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教师用书 第1单元1 劝 学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章 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鲁人版第一册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章 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鲁人版第一册

五、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则请早立太子,以绝秦望 . ②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绝⑤佛印绝类弥勒 . ⑥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⑥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⑧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 ⑨冰泉冷涩弦凝绝 .
《师说》 (6)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归去来兮辞(并序)》 (7)问征夫以前路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征的人。 (8)悦亲戚之情话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烛之武退秦师》 (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妻子。
性,资质、禀赋
(6)不通否 (7)衡通横, 横木(为门) 说通悦, 高兴 卒通猝,仓猝 敲击
(11)知通智, 聪明, 明智
(12)住通驻, 驻扎 (13)禽通擒, 擒拿 (14) 张通涨,弥漫 (17)雷通擂,

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

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

2 听听那冷雨[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羡慕.(mù) 黔.首(qián) 椽.子(chu án) 氤氲..(yīn yūn) 舐.犊情深(shì) 羯.鼓(jié) 天籁.(lài) 翩.翩起舞(piān) 惊蛰.(zhé) 仓颉.(jié) 岑.寂(cén) 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薄⎩⎪⎨⎪⎧薄.荷(bò)菲薄.(bó) 读⎩⎪⎨⎪⎧百读.不厌(dú)句读.(dòu) 折⎩⎪⎨⎪⎧摧心折.骨(shé)损兵折.将(zhé) 乐⎩⎪⎨⎪⎧乐.队(yuè)欢乐.(lè) (2)语境辨析法①他嘴里高兴地哼着小曲.(qǔ),穿过江南那曲.(qū)折的小巷。

②这位姓解.(xiè)的警官对于押解.(jiè)途中罪犯的逃脱方式,百思不得其解.(jiě)。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k ēn ɡ(铿)锵qiān(悭)吝 ⎩⎪⎨⎪⎧惊hài(骇)hái(骸)骨 ⎩⎪⎨⎪⎧x ī(淅)沥清xī(晰)xī(蜥)蜴⎩⎪⎨⎪⎧xi āo (萧)瑟xiāo(潇)洒洞xiāo(箫)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 (1)料料峭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现实;胡思乱想。

(3)孺慕之情: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

(4)皇天后土:对天和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5)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

2.理解辨析(1)萧萧·潇潇“萧萧”与“潇潇”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

“萧萧”是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声、草木摇动声等。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鲁人版高一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测试题第Ⅰ卷(共63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蒙昧(méng)蒙骗(méng)湮没(yān)果实累累(léi) B.咀嚼(jué)潜力(qiǎn)皓首(hào)拈轻怕重(niān) C.譬如(pì)畸形(jī)歧路(qí)口诵心惟(wéi)D.要塞(sài)塞车(sāi)冷僻(pì)癖好(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抹煞枯燥全副精力一幅画B.消耗销魂卷帙浩繁坐右铭C.落伍流弊驰骋爆发户D.缭草缭乱家私耽搁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句是()A.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B.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C.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

D.伊里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像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______。

②以问题为中心,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_______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

③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A.障碍收集感受B.妨碍收集感受C.妨碍搜集感触D.障碍搜集感触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学习。

B.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C.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D.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劝学》课件1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劝学》课件1


蛇鳝.(shàn)

骐.骥.(qí)(jì)
连 接
本 初
驽.马(nú)
金石可镂.(lòu)
锲.而不舍(qiè)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LR·语文 必修一

读 开
2.通假举要
素 材


有 益
(1)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车柔,通“煣”,用火烤木
积 月
课 前
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资 源
主 文

译文: 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 接
研 课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
互 动 探
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菜单
LR·语文 必修一







有 益
4.词类活用
积 月

课 前
(1)木直中绳,车柔· 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主 导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

教 学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
资 源
主 文
走得快
连 接

初 研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
课 堂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 向上、向下




菜单
LR·语文 必修一



劝学-鲁人版必修一教案

劝学-鲁人版必修一教案

劝学-鲁人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掌握鲁迅先生《伪自由书·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劝学的意义,并能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劝学?为什么需要劝学?2.鲁迅先生的《伪自由书·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劝学教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介绍劝学的概念和鲁迅先生的主要思想。

2.板书法: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进行笔记的记录,强化学习效果。

3.情境演示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劝学活动,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让学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学习?为什么需要学习?”2.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出劝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正文1.通过讲义和PPT介绍劝学的概念,引出鲁迅先生的《伪自由书·劝学》。

2.讲述《伪自由书·劝学》的主要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观点。

3.着重介绍鲁迅先生提出的“三个认识”,即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学问。

第三节:活动1.让学生就鲁迅先生的劝学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对学生进行劝学,让他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列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3.加强学生对学习计划的落实和检查。

