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白皮书_定稿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白皮书_定稿

中国移动能力开放白皮书(V1版)中国移动2016年12月目录1前言 (1)1.1 范围 (1)1.2中国移动十三五“大连接”战略 (1)2中国移动能力开放愿景 (2)3中国移动能力开放 (2)3.1 能力开放概览 (2)3.2基础通信能力 (3)3.2.1 短信/语音验证码 (3)3.2.2 超级短信 (4)3.2.3 云端群呼 (4)3.2.4 语音/视频会议 (5)3.2.5 来电身份提示 (6)3.2.6 拨打验证 (7)3.2.7 后向流量 (8)3.2.8 融合通信 (9)3.2.9 典型案例 (12)3.3互联网能力 (15)3.3.1 和通行证 (15)3.3.2 互联网计费 (18)3.3.3 数据分析服务 (21)3.3.4 消息推送 (23)3.3.5 互联网广告 (24)3.3.6 139邮箱能力 (26)3.4 物联网能力 (29)3.4.1 应用开发能力 (29)3.4.2 BaaS支撑能力 (30)3.4.3 多源接入及存储能力 (32)3.4.4 通信状态数据服务 (34)3.4.5 流量信息服务 (36)3.4.6 SIM卡信息数据服务 (38)4结束语 (39)1前言1.1 范围本白皮书立足中国移动十三五期间“大连接”战略,详细介绍中国移动能力开放愿景,旨在汇聚中国移动的优质资源、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服务,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开放生态,实现互利互赢。

第一版重点推出基础通信能力、互联网能力和物联网能力。

1.2中国移动十三五“大连接”战略中国移动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万物互联时代特征,立足当前,布局长远,全面实施大连接战略。

中国移动在厚植用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连接广度和深度,着力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努力开拓大市场、打造大网络、夯实大能力、构建大协同,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连接价值,到2020年实现连接数量“翻一番”。

中国移动2021年5G手机终端白皮书

中国移动2021年5G手机终端白皮书

携手并进,再创5G终端发展新征程——中国移动2021年终端产品策略发布2021.02篇章一:2020年终端产业回顾同舟共济中国移动5G 商用稳步推进40倍手机销量:累计超过1.22亿部2020年:新增超 1.19亿部2019年:新增约300万部手机款型:累计推出191款2020年:推出162款2019年:推出29款6倍2019.10.31 5G 商用启动2020.12.315G 商用427天手机迅速向5G 切换,SA 终端实现商用突破5G 网络大规模商用,手机下探至“千元级”•5G 网络覆盖地级市、重点县城,开通5G 基站39万+•2000元以下5G 手机40余款攻坚克难,SA 终端实现从“0”到“1”突破•9月首批SA 终端在浙江商用,截止3月初,85款终端累计在31个省份337个城市打开SA ,总量超9000万部。

-40.00 80.00 120.00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咪咕视频抖音换机前换机后0.005G 用户换机前后视频使用时长对比单位:分钟5G 应用带来的用户行为变化不明显,部分应用场景下取得一定突破积极探索5G 特色业务,基础通信业务的5G 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和差异化感知2020年9月份启动商用,支持终端已达900万部,用户数超过300万。

5G 消息已商用,终端已达4.6亿部,用户达1.4亿,月播放量超60亿次。

视频彩铃2.55华为P40 Pro小米10VIVO iQOO3OPPO Find X24/5G 最高支持直播对比-MOS4G 网络5G 网络提升100%提升100%提升66.7%提升66.7%单一手机产品多个核心入口产品泛智能终端持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整合协同能力面向CHBN 提供全场景服务手机+APP多硬件互通底层软硬协同提供多样化场景服务+APP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给终端产业带来持续冲击和不确定性需求侧:更加理性和谨慎供给侧:风险与压力并存2C :海外疫情持续加剧,对部分外向型经济板块造成了较大的冲击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2020年国内市场手机销量同步下降9.4%换机周期:2020Q2 26.7个月大于2019Q2 25.6个月消费者职业不确定心理增强消费行为更加趋于理性,选择更加趋于谨慎供应链:海外疫情常态化导致芯片、内存、电容电阻等器件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渠道:线下客流短期内以恢复至同期水平,线下中小渠道零售商经营压力持续增大2020年手机产品线下销量占比同比下滑3%海外疫情长期化造成居家办公,远程教育常态化,服务器、笔记本、平板等电子产品需求激增5G 行业终端丰富度提升,价格进一步下探,市场规模逐步提升疫情时手机市场遭重创,疫情后多方努力强势恢复,各方积极布局5G ,5G 手机销量已超4G2821632 1547 1376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5G 销量4G销量324818293008320019年2月20年2月20年8月19年8月中国移动网内5G 手机销量全年达1.19亿5G CPE数据接入类(5G 模组、CPE 、BOX 、网关等)行业创新型(5G 机器人、5G 无人机、5G 视频监控)15万+台15万+台1万+台5G 模组网关/CPE/DTU 视频监控类800元1500元4000元65G 行业终端扬帆计划助力全国366个示范项目2019年2020年2020年5G 行业终端销量情况3191784064438351062120213851250141718001616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单位:万单位:万篇章二:2021年终端产品发展策略2021年中国移动终端产品总体策略多模多频多形态持续丰富三多三新的产品策略内涵新新权益权益版产品服务、通信、终端多种新权益新业务5G 消息、高清视频彩铃多项特色新业务新模式研发赋能、渠道赋能、收益共享多种合作新模式•上游供应与下游需求矛盾显著•5G 手机成本下探至千元存在压力•经济逐步恢复,消费恢复疫前水平•面向高中低价位5G芯片解决方案2021年手机市场容量预判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3.5亿+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预计2021年4G手机规模7000万左右,占比约20%5G手机总销量2.8亿+中国移动网内5G手机总销量2亿+已实现超1亿发展2亿2020年2021年约42%达到80%2020年2021年5G渗透率手机产品2021年实现SA 终端全面普及促进5G 端网匹配,5G 用户全面向SA网络迁移5G 终端在网超1亿,渗透率约12%建成全球最大SA 商用网络39万+ SA 基站,337城市实现SA 网络开通2021年新建5G 基站开通SA 单模SA 流量占比小于5G 终端占比•升存量:已推送升级支持SA 终端量超9000万,仍需努力。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中国移动5G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目录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 (5)1.1组网需求 (5)1.1.1业务加速 (5)1.1.2业务隔离 (5)1.1.3本地业务保障 (5)1.1.4业务数据不出场 (5)1.1.5边缘计算 (5)1.1.6无线上行带宽增强 (6)1.1.7无线专用 (6)1.1.8接入控制 (6)1.1.9能力开放 (6)1.2运营及运维类需求 (6)1.2.1业务运营 (6)1.2.2网络运维 (7)1.2.3安全 (7)1.2.4计费 (7)1.3业务能力与网络技术能力的映射 (7)2.技术架构及技术要求 (9)2.1技术网络架构 (9)2.2技术要求 (10)2.2.1端到端QoS优先调度 (10)2.2.2专用DNN (11)2.2.3网络切片 (12)2.2.4边缘计算 (14)2.2.5无线专网定制 (15)2.2.6无线专网增强 (16)2.2.7核心网定制 (16)2.2.8能力开放 (16)2.2.9开通 (20)2.2.10计费 (21)2.2.11安全 (21)3.产业及商用发展建议 (23)4.结束语 (24)缩略语列表 (25)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1.1组网需求行业客户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业务需求众多且差异巨大,各类行业应用的差异化组网需求主要包括:业务质量保障、业务隔离、超低时延需求、数据不出场、边缘计算、超级上行、接入控制和能力开放。

