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7d5dbee519e8b8f67c1cb9ec.png)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二、结构与力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三、结构的分类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
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
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一、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2
![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2](https://img.taocdn.com/s3/m/130ea0a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b.png)
2.1 初识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室内装潢设计
桥梁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建筑设计
服装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发型设计
产品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定义:设计是围绕目标人群的具体需求,经过 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最终通过具体形式 (模型、图纸、文本及电子文件等)表现的创 造性活动。
结构的更新
马车
蒸汽机车
动力的改变
现代汽车
工艺的进步 福特T型车(内燃汽车)
设计能够让技术实现其价值,并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结论
•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设计是技术
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核心过程,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但是,设计也要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技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两者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需 要发明和革新,而设计是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的核心过程,催化了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了 技术的发展。但是,设计也要依赖于技术的发 展水平。
作用:根据设计,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某项技 术项目,或通过加工制造成为产品或作品
二、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1、技术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现代社会陶瓷作品
古代社会烧制技术
金属机械产品
采矿技术
挖掘技术
冶炼技术
吊车、起重机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化设备 高大建筑的施工
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二、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2、设计为技术实现价值
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学业考试知识点复习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学业考试知识点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170c7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3.png)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知 识 第二章 流程及其设计 框 架 第三章 系统及其设计
第四章 控制及其设计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第一节 初识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与功能: 1、结构是指物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确定的搭配和排列决定了 物体的性质和形态。结构本质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 2、结构的各组成部分,通常称为构件;物体的主体框架与构造形式称为架构。 二、常见的结构类型 1、实心结构(大坝、墙体、城墙) 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CD
C.适当增加底面支撑面积
D.升降架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
5.我国建筑物南北差异较大,其中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由矩形的拱、斜的昂和方形的斗、升等组成,一般位于柱与梁之间,把 建筑物的屋楼挑出定距高。 不同时代、不同造型的斗拱, 成为学者判 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2、框架结构(房屋的门、窗)通常由杆件组成。 特点:有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3、壳体结构(梁、拱、桁架)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 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第二节 典型结构分析 一、单杠结构分析 1、单杠的构件有杠体、立柱和拉杆。杠体是
器械的主体,立柱和拉杆共同支撑杠体并承受荷载。 2、拉伸、压缩与弯曲 (1)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或大小的改变,
6.为了保证安全,传统家用压力锅的使用过程中,要先释放锅
内气压后才能打开锅盖。 从流程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 . “放气”和“开锅盖"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
B.“放气”和“开锅盖”都是流程中的环节
A
C.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地质版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地质版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2bf34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7.png)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掌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技术与设计的定义和区别2. 技术的作用和意义3. 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 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技术与设计的定义和区别,阐述技术的作用和意义,讲解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4. 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总结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相关章节。
2. 案例素材:实际案例图片或视频。
3. 设计工具:如画图软件、模型制作材料等。
4. 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4. 总结反思:检查学生在总结环节中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提供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设计和创新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及时给予教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七、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质出版社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全套PPT课件
![地质出版社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9d3922650e52ea5418981f.png)
案头学习或工作时,大家都希望台灯具有方便调整高度的 功能。如果用一根能方便弯曲的软管去支撑台灯灯头,会是什 么结果呢?在用手施加的外力作用下,软管可以弯曲到人们所 期望的程度。可是,当手松开的时候,软管将会反弹,弯曲的 效果不尽如人意。蛇皮管台灯可以满足上述功能需求。因为, 只要适当地弯曲蛇皮管,就可以获得理想的采光。蛇皮管作为 这种台灯中的一个主要部件,主要起到支撑灯头、灯罩的作用。
二、结构的功能与分类
上面各例留下了许多问题:板凳、吊车与吊桶、蛇皮 管台灯的功能是什么?凳腿与凳面、吊车与吊绳以及台灯 座、灯头与蛇皮管之间是怎样搭配和排列的?它们在使用 中各受到哪些外力的作用?
