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期末论文)论普世价值非即终极真理

合集下载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边蜀原自2008年引起“普世价值观”争论以来,09年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另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伪科学、是伪命题,从来就没有什么“普世”一说,根本就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更没有争论的必要,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观更是无稽之谈……。

那么到底“普世”一词存不存在?成不成立?“普世价值观”的叫法是否合理?还有就是关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当中“民主、自由、人权”的定论是否准确?是否能够代表人类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是否就是西方独有的专利?有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弄个明白。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观”里面涉及到的5个词汇即普世、价值、价值观、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

我们现在先对价值、价值观做一个初步地认识,价值:价就是价格、价位,值就是值得、有益的、有意义的。

价值就是衡量一个事物有用没用、用处大小的一个词汇,对人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能产生需求作用的东西是价值的本质。

价值观是对价值本身定义,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价值的一种观点、看法。

价值、价值观至今在理论界门派很多,没用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价值”本身最基本、基础的含义应该是人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都应该如此。

你需求它、需要它,它就有价值;你不需求、不需要它,它就失去了价值。

比如说,你需要一件衣服或你需要一盒化妆品,它就有价值。

你把化妆品用完后,它就没有价值了,你可以把它的外壳扔掉,回收站认为它仍然有价值就把它捡走,卖给加工厂再进行利用→再销售→再回收→直到被消毁、被掩埋,最后是因为它已毫无价值。

所以说价值是一种需求,价值的大小与需求的程度成正比。

现在人们对“价值”与“价值观”的认识基本还是认可的,认为它是存在的,没有多大争议,所以不需要再辩论,应舍弃不辩。

对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两个词来说,如果普世价值存在,普世价值观就必然存在,所以只要对“普世价值”的存在是否科学、合理做出结论即可。

论普世价值

论普世价值
同样是尊重人权,但在美国,人权高于一切,甚至高于国家主权。这是由美国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决定的,对他们而言是自然的,是不得不然的。但是对中国社会而言,个人的权利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是不能容忍的,这是自孔子以来几千年东方社会伦理的基础。中国不需要米兰达警告,美国式的人权也不是普世的价值。实际上在中国人看来,他们针对罪犯的无罪推定愚蠢得可笑(当然这句话在西方司法中是前提错误的,呵呵。)
那么绝对的自由是可能的么?这个问题对中国人而言甚至都不用回答。
那么真的就没有普世价值了吗?普世价值仅仅存在于哲学中,而不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不准偷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该是普世价值了吧?恐怕未必,因为这些具体的伦理道德价值一旦不设定条件,都应该是相对的。伦理道德本身就是时代的,甚至是阶级或阶层的;道德一词也是历史的,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不得杀人放火式的伦理价值的绝对性吧。请看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中的鼓上蚤时迁的作为,他的偷盗行为为什么不受人们的谴责,他本人反而成为梁山好汉之一呢?!难道偷盗为富不仁的恶人就不受道德谴责了吗?再比如,如果是在抗日战争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一句可以奉为圭臬的行为守则吗?!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说是吧。我就不再说不准杀人,不准通奸的普世价值了。
《论普世价值》
许多人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但事实上,普世价值的确是存在的,因为他们无法否认人类存在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比如: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等等。但是同时,我们不得不说,这些普世价值仅仅具有哲学意义,而没有普世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完全是形而上的,是超历史,超社会的。一旦具体运用到人类社会,这些普世价值就成了现实的价值,具体的价值。
——完——
欢迎访问闻苏博客:美也不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眼光和趣味也是不同的。尽管我们承认,在所有这一切不同之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美”本身,但是这个“美”本身,却正如作为现实实体的“书”与“树”一样,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存在的,尽管世界上到处都有树和书。

评关于_普世价值_的争论

评关于_普世价值_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9期我们可以从当前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中找到鼓吹“普世价值”这股风的源头。

我们只想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角度谈一点想法。

在一次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研讨会上,有的同志提到,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可以看到鼓吹“普世价值”的错误所在,但是近来多年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甚至把它当做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禁区,这就导致很多人看不清“普世价值”的阶级实质,陷入了抽象的价值观念的泥坑,分辨不了是非,引起了许多思想混乱,这是“普世价值”得以泛滥的一个认识方面的原因。

我非常赞成这一看法。

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同以阶级斗争为纲混淆在一起,仿佛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就不能再讲阶级分析了。

这是极大的误解。

毫无疑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大规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党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

然而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因素,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江泽民曾经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

这种观点与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①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现象。

