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分析和研究一门重要技术,也是分析化学发展方向。

本课程教学目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以及仪器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了解。

此外,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了解,从而为其今后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铺垫。

在完成该课程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等知识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二、课程目标现代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物理性质为基础分析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和实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并成为现代实验化学重要支柱。

仪器分析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已成为食品研究人员所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环节。

课程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能根据实际任务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和测试条件,解决生产和科研中测试问题。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地位,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分类。

仪器分析方法特点;仪器分析在食品科学中作用;仪器分析发展趋势。

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学习目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基本装置以及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新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电磁辐射不同区域(一般)识记:电磁辐射不同区域。

(二)光学分析法分类(一般)识记:光学分析法分类。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重点)识记: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原因。

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四)光谱分析仪器主要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识记:光谱分析仪器基本装置。

理解:光谱分析仪器主要组成(光源、光谱仪、观测设备)作用。

(五)光谱定性分析基本原理(重点)识记:光谱定性分析基本术语:灵敏线、最后线、共振线、分析线。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仪器分析适用专业:食品检测技术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仪器分析技术》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在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化学基本能力综合训练等课程基础上学习各种分析仪器检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仪器的操作、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掌握利用仪器对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的方法,为后续《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化学检验工(高级)、食品检验工(高级)等技能鉴定打下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1.2设计思路对于《仪器分析技术》课程的设计,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和检测方法需要精选内容适合、深度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坚持以实用、够用、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选择教学内容,针对理论和实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按照认识论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在生产实践工作中能够满足“必需、够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突出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

具体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如下:(1)围绕学生毕业后在食品行业、质检、商检等企事业单位分析检测岗位的具体工作需求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的应知、应会要求选择教学内容;(2)以分析仪器在检测中的应用为主线,根据企业、质检、商检检测内容设计训练项目。

保证学生“现在学”和“未来用”的零距离对接,同时达到拓宽学生就业岗位的目的;(3)项目的实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缩短了理论与技能之间的距离,有效实现学以致用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真正实现能力的迁移训练。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课程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课程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课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理论实践1绪论202情景1紫外-可见光谱法484情景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6情景3原子荧光光谱法247情景4气相色谱法688情景5高效液相色谱法4810情景6电位分析法24小计2440合计64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2.1工作任务根据岗位需要,食品检验工(中、高级)、化学检验工(中、高级)、企业质检、第三方检测需要,掌握仪器分析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根据检测需要选择不同类型仪器进行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216〕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12〕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10.30〕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必修课程,是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和培养分析操作技能的课程。

本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为考试课,计划学时72学时。

(2)课程任务:本课程打破理论加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做中学,学中做”。

针对化工专业的岗位要求,结合实际的化工产品,注重分析检验的操作技能培养。

参照化工企业操作工人的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在内容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为原则,突出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学院的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生产实际中涉及的产品检验工作,把这种实践过程作为培训现代化企业人才的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具有职场化氛围的实训中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适合工厂生产实际要求的具体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分析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工厂所涉及的各种规范要求和工作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吸收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使学生更加关心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动态,关注其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3)课程衔接:先行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顶岗实训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实验室常见仪器的操作和各种实验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化学所属教研室:分析化学课程代码:ZBB092021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学时: 1 学分/ 18学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仪器分析》是四年制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类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化学教育专业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教学以解决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主,讲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化合物结构鉴定上的应用。

(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本课程面向化学专业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课程实施理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拓宽视野的过程。

3.注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 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1.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教育服务的原则,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2.总体设计原则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波谱知识、原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供2009级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用)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我们在岗位调研和深入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为了了解和学习国内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和经验,我系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的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

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们在总结多年药学专业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初步形成“针对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体现‘四化’特色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共识。

1.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2.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方向”特色,充分体现在统一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分流培养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原则。

为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提供可能。

3.课程体系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六个课程模块,从分析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岗位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有关定律公式和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各种仪器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仪器分析方法;3.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通过实训使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初步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4.通过教学,逐步增强学生的法律、环保、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一定的安全、环保知识。

二、课程内容三、教学实施建议1.教学场地与设备①理论授课教室理论课教室除了配备常规的黑板、桌椅外,还需配置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以小组学习为主,全班以7~8人为一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需配备一台电脑供学生查阅资料。

②实训室实训室应配有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还需配有电源、空调等基础设施。

2.师资要求①具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②在企业从事相应专业工作(含企业挂职锻炼)累计达半年以上,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累计1年以上企业相应专业经历(含企业挂职锻炼),并具备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

③经过职业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④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同或相近专业工程师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具备承担任教课程所需的业务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动画使学生更易掌握方法原理;采用大量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和仪器,不要对各方法的原理作太多阐述,防止内容偏多、偏深;结合录像、实物和动画使学生更易掌握仪器结构和操作。

通过实样分析操作使学生掌握样品分析程序、教学中通过分析相关的实例,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分析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以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编制人:学时/学分:56/41.课程概述1。

1课程性质《仪器分析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

是在学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通用技术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是综合了化学、物理、机械、仪表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和操作技能训练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有机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及高效分离技术;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掌握仪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的应用。

培养学生会根据分析任务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能将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计算技巧和基本实验技术综合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物料(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及生产工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分析测试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将个别孤立物质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样品分析的方法技巧,从而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仪器分析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进行工业样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具有进行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使学生能适应食品及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检测及品质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它是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电工技术》、《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为食品检验工高级工技能考证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根据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由实践情境构成,工作过程为中心,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各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完整word版)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化学专业

(完整word版)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化学专业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的性质《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独立性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2、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仪器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二者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仪器分析奠定了实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经过系统地必要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3. 课程任务(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总体概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仪器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加深对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和条件依赖关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库仑分析仪、玻璃电极、自动电位滴定仪、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的基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3、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高职)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高职)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表2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含校外专家)二、课程性质:必修仪器分析是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的专业基础课,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业分析专业一门重要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仪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示波极谱仪、pH计、电位滴定仪、气相色谱仪等基本原理,掌握仪器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仪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示波极谱仪、pH计、电位滴定仪等使用方法及一些简单的排故障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有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刻苦、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为从事分析检验工作打下必备基础。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训则压缩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基本操作融入综合实验、分析项目与课程项目为一体。

根据分析项目的程序要求,按照分析项目构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分析项目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强化分析测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培养学生分析检验的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要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

本课程应在
《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

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

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

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

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
运用理论知识。

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产品检验的需求,设立实验项目,使我们的毕业生经过用人单位简单的岗前培训,很快就能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并能胜任本职工作。

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契机下,使我们的学校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程设计课时数126学时,全部为实验学时。

2、课程目标
(1)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酸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简单的实验。

(2)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熟练的进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铁的测定;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酸度计,熟练的进行水溶液PH值的测定
(3)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能熟识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构造、结构部件组成并熟练的使用工作站识别和处理波峰图。

(4)能熟识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仪器的构造,理解它们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及要求,会进行它们的维护和保养。

3、课程内容及要求
.
.
.
.
、实施建议4
教材编写和选用4.1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1) 以项目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2)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
用,还应把仪器分析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3) 岗位需要。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4) 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
.
4.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项目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实验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

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分析检验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中各个仪器的要求和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更贴近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要求。

4.3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产学合作开发分析检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进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4)建立开放式分析检验实训中心
建立开放式分析检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4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
.
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使用于中等专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