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
中国历年主要农产品供需情况统计(1980-2018)(粮食)
》
年份
中国历年主要农产品供需情况统计(1980-2018)(粮食) 生产量(万吨) 进口量(万吨) 出口量(万吨)
1980
32056
1343
162
1981
32502
1481
126
1982
35450
1612
125
1983
38728
1344
196
1984
40731
1045
357
1985
37911
600
932
2081
214
பைடு நூலகம்1996
50454
1200
144
1997
49417
705
859
1998
51230
708
906
1999
50839
772
758
2000
46218
1357
1400
2001
45264
1738
903
2002
45706
1417
1514
2003
43070
2283
2230
2004
46947
2298
514
2005
48402
3286
1141
2006
49804
3186
723
2007
50414
3237
1118
2008
53434
4131
379
2009
53941
5223
329
2010
55911
6695
275
2011
58849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农业是立国之本。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二年增长,但依旧无法满意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此外,为了追求更高的粮食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滋生出食品安全问题。
可以说,我国农业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
本文从农业生产率、生态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方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期望為我国的农业经济改革供应思路和方向。
农业是强国之基,是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
2017年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遇到了诸多发展问题和挑战。
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解决粮食需求与农业污染之间的矛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据统计,我国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为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6%。
尽管农业生产劳动力充分,但是由于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农技人员占比较低,70%的农业新技术在我国不能准时得到推广应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业经济整体呈现出劳动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结构不优化、生产方式不科学、劳动手段不先进等态势。
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但实际上每年仍面接近30%的农产品缺口。
自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停止增长,同比下降0.8%。
粮食缺口与粮食增产止步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对粮食增产需求的迫切性,使我国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粮食安全问题。
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状况下,粮食“十二连增”是以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代价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逼。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
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作物增产。
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形成了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
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引起自然灾害频发。
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
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食用大量施用单纯化肥的食物所致。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
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表现为: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
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
从各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化肥残留,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是一具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到现在已有数千上万年的历史。
从十九世纪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农田开始投入大量的外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一方面成倍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加深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外源物质和能量的依存关系,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12-5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全国与各省级指标,2007-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93.2 235.2
89.5 217.4
5.2
229.6 83.2 8.3 38.4
255.0
5859.4
8.5 18.0 322.0 112.0 235.0
145.5 231.0 251.2
8.9
88.6 73.8 14.8
45.9 112.1
40.1 105.0
1.5
88.9 33.2
3.5 16.4 109.9
24.0
150.0
9.0
63.8
18.4
77.2
11.8
68.4
14.0
149.6
34.7
77.9
0.3
3.8
17.2
95.7
6.1
22.9
27.9
160.1
21.9
31.4
17.9
52.9
35.6
211.9
57.4
337.3
29.1
107.7
41.6
81.4
2018 广 东 2018 广 西 2018 海 南 2018 2018 重 庆 2018 四 川 2018 贵 州 2018 云 南 2018 西 藏 2018 2018 陕 西 2018 甘 肃 2018 青 海 2018 宁 夏 2018 新 疆 2018 2017 全国 2017 2017 北 京 2017 天 津 2017 河 北 2017 山 西 2017 内蒙古 2017 2017 辽 宁 2017 吉 林 2017 黑龙江 2017 2017 上 海
12-5 耕地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
(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
数据年度
年份 地区
耕地灌溉 面积 (千公顷)
2015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具体数据
2015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具体数据
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根据我所
掌握的信息,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XXX万吨。
这一数字是由农
业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统计和监测得出的。
化肥施用量的数据是通
过对农业生产和施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得出的,具有一定的
权威性和可信度。
从数量角度来看,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相对较高,这反映了
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需求。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也需要注意化肥过量使用可能导
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除了数量数据,我们还可以从地区分布、农业政策、环境影响
等多个角度来分析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具体情况。
不同地区的
化肥使用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施肥量较大,而另一些
地区可能施肥量较小。
同时,政府的农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也会
对化肥施用量产生影响,2015年可能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对化肥使
用进行了调控。
另外,还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农产品质量等方面
来探讨化肥施用量的具体数据。
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之,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农业生产施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
农业生产施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作者:李强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第02期国内外农化专家普遍认为,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合理施肥可增加粮食产量40%~60%,可见农业生产施肥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河南省滑县地处豫北平原,耕地面积185万亩,年化肥施用量3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2003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是河南省唯一受国家表彰的粮食生产“五连冠”县。
