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适应与心理健康
适应与心理健康适应与心理健康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适应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当调整自身行为和心态,从而达到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具备良好状态,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保持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心态。
适应与心理健康相互促进,互相依赖,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应是一个动态和渐进的过程。
在适应的过程中,个体必须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和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这种适应性的表现可涵盖多方面,包括个体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个人行为的适应、心理和情感的适应等。
适应性的表现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挑战和变化,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动。
因此,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而心理健康则是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个体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具体包括个体的情绪状态、自我意识、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
心理健康良好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并且能够自我调节和改变自身行为和心态。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态,更能有效处理问题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提升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呢?首先,培养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个体更加乐观、自信,更有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个体学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事物和问题,学会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个体还需学会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并寻找适应的方法和策略。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对于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个体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休息等。
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个体减少压力,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应变能力。
再次,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重要的。
个体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寻找并培养亲密关系和友谊。
适应与心理健康
(六)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亲朋好友,在新的环境也渴望与 人沟通和交流。
但在新环境中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勇气, 不愿向新同 学和新老师敞开心扉、吐露心里话。
我也想与你们做 朋友,但我 还是缺乏主 动的勇气。
五、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环境和地位的变化会引起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苦闷 大学学习的不适应导致压力不断增大 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导致孤独和压抑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带来的不安全感 经济负担的沉重压力带来的失衡感 就业的压力带来心理困惑
但进入大学后,我觉得现实中的大学和我从前想象的完全 不一样。我原以为大学是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天堂,没想到 眼前的大学也不过是如此,学校的环境和硬件设施甚至还不如 我们高中,大学的老师、同学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切的 一切,都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相距太远。现在,我整天闷 闷不乐,没精打采,全身乏力,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我担心 这样下去,自己会发疯。
六、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正视自己,加强自我管理 (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学会舒缓心理压力与情绪 (五)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帮助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 学习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 • 大学生活仍然充满竞争 • 集体化是大学生活的显著特点 • 学习能力的培养 • 工作能力的锻炼 • 学生会、团委、班委、社团等 • 文体的锻炼
(二)正视自己,加强自我管理
1、客观的认识自己 • 外貌,品德,才能,个性,优点、不足,过去、
现在,自我暗示法(文字、镜子、语言)。
我就是最棒 的
2、加强自我管理
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 ,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 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大学生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惑。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学生将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好坏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1.1 学习适应能力大学学习相较于高中学习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2 生活适应能力大学生迈入社会,需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他们需要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生活琐事和困扰,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二、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2.1 教育环境的改变大学与高中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使得大学中的学习和考试形式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和适应。
2.2 社会责任增加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他们需要在学习之余承担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同时还需兼顾家庭生活和个人兴趣爱好。
2.3 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与高中相比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中,他们将遇到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同学,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社交圈子,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情感智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3.1 心理问题的高发性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如情感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通常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好。
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心理问题若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黎兆跂)第二章
对大学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到了大学以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反差 很大,心理落差油然而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可能导致一些大学新生产生失落心 理,变得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出现厌倦大学生活、自暴自弃等情况。
此外,一部分大学新生因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或不喜欢,而缺乏学习动机和 学习兴趣,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困惑。
Hale Waihona Puke 第 11 页二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调适 (一)正视自我,尽快适应新生活
第 12 页
身处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大学 中,大学新生应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与定位,学会自我认同,肯定自我价 值,发掘自我潜能,树立自信心。同 时,要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完成从中 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顺利渡过 困惑期,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感觉上课没有意思,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
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考各种技能证书,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中,久而久之会精神 疲劳,以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第1页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章 大学生环境适应与
职业生涯规划
章 节 导 航
第一节 大学生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节 大学生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
一 大学生环境适应期的心理 二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调适
一 大学生环境适应期的心理 (一)失落与茫然——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第5页
A B
C
第 14 页
首先,要摆正心态,做到不 自卑、不自傲,充分尊重、信 任、关爱、肯定他人,并适时 地给予他人帮助。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良好状态,它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社交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适应能力则是个体在面对变化、逆境和压力时所展现出的能力。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强与否往往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状态。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概念、关系、培养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领域,它不仅仅指心理的健康状态,还包括了个体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良好的社交关系、积极的情绪表达等方面。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心理健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适应能力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对各种变化和压力的反应方式。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
