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案例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案例

比较优势案例

比较优势案例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案例不仅能够吸引投资、创造就业,还能提高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以下是几个比较优势的案例。

首先,中国的深圳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优势的案例。

深圳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

深圳在吸引外资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90 年代,深圳引进了大量的外国企业和投资,并且培养了一批本土企业的发展。

深圳以灵活的市场机制、友好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和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一座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

其次,印度的孟买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案例。

孟买作为印度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进驻。

孟买拥有全国最好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经营业务。

此外,孟买还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便利。

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在孟买设立总部或办事处,并将其作为印度市场的溢价点。

最后,美国的硅谷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案例。

硅谷作为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

硅谷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此外,硅谷还拥有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风险资本、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等。

因此,硅谷吸引了无数的科技创业者和投资者,并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综上所述,优势案例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策略。

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城市可以吸引企业和投资者,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深圳、孟买和硅谷都是成功的优势案例,展示了各自城市在吸引投资和促进创新方面的明显优势。

02比较优势理论

02比较优势理论

Made by Flying
结论5:两个国家都能从专业化生产和贸 易中获得利益。 然而,绝对优势学说只能解释世界贸易中 极小部分,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贸易,绝大部分世界贸易不能用绝对优势 学说来解释。

Made by Flying
绝对优势学说的局限性
呢绒 酒
在这种情况 下,葡萄牙 在呢绒和酒 的生产上都 没有绝对优 势
结论1、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葡萄牙应该“两优择其重”,分工生产 两种产品中优势更加明显的酒,并向英 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应该“两劣取 其轻”,分工生产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呢绒,并向葡 萄牙出口呢绒,换取酒。

Made by Flying
结论2: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生产,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产量。 分工前:英、葡两国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 位呢绒,分工后: 英国分工生产呢绒:220人/年,共可以生产 出220/100=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分工生产 酒,共有170人年,共可以生产170/80= 2.125单位的酒,显然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 了。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国际贸易理论
第03讲
主讲教师:陶重秋
Made by Flying
一、斯密的思想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 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 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 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 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

Made by Flying

2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

2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
广西民族学院 经管学院 谢学兴
课后练习
P26 第1、4题做在书上 第5题做在练习本上 下节课提问或上交
广西民 经管学院 谢学兴
比较优势论
分 工 前 英国 葡萄牙 毛呢(10尺) 100小时 90小时 20尺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22尺 毛呢(10尺) 220小时 170小时 2.125桶 葡萄酒(1桶) 120小时 80小时 2桶 葡萄酒(1桶)
2.3 比较优势论的理论前提 及局限性分析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比较优势引论—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引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比较优势论的理论前提 及局限性分析 2.4 比较优势论的理论拓展
2.1 比较优势引论—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引论—
一、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 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首先 对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 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命题。亚当斯密 的基本思想是主张自由放任,自由贸易。
广西民族学院 经管学院 谢学兴
二、比较优势(成本)论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 商品上都是相等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 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利益较小的商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 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广西民族学院 经管学院 谢学兴
2.4 比较优势论的理论拓展
1.穆勒的相互需求规律:即国际间商品交 换比率的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 分配的。相互需求的强度——国际交换比 率——商品的国际价值。 2.陶西格提出绝对差异、相等差异和比较 差异,并将比较成本从单纯的以劳动价值 论(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劳动成本发展成 为涵盖多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概念——即包 括各种要素的所有生产费用(货币)。

