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

合集下载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政治总复习专题课件:必修3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整合)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政治总复习专题课件:必修3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整合)

方法突破 (1)读懂文意——要读懂古诗文、 名言、 警句的字、 词、句,把握诗文、名言、警句的意境。 (2)把握主旨——运用理性思维,明确一段古诗文 或一句名言、警句的整体含义,抓住诗文名言警句的 灵魂,把握古诗文、名言、警句的中心思想。 (3)调动知识——把握古诗文、名言、警句所包含 的教材知识点,即经济学观点,或政治学思想,或文 化生活道理,或哲学道理。
◎题型突破 诗文名言警句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以诗文、名言、警句作为背景材料或者选项是政 治试题的一个突出亮点。古诗文型选择题使试题渗透 了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有亲近感。名言警 句型选择题使试题体现了人文性,有利于增强学生艺 术鉴赏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题型示例 【例】“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句话体 现了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下列名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国家将兴有祯祥,国家将亡有妖孽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解析】“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表达了 爱国主义的情感。A“一片丹心图报国”表达的是爱 国主义的情感,与题干主旨一致;B表达了国家兴 亡;C表达了勤俭的重要性;D表达国家兴盛对个人 的重要性。选A。

必修三第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综合提升-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必修三第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综合提升-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选择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特点。许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特征 见证(表现)
阐释
源远流长 (从纵向
讲)
汉字 史书典籍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源远流长 (从横向
讲)
区域性 民族性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 保持各自的特色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 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 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 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 展
民族精神与社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
系建设
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洞若观火,全局把握”选择题专项突破
[题型特点]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答案:B
单元检测·点击进入 大求第弘中中中中加第有 各中民中民民有 民中各第弘大 中民弘有大民 第民中大民 中中第各第中弘中中各中有加中民民力同三扬华华华华强三利地华族华族族利族华地三扬力华族扬利力族三族华力族华华三地三华扬华华地华利强华族族弘 存 单 和 民 民 文 文 文 单 于区 民 精 民 精 精 于精 民 区 民 单 民 弘民 精 民 各 于 弘 精单 精 文 弘 精民 民 单 区 单 民 民 各 文 区 民 于 文 各 精 精扬异元培族族化化化元与 文族神族神神与 神族文族元族扬 族神族民与扬神 元神化扬神 族族元文元族族民化文族与化民神神和,育精精的一建其 化精与精对与其 对精化精精和 精对精族其和与 与的和与 精精化精精族的化精其建族对与培就中民神神力脉设中他 既神社神人社他 人神既神中神培 神人神文他培社 中优力培社 神神中既中神神文力既神他设文人社育是族深深量相包民 渐深会深的会民 的深渐深是育 深的是化民育会 秀量育会 深深渐深是化量渐深民包化的会华华华华华华中能精深深,传含族 趋深主深影主族 影深趋深提中 深影提既族中主 传,中主 深深趋深提既,趋深族含既影主文文文文文文华与神植植集的弘文 融植义植响义文 响植融植高华 植响高有文华义 统集华义 植植融植高有集融植文弘有响义化化化化化化民其有根根中重扬化 合根核根是核化 是根合根全民 根是全中化民核 文中民核 根根合根全中中合根化扬中是核与与与与与与族他利于于表要和在,于心于潜心在潜于,于民族于潜民华在族心化表族心于于,于民华表,于在和华潜心民民民民民精民于绵绵现见培和 又绵价绵移价和 移绵又绵族精 绵移族文和精价 现精价 绵绵又绵族文现又绵和培文移价族族族族族神族推延延为证育睦 保延值延默值睦 默延保延综神 延默综化睦神值 为神值 延延保延综化为保延睦育化默值精精精精精精,的动数数民民的 持数体数化体的 化数持数合, 数化合的的,体 民,体 数数持数合的民持数的民的化体神神神神神神就文社千千族族关 各千系千、系关 、千各千素就 千、素共关就系 族就系 千千各千素共族各千关族共、系是化会年年精精系 自年建年深建系 深年自年质是 年深质性系是建 精是建 年年自年质性精自年系精性深建铸和主的的神神中 的的设的远设中 远的的的铸 远的,中铸设 神铸设 的的的的的,神的的中神,远设造睦义优优的。交 特优优持交 持优特优必造 优持必又交造的造优优特优必又的特优交。又持中相核秀秀力流 色秀秀久流 久秀色秀然中 秀久然有流中力中秀秀色秀然有力色秀流有久华处心传传量, 传传的, 的传传要华 传的要各,华量华传传传要各量传,各的民价统统增 统统增 统统求民 统求自增民民统统统求自统增自族值文文强 文文强 文文,族 文,的强族族文文文,的文强的的体化化对 化化对 化化是的 化是民对的的化化化是民化对民精系之之自 之之自 之之不精 之不族自精精之之之不族之自族神建中中身 中中身 中中断神 中断特身神神中中中断特中身特支设,,文 ,,文 ,,增支 ,增性文支支,,,增性,文性柱,是是化 是是化 是是强柱 是强化柱柱是是是强是化,发中中的 中中的 中中我, 中我的,,中中中我中的为挥华华认 华华认 华华国为 华国认为为华华华国华认中社民民同 民民同 民民国中 民国同中中民民民国民同华会族族和 族族和 族族际华 族际和华华族族族际族和民主在在对 在在对 在在竞民 在竞对民民在在在竞在对族义长长其 长长其 长长争族 长争其族族长长长争长其的文期期他 期期他 期期力的 期力他的的期期期力期他生化共共民 共共民 共共的生 共的民生生共共共的共民存的同同族 同同族 同同要存 同要族存存同同同要同族和导生生文 生生文 生生求和 生求文和和生生生求生文发向活活化 活活化 活活。发 活。化发发活活活。活化展和和和的 和和的 和展 和的展展和和和和的强示社社理 社社理 社社强 社理强强社社社社理基范会会解 会会解 会会基 会解基基会会会会解固作实实实实实实固 实固固实实实实本 用 践 践 践 践 践 践 本践 本 本 践 践 践 践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整合提升课件(26张)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整合提升课件(26张)

