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对比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6章 油层对比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6章 油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abc1fa8ba1aa8114531d908.png)
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范围具有稳定
性,稳定程度在50%一90%。在已确定油层组界
线的基础上,配合沉积旋回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
油层。岩性一般为钙质粉砂岩与灰绿色、深灰色
20泥20/7/岩27 组合。
11
在钻井剖面中,抓住标准层的电性特征是认准标准层的关键。 标准层的电性特征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
2020/7/27
8
第 一 油 层 组
第 二 油 层 组
①号标准层为灰黑色泥岩和介形虫泥岩,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准层。 ②号标准层为灰黑色泥岩层,层位稳定。 ③号20标20/准7/27层为20-30cm深灰色介形虫泥岩层,在三级构造内普遍存9在。
常见的标准层有两种情况:
(1)稳定沉积层。多形成于盆地均匀下沉、水域 最广的较深水相的沉积。特征:分布面积大,岩性、 厚度稳定,在时间上也是等时沉积。如陆相湖泊沉积 中的黑色页岩。
(2)大套同类岩性的地层中某些特殊岩性的夹层。
如陆相碎屑岩剖如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各有一煤层,厚度不大,但分布稳定,电测曲线上特
征非常明显,易于识别,是本区非常好的对比标准
层)、石灰岩、油页岩、凝灰岩(火山喷发出的火山
灰分布很广,具同时性)等。
6、中子(CNL)
7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的方法
一、油层对比依据
主要包括标准层、沉积旋回。
1、标准层
标准层:是指油层剖面上岩性稳定、厚度不 大、特征明显(颜色、岩性、化石、特殊矿物、电 性等)、分布面积较广的岩层。
取得标准层应距目的层较近,实际工作中把标准层
当作等时面。标准层易识别、易对比,把标准层卡住后, 依靠标准层的控制,标准层上下的油层也就可以对比清 楚。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2-1地层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6b8aceb551810a6f52486bd.png)
最大厚度1255m。
冲击扇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紫红色泥岩,黑色页岩、砂岩、粉砂岩,
浅水湖泊 河流体系
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
第 二 裂 陷 阶 段
第一裂 陷阶段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盆地基底
滦平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阶段演化图
• 等时面还可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确定。反 射界面具有等时性,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 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 出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就是实现了等时 面的对比
2、沉积旋回的确定
沉积旋回是指在地层剖面上,相似的岩性在纵 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
规律地重复指标: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构 造等
发生、发展到结束全过程的沉积。
CⅧ
CⅨ
3、三级旋回是形成油层组的基础。 CⅩ 园 部 CⅪ
CⅫ
CⅩⅢ
下
组 部 CⅩⅣ
沉积特征
层 序 样 式
沉
沉积组合
积 体
系
构 造 活 动
湖 平面 高频变化曲线 上升 下降
进总 积体 型
扇三角 洲平原
粗陡 粒坡 型
抬强 升烈
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
进端前缘
总 体 进 积 远端前缘 型
嫩江组五段(Kln5):本段 上部为泥岩,中、下部为 砂泥岩互层,在大庆油田 上出露不完整。其底界定 在泥岩低电阻值处。
• 地层对比首先是标准层的对比。在剖面上 标准(志)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越 容易进行。有的标准(志)层分布范围小, 岩性或电性不太稳定时,可以选作辅助标 准层,或作为小范围标准层。
手段:利用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旋回 性等特征进行岩性分层,进而作井间地层的对比。
精细油层划分与对比技术
![精细油层划分与对比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790e4f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9.png)
一、精细油层划分与对比技术 1.油层划分对比主要目的 2.油层划分原那么 3.精细油层对比技术 4.精细地层对比方法和流程 二、砂岩储层堆积相研讨 1.研讨堆积相的主要目的 2.堆积体系的根本概念 3.堆积相常规研讨方法 三、堆积微相研讨
一、精细油层划分与对比技术
1.油层划分对比主要目的
标标志志层 层的越作多用,越—c典—.小型起,着层分对布层规越位稳归模定属,的要对控比制顺精造应度用也。单就越层可靠厚,因度此精分心布选定概标志率层是,对比目任务的的重有要两内容个之一:。 一是使 ①在确砂定 层小规电范性层井规:范内参未照制所区定含域之地前砂层可分有层层两数种数据做并法最经弥三补少维:,地震二资料是初步减检验少,找对出厚地层层延续砂、完岩好的的井作劈为规分范。井。坚持小层
但应留意到有些动态分析资料的不确定性,因此需反复 ②钻井分层与地震解释相结合