第四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打下基础。

3.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加深对劝学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阅读鲁迅先生的《伪自由书·劝学》,写一篇读后感,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悟。

2.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在下一节课上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度。

六、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劝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加深。

2.活动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劝学观点的自主理解和思考。

3.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对劝学思想的落实和实践。

高中语文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单元导读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5 227

高中语文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单元导读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5 227

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单元导读沁园春长沙“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们叹时运不济,叹人生艰难。

而有一个人,在寒冷的秋日,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却没有丝毫的感伤,有的是“浪遏飞舟”的勇气,有的是“谁主沉浮”的豪气。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走近一代伟人毛泽东吧!离骚(节选)如果说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

楚地的山川,浩瀚的湘江,云梦大泽,想象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陼,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象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这浩荡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如此厚重的躯体和升腾的灵魂……哦,香雪她天真未凿,纯洁无邪,干干净净的,透透亮亮的。

就像带露初绽的花儿,清新、优雅,没有风雨带来的凋零,没有时间带来的衰老;就像刚冒出泉眼的泉水,清纯、活泼,没有流动带来的缺失,没有尘埃带来的污浊。

一切都是新鲜的,年轻的。

她就是香雪——一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质朴女孩。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香雪的那份永远的悸动和渴望……远方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

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

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

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素材《进学解》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素材《进学解》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素材《进学解》进学解【全文】进学解[唐]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1 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 9]。

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 1]。

【注释】[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

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

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

太学:这里指国子监。

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嬉:戏乐,游玩。

随:不经意,随便。

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

《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师说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师说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问题导学1.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看法上有如何的差别和联系?2.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第三段与第一段有何内在联系?3.作者为何夸赞李蟠?自主研究课文中相关“尊师”“重道”的看法能否合适于现代社会?文法导析1.运用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手法,加强了说服力。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

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三组案例进行对照论证:是古之贤人与今之大家的纵向对照,接着是一般人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照,后是士医生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照。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

经过对照,揭露了“士医生之族”不从师学习的看法违反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看法不言自明。

2.句式整散联合,自然灵巧,有条有理。

先最齐整的排偶句和灵巧的散句交织运用,配合自然,有条有理。

比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请以“精神”为话题,自定立意,而后运用例证法写一片段,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许多于200 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责备那些喜爱当他人的老师、不谦逊、自认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

可是韩愈却不管流俗,“抗颜而为师”,招后进,办学校,兴师道。

不单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

联想此刻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俗气民风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自告奋勇保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日,我们能否是缺乏“好为人师”的民风?能否是缺乏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呢?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一单元自读文本 项脊轩志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一单元自读文本 项脊轩志

自读文本项脊轩志一笑而过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如意。

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

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你敢于微笑;误解和仇恨是暂时的,只要你达观待之;赞扬和激励是暂时的,只要你不耽于梦想;烦恼和忧愁是暂时的,只要你不被它左右。

大海茫茫百舸争流,不拒众流方为英雄本色。

风雨欲来春花凋落,凭栏眺望,阳光总在风雨后。

潮涨潮落,云卷云舒,闲庭信步,高挂前进的风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前方就是成功的彼岸。

别再留恋破碎的旧梦,别再沉迷于往日的幸福光环,别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别再担忧明天的天气。

既然选择了前进就只管风雨兼程,微笑送走不愉快的乌云,不要让他们遮住你的眼睛。

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而否定明天的幸福,不要因为微小的成功而迷失方向,不要因为眼前的风雨而否定明天的阳光,因为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也不要因为错过星星而哭泣,否则我们会错过月亮。

既然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为什么不一笑而过,从头再来。

生活中罩在我们头上的光环和不如意的事情就像颜色不一的气泡,不论多么好看或难看,总有一天它会破灭。

与其盯着不开心的东西,不如活动手脚,舒展自己的笑脸,实实在在地为着理想而追求。

这时候光环会变虚,我们的心灵则会因为不懈的追求和微笑慢慢地充实。

微感言: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赏读: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比喻有才华的人很容易崭露头角,很容易得到赏识。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读:“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语文:1.1劝学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通 )虽有槁暴( 通 , 通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君子生非异也( 通 )2.一词多义①君子生非异也()②蛟龙生焉( ))②用心一也(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砺则利(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神明自得( )3.词类活用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⑤登高而招(高: )⑥积善成德(善:)4.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②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③假.舆马者(古义,今义)④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⑤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⑥用.心一也(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必修教师用书 第1单元自读文本 远方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必修教师用书 第1单元自读文本 远方