1.结构的含义与功能
结构的含义与功能板凳,采用榫卯或钉子连接、腿之间 加掌或不加掌、用四条腿或是三条腿,板凳的结实或不结实、 稳定或不稳定,是不一样的,这些形态和性质都是由结构决 定的。
一、结构实例展示 ——结构的概念
实例1
三张板凳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先从“怎样构造”的角度进行讨论。
想一想:如果第一个板凳断了1条腿,或者将 板凳的4条腿都做成直上直下的形状,那么人坐在 上面还能像原来那样稳当(稳定)吗?第二个板 凳的两条断掌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个板凳的那条 长掌又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用钉子或螺钉连接,制作不是更 方便吗?为什么要用榫卵连接?
(1)实心结构:
(2)框架结构: (3)壳体结构:
问题思考
各种头盔,常见的都是圆弧形结构。为什么 这样做呢?当这种头盔受到外力冲击时,外力将 由弧面整体分担承受,抵抗变形。如果将这种头 盔做成长方体形或是多面体形的,受外力冲击时, 外力将主要由接触点所在的小平面承担,易使壳 体变形。联系实际生活,找出一些圆弧形壳体结 构、多面体形壳体结构的实例,指出它们的应用 场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ef144e8e9951e79b8927d1.png)
系,辨证地论述了设计在技术中的地位,以及设计
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站在技
术发展的高度来理解设计。
设计是技术发明与革新的核心,本章总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对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本 章与第一章衔接,为后几章的学习铺平道路,因此 成为全书的关键章。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将对全书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2. 既突出面向农村的特色,又注重兼顾 不同地域和不同教学条件的学校开课的需求 ,使全国各类普通高中都能从本身实际出发 进行正常教学。
3. 牢牢把握“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 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的精神,突出技术课程内容的基 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教学目标。
第二节,介绍工具与设备常识。工具与设备也是人 类技术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系列。这里 选择了最为常用,与学生比较接近的木工和钳工两 个工种的基本工具设备及其使用进行了简介。
第三节,介绍工艺常识,包括工艺的含义,一般的 工艺过程及典型工艺过程示例,加工制造领域的一 些常用工艺等等,这些都与设计工作者有一定的关 系,是学习“技术与设计”需要了解的。
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而且,由 于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训练 过程,因此,这也将是本章的难点。
技术与设计1
第五章 再创设计新意
本章分为四节。展示技术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方 案优化及产品的使用说明。
第一节怎样实现创新设计,是实现创新设计、优化方 案的思想基础。第二节认识技术测试,是进入一项技 术设计最后环节的科学手段,是评价与优化设计的前 提条件。第三节评价、优化设计,是使一项技术设计 达到成功的关键步骤。第四节撰写产品使用说明书, 是对设计成果的总结,也是完善设计交流的必要材料。 这四节内容一环扣一环,圆满完成了技术设计的最后 环节的学习任务。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b911d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e.png)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第四章控制与设计第六节控制系统的实现教材分析天津市蓟县教研室牛世诚天津市蓟县城关二中马丽娟天津市蓟县杨家楼中学王春英一、本节内容在课标及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技术课程标准,《技术与设计2》第五章内容涉及到“什么是控制”、“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框图”、“控制系统的干扰”、“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控制系统的实现”六个方面的内容,是实现控制系统实现的最后环节。
第四章与前三章联系非常紧密,引领学生经历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制作的完整过程,是全书的结束章。
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在控制系统制作中显身手、学会控制系统(装置)调试、评价与改进。
本节内容是存在于控制系统设计、优化方案的思想基础之上。
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是通用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理念,通过动手制作主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整个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来说是控制与设计的必然结果,通过实现控制过程,才能体现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并可作为制定优化方案的依据。
二、本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亮度可调台灯、减压水箱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
画出系统方框图,形成初步设计方案2.能根据系统方框图设计制作控制方法,能进行模拟控制并调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和实践改良的技术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团结协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体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2.培养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通过同学的参与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三、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本节学习的重点放在制作或实施——调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只是探究了一些简单控制系统。
只是为了从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学好和适当掌握控制和控制设计及基本的动手能力。
3.1 揭开系统的面纱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3.1 揭开系统的面纱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13755aec3a87c24028c4f8.png)
第三章系统及其设计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某系统”,如水利工程系统、塑料棚室生态环境系统、智能化大楼管 理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人体生理系统.太阳系星体系统等。可仔细想想,好多系统似乎一 时看不清、摸不透,有种神秘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什么特性?怎样设计系统 呢?
