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合集下载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乐,在课堂中飘荡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使孩子们研习得有兴趣,于老师可以真是采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够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出答案;为了使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参演多角,可以就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就是凶残骗肉的“狐狸”;为了使孩子们自学兴趣更加浓郁,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演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演唱、读、搞、踢”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鞭策,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道:“没器重就没教育。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初识于永正老师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拿起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朴实的前言部分就让我仿佛看到于老师本人。

正如于老师说的:“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这一段的学习,从最初的困难已经慢慢有所好转,读书、写字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就不再是任务驱动,成为习惯。

从于老师对徒弟提的意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写文章不止是给自己看的,要有读者意识,要考虑读者能否读懂,和读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要让缩写的东西对读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

最为重要的是文字要浅显易懂,尽量少用那些晦涩、拗口的句子。

我记住了张志公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这周,我阅读了书中《草》《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三篇教学实录,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的鼓励、适切的引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这三篇文章所在的第一学段学段要求,简单说说我读后的四点收获: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语言完整性于老师的三节课堂实录,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在练习中,我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表达。

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尤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不用单个词语回答问题,这就是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新课标指出:学习活动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线性掌握,应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纲。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老师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一代教坛巨匠。

他的许多教学课例都成了经典,让人常读常新,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又把《杨氏之子》《圆明园的毁灭》《祖父的园子》这三篇课例用心拜读了一番,发现了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亲切自然的课堂导入在《杨氏之子》中,于老师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

在《圆明园的毁灭》中,由师生互相问好,引出生对师的初步认识和评价。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在《祖父的园子》中,又是在交流学生的预习收获中引出问题的探讨,这一切看似都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令人称赞。

二、温情善诱的课堂评价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读写结合的课堂安排于老师主张读写结合,并且善于寻找“写”的切入点,作为文言文的《杨氏之子》,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加入想象,改写成现代文的扩写练习,并采用了分组训练的方式。

此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于老师在学完课文后,安排的是让学生写一写此时的感受,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

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更是创新安排了师生同写少儿趣事的环节,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感情的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三节课中,于老师都注意读中有写,融读、写、说、悟等语文能力练习于一体,真正全方位地、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人望其项背、赞叹不已。

下面就是带来的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1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11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

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

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

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

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

《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为而作。

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

以读代讲 读写结合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以读代讲  读写结合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以读代讲读写结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本学期开学以来,在我们学校语文学科主任李晓辉老师的引领下,在遵大路小学三十五名语文老师的互助学习中,我细细品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他那鲜活的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借鉴。

一、以读代讲。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书声朗朗,以读悟语(语言文字)和以读悟情(思想感情)有机融合。

他的阅读教学课堂实录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看似单一的读,实则有层次,每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梅兰芳学艺》一文教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动笔点、画、批、注,(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这是“以读代讲”的第一层次的要求。

读通、读顺、读正确,这是“以读代讲”的第二层次的要求。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又要求读好,即“像说话一样自然,要慢一些,当然也不要太慢”,这是“以读代讲”的第三层次的要求。

要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这是本课“以读代讲”的第四层次的要求。

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读,这是本课“以读代讲”的第五层次的要求,也是“以读为本”的最高要求。

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实录中的又一大特色。

“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结构的一大鲜明特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三年级《给予树》一文的教学:师:小朋友,课文后面最后一道题是:替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对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咱们替这个小女孩写封信吧!看大屏幕——师:信的称呼和署名我替你们写好了,你们照抄就行了。

当中的话你们自己写。

但是黑板上板书的词语——并不宽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八岁、如愿以偿,必须用上。

一旦你们用上了,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地写出这些数量词,对金吉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如果有困难,有的词语用不上,随时举手示意,我会帮助你们。

接下来,在学生练习写的过程中,于老师不断巡视、辅导举手示意有困难的学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1近期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感动不已,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生趣活泼,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于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动,实则暗藏玄机,让人不由生叹。

一、儿童立场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解读文本,我们总祈求把文本解读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难点是什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桥梁,让他们愿意学、轻松学,而不是带着负担去学。

