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6.3 成渝地区 2

6.3  成渝地区 2

城镇分布
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 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 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 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 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合作交流
读图6.28, 说出成渝 地区工业 分布特征, 完成 P40“图 上所得”。

2008年5月12日14:28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0级 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 失踪。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 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 •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 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 等地均有较强震感。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1万余人受 伤。
自主学习(1)
读P38~39图文,分析下列问题:
1.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有利条件。
2.结合本区地形、气候的特点,分析为什么成 渝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3.结合本区的自然资源,总结成渝地区形成了 以哪些工业部门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4.本区有哪些重要的铁路线,形成了怎样的交 通运输网? 5.本区已形成了以那两座城市为核心的“双核” 城市群。
成渝地区
——西部地区的引擎之一
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济 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 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文献综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文献综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文献综述摘要: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即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间的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逐渐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各地域单元比较优势的整合和互补效应,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是共生、有序、高效、动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并逐渐收敛,最终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的维度主要包括市场协调、空间协调、产业协调与治理协调。

治理协调是关键、市场协调是前提、产业协调是难点、空间协调是载体。

关键词: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综述成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在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意义与作用正不断凸显。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融合互动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乘势而上 笃行不怠 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

乘势而上 笃行不怠 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

乘势而上笃行不怠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作者:范吴瑕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04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增效、全面成势的关键时期,川渝两地以唱好“双城记”、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为牵引,用实际行动、实在成效奋力扛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使命担当。

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放在了今年主要工作的首位,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推动极核主干功能再提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迈向新阶段,赢得新发展。

如今的川渝,干部互派、产业互动、经验互鉴,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活力被进一步释放,本期关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路径、发展要求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以高质量党建推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炉,川渝两省市制定《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画出了“施工图”,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应该如何运用好党建资源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董亚炜: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

”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积极贯彻中央战略决策部署,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成渝地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中首先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维普资讯
20 0 8年 1 月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J un lo a t olg fSc u n P o ic mmie fCC o ra fP r C l eo ih a rvn eCo y e t eo P t
国农 业 最发 达 的地 区之一 。
着 巨大 的发展 潜 力 。
二、 发展 “ 成渝经济 区” 的有利条 件和不利 因素
从 目前 形成 的布 局态 势看 , 成渝 地 区很有 可 能
成 渝两地 同处 西部 , 域相邻 、 地 经济 相融 、 人缘 相 亲 、 化相 通 、 补性 很 强 。成都 在资 源 、 旅 游 文 互 在 开发 、 电子信 息 、 饮料 食品 、 航空 航天 等领 域有 一定 的 比较 优势 。重 庆在 发展 机械制 造 业 、 贸流通 方 商
平均 数高 出 27多万 元 , 2 比西部 高 出 36多 万元 。 1
根据 协议 , 两省 市将 以重 庆 、 成都 为龙 头 , 以成 都及 绵 阳等 1 沿 高速公 路 、 4个 快速 铁 路 、 黄金水 道
经济 区 , 成为 继 东 部地 区 的长 江 三 角 洲 、 江三 将 珠 角洲 、 津冀 经济 区 、 东 北 等 之 后 的 中 西部 地 区 京 大
渝两 地 的 9 % , 1 约为 4 4 1 1亿元 。“ 渝 经 济 区 ” 成 的 城 市密度 和每 平 方 公 里 的产 出都 相 对 较 高 。从 城 市 密度来 看 , 成渝 经济 区” 平 方 公 里 有 17 “ 每 . 3座 城市, 西部只有 02 而 . 4座 , 国为 0 7座 ; 外 , 全 . 此 “ 渝经 济 区 ” 平 方 公 里 产 出 3 0万 元 , 成 每 5 比全 国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摘要:重庆、四川、一脉相承,赋予了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不但为成渝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共同为成渝直线经济带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大力的政策扶持,将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普通市民而言,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收入来源。

