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资料讲解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1
• 2.宗教翻译---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较量,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初期,《圣经》由 希伯莱与和希腊语写成必须翻译成拉丁语 方便罗马人阅读,公元4世纪翻译《圣经》 最盛: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382—405)《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分 庭抗礼;罗马帝国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宗 教文化垄断;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宗教文 学更盛,《圣经》广泛翻译成“蛮语”。
II.翻译理论沿革
• A.理论沿革 • 1.思想问题线路-----最早的翻译理论家:罗马 帝国时期的西塞罗开始围绕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贯穿起来。 • 2.学派路线------文艺学翻译学派和语言学翻 译学派。文艺派(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 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 学性,要求译者有文学天赋。
• • • •
语言学派:语言之间的对等 评论:两派各有偏颇,二者相辅相成。 B.西方翻译的特点: 1.在实践上不满足现状,不停留在同一个水 平 • 2.重视理 • 1.希腊语译为拉丁语----罗马文化取代希腊 文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开始, 公元前3 世纪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 代表: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 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 历史意义:开创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 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 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后世西方继承古希 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西方翻译简史
绪论
I.西方翻译历史沿革
• A.历史沿革 • 从有历史见证的角度来看,西方翻译历史 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 • 最早的译作: • 广义角度--《圣经· 旧约》又称《七十子希腊 文本》,前3-2世纪 , 埃及亚历山大城 , 七十二犹太学者, 希伯莱语译为希腊语 • 狭义角度--《奥德赛》,前3世纪中叶,罗 马,安德罗尼柯,希腊语译为拉丁语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本书第一章“绪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中六次翻译高潮及其性质与特点。
本书接下来的五章所依循的时间顺序与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大致相仿。
而后,作者又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线路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文艺学路线是一条古老的线,从古代戏曲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
这条线强调尊重译文表达习惯,讲究文本的风格和文学性,也特别要求译者的文学才华。
语言学理论翻译线关注的核心却是语言,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这种对等文本。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围绕着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间《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和拉丁语翻译而作。
该时期的翻译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古希腊文学翻译和第二阶段的宗教翻译。
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虽然有诸如直译派、活译派、折中派对翻译理论问题发表的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作者也指出整个古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其实不系统,也没有出现专家或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截取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这段历史时期,以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学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这三大标记为框架探讨了该时期西方的翻译状况。
在中世纪,拉丁语翻译不再局限于宗教文献,东方文学被翻译并介绍到西方,阿拉伯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发展。
然而作者指出在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盛况。
文艺复兴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家们不断发现新的文学领域,挖掘新的文化遗产,将新的思想移植到本土。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路德为代表的德国翻译,以阿米欧、多雷为代表的法国翻译和以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和查普曼为代表的英国翻译。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六、翻译中的许多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是文学翻译引发的,或是以文学 翻译为对象;正是文学翻译加深了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认识,使得他们将自己 的翻译经验提升为理论。 七、二次大战结束后,文学翻译逐渐退出翻译的中心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实 用性文献翻译。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一、非文学翻译 或称实用翻译、应用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 (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非文学翻译”包括除文学以外的一切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 的各种文本的翻译,涉及政府公文、对外宣传、科技文献、商业经贸、社会文化等有关生活、 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二战前非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 1、非文学翻译历史悠久 波斯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阿拉伯帝国时期 16世纪到二战结束 中国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郑和七下西洋
三、二战之后非文学翻译飞速发展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手段; (2)各种促销文献、技术手册及其他各种交际方式,都需要以更快的速度、 更专业的人员翻译为更多的语种; (3)产品的国际化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 2、翻译的庞大规模 1999年104亿美元;2003年172亿美元;2005年227亿美元; 3、辅助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四、职业翻译形成之前的兼职翻译 中国的“象胥”、“舌人”; 古罗马俘获来的希腊奴隶翻译; 僧侣翻译; 作家翻译;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外翻译简史第一章
• 1. 原始部落为了贸易文化交流促使人类最早翻译形式—口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泼,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译的诞生。 〔2〕捷克语〞翻译〞překlada, přelořit 表示“带过去〞,强调相似性;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翻译—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效劳变法;
正涉二是及战文 两 之•学个后翻语非2交译境文.加,学流深原翻人了文译时翻语飞类译境速产家与开创们译展生对文造翻语了译境了的。笔认文识译;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展
现代人在精神上对宗教的需求可能会有迎来宗教典籍翻译的新高潮。 语言简单转换
•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论的走向不同;
• 中华民族比较务实,西方民族崇尚思辨,这使得两地翻译理论 的开展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翻译理论较早就出现了施莱尔马赫 的解释学思想、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本雅明的解构翻译思 想,而中国的翻译理论那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停留在实践经 历感悟的层面.