根底预备:在众多单层中要坚持等时关系,实现全区的一致闭合,最根本的方法是编制小层砂体分布典型剖面图。 以规范井为出发井,采用邻井对比,井点幅射,逐渐蔓延的方法,实现骨干剖面本身、剖面之间以及全区的一致划分闭合,并应与断
层 某模些型小反 层复 的交 、“互 单编 层动辑 数, 能静对够矛 会结盾 添井 加合点 。做〞必要,调整综。 合判别,才有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
b.注采井组动态反映与单层对比的一致
标志层:在反复对比实际中,应留意发现对比标志层。
单层是一独立的流体运动单元,并以其为边境条件,彼此 留意,典型剖面不是独一不变的,而是随单层对比任务的不断进展,一定会有调整,完善。
二是堆积旋回的多级次性,级次越高旋回性越明显,分布也越稳定。 是控制油水运动自成体系的流动单元;
小层划分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d7eed48cc22bcd127ff0c5e.png)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
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
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
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
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沉积成因储层小层对比
![沉积成因储层小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496b748a6c30c2259019ed7.png)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裘亦楠,1987)
15
三、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划分
3.1.1 河流相小层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3、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层序界面
• 由于缺少生物地层标志以及河道砂体侧向展布受限,使高分辨率地层格架 在河流相地层中的识别困难(Gary J.Hampson,2005)。
不必拘泥于油层单元的概念,只要达到分级控制的目的,满足生产需要。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4
报告提纲
1
油层对比概述
2
小层对比的方法及其发展
3
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
4
总结:小层对比需注意的问题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5
二、小层对比的方法及其发展
2.1 基本概念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3
一、油层对比概述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岩石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亚段
油层单元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小层 单砂层
1、油层单元与沉积旋回级次和岩石地层单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 在实际工作 中不需要完全对应起来。
2、油层单元每一级别没有明确的标志,级别划分是相对的,实际工作中
三、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划分
7、低弯度河流,仅在 此切片中发现,存在 时间短,厚度小。 东部河流沿着同一曲 流河道,位于下切谷 之上,此时下切谷已 被埋藏。 下切谷规模仍较大
2020/4/12
8、辫状河与曲 流河发育
9、河段幅度相对较 切片叠置,清晰
小,仅在此切片出 的反应河流的变
5油矿地质(第五章油层对比)6.8
![5油矿地质(第五章油层对比)6.8](https://img.taocdn.com/s3/m/5a89f6631ed9ad51f01df2c0.png)
其次,依标准层将各剖
面连接起来;
然后,根据相似或相同
岩性段逐层对比。
砂泥互层
灰岩
岩性对比示意图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2、沉积旋回
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 表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 范围)大小不同; 而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 的背景上还有次一级的小规 模升降运动。
各种电测曲线所反映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的比较 优 点 缺 点
能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 征及各单层分界面; 能明显反映标准层特征
小于1米的薄层与过渡性岩 层反映不明显;高阻层以下 的岩层易受屏蔽影响
不能区分渗透性相似而岩性 能反映各级旋回组合特征; 不同的岩层;幅度值受岩层 能定性反映油层储油物性 厚度、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能清楚地反映各个薄层的界面; 能反映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含钙岩层的岩性特征; 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储油性能
微电极曲线
SP
R
块状
层状组合
泥岩层
我国某地区碎屑岩剖面中各种岩性典型曲线示例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
⑴ 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 ⑵ 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 ⑶ 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 ⑷ 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 ⑸ 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