1.1.1业务加速行业用户要求增强的数据业务质量保障,根据业务质量要求在带宽和时延方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保障,保证高优先级用户获得更好的业务加速体验。

1.1.2业务隔离行业客户要求专用网络资源与公众网隔离,通过专用的业务数据通道实现业务流量的定向汇聚传输和隔离,保证数据专用和安全。

1.1.3本地业务保障行业客户要求对时延敏感的业务(20-40ms)在靠近用户的位置进行卸载,就近处理。

1.1.4业务数据不出场行业客户要求超低时延保障(≤20ms),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数据要在园区内分流卸载,不出园区,满足数据安全和本地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3.0-《集中投诉管理分册》(20170427)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3.0-《集中投诉管理分册》(20170427)

中国移动LTE 集中投诉管理白皮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7年4月目录1、概述 (4)2、适用范围 (4)3、组织架构职责 (4)3.1 人员组织构架 (4)3.2 人员职责 (6)4、集中投诉管理体系 (6)4.1 集中投诉管理流程 (6)4.1.1 管理流程架构 (6)4.1.2 各环节流转规则 (7)4.1.3 各环节职责 (8)4.1.4 质检 (9)4.1.5 考核体系 (10)4.2 集中投诉处理流程 (10)4.2.1 投诉派单 (11)4.2.2 综合分析 (12)4.2.3 现场测试 (14)4.2.4 投诉方案制定 (15)4.2.5投诉方案实施 (16)4.3 集中投诉非实时处理流程 (17)4.3.1 投诉处理前移支撑 (17)4.3.2 投诉问题预警分析处理 (17)4.3.3 集中投诉后分析评估 (18)5、集中投诉大数据分析 (20)5.1信令回溯 (20)5.2用户级MR+OTT的经纬度地图精准定位 (25)5.3集中呈现各类关联信息 (26)6、其他 (30)6.1 平台对接需求 (30)6.2 资源配置 (33)6.3 其它要求事项 (34)6.3.1 客服公告 (34)6.3.2 投诉口径管理 (35)6.3.3 工单流转异常说明 (36)6.4信息安全管控 (29)6.4.1 投诉系统分级分权控制 (29)6.4.2 用户信令信息安全 (29)6.4.3 投诉工单信息安全 (30)修订历史 (37)1、概述按照集团公司持续推进集中优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强化省公司的生产职能和对全省优化工作的掌控能力,逐步实现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展无线网络优化工作。

本篇主要对投诉的集中管理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本文档主要对集中投诉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从处理流程划分、人员分工、职责划分、考核体系、平台支撑手段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实施推广细节规范,构建以省网优为中心的统一管理,为落实集中投诉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

中 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

中 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一直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和高效的通信服务。

本白皮书将详细介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一)1G 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诞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

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通话质量不稳定,且只能进行简单的语音通信。

(二)2G 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出现,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不仅提高了通话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三)3G 时代进入 21 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实现了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得以普及,如手机上网、在线视频等。

(四)4G 时代近年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带来了更快的网速和更丰富的应用,如高清视频通话、移动支付、在线游戏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核心技术(一)5G 技术1、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配置大量天线,显著提高了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为用户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2、超密集组网(UDN)技术通过增加基站密度,缩小基站覆盖范围,提高频谱复用效率,从而提升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

3、网络切片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切片,每个切片具有独立的网络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二)物联网技术1、窄带物联网(NBIoT)具有低功耗、广覆盖、大容量等特点,适用于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停车等物联网应用场景。