从1959年到1998年的39年间, 河南省滑县粮食总产和化肥施用量成直线正相关关系,但增施每吨化肥所带来的粮食增量则呈下降趋势;1999年到2004年粮食单产处于徘徊状态。
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但也存在肥料施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一、施肥种类的演变滑县耕作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施肥仅限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肥源有牲畜(牛、猪、羊、鸡等)粪便、饼肥、草木灰、人粪尿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积、运有机肥缺少劳动力,有机肥使用量下降,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也不断下降。
从1952年开始施用化肥,品种为罐装氨水,年施用量10吨。
随后,碳酸氢铵、磷肥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施用。
1952-1959年,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从1963年,化肥年施用量开始进入快速上升期。
1998年,普通复合肥进入滑县市场。
2000年,配方肥开始推广,高浓度高养分含量的化肥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单质化肥如碳铵、钙镁磷肥、过磷酸钙、尿素施用量逐渐减少,高养分含量的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肥料施用也逐步科学合理化。
二、施肥和粮食产量的关系滑县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气候条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较大,作物种植种类受经济效益制约,按自然年度逐年分析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粮食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为此,取五年的平均值进行分析。
(一)从表1-1中可以看出,1954-1958年间,化肥施用量比前五年增加了880吨,粮食总产增加39120吨;1959-1963年化肥施用量比前五年增加了720吨,粮食总产却减少89800吨,这一阶段应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现状、压力及应对策略
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现状、压力及应对策略一、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状况的基本判断一个国家粮食数量的安全水平通常用粮食自给率,即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
但在使用这一指标时又涉及到计算口径和指标单位问题。
我国谷物类粮食自给率可达95%,而谷物及大豆的粮食自给率为82%左右,按照土地用量和用水量折算的自给率更低。
2017年,仅进口的大豆就需要耗用7亿亩耕地(按亩产280斤、每年种一季计算)。
中国在粮食方面依赖国际市场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我国粮食总量从1978年以来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由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亿吨、1996年的5亿吨、2013年的6亿吨(见图1),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440公斤左右,但增长并不稳定。
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尤其是1998年到2003年其间,粮食产量由51230万吨降低到43070万吨,降幅达到15.93%。
另外,增长的含金量不高。
从2004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143.5万吨),但增产很大程度上是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低产作物播种面积较少的结果。
2015年比2003年粮食增产44.29%,其中水稻增产28.49%、小麦增产45.88%、玉米增产86.20%、大豆减产10.0%。
目前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中,玉米占了1/3多(2017年人均155公斤)。
引发了玉米的“三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和大豆的大量进口(2017年大豆的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致使粮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对国外依赖度加大。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报告对全球113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进行了综合评定排名,我国排名仅列第46位。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几大压力。
一是耕地紧张的压力。
中国比美国多10亿人,耕地比美国少10亿亩;比印度多1亿人,耕地比印度少6亿亩。
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_于飞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收集的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包括:产量及相对产量、施氮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参数(如 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各参数的样本量如表 2 所示。
表 2 研究获取的各参数样本量 Table 2 作物 Crop 水稻 Rice 小麦 Wheat 玉米 Maize 施氮量 N rate 932 854 702 产量 Yield 893 801 617 Volumes of various parameter samples obtained in the research 氮肥表观利用率 REN 530 334 341 氮肥农学效率 AEN 711 645 510 氮肥偏生产力 PFPN 725 638 504 氮肥生理利用率 PEN 527 305 328 相对产量 Relative yield 586 509 410
土 壤 学 报 Acta Pedologica Sinica 氮肥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applied nitrogen, PFPN):表征单位投入的肥料氮所能生 产的作物籽粒产量,即 PFPN = Y/F。 氮肥生理利用率(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of applied nitrogen, PEN):表征作物地上部每吸收单位肥料 中的氮所获得的籽粒产量的增加量,即 PEN = ( Y - Y0 ) /(U - U0 ),反映了作物吸收的氮对产量和秸秆形成的 贡献差异和利用效率。
cn表5农业部推荐三大粮食作物施肥配方及合计施氮量table5fertilizerformulasthreemajorgraincropsrecommendedcorrespondingtotalnitrogenapplicationrate作物crop产区region配方formulanp目标产量targetyieldkghm2配方肥用量applicationrateformulakghm2追肥尿素用量ureasidedressingratekghm2合计推荐施氮量totalnitrogenraterecommendedkghm2水稻rice东北寒地单季稻区1319137501050027043512022590160东北吉辽内蒙古单季稻区16161450010500360495180240140190长江上游单季稻区1616137509750405600150195134186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早稻1815102508250390615120195125200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中稻1616137509750420615150225136202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晚稻1913130009000420630120190135209长江下游单季稻区19151150010500465645270375213295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早稻1913132508250360570120195124198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中稻1714147509750420600150225140206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晚稻1913132508250360570120195124198华南平原丘陵双季稻区早稻1812162508250390615120195125200华南平原丘陵双季稻区晚稻1812162508250390615120195125200西南高原山地单季稻区1713150009000390585150210135196小麦wheat东北春麦区122013750675021039010519574137西北雨养旱作麦区281257507500360720101202西北灌溉麦区1718105008250285525165300124227华北灌溉冬麦区1520120009000360540195300144219华北雨养冬麦区1815122509000420705135240138237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815125008250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5期张福锁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9172.2中国肥料利用率现状和历史变化2.2.1肥料利用率现状分析肥料利用率(RE)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不同地区试验点的氮肥利用率差异很大,其中氮肥利用率最低值为0.3%,最高值为88.9%;水稻、小麦和玉米不同地区间的变异范围分别为27.1%一35.6%、10.8%一40.5%和25.6%一26.3%。