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从研究 单井岩性及其组合规律入手
砂岩的粒度、岩性组合 规律、泥岩颜色、岩石 结构与构造、化石、冲 刷面、特殊岩性等 追溯对比全区沉积旋回 的演变规律
初步划分各单井沉积旋回
统一:
沉积旋回划分 油层分层
㈢ 油层对比中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1、单井旋回的划分 2、全区沉积旋回的追溯对比
《油层对比》课件
![《油层对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12040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a.png)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
一、 油层对比单元 二、 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 油层对比的方法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第一节 油层对比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地壳下降 地壳上升
发生水进 发生水退
正旋回(下粗上细) 完整旋回 反旋回(上粗下细)
测井曲线只能响应岩石在粒度上的旋回性
沉积旋回:美国亚利 桑那大峡谷剖面
细 粗
第一节 油层对比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2ac1ad6d15abe23482f4d3e.png)
②第四纪
⑥二叠纪
地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陆相和海相)。发生于石炭 纪的海西运动,到二叠纪时更为激烈。在我国北方形成 了几个陆相盆地,与石炭纪连续沉积,一般称石炭二叠 纪;在南方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石灰岩, 海水退去后,又开始新的海侵。 主要生物为纺锤虫、珊瑚、腕足类和菊石等,前一时 期极盛一时的三叶虫、四射珊瑚等逐渐灭绝。出现了高 级爬虫类——锯齿龙。植物中封印木、鳞木开始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松相类、苏铁类以及大羽羊齿等。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2)主要特征
③志留纪
志留纪仍然是一个平静的海侵时期。奥陶纪 末期部分地区海退;到志留纪海侵又继续发生 ,开始沉积碎屑岩;中志留纪时海侵继续扩展 ,沉积岩主要为石灰岩;到上志留纪时发生海 退,沉积泥质灰岩与硅质页岩互层,构成许多 小的沉积旋回。海退期间在我国西南还造成了 一些内海盆地。 主要生物有笔石、层孔虫、温瑚、苔醉虫、 三叶虫、腕足类等。
地层、油层 纲
绪论
第—章 地质时代与地层
第—节 地质时代 第二节 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命名
第二章 地层对比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应用实例
第三章 油层对比
第—节 单层(小层)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油层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油层对比应用实例
④泥盆纪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到泥盆 纪时期发展剧烈,在震旦纪陆台的周围形成了 许多山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高原和盆地。 主要生物有三叶虫和笔石衰落,水中出现了 鱼类,陆地上出现了大量棵蔗植物群,还有古 鳞木和古芦木等。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3-油层对比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3-油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4efa52accbff121dd368352.png)
纵向上:由大到小逐级划分,再由小到大逐级对比检查。 横向上:由点—线----面进行对比,再由面—线—点进行检查验证。
标准层1 标准层2
(1) 利用标准 层划分油层组
用标准层、辅助 标准层确定油层 组的层位界线。
1井
2井
(2)利用沉积旋 回对比砂层组
(3)利用岩性和 厚度对比单油层
(4)连接对比线
(5)区块统层
40 50 60 70 80 90
3460
3480
3500
3520
3540
3560
3580
3600
3620
3640
3660
3680
3700
3720
150 120 90 60 30 0
40 50 60 70 80 90
4000
4020
4040
4060
4080
4100
4120
4140
4160
4180
砂层对比图
界 系 组 统 层位 2 10000
0 150
岩性描述
C2hl3 7~12.5
古 石 黄 上
生炭龙
统 组 C2hl2 20~30.5 系 界
4310
4300
4290
灰褐色,灰带褐色云岩,及 角砾云岩加溶孔角砾云岩,角砾 含硅质云岩,含硅质云岩,硅质 云岩局部见砂屑或陆屑,少见藻 迹及藻砂屑。
上部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溶 孔云岩,溶孔角砾云岩为主,次 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浅灰褐色 云岩角砾云岩、溶洞角砾云岩、 角砾含灰质云岩、含灰质云岩、 砂屑云岩、角砾砂屑云岩、溶 孔生屑云岩。
③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 分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f6a7014cc7931b765ce151d.png)
1、油层划分与对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