2、增强机器类型通信(eMTC)支持中低速率、移动性较强的物联网设备,如物流追踪、智能穿戴设备等。

(三)云计算技术通过构建云化的网络架构,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部署的敏捷性。

2019-2020年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

2019-2020年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

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2 020 年版)2019 年11月目录1.前言 (5)2.相关背景 (5)2.1.技术发展 (5)2.2.网络建设 (6)2.3.产业合作 (6)3.5G 终端发展策略 (7)4.5G 终端产品要求 (8)4.1.无线通信要求 (8)4.1.1.NSA/SA 要求 (8)4.1.2.模式要求 (8)4.1.3.频段要求 (9)4.1.4.语音方案要求 (9)4.1.5.版本要求 (10)4.1.6.支持SA 模式的终端功能要求 (10)4.1.6.1.NR 模式功能要求 (10)4.1.6.2.其它模式功能要求 (11)4.1.7.支持NSA 模式的终端功能要求 (11)4.1.7.1.EN-DC 组合功能要求 (11)4.1.7.2.其它模式功能要求 (12)4.1.8.NR 模式其它要求 (12)4.1.9.LTE ONLY 模式 (13)4.1.10.紧急呼叫 (13)4.1.11.短信业务 (13)4.1.12.网络切片要求 (13)4.1.13.IP 协议栈要求 (14)4.2.性能要求 (14)4.2.1.NR 模式速率要求 (14)4.2.2.时延要求 (14)4.3.硬件体验要求 (15)4.3.1.WLAN 功能要求 (15)4.3.2.机卡相关要求 (15)4.3.3.NFC 功能要求 (16)4.4.软件体验要求 (16)4.4.1.终端管理要求 (16)4.4.2.视频彩铃要求 (16)4.4.3. 5G 开关 (16)4.4.4.信号显示要求 (16)4.4.5.API 要求 (17)4.5.业务及应用要求 (17)4.6.安全能力等级要求 (17)4.7.质量要求 (17)4.7.1.协议/射频要求 (18)4.7.2.多网络端到端兼容性要求 (18)4.7.3.关键通信性能要求 (18)4.7.4.天线性能 (18)4.7.5.续航及功耗要求 (19)4.7.6.发热要求 (19)4.7.7.稳定性要求 (19)5.产品标识要求 (19)结束语 (20)附录2:终端的工作频段 (21)附录3:引用技术规范汇总 (22)附录4:版本更新记录 (22)1.前言2019 年6 月6 日,中国移动获得第五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2019 年10 月31 日,中国移动宣布 5G 商用,正式迈入 5G 商用时代。

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

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

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2022年)目录1.背景 (2)2.核心理念 (2)3.业务描述 (3)3.1业务概述 (3)3.2典型场景 (3)3.2.1智能翻译 (3)3.2.2趣味通话 (4)3.2.3智能客服 (4)3.2.4多屏通话 (5)3.2.5通话中内容分享 (6)3.2.6远程协助 (6)4.平台关键技术能力 (6)4.1基础网络能力 (6)4.2媒体处理能力 (7)4.3运营管理能力 (7)5.终端关键技术能力 (8)5.1概述 (8)5.2VoNR+终端架构 (8)5.3芯片技术 (9)5.4新通话应用运行环境 (9)6.推进倡议 (10)缩略语列表 (11)参考文献 (12)1.背景通话是运营商的基础通信业务,多年来功能较为单一,5G技术为通话的业务创新和体验升级提供了机会。

2022年4月12日,中国移动发布5G新通话系列产品,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5G新通话具有平台入口价值,将为5G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多来,中国移动研究院携手产业各方深入探索5G时代通话业务的创新,联合发布《5G VoNR+白皮书》和《5G VoNR+技术及产业白皮书》,明确了VoNR+技术发展路径,持续探索基于VoNR+的5G新通话业务。

为推进产业支持5G新通话,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发布《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对平台及终端支持5G新通话业务提出相关功能和技术需求,包括业务场景、平台及终端技术能力等方面,旨在为平台、终端和芯片支持5G新通话业务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引,呼吁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产业成熟。

2.核心理念5G新通话是运营商基础通话业务的升级,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可视化、全交互的全新体验。

初期,立足于当前终端能力,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客户端,在终端原生通话入口,即可使用一系列增强能力和创新服务;下阶段,升级网络和终端能力,在通信网“流量”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流量”,联合产业各方建立新的通话生态,从“通话工具”向“平台生态”演进,构建视频通话的应用交互平台,打造基于手机号码的流量入口。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4.0-《参数(工参)管理》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4.0-《参数(工参)管理》

