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参数
最新地球基本参数
地球基本参数地球基本参数2009-07-27 10:27:23| 分类:自然哲学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地球的基本参数:平均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平均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扁率: f = 0.003352819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万有引力常量为 G=6.67x10^-11 N·m2 /kg2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表面温度: t = - 30 ~ +45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地球自转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
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
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心引力常数
从法方程的制约性来讲,对椭园轨道的探测器是不利的。这时可改变观测量为平均角速度n及轨道长半轴a的 办法来达到目的。
在利用激光测月定位技术中,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两个质点之间是互相吸引的,这就是说,在地-月系 统中,不仅地球吸引月球,使月球具有加速度a,同时月球也吸引地球,使地球具有加速度A。设地球质量M,月 球质量m,由牛顿第二定律知,所以月球加速,同理,地球加速度。
通过近十几年来较为精确的测量,发现GM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得到表征这种变化的规律,利用 1963~1979年由各种方法测得的、标准误差小于0.8km3/s2的GM值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其变化如图《地心引力 常数随时间的变化所示。
特点及原因
特点及原因
近年来,通过对飞向月球的火箭加速运动的观测分析,发现地心引力常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表列出了国际 天文协会(IAU)给出的一些年份的GM值。
由以上观测数据可知,GM值的变化有以下2个特点: (1)GM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令K=GM,则有:,或。 (2)GM值每年的下降值各不相同,即逐年下降值是不均匀的。 地心引力常数值变化的原因:地心引力常数值逐年下降的原因是由于万有引力常数和地球质量两者联合变化 的结果。
测定
测定
地心引力常数的确定最好是用无线电测距法、激光测量法、多普勒法和射电干涉等方法对已发射的离地球甚 远的其它行星的空间探测器在其轨道的被动段测定,这样可以使观测更好地接近二体运动条件。如果利用地球人 卫观测方法确定地心引力常数,必须要足够准确地顾及地球引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特别是对卫星运动的平均角 速度n和轨道长半轴a的影响。
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的基本数据(1980大地测量标准系统)1979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大会通过了以下列最新大地测量常数为依据的“1980大地测量标准系统”: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58±1.2)m·s–1万有引力常数 G=(6672±4.1)×10–14 m3·s–2·kg –1地球自转角速度(概略值)ω=7292115×10–11rad·s–1包含大气层在内的地心引力常数GM=(39860047±5) ×107· m3·s–2=(35±0.3)×107· m3·s–2纯大气层的地心引力常数 GMA力学形状系数(不包括因潮汐所引起的永久变形)=(108263 ±0.5) ×10–8J2=(–254±1) ×10–8J3J=(–162±1) ×10–84=(–23±1) ×10–8J5=(55±1) ×10–8J6地球赤道半径a=(6378137±2)m赤道上的标准重力 r=(978033±1) ×10–5m·s–2e扁率 1/f=(298257±1) ×10–3=(6263686±3)×10 m2·s–1大地水准面上的位势ω三轴参数(概略值)=90000赤道椭圆扁率 1/f1=15°(西经)赤道面椭圆的长轴轴向λ1重力潮汐常数(现用值)δ=1.16c和G的数值及标准误差引自“CODATA物理常数系统(1973)”。
其它常数的标准误差均为实际精度。
ω值所给出的数据准确到最后一位。
【初中地理】地球基础知识
【初中地理】地球基础知识地球的质量与数据卡文迪什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
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我们把地球看作一个均匀的质量,而忽略其他天体的影响,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kg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计算为5.954*10^24kg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
则为5.965*10^24kg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r=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不变),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被视为粒子,月球质量被设定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直到十六世纪时,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要太空探测器就能知道,但直到20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
当然,从太空获取它的图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地球的空间图像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台风(飓风)的预报非常有帮助,从太空看到的地球非常美丽可爱。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核5150~6378内核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试述地球的几个基本的物理特征
试述地球的几个基本的物理特征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重力,温度,磁性。
地球的密度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根据地震资料得知,地球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变化,推测地核部分密度可达13g/cm3 左右。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水星(5.4)相差不多,月球(3.341)和火星(3.95)的密度都比地球小,其它行星的密度就更小了。
当前很重视和其它星体对比来研究地球。
地球的重力地球的重力一般是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
重力加速度是度量地球重力大小的物理量。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各处的重力加速度应该相等。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形状的不规则,造成各处的重力加速度有所差异,与海拔高度、纬度以及地壳成分、地幔深度密切相关。
但同时,重力是呈现出一种向均匀分布靠近的趋势。
这便是重力均衡。
而关于重力均衡,有两种均衡理论,分别是艾利均衡和普拉特均衡。
艾利均衡是指,把面积相同、密度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块体放在液体中,在重力作用下,露出水面越高的块体沉入水下的部分越深,以此保持块体之间的平衡状态。