〔1〕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 〔1〕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献白孔 这一共性也正是主宰中西翻译界几千年之久的“原文至上〞、“忠实原文〞等翻译观的由来。
克里斯多夫?---给人精神慰藉。
第三节 文学雀翻译与丰富周、深公化了,对翻因译的语认识言不通,经屡次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 8.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约公元前 18世纪〕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国王的的政令、旨 意都要通过译员翻译传达下去。
《西方翻译简史》PPT课件
精选ppt
22
西方翻译史研究带来的启示
• 1. 在实践上不满足于现状,不停留在一个 水平上;
• 2.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 模式;
• 3. 从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优点和缺点中得 到启示,促进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促进 翻译学的建设;
• 4.在翻译学的研究中应扬己之长,避人之短。
精选ppt
•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 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 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精选ppt
17
在二十世纪
• 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 翻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 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
精选ppt
12
二、西方译论简介
• 1.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 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
•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
•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 原著媲美的翻译。
•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是,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 功能,忽略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理论分析往往 局限于单个的词、句子或语法现象,而忽略话语 结构这一更为广泛的内容。直到最近十年来,随 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这种缺陷才开 始有所修正。
精选ppt
21
• 从发展的趋势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 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理论家大都一致认为,翻译属于语言 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与语义学有着密 切关系,同时又与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控 制论、信息论等多种科学有关。必须看到,不论是文艺学 翻译理论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它们乃是相辅相成的。翻 译既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是创造性、文学性的,也不是在所 有时候都只是传递客观信息的。尤其重要的是,翻译理论 的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 活动的客观的和内在的规律为其唯一的目的。否则,翻译 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西方翻译简史1PPT课件
西塞罗主要观点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 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 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 n scholar who produced the Vulgate, the first authentic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from Hebrew
4
Cicero (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
"I saw that to employ the same expressions profited me nothing, while to employ others was a positive hindrance… Afterwards I resolved to translate freely Greek speeches of the most eminent orators". As a consequence, "I not only found myself using the best words, and yet quite familiar ones, but also coining by analogy certain words such as would be new to our people, provided only they were appropriate" (Robinson 1997a: 7).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 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 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 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 作.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此时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 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 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真谛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
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 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 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 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 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 的分工。
Unit 1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什么是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 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吴献 书,194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引言: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 Russsian –American linguist)曾经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照此划分,人类的翻译活动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亚述帝国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翻译。
在公元前十八世纪汉穆拉比国王统治的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的许多法律、政令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下达庶民,许多政事也必须依靠译员的协作才能办理。
《旧约·以斯帖记》曾经记载过翻译在政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国王将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扰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扰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以斯帖记,8:9)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前四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在广场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So they read in the book in the law of God distinctly,and gave the sense,and caus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尼希米记,8:8)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和荷马史诗的拉丁语译本己相继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罗马问世。
由此算来,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中,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涌砚出无数优秀的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许多可行的翻译方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
为方便起见,我们采用编年史的方法,逐步介绍西方译事译论。
对西方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
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以重大的翻译活动为标志来划分译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讲:翻译简史
He that plunders a wealthy neighbour gains as much as he takes away, and may improve his own condition in the same proportion as he impairs another's; but he that blasts a flourishing reputation, must be content with a small dividend of additional fame, so small as can afford very little consolation to balance the guilt by which it is obtained.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西南)人 出身士族.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 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示韦), 洛 州 缑(gou)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世家出 身.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 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 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理论家 —— 西塞罗
古罗马著名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普 罗塔哥拉斯》等希腊名作 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优秀的演说家》和《论 善与恶之定义》 对‚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进行区分,成为 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翻译理论大致有以下要点
第36课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1)
西⽅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份宝贵的⽂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法,以便继续提⾼我们的翻译⽔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页的。
从⼴义上说,西⽅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之间,七⼗⼆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希腊⽂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的第⼀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的翻译活动⾃古⾄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翻译活动简介 (⼀)古代西⽅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的翻译在历前后曾出现过六次⾼潮或可分为六个⼤的阶段。