中国移动TD-LTE集中参数(工参)管理白皮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8年4月目录1.概述 (3)2.参数部分 (3)2.1 LTE集中优化无线参数管理说明 (3)2.1.1适用领域 (3)2.1.2集团、省、市职责 (3)2.2参数分级管控 (4)2.2.1参数分级定义 (4)2.2.2参数分级管控要求 (4)2.3参数修改流程 (5)2.3.1常规参数修改流程 (5)2.3.2特殊场景参数修改流程 (11)2.3.3紧急情况参数修改流程 (12)2.3.4异系统参数联动修改流程 (13)2.4参数核查流程 (13)2.4.1参数核查规范 (13)2.4.2参数核查整改流程 (14)2.4.3参数白名单管理 (16)2.4.4特殊场景参数核查 (19)2.5参数分析流程 (19)2.5.1参数修改频次分析 (20)2.5.2参数场景取值分析 (20)2.5.3参数指标关联分析 (21)2.5.4异系统互操作参数联动性分析 (21)2.5.5参数变更日志管理 (22)2.6地市参数反向驱动流程 (22)2.7参数生产安全管控 (24)2.7.1网管OMC账号权限管控 (24)2.7.2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24)2.8参数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25)2.8.1参数修改自动化 (25)2.8.2一键参数修改 (26)2.9集中参数核查评估指标 (27)3.工参部分 (28)3.1工参数据的更新规则 (28)3.1.1 工参采集入库规则 (28)3.1.2工参入库判决规则: (28)3.1.3 共物理天线同时更新工参规则 (29)3.2工参数据的流程规则 (29)3.2.1 新增工参入网流程架构 (29)3.2.2天线调整管控流程 (32)3.3.3工参巡检流程(可选) (35)3.3.4共站址管理(可选) (36)3.4异常工参的核查 (36)3.4.1工参逻辑性问题核查 (36)3.4.2工参高频修改核查 (37)3.4.3工参数据多维度核查 (38)3.4.4异常工参数据更新流程 (38)3.5集中工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40)编制历史 (42)1.概述为指导各省开展好LTE集中优化无线参数/工参管理工作,特制定了《中国移动LTE集中优化无线参数/工参管理白皮书》,该流程规范对“TD-LTE、FDD-LTE、NB集中优化无线参数生产、核查、分析以及工参入网、调整”的相关工作流程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中国移动G3无线座机产品白皮书-家庭无线座机分册2011年6月

中国移动G3无线座机产品白皮书-家庭无线座机分册2011年6月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3无线座机产品白皮书---家庭无线座机分册(2011年6月版)目录第一章概述 2第二章产品分类及功能 4第三章硬件配置 8第四章用户体验 13第五章外观工艺 16第六章安全环保 17第七章其它要求 17第一章概述本白皮书对中国移动G3家庭无线座机集采产品的产品分类及功能、硬件配置、用户体验、外观工艺、安全环保等提出要求。

一、产品定义G3家庭无线座机主要是面向家庭市场,支持TD-SCDMA等中国移动网络制式,采用传统座机或手持机形态,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短消息等基本电信服务。

二、提供的产品应符合以下规范及标准1.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原信息产业部相关技术规范;2.符合中国移动相关终端规范要求,各规范以中国移动发布的最新版本要求为准,不低于以下版本号:1)中国移动TD双模无线座机终端规范(报批稿)_201011092)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设备总体技术要求V1.0.03)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协议信令技术要求v1.0.04)中国移动GSM系统到TD-SCDMA系统间重选技术规范V1.0.0 5)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设备射频技术要求V1.0.06)中国移动终端选网技术要求V1.0.07)中国移动增强售后服务(DM)终端规范V3 0 08)移动公话专用SIM卡技术规范V1.0.09)中国移动TD-SCDMA UICC-终端接口UICC技术规范v1.0.010)中国移动TD-SCDMA UICC-终端接口USAT技术规范v1.0.0 11)中国移动TD-SCDMA UICC-终端接口USIM卡技术规范v1.0.0 12)中国移动彩信业务终端技术规范V5.0.013)中国移动短信业务终端规范v1.0.014)中国移动终端多媒体格式技术规范V2.0.0产品在必选和推荐业务要求之外的功能,均需要符合中国移动相关终端规范。

3.产品认证要求:1)获得国家进网许可证,可以正式销售的产品;2)通过中国移动相关测试。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doc 50页)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doc 50页)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BEA公司谨呈2022年3月23日BEA公司作为当今软件应用服务器市场的翘楚,公司技术和产品脱胎于电信业巨子AT&T,解决方案成功服务于世界500强中所有的电信公司,在电信行业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BEA中国公司则始终关注着中国移动的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将先进的行业经验和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国移动。

本方案详细阐述了对当今中国移动的竞争分析、NGOSS系统的建设分析、中国移动本土化的解决方案设计以及BEA公司的解决方案综述,本方案力图为中国移动提供一个先进的而又是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BEA中国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1综述 (5)1.1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转变 (5)1.2新业务的诞生 (6)1.3移动业务竞争对软件平台的需求映射 (7)1.3.1EIS整体框架结构 (7)1.3.2企业应用集成平台 (9)1.3.3现有业务与Internet的嫁接 (11)1.3.4CRM系统的客户感知渠道的建设 (12)1.3.5建立新的商业价值链 (13)2NGOSS系统概述 (15)2.1NGOSS™的体系结构综述 (17)2.2NGOSS™系统实现 (19)2.2.1规划管理 (19)2.2.2企业级应用体系结构 (19)2.2.3技术实现 (23)3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分析 (24)3.1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现状分析 (24)3.2NGOSS™与中国移动 (25)3.2.1综合接入门户 (26)3.2.2核心业务平台 (28)3.2.3系统互联平台 (29)4BEA TELCO-PLATFORM解决方案 (33)4.1解决方案综述 (33)4.2W EBLOGIC E NTERPRISE™构筑核心平台 (34)4.2.1核心业务平台描述 (34)4.2.2BEA WebLogic Server核心功能简介 (35)4.2.3BEA Tuxedo核心功能简介 (38)4.3W EBLOGIC P ORTAL™实现综合接入门户 (39)4.3.1接入门户方案描述 (39)4.3.2Weblogic Portal核心功能简介 (41)4.4W EBLOGIC I NTEGRATION™建立EAI平台 (44)4.4.1解决方案描述 (44)4.4.2BEA Weblogic Integration核心功能简述 (47)4.5BEA PS助力完整解决方案 (49)5结语 (50)1综述中国的电信市场无疑是当今全国、亚太乃至全球市场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