在阶级分析方法面前,那些使劲鼓吹“普世价值”的人就会现出原形,暴露出他们的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评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李 延 明近两年,“普世价值”逐渐成为我国思想界热烈议论的话题。

据我观察,这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有没有普世价值?二、哪些价值是普世价值?由谁来决定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一些人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中国执政的条件下,谁鼓吹民主、自由、人权,谁就会威胁到共产党的统治。

普世价值”内涵及依据的分析与思考

普世价值”内涵及依据的分析与思考

“普世价值”为什么是个伪命题 ——对“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其依据的分析与思考汪亭友(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872)【摘要】 本文认为,“普世价值”是个毫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

无论是就概念本身还是就提出概念的根据,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客观世界中并没有什么“普世价值”,它只存在于一些人的主观想象中。

从实质上看,“普世价值”是一些人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是一个迷惑他人的政治圈套。

只要赞同有“普世价值”,要么你不能反对,要么造成自身逻辑上的混乱。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解释价值观必然具有的历史性、阶级性,才能彻底拆穿“普世价值”的谎言,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免遭错误思潮的误导和破坏,从而更好更快地前进。

【关键词】 普世价值 普适价值 内涵 依据随着“普世价值”讨论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的真实意图,“普世价值”的提法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质疑。

这是近期反对“普世价值”取得的重要成果。

然而这场讨论并没有结束。

围绕有没有“普世价值”、提出“普世价值”的根据、鼓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等等问题仍在展开继续的讨论。

透过这场讨论,我们应当看到,怀着政治目的宣扬“普世价值”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多数人赞成“普世价值”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普世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被一些人编造的假道理迷惑住了,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搞糊涂了。

对于怀有政治目的宣扬“普世价值”、顽固鼓吹西方价值观的别有用心者,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不能任其自由泛滥;而对于多数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通过百家争鸣来明辨是非,分清正误。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①这场讨论的中心或根本越来越集中到“普世价值”这个命题本身。

“普世价值”究竟是个有认识价值的真命题,还是毫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疑问。

本文从“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其提出依据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这一命题的真伪进行分析与思考,供商榷。

浅析普世价值

浅析普世价值

浅析“普世价值”问题【摘要】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到底存不存在”“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普世价值何以存在或何以不存在”等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逐渐向意识形态领域发展。

基于此,对普世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普世价值原因实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从2007 年开始,在某些报刊杂志和网站的推动下,“普世价值”在我国开始传播、扩散并悄然蔓延。

自此,各种思想派别、文化主张再次登台交锋。

在各主流媒体、各理论界“大家”中便掀起了关于普世价值的各种争论。

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普世价值是否确实存在、什么是普世价值的问题上。

一、“普世价值”概念的由来我们当前探讨的“普世价值”并非是即时兴起的,它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它的兴起经历了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到神学家和宗教伦理家倡导的普世伦理,再到当下西方带有强势政治意图的普世价值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实,普世价值的前两个阶段并非带有强势政治意图,只是后来被西方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利用,才有了当前具有明显政治攻势的“普世价值”。

作为第一阶段的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只是基督教的一个专门术语,是基督教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意指把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普及,使其在全世界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历史、文化和地域等影响,并通过基督教的传播来抑制其它宗教的发展。

20 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宗教冲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和平进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失业、贫穷及家破人亡的危险;人类为了寻求眼前的利益,对自然无情掠夺,使生态环境面临崩溃的危险等。

面对这种危机,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Kung)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得到了灵感,认为我们单靠技术性的转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共同的利益意识,在意识领域进行转变,增强全球责任意识,形成一种能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的伦理观念,否则世界不可能变得更好。

但他否认基督教普世主义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

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普世价值论”

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普世价值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09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普世价值论”惠 天摘要:“普世价值论”是资产阶级学者“发明”的一种理论,它一方面体现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体现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资产阶级学者无法用阶级社会的眼光去发现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这是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根本局限。

马克思主义者要科学应对“普世价值论”,即在深入分析其理论的错误本质的同时,进一步将“普世价值论”与“普世价值”予以明确区分。

关键词:普世价值论;局限性;普世价值;客观规律作者简介: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博士(邮政编码 210046)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9)01-0046-04 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正在激化。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主流声音是,“普世价值”存在且已经被完全发现,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最高和终极阶段,并由此产生了西方“普世价值论”。

但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视角出发,西方国家学者强调的“普世价值论”存在根本的局限性。