⾸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时的希腊奴⾪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化仍优于罗马⽂化,因⽽对罗马有着巨⼤的吸引⼒。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学三⼤⿐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学家都⽤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庇得斯、⽶南德等⼈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历第⼀次⼤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把古希腊⽂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学的诞⽣和发展,对于罗马以⾄⽇后西⽅继承古希腊⽂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
第⼆个翻译⾼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宗教势⼒历来强⼤⽽顽固,基督教教会⼀向敌视世俗⽂学,极⼒发展为⾃⾝服务的宗教⽂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所普遍接受。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西方翻译史[详细讲解]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 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十七年(1542-1559)的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作。
在英国诺斯于1579年译出《名人传》,查普曼于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于1603年译得蒙田的《散文集》,都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成为英国惟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至,涌现大量译作。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兴趣。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哥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第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这一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好是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扩大到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是翻译规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
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联合国和欧盟形成后,西方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翻译在期间的作用越来越大。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一.古代翻译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是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约》。
公元前285-249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这项翻译。
这是翻译史上第一次集体合作,译本称为《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在翻译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文本而登上第一原本的宝座。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后来逐渐取代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称为强大的帝国。
希腊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遗产,从公元前三世纪起,即在共和国的鼎盛时期,罗马人开始将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大规模地翻译、汲取希腊的典籍,通过翻译模仿和继承希腊文化,从而形成了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希腊作品为罗马译者奉为至宝,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
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古罗马文学创作和翻译的三大创业元勋:是罗马最早翻译家。
公元250年,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成为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这部译作最大特点是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
如希腊的宙斯译成罗马人的朱庇特,希腊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等。
这是一种文化移植,促进罗马神与希腊神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起了丰富罗马神的性格以至丰富罗马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通过他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翻译家和后人的努力,古希腊的喜剧风格对后世欧洲的喜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德罗尼柯后的著名翻译家、剧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与安德罗尼柯齐名,有人称为古罗马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的三大创业元勋。
早期翻译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希腊文化,西塞罗则打破了翻译不问理论的局面,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而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理论家。
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翻译家,同时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他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
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硬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
这段话成了西方翻译界的传世名言,特别是其中关于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的区分,成为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人心,加紧了对基督教的利用。
此阶段的宗教翻译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
这一时期翻译家最有影响力的认为乃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权威神学家之一。
大约在405年,哲罗姆翻译出包括《旧约》和《新约》在内的拉丁文《圣经》,称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即Vulgate。
这次翻译获得了巨大成功,它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圣经》译本,并在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在古代翻译家中,以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最系统最严谨。
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2.应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思想。
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用直译。
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的正确的理解。
认为,正确的翻译要靠知识而不靠上帝的感召。
没有从事过大量的翻译,但对语言学问题颇有研究。
他的理论大致如下:1)译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通晓两种语言;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具有一定校勘能力。
2)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其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启蒙的采用朴素的风格;给受过教育的读者重点颂扬上帝时采用典雅的风格;给所有读者翻译重在规劝、指引的采用庄严的风格。
3)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如果所用译词与原词能追溯到同一个所指或基本相同的所指,那就达到了翻译中的对等。
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奥古斯丁比哲罗姆更倾向于直译,把着眼点落在词形式和结构上。
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西方古代翻译,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迄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
经过七百多年,出现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戏剧首次介绍到罗马,从而促进了罗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阶段即大规模的宗教翻译阶段中,《圣经》等神学著作翻译取得与世俗文学翻译并驾齐驱的地位,并在以后较长时间里超过了世俗文学翻译,成了西方翻译的主流。
西方最早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追溯到这个时期。
西塞罗明确提出直译和活译的问题,文学家和翻译家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先后形成了以西塞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和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直译兼用即折中派。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世纪。
二.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
就翻译史而论,主要有三大标记:初期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名族语翻译。
中世纪初期,拉丁语仍是翻译创作的语言,翻译的内容已开始脱离古代后期清一色的宗教内容。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
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是波伊提乌。
的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对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加以否定,转向希腊哲学寻找精神食粮。
他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原则介绍到西欧,引起一股研究探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热潮,对中世纪的学术界、理论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尽管波伊提乌对翻译问题发表过一些观点,但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是凭理论。
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一大转折:古代奥古斯丁等人的理论被埋没,继之以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严格的客观和实用主义,直至中世纪末,翻译理论问题的研究才又成为学者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兴盛,教会势力进一步扩大。
教会为了垄断欧洲的文化,加强对各国人民的精神控制,一方面在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大批迫害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另一方面向各新生国家派遣传教士。
传教士带来了基督教,使普通老百姓更多地接触到《圣经》。
由于不懂拉丁文,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用民族语翻译《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