表3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用量、作物产量、地上部吸氮■和氮肥利用率Table3Nfertilizerrate,grainyield,cropNuptakeandREN0frice,wheatandmaize将氮肥利用率划分为7个等级,计算每个等级下氮肥利用率的样本百分比,进一步了解目前水稻、小麦和玉米不同氮肥利用率的样本分布频率(图I)。
从分布频率图来看,水稻和玉米在氮肥利用率处于20%~30%之间最高,其中水稻样本分布频率为29%,玉米为27%;小麦在氮肥利用率处于10%一20%之间最高,分布频率为25%,而其他氮肥利用率区间的样本数明显减少。
另外从图1中也图1水稻、小麦和玉米不同氮肥利用率试验点分布频率变化Fig.1DistributionfrequencyofexperimentsitesdifferentinRENofflee,wheatandmaize可以看出,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玉米,氮肥利用率小于30%的样本均占到了总样本的60%以上,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条件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是较低的。
从表4的数值可以看出,与氮肥利用率类似,在各个试验点上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变异范围非常大,最高值可达59.3%,最低值仅为1.7%;同时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地区间变异范围分另0为11.6%一13.7%、7.3%一20.1%和9.7%一12.6%。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作者:俞书傲樊爽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发展模式。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对照指标,采用“区域化肥(氮肥)施用负荷”和“化肥(氮肥)施用相对适宜度”评价化肥和氮肥施用对我国九个农业区的环境影响程度,作为不同地区化肥和氮肥施用的参考,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缓解我国农业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化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施用负荷;相对适宜度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27-04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向好,农业生产普遍呈集约化发展模式,即通过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以及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其中,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对作物增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施用化肥使作物单产增幅55%—65%(Muhammad,2021)。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2020)显示,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来自农业的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41.49万和21.20万吨,分别占总氮、总磷排放量的46.5%、67.2%。
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李万青,2014;杨巧云,2021)。
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 653万吨,其中,氮肥2 065.43万吨,磷肥728.88万吨,钾肥590.28万吨,复合肥2 268.84万吨。
一、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氮肥施用现状分析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按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黄淮海平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云贵高原区、华南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利用198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力投入和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程中,化肥施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成灾面积对其有一定影响,而农业劳动就业人数对产出不具有影响力。
关键词:粮食产量;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劳动力投入;引言农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中心问题又是粮食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38727.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647.7万吨,年均增长率1.47%①。
其间,全国粮食产量从1983年到1998年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但1999年-2003年出现下降态势,2004年之后开始回升,粮食产量波动性较强,到2010年已达到54647.7万吨。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近几年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不足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2010年我国进口谷物和大豆分别达570.8万吨和5480万吨,同时我国粮食没有国际竞争价格优势,这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影响我国粮食增产因素具有现实的意义。
影响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有花费使用量、土地耕种面积、劳动力人数、成灾面积以及其他物质投入等,肖海峰、王娇(2004)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播种面积、其他物质费用、化肥费用、劳动投入和成灾面积对粮食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879、0.345、0.205、-0.235和-0.104,也即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大因素。
梁子谦和李小军(2006)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科技进步水平、物质投入、环境与气候和政策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他们对粮食单产方差贡献分别是34.72%、21.35%、19.76%和18.43%。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历年粮食产量: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可见,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49—1958年:百废待兴,一五计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到1958年,人均接近300千克,几乎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了。
1959—1961年: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干扰,再加上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倒退回1950年的水平,人均只有1949年的水平。
再加上还要拿粮食偿还苏联的外债,导致大面积饥荒。
1962—1977年: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发展化肥工业。
粮食产量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时有起伏。
但总体增幅依然可观,人均从229千克增长到近300千克。
1978—1984年:兴建化肥厂,大力推广良种(比如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另外包干到户也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1985—1996年:粮食产量依然时有起伏,总体增幅可观。
到1996年,突破5亿吨,人均突破400千克。
1997—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收入下降,种粮积极性锐减,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
到2003年,人均只有330千克,不如1982年的水平。
2004—2021年:重新振兴农业,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水平,粮食连续6年增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吃50,60年代的老本,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粮食水分仪产品简介卤素加热快速水份测定仪是我公司新研制的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
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
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卤素加热可以在高温下将样品均匀地快速干燥,样品表面不易受损,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
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
《新中国粮食产量》
新中国粮食产量整理者:老老狐狸饱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是为记!愿老祖宗保佑吃饱了饭的后辈,老祖宗同样保佑吃喝讲究的后辈。
——整理者言一、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万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二、1953~1958,集体经济发展时期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