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中移物联网-中国移动

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中移物联网-中国移动

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2018年12月目录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 01.序言 (3)2.行业背景 (3)2.1 行业痛点 (3)2.2行业发展及趋势 (4)2.3 市场前景 (6)2.3.1 水务行业市场前景 (6)2.3.2 智能水表市场前景 (7)3.行业解决方案 (8)3.1 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8)3.1.1终端层 (8)3.1.2网络层 (8)3.1.3平台层 (9)3.1.4应用层 (10)3.2水务应用性能指标 (10)3.3安全性要求 (10)4.业务功能及流程 (11)4.1表计安装 (11)4.2 表计终端上线 (12)4.3周期性业务上报 (14)4.4用户缴费 (15)4.5异常信息处理流程 (16)5.方案设计 (17)5.1低功耗设计 (17)5.2覆盖&性能 (18)5.3错峰离散 (19)5.4问题定位 (19)5.5 FOTA升级 (20)5.6话务模型 (20)5.7 IoT应用使能平台 (21)5.7连接管理平台 (22)6.NB-IOT智慧水务应用价值 (23)7.业务场景及商业模式 (23)7.1业务场景 (23)7.2 商务模式 (25)1.序言本文主要介绍NB-IOT在水务行业的应用,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NB-IOT技术为水务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解决了哪些难题。

介绍了NB-IOT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并对相关技术规范应用、业务功能及流程的进行了设计与约束、定义NB-IoT水表的基本功能集、实现流程,并提供方案设计建议。

本文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移动智慧水务相关业务开展主要有几个作用:1、约束行业业务的实现;2、给水务行业从业人员、运营商网络人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规范,如包括配置、安装、升级、性能指标等。

2.行业背景“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资源、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水资源在我国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移动边缘计算术白皮书

中国移动边缘计算术白皮书
6. 构建产业生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6.1. 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的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6.2. 实验室产品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6.3. 实验室资源与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6.4. 应用与试验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2. 中国移动对边缘计算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1. 边缘计算的部署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2. 面向全连接的算力平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3. 边缘计算技术体系视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4. 安全是边缘计算的关键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 边缘计算 PaaS 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中国移动发布分布式业务网络(DSN)技术白皮书利用P2P技术引导下一代核心网发展

中国移动发布分布式业务网络(DSN)技术白皮书利用P2P技术引导下一代核心网发展

准 , 是 中 国在 核 心 网 领 域 的 第 一 次 申请 国际 标 这 准 。目前 , N在 国 内 外 标 准 化 推 进 工 作 中 , 经 DS 已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果 , 0 8 1 在 I 2 0年 月 TU— T成 立 了一 个 关 于 DS N的 研 究 工 作 组 ( e t0 Qu s i n), DS N在 NGN研 究 组 内 成 立 一 个 专 题 , 多 相 关 的 工 作 组 很 会 在这个 范 畴 内建 立 起 来 ; I 在 ETF主 要 对 协 议 进
络 和 无 所 不 能 的 业 务 。 然 目前 的 网 络 融 合 还 处 于 虽
初 级 阶 段 , 是 已经 出现 了 更 加 紧 密 融 合 的 趋 势 , 但 将
互 联 网 的 并 促 进 电信 网 和 互 联 网 融 合 的 核 心 网 体 系
架构和解决 方案 。
体 现 在 业 务 的 融 合 、网 络 架 构 的 融 合 以 及 网 络 特 性
器 成本 。 ”
化 方 向发 展 , 用则 趋 于 多 元 化 和 个 性 化 。 电信 网 应 而
正 在 朝 着I 化 、 带 化 、 动 化 和 多 媒 体 化 的 方 向 发 P 宽 移
标准 推 进 中 DS 仍任 重而道 远 N
DS N技 术 白 皮 书 虽 然 已 经 发 布 , 是 这 只 是 一 但 个 开 始 , N到 可 运 营 和 可 实 施 还 需 要 很 长 一 段 路 DS 要走 , 需要得 到业界的 支持。 更 黄 晓 庆 表 示 :“ 先 , 推 进 DS 首 要 N成 为 国 际 标 ■ 本刊记 Nhomakorabea 李鹏
通 信业 发展 至 今, 新技 术一 般 由通信设 备商 创 主 导 研 发 , 目前 这 个 规 则 似 乎 正 在 改 变 , 营 商 们 而 运 也 开 始 自主 研 究 和 主 导 下 一 代 技 术 发 展 。自NG N M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doc 50页)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doc 50页)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BEA公司谨呈2022年3月23日BEA公司作为当今软件应用服务器市场的翘楚,公司技术和产品脱胎于电信业巨子AT&T,解决方案成功服务于世界500强中所有的电信公司,在电信行业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BEA中国公司则始终关注着中国移动的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将先进的行业经验和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国移动。

