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docx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dfcf592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4.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荨麻疹、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1.慢性咳嗽: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止咳药物。
与青霉素钠及川贝枇杷糖浆治疗50例对照。
疗程1周。
根据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的改变评判疗效。
结果:痊愈41例,有效7例,无效2例。
且1周内未见1例复发。
(《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3期)2.哮喘:以本方加减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30例,与基础治疗(氧疗、化痰、平喘、抗生素等)30例对照。
疗程10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
结果:临床控制2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
(《现代中医药》2013年第3期)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治疗58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3例,心肌炎12例,心肌病8例,高血压5例。
疗程为1个月,连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
根据心率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气短乏力、头晕失眠、心悸、胸痛胸闷、畏寒肢冷)变化及硫酸阿托品激发试验变化评判疗效。
结果:临床痊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第6期)4.风湿性关节炎:以本方加味联合蜂针治疗42例,蜂针治疗采用中华蜜蜂活蜂直刺法。
主穴选取受损关节周围阿是穴、血海、足三里、肾俞。
配穴根据关节部位不同有所改变。
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31例对照。
1个疗程为15日,观察2个疗程(每个厅程间隔3日)。
疗效评定以关节或肌肉酸楚、疼痛消失,活动正常,遇冷或天气变化无复发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1%。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698c20e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e.png)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
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
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
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
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
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
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
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案1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
治疗胸痹四则麻黄细辛附子汤
![治疗胸痹四则麻黄细辛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60b573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7.png)
治疗胸痹四则麻黄细辛附子汤马志才北京济舟中医药研究所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本方专为少阴太阳两感而设。
方中麻黄解太阳表邪,附子温少阴之阳,细辛性辛温而雄烈,不但能助附子温阳,而且能佐麻黄解表。
三药合用,既能于温经中解表,又能于解表中温阳。
本方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临床上凡属寒邪痹阻、阳气虚弱的病证,均可使用,故钱天来称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
笔者宗其“温经通阳散寒”之旨,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获得显效,今举四则,供同道验证。
一、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赵某,女,71岁,北京某研究所干部,2003年3月4日初诊。
患者近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动则憋气,午后或夜间时有胸痛彻背感,心电图检查:心率48次/分,T波:Ⅲ、avf、V1~6双向。
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经西药扩冠解痉止痛、中药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无效,于2002年2月住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RCA第一转折后100%闭塞,LM近中段钙化分叉前40%偏心性狭窄,LAD起始部及近中段弥漫性斑块,第一间隔处发出前后70%狭窄,完全呈弥漫性斑块。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发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偶发房、室性早博,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长时间心动过缓。
