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鸿门宴》教学建议及参考教例
![《鸿门宴》教学建议及参考教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c0e2ef6c85ec3a86c2c5d1.png)
《鸿门宴》教学建议及参考教例作者:徐赛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鸿门宴》作为古代人物传记,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结合文本体式,找到文言文教学的基点,围绕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展开教学;二是要落实到“这一篇”,要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所教文本的具体特色确定核心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关键词:《鸿门宴》文言文教学一.教学建议王荣生教授将文言文分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鸿门宴》这篇文章写人个性鲜明,叙事脉络清晰,在大量篇幅的叙事中融入浓厚的爱憎情感,堪称写人记事的极佳范本,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篇目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不仅承载着文言知识学习的任务,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在教学《鸿门宴》时,便可围绕这“一体四面”进行解读。
(一)立足学情,沟通文言《鸿门宴》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面对的主要是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逻辑思维的不成熟,对古文的学习往往陷于浅层次的应试阅读思维,自身的思维探究能力比较薄弱,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其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进入高中更强调的应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在“文言”部分,我们强调的不仅是本文难点字词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如何去阅读一篇古文。
于本文而言,我们便可根据学生具体学情设置三个环节:学生自学、小组互学以及教师辅学,须知本课的文言学习于我们而言仅仅是个“例子”,我们要做的便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就本文中文言字词的理解,延伸至其他课文相似的词类用法,学生不仅仅是能够疏通本篇文章的含义,还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的文本,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之一。
(二)整合资源,梳理文章学生在对文言基础知识把握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文章知识层面的梳理。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268c6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5.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深入挖掘《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忠诚、仁义等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挖掘《鸿门宴》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深入挖掘《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鸿门宴》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注释、译文等。
2. 学生提前预习《鸿门宴》,了解其基本内容。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鸿门宴》的基本内容。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人物关系分析a. 教师讲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梳理清楚。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儒家思想与价值观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b. 学生举例说明,进行深入剖析。
【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鸿门宴》中,项羽______,刘邦______,张良______,樊哙______。
2. 判断题:《鸿门宴》中,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是______。
(对/错)3. 简答题:请简要概括《鸿门宴》中樊哙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1. 请结合《鸿门宴》中的案例,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的理解。
2. 选择一个《鸿门宴》中的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9475edfab069dc51220114.png)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汤振纲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汤振纲
《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讲成语)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活化石,从最初的个人叙 事中抽绎出来,逐渐演变为民族的集体叙事,承 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折射着一个民 族的集体文化观和价值观念。 今天我们所学的《鸿门宴》本身就是一个成语了, 谁要是说摆一个“鸿门宴”,肯定是一个不一般 的宴席,一定是有些阴谋或争斗,有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这都是导源于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个精彩 的历史故事。 这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不仅留下了这个成语,还 有很多,大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还有 哪些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的成语。
樊 宴 哙 会 力 中 斥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 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 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 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 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 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 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宴 会 前
项 伯 夜 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 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5bfad9ed630b1c58eeb5a0.png)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 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 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 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自矜功伐,奋其私智 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
课例研究综 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
述
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
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
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
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鸿门宴》
称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
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
家、作品的介绍,在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同时归纳整理
相关的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
(二)请按上述方法,找出文中一些重要语句、动 作、行为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围绕“攻不攻”、“杀不杀”、“追不追”这 些问题上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张良:老练多谋 樊哙:忠勇豪爽。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 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范增:老谋深算。 (三)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形同时还运用了对比手 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中四组人物 的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 谋士范增与张良 部将项庄与樊哙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就大业,除了打下的 丰功伟绩,还与这些领导人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二:课外补充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字,试讨论:在此文中司马迁的 观点是什么?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7218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8.png)
鸿门宴教案:深度解析
简介
鸿门宴教案是历史上著名的一起政治阴谋案件,涉及刘邦、项
羽以及韩信等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该案件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背
