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解放战争说课稿
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 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案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案情境,采用材料解读、讲授法、启发式教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解放战争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三、学习难点1.重庆谈判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初(2)地点:重庆(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三大决战阶段: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1.北平和平谈判(1)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比较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史。
2、《课程标准》解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素质教育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史实。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力求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
三、说教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教学等方法。
1、幻灯片打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一目内容,然后教师请学生讨论、回答问题;2、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课堂讨论、归纳要点,教师点拔释疑。
3、练习法:幻灯片展示课堂作业,复习巩固。
四、说学法(1)比较法:比较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和国民党不同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做法。
(2)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材料: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连战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
人教版必修1历史《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1历史《解放战争》说课稿一、教材概述《解放战争》是人教版必修1历史课程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该文本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次较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解放军战胜内外敌人的英勇斗争。
通过学习这一课文,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2. 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3. 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2. 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3. 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解放战争的背景解放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次较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解放军战胜内外敌人的伟大斗争。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屈辱,以及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爱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 解放战争的过程解放战争的过程包括内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阶段。
学生应该了解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战略意义,例如国共内战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八年抗战等。
3. 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影响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学生应该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包括废除了封建统治、实行土地改革、改革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小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知识讲解: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理解解放战争的重要性。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新课标教材“解放战争”一课对旧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为一节课。
这使得教师备课中既要割舍一部分内容,但也需补充一些知识点。
“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面目,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是党的英明决策,通过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战略战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最终实现课堂小结时学生能够总结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抓住重点、难点,设置一定深度的问题,给学生思考搭建平台。
比如“抗战结束,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有何目的?是借机刺杀毛泽东等人吗”?接着追问,“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呢,有何利弊?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
把旧教材的内容压缩后,可用的教学材料也少了。
如图片、国共两党各阶段实力对比数据、文字材料等等。
实际上,教材上有的要充分利用,教学中需要的要设计增补。
如第79页“资料回放”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若能有梯度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材料中第二年指哪一年?解放军要进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该选择在哪里?为什么?我设计了一套肢体动作解决这一问题。
请一个学生上讲台配合老师做一个动作演示。
蒋介石重点进攻向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人伸出两个拳头打人,我们一方面拉住他的两个拳头,再选择回击的部位,那么他的哪里会变成弱点?“肚子”。
落在中国地图上应该是哪个地方?配合幻灯片“人民解放军挺近中原示意图”、“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示意图”,通过这一动作的演示及图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何主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图示解答疑问,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解答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问题,可给学生展示一张“1948年敌我力量对比表”,对比项目有“总兵力、机动兵力、装备、后方情况、士气”,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解放战争的具体史实、背景、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争类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关键事件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4.搜集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或故事,进行整理和描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感受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政治、经济、军事策略,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按时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4.引导学生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为蓝本,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评价方式:
课时17解放战争说课稿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2.结合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运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大战役的经过、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巩固练习
2.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感悟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逻辑性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时间轴,中间为重大战役及意义,右侧为战争背景及影响。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1.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音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解放战争为什么发生?”“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3.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新课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解放战争重大战役的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学科素养。
2.设计一套关于解放战争的选择题、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3.组织课堂辩论赛,让学生针对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为主,讲述为辅五、教学反思(1)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放战争。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预测教学目标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最后一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本课由“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三个子目构成,向学生介绍了内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党为了争取和平而进行的对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根据课表要求,我确立了一下几个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②知道1947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③知道三大战役过程;④明白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⑤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哪些努力;⑥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交流、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等环节,运用讲述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和平是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民主人士、自我牺牲为人民争取和平不顾自身安危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确立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三大战役的过程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共产党获得胜利的原因;二、说学情本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解放战争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如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等方面还存在着困惑和不解。
历史初二上华东师大版第17课解放战争胜利说课稿
历史初二上华东师大版第17课解放战争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解放战争的胜利》。
包括: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七部分。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
课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有利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二】课程依据1.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
【三】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2.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2.比较辨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
3.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必修一第17课讲课稿解放战争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 和 平 民 主 团 结 ”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 表张治中来延安接蒋介石赴重庆谈判
纪 要年 ,, 即国 《共 双双 十方 协签 定署 》会 谈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 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 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 9月-11 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47万 多人 55 万多 人 52万 多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 时间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解放地 区
歼灭或俘 获 敌指挥官
范汉杰 廖耀湘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 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 9月-11 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 1月
47万 多人 55 万多 人
长 春
锦 州
沈阳
营口
中共进行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经济上:当时东北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其中大 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80%。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的50%以上,公路占全 国的50%,另外还有广阔的航运网,许多优良的港湾。
战略上:如控制了东北就可以使东北和华北各解放 区连成一片,并有一个兵源充足,物资雄厚的后方, 摆脱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 军事上,中共在东北的力量强于国民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我国解放战争的过程。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1.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胜利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质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故事,如“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主,讲述为辅
五、教学反思
(1)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学生把握一些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本节课的处理打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
估计一部分没有预习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