建议必须行冠脉搭桥术,否则后果严重。
因家属和本人担心风险太大而不同意手术,转诊我所求治。
细阅病历,多用合心爽、复方丹参片、舒降灵、氨酰心安、阿司匹林、保欣宁、安心胶囊、血府逐瘀汤、半夏栝楼薤白汤、生脉饮等药物,均罔效。
就诊时病人表情淡漠,不愿讲话,行走困难,疲乏无力,胸闷痛,后背烧灼感,但有手掌大面积却如冰块,口唇发绀,舌暗苔白,脉沉微细,应指迟缓,偶有结代。
此乃少阴太阳两感之证。
治则:温经通阳、益气散寒,急施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g,细辛8g,附子20g(先煎),黄芪30g,党参15g,桂枝15g,炙甘草10g,菖蒲10g。
煎服法遵仲景,日服3次。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91ef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e.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头痛、咳喘症、肩周炎、高血压病、急性咽喉炎、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破八片)1枚(9g) 细辛二两(3g)【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1.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女,65岁,1997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近3年来,入冬发作频繁,咳嗽痰多且出现喘息症状。
本月初气温骤降,冒受风寒,喘咳加剧。
已用青霉素、丁胺卡那、氨茶碱等静滴5天,症仍不见缓解。
症见:喘咳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听诊:两中下肺可闻中等量的哮鸣音及少量的湿罗音。
西医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为:喘证,系阴虚痰盛之体,复感风寒而成。
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生麻黄、炙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炙苏子各12g,姜半夏、杏仁各10g,生姜3g,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后喘咳明显减轻,头痛、恶寒及流涕已解。
原方加党参15g,五味子、炒白芍各10g,续服10剂,喘咳缓解,听诊双肺罗音消失。
后将上方药量减半调理月余,随访1年,病情稳定。
2.寒冷性多形红斑王某,女,38岁,1995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双手虹膜样红斑反复发作20年。
每年的Il 月至次年的4月份,双手频发紫红色斑、丘疹,部分疹中央有紫暗色水疱,破后糜烂。
虽经中西药、针灸、按摩、理疗等多方治疗,病情如故。
此次手见皮疹已有12天,遇寒加重,伴手足不温,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患者自幼形寒怕冷,好发冻疮。
西医诊为:寒冷性多形红斑。
中医诊为:寒疮,系阳虚寒凝,气血郁滞而成。
治拟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处方: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桂枝、鹿角胶、当归各10g。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d1ca448da45177232e60a2c3.png)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鉴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 风寒表证。但麻黄细辛附子汤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再 造散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 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阻虚弱、复感风寒之 证。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但是,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 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五部分 中医经典相关条文
第一部分 组成
麻黄6g 附子9g 细辛3g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 ,脉沉微。
臣 附子 温阳扶正;
佐 细辛 祛风散寒,助阳化气;
辨证要点:方以散寒解表与温里助阳合法,辛温并 用,散不伤正,助阳解表。本方为治疗阳虚外感风 寒表证之代表方,亦是助阳解表之基础方。以恶寒 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第五部分 中医经典相关条文
《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
------- 顾仪卿《医中一得》
谢谢大家
[解析]本条 论述太阳少阴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病,本为阳虚 之证,应以无然恶寒为主。今反见发热,而脉反沉,则发热为太阳受邪, 脉沉则为少阴阳虚,这种表里同病,则叫做“两感”为病。治太阳应发汗 ,治少阴应温阳,所以后世称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发汗之法。此条应和 第96条对比,以见“两感”的提法有从太阳和从少阴的不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e6893041650e52ea5418982c.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b1444a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3.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细辛各6克,附子9克。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
感冒:患者反复加重,头身痛重,无汗,精神萎靡倦卧,脉浮无力脉症合参乃阳虚风寒感冒。