作为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重庆和四川经济抱团发展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成渝经济区扬帆远行,它被寄予厚望,将领航中国驶出区域经济建设的深水之区。

abstract: chongqing and sichuan are given the power of the prior to carry and try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many state’s policies and local resources, industrial base, not only provid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also bring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strong policy support,it will show mo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will bring more jobs and more sources of income. a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conomic take-off “double wing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will change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the development of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 obtained high hopes, and it will pilot our country pull ou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关键词:新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key words: new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area;coopera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08-020 引言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下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正式纳入新规划的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四川五大经济区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四川五大经济区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四川五大经济区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四川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大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为了推动四川经济的持续发展,四川省政府确定了五大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即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川中经济区、川东经济区和北川经济区。

这些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五大经济区的一个主要问题。

成渝经济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享有良好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而其他经济区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投资和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其他经济区的发展,也增加了居民地区之间的差距。

资源环境问题也是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难题。

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电、矿产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出来。

尤其是在川中经济区和川东经济区,由于资源开发不当和环保意识薄弱,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这种资源环境问题限制了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问题也是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的一大瓶颈。

尽管四川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去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不愿意留在相对落后的经济区工作和生活。

这导致了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经济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问题是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目前,四川省的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这导致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区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波动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四川五大经济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发展。

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要加强环保意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经济区的人才竞争力。

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成渝地区 教学设计

成渝地区 教学设计

成渝地区教学设计成渝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涵盖了四川成都和重庆两个省级政权。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从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让学生全面了解成渝地区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内容:一、地理特点1. 地理位置:成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连接西南和西北的重要通道。

具体包括四川成都和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单位。

2. 自然地理:成渝地区地势起伏,多山地和盆地,江河纵横交错,气候湿润。

同时,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3. 人文地理:成渝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经济发展1. 交通优势:成渝地区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也是中国内陆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都设有国际机场,便于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2. 城市化进程:成渝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都是中国的大城市,集聚了工商业、金融、文化等多种资源。

3. 经济特色:成渝地区拥有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其中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农业以水果、茶叶、烟草等为主要农产品。

三、文化传统1. 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其激情四溢、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和扮相而著名。

2. 川菜: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重口味、麻辣味和丰富的调料闻名世界。

学生可以了解川菜的制作工艺和特色食材。

3.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成渝地区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可以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保护工作。

教学目标:1. 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提高地理和经济意识。

2. 了解成渝地区的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成渝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发学生对成渝地区的兴趣和好奇。

二、学习成渝地区的地理特点1. 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势、气候、资源等特点。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路、 长江水运航线 为纽带 , 成的“ 字形沿线带状城市 区 ; 形 工” 包 3 6年 , 蜀统 一于秦后 , 1 巴、 巴和蜀 分别作 为川东 、 川西 的政 治经 括除攀枝花市、 广元市 、 巴中市与甘 阿凉三个少数 民族 自治州之 济 中心 的这个格局连 同巴和蜀 的名称 , 一同保存 了下来 , 便 直到 外 的四川省其他地区以及除黔江 、 阳、 酉 秀山之外 的重庆市其他 今 天 。 巴蜀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已有 50 0 0余年 发展 历 程 , 中 国上 古 在 地 区; 面积为 2 0多万平方 公里 , 占四川和重庆总面积 5 .4 6 万平 三大文化体 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7 与齐鲁文 化 、 三晋 文化 等地 地域
为 60 2 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 国内生产总值 的 9 %左右, 3 人均
G P为 6 0 D 0 0多元 , 一二三产业 的比重为 1: : ; 94 3 区域内合计县 两市 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 29 血缘关系早 已密不可分。自古
级行政单位 12个 , 4 城市 3 , 5个 其中特大城市 2 , 个 中等城市 1 以来 , 6 川渝两地一家亲 , 作为近邻 , 川渝饮 同一江水 , 说一样的方
政 策基础 已经 具备 , 来也会有一些 中央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成 将
渝经济 区的发展。
二、 成渝 经济 区形成和 发展 的历史 文化 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 中心 、兼及周边地 区而风俗略 同的巴蜀文化
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 ,以成渝 铁路 、成渝高速公 区的腹心地 区大致与今 E四川省和重庆市 的区域相 当。公 元前 l
个, 小城市 1 , 7个 是我 国人 口最密集 的城市群之一 。成渝经济区 言 , 看一样 的川戏 , 一样 的“ 辣” 好 麻 。两地 山水 相连 , 地缘相亲 , 内可 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 核心 区域是成 都 ( 9城区 ) 和重庆 ( 9城 民俗相 同 , 文化相融 , 血浓于水 的兄弟情谊让 两地有着千丝万缕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不忘三线建设初心 川渝携手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不忘三线建设初心 川渝携手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沁%重虞轩吟不忘三线建设初心川渝携手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马述林一、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在全国的战略性地位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策三线建设的初心,是要在我国纵深地区建立抵御侵略战争的战略后方基地,并藉以改善全国的生产力布局。

