其重要手段。
它可为军事指挥官提供灵活的全球通信覆盖能力和战术机动性;可完成众多的远程通信和作战指挥任务,传送大量的话音、数据、照片与图像,这种通信能力是其他通信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4、空天一体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新模式空天一体战,是随着空中战场和太空战场的形成与发展而凸显出来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
它是军事技术在空天领域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战争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空天一体战是军事航空力量与航天力量相结合,在航空航天空间共同实施的一体化作战行动。
其实质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手段,形成空中和太空的整体作战优势。
四:发展概况1、21世纪中国军用卫星发展概况①:北斗系列导航卫星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北斗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与全球性系统相比,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经费建成,并集中服务于核心区域,十分符合我国国情。
其次,它的功能也有所增加,每一个点除定位外可与中心点进行授时、通信联络,弥补了国外无源系统在此方面的缺陷。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工程投资少,并将导航定位、双向数据通信和精密授时结合在一起,因而有独特的优越性。
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有无问题。
前2颗北斗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著效益,尤其适合于同时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的场所,例如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和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查询等。
该系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导航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大批量用户机的迫切需求。
它的实际有效范围比预想的还要广。
北斗导航系统将在太空中运行8年,是我国第一个持续发挥作用的空间系统。
根据我国的需要,今后还将建立其他几个系统,使数据的传送更加连贯,同时让我国的航天为国民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此次组建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之后,我国将着手准备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第二代系统将更加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将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
第3颗北斗不仅作为备份星在第一代系统中服役,还将试验第二代系统的关键技术。
它与前2颗北斗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中国发展“北斗”导航系统首先时也为国际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一国垄断卫星导航市场的作用。
中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式已经逐步由GPS向北斗转换,而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领域也逐渐尝试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正在稳步发展一大批本国的空间项目,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将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太空霸主地位。
②."海洋"系列海洋卫星2002年5月1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
该星重368千克,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设计寿命2年。
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海洋1号是以可见光和红外谱段探测水色水温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载有十通道海洋水色扫描仪和四通道CCD成像仪。
海洋水色扫描仪主要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等,可用于评估渔场、预报渔讯和监测海洋污染等;CCD成像仪主要用于监测河口泥沙、海岸带生态和冰情等。
星上数字图像信息经X频段数传系统向地面站发送。
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看,该星图像清晰,海洋特征明显。
该卫星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海洋1号谱段较全,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探测并存,对于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温度等多种信息,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有关专家称,海洋1号卫星的投入与产出比有望达到1:5.9至1:10.6。
海洋1号具有多项创新特点,主要包括:利用小卫星技术,突出总体优化、星上网络和软件冗余等技术,整星重量轻,功能密度比高;有效载荷集成合理,指标先进、实用,能同时进行水色、水温观测,兼顾海陆交互衔接;采用机械制冷和一带二的太阳翼驱动机构等技术。
这些特点在中国卫星研制中均属首次。
③.未来的中国卫星技术中国卫星技术的前景是光明的。
今后10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将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即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和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即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既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建立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2、欧美的军事卫星发展概况美国从60年代初开始发射军用卫星,迄今已发射了数百颗,现在在使用的约一百颗这样。
这些卫星在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和气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就动用了由“大酒瓶”静止轨道卫星、“雪貂”-D极地轨道卫星和“折叠椅”大椭圆轨道卫星等8颗卫星组成的电子侦察卫星系统,由KH-12、“长曲棍球”、“太阳神”-l和其它小卫星等10~12颗卫星组成的成像侦察卫星系统,16颗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以及“国防支援计划”(DSP)等30多颗卫星,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资料。
美国发射的军用卫星约占美国发射卫星数量的一半。
这些卫星数量多、种类全,从性能上讲主要分为6类,即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和绘图卫星及国防气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