用本方治疗,2剂而愈。
肺炎:间质性肺炎症属阳虚感寒,肺气失宣,以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用本方加杏仁9克,干姜、肉桂各8克法夏24克,苡仁、瓜蒌各20克,甘草6克、服药4剂而获痊愈。
风温:本方加石膏30克杏仁、桑叶各9克,葛根6克、黄连3克、黄苓4.5克、甘草3克。
或加生石膏10克、杏仁、桑叶紫苏叶各9克,甘草、桔梗各3克,薄荷2.5克、桔红4.5克,服药4剂痊愈。
神经麻痹:用本方加苡仁20克、白术、黄芪各30克,当归、生赭石各15克、甘草5克为基本方;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各10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防己12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病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中风:用本方加半夏、当归各9克、党参、威灵仙各12克,丝瓜络6克、陈皮5克、苡米15克。
治疗1例中风,服药3剂,间进苏和香丸,病减大半,神识清楚,手能握物,能缓行,扯丸药,单服汤药10剂,诸征改善,后以六君子汤调治。
暴盲:本方加蝉蜕6克、熟地30克、枸杞、菟丝子各15克,连服3剂,视力恢复。
口疮:本方加麻绒、盐附子各3克,黄柏5克、知母7克,后以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巩固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良效](https://img.taocdn.com/s3/m/0c66303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8.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良效杨女,49岁,2007年1月2日诊。
患鼻鼽十多年,鼻塞,鼻痒,喷嚏,流白色清稀涕,量多,早晚尤甚。
发作频繁,几无间断。
四肢倦怠,头昏乏力,便溏,纳呆。
脾肺气虚,卫表不固。
玉屏风散、过敏煎、缩犬丸加减。
黄芪20 白术10 防风10 银柴胡15 乌梅15 五味子10 荆芥10 细辛6 苍耳子10 辛夷10 乌药10 益智仁10 山药10 7剂二诊:无好转,考虑久病多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补中益气汤原方加苍耳子10、辛夷10、细辛6。
7剂三诊:无好转,病人述近两年腰酸腿软,畏冷,辨证为肾阳亏虚,失于温煦,金匮肾气丸合升陷汤化裁。
炮附子10 桂枝10 熟地30 山茱萸15 山药10 补骨脂10 党参15 黄芪30 升麻10 柴胡6 桔梗10 苍耳子10 7剂四诊:无好转,改为解表、温肾、健脾、熄风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屏风散加虫蚁药。
麻黄10 炮附子15 细辛6 熟地30 鹿角霜15 旱连草15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10 苍耳子10 乌梅10 全蝎5 7剂五诊:诸证白天减轻,早晚如前。
四诊方去鹿角、全蝎加地龙10麻黄10 炮附子细辛6 熟地30 旱连草10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10 苍耳子10 乌梅10 地龙10 7剂六诊:自觉五诊方效果理想,白天未作,早晚如前,上方加重熟地为60,白术、旱连草为30,另加诃子10 7剂七诊:未进一步好转,改用五诊方去旱连草,加鹿角霜10,蝉衣10,防风改为30,以增强熄风解痉之功。
麻黄10 炮附子15 细辛6 熟地30 鹿角霜15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30 苍耳子10 乌梅10 地龙10 蝉衣10 7剂八诊:仅早上仍然发作,但是明显减轻,七诊方去鹿角、乌梅加桃仁12、红花6(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麻黄10 炮附子10 细辛6 熟地30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30 苍耳子10 地龙10 蝉衣10 桃仁10 红花6 7剂九诊:自觉上方效果比七诊方明显,早上仅有轻微不适,鼻痒,有时喷嚏,但未流清稀涕,上方去苍耳子,红花加僵蚕10,鸡血藤30 5剂麻黄10 炮附子10 细辛6 生地30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30 蝉蜕10 地龙10 僵蚕10 桃仁15 鸡血藤30 5剂十诊:喷嚏未作,仅早上有时鼻痒,但是停药十天后因晚上受寒又有发作,鼻痒,流清涕,喷嚏,前方再进。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23acaf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c.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丶细辛各十克,制附子十五克。
药汤熬到剩下一半时起锅喝的。
先有舌麻丶嘴唇麻,不过一会即觉散了,轻了。
喝后约有二十分钟后身体开始发热,暖暖的那种,起始于心肺部位,暖意慢慢向周身发散,肚腹开始有咕噜声响,但很舒服。
接着是四肢手脚暖和起来,接着开始发汗,汗涔涔发潮的那种,心感觉很是舒服。
还有就是膝盖两侧内外(阴陵泉丶阳陵泉)的地方尤其暖和,超舒服。
再接下来感觉左侧肋间肝经的地方丶脾经的大包穴开始些痛,按揉之,发现沿心经的走向痛到胳肢窝极泉的地方。
右耳鸣严重。
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宿疾所在。
混身汗涔涔的,暖暖的,咽喉部凉凉的如饮清泉般舒服。
夜无眠,我想这可能是阳不入阴的原因吧。
自己把脉,平常脉细小,今晚脉很宏大,笫一次分清了寸关尺丶阴阳脉。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ee032d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6.png)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全篇第八十四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脏,其脉自沉,乃始得病时,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
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温里以发表,少阴之汗法如此。