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普世价值论”,成为现阶段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西方“普世价值论”存在根本的局限性西方目前盛行的“普世价值论”中的“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中无差别劳动意义上的“价值”,而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

上世纪中叶,丹尼尔贝尔等学者认为有关意识形态的论争已经“终结”———“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间,对如下政治问题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共识:接受福利国家,希望分权,混合经济体系和多元政治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经走向了终结。

”[1]苏联解体之后,弗朗西斯福山等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终结论”发展为“历史终结论”或者“制度终结论”。

在他看来,“历史终结是指,在此之前的种种政体具有严重的缺陷及不合理的特征从而导致其衰落,而自由民主制度却正如人们所证明的那样不存在这种根本性的内在矛盾。

”[2]目前,“历史终结”等理论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学术界的主流声音。

毛概论述题浅谈普世价值观

毛概论述题浅谈普世价值观

毛概课经典论述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就是普遍通行于世界的人类价值观,含有最低级别的道德约束,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

目前,中文里的“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Universal value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评判标准。

百科全书中,也有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 的词条,其解释大体有三层意思:其一,在哲学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区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其二,广义,没有确切内容,一般都是自话自说,没有广泛认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但有相对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一定“类主体”才存在的;其三,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

人们为了追寻自由,就必然需要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包容等等。

只有理性能稍稍纠正感性生活,科学精神能带来技术发展,民主能解决冲突,法制惩戒罪恶,包容带来多姿多彩的世界。

按照目前一些人的主张,所谓“普世价值”大体上指的是三类价值观:一类是西方的价值观。

如一些人鼓噪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以及“人道、人权、宪政”等,其实是在把西方的价值观冒充为“普世价值”。

一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儒家思想,有人打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以及抗衡西方价值观的旗号,把孔子等宣扬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当作人类的“普世价值”。

还有一类是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普世价值”。

如有人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普世价值”,藉此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

对《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一文的反思

对《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一文的反思

对《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一文的反思刘洋【摘要】学者周树智在其《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一文中,不仅肯定普世价值的存在,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发展价值论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作为普世价值。

这一提法似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与理论创新,但其实所谓普世价值的观点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而周文对这一论点所做的论证大多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对于这类似马非马的文章,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其进行深刻思考与反思,必要时进行广泛的探讨,以正视听,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传误解。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反思【作者】刘洋【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4期转载了原载于沈阳《文化学刊》的周树智先生的《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一文。

文章不仅肯定普世价值的存在,还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也有普世价值观。

这似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创新,但实际上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主张有失偏颇,经不起推敲的。

一、普世价值的定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周文首先给普世价值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普世价值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人类社会里的个人和群体创造的能够向全世界普遍推广的有益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实践方式和存在物。

他对这一概念作出了进一步解释。

一定历史条件,就是说普世价值必然会更新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永久存在的普世价值。

这一点为后文埋下伏笔,否定普世价值的永恒性、普世价值的可变性成为他接下来论证普世价值存在而反复强调的依据、借口。

他把“能够向全世界普遍推广”作为对普世价值的一个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如果不能推广、被接收就不会成为普世价值。

并指出有益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普世价值的目的、本质,必须满足这一目的、本质才能是普世价值。

科学理论、实践方式和存在物是普世价值的载体,普世价值必须通过此而存在。

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实质——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评析普世价值的实质要分析普世价值的实质,我认为只需要搞清楚的两个问题即可:什么是“普世价值”?到底存不存在“普世价值”?假设“普世价值”存在,它首先是一种价值,然后才是“普世”的价值。

“普世”两个字在这里是作为定语修饰“价值”的,却恰好导致了“普世价值”这个名词自身的矛盾冲突。

也就是说,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对于这一点的论证只需解释何为“普世”与何为“价值”即可。

首先,何为“普世”?当我们说一种价值普世的时候,顾名思义,第一,这种价值观念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不分阶级、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分个人。

不管男女、老少、贫富,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念。

其次,何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

同一种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人”,是社会性的,是具体的、实践的,是综合性的,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是生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而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凝固的和永恒不变的。

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人”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价值因人而异,决定了价值适用于所有具体的人、所有具体情况的不可能性。

价值因人而异。

举个简单的例子: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因为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而一个正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则意识不到矿物的任何价值。

一种价值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情况。

以“公平”为例:有的人喜欢把公平说成是人人都在永恒追求的东西,把它说成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

试问,有谁不赞成公平呢?的确,没有人希望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人人都希望世界是公平的。

然而抽象的、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提要:围绕“普世价值”的问题,国内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争论。