后的动机和影响。
背景
鸿门宴教案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
进入尾声。
刘邦在项羽领导下的楚军中担任一名普通士兵,而项羽
是楚军的统帅。
刘邦利用与项羽的关系,策划了一场鸿门宴,旨在
消除项羽对自己的威胁。
细节
鸿门宴发生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鸿门镇的鸿门宴遗址。
刘邦邀
请项羽和韩信等重要将领到鸿门宴宴请,借机设下陷阱。
在宴会上,刘邦假意向项羽请教兵法,然后突然派出刺客试图刺杀项羽。
然而,韩信得知刺杀计划,事先通知了项羽,并将刺客制服。
影响
鸿门宴教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刘邦成功地消除了项羽的威胁,奠定了其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基础。
其次,鸿门宴也暴露了刘邦的狡诈和权谋手段,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声望。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后世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被广泛传颂。
结论
鸿门宴教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著名的政治阴谋案件,对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深入解析该案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谋手段的重要性。
第5课《鸿门宴》(教学设计)-(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
![第5课《鸿门宴》(教学设计)-(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https://img.taocdn.com/s3/m/c5e4bf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3.png)
第5课《鸿门宴》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与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文学常识,理解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2.读准“飨”“卮”“戮”“珏”“哙”“眦”“啖”等字音,掌握“军”“目”“间”“翼”“活”等词的活用意义,梳理“于”“之”“为“与”“所以”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语,把握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特点。
3.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樊哙闯帐一段,做到翻译准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军”“目”“间”“翼”“活”等词的活用意义,梳理“于”“之”“为“与”“所以”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语,把握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解读刘邦得以死里逃生的原因。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给故事情节拟上小标题。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播放霸王别姬的歌曲导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请同学们谈谈他们印象中的项羽。
(二)课前准备1.介绍作者(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文学常识《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学习《鸿门宴》“同课异构”课后之感想
![学习《鸿门宴》“同课异构”课后之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71a18e865ce0508763213c7.png)
学习《鸿门宴》“同课异构”课后之感想必修一文言文《鸿门宴》由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的李新武老师和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杭尧尧老师两位授课。
这两节是“同课异构”课。
学习后,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
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程构思巧妙,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讲解细致到位。
2、较好运用我校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以学生成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教态大方、语言准确、流利、板书正规。
这两位教师都有以上优点,他们的教学设计却又各有特色。
两位教师都精心准备,运用新课程理念,呈现给我们一堂很有借鉴意义的课第一,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而言,如何让一节语文课具有语文味,这是语文老师毕生追求的,在现今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许多人都认为我们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的今天,我从李老师的课中感受到了语文味。
1、李老师的课注重诵读,从诵读当中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气势和感情,让语文课书声琅琅。
语文课上有没有书声,这是区别语文课和其它课的区别。
2、李老师通过不同的版本中标点的不同,让学生领悟到标点符号使用不同也会,也会使要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人物性格也会有所不同,而所选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63年版,让学生从中明白阅读也要与时俱进,经典就是经典。
而在教学中能关注到标点符号的只有语文课了。
3、抓住情节的矛盾冲突及细节描写作为教学重点,符合此类文的设计思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创作艺术。
而杭老师的课在广泛占有历史资料及《史记》中的相关资料方面,给学生一堂非常丰富的大餐,但杭老师的课更像是一节历史课。
高中语文_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577e09700abb68a882fb4e.png)
鸿门宴【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背景资料及事件经过2.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3.学习文中的文化常识【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深度挖掘,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史价值——《鸿门宴》课例分析
![深度挖掘,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史价值——《鸿门宴》课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31430127d3240c8447efac.png)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课堂教学只实施了这四个目标,教学虽然能完成技术层面的任务,却无法完成文史价值目标。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之久,课堂教学只在意依照文本完成技术化任务,不涉及课文史学价值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不利于全面丰满地达成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所谓的大语文教育就是一句不可实现的空话。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文在选文方向上有所调整,古文经典比例不断提升。
古文经典的增多,指示了课堂教学需要顺应大势所趋: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关注课文的文史价值,站在读经典,悟国学,涵养传统史学精神的教学高点,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彩和璀璨。
语文教学既要授之以技,还要动之以情。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沐浴史学文化的光辉,体验文史兼容的精彩。
我们不妨以《鸿门宴》的教学为例,看一看教师如何通过多渠道深度挖掘,体现并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史价值的———●教学要善“引”,把学生引向观仰史学的情景之中案例:师:同学们,读过四大名著的请举手……噢,不错,读过的同学比较多。
再做一个小调查,读过《史记》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学生比较少。
)我问一下这位举手的同学,请你谈谈读《史记》的经历和收获吧?生:说实话,我读《史记》先是被逼的。
爸爸买来一本白话《史记》让我读。
我不情愿地读了几天,渐渐被司马迁记录的历史所吸引。
然后就慢慢地喜欢上《史记》。
后来感觉读白话《史记》已经不过瘾,我就直接读原著。
司马迁的叙事能力和精彩文笔,成为我学习语文的重要窗口,我感觉读《史记》是知事识文的最佳途径。
师:说得太好了。
读《史记》不但可以知事,还可以识文。
它不但是一本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史不分家。
所以读经典史书,完全可以达到涵养语文品质的目标。
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多关注传统史学经典,《史记》《左传》《古文观止》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珍宝。
今天我们学习的《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刚才有同学已经说了读《史记》的收获,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好,现在给大家自由阅读的时间,尽情畅游其中吧!分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文本史学价值的挖掘,这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鸿门宴》案例解析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鸿门宴》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b8920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8.png)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鸿门宴》案例解
析
