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指导(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自我控制(知行一致、情行相适) ;不断的自我发展等。 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特点: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控制。 强调自我意识的心理疗法:1、现实疗法(愿望分析→寻找对策→选择方案→拟订计划) ;2、理情疗 法(自我观念)3、行为疗法(自我指导)4、完形疗法( “此时此地”的自我体验) 。 第四节 自我意识的误区 误区一:分裂的自我----哪一个是真正的“我” 。 误区二:自卑情结----为什么不能远离自卑 误区三:理想自我形象的设定误区 误区四:自我中心 误区五:自我失控 第五节 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走向成熟自我的途径:自我分析;自我规划;现实选择。 成熟自我的特点:自我同一感;现实责任感;主动控制感。 第七章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人际关系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失真: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自我服务倾向。 人际互动:循环关系与双重标准。 第二节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在初次见面是建立融洽的关系:寻求共同话题 如何深入交往:警惕差异,避免伤害 如何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印象整饰 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内养外 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意志与心理健康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自觉性、果断 性、坚韧性与自制力。 常见的意志障碍:意志过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等。 意志品质与强迫症的治疗:思维阻断法、森田疗法。 第二节 行为矫正理论
如何增进良好行为:奖励 如何矫正不良行为:惩罚与剥夺 第三节 积极的行为观----行为治疗 存在治疗:追寻意义、确立目标 现实治疗:学会负责,从现在做起 第四节 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 生活方式----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所形成的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本质 上是他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阿德勒) 如何改进生活方式:回顾成长经历,寻到病根,对症下药;改变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 活自理能力;进行系统的时候技能训练。 第五章 健全人格 第二节 人格概述 人格----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系统。 (奥尔波特)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等) 第三节 健全人格与形成 健全人格----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健全人格的意义:对个人而言,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健全人格的几种模式: “成熟者”模式; “机能健全者”模式; “创发者”模式。 常见的人格障碍与克服:自恋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偏执型人格 第四节 形成健康人格 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道德品质、自尊、自信心、认真负责、自我控制、挫折忍受力、独立和创新) 发扬气质的积极面,克服消极面 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悦纳、独立、理性、良善) 第六章 健康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意识的核心部分。是对“自我”的意识,或者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 自我理想的辨证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人在自我概念( “我是什么样的人?” )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评价( “我这人怎么样?”,进而实现自 ) 我理想( “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前者是个体对自身各种状况的了解,后 者则是对“自我”各方面的评估。 ) 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 “满意”则自我肯 定,信心十足;反之,自我否定,垂头丧气。 自我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自我认识了解了“我” ,自我体验感受了“我” ,自我控制则是要表 现“我” 。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 )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表现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发展、成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特点: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自我评价的广泛性和概括性;自我的反省性;自我 意识的矛盾性(包括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 。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时间上的特殊性;空间上的特殊性。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自我意识:恰当的自我关注;合理的自我分析与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善于自我接纳;有效
归因治疗: (艾布拉姆森)引导改变方法;改变对后果的评价;转变归因(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 →外部的、个别的、不稳定的) 、不可控转变为可控。 **章节测试( “我是谁?”测试; “人生是什么?”测试; “自然界是什么?”测试) a) 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 的一种心理过程。 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 第二节 两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 抑郁 概念: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负情绪。 原因:精神分析理论—“丢失” ;认知理论—错误推理的结果;行为主义理论—积极强化的减少和 缺乏。 治疗:1、 宣泄(倾述、朗读、运动、暴力等) ii.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积极行动) 焦虑 概念:一种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常常与焦急、忧虑、恐惧等 感受交织,成为一种复合性的负情绪。 原因:弗洛伊德—“无助” ;霍妮—“不安全” 治疗:1、放松(调息、想象、张-弛肌肉) 2、系统脱敏法----循序渐进地消除对焦虑情境的敏感的方法。 第四章 锻炼意志 积极行动
《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要点
第一章 总论 在一项以全国 12 万多名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中,20%-23%的人被发现有心理障碍, 主要有学业的 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和因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等。 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聊无为、胆怯退缩、自卑逃避、封闭压抑、麻木迟钝(不会 内疚、不懂感激) 、幼稚依赖、优柔寡断、虚荣矫饰、偏激固执、任性刁蛮、委屈感和牢骚、悔恨、犯罪 感与自责、仇恨与敌意、自我失败主义,等等。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 WHO 对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 病和虚弱的状态。 ” 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提出的各种具体标准 弗洛姆(美)“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 : 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 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中都要轻松愉快。 ” 奥尔波特(美)“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 : 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马斯洛(美) :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意的关系;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自发性、 坦然、自然;以问题为中心;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自主性、自 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高峰体验;社会感情;改善了的人际关系; 更民主的性格结构;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创造力;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等等。 王登峰、张伯源(中)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 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 80 分以上;心理行为 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界定 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增进智慧 完善认知 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 锻炼意志 积极行动 健全人格 达至整合 健康的自我意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增进智慧 完善认知 第一节 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述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 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从心理活动的类型来说,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判断、决策等过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积极不消极;客观不自欺;独立不依赖;灵活不僵化;本质不幼稚。 第二节 认知失真 认知失真----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 当代大学生认知失真的主要表现:极端思维;心理过滤;瞎猜测;情绪推理;人格化等。 第三节 认知治疗与认知改组
埃利斯的理情行为治疗法:驳斥非理性信念、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使用幽默。 塞利格曼的 ABCDE 记录:不愉快事件→念头→后果→反驳→激励 自我拷问: “我敏感吗?”→“我有理性吗?”→“我有偏见吗?”→“我宽容吗?”→“来自百度文库有悟性 吗?” 第三节 归因错误与归因治疗 归因: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的推论的过程。 五因三维度的归因特征 原因源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方法 运气 主观 主观 客观 主观 客观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可控性 不可控 可控 不可控 可控 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