一方面,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通常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对变化保持积极的态度,并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另一方面,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他们对压力和困难的反应相对较弱,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从而减轻了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的发生。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呢?首先,个体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咨询、自我调节和寻求支持等方式来维护积极的心态。
其次,个体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
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运动、听音乐、阅读等,也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此外,个体还应该培养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给予我们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压力和消除负面情绪。
最后,个体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训练和培训来提升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心理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适应与发展学习有了新内涵
节律等方面。这些因素看起来很普通,可它们对 个体适应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社会支持:在新环境中,基于原文化所建立 起来的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老同学等在一 定程度上都会因为空间距离的产生而难以给个体 提供直接的支持。
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越大,给个体带来的适 应难度也就越高。
重新认识自己
有些同学觉得上了大学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以前的我是那么 的优秀,那么受老师宠爱,现在好像人人都比我强,人人都“身 怀绝技”。于是发出感慨:“上大学前,我是白天鹅;现在,我 是丑小鸭。”也有同学得出结论:“上了大学,我不再优 秀!”“上大学前,我把大学想象成天堂,来到大学后,才知道 大学比地狱好一点点。”失落、自卑、沮丧油然而生。
自立,适应大学环境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上大学意味着离 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由 于环境的变化,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面临 着适应全新的校园环境、饮食、生活习惯、 作息时间、语言等方面的挑战。
你需要独立生活。自主、自立、自律是 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这种生活 方式的变化,自主而合理地处理好个人的衣 食住行、学习和生活问题,培养独立生活的 能力。
恋爱水晶球: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恋爱,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必修课还是 选修课呢?没有唯一的答案,要根据你自己 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需要与他 人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恋爱关 系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大学,不管你是否选 择谈恋爱,学会与异性相处都是这一阶段的 人生课题。
大学与个人发展
教育的目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 养一个“全人”,而不仅仅是智力。
全人教育的理念:即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 意志等协调发展的教育。塑造“全面的人”就 是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 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善 于创造的人。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章适应与⼼理健康第⼆章适应与⼼理健康课题⼀适应⼼理概述教学⽬的:掌握⼼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重点:适应的⼼理过程教学内容:⼀、适应的含义⼼理学范畴⾥使⽤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度,⼀是⽣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是⼼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理防御机制来使⼈减轻压⼒、恢复平衡的⾃我调节过程,这是⼀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存⽽使⾃⼰的⾏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改变环境以使⾃⼰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什么是适应朱智贤主编的《⼼理学⼤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物学的⼀个名词,⽤来表⽰能增加有机体⽣存机会的那些⾝体上和⾏为上的改变。
⼼理学中⽤来表⽰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定义⾄少从以下三个⽅⾯说明了适应这⼀⼼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第⼀,⼼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种反应。
第⼆,⼼理适应是⼀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理适应作以下⽐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变化时,主体通过⾃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的⼼理活动和⾏为⽅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适应的意义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活⽅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活条件与⽅式的适应;(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3)社会⾓⾊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4)社会活动能⼒的适应,包括⽣活、学习、交往、⼯作、劳动、休闲等能⼒的形成与发展;(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与⼈之间相互关系⽅⾯的⾏为规范。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论是身处于哪个年龄段,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在不同情境下都需要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复杂的问题和困境。
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就像是生命中的阶梯,让我们不断向上攀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依然能够站稳脚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展现出积极、健康、有益的心态和行为。
心理健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在面对挣扎和困境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不患病或疾病,它更要包含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合理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的能力。
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不断寻求专业的帮助、寻找自我成长的机会来提升心理健康。
二、适应能力是什么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反应和调整自己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境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处理棘手的事情,并更快速地回到我们的正常生活轨道上。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或不幸时,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出这些困境并适应新的环境。
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会面临各种变化和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三、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者都是人们正常生活中所必要的元素。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他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欠佳,他可能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状况,或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反应,最终会导致他的心理健康下降。
因此,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相辅相成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能力1.多做运动做运动是提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缓解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除了有氧运动,像瑜伽和静坐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2.学会放松放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的过程
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的过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外部支持来促进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
因此,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适应的过程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自我调节和外部支持来适应环境的过程。
心理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以适应新的环境。
这个过程需要个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同时,个体也需要得到外部支持,包括人际交往、社会支持、心理辅导等,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如何促进心理健康1.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2.学会自我调节:个体需要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寻求外部支持:个体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
例如,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交流,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4.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可以通过积极思考、乐观态度、宽容心态等方式来培养积极的心态。