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
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
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
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
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
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
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
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
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油层对比方法探讨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油层对比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00e21e0e009581b6bd9eb51.png)
Ξ
收稿日期: 200 8- 01 - 12
108
达到闭合。 4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7 期
较清楚, 底部自然伽玛值偏高, 电阻率偏低, 电测曲 线呈微锯齿状, 与 � 油组易于区分。 自上而下电阻率 值逐渐增高 , 自然伽玛值降低, 顶部发育有厚层块状 砂岩, 与上覆的� 油组底部厚层泥岩接触。 曲线形状 差异明显, 分层界面清晰。 贝 28- 贝 14 断块厚度减 薄。 测井曲线形态旋回性不甚明显。 4. 5 � 油组的划分 � 油组在不同断块测井曲线形态变化较大, 厚 度也有明显差异, 贝 16 断块 � 油组发育比较完整 , 厚度达 130 ~ 235m 。 内部发育有几个辅助标志层, 如 � 11, � 19, � 25 等小层。 底界与高电阻 , 低伽玛的 布达特群相接触 , 分界面为高地起伏的不整合面, 测 井曲线形态差异明显 , 截面清晰 , 是油田范围内重要 的标志层。顶面以湖泛面与� 油组分隔开。贝 28贝 14 断块厚度变化较大, 为 35~ 160m 。 4. 6 � 油组的划分 � 油组发育在贝 28 断块及贝 14 断块局部地区 , 为泥质岩与厚层砂砾岩。 自然伽玛值偏低 , 电阻率偏 高 , 曲线形态多呈箱状。 厚度为 20~ 120m。 顶部界线 清楚。 底部与布达特群顶以不整合面相接触。 5 结论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油层共分六个油层组 , 108 个小层, 其中, 零油组划分为 10 号 - 27 号 18 个 小层; � 油组共划分为 1 号 - 10 号 10 个小层; � 油 层组划分为 11 号 - 26 号 16 个小层; � 油层组划分 为 27 好- 50 号 24 个小层; � 油组划分为 1 号- 30 号小层; � 油组划分为 1 号 - 10 号 10 个小层。 通过 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建立苏德尔特构造带对比方案 , 为该区油藏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参考文献 ] [ 1] 张永庆 . 陈舒薇 . 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 田油藏预测水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4. ( 增 刊 77 ). [2 ] 蒲仁海. 孙卫.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桩 52 块 近岸浊 积扇前积油层对比中 的应用 . 沉 积学 报. 1998, 4: ( 16) . [ 3] 李军营 . 双河油田核三段 � 5 油层储层精细对 比研究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 2: ( 26).
油层栅状对比图的编制
![油层栅状对比图的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d59d7cdbb9f3f90f76c61bae.png)
油层栅状对比图的编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栅状对比图的编制方法2、学会读栅状对比图,进而进行图件的分析二、实验用品1、厘米方格纸25cm×35cm一张、制图用具一套及彩色绘图笔等。
2、数据资料(1)井位:以4号井为中心,其它各井为:1号井在4号井西北,距4号井390米,方位角328 ;2号井在4号井西南,距4号井510米,方位角2590;3号井在4号井东南,距4号井630米,方位角1190;5号井在4号井东北,距4号井370米,方位角290.(2)小层分层数据表如下表:三、实验步骤油层栅状对比图又叫油层连通图,是由多条油层剖面图综合组成的立体图,它反映了多个油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岩性、岩相及层间连通情况。
该图件可用来研究分析开采措施、分析小层动态、确定注水方案。
1、制图步骤(1)定井位、根据收集到的井距及方位角资料,按一定的比例尺在底图上确定出井位。
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更清楚的反映油层,可将井排作一定方向的变动。
本次实验用25cm×35cm的底图,横比例尺选择1:5000,纵比例尺选择1:1000,4号井在距图下底8cm、左边12cm处。
(2)、量基线以井位为右端点向左作一长1.5cm的水平线段,并将其平均分为三段作为基线。
(3)立柱子以基线上的中间一段为柱底,立一垂直井柱,柱高等于所做油层的底部深度减去顶部深度。
在井柱上按分层数据表有关数据及比例尺绘出各层段。
渗砂砂有透层层效率号厚厚度度图16数据填写格式(4)填写数据按图16的形式,将分层数据表的有关数据标在井柱内或两边。
其中二类有效厚度中的油干层用(X)表示,油水层用[X]表示。
(5)连对比线将砂层号相同的层连接起来,即为同一砂层。
连接各小层时,为了使栅状图具有透视感,应首先连2井—4井和3井—4井,再连3井—5井、4井—5井、1井—4井、1井——2井,最后连1井—5井。
注意前面连的砂层挡住后面的砂层,而泥岩可视为透明。
