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政治基础: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 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实践基础: 洋务运动破产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运动
结合材料分析三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
合作探究
4、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 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 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5、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他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忙, 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 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 的新场面。” ----马克思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 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 由的一种手段。
D
9、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 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 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 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6.请问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7.此人应当属于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C
B
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 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 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 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 政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 文化:办学校,学习西方科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产生局限的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洋务派
民 族 危 机 加 深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制度层面 康、梁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 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 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 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法擅其权,大小官员无所 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 而亡,一朝而厌也。”
B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 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 也。 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 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 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观应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的道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 学习的渐进过程,是西方文化向中国传 播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 到逐渐的接受。
林则徐、魏源
地主 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制 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性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败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顽固势力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社会行不通 作用: 思想启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林、魏 鸦片战争后:
地主阶级
——器物层面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
一.“开眼看世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 1.背景: 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魏 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 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 养兵练兵之法。”
材 料 四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⑴鸦片战争前,程朱理学禁锢着思想;让人们埋 头读经,不问政治。
⑵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林则徐、 魏源等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 ⑶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 林 则 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器物 层面
资产 阶级
制度 层面 思想 层面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 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 材料三:“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 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
A
主要目的是
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 治制度 D.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清朝 统治
A
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 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7.评价:
积极影响: 局限:
8.失败标志及原因
标志:甲午战败
原因: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阻挠;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异同:
同: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统治。 异:
(1)学习西方目的不同:
前者:重在抵 抗外侮; 后者:重在镇压农民起义; (2)结果不同: 前者:没有付诸实践; 后者: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A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太平天国运动
2.含义: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 “中学为体”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 “西学为用” 学技术。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目的:挽救清统治:剿发捻,勤远略
合作探究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 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 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 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 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 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
一.“开眼看世界”
3.评价:
⑴积极影响: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⑵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对西 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 到变革封建制度。
合作探究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其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西方科技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顽固派的阻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实践:Leabharlann Baidu
筹划海防,创立三支海军; 培育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只学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B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 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林昌 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