实例3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
智能化大楼是现代建筑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将结构、系统、服务、 管理4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为人们提供幽雅 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
北京的学院国际大厦,是5A智能大楼,也是一座人性化的新时代大楼(图3-7)。
1.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的组成
鱼嘴,是江中建造的分水堤(金刚堤)最前端(迎着上游江水)的部分,因形如鱼嘴而得名,如图3-2所 示。它将眠江一分为二,形成两江:东侧河道为内江,主灌溉﹔西侧河道为外江,主排洪驱沙。鱼嘴, 按四六比例自动分水流,按二八比例自动分沙流。每年的枯水期时,组织人工对内江淘挖,使之比 外江河床低,使得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外江而流人内江,保证枯水期灌溉之需。丰水季节,江水的表 层(清水)会抢进内江,江水的底层(带有泥沙的浊水)就流入外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 塞内江的问题。
由图3-8至图3-10可见,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若干子系统(5A或3A)组成,每个 子系统又分别由它们所属的下层系统或装置组成;各层系统的最后一层,分别由各计算机、各种 控制器、各类传感器、各执行机构组成;各子系统间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安全、舒适和便捷的 服务功能。
由上可知: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具有层次关系,即系统可以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层层往 下分解,得到下一级子系统……最后的层次称为元素。显然,元素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小单元。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2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2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48e09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6.png)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2标准解读苏教版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根底上,对技术与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利用和评价技术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受用终身的技术管理能力。
模块内容构成了技术设计过程中特有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以有效迁移的思想方法,它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习得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对事物的事实认定,上升为指导实践的规律并渗透在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即对事物的价值认定。
“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良的设计;“系统与设计〞那么侧重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应注重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课程内容的四个主题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其中所运用的一些思想与方法:例如,“系统与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独立与关联、优化思想与方法;“控制与设计〞中的反响调节方法;“流程与设计〞中流程改良的思想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均可运用在其他主题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中。
这些思想与方法使技术与设计由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由单纯的展现设计技巧提升到了形成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本模块与“技术与设计1〞共同构成了本课程的选修模块的根底。
二、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结构与设计本主题共有5条标准。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与作用:广义上讲,结构是指物体各个组成局部之间的搭配和排列。
结构的作用: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形态。
从力学角度的理解: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架构形态。
结构的作用: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2.2 流程分析-【新教材】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2.2 流程分析-【新教材】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92cf9bb307e87100f69694.png)
第二节流程分析
问题思考
从早上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你必做的事情有哪些?选做的事情有哪些?每天做这些事情的顺序有变化吗?
一、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流程分析
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的人很多,比赛怎样进行?组委会制定了如下比赛流程:
( 1)预赛检录。实际到场参赛选手到检录处报到→根据报到情况对参赛运动员进行分组并分配跑道号。
因此,洗衣机工作的全过程包含的基本小过程有:进水、洗涤、漂洗、排水、脱水。这些小过程, 就是基本环节。
这些基本环节的反复调用、组合,保证了洗衣机基本功能的实现。或者说,洗衣机的工作少了 上述基本环节中的哪一个也不行。
讨论交流
( 1)在洗涤之后、漂洗之前,是否需要安插脱水的环节?为什么?
(2)可不可以将排水与脱水合为一个环节,即排水与脱水同时进行?为什么?