此与太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章同。
(此是讲与太阴病脉沉,而用汗法之理相同)1 少阴病,此为肾脏寒也。
少阴者,以手少阴心脏,以君火主令,而足少阴肾脏,以寒水之令,而从君火化气为温。
寒水温暖,是为肾气,所以少阴不病。
而少阴病者,必见本气之寒,而不化君火之温也。
少阴病,肾虚脏寒,无微阳以鼓动,所以脉沉。
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或脉沉也。
少阴为脏病,病则阴盛阳虚而恶寒,此反发热者,是太阳外感伤寒也。
太阳为经阳,太阳病者,必因伤寒,经阳伤寒,必见发热,所以少阴病者,当见脏寒,而反发热者,是有外感,经阳不解也。
所以本条提纲,少阴脏病,外连太阳经病也。
故此为伤内外之寒也。
2 少阴病者,是为脏寒,脏寒无阳,故脉自沉。
少阴者,分少阴脏病与少阴经病,三阴篇,皆讲脏病,而少阴经病者,统于太阳,故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太阳经病,已传少阴之脏,而犹事表寒不解,所以发热。
内有少阴脏寒,则宜温水寒,外有太阳表寒,则宜发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发散太阳之表寒,附子少阴之水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3 麻黄附子细辛汤者,麻黄发经阳之外寒,附子温阴脏之里寒(虚)。
师解细辛,降里阴之冲逆者,就防止汗出亡阳,而发厥逆。
降里阴之冲逆,则中气交济,不发厥逆。
不会因为脏寒而解表,汗出亡阳,阴盛而发厥逆。
4 三阴脏病,皆是禁汗。
太阴病脉沉,有经证者,先以四逆救里,后用桂枝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e630bab933687e21ae45a978.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常生活大家总防止不上得病,由于日常生活的工作压力,由于工作中的苦恼,气温的转变这些各式各样的原因,大家一直尺寸病持续,尤其是如今这一时节,气温如同小姑娘是脸,上一刻阳光明媚,下一个连阴雨不断。
初春发烧感冒的人占多数,麻黄禄特科技细辛汤是治感冒非常好的一味药。
春末夏初,由于天气变化经常,大家穿的衣服裤子也一直薄的换厚的,厚的换薄的,时冷时热的,并且初春多非常容易起风,很容易感冒,得了支气管炎等病症,身体容易上火。
家中需要备一些麻黄禄特科技细辛汤。
主冶素体阳虚,风寒证。
发热,畏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疑惑,神疲欲寐,脉沉微。
暴哑。
突发性喉咙沙哑,乃至失音不言,或喉咙肿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乏力。
(己方常见于发烧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
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感寒者。
己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寒症之证而设。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畏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疑惑,是外受寒症,邪正相斗引发;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气血已虚。
此阳虚外感风寒,表中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散发,则因阳虚而乏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温补肾阳与补虚并行处理。
聚瑞麻黄辛温,出汗补虚,为君药。
禄特科技辛热,温肾温补肾阳,为臣药。
麻黄行表以开泄毛皮,逐邪在外;禄特科技温里以振作气血,鼓邪达外。
二药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为温补肾阳补虚的常见组成。
细辛归肺、肾二经,芬芳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中,既能袪风祛寒,助麻黄补虚,又可煽动肾中真阳之气,协禄特科技温里,为佐药。
三药并且用,补散兼施,使风寒之邪足以表散,在里之气血足以维护保养,则阳虚外感风寒可愈。
麻黄禄特科技细辛汤是一味中药材,对身体沒有一切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感染寒症,能够适度喝一些。
可是需要提示大伙儿,中药材尽管对身体没啥坏处,可是也不必一直喝,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病了,身体不适,還是要看医生,叮从医生的话,用药治疗。
444.5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伤寒论
![444.5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d646c1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苔类,中睑
薄药遂西干岁
白物问医裂。
,?其治起每
脉同诊疗屑逢
沉事疗无、冬
细答过效瘙季
。
,
【医案2】
9g 9g 9g
桃细生处
仁辛麻方
9g 6g 12g
黄如
下
红 花
白 芥 子
制 附
:
子
脉有稀严过刘 沉效鼻重敏某 细。涕,性, 。舌,喷鼻男
淡用嚏炎, 红热连十 苔毛连年岁 薄巾,,。 白敷出晨 ,鼻清起
45
【医案1】
54
瘙自
痒方
减服
轻用
, 后 坚 持 服 药 半 月 痊 愈 。
服 后 觉 唇 部 略 感 湿 润 ,
3
9g
地荆生处
肤芥麻方
9g 12g
12g
子 黄如
下
:
防制
炙风附
12g
甘
子
草
9g
6g
蝉 蜕
细 辛
6g
未程已痒唇附
曾有经甚炎院
用无失。必某
过用去自发同
。过治述作事
舌附疗经,,
淡子信各上女
红之心种唇,
文
子,
细 辛 汤 主 之
反 发 热 ,
。
提要
【病机】 【治法】
少阴阳虚兼表证 温经散寒,表里双解
两 ——解表散寒。 附子一枚 ——温经扶阳。 细辛二两 ——助麻黄解表,助附子温经。
身病 体发 疼热 痛头 ,痛 当。 救脉 其反 里沉 。, 宜若 四不 逆差 汤, 。
温煮去先上 服取上煮三 一三沫麻味 升升,黄, ,,内减以 日去诸二水 三滓药升一 服,,,斗
,
附麻