若同一砂层(或非砂层)一口井有,而邻井缺失,可按岩性及变化趋势连成尖灭,尖灭位置根据经验确定。
第二章油层对比
![第二章油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5d02125647d27284b735163.png)
(2)化石组合法
用地层中所含全部化石或某一类化石的自然组合对比地 层的方法。
→微体古生物对比:个体小,数量多、种属繁多, 演化快,生物群分区现象明显,适用于钻井地质 地层对比
三、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一)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1)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通过油层剖面的分析,在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 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的基础上,了解油层组厚度变化 规律,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在油层组内应根据岩性组合规律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三级旋回, 分析各三级旋回性质、岩石组合类型、演变规律、旋回厚度变 化规律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 界线。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层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第四章 油层对比
单井地层剖面划分 地层对比 地层特性及 岩层空间构造形态
世界范围的对比 龄和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 大区域的对比 地层对比 区域对比 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期 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初 油层对比 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第二章 油层对比
注意:旋回的界限通常以水进开始部分,即粗砾沉积或 间断面为界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3.矿物对法比
原理:同一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条件及沉积环境是近
似的,其矿物的组成(或某些矿物含量)基本不变 或有规律的变化。
重矿物对比:按重矿物的类型、百分含量和重矿物 的形态特征变化分层、对比
注:密度大于2.75(2.86)的矿物,锆英石、绿帘石、绿泥 石、磁铁矿、重晶石等;可指示沉积母岩的成分、沉积时 水流方向等。
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方法介绍
![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方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cbc9de1f61fb7360b4c6595.png)
层分层油单 分划回旋积沉�一统
回旋积沉井单各分划步初
手入律规合组 其及性岩井单究研从 �础基为料资心岩以
法方的分划回旋积沉中比对层油、2
2 22
2
2 22 2 12 2
22
2
2 21 2 11 2
2
层砂单
2 21 2 11 2
12
2
层小
。比对溯追级逐�次级低→次级高�比对回旋积沉区全 �合组 级逐�次级高→次 级低�分 划的回旋井 单
951-33L
151-33L 5-28L
341-33L
7-59L
061X-33L 421-33L 551-33L 71-39L
0006114
0006114
01-73L
1-05L 41-39L 4-73L 2-05L 11-39L
7-73L 8X-92L 1-49L 51-39L 13L 2-13L
0007114
层互泥砂
征特理物球地)3( 回旋积沉)2(
层准标 岩页色黑 层互泥砂 岩砂砾含
合组物矿 合组石岩 层志标殊特 层准标性岩
● ● ● ●
据依的比对与分划)一(
征特性岩)1(
CA、LM、R、LI、RG、PS ●
�系关性油含、性物、性 电 、性 岩 层 油 应 反 的 面 全 较 � 用 运 合 综 料 资 测 电 种 多
序程的比对层油
0004114
层 断
位井正校
号井位井
201-33L 321-33L
19L 41-59L
例 图
0005114
3-59L 451-33L
4-59L
1-59L
81-59L 52-59L 11-67L
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c35af13c5da50e2524d7f74.png)
项 非常 重要 的基 础工作 。通 过精 细地 层划 分与 对
比, 可 以得 出研 究 区各小 层特 征 的基 础 数据 , 以此来 解决 油 田在开 发过 程 中遇到 的很 多地质 问题 n ] 。 比 如, 利用 精细地 层 对 比结果 , 绘 制各 个 小 层 的 砂厚 、 沉 积微相 等平 面 图 , 分 析 出油藏 富集 的原 因 , 并最 终
合” 的原则 _ 6 ] 。在 砂 层 组 和 小 层 对 比 中 , 突 出 沉 积 旋
l 地 质 概 况
姬塬 油 田位 置处 于鄂尔 多斯 盆地 伊陕 斜坡 中西 部, 工 区面 积约 8 8 k m 。总体 上呈 向西倾 的平缓 单 斜, 平 均坡 降 为 1 0 m/ k n, i 倾 角 不 到 1度 。其 上 发 育一 系列 幅度较 小 的鼻状 隆起 , 很少 见 幅度较 大 、 圈 闭较好 的 背斜构 造发 育 。
摘要 :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 , 对研 究区内 1 3 9口 井 的 长 8油 层 组 进 行 了岩 、 电性特征 分析 , 对 姬 塬 油 田 X 区 延
长组 长 8油层 组 进 行 了精 细划 分 与 对 比 , 并 将 长 8油 层 组 由上 而 下 划 分 为 长 8 、 长 8 。 、 长 8 z 。和 长 8 z 四 个不 同
2 . 2 . 1 长 7底 部 和 长 8顶 部 的 K1标 志 层