本文简要分析了普世价值存在争议的不同观点,阐述了普世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普世价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国内掀起一场“普世价值”的争论。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派则持相反的态度,认为普世价值极具虚伪性和迷惑性,是西方“去意识形态化”的阴谋之一。

我们应该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看待“普世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对人性问题的思考需要从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切入。

人的求生欲望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人首先有求生的本能和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生理欲望,生存下去之后才谈得上人及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所具有的知、情、意、行及情欲、欲望、意志等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主体的精神特质。

价值从来都是具体、历史、阶级的,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有没有一种被所有人都普遍接受的好的或者坏的的东西,除去国籍,不论肤色,去掉差异。

真正的普世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而是全体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价值范畴可一般的表述为: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辩证统一。

价值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同一主体来说,某一物对他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这一物本身的属性、功能,而且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程度。

价值的这种主体性特征,让我们不得不考量,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普遍的价值?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普世价值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普世价值
马克恶 主义祝 域 下的誓世价值
陈子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 摘 要】人类的普世价值决不是资产阶级学者所兜售 的 普世价值 。人类的普世价值反映着全人类的共同需要并以全人类的共同需要为评价标准 ,它融合于 世界上各国家、各 民族追求的特殊价值中并通过这些特 殊价值的追求表现 出来,离开 了这些特殊价值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也就失去 了 存在的基础 ,它随着人类 实践方式的改变、实践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具体 的、历史的。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
关 于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学 者 提 出 的 “普 世 价 值 ” , 我 国 学 者 对 其 展 开 了 广 泛 地 争 论 。在 这 场 广 泛 的 争 论 中 , 可 以说 是 仁 者 见 仁 , 智 者 见 智 。 笔 者 在 此 站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视 域 下 , 谈 一 下 自 己对 人 类 的 普 世 价 值 和 资 产 阶 级 学 者 所 提 出的 “普 世 价 值 ” 的 看 法 , 有 不 恰 当 之 处 ,敬 请 大 家 提 出批 评指正 。 马克 思 主义 是 关于 人 类认 识 世界 、 改 造 世 界 的 强 大 理 论 武 器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认 识 人 类 普 世 价 值 和 揭 示 资 产 阶 级 学 者 提 出 的 “普 世 价 值 ” 的本 质 和 真 实 意 图 的方 法 论 。我 们 只 有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才 能 形 成 正 确 的 价 值 观 ,才 能 正 确 认 识 人 类 普 世 价 值 的实 质 ,也 只 有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且 才 能 揭 示 资 产 阶 级 学 者 所 宣 扬 的 “普 世 价 值 ” 的骗 局 和 他 们 到 处 兜 售 所 谓 “普 世 价 值 ” 的真 正 目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所 谓 的 价 值 就 是 主 体 在 实 践 活 动 中形 成 的 客 体 对 于 主 体 需 要 的满 足 ,它 表 示 客 体 具 有 满 足 主 体 的属 性 , 因此 说 价 值 是 反 映 主 体 和 客 体 之 间关 系 的范 畴 。在 主 体 与 客 体 的 价 值 关 系 中 , 主 体 是 价 值 问 题 的 中 心 ,客 体 是 否 对 主 体 有 价 值 以及 价 值 的大 小 根 据 客 体 能 否 满 足 于 主 体 需要 以及 满 足 主 休 需要 程 度 的大 小 来 确 定 。