自读文本远方本课话题——梦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

雪莱的回忆:“我曾是远方原野的浪人,我曾航过大河。

”这也几乎是每个人的梦。

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开展人们的胸怀,成熟人们的思想。

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和我们的司马迁一样曾漫游远方,而写出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青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著作。

人间到处可以找到异乡人,远方的憧憬把他们带到异乡,甚至在异乡成功了他们的事业。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青人离开了故乡,来到他的远方伦敦,给了我们不朽的礼物——莎士比亚的戏剧。

远方可以“成熟人们的思想”,远方可以开拓人的视野,成就人生的事业。

援引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说明了“远方”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陈安杰——脚踏实地成就梦想怀着美好的梦想,陈安杰选择了辞去安逸的工作。

以每年17万元的租金租下了芙蓉街一个店面,用于经营民俗饰品销售和旅馆住宿生意,并取了个浪漫的名字:“邂逅76号。

”可创业伊始,却是困难重重,繁杂的琐事、入不敷出等让他寝食难安。

于是,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将“邂逅”之浪漫根植于脚踏实地之上:他将旅馆房间装饰得更有特点,并把信息搬到了网络上,吸引了不少喜欢旅游的年轻人。

根植于实地的小店很快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凯尔泰斯·伊姆雷获诺贝尔文学奖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十二岁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

在母亲的鼓励下,从此他喜欢上了写作。

1965年,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1975年,他又写出他的另一部小说《退稿》。

接着他又写出一系列作品。

就在他不再关心上帝是否会帮助他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单元第1课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单元第1课
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 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 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
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
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
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
4.文中的鹤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道士化鹤这
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你又如何理解作者
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名师点拨】 鹤的象征意义有形貌出众、高贵 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 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 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
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
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 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 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 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

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
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
再游赤壁。又因景物生忧,忧而长啸,长啸之后又
归于寂静孤寂和悲伤之中。回到船上之后,放任漂
流,心情又归于平静,梦醒后又虚无无着。
美文佳作欣赏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 的文人多如牛毛,被 后人格外喜欢 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却 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 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 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 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 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山东省肥城六中高三复习必修一(鲁人版)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 劝学》

山东省肥城六中高三复习必修一(鲁人版)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 劝学》

劝学【制作】王长宏【课型】复习课【学案序号】1【审核】孔令海【使用日期】 9月6日【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全文,积累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自学达标1.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主要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

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标注重点读音: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而闻者【彰】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也故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用心【躁】也【假舆】马者【跂】而望矣虽有【槁】【暴】蟹六跪而二【螯】日【参】【省】乎己【輮】以为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解释重点实词:劝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槁暴()不复挺者()金就砺()跂而望()博见()声非加疾()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圣心备焉()锲而舍之()用心躁也()4、辨析重点虚词:而: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焉: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通假字:指出并解释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6、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7、特殊句式:指出句式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单元第2课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单元第2课

铺垫作用。
4.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名师点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
感慨自然而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
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
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 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赏析该文时,应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 “悲秋”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
秋,她在骤雨霜天曙时含笑,寒江天,断愁肠。
倚窗外,秋声败叶狂飘。遥望பைடு நூலகம்方,哀叹,愁怨,
躲在惨绿悲红中,凝作千里暮霭,与那漫天的酒香,
化作一场消黯。亦是便纵有千种风情,便与何人说 的孤寂,或是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的惆帐。破败的长衫下依旧掩映着柳永不羁的豪情, 可分明那泪里,他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情
3.文章是怎样描绘“秋声”怎样议论“秋气”的?
【提示】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
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 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 了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 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针刺 ①砭人肌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常以肃杀而为心 .. 形容词用作名词,凋败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如赴敌之兵 .
军队 古义:_____。
今义:士兵。 ②金铁皆鸣 ..
三、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什么 ①其故何哉 _______________ . (1)何 疑问代词,怎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 .

鲁人版-语文-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教师用书 第1单元自读文本 哦香雪

鲁人版-语文-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教师用书 第1单元自读文本 哦香雪

自读文本哦,香雪本课话题——自尊最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

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

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她。

文字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一个可爱、单纯、自尊的女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面摆弄……一面想着……”“猛然……迅速……”,这些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香雪内心强烈的自尊意识:人穷志不穷。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丁肇中坚持用汉语演讲丁肇中尽管已在美国生活多年并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一直牢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

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奖的那一刻,一个强烈的愿望在心头升起,他要让自己的母语——汉语回响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厅。

得知丁肇中的决定后,美国多方进行阻挠,美国驻瑞典大使亲自找到丁肇中,要求他演讲时使用英语,因为丁肇中是美国公民。

对此,丁肇中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确实加入了美国国籍。

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语言是我个人的事情。

”颁奖典礼上,丁肇中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演讲。

这是诺贝尔奖问世以来第一次有人用汉语在颁奖大厅进行演讲,而从这第一次响彻在诺贝尔奖颁奖大厅的汉语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拜伦的故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从小跛足,身体虚弱。