就此于老师是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执教《草》时,于老师知道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存在难点,便巧妙地通过简笔画把草木的四季变化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岁”的含义,从“岁”到时间、到自然万物的变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学生理解此诗层层深入。

这节课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于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去雕琢文本,组织活动,因此整堂课好玩有趣又回味无穷。

二、情境教学总的来说,于老师的教学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于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意境,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想。

笔者深受于老师启发,在执教《一直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学生始终无法深层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对于文中“老师”的理解,学生往往习惯性用“鼓励、通情达理”等词,笔者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文中的“我”,两位同学扮演“哥哥和妹妹”,其余同学扮演老师,表演结束后采访“我”的感受,学生能说出“委屈、窘迫、紧张”等词,最后再结合文中“老师”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学生居然能说出:“老师的冷漠”“老师没有教我豁虎跳,也没有鼓励我,更没有引导其他同学换位思考,而是任由他们嘲笑我”。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有感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推荐了3本书,分别是《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以及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交什么》。

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这本书,感悟很深。

要是我能够早一点阅读这本书该多好。

要是我能在大学期间,或者一开始工作就能阅读到这么好的书籍,那么我在语文教学上一定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记得几年前去江津观摩学习,有幸真正走进于老师的课堂。

他的差不多1个小时的课堂,我都一直沉浸其中,更何况是小朋友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他是教学大师,他的教学有时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有时出人意料,亦庄亦谐;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里面,于老师的课堂的确是太有吸引力了。

边读他的书,脑海中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课堂情景,各种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上课情景。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了许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本书的第一篇便是《草》的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首诗歌大家都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在想这么几句诗,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孩子们,是不是会多出许多时间呢?我该怎么样教孩子们,才能够让这40分钟不浪费,40分钟都起着作用呢?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多么地“拙劣”。

于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草,然后又请学生画草。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们的烦心事,可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总是充满了快乐!拜读于老师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于老师精湛的作文教益给我很多的启示。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感: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但仍觉得没内容可写,勉强挤出一些内容来,也毫无情感可言。

教学中,老师片面强调书本学习、课内学习,让学生远离自然和社会,致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注重与其它学科沟通,封闭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教学实录中,上课铃声一落,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水果和蔬莱的篮子走进教室,班主任:于老师,您怎么挎着篮子来上课了?师:我家来了一位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

刚走到学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了必要的环境与氛围。

这是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中事关整体布局的重要一笔。

这里,于老师巧妙地借最了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参与,使整个开局显得格外自然化、生活化,为言语交际活动回归于生活应用创造了条件。

师:小朋友,我家来了位客人,他是医生。

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

看看谁能说一说,说完,把一捆韭萊、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橘子、两串香蕉一一拿出来放在讲台上。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弓,也就是说,没有体验。

激发学生的体验,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善于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灵感。

二、当堂评改,捕捉闪光与不足多数教师评改作文常在作文本上面做详细辛苦的圈点旁批。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详细记录了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和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于永正先生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所震撼。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去发展和成长。

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综合素质。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是一门艺术和智慧。

其次,我被于永正先生对于教学过程的精细观察和深入思考所折服。

他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他总是能够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以他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总结,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道路。

再次,我被于永正先生对于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领域。

因此,他一直在探索和尝试,不断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他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

他相信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最后,我被于永正先生那种对于学生的关爱和呵护之情所感动。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他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他用他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品德上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阅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

我们要像于永正先生一样,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感染。

读《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有感——助力成长,为成长增添别样风采

读《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有感——助力成长,为成长增添别样风采

读《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有感------助力成长,为成长增添别样风采在这个暑假假里我感觉十分充实,因为我在《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这本书中结识了于永正老师。

他的说写训练,实实在在,而且形式新颖,为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增添别样风采,助力无限。

我觉得于老师的说写训练有三大特色:1、创设情境教学是于老师习作课的一大特色。

口语交际课上,创设特定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于老师在《借粉笔,写借条,当“导游”》教学实录中,于老师上课前要画图画,发现没有了彩色粉笔,“没有彩色粉笔,画出的画多难看呀!”于是同学们主动给老师想办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有学生告诉大家:隔壁二(2)李老师刚拿着一盒彩色粉笔(这是于老师事先安排的);接着老师问:小朋友敢不敢去,能不能借来。

