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摘要:《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紧密相扣写作方法,《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这些游记共侧重是什么,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板课题)《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紧密相扣写作方法二、认识所阐发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折不挠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道理明白这两者当今改革开放代借鉴义三、掌握各、极、观、、其等言词多种含义;辨析些词性活用情况;学习判断句两种形式教学设想、即事明理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难也是重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呼应关系力讲得透辟二、让学生利用课释使用工具己串讲翻译必要教师进行拨、难培养学能力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系言思考下曾出现义和用法使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教学数三教教教学要作者和课简介串讲1、2两段敦学步骤、导入新课1.初我们学哪些用言写作游记?《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这些游记共侧重是什么?抓住景物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板课题)这游记与我们学那些游记不它不重表现山水美而是记游基础上用酣畅笔墨进行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引子说理才是全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二、简介作者及课这课写是次能尽兴游览作者深感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东西可是作者却据得出两深刻启示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景色常常艰险、遥远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才能己无悔不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事业都必须以折不挠精神完成己愿二是由古代献散失代以讹传讹学人们对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都是值得借鉴王安石生从政、治学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他宋神宗作宰相认准了变法国有利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国十世纪改革王安石学上也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风主张应有补世他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独树帜了作者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这游记体散所蕴含深三、课预习对照释细课1、2两段借助工具弄懂疑难词四、讲1、2段()指名朗、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学回答或由教师拨重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②终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卒(《赤壁战》)2①碑整其漫灭②独其、③华美、有彩饰舍其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方法策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乐②至多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战》)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动词始舍其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动词名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动词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判断者前是主语者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庐也廉颇者赵良将也②表示因关系复合判断者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者以先国急而私仇也(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概括这两段段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提示记叙游山见闻和主要使用了记叙表达方式2.游记般要写出景物方位使者印象产生空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洞方位提示禅院距华山洞五里西面因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华山洞西面余步地方因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华山洞路上看见;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前是相对洞而言;洞华山洞北面五六里地方因华山洞华山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1段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提示写仆碑是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探究事理充分体现了他思深探精神也是面议论提出深思慎取依据4.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较详细地写了洞特及游洞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平旷与洞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洞而记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浅与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其见愈奇欣喜与出洞因不得极夫游乐懊悔相比作用是二部分议论作铺垫(三)全班朗课两遍五、布置作业1.将出现有其句子全部出并归类整理2.预习3、4、5段借助课及工具试口译二教教学要、指导整理其几种用法二、讲课3、4、5段教学步骤、检作业其有二十处多致可分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那那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人称相当我、我们、己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难道如其孰能讥乎二、讲课3、4、5段()指名朗、口译3段重掌握如下词、句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观天地②景象非常观③建筑物种g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难(《赤壁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种蔑称南抚夷越(《隆对》)4.相①助、辅佐xg无物以相②宰相、丞相x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战》)③相xā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古今异义非常义不寻常、非般是两词如非常观不现代汉语表程副词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以故其名曰褒禅②用、拿无物以相作连词用相当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人可讥省略了而不至类话翻译要补出否则思不连贯(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心得体会抒发己感想即句所说有叹②这段可分几层思?你对作者所说道理如何评价?提示五层思①用叹紧承上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立论标准从思深和广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原因③拿世人避难就易古人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系⑤强调只要尽了己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境地如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客观条件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主义观又强调了志这主观因素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志虽然不能达到目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辩证观作者这儿所论述既是游山所得又是治学处事理也是成就切事业道这对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启发三、讲4段()指名朗、口译重掌握如下词、句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且曰若毒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ē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ē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g终不能加胜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动词世谬其传2.传流传下动词活用名词世谬其传(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段作者表达了怎样观?这观是怎样生发出?提示作者认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己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谨慎地采取其合理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东西这观无疑是正确作者从段有碑仆道其漫灭想到古不存从音谬想到谬其传情况不可胜道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结论逻辑十分严密四、讲析5段这段是补叙交代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并署名思考游者姓名没有出现正里而是记这段这样写有什么处?提示能使行简洁避免横生枝节五、全班齐3、4、5段六、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句子并试行编写记叙与议论部分前系对照表2.完成课练习三、四二教教学要理清课前两部分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问题讨论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系?(试从①渡衔接;②两部分上前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①两部分使用了渡句二段句不得极夫游乐开启下三段句是余有叹焉紧承上领起全段使前衔接渡然②上前呼应思贯通起照应作用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甚寒问其深则游者不能穷、而记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俱出;可讥和人咎;己有侮和悔其随;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不存和其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记叙正是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深化是从具体事物悟出含有哲理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共都必须具有折不挠志和深思慎取态充分讨论基础上指定人到黑板上写出己编订前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学补充订正二、指名人报告完成练习三情况(不仅要指出哪词与其他几不还要说明各作何释)组观A与C作观察、考察讲动词gā;B与作景象讲名词gā;思是建筑物种g二组名A、B.C作命名讲动词D思是名称、名义名词三组A、D作碑、讲名词;B、C作讲名词;E思是掩饰动词四组B、C、D作寻、讲动词A思是探究、思考动词四、指名三人报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情况(人加标人翻译人指出主要观每人完成让学们讨论质疑)参考答案加标者已矣;绘画也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巧且华不适用器也;不容其亦若是乎?否也可已也勿先其可也翻译而且所谓事(是)定要有益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像器具上面雕刻和绘画如(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定适用;如适用也不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以适用根以雕刻绘画作它修饰罢了不适用不是制造器具;不加修饰那结也像这样吗?不是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只要)不(把它)放首要地位就可以了主要观要以容主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__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__结构。