根 据 价 值 的 主 体 及 范 围 的大 小 ,价 值 的主 体 可 以分 为 个 人 主 体 、集 体 主 体 和 类 主 体 , 因此 从 价 值 主 体 范 围来 分 ,我 们 可 以看 出价 值 可 以 分 为 个 人 价 值 、集 体 价 值 和 类 价 值 。所 谓 的类 价 值 也 就 是 全 人 类 作 为 主 体 的价 值 即 我 们 所 说 的普 世 价 值 。但 在 这 里 的普 世 价 值 决 不 是 资产 阶级 学 者 站 在 资产 阶级 立 场 上 反 映 资产 阶 级 利 益 ,为 个 别 国 家和 国家 集 团推 行 其 霸 权 主 义 、干 涉 别 国 内政 的 目 的所 兜售 的 “ 普 世 价值 ”。 首 先 ,普 世 价 值 是 以全 人 类 为主 体 的 价 值 ,是 以全 人 类 的共 同 需 要为 评价 标 准 的 。从 普 世 价 值 的 主体 来看 , 既 然普 世 价 值 是 以全 人 类 为 主体 的价 值 ,那 么 它 的评 价 标 准 只 能 以全 人 类 的 共 同 需 要 为标 准 , 而 不 能是 以个 别 国家 、 个别 国 家 集 团 的 需 要 为 标 准 , 也 不 能 以 处在 某 一种 特 定 生产 方 式 中 的人 们 的 需 要为 标 准 。全 人 类 作 为 实 践 的主 体 ,在 认 识世 界 、 改造 世 界 推 动 人 类 历 史 发展 的过 程 中 , 必 然会 产 生 一 些 面 向全 人 类 并 决 定 全 人 类 发 展 命 运 的 重 大 问题 ,诸 如 资 源 问 题 、 环 境 问题 、 战 争 和 平 问题 、 发展 问题 、 宗 教 问 题 、 恐怖 主 义 问题 等 等 ,这 些 问 题 需 要 全 人 类 站 在 共 同 需要 的 高度 由 全 人 类 共 同 去 解 决 。每 一 个 国 家 、 民 族 都 是 人 类 大 家 庭 中 平 等 的 一 员 ,对 于 符合 整 个 人 类 需 要 的 普 世 价 值 和 民族 共 同 去面 对 和 商 讨 , 而 不 是 由哪 个 个 别 国 家 、个 别 国家 集 团 站 在 自 己需 要 的 的 角 度 用 去解 。 如果 它 们 从 自 己的 需 要 出发 ,站 在 自身利 益诉 求 上 去 解 决 ,是 根 本 不 可 能 的 , 只 是 为人 类 徒 添 麻 烦 混 乱 罢 了 。 现 在 一 些 别 有 用 心 的 个别 国家 、个 别 国家集 团站 在 自 己本 身利 益 的角 度到 处推 行反 映着 自己利益 和需 要 的所 谓的 “ 普 世价 值 ”, 并强迫 他 国予 以接受 , 说到 底就 是用 自己的个 别利 益 需求代 替全 人 类 的共 同利 益 ,这 是 典型 的干涉 主义 、霸 权 主义 。这 种 干涉 主义 、霸权 主义 的后 果 正如 前所 述 只是 给人 类徒 添麻烦 和混 乱罢 了。事 实胜 于雄 辩 ,现在 的中东 、北 非地 区如伊 拉 克 、利 比亚 、埃 及 、叙利 亚等等 国家 之所 以 内乱 不 断 、 民不 聊 生 、各 种 社 会 矛 盾 尖 锐 化 ,无 不是个 别 国家和 国家 集 团为其 自身 利 益 达 到 不 可 告 人 的 目 的在 这 些 国家 推 行 其 所谓 的 “ 普 世 价 值 ”与 当地 的阿 拉 伯 文 明 发 生尖 锐 冲突 的后果 。 其 次 , 普 世 价 值 就 是 适 合 和 满 足 全 人 类 共 同 需要 的价 值 ,它 对 整 个 人 类 来 具 有 普 遍 性 ,但 这 种 普 遍 性 的价 值 只 有 通 过 不 同 国 家 、 不 同 民 族 的 特 殊 价 值 表 现 出 来 , 只有 尊 重 不 同 国家 和 民族 的特 殊 价 值 的前 提 下 ,人 类 的普 世 价 值 才 有 其 现 实 性 意 义 。人 类 的普 世 价 值 和 不 同 国家 、不 同 民族 的特 殊 价 值 是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共 性 和 个 性 的关 系 。众 所 周 知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共 性 与个 性 的关 系 是对 立 统 一 的 。一 方 面 ,共 性 存 在 于 特 殊 性 之 中 ,一 般 只能 在 个 别 中存 在 , 并 只 能通 过 个 别 而 存 在 ; 另一 方 面 ,特 殊 性 包 含 着 普 遍 性 ,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 相 联 系而 存 在 。普 世 价 值 作 为 人 类 共 同 需 要 的 反 映 , 只 能 存 在 于 不 同 国 家 、 不 同 民族 的特 殊 需 要之 中并 通 过 个 别 国家 、个 别 民族 的特 殊 需要 而 存 在 ;个 别 国家 、个 别 民 族 的 特殊 价值 包 含 普 世 价 值 的 合 理 因 素 , 并 与 普 世 价 值 的 相 联 系 而 存 在 ,普 世价 值 之 光 只 能通 过各 国家 、 民 族 的 特殊 价值 之光 的相 互作 用 、相 互激 荡 表 现 出 来 。现 在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学者 把 个 别 国家 、个 别 民 族在 特 定 的 历史 条 件 下 、特 定 的 生产 方 式 中所 形 成 的价 值 取 向和 价 值 观念 当 作 人 类 的 “普 世 价值 ” 到 处兜 售 , 他 们 割 裂 了 一 般 和 个 别 、共 性和 个 性 的关 系 , 从 理 论 上 看 就 像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白 马 非 马 ” 论 一 样 荒 唐 , 这 在 行 为 上 是 典 型 的 用 他 们 的 特 殊 价 值 代 替 人 类 的 普 世价 值 , 并 借 以 否 定 人 类 的 普 世 价 值 , 以此达 到剥 夺 世 界 上 其 他 国 家 和 民族 的 特 殊 价值 需要 与价 值追 求 的 强 盗行 为 。 其三 ,普世 价值 不是 永恒 不变 的产物 ,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郝成磊产业经济学学号20130202015一、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普世价值观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说,被世人完全认可并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并不存在。

