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3.“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4.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

“他”是()A.朱温 B.李煜 C.赵匡胤D.柴荣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7.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8.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 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西周 B.汉C.唐朝 D.北宋9.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1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1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13.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15.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16.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1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

5.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C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6.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 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 到中央,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D )
9.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 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 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A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Biblioteka 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 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用“黄袍加身”这种不流 血的方式,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皇帝是 (D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鉴于五代十国战乱频繁,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统一 方针是( C ) A.南北夹击 B.先北后南 C.先南后北 D.东西贯穿
10.“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 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 现于( D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12.(2016·陕西名校模拟)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 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D ) A.渴望收复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右图中的主人公通过“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他是()A.嬴政B.刘邦C.赵匡胤D.李渊2.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哪里的分裂割据局面()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D.中原和南方3.“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宋太祖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地方控制C.强化中央集权D.分割宰相权力4.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

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B.扩大宰相的权力C.扩大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5.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设通判,监督知州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6.《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的军人皇帝》是由林哲璋、刘育琪编写的一本书籍,书中描绘了赵匡胤重用文人、兴办儒学、集权中央等举措,其中“兴办儒学”的表现是() A.分相权B.重文臣C.重文教D.设通判7.“(相比)状元及第(的荣耀),即使(武将)率军数十万,光复幽蓟两地,军队高奏得胜之歌回还,在朝廷献上胜利的捷报,这样的荣耀也是比不上(状元及第)的。

”这说明宋代() A.崇尚武力B.重文轻武C.经济繁荣D.战争频繁8.宋朝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什么社会局面() A.民族政权并立局面B.对外开放局面C.文治局面D.藩镇割据局面消除二、非选择题9.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论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秦始皇B.李渊C.赵匡胤D.隋文帝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北宋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宋真宗④辽太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④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制其钱谷,发展科举”5.北宋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这一举措有利于( )A.遏制藩镇割据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办事效率D.发展社会经济6.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④北宋设立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 练习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 练习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选择题1.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A.石守信B.赵光义C.赵普D.赵匡胤2.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主席在此诗词中涉及到的古代开国帝王有( )A.秦皇汉武B.唐宋宋祖C.秦皇宋祖D.汉武唐宋3. 京剧《铡美案》有句戏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附马爷细听端底……”,其中提到的“开封”即当时北宋的都城()A.东京 B.南京 C.西京 D.北京4. 《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

”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5. 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管理机构是()A.禁军 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6. 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加强禁军 B.防止武将专权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提高文人地位7.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 A.减少宰相人数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8.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9.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管理】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

结束分裂: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中央集权:(1)措施: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基础过关】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D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C)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 A )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B )A.副宰相B.通判C.节度使D.转运使知识点2重文轻武的政策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C )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6.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题: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题: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基础知识】知识点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________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__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

(2)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________;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________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__________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通过上述措施,宋朝____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2重文轻武的政策1.政策(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__。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____________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局面。

2.影响:宋朝的______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__和社会的安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2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赵__匡__胤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先__南__后__北___的统一 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点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 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 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C。
【答案】C
6.【河北唐山期中】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 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 ,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 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科__举__制____。
3.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__读__书______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 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 _大___官__僚__、_大__地__主___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 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C 2A 3D 4A 5C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选择题1. “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A.禁军B.节度使C.通判D.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实行行省制度7.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A.分化事权B.减少数量C.限制自由D.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docx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docx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1、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措施不正确的是()
A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 废除宰相,下设“六部” 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批旅冕。

批旅冕,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二判断正误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DCA 二判断题V V V X V X 定江山,杯酒之间 定江山,杯酒之间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设置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A 隋朝 北宋 A 隋朝 北宋
B 唐朝 北宋
C 北宋 南宋
D 唐朝 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北宋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A. 武将地位较高
B. 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 注意防范武将
D. 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2.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3.下列历史人物通过改变或兵变登上皇位的是()
①李世民②赵匡胤③赵构④朱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5.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A. 唐朝
B. 后梁
C. 后周
D. 北汉
6.北宋的都城是()
A. 长安
B. 开封
C. 洛阳
D. 灵武
7.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的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民族战争的频繁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8.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
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 实行养兵政策
B.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9.“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 刘邦
B. 李渊
C. 赵匡胤
D. 杨坚
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 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 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关于北宋建立方式表述准确的是()
A. 农民起义夺权
B. 少数民族人侵中原
C. 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 外戚夺取政权
12.“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五代十国
D. 辽宋夏金
13.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A. 重武轻文B. 重农抑商C. 重视教育D. 重文轻武
14.14.“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15.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
A. 北方
B. 全国
C. 西南和西北地区
D. 中原地区和南方
1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④起止时间是907~960年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7.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8.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 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9.宋初的大将曹瀚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据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宋朝重文轻武,压抑武将
B. 宋朝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 宋朝人不再以从军为荣
D. 宋朝意欲根除武将跋扈与兵变篡权的顽疾
20.在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

下列说法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②宋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二、综合题
21.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稳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1)根据材料一回答,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材料中的哪一段文字体现了节度使有很大的权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3)材料中通判有哪些方面的职权?
(4)依据材料分析,宋初会不会出现问题二中的局面,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答案
1.C2.B3.D4.D5.C6.B7.B8.C9.C10.C11.C12.C13.D14.C15.D16.A17.D18.D 19.B20.C
21.(1)唐朝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2)藩镇割据(或安史之乱)
(3)行政、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摘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亦可给分)
(4)不会,因为地方凡事都要由通判与守臣(知州)共同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