洗衣机工作方式的选择与设置
图2-3是某全自动洗衣机的操作面板,用来选择与设定不同的工作方式。
由图可见,洗衣机工作方式的选择与设定,可以有多种组合。其中,洗涤程序有:标准、快洗、浸洗、夜间洗、大件洗、 轻柔洗。选择不同的洗涤程序,洗法进程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1.洗衣机工作的基本环节
洗衣机的工作全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小过程呢?洗衣机要用水,就要有进水过程,洗完后,还要 有排水过程;要洗衣物,首先要有洗涤过程,还要有漂洗过程﹔洗涤要加洗涤剂;此外还有脱水 过程。
1.奶粉生产经历的过程
(1)原料乳的验收。 (2)杀菌。鲜奶内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必须对鲜奶进行杀菌消毒。消毒方法有很多,如巴氏灭 菌消毒法等。 (3)真空浓缩。牛乳的87%以上都是水。未经浓缩直接干燥的乳粉有很多缺点。通过浓缩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色、香、 味、形(颗粒直径大,分散性好、冲调性好);节的能源和设备;便于包装。 (4)喷雾干燥、出粉。在喷雾干燥设备内,浓缩乳依靠机械力(高压或离心力)的作用,通过雾化器械咸为雾状微粒,即 小液滴(其直径为10 ~1000 um )。在与干燥介质(热空气)接触瞬间进行强烈热交换与质交换分离,使浓缩物料中的 水分绝大部分在短时间内被干燥介质带走,水分不断汽化,完成干燥、出粉。
4.6 控制系统的实现-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4.6 控制系统的实现-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bbc9cf4431b90d6d85c785.png)
2.改进与创想
经过设计、制作、调试等过程实践,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偏差、问题时,你一定会产生很多思 考,把它们集中起来,你有哪些改进意见?有哪些创意?大胆提出来!不要让金点子的火花轻易消 失。
创客坊
回顾本章第一节的第二个调查研究活动,在“需要实施控制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控制设计,或对原有的控 制设计进行改进。
命题A亮度可调台灯的制作
制作内容:
亮度可调台灯作为一个装置,由两部分组成: (1)灯体、灯座、灯罩、灯头——非电部分。 (2)控制电路——电气部分。 因此,制作的内容也是两部分: (1)非电部分。 (2)电气部分。
制作要求:
(1)非电部分的设计方案,由各小组自行拟定。 (2)电气部分。首先根据上一节中原理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电路制作﹔然后,根据上一节中实用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 控制电路的制作。命题B一种减压水箱的模拟实施
重要的是: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蛤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思考呢? (1)事物总是有简单、有复杂,各个门类的技术也是如此。从学习、探究的角度看,多是从简单的入手,这是成功的 经验和方法,虽然“简单”,它却蕴含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学好它。 (2)我们学习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根本的目的是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我们在学好所谓“简单”的基础上,就 具有了再去深入学习、探究、发展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在等待着我们! 你的思考是什么呢?
学习控制及其设计的小结
控制(Control),是当今科学技术发 展的主要标志性技术,即4C"技术 之一。学习控制及其设计,有助于 我们运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 升和发展我们的逻辑思维品质。学 习控制及其设计,重在从思想和方 法角度,理解控制的原理和控制的 应用,掌握简单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让我们沿着以下的流程,共同思 考—讨论一评价,作为学习本章的 小结。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6de8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b.png)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为例,对其教材内容、特点及教学设计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主要包括《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册,每册均包含四个主题模块:走进技术世界、理解设计、学会操作和简单产品设计。
其中,第一册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技术的本质和作用,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册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技术与设计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更多的技术手段,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技术素养的培养: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即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了解技术的本质和作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设计与创新的引导: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强调设计与创新的引导。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体现地质特色:作为地质版教材,其特点在于紧密结合地质领域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将地质知识融入到通用技术的知识点中。
这使得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地质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设计理念。
针对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实践操作: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技术的本质和作用,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
引导创新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教案-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教案-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技术与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8f0b50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2.png)
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第一节初识结构一、教学目标(1)理解结构的本质和含义。
(2)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进行分类,能指出三种不同结构的应用场合。
(3)能初步认识到结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性,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
二、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可以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去理解结构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一些诸如生活、学习用具、生产器械等,也知道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但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对其定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结构的概念和分类比较容易理解掌握,但要对生活常见的实例进行归类可能会有困难。