2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2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因 此可以出口奶酪以换取葡萄酒.
习题: 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 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 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 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 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 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 米的比较优势?
多产品模型中相对工资的确定
要确定在多种产品经济中的相对工资,我们必须 根据对产品的相对需求来推知隐含的对劳动的相 对需求 (i.e., 相对派生需求). 相对派生需求 对本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与本国对外国的工资率 之比负相关.
Figure 2-5: 相对工资的确定
相对工资率 w/w* RS 苹果 10 8 香蕉
1.生产可能性
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 表明了在既定的资源 条件下,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商品组合. 一国的PPF可用下式表示:
aLCQC + aLWQW = L (2-1)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
QC + 2QW = 120
Figure 2-1: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葡萄酒产量 QW(加仑 加仑) 加仑
1.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1.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e.g., PC / PW)?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世界做为一个整体来考 察奶酪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奶酪的相对供给 相对供给等于既定的相对价格下两国的奶酪 相对供给 总供给除以葡萄酒的总供给,即 (QC + Q*C )/(QW + Q*W). 奶酪的相对需求 相对需求是一个相似的概念. 相对需求
南美生产玫瑰的机会成本较低. 美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较低.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2. 在本书的 “国际贸易政策”中,我们将运 用局部均衡的方法来分析贸易利得,表现 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净福利的增 减。
2006年版
CHAPTER 2
Chapter 2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2006年版
Chapter 2
Limitation of the Smith’s Model
10*30=300 0*25=0
0*30=0 10*25=250
510 520 500
Chapter 2
Best Cooperation in Family
1. So, the best division of labor in one family is that women doing housework and men going out for work.
2.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局部均衡法
1) PEA means only analyzing single market in one time 2) We usually use the Demand Curve and the Supply Curve
as the basic tools in the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Labor
Goods Cloth
Wheat
Productivity
Cloth Wheat
Home 100 100 50 1 0.5
Foreign 100 18500 100 1.5 1
In this case, Foreign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both goods (it is very common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to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most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Smith theory, there will be no trade.(Really?)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比较优势及发展方向民间组织(NGO)参与扶贫是中国扶贫政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出路。

NGO过去是,将来还将继续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

NGO扶贫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资金的不足,并且具有扶贫的组织理念,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命中率都远远高于政府。

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中的民间组织及其行为特点关于民间组织的定义,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的5特征界定法(即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有代表。

中国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的、纯粹NGO,但又确实存在一些社会组织,其行为和运作机制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中国大多倾向于宽松地定义。

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

根据特定目的形成的习惯,本文认为NGO与非政府组织、社团、公民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是可以通用的,文中没有涉及国际NGO和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

NGO扶贫是指NGO在中国境内针对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扶贫是中国NGO最为关注的基本领域之一,与其他领域相比,参与扶贫的NGO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贡献和影响也最大。

可以说有影响力的NGO几乎都参与了扶贫活动,而且它们最有影响的活动几乎都与扶贫有关。

比如“春蕾计划”,康复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等,都在扶贫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NGO扶贫总体上处于不成熟的初级发展阶段。

NGO进入扶贫领域,在资源动员、模式创新、扶贫到户、提高效率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典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意识。

作为“政府的助手”,数以万计的NGO组织,每年从海内外募集到的资金约50~70亿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扶贫财力的不足,在扶贫方面做出贡献。

例如如果没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募集到的56.7多亿元善款及其开展的“希望工程”,便不可能有15940多所设施齐全的希望小学和14000个希望工程图书室,346多万儿童就学了。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定义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理论前提条件(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

比较优势PPT课件

比较优势PPT课件

8
(2)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强调某一时期(某一年度)贸易 的顺差。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 衡论。
.
9
2.1.3 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 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 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A
40
B
A’
90
180 W
40 60
W
美国
英国
.
49
(3)商品相对价格的均衡分析
商品的相对价格 贸易后相对价格的决定
.
50
概念:商品的相对价格
商品的相对价格在这里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相交换的比率。
上例中:美国国内小麦的相对价格(记为PW/PC)=2/3,美国 国内布匹的相对价格(记为PC/PW )=3/2;英国国内酒的 PW/PC=2;国内布匹的PL/PW =1/2
.
37
2.4.1 基本概念
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
.
38
图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 PPC)表明一个国家
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
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
组合。
“机会成本”则指得是为了多
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
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布匹)
24
1.3.2 比较优势模型
(1)基本假设
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 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 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
.

第二章案例

第二章案例

第二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案例1.案例:筷子稻草两重天从筷子价格疲软与稻草价格坚挺看价格形成的另一面,同样是出口到日本的货物:5000双筷子卖不到25美元,价格还在下跌;而1吨稻草却能卖到210美元,贵过了大米,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是筷子还是稻草的价格发生了扭曲?在我国最大的筷子出口企业——大连森兴箸业公司,车间里热火朝天,但董事长刘保国的表情却不轻松,他正为筷子的价格头疼不已:“怎样才能把筷子的价格提上来?现在一箱筷子(5000双)只能卖25美元,这还是名义价格。