艾利认为大山好像冰山浮在海洋里一样,其表面和底面有相应而又相反的形象,故地面较高的地壳部分其底面也较深,大山区的底部都存在“山根”。
普拉特均衡是指地壳的界面是统一的,不存在根。
平原物质少,但是密度大;高地物质多,但是密度小。
同样可以符合压力均衡的结果。
但是自然界永远都不是理想情况。
科学家通过地震波分析等手段观察到,自然界的重力均衡通常都是两种模型综合作用的结果,即高地有根,而且不同区域的密度也不一样,综合结果达成重力均衡的效果。
地球的温度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地球基本参数
地球基本参数2009-07-27 10:27:23| 分类:自然哲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地球的基本参数:平均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平均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扁率: f = 0.003352819质量: M⊕= 5.9742 ×10^24 公斤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万有引力常量为 G=6.67x10^-11 N·m2 /kg2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表面温度: t = - 30 ~+45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地球自转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
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
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
地球基本的物理性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①密度: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
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g/c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 5.56g/cm3剧增到9.98g/c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2.9g/cm3左右突然增至3.32g/cm3。
各圈层物质密度的大小及变化见表3.1。
②压力: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
在地内深处某点,来自其周围各个方向的压力大致相等,其值与该点上方覆盖的物质的重量成正比。
地内的这种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
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
如果知道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
③重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
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
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
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称为重力。
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
离心力以赤道最大,向两极离心力逐渐减小为零,所以,在引力与离心力的共同引响下,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
④温度: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在地壳表层,由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称为外热层。
外热层受地表温差变化的影响由表部向下逐渐减弱,外热层的平均深度约15m,最多不过几十米。
在外热层的下界处,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年平均气温,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
地球基本的物理性质
关于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1.物理参数平均半径:6,372.797 km赤道半径:6,378.137 km极半径:6,356.752 km表面积:510,065,600 km²体质积:1.083 207 3×1012 km³重量:5.9742×10^24 k 平均密度:5,515.3 kg/m³表面重力:9.780 1 m/s²(0.997 32 g)逃逸速度:11.186 km/s(≅39,600 km/h)自转周期:0.997 258 d(23.934 h)赤道自转速度:465.11m/s 转轴倾角:23.439 281°北极赤纬+90°反照率 0.3672.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 5.517g/cm³,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 2.65g/cm³,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根据地震资料得知,地球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变化,推测地核部分密度可13g/cm³左右。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水星(5.4)相差不多,月球(3.341)和火星(3.95)的密度都比地球小,其它行星的密度就更小了。
当前很重视和其它星体对比来研究地球。
地球的重力一般是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
而万有引力F=m1m2/r²,由此可知,重力与地球质量(m1)和物体质量(m2)的乘积成正比,与地球和物体二者质量中心的直线距离平方(r²)成反比。
地表重力因还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各点与地心距离的影响,故各地并不相等,且随海拔和纬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据计算:在两极,重力比赤道地区大 0.53 %,也就是说把在两极重 100kg 的物体搬到赤道地区时,则变成 99.47kg。
通常用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即重力加速度(g)来表示各地的重力大小。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 通过( 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臵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 气校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 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gF)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时的波 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质时还会发 生折射现象。
经验公式:
ρ=0.27VP+1.07
VP—地震纵波
地震波的类型
• 纵波(P) 、横波(S)和面波(M)
地震发生后,设在 全球各地的地震台 站先后接收到地震 的纵波(P)、横 波(S)及沿地面 传来的面波(M)
弹性
刚 性 破 裂
塑性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变形条件下, 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地球的弹、塑性表现方式
弹性表现: 固体潮; 地震波
塑性表现:
地球的形状——旋转椭球体;
岩石的褶皱变形
Hale Waihona Puke 弹性表现一:潮汐与固体潮
•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地核
地心
b.