子黄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d5f84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d.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汗证无论外感及内伤疾病都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内伤病中往往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是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局部汗、黄汙等,其中自汗:即无时无故澉然汗出者。
盗汗:睡而汗出,醒来乃止者。
局部汗: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
黄汗:汗出黄色,染衣。
可见于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临床当分虚实,辨其寒热,多分型为:肺胃失调型、阴虚火旺型、阳气虚微型、湿热蕴蒸型、正邪交争型等。
根据《新中医》1991,(8):17,姜兆友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阳虚之五更汗1例。
处方:麻黄9克(蜜炙),甘草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后人),葛根15克。
6剂痊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476d47f46137ee06eff91891.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文章目录*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概述*二、麻黄附子细辛汤功能主治*三、麻黄附子细辛汤服用方法*四、麻黄附子细辛汤副作用*五、麻黄附子细辛汤注意事项*六、麻黄附子细辛汤药典记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概述1、定义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注解伤寒论》卷六。
具有《伤寒论讲义》:温经解表之功效。
主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①《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②《卫生宝鉴补遗》: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③《景岳全书》:风湿通身浮肿;④《医方集解》:气水,脉沉虚胀;⑤《张氏医通》:少阴病脉沉发热,及水肿喘咳)。
2、别名附子细辛汤。
3、组方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 附子3克(炮)。
4、制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5、性状水状,色褐,味甘香,微苦。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温经解表。
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倦卧,苔白,脉反沉者。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
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2、临床应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老年人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缓慢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嘶、喉痹、磨肤痛痒属阳虑感寨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温服一升,日三服。
腰部沉重、神疲乏力者,加干姜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5g;消瘦、食欲欠佳者,加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可减毒增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副作用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麻黄附子细辛汤注意事项如少阴阳气衰,已见下利清谷,脉象微欲绝等证,误发其汗,必致厥逆亡阳,因此应用本方时要严加注意。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1c922c2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9.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者:赵东奇 4487人已读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麻黄解外,附子助肾中之阳,肾阳既振,乃能外达;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
三者合用,退散兼施,表里同治。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XX,女,55岁,工人,1982年2月16日初诊。
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
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脸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
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印象:水肿。
辨证:太少两感。
治则:温阳发散,表里同治。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三剂,全身浮肿消退,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又服六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
【肺心病心衰】杨XX;女,50岁,退休工人,1980年6月20日初诊。
全身浮肿已三年,气短,怕风,不能平卧已六个月。
1970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心衰,经治疗后好转。