所谓普世价值观,是指一些数量有限的,所有人都应认同的观念的集合。

西方社会学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观保持人类各宗教、组织、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党派之间在道德底线上的统一,以提前避免人类过度分裂、斗争。

(引用:百度百科)普世价值观的提出,代表着西方学者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思考,也是对世界未来秩序的期待。

但是,现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

我们可以从世界头号强国、号称是人权社会的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位总统看西方的普世价值观。

他们是分别代表了美国的独立、美国的精神和美国的自由,这三个人却压根就不认为存在一个“普适”的所谓价值!在他们看来,先确定谁有资格享受“普世价值”,是首要的前提,这才能实现真正的“普世价值”。

他们就是美国三位总统:华盛顿、杰斐逊和林肯。

林肯,伟大的解放黑奴者。

他又是怎么去解放黑奴的呢?1862年8月22日,在给《纽约论坛报》编辑格瑞莱的信中,林肯写道:“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存奴隶制度,亦非摧毁奴隶制度。

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所以到现在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存在。

不光是对待黑奴,林肯对待自家白人兄弟一样如此。

他所信任的联邦军队指挥官谢尔曼宣称:“我们不仅攻击敌对军队,也攻击敌对人民,我们要让南方的老人和青年、穷汉和富翁都体验到战争的严酷可怕,要让南方未来的几代人不敢诉诸于战争”。

于是,北方联邦军队在南方开展了真正的“焦土作战”,摧毁了一切可以摧毁的民用目标--这是就是美国的传统(解放军进上海宁可自我牺牲也不用重炮,美国联邦军队却把南方的“首都”和多个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在林肯心中,他是坚定的捍卫了“统一”这个普世价值的,那么黑人的自由权呢?南方人民的生存权呢?往后放吧,看看林肯总统是否愿意赋予你们资格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普世价值”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普世价值”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普世价值”观解读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与之相随的是对这些理念的各种理解,学界也因此几番兴起“普世价值”热,各家学说更是异彩纷呈。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普世价值”的基本观点作了一定的研究,就“普世价值”的历史范畴、本质属性以及怎样看待等问题做了简短的综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反杜林论》一、“普世价值”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自由、平等、民主、道德、公平、正义、博爱等概念与“普世价值”的范畴、属性有着精辟的认识。

(一)“普世价值”是一个客观历史范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在这里,作为普世价值之一的“自由”明显具有客观属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又指出:“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

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又必须打上历史时代的烙印。

(二)“普世价值”是一个阶级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就实质而言,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它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观念或理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

并且人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

“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

“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显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一、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

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做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

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

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

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

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

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

试论普世价值论文

试论普世价值论文

试论普世价值论文试论普世价值论文摘要:人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概念是多义的,可以分为客观形态的普世价值与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

对于所有人来说,其跟外界客体的普遍价值关系,由此而言的普世价值,是确实客观存在的。

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就依赖于这种具有极大普遍性的普世价值。

但是,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却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

不过,某些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的确可以达成某种价值共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普世价值;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共识自20xx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大讨论。

时至今日,这场讨论仍在持续。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第一种观点认为“普世价值”是指所有人都赞成并实践的价值观念,这种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有位学者说:“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

”这位学者认为此种普世价值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他批评承认普世价值的论者:“某些人使劲鼓吹的‘普世价值’,其实并不是普世的(抽象的普世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里是具有阶级性的,不过他们把特定阶级的价值观念冒充为‘普世’的价值观念罢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普世价值”是指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种普世价值是存在的。