(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
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 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珍惜
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
必修三 文化与生活
(4)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征,民族精
精准高考
政 治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单元整合提升
必修三 文化与生活
〔单元概述〕
1.命题规律:本专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名言诗句、民族文
化状况为背景;另一种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
征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特征。试题命制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主要集
人 教 版 政 治
中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上,常以历史文化资源、 中外文化交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和论证探讨 问题的能力,如2014山东文综42(2)题。
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反过来又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
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必修三 文化与生活
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影响。
必修三 文化与生活
7.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
[ 答案 ]
错误。 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
)

浙江学考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六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

浙江学考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六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基础知识梳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017·宁波市九校联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国(籍)感情的精神纽带。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④体现的是博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干要求。

]2.(2017·金华市外国语学校选考)“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D[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A、B两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础知识梳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1)表现①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含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高优指导浙江专用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7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高优指导浙江专用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7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6三维固基础 知识深研析 活用提技能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 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 国主义的主题。 名师点睛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 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紧密相 连的,所以中华民族精神也具有稳定性、继承性、包容性等特征。
-4三维固基础 知识深研析 活用提技能
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也熔炼于近 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应训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纳入“价值准则”中。某 班四名同学以此信息各归纳出一个观点。其中由信息难以推理出 的观点是( ) 关闭 A.甲观点:在当前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 题干强调的是爱国主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这凸显了爱国 B.乙观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主义的重要性 ,比较四个选项,显然只有C项与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没有直接 C.丙观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关系 故选C项。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同等重要 ,故可从题干中归纳出不 D.,丁观点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它总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次
知识条目考试 要求我们的民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b 族精神 基本内容及其核心
-3三维固基础 知识深研析 活用提技能
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容及其核心 (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 常常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 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2018版高考政治(全国I卷)第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课时1

2018版高考政治(全国I卷)第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课时1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主干整合 自主复习
互动探究 深度剖析
易错矫正 清除盲点
热点链接 信息解剖
备考导航
考点分布 命题方向 1.命题特点: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 措施类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立足 文化的作用、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 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 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 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备考方向:结合具体事例或材料,说 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结合 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两岸文化交 流阐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 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养育 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 B 项; A 、 C 、 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本意,舍去。 答案 B
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 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 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主干整合 自主复习 互动探究 深度剖析 易错矫正 清除盲点 热点链接 信息解剖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
互动探究 深度剖析
易错矫正 清除盲点
热点链接 信息解剖
训练1
(2012· 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
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
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泉 )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

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2)

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2)

考点整合
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生命力: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 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⑵创造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民族创造 力的体现,又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 ⑶凝聚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原因--
辉煌历程
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含义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意义
包容性
博大精深
独特性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区域性 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的力量(p71+p76 四精一魂)
①具体的 ②一致性 核心—爱国主义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孕 育
精 髓
重要性
(作用)
思维拓展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 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 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 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 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 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常考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 主题 7、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 •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优秀思想家、文学家提 (1)上述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出了许多至理名言,如: • (2)这些名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意义, 怎么做 • 修身、治国、平天下。 【答案】 •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上述名言说明了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精神。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①中华民族的这些精神,无论是在国家兴旺发达的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时期,还是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激励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今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有 亲仁善临,国之宝也。 • 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1)上述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这些名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