以后每年秋季发病,喘咳,气短,心悸,春暖后好转。
近三年来病情加重,不能劳动,因病退休。
四季均喘,浮肿长年不退,每年至X医院急诊室抢救达四、五次。
自去冬病情加重,浮肿日增,已无法送至医院,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两脚与小腿呈橡皮样肿,皮肤粗糙呈鱼鳞状,胸腹膨满,腹围165厘米,大腿粗80厘米,小腿粗60厘米。
肝大至肋下6横指,有压痛,剑突下跳动明显。
听诊两肺布满干湿罗音,三尖瓣有Ⅲ级收缩期杂音。
须氧气吸入,每日食量不过二两,饮水不能超过800毫升,多饮则喘憋更剧。
每日尿量不过500毫升。
半年来每日服西药地高辛,注射速尿、氨茶碱。
曾服中药五皮饮加五苓散并加椒目、防己、车前子、泽兰、砂仁、黄芪皮等三十余剂,效果不显。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82581df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6.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作者:程门立雪转载了山石神韵的博文病到了少阴上来有什么表现呢?感冒的症状还有,就是不怎么发烧了,这个时候去号脉脉是很沉很细的。
人也特别没有精神,常欲寐,经常想睡觉,也没有食欲。
这个时候就是病到了少阴了。
头痛,不发烧,鼻子不透气,流鼻水,怕风,怕冷。
此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6g、附子9g、细辛6g此时用这个处方,也会一到两服药就能好。
这个处方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鼻炎,如果和上述症状一致,用本方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鼻炎里也得辩证。
如果是受寒比较严重,浑身酸痛,也可以用这个处方。
上次我讲的因为受寒气导致腿不能站立行走的病例,就是用的这个方子。
里面附子是入肾经的,就是能巩固少阴的阵地,麻黄是打开毛孔,细辛是把正气从少阴上往外掉,把病气往外赶,一鼓作气到达太阳,麻黄把毛孔打开,把病气就驱赶到体外了。
这个处方用途非常广大。
现在人的感冒差不多都是这种感冒,这个处方一付药估计花不了1块钱。
所以如果出现了不发烧(注:阴证未必不发热),但怕冷、怕风的感冒,再加上脉沉细,就可以用这个处方。
当然买这个处方的时候,最好是分开买,一般药店麻黄和细辛超过3g就不卖了。
说是毒药,其实不是的。
麻黄和细辛我自己用到过40多克,附子用到过120g,都是很安全的,只要对症,毒性也就是其药性。
馒头和大米没有毒性,吃的再多也不能治疗疾病。
还有一些看起来比较严重的病,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
暴盲,有的病号一受凉,突然眼睛就看不见了。
这个时候到处检查,也检查不出毛病来。
有个师兄,经常来这里的,他小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病。
头一天去池塘里游泳,到了第二天,天大亮了,家人叫他起床上学,他睁开眼睛说,天还早呢?还这么黑呢。
就这样就失明了3个多月。
在青海西宁、西安到处检查,也检查不出来,最后请了一个上海的外科大夫,准备第二天动手术,结果手术前突然慢慢的看到东西了。
这种眼睛中的瞳仁属于肾,一受凉,影响到肾不能为瞳仁输送精气了,就造成失明。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93a5ae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6.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处】《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概说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原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一般是嗜卧但欲寐,且一般都属寒证。
《内经》云:“风、寒、湿三者,杂揉合而为痹。
”故本方可治寒痹。
主治病症1.寒痹痹与闭其实同音同义,就是不通。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例如寒痹,因为血管神经传导不良,导致关节作痛,就可透过本方发汗温里通络,将风邪、寒邪带出体外,并使血液正常循环而止痛。
麻黄属草麻黄科,味辛性温,近年很多人用麻黄素减肥,因为麻黄素能抑制食慾。
但使用麻黄素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化学合成的麻黄素就容易造成心脏麻痹。
民国初年化学家陈克恢先生在天然麻黄中找到麻黄素,透过化学分子方式,开发出人工麻黄产品,如健在,应可获诺贝尔奖。
附子属毛茛科,是很好的止痛药,与天雄、乌头同类,只是生长部位不同,属性大热,只要是寒证,定有疗效。
细辛属马兜铃科,曾有人研究三国时代华元化(华佗)对关公身中毒箭而做刮骨疗伤手术时,关云长还能神态自若,定神观阅《春秋》,除非关云长本就是麻木不仁,否则华佗应在手术前使用麻醉剂,包括细辛、曼陀罗、白芷,以麻痹其神经,有些作用在局部方面。
细辛可止痛,麻黄辛温,所以伤寒或天冷人的血管神经迟钝,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经行痹止痛。
如果寒痹在上身,一般我会加桑枝、姜黄。
在下半身,我会加牛膝、薏仁,效果明显,且对坐骨神经痛亦有疗效。
2.因寒痹失音记得1994年12月22日有一女士突然失音,先到某大医院耳鼻喉科,服了一周消炎药,并吩咐不可讲话。
她已失音,怎能讲话?一周消炎药服下,肠胃不适,来找我时,我望诊其咽喉,并无发炎症候,问诊吞咽也无不利。
她告诉我围围巾时症状就减轻,我考虑应是寒痹在咽喉部,发音门户被寒所闭,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菖蒲、蝉蜕、诃子、牛蒡子、桔梗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0606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6.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扶阳解表之功。
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案1 牙痛缪某某,女,39岁。
2010年5月23日初诊。
右侧牙龈肿痛连及面颊2月,每因刷牙、洗脸,局部受凉而牙痛复发。
西医诊断为牙龈炎、智齿冠周炎。
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稍效,继转中医治疗,服清热泻火之剂10余天无效,症状时轻时重。