”筷子:扶不起的阿斗筷子加工工艺简单、投资少,行业门槛低。

虽然经过一番拼杀,大连市的现有筷子出口加工企业仍有80多家。

大连筷子出口量虽然占了全国筷子出口量的95%,但与庞大的出口量相对应的是,整个行业年均营业额只有1."5亿美元。

难以想象,20年前一箱筷子就是这个价,难道筷子价格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作为筷子协会会长的刘保国,曾力主筷子协会制定了25美元的行业价,试图实行一个口径对外。

但当日本进口商同没有加入协会的筷子出口商签订合同时,自然不受25美元的约束。

即使是筷子协会的会员,也不能捆到一块儿。

有的会员表面上的出口价格为25美元,但私下另有价格,差额部分通过佣金返还到国内或干脆截留在日本。

刘保国甚至考虑过发放内部许可证、成立价格稽查队等做法来维护筷子价格。

先不说这些做法是否具有操作性,这些做法本来就有违法违规的嫌疑。

尽管今年日本对筷子新增了防腐剂和漂白剂检测要求,但由于辽宁检验检疫部门的严密监管,经过卫生登记注册的企业产品全部达到日本的卫生质量要求。

这种门槛不高的技术壁垒,自然没有削减筷子的产量。

筷子的尴尬不止于此。

今年,日本的部分筷子生产商曾起哄要求对中国出口日本的筷子进行调查、限制,为的是扶持日本国内的筷子制造业。

按照常规,遇到这种情况,出口商的反应是焦急、上火、忐忑不安……但筷子制造商们对此却嗤之以鼻,根本不相信日本会限制中国筷子的进口。

比较优势案例

比较优势案例

泰格尔.伍兹把大量时间用于在草地商走来走去。

他是当代最天才的高尔夫球手之一,他可以在大多数非职业高尔夫球手只能做梦的路上击球并打入洞内。

很可能的是,他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

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伍兹可以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更快地修剪自己的草坪。

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这样做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比较成本的概念。

比如说伍兹能用2个小时修剪完草坪。

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为耐克鞋拍一部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

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佛瑞斯特·古姆普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伍兹家的草坪。

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他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并赚2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伍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佛瑞斯特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

伍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件活。

但佛瑞斯特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他的机会成本低。

在这个例子中,贸易的好处是巨大的。

伍兹不应该修剪草坪,而应该去拍商业广告片,他应该雇佣佛瑞斯特修剪草坪。

只要他支付给佛瑞斯特的钱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的状况都会更好。

Case2: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个人可以从专业化和相互贸易中获益,不同国家的人也可以这样。

美国人喜欢的许多物品是外国生产的,而美国生产的许多物品也在国外销售。

为了说明各国如何能从贸易中获益,假设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生产两种物品,食物和汽车。

假设两国汽车同样好:美国工人和日本工人每人每月能生产一辆汽车。

与此相比,由于美国的土地更多、更好,它生产食物更有利:美国每个工人每月能生产2吨食物,而日本每个工人每月只能生产1吨食物。

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国家生产。

由于美国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吨食物,但日本只是1吨食物,所以,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

日本应该生产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汽车,并把一些汽车出口到美国。

同样,由于日本1吨食物的机会成本是一辆汽车,而美国只是辆汽车,所以,美国在生产食物上有比较优势。

第2章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个别针工厂的例子
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的高潮中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富有天下,一些国家却一贫如洗?他用强调劳动分工与自由市场的作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在《国富论》中举了一个别针工厂的例子,用18世纪70年代的手工工具,1个工人1天能造20个别针。而如果通过劳动分工,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工人专门从事的工序,第一个人负责拉铁丝,第二个人负责弄直,第三个人负责切断,第四个人负责削尖,第五个人负责磨光,然后有三个人做针帽,再有一个人负责固定,最后再将别针擦亮并包装。这样,即使同样的手工工具,10个工人一天可以惊人地完成48000个别针!思考:如果没有很大的市场,这种劳动分工能否得到支撑?
4. 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衡量
(1) 相对劳动生产率:
(2) 相对成本:
(3)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1936哈伯勒):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表2.5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中国
2.0
0.5
观点:金银贵金属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象征;贸易顺差可以带来金银的流入,国家富强的方法是使出口大于进口;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演变: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政策: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进 口替代贸易性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贸易使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WHY?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益。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两国各有5个单位的劳动力
T 100 T China 50
U.S.A
0
50
S
0
100
S
封闭条件下的生产情况
T 100 China 60 A T U.S.A
50
30 A 0 40 100 S
0
20
50
S
各自生产:总产量 90T 、 60S
专业化生产:100T、 100S
通过贸易实现的利益
T 100 65 60
2.1 引言
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 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
贸易模式(patterns of trade)
2.2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时代为 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伴随着航运水平的提高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形成,西欧国 家纷纷对外寻求对外扩张。
美 国
印 度 合 计
10
40 50
120
120 240
12
3 -
10
20 30
100
50 150
10
2.5 -
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否一定具有相对优势?
国际贸易的原因:劳动生产率差别→生产成本差别→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目的:交换是人类的天性。分工可以产生效率,而分工促进效率提高受限 于市场的扩大 理论的政策建议:通过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单个工人的小时产量 U.SA China
大豆
布匹
20
10