有位学者说:“所谓普世价值就是当今人类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中,为摆脱严重冲突与对立、构建和谐发展道路所寻求的一类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类价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

”“普世价值既是一种价值理想,又是一种现实活动的价值立场与实践态度。

”他肯定这种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说“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三种观点认为“普世价值”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这种普世价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达成某种价值共识。

普世价值的争论

普世价值的争论

普世价值的争论普世价值的争论——基于文化进化与相对主义解读的文献综述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普世价值与文化相对论成为重要的争论基础,究竟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或者完全没有可能性。

而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众多,包括普世价值的定义、可行性、本质含义等等,也有从媒体、学术、政治、经济等角度做出分析,有的认为所有人存在共同的心理素质与结构,但有的认为这是西方的价值输出。

暂且放下这些争论,如何将普世价值以及与之对应的文化相对论联系在一起,但文化相对论却是基于对文化进化论做出批评出产的,因而,普世价值、文化相对论、文化进化论三者似乎成为了紧密联系的一个圈。

本文将基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以及背后的一套文化逻辑做简要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普世价值;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一、普世价值的疑思在独秀上检索“普世价值”一词,进而出现了如此多的细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球化,人权,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西方,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软实力,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中国。

这些细分的领域看来大致三个立场,一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一个是站在中方的角度,另一个当然是站在西方的角度。

从这三个角度进而产生的是研究立场,研究内容研究取向也进而得到了确定。

所以以此产生的三个观点就是普世价值一定存在,是永恒与超越的;普世价值是一定时间与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它是有规律改变的;普世价值是西方话语的语境下产生的,是一种价值输出。

先来看看普世价值最初的源起,普世价值首先是在西方知识界中使用,其英文为“universal value”,“英文‘universal ’一词有多种含义,主要指‘普遍的’‘全体的’‘通用的’‘宇宙的’‘世界的’等。

与英文‘value’即价值一词连用,意指‘普遍价值’或‘普造价值’(普遍适用的价值)等(汪亭友,2012,3)。

”对于这样一种译法,存在巨大的争议,“‘universal’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不清、语义混乱的语词(汪亭友,2012,5)。

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时下所讨论的“普世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时下所讨论的“普世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时下
所讨论的“普世价值”
林映曦;唐斌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现在社会上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颇多。

价值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普世价值"的提法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内容体系与精神实质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仅不是"普世价值",而且是从根本上反对"普世价值"的。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林映曦;唐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的区别[J], 姚庐清
2.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时下所讨论的"普世价值" [J], 林映曦;唐斌
3.以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思想破解普世价值论的幻象 [J], 金民卿
4.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的区别[J], 姚庐清;
5.以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思想破解普世价值论的幻象 [J], 金民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普世价值非即终极真理摘要:在每一件真理或事实出来前必须根据,历史的发展观为依靠。

所以任何的真理,都会因为历史、时间而被否定,或继续存在。

任何的哲学都不是终极真理。

因此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对历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按照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标准进行评价,才是正确的、科学的。

关键词:终极真理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绝对真理是绝对正确的、毫无错误,是具有灵性和活生生的,是超乎人的理性和感性、也超乎这个物质世界的高于一切的圣洁公义的力量,是完全无敌的极善的存在。

大多数的人们虽然在心里愿意相信存在这个力量,但对于是否真的存在如此战无不胜的力量其实还是并不能完全肯定的。

但是,在人类的每一个人的心中,无疑都企盼或曾今企盼过,希望确实存在这样的力量,这也是人类天生的盼望。

而且,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了这样的企盼,自己的人生也就完全失去了价值。

他们即使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绝对真理的时候,这样的企盼也是人生中不能没有的心灵安慰。

特别是当自己遭遇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时候。

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 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

而“普适”仅仅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

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是普适价值,但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

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真的是终极真理?一.关于终极真理的探讨终极真理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只是相对人类的一个概念。

它本身在茫茫宇宙中不代表什么,而只是从人类这种生物的理解眼光去看,是一种更全面的解释。

但是,没有所谓真正终极的东西,在寻找到这样一个真理之后人类又会趋向于更深层东西的挖掘,就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弦”的追寻,永无尽头没有人可以断定我们的终极是什么东西,是宏观的无限扩张?抑或微观的无穷递减?其实自始至终,人类都是在对自己进行剖析,科学探索履行着追寻和解构两种任务,所有的文艺都一样,殊途同归。