本方案详细阐述了对当今中国移动的竞争分析、NGOSS系统的建设分析、中国移动本土化的解决方案设计以及BEA公司的解决方案综述,本方案力图为中国移动提供一个先进的而又是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BEA中国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1综述 (5)1.1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转变 (5)1.2新业务的诞生 (6)1.3移动业务竞争对软件平台的需求映射 (7)1.3.1EIS整体框架结构 (7)1.3.2企业应用集成平台 (9)1.3.3现有业务与Internet的嫁接 (11)1.3.4CRM系统的客户感知渠道的建设 (12)1.3.5建立新的商业价值链 (13)2NGOSS系统概述 (15)2.1NGOSS™的体系结构综述 (17)2.2NGOSS™系统实现 (19)2.2.1规划管理 (19)2.2.2企业级应用体系结构 (19)2.2.3技术实现 (23)3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分析 (24)3.1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现状分析 (24)3.2NGOSS™与中国移动 (25)3.2.1综合接入门户 (26)3.2.2核心业务平台 (28)3.2.3系统互联平台 (29)4BEA TELCO-PLATFORM解决方案 (33)4.1解决方案综述 (33)4.2W EBLOGIC E NTERPRISE™构筑核心平台 (34)4.2.1核心业务平台描述 (34)4.2.2BEA WebLogic Server核心功能简介 (35)4.2.3BEA Tuxedo核心功能简介 (38)4.3W EBLOGIC P ORTAL™实现综合接入门户 (39)4.3.1接入门户方案描述 (39)4.3.2Weblogic Portal核心功能简介 (41)4.4W EBLOGIC I NTEGRATION™建立EAI平台 (44)4.4.1解决方案描述 (44)4.4.2BEA Weblogic Integration核心功能简述 (47)4.5BEA PS助力完整解决方案 (49)5结语 (50)1综述中国的电信市场无疑是当今全国、亚太乃至全球市场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2016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6年6月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业务开通流程 (3)2.1支撑手段 (3)1.功能域划分 (3)2. 功能与流程对应关系 (4)3.功能要求 (4)2.2开通流程透明化呈现 (6)2.3新装机流程 (7)第1步:业务受理 (7)第2步:资源分配和数据制作 (9)第3步:工单调度 (10)第4步:工单施工 (11)第5步:工单回访 (15)第6步:工单归档 (16)2.4拆机流程 (17)第1步:业务受理 (17)第2步:资源去激活 (17)第3步:现场施工 (17)第4步:资源释放 (18)第5步:工单归档 (18)2.5移机流程 (18)2.6业务叠加流程 (19)第三章投诉处理流程 (19)3.1 支撑手段 (19)1. 功能域划分 (20)2. 功能与流程对应关系 (21)3. 功能要求 (21)3.2 投诉流程透明化呈现 (23)3.3投诉处理流程 (23)第1步:用户自排障 (24)第2步:投诉受理 (24)第3步:投诉预处理 (25)第4步:派发工单 (28)第5步:上门处理 (29)第6步:恢复测试 (30)第7步:投诉回访 (32)第8步:工单归档 (32)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流程和支撑手段分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有线家庭宽带业务开通、投诉处理的装维管理,对各省装维全流程各环节工作内容及其支撑手段落地工作进行指导,确保装维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提升装维服务质量和装维效率。

特制订本流程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有线宽带、魔百盒、IMS语音等业务开通(新装机、移机、拆机、业务变更)和投诉处理。

第二章业务开通流程2.1支撑手段家庭宽带业务开通是在资源具备的前提下,完成用户有线宽带、魔百盒、IMS 语音等宽带产品的前端业务受理和后端资源分配、装维现场施工等工作,实现业务开通。

2019-2020年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

2019-2020年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

中国移动5G商用手机产品白皮书(2 020 年版)2019 年11月目录1.前言 (5)2.相关背景 (5)2.1.技术发展 (5)2.2.网络建设 (6)2.3.产业合作 (6)3.5G 终端发展策略 (7)4.5G 终端产品要求 (8)4.1.无线通信要求 (8)4.1.1.NSA/SA 要求 (8)4.1.2.模式要求 (8)4.1.3.频段要求 (9)4.1.4.语音方案要求 (9)4.1.5.版本要求 (10)4.1.6.支持SA 模式的终端功能要求 (10)4.1.6.1.NR 模式功能要求 (10)4.1.6.2.其它模式功能要求 (11)4.1.7.支持NSA 模式的终端功能要求 (11)4.1.7.1.EN-DC 组合功能要求 (11)4.1.7.2.其它模式功能要求 (12)4.1.8.NR 模式其它要求 (12)4.1.9.LTE ONLY 模式 (13)4.1.10.紧急呼叫 (13)4.1.11.短信业务 (13)4.1.12.网络切片要求 (13)4.1.13.IP 协议栈要求 (14)4.2.性能要求 (14)4.2.1.NR 模式速率要求 (14)4.2.2.时延要求 (14)4.3.硬件体验要求 (15)4.3.1.WLAN 功能要求 (15)4.3.2.机卡相关要求 (15)4.3.3.NFC 功能要求 (16)4.4.软件体验要求 (16)4.4.1.终端管理要求 (16)4.4.2.视频彩铃要求 (16)4.4.3. 5G 开关 (16)4.4.4.信号显示要求 (16)4.4.5.API 要求 (17)4.5.业务及应用要求 (17)4.6.安全能力等级要求 (17)4.7.质量要求 (17)4.7.1.协议/射频要求 (18)4.7.2.多网络端到端兼容性要求 (18)4.7.3.关键通信性能要求 (18)4.7.4.天线性能 (18)4.7.5.续航及功耗要求 (19)4.7.6.发热要求 (19)4.7.7.稳定性要求 (19)5.产品标识要求 (19)结束语 (20)附录2:终端的工作频段 (21)附录3:引用技术规范汇总 (22)附录4:版本更新记录 (22)1.前言2019 年6 月6 日,中国移动获得第五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2019 年10 月31 日,中国移动宣布 5G 商用,正式迈入 5G 商用时代。