上可 划分 为 1 0个 油层 组 : 即长 1 0 ~长 1 。其 中 , 长 1 0 ~长 7为湖 进期 , 长 6 ~长 2为 湖 退期 , 长 1为 准 平原 化期 l 3 ] 。本 文所 研究 的长 8油层 组沉 积 时构 造 稳定 , 盆地 面积大 , 水体 浅 , 坡 度缓 , 沉 积相 主要 为三 角洲 平原 亚相 和 三角洲 前缘 亚相 。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3687a112e3f5727a5e962be.png)
•
•
一、油层单元划分
•油层单元划分和对比: •是将油田内的储油层系剖面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层序 或旋回、岩性组合、油气水分布等特征细分成不同级次的 油层,并建立全油田井间各级油层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 田范围内实现统一分层。
• 意义: •1、揭示多油层储油层系的层间非均质性,正确地实施分 层开采的各种措施 •2、搞清各级油层的空间变化规律 •3、提高油层认识精细程度
•
3、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小层
•在局部范围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小层其岩性和厚度是相似的。
•在每个四级旋回内,应进一步分析其岩性组合规律,细分若干 个五级旋回,并分析其所具有的特点:砂岩相对发育程度,泥 岩稳定程度,各五级旋回的厚度比例等。
•
4、切片、等高程对比
•河流沉积地层的特征:标准层少,河道砂 体在泛滥沉积中随机出现 •对比方法:切片和等高程对比
•
•油层划分的基本依据 :
•沉积层序、旋回性、储层非均质性、油气水分布相结 合,即从沉积成因出发,落脚于储层的开发地质特征
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和旋回性是含油层系沉积历史不同 级次的构造事件和沉积事件的反映,只有客观地按固有的 沉积层序及旋回性划分油层,才能正确地进行等时对比。 合理的油层划分又是为实施各种分层开采措施服务的, 各级次的油层应体现:层内储层开发地质特征的相对近似 性,层间的差异性和相对的隔绝性。
油田划分油层单元级别 不齐全,油层单元划分 常从砂层组开始。
•大庆萨中地区油层划分、储层的旋回特征
•
•胜利油区馆陶组上段油层单元划分结果表
•
二、油层对比方法
•油层对比前的工作 : • 1、通过典型井油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 综合柱状图要求岩层特征(岩性、电性)在全区具有代表性 ,油层发育好
高升油田高18块莲花油层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高升油田高18块莲花油层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ecaa74f336c1eb91a375dc3.png)
2 0 1 3 年3 月
分 为 U ~L 8共 8个砂层 组 ,并 细 分 为 2 O个 小 层 。如 图 5所 示 。将 全 区 建 立 的 1 0条 联 络 剖 面 开 展 对
比 ,需将 莲花 油层 自下 而上 8个砂层 组层 位基 本 闭合 ,在 对 比过程 中明确 了每个 砂层 组沉积 特征 与环 境
专 _
阳 := L
—
< 、
—■
_ J ‘
■
<
:
’ , 一
I - I I ( c ) 三 ≥ 1 I 『 -
图 2 顶部岩性标志层 ( L 1砂层 组 )
2 . 2 底 部 标 志 层
该标 志层 位于 莲花 油层底 部 L 8砂层 组 ,测 井 曲线表 现为特 征 为低 p 、高 u ,两条 曲线 叠加 常 呈
短期 中期 旋回 旋回 微相
U J m V
p / (  ̄ 2 ・ m )
短期 期 旋回 旋 回 微相
U J m V
p I Q・ m )
短期 中期 旋回 旋回 微 相
岩性 沉积
岩性 沉 积
- 三 。 _ 岩 性 沉积 三 . -
乏
一
;
{
高1 8块 区 内多数井 均发 育此砂 层 组 。在 L 7砂 层 组沉 积 时期 湖 底 扇砂 体 开始 向前 推 进 ,沉 积厚 度 也 变 大 。辫 状沟道 砂体 十分 发育 ,且沟 道砂 体 多相互切 割叠 加 ,形 成厚 度 巨大 的砂 砾 岩层 。根 据 L 7砂层 组 的沉 积特 点 ,将 L 7沙层组 自下 向上划 分为 2个 小层 ,分别 为 L 7 — 2与 L 7 — 1 ,这 2个 小 层均 有 各 自的沉
简述油层对比的依据
![简述油层对比的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87ae63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4.png)
简述油层对比的依据
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性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地质特征是指油藏的形成条件,包括油藏和油藏周围的构造构型,油藏的沉积环境,油藏的沉积时间,油藏的沉积物的性质等等。
地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发育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物理特性是指油藏的热物理特性,包括油藏的孔隙度、渗透性、比表面积、油藏压力等等。
物理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含油性、油层的厚度、油层的分布状况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化学特性是指油藏的组成成分,包括烃类成分,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等,以及油层中碳、氢、氧等元素的含量。
化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含油性、油层的厚度、油层的分布状况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的依据是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油藏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油层对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必须在油田开发前进行油层对比,以便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以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为依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