同学们争相去(创设借东西情景,使说写训练置于“实战”需要中),一人去,其他同学在教室模仿、借粉笔(师强调注意礼貌,要会说,说清楚,说不清楚也借不来),正说着,借粉笔的同学回来,没借着(借什么颜色?几支?在平时也会这样:热情很高,思虑不周,仍做不好事,于老师重点锻炼说话要说清楚),调整后再次练习说,并乘机练习如何写“借条”(让学生参与情景应用的过程,并在应用的过程中,结合特定的需要,告诉学生应用文的作用和写法,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这两节课先练说----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再练写----写借条;借来粉笔,画菊花,又练说---当导游;当完导游再一次练写---写菊花。

这样,环环相扣,学生从说到写,紧密衔接,水到渠成。

联想到我平时的口语交际课堂,没有提出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总是让学生随便交流,导致学生们无话可说,两三个学生象征性的说几句话,其余都是沉默不语,由于说话环节没调动学生起学生的积极性,写作环节中,大多数学生也是感觉无话可写。

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也要试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避免“哑巴”语文。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fwsir推荐)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fwsir推荐)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fwsir 推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与于老师的教学实录相遇,看着封面上一头银发、满面微笑的于老师,一手执书,一手微扬,耳边似乎又听回荡起了于老师那浑厚的男中音……读着于老师的实录,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俨然成了于老师课堂上最幸福的小学生。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哈哈——哈——”这应该是于老师课堂中经常听到或经常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孩子们还是听课老师都会又这样的体会,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细细研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发现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细细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及鼓动性原则。

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在课堂上,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周秋芳1阅读,贯穿课堂始终读,贯穿课堂始终,读的方式很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2读写结合,丰满文本于老师认真抓好读书这一环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在读写结合,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增强语言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把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本质内涵。

3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评价艺术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细细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及鼓动性原则。

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在课堂上,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4质朴,在语文中扎根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的花拳绣腿,质朴而生动,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能读能写、能听能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于老师的课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无需言语,他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解读先结构”,所以总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妙趣横生。

我不禁反思:为了一节课,我们又花费了多长的时间?我们的设计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频频更换ppt,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还是早已打乱了孩子们思考的节奏?于老师的实录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语言文字就该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安安静静地思、认认真真地辩。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感想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感想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感想《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感想用心看完一本名篇后,坚信大家都累积了归属于自身的读书感悟,如今就要大家写一篇用心的阅读感想吧。

如今你是不是对阅读感想一筹莫展呢?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感想,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与于老师的教学实录相逢,看见封面图上一头青发、满脸笑容的于老师,一手执书,一手上扬,耳旁好像又听萦绕起了于老师那雄浑的男中音……读着于老师的纪实,我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在其中,我宛然变成于老师课堂教学上最幸福快乐的中小学生。

一、欢歌笑语,在课堂教学中泛起"嘿嘿——哈——"这应该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常常听见或常常传出的响声,无论是小朋友们或是上课教师都是会又那样的感受,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一直给人一种轻轻松松、悠闲之感,你能在不知不觉走入语文学习的课堂教学情景当中。

细细地细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发现了于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们学得有兴趣爱好可简直应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们搞清楚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小朋友们就能从品牌形象的界面中找到答案;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们感受文字更深入,于老师能够一人参演多角,能够是"耳背"的老太太,还可以是奸诈骗肉的"小狐狸",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们自学能力更为浓郁,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特有的`声线唱上一小段戏曲……真说白了于老师的教学特点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二、鼓励,在航行中启航于老师说:"假如说文化教育的第一个名称叫‘危害’,那麼它的第二个名称便叫‘鼓励’。

"细细地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小朋友们激励的点评,一节课中很难能可贵有反复的,他并不是很简单的一句"好!""棒!"如同于老师自身所言,鼓励有五大标准:目的性标准、实指性标准、推动性标准、立即与可重复性标准及鼓动性标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