郑翠娥;谭立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同课异构"是近几年在学科活动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
最初来源于各级各类的选拔性竞赛活动,目的是在客观背景下尽展参赛选手的个性美,同中求异,寻求个性解读,形成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希望课堂有亮点、有看点。
随着这种形式在各校的推广及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基于研讨的目的,出现了一些更为细化的异构背景。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郑翠娥;谭立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浅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J], 刘惠泳
2.抓住兴奋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J], 张忠洋
3.对文言文教学的再思考——小议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J], 张峻
4.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以《鸿门宴》为例 [J], 张长松
5.从三次磨课经历看文言文教学的注意点——新课改深化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探讨叙事案例 [J], 周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db577bba0d4a7302763ac5.png)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板块的第二篇,编者的意图,一是学习本文积累文言知识,二是从“仔细理会”里反映出对研究性阅读赏析的要求。
教学中,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样,通过学习,一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研究人物形象,三是进一步了解《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语言特色。
因为本文和上一篇一样,比较浅易,教学时还是让学生多读,使用工具书,再多读增进理解,形成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
3、研究人物形象,继续研究《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艺术特色。
教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要点: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积累文言知识一过程:一、导入(以“鸿门宴”一词的来由引入。
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二、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
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
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
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
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
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精品课程:鸿门宴教学剖析
![精品课程:鸿门宴教学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8794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3.png)
精品课程:鸿门宴教学剖析简介本文档将对精品课程《鸿门宴》进行教学剖析。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不涉及法律复杂性的策略,我们将深入探讨该课程的特点和目标。
目标精品课程《鸿门宴》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鸿门宴,并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简单策略:1. 引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通过提供多种资源,如文献资料、视频素材和互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鸿门宴事件,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激发思考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对鸿门宴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强调实践应用:通过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鸿门宴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鸿门宴》教学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鸿门宴事件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鸿门宴事件的过程和关键人物;3. 鸿门宴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效果和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质量,评估他们对鸿门宴事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和考试评估: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论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精品课程《鸿门宴》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分析鸿门宴事件,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将通过有效的评估方法,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9edce66edb6f1afe001fa4.png)
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
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
的原因,学会辩证性地评价历史人物,领悟性格决定命
运的人生道理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
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
学生学习能 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刘邦、项羽、项伯、张良、樊哙等
力分析 人的人物性格。但是学生对于评价人物还只存在片面的
评价,不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没有科学的历
史观,所以应多加引导。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 教学策略选
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 择与设计
教学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
师导读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以谈话法和借助多媒体演示棋盘的图片吸引
学生兴趣,并设疑:为什么贪财好色的刘邦在楚汉战争 中最终取得胜利,而无论在兵力上还是人心上都略胜一 筹的英勇善战的项羽却失败了呢通过这种导入方式,一 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将 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
键性人物进行品析。通过以上循循善诱问题的设置,引
导学生紧跟我的思路,一一作答,从而解决我本堂课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
成我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请 7 名同学分别代表项王、项伯、刘邦、张良、樊
哙、范增、项庄按照书中情节,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
人物性格和语气。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63849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4.png)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的内涵和意义。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鸿门宴》,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鸿门宴》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运用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本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运用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和文化。
(2)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鸿门宴》的内涵和意义,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难点解析。
(2)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e8e2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8.png)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学案)。
2.把握课文的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评价项羽。
教学重难点:1、学习古汉语中的一些常用词及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示意一、导入:2012年导演尚敬推出了一部贺岁片《饭局也疯狂》,该片以一场饭局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2小时里的充满变数的故事。
在笑声中隐喻当下这个“忽悠炒作”的时代。
2200多年前,历史上也有一个疯狂的饭局——鸿门宴,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再次回到这个饭局,感受那场惊心动魄,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真谛。
二、历史背景:幻灯片展示三、文字梳理,整体感知:先检查学生对文中知识点的检查。
再请学生复述情节。
四、梳理结构,分析人物性格: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结构,并对各个人物形象理解分析。
最终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结构示意图及人物形象性格表。