减 小
内地核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G
二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
根据地磁三要素的分布规律 可以计算出某地地磁三要素的理 论值。但是,由于地下物质分布 不均,某些地区实测数值与理论 计算值不一致,这种现象叫地磁 异常。
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球外部的温度,其热力来 自太阳辐射能;另一种是地球内部的温度,其热力 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以及 重力分异能、化学能和地球转动能等。根据地温的 来源和分布,地下温度带可分为以下三层:
(1)变温带。地表层不很深的部位,其平均深度大 约为15 m,温度来自太阳辐射能。
地球的物理性质
3.地压 地压是指地球内部的压力,主要是静压力。它是由上覆岩石的重量引起的,
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见表)。地压还包括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应力。在 各地区,由于当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具体地段的压力可能较表列数据略有增减。
地球的物理性质
4.地温 地温又称地热,系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球的温
地球的物理性质
5.地磁 地球类似一个巨大的球形磁体
,在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 地磁场有磁南极和磁北极之分。公 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就已 利用磁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后来人们发现地磁极与地理极的 位置是不一致的,两者交角为11.5° 。 地磁的三要素如下:
(1)磁偏角。磁偏角是指地磁 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磁偏角 的范围为-10°~+2°。
通过对岩石中剩余磁性大小 和方向的研究,可以追溯地质历 史时期地球磁场的特性、变化和 磁极移动情况,对研究大规模的 构造运动历史、古气候及探索地 球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某点的重力值只与该点的纬度有关,沿经度没变化, 其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位于两极和赤道。
2. 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广义上讲,即实测的重力值与正常值之间 的差。
重力校正:为了了解地壳中物质密度变化,消除高度 和地形的影响,把实测重力值校正到相当于海平面高 度时的重力值,这一过程称为重力校正。
但实际测量却发现,地表常见沉积岩的平均密度只有 2.60g/cm3,地表出露的花岗岩的密度为2.85 g/cm3,显 然,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大于地表。
地球内部的密度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 时的波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 质时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地内密度测量有三处突变,反映了 密度(和物质)的不连续;
实际补偿方式=密度补偿(37%)+深部补偿(63%)
4.地球的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 的静压力。
10km处压力:3,000大 气压
33km处为12,000大气 压
地心达360万大气压
(1大气压=1.01325*105Pa)
压 力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图 3—6 地球内部 压力分布曲线
第四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 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包括:重力、密度、弹 塑性、重力、压力、磁性、地热、放射 性、电性等。
了解、掌握和正确应用地球的物理性质 是打开地球奥秘的重要手段。
Earth
一、 地球的质量、密度和弹塑性
1、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质量为:5.9472×1024t 根据质量和体积计算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根据地震资料得知,地球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变化,推测地核部分密度可达13g/cm3 左右。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水星(5.4)相差不多,月球(3.341)和火星(3.95)的密度都比地球小,其它行星的密度就更小了。
当前很重视和其它星体对比来研究地球。
地球的重力一般是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
而万有引力F=m1m2/r2,由此可知,重力与地球质量(m1)和物体质量(m2)的乘积成正比,与地球和物体二者质量中心的直线距离平方(r2)成反比。
地表重力因还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各点与地心距离的影响,故各地并不相等,且随海拔和纬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据计算:在两极,重力比赤道地区大0.53 %,也就是说把在两极重100kg 的物体搬到赤道地区时,则变成99.47kg。
通常用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即重力加速度(g)来表示各地的重力大小。
如在赤道的重力为978.0318Gal①,在两极为983.2177Gal。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
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比理论值大的称正异常,比理论值小的称负异常。
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区,就常表现为正异常;而存在一些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石油、煤、盐类以及大量地下水等,就常表现为负异常。
