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
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
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
移民族群结构。
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
(三)地理位置与岭南文化特性:
1、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
2、岭南文化特征:移民性、商业性 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
第三讲:岭南民系源流——百越民族与岭南民系
(一)纷繁融汇的百越人
1、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越)、诸越。古代常泛指南方地区。
2、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3、《汉书·地理志》有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二)南越
1)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越”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南越即是“南人”的意思。
(2)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
(3)南越人的特征:
(一)习于水性,善于用舟。(二)流行断发文身、拔牙之俗。(三)喜食蛇蚌贝蛤之类。(四)干栏式巢居。(五)越人有猎头,食人之风。(六)南越人有信鬼、鸡卜之俗。
(三)西瓯
(1)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
(2)《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之始。
《郡国志》“郁林,西越也”《寰宇记》:“郁林……即古西瓯居”。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
(四)骆越
(1)骆越的称谓源于“雒田” (骆田),是因当地土著居民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
(2)《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
三、岭南地缘与岭南民性
(一)商业精神与价值取向(二)海洋赋予与开拓精神
(三)务实观念与世俗倾向(四)边缘文化与独特个性
第四讲:吸纳与渐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分期
一、宏观视野下的岭南文化:
1、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另一面。
2、岭南文化在它的渐进发展中,逐渐由弱变强,由隐性文化走向显性文化,对中华整体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要深入理解岭南文化,应从开放、融会的层面去探究,从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去把握。
4、岭南文化善于吸纳融汇新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许多西洋的文化元素,然而,岭南文化却仍坚持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及其自身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二、缺席的他者——番禺期的岭南文化
(一)缺席之域:
1、番禺期的岭南是“化外之地”
2、番禺期的岭南是蛮夷之地
3、番禺期的岭南是不便之地(二)缺席之势:
1、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岭南文化是非主流文化
2、中原文化是强势文化,岭南文化是非强势文化
3、中原文化是显性文化,岭南文化是非显性文化
(三)缺席之本:
1、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当时仍处于隐性发展状态。
2、岭南文化是蓝色块文化,具有异质性、独特性、边缘性等海洋文化特征。
三、汉化的定型——广信期的岭南文化
(一)汉化之基
1、军事之基:汉武帝平定岭南(南越)
2、政治之基:岭南治所的北移
即:由番禺(今广州)移至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
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此地为贺水、漓江汇合流入西江处。
3、思想、文化之基: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3)处于强势的中原农耕文化
4、生产、科技之基:
(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2)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二)汉化之形:
1、岭南经学的开创与发展
如:三陈祖孙;陈钦、陈元、陈坚卿。陈钦(著)《陈氏春秋》
2、士燮游学京师。
3、其他文化活动活跃
4、丧葬汉化化
5、汉越杂合,粤语形成。
四、海外的激活——广州期的岭南文化
(一)士燮家族与广州之名
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16年,在士燮死后采纳吕岱建议,将交趾(交州)的南海、苍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