总之,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油藏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油层对比的依据是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 →依靠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进行对比。 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主要依据岩性组合。
▲
●
岩性组合 类 型
▲
▲
2种或2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 以某种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他夹层; 相似岩石类型有规律地出现等
2、沉积旋回
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 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范 围)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 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
●
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
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
●
辅助标准层(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
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能配合次一级旋回
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油层。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区域地层单元、油层单元、旋回级次关系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砂层组 一 二 三 四 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油 层 对 比 沉积旋回级次 油层单元
(三)油层对比中沉积旋回划分步骤
① 以单井旋回划分为基础,分区选择有代表性“标准井” 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从研究 单井岩性及其组合规律入手
时间
幅度
地壳升降运动振幅曲线
★
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级次--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3、地球物理特征
优点:具有横向对比信息
--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
3、地球物理特征
◆电测曲线在油层对比中的特点:
●
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 有自己的特殊对比标志(电性 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
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旋回)等。
交错层位连线
单层间的单向尖灭连线 单层间的相互尖灭连线
单层间的双向尖灭连线
砂层连线的形式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油层对比--不同于区域地层对比(油区范围、大套地层对比)
▲ ▲
对比范围:油田→某一断块→开发试验区→注采井组 对比单元: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岩组→ 单油层
▲
对比依据:对于砂岩组、单油层,对比单元小,
确定出水平对比基线后,按一定比例尺将各井剖面
置于水平对比基线上,绘出各井电测资料图,注意要把 电测曲线与标准层的关系卡准。
SP
7-28-306
IL
SP
7-29-306
IL
SP
7-30-295
IL
1260 1260 1260 1270 1270 1270 1280 1280 1280 1290 1290 1290 1300 1300 1300 1310
砂岩的粒度、岩性组合 规律、泥岩颜色、岩石 结构与构造、化石、冲 刷面、特殊岩性等
初步划分各单井沉积旋回
划分最低级次沉积旋回 →划分较高级次沉积旋回 →最高级次沉积旋回
② 以标准井为中心,以旋回特性为依据, ▲ 从高级次到低级次; ▲ 分区追溯对比各旋回界线和旋回类型的演变规律; ▲ 全区追溯对比---统一闭合(沉积旋回划分→油层的分层)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四、油层对比的程序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
油田上,可提供油层特性研究的资料很丰富: 区域地质资料、各种地质录井资料 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电性资料)
静态资料
分析化验资料
动态资料:试油、试采及生产资料 → 验证工作精度 但相当一部分资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提供油层信 息有限、反映油层特性的真实性和精确度太差、不易获取较多等等),应 有主次选择、综合应用。
▲
★电测资料获取速度快、易得连续剖面、深度准确等。
→电测曲线是油层对比时最为广泛采用的主要资料。
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标准剖面)。 若一口井的油层组、砂层组不能代表全区,可由多口井 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砂层组,汇编成综合柱状图。
★
油田综合柱状图要求: 岩层特征(岩性、电性)
在全区具有代表性,油层