异常的大小取决于矿石与周围岩石的密度差、矿体的大小以及矿体的埋藏深度。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进行找矿和地质调查,这称为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地球概论》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地内密度的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地核密度远高于
地幔密度。
(2)原因
z 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垂直分异,重物质下
沉,轻物质上升,地内物质按密度分成圈层,深度越大,密
度越大。
z 压力作用:物质在不同压力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密度,在地球
内部巨大的压力下使地内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三.地球的重力和压力
垂直分量Z
2.地磁倾角I:
定义;磁力线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即F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分布:自磁赤道向磁两极增加(00~900)
由于磁倾角的存在,在罗盘的“指南针”上有一圈铜丝。
3.地磁偏角D:
定义: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即水平分量H与北向分量X之间的夹角。)
由于地磁极与地极不重合,磁力线和经线分别指向地
地球的形成是在引力收缩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地内密度的 升高,质点之间相互碰撞生热。
3.重力分异增热 4.自转减速增热
个口袋形的范围内。
地球磁层即指上述范围内的磁场。这是继大气层、电离层之外的
又一道保护层,可抵挡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辐射。
二.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一)质量(测定原理)
地球质量的测定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的,即F=
如图:设地球质量为E,半径为R,
二物体质量分别为M、m,
其距离为,
地球对m的引力为F,
M对m的引力为f,
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磁性、质量和密度、重力和压力、
地内温度等。
一.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化球体,在地球周围及其内部存在有一个微
弱的磁场,称为地球磁场。
(一)地球磁场
部分地球体的有关参数
详细描述
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千米。外核的高温使得铁和镍处于液态状态,而内核的高压则 使得铁和镍保持固态。外核与内核的物质组成和状态对地球的磁场和热传递过程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参与 了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 正常运转。同时,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地球的环境 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 节气候,动物的迁徙和活动也会影响气候模式。此外 ,生物的生存还对地球的地形地貌产生了影响,如植 被覆盖的地表形态和水生生物对水域形态的影响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生物圈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和它 们的生存环境。生物圈中的生物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 持平衡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生物圈的特点还包括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这些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物对地球的影响
总结词
生物对地球的影响巨大,它们参与了地球上的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对地球的气候、地形和环 境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据估计,地球上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其 中许多物种仍未被发现或描述。生物种类的 分布受到地理、气候、生态系统和物种相互 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多 样性程度和物种组成各不相同,反映了地球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物圈的范围和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水 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生物圈的特点是具有自我 调节和维持平衡的能力。
地球基本知识点总结
地球基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基本参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近似于扁球体的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南北极半径为6356.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约23小时56分4秒,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的构造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较薄的一层,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和一小部分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地壳和地幔构成了地球的地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壳一般由基质和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重要的部分,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核的半径大约为3480千米。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稀有气体和水汽。