中国移动5G_OpenUPF白皮书

中国移动5G_OpenUPF白皮书

目录1UPF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 (1)2典型应用场景 (2)2.1生活园区 (2)2.2生产制造 (2)2.3总结分析 (3)3OpenUPF愿景 (4)3.1总体目标及愿景 (4)3.2统一架构、开放接口 (4)3.3规范平台、开放设备 (7)3.4拓展行业、开放服务 (9)3.5面向演进、开放智能 (11)4OpenUPF 安全要求 (12)5产业合作与推进 (13)5.1产业推进计划 (13)5.2行业组织建议 (14)6开放合作,用好5G (16)缩略语列表 (17)编写人员 (19)1UPF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UPF是连接运营商和垂直行业的桥梁,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

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众多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业界纷纷探寻5G+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UPF作为5G核心网的重要网络功能,担负着数据流量的处理、路由等核心功能。

随着5G边缘计算的拓展,UPF 已逐渐从运营商的核心层走向行业客户的接入层。

面向行业应用场景,需要轻量化、低成本、灵活部署的UPF。

当前,UPF与控制面(SMF)的接口(N4)尚未完全开放、服务化能力尚未完全实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5G响应行业客户需求的能力。

运营商网络核心侧的UPF需要承载面向全网的业务、用户数为百万级以上、业务功能要求全、容量和性能要求高。

作为核心网的关键设备,系统级的UPF部署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N4接口的非标准化,造成UPF与SMF同厂商的绑定,无法满足边缘用户侧UPF轻量化、低成本和灵活的部署需求。

中国移动提出的OpenUPF合作伙伴计划从开放接口、开放设备、开放服务和开放智能四个方面定义可靠、可管、可信、简洁、灵活、开放的UPF。

本计划通过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以推动产业成熟、增强网络能力、助力5G服务垂直行业用户。

2典型应用场景2.1生活园区生活园区如科技园区、医院、校园、办公等,信息化改造需求较强,通过5G可以为园区提供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便捷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BEA公司谨呈2022年3月22日BEA公司作为当今软件应用服务器市场的翘楚,公司技术和产品脱胎于电信业巨子AT&T,解决方案成功服务于世界500强中所有的电信公司,在电信行业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BEA中国公司则始终关注着中国移动的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将先进的行业经验和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国移动。

本方案详细阐述了对当今中国移动的竞争分析、NGOSS系统的建设分析、中国移动本土化的解决方案设计以及BEA公司的解决方案综述,本方案力图为中国移动提供一个先进的而又是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BEA中国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1综述中国的电信市场无疑是当今全国、亚太乃至全球市场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8亿、移动电话用户近1.4亿、Internet用户数近3000万。

今年1至3季度,我国电信业务收入达到2575.5亿元,在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电信市场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移动通信市场,从起步到今天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互联网,短短4年间就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电信市场还孕育着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

固定电话全国普及率只有24.4%,移动电话的全国普及率更是仅为10%左右。

尽管如此,与国际各大电信巨头相比,中国的电信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列强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入世后的电信行业竞争强度和竞争战场将与迄今为止国内7大运营商的竞争截然不同。

1.1 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转变中国移动用户普及率目前只为10%,加之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移动通信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

目前来看,用户数量的增长为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主要增长点,换言之即对客户的争夺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愈演愈烈。

移动运营商增加业务收入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扩容,发展更多的用户以提高在网的绝对用户数;二是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新业务,不断满足顾客除话音以外的需要,增加单个用户的收益。

前者属于粗旷型的途径,在网络发展的高速期非常有效。

但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移动建设GPRS网络、中国移动建设CDMA、中国电信和网通等非移动运营商逐步进入移动运营市场,移动市场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竞争机制逐渐完善。

此时后者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势必成为将来提高公司网络业务量、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

从全球电信市场看,规模竞争早已为业务竞争所取代。

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是日本NTT DoCoMo的I-mode业务模式。

在1亿2千万人口的日本,NTT DoCoMo的用户数为3700万,其中I-mode的用户数为2526万,共有近40,000个业务相关网站。

而I-mode的成功也主要是在移动数据业务范畴内的新业务模式的开发。

显然可以认为3G的到来无疑会给以业务竞争为核心的NTT DoCoMo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

1.2 新业务的诞生如何产生新业务,新业务的主要来源通常来自两个方面:·新技术可以带来新业务;·原有的业务通过碰撞衍生出新业务;前者可以归结到规模竞争的产物,在采用了新的技术如SMS、WAP、GPRS、CDMA、3G等技术后,新业务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而从业务竞争的视角来看,运营商更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于后者。

即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出新的业务,增加更据用户群亲善特点或是地域亲善特色的业务,从而保障运营商的长远发展。

在上述两种产生新业务的途径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吸纳新技术还是衍生新的业务,承受最为直接压力的将是运营商的业务支持平台。

对业务支持平台最为直接的挑战在于:·Time-to-Market的能力;·如何衔接商业开发人员、市场分析人员商业视图与具体IT人员的技术实现视图;·通过有效的途径,采用自动的数据搜集功能,获知客户行为、产品投放的反应、市场热点走向;·在2G逐渐成熟的中国移动市场,迎接2.5G或3G所带来的新的价值链的有效搭建模式;如上所示不一而足,而所有的要求归根到底是考察对软件平台能否实现上面的需求。

1.3 移动业务竞争对软件平台的需求映射电信的发展与软件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网络技术、CTI 技术、智能网技术等电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Internet逐渐成熟和产品化、CRM 系统的跃进、B2B、B2C、B2E、B2P等各类新价值链的形成。

分布式组件技术(DCT:Distributed Component Technology)对整个软件工业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相应的主流技术包括CORBA、J2EE、.net、Web Service、XML等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商用化,极大提升了现在软件平台的能力。