5.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个体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情绪上的良好状态,而适应能力则指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所展现的应对和调整能力。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辅相成。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心理健康对适应能力的影响心理健康对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备良好心理健康的个体往往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首先,心理健康能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其次,心理健康能够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使其更加坚韧,具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此外,心理健康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备良好适应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首先,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当个体面临困境时,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
其次,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当个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从挫折中恢复,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
三、通过培养适应能力来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适应能力呢?首先,个体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来培养适应能力。
面对困难时,不要回避或逃避,而是要有勇气面对并解决问题。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增强适应能力。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变化。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培养适应能力。
与他人合作和交往可以帮助个体学会倾听和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适应能力。
最后,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也是培养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2-2 第二章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选用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中的“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章节。
该章节强调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基础,同时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强、乐于参与、个性张扬,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了解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心理压力和提高自信心。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如放松训练、压力管理、自信心训练等。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注重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教案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益处,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改变,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所不同的是有的人适应期长,有的人适应期短;有的人适应能力强,有的人适应能力差。
适应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走上大学生活的轨道,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完善自己,愉快地度过大学阶段,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适应能力差的同学则沉湎于茫然、困惑、消沉之中,虚度大学光阴,也影响个人今后的发展。
缩短适应期,克服适应阶段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是每一位大学新生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希望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第一节适应心理概述适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有适应才有发展。
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前奏曲,也是大学生活的关键转折期。
社会适应性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不适应到适应,这些改变以一定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
学会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使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一、适应的概念适应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有机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上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心理学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适应的概念。
(一)生理适应生理适应即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是指在有机体的机能和感知觉水平上,个体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
在此层次上,适应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期性适应过程,指个体或群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以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环境的历程;二是即时性适应过程,指有机体感官随着刺激在时间上的延续,感知觉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官适应、个体学习等。
(二)心理上的适应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学会适应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和 变化,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索适应能力的定义、特点以及 培养方法和技巧。
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应对学业和生 活中的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并建立积极的心态。只有掌握了适应能力,我 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适应能力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改变、压力和困难时,调整思维、情绪和行为,以适应新环 境和情境的能力。
2 特点
适应能力具有灵活性、韧性和积极性。它需要积极思考、应对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 法。
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积极思维
培养乐观的态度,学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并 相信自己的能力。
情绪调节
学会管理情绪,通过放松技巧和适当的表达 方式来缓解压力。
问题解决
学习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寻找解决问题 的有效方法。
社会支持
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建立和增强 社会支持系统。
适应环境的心理策略
与自然接触
花时间在自然中散步、呼吸新 鲜空气,有助于放松心情并提 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冥想和正念
团队合作
通过冥想和正念练习,培养专 注力、减轻焦虑和增强适应力。
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策略
1
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帮助调整心态并集中划和管理时间,合理分配任务和休息,提高效率和减少压力。
3
自我反省
定期反思学习和生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改进的方面,并做出调整。
寻求支持
2
适应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會所認可。
適應與心理健康
二、不同心理學派對適應的看法 (1)心理分析論 良好的適應能讓個人獲得最大的滿足, 並能降低自己的害怕、焦慮、罪惡感,以 及懲罰。換言之,即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 自己的慾望。
適應與心理健康
(2)行為理論 此一觀點認為學習與記憶的歷程,有助於個
适应与心理健康
適應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 適應的意義 有關適應的定義有兩種不同觀點: 一、指個人幸福的狀態,如自我內在需 求被滿足,也完成環境的要求,並 與他人維持令人滿意的關係。 二、指改變的過程。有機體欲滿足自我的 需求而與環境發生調和作用的過程。
適應與心理健康
第二節 良好的適應 一、良好適應的標準(條件) (1)就個人而言:需求獲得滿足、緊張的情
人累積因應環境挑戰的資訊與技巧,使個人透過 各種學習歷程來有效學習適應環境的行為。行 為論認為健康或有效的調適包括下列三點看法: A、個人行為能避免處罰並得到多量的增強 B、行為能依環境的改變而調整 C、個人能自我控制而非完全由環境掌控
適應與心理健康
(3)認知論 主張個人如何解釋外界訊息的認知內
容,才是影響其行為反應的主要因素。故 適應良好是指個人的思想合乎邏輯、理 性、能合乎現實,不會因非理性的想法造 成自我情緒與生活上的困擾。
適應與心理健康
第四節 適應的增進 完整的適應的歷程其實包含對壓力的認 知,以及面對壓力的因應歷程。故良好適 應的達成需要對自我、他人及環境如何 與個人相互的影響的過程有足夠的認識 與瞭解,進而採取適當的步驟與行為,有效 地因應現代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適應與心理健康
就增進自我良好的調適能力方面,可 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與自我的關係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了解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提升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常见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这些问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包括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三、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
首先,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拥有感恩之心,关注身边的积极事件和美好事物。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等。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关键。
与亲友交流、寻求支持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四、适应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提高适应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
五、提升适应能力的方法要提升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保持灵活性和开放的心态。