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中间层、热电层和外部大气层。
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400千米。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
地球上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水资源可以分为淡水资源、咸水资源和冰川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存在于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饮用水和农业用水。
地球上的咸水资源主要存在于海洋中,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渔业资源和交通运输的基础。
地球上的冰川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和北极地区,它们为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行星,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可能是从海洋中来的,随着生命的演化,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等。
地球上的生物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参数胡经国这里所说的地球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内部的压力;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的磁场。
一、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度㈠、地球的质量(Earth's Mass)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质量M=gr2/G≈5.965×1027克,约等于5.97×1024千克。
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
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2克/厘米3。
㈡、地球的平均密度(Earth's Average Density)1、地球的平均密度数值组成地球各部分的物质密度分布。
占地球表面积3/4的水的密度约1克/厘米3;地球表层岩石的平均密度为2.7~2.9克/厘米3。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8克/厘米3,约等于5.52克/厘米3。
2、地球内部密度随深度的分布一般情况下,地球内部密度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
地球深部物质密度更大。
根据地震波速变化和某些假设可以推导地球内部密度。
例如,布伦密度分布模式(Bullen,1970)假设:①、地球近似由同心球层组成,平均地壳厚度15公里;②、地幔顶部密度3.31克/厘米3;③、地心密度13克/厘米3;④、取地球转动惯量为0.3309Mr2。
根据上述假设,采用各种经验关系式和其它有关数据得出的地球内部密度分布如下表所示:深度(km)地球内部密度(克/里米3)0~15 2.0~2.4815~350 3.31~3.52350~850 3.56~4.44850~2878 4.44~5.622878~4711 9.89~12.265161~6371 12.27~13.0二、地球的重力(Earth's Gravity)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成为地球的重力。
重力场强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在厘米·克·秒单位制中,重力场强度的单位为达因/克,即厘米/秒2(为了纪念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又把厘米/秒2称为伽)。
㈠、纬度和高度对重力的影响1、地面重力随纬度改变而不同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385公里,所以赤道上的引力为981.4伽,两极的引力为983.2伽,二者相差1.8伽。
某处的离心力与该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赤道上离心力最大,为3.4伽,在两极为0。
重力加速度由地面引力减去离心力得到;在赤道处为978.0318伽,在两极处仍为938.2177伽。
由此可见,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由纬度变化引起的重力差异不超过 5.2伽。
赤道和两极重力之比约为189/190,即一个物体在赤道上是189公斤,而它在两极处则是190公斤。
2、在地面以上,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约每升高1公里降低0.3086毫伽。
㈡、地球内部重力垂直分布地球表面最大的离心力只有3.4伽,为引力的1/288。
地面以下,离心力更弱。
因此,地球内部重力场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地球引力场。
一般认为,从地面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值大致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达到极大值,约为1080伽。
从2900公里处到地球质心,由于地核物质密度很大,因而致使质量减小的影响远大于距离减小的影响,重力急剧减小。
在地心处,整个地球对于质心的引力完全相互抵消,重力值为0。
地球内部重力的垂直分布(布伦)深度(公里)重力加速度(厘米/秒2)0 982.215 983.260 984.7350 994.3650 998.1850 996.12700 10502878 10804561 6304711 5905761 4306371 0三、地球内部的压力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大气的压力;地下的物体不但受到大气压力,而且还受到上覆岩层的压力。
地球内部压力P的大小,取决于深度h(上覆岩层厚度)以及平均密度ρ和平均重力g三个因素,即:P=ρgh。
在离地面不太深的地方,深度每增加1公里,地下压力大约增加270个大气压(取岩石密度为2.7克/厘米3,g=980伽)。
地心处的压力可能为350万个大气压。
尽管地心物体没有重量,但是由于该处要承受从地面到地心厚达6371公里的岩石柱的全部压力,因而地心是全球压力最大的地方。
四、地球内部的温度㈠、温度垂向分布在地球内部,深度越大、温度越高。
地表以下40~50公里,每公里增温20~30℃。
再向下,增温减慢。