那一篇篇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

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

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

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

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

他的爱是一种负责。

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的习惯,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

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

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于永正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却也基本上停留在他是名师的认识上。

真正走近这位名师对他的课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还是要算在读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之后。

说实话,真是佩服到词穷的地步,很多巧妙的地方竟然只觉得只有自己读完才有体会,生怕自己笨拙的语言会伤害了这位名师的课堂魅力!《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这本书是在秋期刚开学不久,语文教研组组长周菊老师推荐的给我们这些新老师的。

还记得当时周菊老师的原话是: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该怎么上课了!于是,心里又增加了几分对这本书的好奇。

终于,在这个寒假期间将其买回并拜读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共分为两卷分别是阅读教学卷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正在拜读的是阅读教学卷。

这本课堂教学实录更多的是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上课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更快地掌控课堂。

在这本书里读出了于永正老师真正是教育专家的点滴,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于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是的,这是我深有体会的地方,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他鼓励孩子的方式非常亲切自然、不漏痕迹。

在《狐假虎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当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第一课时时已经让学生反复地读了课文,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请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

这是肯定会有很多没有被请上台表演的学生难免有些小情绪,此时于老师是这样说的:“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是眼前一亮,这句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话却照顾了全班所有同学的情绪,不仅让没有上台表演的心理有不舒服的情绪也稍稍打压了一点上台表演的同学的骄傲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激情,让他们更有心思去观察去琢磨这些动物的神态表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初识于永正老师;;;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

反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几篇文章?哎,相比之下,真是汗颜啊!还是应该勤奋些,多写点教育中的所思所想。

正如于老师所说:“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成为有思想的老师。

”;;3.一个特别接地气儿的人。

仔细查看了于老师经历,44岁被评为江苏省特级老师,还坚持去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从来没有脱离语文教学实践,还是实实在在去做语文教育。

二、以读代讲;;;话说并不是初识“以读代讲”,去年郑州市“以读代讲”活动虽然没有机会到现场观看,但也找到了几个视频看了看进行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说得少,学生读得多,交流得多,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时还想,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吧。

;;;当我读完了《于永正阅读教学实录》之后,我不知不觉地感叹到“篇篇都是以读代讲”,于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孩子们去读,去品味,在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

整堂课,都是一个美得享受,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累,甚至还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无形中被激发了。

例如:于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这节课时,于老师播放一首“西皮原板”梅兰芳的演唱。

引入梅兰芳,可是梅兰芳在小时候被他的师傅说眼睛没有神儿,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又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正确。

接着,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读得慢一些,当然也不是太慢,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最后,又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文中对话部分在理解基础上,应背下来,注意语气、语调、表情,甚至加上动作表演下来。

你看,光读书,也是有方法可循,层层递进的。

我还是很喜欢《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惊弓之鸟》这样故事性很强的文本,让学生去读一读,演一演,课堂就会变得特别有意思啦。

三、注重方法指导在理解文本时候,于老师注重方法指导。

当然这个方法包含了学习课文方法,理解词语方法,朗读课文方法,创造性写作方法指导。

1.学习课文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可以变换顺序地学习,也可以某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学习。

例如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就是一段一段地读与学习,而《燕子》这一课,就是变换顺序进行学习的,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燕子外形,燕子飞行时情景,以及燕子休息时状况,最后学习了课文第2自然段,燕子从南方飞来。

在《全神贯注》这一课,是由第5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学习的,学生在交流名言导入新课以后,由课文的第5段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提问题,进行朗读比赛,最后进行写名言比赛。

2.读书方法上,于老师一直秉承“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每一次课堂都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词,圈、读、画、批注,哪一样都不少。

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地读,去感受、体会、理解,从文本中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除了提出有层次的朗读目标外,他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他告诉学生要想读正确流利,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

要想读得有感情:除了要做到基本的“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像“过电影”似的,去想象画面,甚至可以想象人物的身份、动作、表情。

在指导朗读上,除了给学生提供方法之外,于老师也是以自身生动的读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表率。