发育好。 附以相应的测井曲线。
×油田油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2、骨架对比剖面的建立 -- 线
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一般选择岩性变化小的方向,建 立井间相应的地层关系--“十” → “#”→“田”字剖 面。 包括:单井资料准备、选择水平对比基线等。 ▴选择水平对比基线: 实际工作中,一般选择标准层顶面或底面作对比基线。
▲
上、下有适当厚度(10m左右)的泥岩
与相邻油层完全隔开; 一般都有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用来控制旋回界线。
▲
(二)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4、一级沉积旋回-- 含油层系 --指由一套包含若干油层组在内的旋回性沉积组成。
▴ ▴
相当于生油层和储油层的组合 或储油层与盖层的组合
含油层系
★
每套含油层系一般都有
古生物 或 微体古生物标准层来控制旋回界线。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⑵ 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 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 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 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② 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③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 ④ 连接对比线
古生物、矿物等在小段剖面内变化不显著。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 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 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⑴ 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
2)三级沉积旋回 三级沉积旋回--指同一岩相段内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
层或四级旋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与砂层组大体相当)。 上、下泥岩隔层分布3、二级沉积旋回 — 油层组
-- 指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 ●
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 是一套可以组成开发单元的油层组合。
●
选取典型曲线,
编制单层及不同组合类型油层典型曲线图版。
微电极曲线
SP
Rt
块状
层状组合
泥岩层
我国某地区碎屑岩剖面中各种岩性典型曲线示例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
⑴ 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
⑵ 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
⑶ 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 ⑷ 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 ⑸ 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 多种电测资料综合运用,比较全面的反应出油层的岩
骨架剖面
四、油层对比的程序
3、面积控制--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闭合
井区或区块内所有井的小层对比。包括: ▲ 骨干井网外的井与剖面井对比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 ▲ 剖面的闭合--追踪对比与闭合。
※ 对 比 过 程 中 的 地 质 分 析
地层超覆
地层剥蚀
横向相变
地层缺失
地层重复
单层与单层连线
单层与多层连线
微电极 曲线
反映各级旋回的组 合特征不够清楚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3、常用的电测资料
▲
碎屑岩剖面— 一般选用1:200比例尺
曲线、微电极曲线,感应测井曲线等。
测井图:2.5米(4米)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
组合测井:微电极、声波时差、自然伽马、0.4米(4米)底部梯
度电极系视电阻率、自然电位、感应测井、 深感应、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① 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 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 →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 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研究标准层分布规律, 了解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砂、泥岩互层剖面中,两类岩层的电性差别大,曲线
形态和岩性对应关系清楚,油层易识别。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1、搞清岩性--电性关系, 研究各类岩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特征
● ● ●
钻取一定密度、岩心收获率达90%以上的取心井; 在这些井中进行全套完井电测; 将电测、岩心资料逐段、逐层对比,研究各种岩性、 各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及其代表形态特征;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