研究表明,在地球表层即地壳部分,温度升高很快;进入地幔以后,温度升高的速度降低;到了地核,温度虽有升高,但升温速度更为缓慢;直至地心,达到最高温度。
估计,核幔边界的温度在2480℃以上;地心温度不超过3000℃。
㈡、大地热流1、大地热流与热流值单位时间内、自地球内部高温处向地球表面低温处、在单位面积上流过的热量,叫做大地热流。
据研究,地球热流平均值为60~70mW/m2;现在每年流出地面的热流为2.4×1020卡;相当于300多亿吨煤燃烧放出的热量。
2、热流值分布无论在大陆或海洋,热流值都随具体的地质环境(如地质构造及地质年龄的新老等)而改变。
在前寒武纪地盾和海沟区,热流值最低;在海岭、弧后盆地和大陆裂谷区,热流值最高。
㈢、地球内部的热源研究表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含量最多的是酸性岩。
1吨花岗岩(含铀18.5克和钾337900克)每年可产生8.2卡的热能。
由此推算,地球内只要有20公里厚的花岗岩层,就能弥补每年通过地表向外流失的热量。
但是,酸性岩密度低,仅仅集中在地球上层即地壳中,它们之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只能影响地球的上部。
地球深部的热源问题,近年来正在研究之中。
五、地球的磁场(Earth's Magnetic Field)地球是一个磁化体,磁针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受到磁力的作用而指向南北方向。
地球的磁北极吸引着磁针的南极,而地球的磁南极则吸引着磁针的北极。
据人造卫星高空测量计算,现在地磁北极在北纬78.5°、西经69°。
地磁北极与地磁南极的连线,叫做地磁轴。
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交角为11.5°。
在两个磁极中间有一条与地理赤道(Equator)很相近的圈线,即磁倾角为0(零)的那条等值线,叫做磁赤道(Magnetic Equator)。
㈠、地磁要素地球磁场的特征可用地磁要素——磁场强度(F)、地磁倾角(I)和地磁偏角(D)来确定。
1、磁场强度单位磁场强度F以奥斯特为单位。
在无限长直导线中,当通以10安培直流电时,在距此导线2厘米处的磁场强度称为1奥斯特;也就是对于1个单位磁极的作用力等于1达因时的磁场强度称为1奥斯特。
由于地磁强度不超过0.68奥斯特,因而为了方便起见,在磁法勘探中常用的磁场强度单位为伽马(γ)。
1奥斯特等于105伽马。
2、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磁场强度F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即磁场强度F的水平分量H,称为水平强度;磁场强度F的垂直分量Z,称为垂直强度。
3、磁倾角和磁偏角磁场强度F与水平面的夹角I称为磁倾角(Magnetic Dip);磁场强度F的水平分量H与正北方向的夹角D为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
在习惯上,磁偏角是指地磁北极对于地理北极的偏角。
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以东称为偏东,为正;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以西称为偏西,为负。
此外,水平分量H还可以分解为向北(X)和向东(Y)两个分量。
4、地磁场强度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根据X、Y、Z和H、D、I,我们便可以确定地磁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磁倾角I在磁赤道处为零,向南或向北磁倾角逐渐增大;当磁倾角为90°时,水平强度H为零,该地点就称为磁倾极,它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⑴、等偏线和等倾线等偏线汇聚在南、北两磁极区,将全球分为负偏区和正偏区。
等倾线大致平行纬度线。
零倾线在赤道附近,称为磁赤道。
磁赤道以北,磁倾角为正;以南为负。
磁倾角I=90°为磁北极;反之为磁南极。
磁北极和磁南极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甚至会发生倒转。
⑵、水平强度、垂直强度和总强度地磁场水平强度H:大致沿纬度排列。
赤道附近最大,两极处为零。
全球各点H都指向北。
地磁场垂直强度Z:大致与等倾线相似。
磁赤道上为零。
向两极绝对值增大。
北半球Z方向向下,为正值;南半球Z方向向上,为负值。
地磁场总强度T:大致沿纬度分布。
由磁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㈡、地磁场的变化1、地磁场变化的划分地磁场的变化可分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
短期变化又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
平静变化是指经常出现、有一定周期和规律的变化。
它包括:与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有关的太阳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干扰变化的产生原因很多、比较复杂。
小的干扰变化都是地区性的;而大的干扰变化则是全球性的。
其中,磁暴变化的幅度可达几千伽马。
磁暴的产生与太阳活动、空间电流、宇宙射线、极光和高空辐射带有关。
在消去各个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以后,就可以得出地球基本磁场的长期变化。
地面各点地磁场长期变化不同。
地磁变化率最大的点称为长期变化焦点。
这个长期变化焦点目前正在缓慢地向西移动,平均每年移动大约0.3°。
有人认为,该长期变化焦点向西漂移可能是由于地幔和地核在转动上的差异而造成的。
2、地磁场短期变化⑴、平静变化按一定周期连续出现的平静而有规律的变化。
例如,地磁日变、季变等。
⑵、干扰(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的变化。
例如,磁暴、地磁脉动等。
磁暴是一种几乎全球同时发生的强烈磁扰动。
一般认为磁暴的产生与太阳黑子出现有关。
3、地磁场长期变化随时间变化,缓慢、周期长。
㈢、地磁场的成因现在流行的地磁场成因假说是自激发电机假说。
它的主要依据是:A、地核是一个导电的流体;B、地核中原来就存在着微弱的磁场;C、地核流体中具有差异运动或对流运动。
在这种前提下,地核物质和原来存在的弱磁场相互作用,就会引起一种自激发电机效应,使原来的弱磁场加强,从而形成现在的基本磁场。
由于目前还没有取得观测数据,因而这种说法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
通过比较前人从理论地磁得出的核幔接口流体运动速度,和从地震学得出的下地幔结构发现:地磁极变化路径与下地幔地震波高速区相对应。
这表明,地磁极性倒转,不仅与外核流体运动有关,而且还受控于下地幔结构的变化。
2020年4月23日编写于重庆2020年5月11日修改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