在酝酿和决策三线建设时,毛主席格外关注四川,他多次讲到要注意研究斯大林和蒋介石在战前准备不足、战时仓促撤退的历史教训。

1964年11月26日,毛主席在听取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工作汇报时说,“四川有7000万人口,40万平方公里幅员,为什么刘备能在这里立国,蒋介石退也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

四川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距中国沿海和西南、西北边境都有上千公里之遥。

地理区位决定了四川天然成为中国大后方,因而成为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注的三线建设重点地区。

四川省三线建设投资大体上占到全国三线建设投资的四分之一。

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省现代工业的基础,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电力、煤炭以及兵器、船舶、航空、航天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门类。

三线建设促进了四川基础设施的发展,建成了川黔线、成昆线、襄渝线等铁路出川大通道,川江航道得到整治,干线公路得到大的发展。

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成渝两市的工业实力,还在省内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等。

到三线建设结束以后的1981年,四川已经由六十年代的农业省转变成工业大省。

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75.6亿元(1980年不变价),居全国各省市区第5位,仅次于上海(608.7亿元)、江苏(465.6亿元)、辽宁(451.3亿元)、山东(343.6亿元);全省有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408个,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433个),其中大型工业企业158个,居第一位。

冶金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5.79%,机械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36%、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

[精编]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

[精编]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

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成都人看不起重庆人,重庆人也看不起成都人,这个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如今仍然存续着,有时甚至还表现得异常尖锐,两地人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谩骂攻击,谁也压服不了谁。

成渝之争其实说到底是谁是老大之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历史渊源上找出些脉络来。

一、古代时期成渝的历史成都代表蜀,重庆代表巴。

在远古时代,蜀是古代岷江上游的蚕从族南移以后,逐渐在成都平原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居地,并渐渐形成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识圈,其名来源于周人的“一年成歧,二年成都”之意。

这种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盆地平原意识,人们爱好清闲,温文尔雅,自信心较强,不喜冒险等等。

巴的先祖也并不居住在现今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居住在现今陕西的汉江上中游一带,后来不断向南迁移,先是到达大巴山地区,后又渐次到达三峡地区,最终落脚在嘉陵江下游,也就是现今重庆主城一带地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人的性格比较火辣外向,质朴豪爽,具有明显的尚武意识和好胜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地域相近的文化意识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又互相诋毁。

战国时期,秦司马错出兵灭了蜀,随即也灭了巴。

公元前221年,秦始早统了全国,在现今成都重庆两地分设蜀郡和巴郡。

蜀郡的治所(办公地)在成都,巴郡的治所在垫江,后移至重庆。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较早兼并了巴蜀这两个地区,同时又征发巴蜀地区的百姓充军,巴族士兵打仗积极,屡立战功,受到刘邦的赞赏,而蜀地却以地势平坦,粮草丰富,不断供给刘邦军队,也使刘邦大为满意。