五、交流探讨,分析项羽的悲剧命运。
《鸿门宴》学情分析文言文年代久远,高一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也颇感兴趣,但对一些文言观察还感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是较主观。
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深入涵咏品味文本,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走进人物,与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与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文言文,自发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
《鸿门宴》教学效果分析《鸿门宴》一课的教学,通过分析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不足之处。
鸿门宴教案(课堂实录)剖析
![鸿门宴教案(课堂实录)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ef8a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
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2、掌握部分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感知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感受并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教学难点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教学方法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进教室,在白板上写上课题,然后转身说:“考官老师们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鸿门宴》,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一、导入师: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它就是(请大家齐读课题)--《鸿门宴》。
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饭局还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
二、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师:请你。
这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司马迁。
是的,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因得罪权贵而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师:请这位帅哥回答。
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1、检查读音。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预习,请读准这些字词。
(贴上打印好的字词)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yáo山好hào美姬jī 臣为wèi韩王送沛公谁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鲰zōu生说shuì我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师:请大家练习读。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
![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0d71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2.png)
高中语文《鸿门宴》总结分析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和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古代宴会的礼仪和风俗,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风度。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介绍。
2. 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分析。
3. 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解读。
4.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介绍。
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古代宴会的氛围和礼仪。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矛盾和冲突。
3. 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4. 介绍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解读能力。
4. 学生对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了解程度。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3. 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
难点:1. 对作者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
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文《鸿门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鸿门宴》教学案例
![《鸿门宴》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ac4f0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b.png)
《鸿门宴》教学案例(一)教学思路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表达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摸索、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
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
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存文言词汇和句式,明白得和熟悉课文语言:第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明白得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专门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明白得语言,把握情节。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要紧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
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
如此,既有“面”上的俯视,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那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明白得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能够说差不多上课内功夫。
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
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
对此你如何看?2.组织大伙儿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文教学要重视诵读。通过诵读,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语感,启发兴趣。
2、古诗文教学要有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不能割裂文章,逐字逐句讲解,忽略文章的文学性。要从整体把握,在阅读中去落实字词句。
3、古诗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储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语文能力,对古典文学要有深入的研究。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分析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李老师的课在学生讨论完后,没有作出过多的总结点评,只是说自己的看法,若能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的能力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杭老师的课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她引用了许多课外文本,全新阐释项羽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有极大的震撼力。新颖的设计和解读,能让学生质疑和反思文本。
但是杭老师的课堂以讲为主,对学生的讨论没有放开,对学生思考的干预比较大,一直让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去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
两位老师的《鸿门宴》教学视频,同课异构,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相同点
1、都运用了图表这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
2、两位老师都注重和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3、都善于指导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
不同点
李老师的课堂更重视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兴趣。李老师能将文章的字词理解放到文章的情景中去理解,能让学生用动作去展示,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很深刻。李老师的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在每个环节的把握上有充分的自由度,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的步骤和速度。李老师课堂上,学生很多结论都是来自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和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