思考“__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__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境导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一)音谬之思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①古人观自然有得。

(例证)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三.拓展延伸1.王安石写作缘由: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材情况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属于明代文学家、艺术家陈继儒的笔记文学。

文章描写了作者陈继儒游历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与山中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陈继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游褒禅山记》的文学价值。

2.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古文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

2.掌握一些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文章中的隐含意思和哲理思想。

2.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材2.课件:PPT或电子文档,包括文本、文本分析和解读等内容。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或投影仪等。

4.辅助材料:和陈继儒相关的材料,如陈继儒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陈继儒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展示相关的材料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Step 2: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10分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重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等。

Step 3:进一步理解文章(15分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要细节和语言表达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描写山水景色和环境,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分析作者与山中僧人的对话,理解作者对人生和乐观的态度。

3.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Step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5分钟)针对古文阅读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湖南省沅江一中2013年高一年级语文科学案 02 使用时间 2013年12月20 星期五班级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因事见理,慧眼明智——《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制人:李永兴【书山有径,导学领航】◆课标要求1、重点掌握“其”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任务驱动,导学三案】导学第一案——独学案(课前预习,独立感悟)【自主研习】一、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做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沅江一中“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语文科导学案第1页(共4页)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 10《游褒禅山记》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 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b5E2RGbCAP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p1EanqFDPw2、相关知识<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探讨、批注等。

【教学预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老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留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留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主动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实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39;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爽,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发布的《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昨天的课上,同学们交流了预习情况,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了梳理,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也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有的同学还就一些重点字词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名篇。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独其为文犹可识曰&lsquo;花山&rsquo;。

今言&lsquo;华&rsquo;如&lsquo;华实&rsquo;之&lsquo;华&rsquo;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作小声讨论。

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lsquo;褒禅&rsquo;。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人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lsquo;花山&rsquo;。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语文科)一、概述《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编选的三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

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

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很强的说服二力。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词性活用:A.“舍”: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1)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

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王安石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之\以的用法。

2、“即事明理”的写法,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具体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传统美与人文精神的结晶——《游褒禅山记》教案解析

传统美与人文精神的结晶——《游褒禅山记》教案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记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游览褒禅山的经历。

这篇文章刻画出褒禅山的自然美、文化美与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传统美的价值与人文精神的精髓。

本次教案的目的便是通过对这一经典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传统美与人文精神的结晶。

一、传统美的体现褒禅山是中国旅游界的名山之一,也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之一。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对褒禅山的描写尤为细腻,通过对山水的描述,展现了传统美的优美风貌。

1、山水的美丽褒禅山以其壮观、秀美的山水景观而闻名于世。

文中提到,“山高多峰,岭峻谷深,石壁陡峭,古木参天。

”这种充满了自然恢弘的山峦气息引人入胜,使游人领略到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与美丽。

在这片山水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体验对人的心灵意义深远。

2、文化的积淀褒禅山还以其文化底蕴而很有名,很多文化遗迹与文物都留存于此。

文中提到道观、禅寺、石窟等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展示了褒禅山上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

处处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游客如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二、人文精神的展现同传统美一样,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描绘了对褒禅山所表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了整篇文章。

1、游戏人间的精神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王之涣提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说的是人们在世间寻找快乐与美好,追求人生的价值。

褒禅山是一个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这种游戏人间的意蕴的地方,这种人文精神是不可替代的。

2、善良与平和的精神王之涣在文章中还提到了禅者的慈悲与良善。

禅者忽如一夜春风来,从空中下,不觉其来处,却已到,所表现出的是善良与平和。

这种精神不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也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个人体验与感悟在学习、了解这篇文章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

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的精神。

同时,也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与经历,发表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一一《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褒b ? 禅ch dn山始舍sh e 卒z匚葬之庐冢zh eng 音谬mi u 有穴xu e 窈ydo然怠d d而欲出咎ji U其欲瑰gu i怪相xi <="" p="" q”如“华hu="" u="" 实”之“华hu="" 胜sh盹道今言“华hu="">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现在)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 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 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集》《集拾遗》等。

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

三、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鼎足之形|成矣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正音(板书):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1.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练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说出,说明。

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3.补充解释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道]有碑仆道(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何可胜道也哉(说,讲)策之不以其道(方法)[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文过饰非(掩饰)[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对,正确)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名]:①名义。

例:D。

②命名。

例:A、B、C。

③著名。

例:有仙则名。

④说明、说出。

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①寻找。

例:B。

②请求。

例:D。

③探究。

例:A。

④索取、要。

例:C。

[舍]:①房屋。

例:屋舍俨然。

②筑室定居。

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ě),放弃。

例:便舍船,从口入。

4.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5. 归纳“其”的用法。

教法: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或用多媒体显示),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

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