3.在理解词语的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教学实录中,我大致总结了四种:联系上下文,变换近义词,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演一演方式。

其实,前四种倒是最常见,最让我有特殊发现的就是“演一演”的方式。

如《梅兰芳学艺》这一课,在理解“紧盯”和“注视”时,于老师把学生叫到讲台站在凳子上参与表演,老师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小朋友说:“天空中有一位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

老师一边说“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一边从左上空迅速滑到右上空,又从右上空迅速划上左上空,然后在空中极速画了个圈儿,最后静止在前上方,说鸽子落在房屋上了。

”学生在这样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紧盯”,又在观看水池中的鱼这样的情境中理解了“注视”。

又如在《狐假虎威》这一课,理解“骨碌”这个词时候,于老师也是让学生表演给大家看。

4.在写作方法上给予渗透。

如《翠鸟》一课,翠鸟外形一段,于老师先是引导孩子读正确,再要求读出特点,最后读出自己感受,在读中感悟体会,明白以后描写小动物外形要抓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

再如《给予树》这一课,于老师抓住了契机,训练学生写信。

一个得到洋娃娃的女孩给金吉亚写一封信,学生在理解文本同时,又锻炼孩子写作能力。

最创造性地就是《全神贯注》这一课让孩子写名言,可谓经典之笔。

又如《珍珠鸟》让学生以鸟的身份来写写“冯骥才”。

四、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尤其注重学困生于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那些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

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课文第3段有点难读,老师故意降低自己的水平和学生比赛,他没有挑那些小手举得最高的孩子,而是找了一个不举手的孩子,名叫朱丽丽。

有老师从名字说起,朱丽丽比朱丽厉害多了,朗读水平肯定很高,先是这样激发孩子读书的信心,又在读后给孩子更好的鼓励。

又如在《全神贯注》这一课,哎呦这个读音,学生读错了两遍,于老师没有着急进行纠正,而是说“再看一看,心里拼一拼,大胆地读,勇敢一点,你能读好的”终于孩子还是读对了。

五、深厚的文化素养;;;于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般,让人看来也是惬意,给人以美的感受。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于老师在课堂上音乐、绘画素养更让课堂增色不少。

在《燕子》《梅兰芳学艺》等课,于老师能提供一些音乐,让学生沉浸其中。

在《翠鸟》《草》《燕子》等课例中,运用了简笔画,在画一画方式下,不仅激发了孩子兴趣,更加深了对文本理解,尤其《翠鸟》一课,画完后,还让孩子进行描述,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反思自己虽然学习了这些新的理念与方法,但还不能运用自如地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就拿《惊弓之鸟》这一课,我对照教学实录做了一份课件,在班上进行实验,效果却大相径庭,一节课下来,我发现教学进度很慢,第一课时就解决了生字词和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我也是按照简笔画导入,课题质疑,生字检测,词语理解,品读课文,知识拓展,这样的环节进行上课的。

但,问题重重。

进行反思之后,我发现在词语理解方面就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学会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在学习课文,朗读感悟前两个自然段的时候,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想象的画面,总是用书本上的词句。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进行反思,大致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1.之前课堂上在词语理解方法上指导练习过少,不能很快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2.尤其在说段落大意时候,学生不会用自己话叙述,可能缺乏教师指导,缺乏耐心,在课文第5自然段,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时候,我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我仿若看到了更羸左手里拿着一张弓,伸出右手开始拉弦,眼睛瞄往天空之中,突然嘣得一声响,大雁就掉了下来。

其实,在教学中关注了很多优等生和中等生,很少关注了学困生,因为总是觉得他们上课不举手,即使提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久而久之,后进生就成为我们忽视的对象了。

读了于老师的书后,我开始觉得应该多关注后进生,给予他们指导,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读完了这本书,写了学习心得,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得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虽然在实践中自行摸索的过程很缓慢,成长的速度也很慢,但是还应迈着步子向前。

走在教育这条路上,时而艰难苦涩,时而甜蜜快乐,虽任重而道远,但且行且学习。

努力做一个学习型教师,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