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的巨大市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依托于应用服务器使企业的EAI应用、工作流应用、CRM应用、DSS应用等有了实现的基础,同时对开发人员而言则屏蔽了复杂的底层技术,使软件技术向工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具体到电信业务系统的业务竞争需求来看,BEA公司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移动而言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1.3.1EIS整体框架结构移动运营商的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以下的几个章节中将从几个与移动运营支撑系统密切相关的专业系统角度进行讨论。

在讨论每个专业系统的之前,应充分认识到Infostructure的重要作用。

下图为电信运营商的EIS结构示意图:从上图中不难看出,软件平台将成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所在。

核心软件平台负担各种业务逻辑,并通过各种技术与各类应用相连。

软件平台的应用范畴从适用角度来看可以分为2个领域:·夯实各类专业应用的基础软件平台对外屏蔽底层各类技术细节:如何解决OLTP应用的性能和Failover;如何解决Workflow应用的创建、监控和运行;如何解决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数据库厂商以及软件结构之间的异构性?如何实现软件的集群结构和负载分担技术;如何保障分布式环境下的事务一致性控制;……;在传统C/S结构业已为三层或多层结构取代,传统的Client端为Browse、Wireless Client取代,J2EE成为国外大型电信运营商核心业务系统的当然之选后,构建各类专业系统时系统集成商不在制肘于缺乏底层技术开发人员、无法专注业务逻辑的实现等问题,所有的底层技术细节迁移到了Application Server的覆盖范围之下。

·构筑系统之间、系统与人之间、系统与硬件设备之间以及内部系统与合作伙伴的系统之间的桥梁;作为移动运营商的内部系统,按照中国移动关于BOSS系统的规范定义,包含7大模块。

在这些模块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系统互联的需求。

此外,作为BOSS系统的功能外延,势必需要构建从BOSS系统到网络设备、移动运营商与SP以及银行、邮储的互联问题。

此外,当Web服务模式在中国的各大电信运营商中逐渐推行,则Internet的接入方式、企业Portal的接入等也应归于互联平台负责的范畴之内。

上述的互联问题在现有的系统中存在一些原始的应用形式,通常异步的消息传递机制,解决信息路由转发的问题。

而根据现在系统的需求,互联将是商务层面、业务层面的互联,需要软件平台提供包括交易控制、并发连接控制、安全性控制等更加复杂的技术保障。

综上,正是由于电信技术的发展对于业务支撑平台的产生了众多新的需求,而软件技术的发展则为实现业务支撑平台的新需求提供了可能。

1.3.2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应用系统与企业外系统,如银行系统、邮储系统、供应商的ERP系统等之间互联。

通过统一平台提供应用互联平台(EAI)。

企业应用集成(EAI)是一集成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的解决方案。

企业应用集成具有精简用户接口及子系统的能力,因此可将系统架构简化。

尽管如此,企业应用集成要求各种应用能够顺畅地交换功能及数据信息,并要求尽量少改动或完全不改动应用本身。

这一集成过程需要规划──不仅要使各子系统能够相互通信,并且还应允许将来进行灵活的改动。

企业在异构平台上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连完整的企业应用互连解决方案EAI (企业应用集成)。

通过它,能够帮助客户能够在一个复杂的企业应用环境下实现不同厂家产品,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有效的互连,为企业构造一个紧密协作、集中管理的,同时又是一个高可靠、高可用、易于扩展的企业应用环境,为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1) 域管理策略为了有效的区分、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多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连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互连域。

各种应用系统间互连的属性被定义在域管理属性文件中,统一电信支撑平台通过分析域管理属性文件来实施对不同应用系统间互连的管理。

✓域是可互操作的。

客户可以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定义域是单向操作还是双向操作。

✓域访问是安全的。

客户可以定义不同域互连时开放的程度,定义特定用户所能访问的特定服务或对象。

同时,域间传输的数据是可加密和压缩的,这也是由客户来定义的。

✓域管理是通过域网管来实施的。

通过域网管,集成平台可以控制不同域之间的互连,可以关闭/启动域连接,统计域连接的各项指标等。

✓域是独立的。

通过域,可以把应用划分成比较独立的模块,使得多模块间的影响相对减少。

2)事务完整性控制在应用域间的事务完整性控制方面通过两阶段提交协议支持。

两阶段提交协议是为解决分布计算环境下数据一致性问题提出的,目前所有主流的数据库产品都提供了两阶段提交协议的接口。

3)标准协议支持在应用域互联中应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协议。

具体实施互连方案时可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来选择系统间的互连协议。

4)B2B集成随着移动梦网的开展,业务不断推陈出新,B2B的集成能力将成为对系统的未来需求之一。

1.3.3现有业务与Internet的嫁接通过Internet来推行自身的业务,开展网上营业厅、网上客服、网上自服务甚至电子商务将会成为各大电信经营商竞争的主要战场,因此Web类型的应用将逐渐成为电信经营商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应用类型。

在将移动现有业务推行到网上后,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对网上应用便捷性的认识的提升,网上系统支撑的容量以及面临的问题也将不断攀升,从而对软件平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各个实现层次上应当完全遵循业界相关标准,使得电子商务用户的业务系统具备充分的平台无关性,当其应用从一家产品转换到另一家产品时,其业务系统的程序代码不需任何改动或只须做极少的必要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投资。

●多层的结构设计使电子商务系统在设计和实现上可以分别实现,各个功能层次相互之间相对独立,其设计、实现和维护的工作可以分步和独立完成,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现象,简化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