刻诊:精神差,面色少华,右上侧牙龈肿而暗红,轻压痛,纳差,倦怠乏力,形寒肢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综观脉证,结合病史,辨为过用苦寒而伐阳气致阳明经脉空虚,寒邪凝滞而痛,当以扶阳温经,散寒止痛为法。
处方:麻黄10g,附片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白芷10g。
2剂,水煎温服。
药后牙痛明显缓解,继进2剂牙痛消失。
3月后随访牙痛未再发作。
按:本病西医认为是因炎症所致,常用抗菌消炎之品,有些中医亦为炎症所惑而用清热之剂乏效。
寒凉之品多伐阳气,以致形寒肢冷,牙痛遇冷或受凉而复发,故温阳散寒而获捷效。
案2 郁证(癔病)袁某某,女,35岁。
2009年6月3日入院。
1天前因与家人争吵后突发昏厥,牙关紧闭,入院后经针刺人中、涌泉、合谷,其神志渐清,但昏昏欲睡,惊惕易恐,倦怠乏力,喜向隅而卧,时感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虚气郁,邪中寒凝,故药用麻黄、细辛、菖蒲各10g,附片、郁金各15g,益智仁12g。
3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转佳,食欲复常,继用上方冲服逍遥丸调理1周出院。
按:本例患者有明显受凉史,平素少动,阳气少生,喜向隅而卧,而知阴气较盛,参合脉证“脉微细,但欲寐”,乃为少阴病寒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案3 痹证苟某某,男,44岁。
2008年8月4日初诊。
胸脘痞闷,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
入院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身重倦怠,少气懒言,口苦,大便溏薄。
舌淡红,苔薄黄中根部厚而黏腻,脉沉细无力。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76bd3b6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7.png)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经典回顾】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用法】1、以上三味药,以水十碗,先煮麻黄,待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一碗,一天三次。
2、这三味药下去,不会走表或发汗,而去里面的寒,结果是小便解。
药吃到脉浮起来、小便正常。
【剂量】1、麻黄2钱,炮附子3钱,细辛2钱;2、1钱=3.75克。
【组成】细辛麻黄附子【时机】1、适应证为恶寒、微热、脉沉细、全身倦怠、无力气、好横卧等。
有以上症状,如用此方,可去恶寒而恢复气力,诸症状即快愈;2、发烧/咳嗽/喉咙痛/鼻病,无汗,口不渴,怕冷,四肢冰冷,疲累;3、这是去中焦的寒湿。
关节上的寒湿这个方子就没有用了;4、壮肾阳、去肺寒。
【方解】1、附子、细辛为温药,能使血行旺盛,身提生温感。
2、麻黄能治恶寒、发热,如麻黄汤、葛根汤中麻黄都是治疗实证。
3、虚弱者脉沉细无气力,故配以附子、细辛治之。
【禁忌】脉浮紧者、病在太阳不可用。
【应用】1、用于少阴病有表证者,虚弱者及老人之感冒、支气管炎用之。
2、虚弱者咳嫩、时时背部恶寒、有稀薄水样喀痰、尿稀薄且多量、脉沉细、贫血性、无气力者,用之有著效。
3、虚弱者感冒、支气管炎,头部冷痛者加防风、川芎用之有效。
4、本方与桂枝去芍药汤合方名为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配桂枝能增强温剂作用,加配甘草、生姜、大枣能调和药性。
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同样情形下用之。
5、又应用于肺结核末期之消耗热、半身不遂、浮肿、乳癌、班替氏病、慢性蓄脓症、皮肤恶性肿瘤等。
【说明】1、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2、请务必使用不含胆巴的炮附子。
胆巴就等于防腐剂,会造成肝肾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害人性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
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
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
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
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
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
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
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
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
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
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
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
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
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喉源性咳嗽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
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
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
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
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
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