适应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另外,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六、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问题会降低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对于提升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的适应与心理健康PPT教案
•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 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
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
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境
(二)压力的来源
(一)心理性压力 (二)生理性压力 (三)社会性压力 (四)文化性压力
三、压力引起的反应
(一)压力的生理反应 (二)压力的心理反应 1、行为反应 2、情绪反应 (1)忧虑(2)倦怠(3)创伤后的心理失
调 3、认知方面
四、大学生常见的压力
(一)学习压力 (二)就业压力 (三)个人内部压力 (四)消极生活事件
作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 • 5、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别是恰如其分
地处理和异性的关系;
三、心理适应和发展的标准
• (二)心理发展的标准 • 6、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
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 7、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就业、择业; • 8、有一定的心理能力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
。
四、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学生人情消费越来越严重
(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2010年我国网民4.75亿 学生仍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比例达30.6%。
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一)确定生活的新目标
(二)选择健康的休闲方式
(三)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四)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 (3)发展的实质
•
实际上是通过克服生物成熟、心理成
熟、社会成熟的异时性,达到三者的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教学内容:一、适应的含义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
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
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
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3、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换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
这种关系使得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问题,必然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适应的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环节是最基本的: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
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又可以把它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种。
从适应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两种。
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是从需要的产生开始的。
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
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都出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
阻挠现象出现时,人们一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与焦虑感。
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会应运而生。
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于试误学习的性质,是适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但人的试误学习与动物的试误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试误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尝试,充其量也只是得到及时强化以后才能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而人的试误学习则是经过认真思考、有一定理论假设作指导的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创新色彩。
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取得了成功,被肯定和巩固下来的就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而且包括行为背后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与升华。
(4)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经过一番尝试,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了平衡。
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应状态之中。
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
这种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
三、适应的心理机制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但只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说明适应似乎过于简单了些。
在解释社会适应中一些复杂的适应过程时,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表述为以下模式: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认知调节。
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1)外部评估。
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个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内部评估。
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
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
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
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
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极的。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课题二大学生的角色与环境变化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角色与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角色与环境变化教学内容:一、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一)角色所谓“角色”,是人在社会行为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它客观地规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为方式等。
(二)大学生角色的转变1角色意识的转变.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成为大学生,这是客观事实,但相当一部分新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角色意识还停留在中学生这一层次。
这种角色意识的滞后性,妨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角色意识的转变关键是角色责任的转变,大学生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
2、角色位置的转变。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
进入大学,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3、角色行为的转变。
角色行为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而且各高校还相应地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大学新生应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这一新的人生角色的要求。
二、环境变化(一)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
1、从生活方式上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除了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
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
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个挑战。
2、从生活习惯看,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
3、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
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成了生活的中心内容,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
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丰富多才的校园文化生活使新生目不暇接,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
(二)学习生活的变化学习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
1、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
而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专门技能。
2、从学习内容看,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的、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科技最新发展的成果。
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高。
3、从学习方式看,中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靠做题,各个教学环节老师安排的具体,督促检查严格,学生对老师依赖大。
大学学习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课堂讲授的时间相对少,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学问的时间较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与管理系统方面。
1、从管理方法上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老师安排。
大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许多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
2、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
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
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