比较优势与国际经济合作

比较优势与国际经济合作

比较优势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个国家都需要通过与他国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而比较优势理论则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案例等方面,探讨比较优势如何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可以基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而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在《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应该专注于那些它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通过专注生产和出口自身相对优势产品,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

二、比较优势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关系比较优势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依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自身相对优势的产品,而通过进口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

这样,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其次,比较优势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

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在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者互补合作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三、比较优势实践案例:中国与德国的合作中国与德国是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开展合作的典型代表。

德国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拥有庞大的市场、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本部分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国际贸易的 基本理论,从纯理论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国际贸易本身的利益、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等。同时还应 该明了国际贸易纯理论存在的内在矛盾与不足之处。 本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派的绝对优势原 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初步 决定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
六:比较优势的衡量(补充)
▪ 比较优势显示性指数.doc
第四节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劳动价值 论在现实中不成立:现实中劳动非同质,且 不可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 (opportunity cost theory)完善并解释了 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
▪ 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 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 势的产品。
▪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数学说明
1、比较优势原理的证明:我们可以通过表2-1来说 明比较优势原理。
从表2-1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中 均占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它在小麦的生产 上更具有优势(美英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比=6: 1),相对的,英国虽然在二者的生产上均处于绝 对劣势,但它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美 英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比=4:2)。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基本内容
▪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效率均低于另一 国,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 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小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大(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 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均可获得收益。
生产和贸易模式
六、绝对优势原理的简单数学说明
分工前美、英两国的生产情况(表2-1):
美国
英国
小麦(蒲式耳/小时) 6
1
布匹(码/小时)
4
5
分工后美、英两国的生产情况(表2-2):
美国
小麦(蒲式耳/小时) 6+6
布匹(码/小时)
0
英国 0 5+5
从表2-1中看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小麦:美国:英国=6:1
布匹:美国:英国=4:5
▪ 机会成本 定义:机会成本,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 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 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 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2、互惠贸易比率范围的确定:
上例中,我们假设两国的交换比率为1:1,实 际上只要保持4C<6W<12C的交换比率(大 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小于国际贸易的交 换比率),两国通过贸易均可获利。(具体 说明见教材P32-33) 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对本国越不利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外:

▪ X1/X2=Y1/Y2
1美元
3美元
1码布匹
1.5美元 1.5美元
五、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评价
▪ 一、进步
李嘉图提出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克服了斯密的一国在不具备绝对优势时将无法参 加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原理的缺陷,更符合国际 贸易的实际情况,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 二、缺陷
1、该学说无法解释为什么当今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并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贸易事实。按照该学说,国家间比较优势差 别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当 今的国际贸易就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这与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之间的事实不符。
比较优势
▪ 比较成本:同一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之比, 或者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之比。
▪ 如果某个国家一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另一个国家在另 一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比较成本的差异——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
• 国际贸易的基础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
表2.3.3 美元升值后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 (汇率:1美元等于1英镑)
美国
英国
每小时工资水平
(6美元) (1英镑)
1蒲式耳小麦
1美元
1美元
1码布匹
1.5美元 0.5美元
表2.3.4 美元贬值后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 (汇率:3美元等于1英镑)
美国
英国
每小时工资水平
(6美元) (1英镑)
1蒲式耳小麦
三、假设前提 ▪ 贸易的往来仅限于两个国家之间 ▪ 贸易的对象仅限于两种商品 ▪ 只使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劳动) ▪ 贸易的初始阶段贸易双方没有设定贸易限制 ▪ 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充分流动而在国际间禁止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 ▪ 没有技术革新 ▪ 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交换后美、英两国的商品情况(表2-3):
小麦(蒲式耳/小时) 布匹(码/小时) 福利增加
美国 6 6 2
英国 6
30 24
•关于交换比率的说明
1. 交换比率不是固定的 2. 交换比率有一个范围(保证两国愿意交换) 3. 具体如何确定在以后的理论中交代
七、评价 1、意义 ▪ 财富的形式:金银等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
三、贸易基础
地理条件 技术差别
劳动生产 率 之间的差异
成本差异
价差
四、绝对优势 两国:A国、B国 两产品:X、Y 劳动生产率:Xi (i=1、2)
国别
A
B
产品
X
X1
X2
Y
Y1
Y2
▪ 在X的生产上,若有X1>X2, ▪ 在Y的生产上,若有Y1 <Y2,
则我们称A国在X的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在Y的生 产上占有绝对劣势;相对应的,B国在Y的生产上占 有绝对优势,在X的生产上占有绝对劣势。
五、绝对优势原理
▪ 斯密认为,在存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A国不必全 部生产X、Y两种产品,而应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 势的A产品,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交换占绝对劣 势的B产品;相对应的,B国则正好相反。这样的分 工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①各国资源均得到最大化利用
②两国产出均增长
③两国福利均增加
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我们 称之为绝对优势原理。
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可以免除因工作转换而损失的时间 3、有利于机械的发明
4、分工和交换
▪ 分工的好处和利益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 ▪ 市场机制是决定分工模式和实现分工利益的最
有效的机制;
▪ 国际分工意味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的专业 化,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 自由的国际贸易是实现国际分工利益的最有效 途径。
表2-1 比较优势
产品
美国)
4
英国 1 2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美国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 部分换取英国的布匹,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 部分换取美国的小麦,这样两国都会获利。
假设两国的交换比例为X:Y=1:1,下面我们来检验比较 优势原理的合理性,即通过贸易两国均有所得。
▪ 美分工前:6W小麦=4C布匹 分工后,经过贸易:6W小麦=6C布匹 可见经过贸易,美多获得了2C布匹,即节约了半小时的劳
动耗费。
▪ 英分工前:6C布匹=3W小麦 分工后,经过贸易:6C布匹=6W小麦 可见经过贸易,英多获得了3W小麦,即节约了3个小时的
劳动耗费。
可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均可获利。
是唯一原因。 ▪ 比较优势原理具有动态化,随时间而改变。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时间:17世纪-18世纪 二、理论内容 ▪ 财富形式:金银 ▪ 获取财富的途径:对外贸易 ▪ 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三、政策主张 ▪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 政府干预 ▪ 鼓吹经济民族主义
四、评价 1、意义: ▪ 重视贸易 ▪ 为后来理论的理解提供了对照 ▪ 新重商主义重抬头 2、局限性 ▪ 财富形式单一 ▪ 贸易观太局限 ▪ 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太大
▪ 获取财富的途径:分工 ▪ 贸易是一种双赢的游戏。 ▪ 鼓励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
2、局限性 ▪ 理论的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性很小,只能
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无法解释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第三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 一、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 书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出了详尽的说明。 该学说主要为了解决斯密绝对优势原理中 存在的矛盾,将国际贸易的基础从绝对优 势发展成为相对优势,克服一国在不具备 绝对优势时将无法参加国际贸易的理论缺 陷,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 除了障碍。
主要分析工具
▪ 生产可能性曲线 ▪ 机会成本 ▪ 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 一般均衡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一、引言 1、理论范围:17世纪-20世纪上半叶 2、本章学习目的: ▪ 贸易基础 ▪ 贸易所得 ▪ 贸易模式 3、本章学习内容:
▪ 重商主义 ▪ 绝对优势原理 特例 ▪ 比较优势原理 ▪ 机会成本理论 再解释 4、说明 ▪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不
同时,通过贸易,英国从美国那获得了6蒲式耳 的小麦,这些小麦如果由英国自己生产将花费6个小 时,通过分工后,英国可将这6个小时用于布匹的生 产,并生产出30码的布匹(5码/小时×6小时),扣 除掉用于贸易的6码布匹后,英国获利24码布匹。可 见通过分工,美、英两国各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 产品,将增加两国的所得。(见表2-3)
常用微观分析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