2.(2010·广东文综)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 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 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与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知识的恰当运用能力。“羊公碑”对 人的影响是文化影响人的体现,也是文化具有继承性的彰显,③ ④当选;题中孟浩然的诗句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 当选,答案为C;创造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错误。 答案 C
单元综合提升
网络构建
技能培养
诗词名言型选择题解法指导
技法揭秘
【题型特点】 诗词名言型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
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的原理,多为
哲学道理。题肢则多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从命题形式看, 题干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
【方法技巧】 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 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 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 经济学原理的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 第一、读懂诗文名言材料。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学 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古文不 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
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
定基础。
第二、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 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 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干肢对照确定选项。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 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 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浙江版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七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浙江版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七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
作用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 爱国主义
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在任何时候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 团结统一
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勤劳勇敢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 自强不息
1.(2017·杭州市五校联考)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理解不正确
的有( )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在中华文化的力量上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 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①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 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当入选;④说法错误,中华民族之魂是爱国主义, 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

考 点 一
七、我们的民族精神
后 限 时 训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考频统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b 3 卷 1 考
考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基础知识梳理]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始终是维系中 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梳理新人教版必修3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梳理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情透析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2年T21单选2014年T24单选2015年T21单选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5年T21单选,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课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

2.从考查的题型看,本课考试题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备考建议: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知识整合考点11.(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1________。

①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我国的史书典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2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3________。

①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内容。

②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4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5________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易错归纳(1)误认为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出错。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化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误认为汉字只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而出错。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又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课件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3-6 精品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课件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3-6 精品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 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
作 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
用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
有独特的作用
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
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 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学

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鲜明而独特
3.[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 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 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 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 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 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 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 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 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 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 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 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 《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 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 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 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 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018版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6

2018版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6

-121 2
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31 2
名师点睛(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 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 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 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 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 鉴等。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 因。
-7考点1 考点2
原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 因 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 特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 之瑰 点 族特性 宝,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民族 地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 之 位 的中华文化 骄傲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 意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 义 力
-5考点1 考点2
易错提示要区分文字与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分汉 字与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汉字和史书典籍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而不是博大精深的见证。
-6考点1 考点2
考点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b)
1.表现
独树 从广 一帜, 度看 独领 从深 风骚 度看 一方 原因 水土, 一方 影响 文化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 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 内容 中华文化的每一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在世界文明 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 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4.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 响。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青 少年的全面发展。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
[网络构建]
[知识关联]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 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 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 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 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5.横向+纵向——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①从横向上看,中华文化包括各种区域文化、各种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 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各 种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②从纵向上看,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传统 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人教版)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3-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人教版)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3-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1. (2018.山东莱芜模拟)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入选。

②③错误,汉字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汉字不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排除.2. (2014.河南郑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

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l)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书写。

解析:第 (1)问,一定要明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设问的指向是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提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

【提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

【关键字】提升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要把握好如下内容: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1.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文物专家用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修复文物。

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 )①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载体③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④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玉不琢,不成器。

”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①符合题意;“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作用,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不符。

答案:B2.“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细致、执着专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工匠精神是工匠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提升劳动技能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培育工匠精神,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复习点睛】
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要把握好如下内容:
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1.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文物专家用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修复文物。

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 )
①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载体
③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
④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玉不琢,不成器。

”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①符合题意;“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作用,③符合题意;
②④与材料不符。

答案:B
2.“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细致、执着专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 )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工匠精神是工匠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提升劳动技能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培育工匠精神,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工厂老板等不及工
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

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

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互联网时代,创意为王不假,但创意之王,不是出位低俗、投机取巧,而是做到极致的产品。

在创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不仅不会OUT,还会被真正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请上头等舱。

走捷径会取得暂时成功,但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才能获得长久而更巨大的成功。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增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解析:第(1)问,考查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设问的角度是文化生活的知识。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第(2)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围绕工匠精神分析。

答案:(1)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通过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

③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

(2)通过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培育人们精益求精的品格;营造精益求精的社会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实践,尽职尽责;国家做好相关的规划和引导。

评析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

这类试题由于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全国卷、福建卷、浙江卷等几乎每年都有一道评析类非选择题,山东卷、江苏卷也经常以评析题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解题方法】
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福建卷、浙江卷、山东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

第三步,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2)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全国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

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

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例题】(2015·天津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

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

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材料二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 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

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1)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

(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解析:第(1)问,属于认识类非选择题。

解答本问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组织答案。

是什么层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怎么样层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依次作答即可。

第(2)问,没有给出知识模块,但要求用不同的必修课程知识作答。

首先要回答支持或反对,然后给出理由。

理由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关键信息。

例如:看到“古建筑”,可联系《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知识,也
可联系文化的民族性;看到“地方财政”,可联系《经济生活》中财政的知识;看到“原先的地理环境”,可联系《生活与哲学》中联系的知识。

总之,理由要与观点相一致。

答案:(1)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2)(示例一)支持。

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

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

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示例二)反对。

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

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