有一次,体格健壮的顽皮学生印司当众羞辱他,强迫他把一只脚放进竹篮绕操场走一圈。

拜伦很想揍他,又因身单力薄,只好忍气吞声,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

事后,他想,自己受印司羞辱,就是因为体弱,从第二天起,他开始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

为了减肥,他还节制饮食。

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他参加了拳击比赛,恰好跟印司分在一个组。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劝学》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鲁人版必修1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劝学》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鲁人版必修1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劝学》实战演练轻松闯关鲁人版必修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古代的半步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发动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解析:选B。

兴:起。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顺风而呼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⑤黑质而白章⑥吾恂恂而起A.①③⑤ B.②④C.④⑤ D.③⑥解析:选C。

④⑤表并列,③表转折,①②⑥表修饰。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以“朽木”与“金石”作比较,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选C。

关键在于“舍”还是“不舍”,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积累善行养成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的头脑里具备了。

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 鲁人版必修1知识精讲

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 鲁人版必修1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鲁人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1)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劝学本课话题——坚持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要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

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

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

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

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

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

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金樱《格言联璧》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木直中.绳( ) 以为轮( ) 槁暴( )( )参省.( ) 须臾.( ) 跂.而望矣( ) 舆.马( ) 舟楫.( ) 蛟.龙( ) 跬.步( ) 骐骥.( ) 驽.马( ) 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 ) 爪.牙( ) 二螯.( ) 蛇鳝.( ) 【答案】 zhòng róu gǎo pù xǐng yú qì yú jí ji āo kuǐ jì núqiè lòu zhǎo áo sh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以为轮,其曲中规(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答案】 1.“”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2.“有”通“又” 3.“知”通“智” 4.“生”通“性”,资质,禀赋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2)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3)备⎩⎨⎧圣心备.焉 ( )有备.无患 ( )关怀备.至 ( ) (4)于⎩⎨⎧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5)利⎩⎨⎧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答案】 (1)假:动词,凭借,利用/动词,借/动词,假装 (2)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3)备:动词,具备/名词,准备/副词,完全 (4)于: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5)利:形容词,锋利/形容词,快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木直中绳,以为轮 ( )____________ 2.其曲.中规 ( )___________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____________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____________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____________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____________7.用心一.也 ( )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动用法,用火烤木使弯曲 2.“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4.“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5.“水”,名词作动词,游水6.“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以为..轮,其曲中规古义: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把思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1.把……做成。

2.广泛地学习。

3.自然得到。

4.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5.托身,安身。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2.木直中绳,以为轮。

()译文: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译文: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答案】 1.状语后置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水变成的,但是比水温度更低。

2.省略句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木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判断句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这样的。

4.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识作者]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法家思想家韩非、李斯的老师。

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为荀卿。

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有积极意义。

作品有《劝学》《天论》《性恶》《王制》等。

[探背景]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本文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对于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得的,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答案】①弥补不足②方法态度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第2自然段五个比喻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A项,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答案】 A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证明“君子善假于物”的一组是()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解析】①和②都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③④⑤⑥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是“善假于物”。

【答案】 D3.第1~3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解析】C项,“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的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件”。

【答案】 C二、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以下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学习要积累的观点的一组是()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解析】②③说的是坚持,⑤说的是专一。

【答案】 C5.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选用了十个比喻,有正面设喻,有反面设喻,生动形象地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积累、坚持和专一。

B.本段首先强调一个“积”字,获得丰富的知识,要积累;养成崇高的道德情操,也要积累,从每个善良的行为做起。

C.在阐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时,作者用“蚯蚓”和“螃蟹”作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说理的分量。

D .本段大量运用短句,既富有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解析】 C 项,作者用“蚯蚓”和“螃蟹”作鲜明的对比,目的是证明学习要专一。

【答案】 C话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两人的说法是不是矛盾?学生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荀子否定思考,他反对只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证明了空想式的学习不如“善假于物”式的学习。

我的观点:【参考答案】 其实两人说的都有道理。

“学而不思则罔”是说你学了而不去思考不去分析也是枉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说自己曾经尝试整天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结果,还不如就此好好学习。

荀子本身就是圣人了,可是停止了学习专心思考,结果一无所获。

所以他们讲这个话所对的人不一样,意思也就不一样。

孔子是对学生讲的,荀子是说自己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废弃。

青 , 取 之 于①蓝, 而青于②蓝; 冰, 水为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所之 ,而 寒 于 水 。

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