因为现实中的结构往往是多种结构类型的结合,需要探讨交流,获得共识,教师应从力学架构与形态分类的角度对引导学生学习。
2.教学准备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例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进行归类,区分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
教师选用不同结构类型的实物模型给学生观摩,如小板凳、台灯、球形建筑等;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结构的图片和视频介绍故宫、赵州桥等,体会物体的结构是由物体的功能和需要决定的,而物体的结构又决定了物体的性质和形态。
三、教学重点结构含义及其分类结构的受力分析四、教学难点结构分类五、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结构,探索结构的奥秘。
引出图片所示物的技术核心是结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承受和抵抗各种各样的作用力,抵抗可能由此引起的变形或损伤。
它们都是结构设计的成果。
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对结构探究的兴趣。
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们自行设计、制作一个简易衣帽架!要达到我们所提出的要求,那么选用什么架构、材料、几何形状与尺寸,采用怎样的连接、装配与安装方式呢?为了解决这一些技术问题,我们应先从基础学起——结构及其设计。
引导学生从“架构”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板凳(a)4条腿,“八”字形态,由两根橫橕分别把左右2 条腿连接在一起。
板凳(b)在(a)的基础上去掉了2根橫橕。
板凳(c)在(a)的基础上加了1根橫橕,将左右两端凳腿之间的橫橕连接在一起。
1.4 结构设计与制作-【新教材】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1.4 结构设计与制作-【新教材】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dbc48f77232f60dccca194.png)
◆考虑下面的问题(3)和(4),归纳改进点,画出结构设计草图。
(3)秋千架的高度会带来什么影响?秋千绳多长(离地面多高)为好? (4)各拉杆与立柱之间的夹角应怎样确定?
◆考虑下面的问题(5)~ (7),为应用本结构设计做准备。
(5)立柱理人地下的部分,用什么样的几何形状好?埋多深?论述其依据。 (6)秋千的拉杆怎样与地面连接牢固? (7)应考虑哪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如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春秋末期铸剑鼻祖欧冶子、隋代造桥匠师李春、魏晋时期地图 学家裴秀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工匠代表人物。北京故宫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筑之一,是因为它集纳了当 时“百工工艺”和“百工之匠”的高明智慧。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成绩单”更是令世人瞩目,中国高铁、国产大 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FAST射电望远镜(图1-59 )……都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结晶。
(2)绘制正规设计图纸。
(3)制作模型。
技术探究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说在前面: 地震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破坏。本模拟实践试图从力学结构的角度,探究地震是怎样 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的。
本模拟实践活动,请同学们特别关注并做好“模拟操作”与“评价分析”两个环节,努力提高我们的技术素养。 活动准备:一块平板(木板或其他材质的平板均可),用来模拟地球表面(假设地球某局部表面为平面);积木块若干, 用来模拟砌墙的材料﹔快干胶水,用来模拟砌墙的黏合剂。
二、秋千模型结构设计 (一)评价一个参考设计方案 参考设计方案如图1-60所示。
◆考虑下面的问题(1)和(2),再小组讨论,指出参考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填入表1-7。
(1)秋千的各构件分别承受了怎样的力?它们是怎样抵抗变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二、结构与力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三、结构的分类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
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
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一、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二、结构的强度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三、简单结构的设计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教材P25)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四、精典结构欣赏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一、流程的涵义:1、流程的概念: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
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
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1、生活与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
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⑴提高效率。
⑵提高质量。
⑶节省资源。
⑷安全生产。
⑸提高经济效益。
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
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
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
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
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一、系统的涵义: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类型: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
(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二、系统的分析: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结合田忌赛马案例)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1、系统优化的目的: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
(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几个关键字: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影响因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数学模型——最优解;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四、系统的设计: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
(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一、控制手段与应用1、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