巴蜀两个地区的特点在楚汉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整个两汉时期,蜀地出了不少实业家如卓王孙、邓通和等,他们富可敌国;又出了不少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而巴地却无重要的实业家和文人,在商业和文化上,巴地是落后于蜀地了。

两个地域相近的人群都充满了自负心理,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出来了,隔阂也就慢慢产生了。

在整个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民风逐渐成型,虽然有不同的地域差异,但尚没有明显的敌视和争斗。

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九寨沟
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 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 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录》;1997年又被纳入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 桂冠,成为世界唯一获得 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 区。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 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 括:重庆(市区)、成都、 绵阳、德阳等31个不同规 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 济带西部,人口密集、产 业基础好,是西部重要的 经济中心,在我国经济发 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农业
资中血橙
三、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
四川著名旅游景点: 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黄
龙、 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 、海螺沟、四姑娘山、稻城亚丁、 康定丹巴。
重庆,号称“火炉”、“山 城”、“雾都”,曾经的陪都,现 在的直辖市,媲美夜香港的无敌夜 景。主要景点有:大足石刻、钓鱼 城、缙云山等,顺长江东去,分布 着丰都鬼城、石宝寨、白帝城等景 点,随着长江即将进入湖北段,也 就到了著名的三峡景......
成渝地区
——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评价其战略地位的重 要性。 2、读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掌握本区拥有丰富 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清楚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及应对策略。
一、成渝地区的概况
成渝地区的位置:
地处长江上游,属西部地区 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成渝地区的旅游业——都江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地理优势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 1 小时经济圈的 23 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①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②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③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④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劣势: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②区内外交通落后.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应该把握区位优势,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的问题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新机遇: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成渝城际客专沿线的建成除了促进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外,沿线的资阳市、内江市等个设站城镇也将带来发展机遇.空间距离的大大缩短将会加快沿线区域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的快速流动,再次成偷城际客运专线以客运为主,将从最大限度上释放既有成偷铁路的货运能力,使成输铁路的货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货运成本.其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首先表现在高速铁路本身属于高新技术,所以其建设有利于与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次成渝城际客专作为成内渝地区间的快速通道,将会大大提升沿线地区城镇的可达性,加快沿线地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促使要素交流的成本降低,尤其是促进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成渝城际客专将通过加快人才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地区间的扩散发展.总之,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修建,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降低资源流动成本,促进要素流动等来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渝城际客专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加强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沿线的资阳、内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沿线设立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将依靠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交通轴线效应积极承接成渝两地的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的集聚与扩散.④成渝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是其工业主导产业.成都能够在技术和金融服务上为重庆提供便利,而重庆可以在交通、轻型机械制造上为成都提供便捷.这样重庆便捷的水上交通,可以为成都平原产品的外运提供便利.对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望近年来,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别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通过空间位置的分析可发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互重叠的部分就是“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成都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中心城市,昆明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出口,西安则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渝西昆四座城市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的四条边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皆为600公里左右,按高铁时速250km/h计算,只需2.5小时左右;菱形经济圈的四个城市之间无论是交通、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不存在区域融合的障碍,一旦经济圈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必将成为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经济通道,成为支撑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为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从基础走向深入提供新的动力.成渝西昆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开发的重要支撑,把成都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菱形经济圈向北经成都、西安可进入亚欧大陆桥,与北亚、中亚、欧洲相联通;向南可以依托成都、昆明及泛亚铁路南通道,打通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出海大通道;向西通过目前开通的中欧班列网络,可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运输大动脉;向东可以借助长江水道,发展长江黄金水运航道.菱形经济圈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同时又能通过长江航道,将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起来.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将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南亚、西亚、中亚、欧洲的桥头堡.一旦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得以实现,将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反过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极大地促进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成渝西昆作为我国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将经济圈的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间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整合并做大做强产业链,进而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能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参考文献:郭俊杰. 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预测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杨晓波, 孙继琼. 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财经科学, 20144:91-99.杨顺湘. 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2:1-8.黄焕青. 川渝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0.柯善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解读J. 中华建设, 20118:26-29.何雄浪, 杨继瑞.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102:72-77.小组成员:曾展毅赵书杰李沛林商翔卜扬龙。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者:冉开梅来源:《当代党员》2020年第10期珠联璧合的双城经济圈将带来什么1952年7月1日,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成都火车站广场,两地欢腾的人群共同见证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全线通车!由此,“蜀道难不再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曾是川渝百姓的千年之痛。