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
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
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3、支气管哮喘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
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
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
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
血常规示:WBC8 . 2×109/L,Hb110g/L,N0 . 54,L0 . 37,E0 . 08,M0 . 01,RBC4 . 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
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
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
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
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
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
血常规示:E0。
03,余指标基本同前。
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
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
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
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
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
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麻黄附子辛中由麻黄、辛、炮附子三味成,麻黄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辛温化寒,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之功效,方,众多医家此独具慧眼,多。
已故方大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痛、口干不思,背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喉中痰,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苔白根,反土、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加生石膏加减服38不效。
胡老辨少阴表,与麻黄附子辛3(麻黄6g,辛6g,炮附子6g),症大减,又服2月余,症消失,追3年未复。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的点,是他通期学《寒》及床体而得出的。
《寒》第7条:“病有寒者于阳,无寒者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条是辨太阳表与少阴表的重要条文,他:“所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虚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于阳之始之太阳;于阴之始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寒者在表的阳,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不而寒者在表的阴,与太阳病相的理是少阴病。
清末寒名家渊雷:“麻黄附子辛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不效,后仔辨是麻黄附子辛,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行医期,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寒,全身冷,寒明,其脉沉,他医方治之效不佳,岳老用麻黄附子辛半而效。
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世老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数不效,症寒无汗,鼻塞痛,咽干不思,切其脉弦,苔白,老少阴之咳,用麻黄附子辛服1而解。
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少阴表,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
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
”他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1例感冒重症及1例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患儿。
从以上医家的精辟论述及临证心得,可以得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属少阴病无疑。
笔者在冯世伦老师的指导下,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1例额窦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患者患额窦炎3年,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额窦炎复发,头痛欲裂(前额部明显),恶风寒,经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饮,脉沉细,辨证为少阴夹饮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之:麻黄8g,炮附子10g,辽细辛6g,苍术15g,生苡仁15g,败酱草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