我们寻找的也只是一种适合三维,适合人类本身的解释,而离真正全面的理论还不是一般的距离。

终极真理既指具有终极意义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又指德国哲学家杜林主张的真理观。

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是永恒的、终极的,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 (即真理)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真理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的永恒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真理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指出,"永恒真理"是存在的,如二乘二等于四,等等,但这些不过是对一些极简单的现象所做的肯定,对认识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恩格斯指出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每一件真理或事实出来前必须根据,历史的发展观为依靠。

所以任何的真理,都会因为历史、时间而被否定,或继续存在。

任何的哲学都不是终极真理。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意即,我和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同时存在的。

认识到这一“平等原则”,这就可以推出万物的是非观皆平等的结论。

而实际上的情况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的是非作为万物的尺度,而不是天下万物的共同是非。

举个例子:世人以西施、王嫱为美,事实上确也西施美貌沉鱼、昭君芳容落雁,于是人们以“沉鱼落雁”来形容美女,这就是很典型的将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做法。

实际中存在另一种情况:鱼雁见西施昭君以为丑不忍睹有碍观瞻,于是不该看的不看,于是沉矣落矣,可以全生、可以保亲、可以尽年。

这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而人们无视鱼雁的审美观而把自己的是非美丑强加到他物身上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再以道观之,即从超脱于万物的角度来看,无所谓世界大同的是非,只有各物自己的是非。

人与物的关系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

同样道理,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学说,都有自己的是非和真理,但这些都不是天下公认的真理。

二.普世价值是否即终极价值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但是,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都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又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民主、自由、人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标榜为“普世价值”。

1.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民主,自由,人权,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现形式上,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人权,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指的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的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有色人种。

在这个宣言通过两年之后,一位名叫德古兹的法国妇女,因为起草了《女性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妇女投票直到一个半世纪后才在法国实现。

再比如说民主,美国建国之初,从华盛顿到亚当斯到杰斐逊,都绝口不提民主,麦迪逊更认为:“政府若采用民主形式,与生俱来的就是麻烦和不方便。

”可见,民主,自由,人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着的。

西方国家民主,自由,人权的一步步发展,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通过艰苦斗争甚至是以血为代价换来的。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美国黑人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平等权利发出的呐喊。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进行的大罢工而设立的。

像这样的抗争,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数不胜数。

可见,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绝不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那样像田园诗般的美好,他不是资产阶级所恩赐的,也不是“天赋”的,不能说成是所谓“普世价值”。

2.共产主义的普世价值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普世价值”,理由是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这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已被无数的实践证实,是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结论。

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

然而在资产阶级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普遍真理,相反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异端邪说。

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自诞生时起就遭到国际资产阶级的疯狂扼杀,马克思主义被当作幽灵一般看待。

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不是所有阶级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南方周末(2007-12-18,唐逸《什么是普世价值》)]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是没有搞清楚“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的区别。

个别“普世价值”论者别有用心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的论断,是有别的想法,是想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承认这一论断,则有利于为“普世价值”辩护;反对这一论断,则有利于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可以明确回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并非适用一切人、适合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

3.不存在永恒存在的普世价值在社会领域,价值认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内容、价值判断的标准,总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下,人们赋予同一个价值观念以完全不同的内涵,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观念。

比如,人们喜欢议论公平,有人还把它说成是永恒的、人人都追求的东西,似乎这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念了。

然而在不同社会里,公平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恩格斯在批评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永恒的公平”时,给公平下过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他说: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

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正如米尔伯格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特别是上升到思想理论层面的系统化的价值观。

价值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生活在不同阶级地位中的人,在价值认识、价值取向乃至价值观念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本阶级的属性。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认识都具有阶级性(比如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价值,当然也存在着具体的历史的差异),但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社会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一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尤其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表达,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承认价值观念的“阶级性”,就必然要否定它的“普世性”。

可以有这个阶级的价值观、那个阶级的价值观,但不可能有超越一切阶级并凌驾所有人之上的价值观念。

即便人类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会存在什么“普世价值”。

因为那时的社会虽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人们的价值观念没有了阶级性,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扬,因主体个性上的差异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时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价值认识也会有历史性的变化,不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

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认识也不是“普世”的,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始终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相一致。

因此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对历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按照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标准进行评价,才是正确的、科学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阶级性与价值的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根本体现。

比如对苏联剧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

站在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必然认为苏联剧变是一件好事,是“历史的进步”。

而站在广大苏联人民的立场上,按照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会认为,苏联剧变是历史的悲剧,是历史的倒退,它给广大苏联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