从20世纪初开始,四川人民便筹款欲建铁路,但延宕至新中国成立,还是一寸钢轨未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重重。

但建设现代化国家,交通要先行。

于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修建成渝铁路。

仅用了两年时间,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全面建成。

这条铁路,从此串联起成渝两地,拉开了成渝经济发展的序幕。

而今,昔日的“哐当”起步不再,时速60公里成为历史,最高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铁让当天往返成渝两地变得轻而易举。

和成渝两地间的交通速度同样大幅提高的,还有川渝百姓的生活水平。

成渝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几十年间,两地的交流互动愈发频繁。

尤其是近几年,两地间合作的框架协议、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接连出台,两地牵在一起的手握得越来越紧。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至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果说,67年多前的成渝铁路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成渝沿线地区通力合作的大门;那如今划在西南地区的这个圈,则是一双无形的推手,撬动着两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支点,抓住了中国西部区域发展的牛鼻子。

从“天堑变通途”到“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上演了一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知识总结
1.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成都及周边地区,他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成渝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成都平原地势低平,有岷江、沱江等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

2.成渝地区属于亚热地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因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3.成渝地区资源丰富,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能富集;有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栖息地。

有天然气、煤炭、磷矿、井盐等多种能源和矿产资源。

4.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就有天府之国之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5.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天然气和盐化工、航空航天、轻纺食品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其中绵阳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

6.成渝地区及其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同时,也存在着洪涝、大雾、大旱等气象灾害和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生态问题。

本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地震灾后生态重建等生态环境工程,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见成效。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

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

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

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

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

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
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签署《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标志着整个四川成渝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四川数十位专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7点策略和行动计划》。

这是第一次对成渝经济区开展的专题研究,其结论和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佐证。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

该《协议》是有关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导性和现实性的双边合作协议,不仅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还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合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达成框架性协议。

2008年10月,川渝两省市签署《关于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进一步深化。

分娩:历经地震的“阵痛”
2007年4月,四川发改委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请示》。

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京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启动会。

一年后,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及有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

《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成立后,工作刚刚启动,汶川地震发生,规划编制暂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启。

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赴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

在这次会议上,杜鹰表示,将成渝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收集来的意见,编制小组开始案头工作。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

同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

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2008年进入国家战略
当年的成渝两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同年,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在国务院西部办颁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把其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009年编制规划
2009年,四川省进行调研,并与四川省内区县市达成共识: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机遇,促成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着手组织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该规划涵盖了重庆市的31个区县和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2011年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为2.8万亿元。

其中除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外,还包括渝东北的万州、垫江、梁平、丰都、开县、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重庆的面积是3.15万,占重庆总面积的37.56%,涉及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注:后因万盛、双桥分别与綦江、大足合并,涵盖重庆的区县减少至29个)。

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010年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与重庆、四川两省市交换意见会在重庆市召开。

会上,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强调,要从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贯彻国家战略的要求、体现地方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成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要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规划高度、体现规划特色。

2011年获准通过
2011年3月1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同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

从中西部地区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经济区的整体实力来看,成渝经济区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整体实力在中西部排在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四大城市群。

[1]“成渝经济区”应用1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资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中国第四大增长极和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带动和辐射长江上游及西部发展。

以重庆和成都为支撑,以其周围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建设“成渝经济区”,在我国宏观生产力空间战略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加快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我国“第四增长极”,既是区域内各方的内在要求,也应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