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22
听任死亡: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J.P.Thirolux: Ethics Thoery and practice)
遗弃患者;
发现治愈方法的可能性; 选择死亡的不可能性(医学存在的理由在于拯救 生命); 对上帝的神圣安排的干预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案例2:棉被窒息的“安乐死”
陈莉是苏北淡庄村村民。她于1985年与杜海芝结婚,婚后感情一 直很好,并育有一子。1993年7月,陈莉的丈夫杜海芝不幸被发现患了肝 癌。妻子陈莉到处求医,希望他能够活下去。然而,虽经积极治疗,但 杜海芝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到了无法治救的晚期。杜海芝多次想自杀 ,他曾把菜刀、剪刀藏在枕头下边,也曾企图用腰带上吊自杀,但都被 发现而自杀未成。晚期癌症的疼痛使杜海芝不堪忍受,他多次请求早点 结束这一切,请求早死。1994年1月3日的晚上,杜海芝不断陷入昏迷, 于是陈莉用棉被蒙住了丈夫杜海芝的头,用布带套着他的脖子,洗衣板 抵压着他的咽喉,不久,杜海芝便死去。 1月15日陈莉以故意杀人罪被公 安局逮捕。经审理认为被告陈莉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但由于 死者的疾病不可医治,患者本人也有早死的请求以及这一行为的社会危 害程度较小,因此,依法从轻处罚,判被告人陈莉有期徒刑三年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17
二、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一)安乐死
(二)临终关怀
3/8/2019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18
(一)安乐死
安乐死,就是指医务人员应濒死病人或其家属的 自愿请求,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消除病人的痛 苦或缩短痛苦的时间,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 段,结束生命。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施晓亚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施晓亚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医学伦理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们都是针对医治无效的患者而提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概念。
本文将对二者的异同做一点初步的探讨,以期使二者的概念较为清晰。
1.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之概念及其来源医学发展到现代,越是尖端、越...
【总页数】1页(P38)
【作者】施晓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8
【相关文献】
1.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J], 曾才
2.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和谐统一 [J], 孟晶秋
3.和谐社会中的矛盾音符:临终关怀及安乐死 [J], 王楠;王宇
4.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整合:比利时模式的实验与回答(续) [J], Jan L Bernheim;Wim Distelmans;Arsne Mullie;Micha el A Ashby;于磊(译)
5.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和临终关怀 [J], 贾国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和谐统一
1 安 乐 死 的概 念及 国 内外 的 现 状
1 1 安乐 死 的 概念 .
患者 的治疗设 备或 者通过不 治 的行 为使 然 许 多 国家 还 没 有 立 法 , 在 实 践 中 表 明 但
M an e e . ag m nt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6 3 2 1 )3— 0 — 3 文 0 44 6 (0 1 0 2 4 0
Dic s i g t e h r n n n t fe t a a i n o p c a e / e g J n - i . / e Ch n s a t e v c s u sn h a mo y a d u i o u h n sa a d h s ie c r . M n i g q u / Th i e e He l S r ie y h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1 年第 3 总第23 01 期( 7 期
【 卫生法制】
安 乐 死 与 临终 关 怀 的 和 谐 统 一
孟 晶 秋
( 南京 中医药大学经 贸管理 学院 , 苏 南京 2 0 0 ) 江 10 5
[ 摘要 ] 安 乐死与临终关怀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 , 二者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文章通过对我 国安 乐死与临终 关怀的
moe s ca v lpme t t o ilde eo n.
Auh r d r s N n n n es yo T a io a C ieeMe i n , aj g P R C i . to a d es aj gU i r t f rd i l hn s S i v i tn dc e N ni , . . hn i n a
临终关怀的误区
临终关怀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以下是临终关怀常见的误区:
1. 临终关怀等于放弃治疗:其实,临终关怀并非放弃治疗,而是提供缓和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中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患有晚期卵巢癌的女士,临终关怀团队会在控制症状后,定期探望患者,给予其护理,使她有尽量高的生活质量。
2. 临终关怀等于安乐死: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是不同的。
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而临终关怀则是在不加速或延后死亡的前提下,专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和减轻其痛苦的治疗方式。
3. 临终关怀只关注病人:临终关怀不仅关注病人,也关注其家属。
因为面对即将失去亲人的哀伤,家属同样需要身心慰藉和支持。
临终关怀所提供的护理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生理痛苦,也缓解了家属心中的哀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临终关怀与病人安乐死教学设计
同时,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安乐死过程的安全和无痛。
03
医学界的态度
医学界对安乐死的态度存在分歧,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支持者认为
安乐死可以减轻病人痛苦,维护生命尊严;反对者则担心安乐死可能被
滥用,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实施与管
04
理
临终关怀的实施流程与要点
实施流程
制定临终关怀计划、评估患者需求、 提供舒适护理、进行心理支持、协助 家属处理后事等。
02
病人安乐死的概念与争议
解释安乐死的定义、分类和伦理争议,探讨其在医疗实 践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03
临终关怀与病人安乐死的关系
分析临终关怀与病人安乐死在理念、目标和实践中的相 互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临终关怀与病人安乐死的基 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法
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能力目标
提问互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 深入思考和讨论,教师给 予解答和引导。
教学反思与总结
反思教学内容
回顾案例选择、讨论问题 和互动环节等,评估教学 效果,思考改进方案。
总结学生表现
评价学生在讨论、角色扮 演和提问等环节的表现, 给予反馈和建议。
强调教学重点
重申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 伦理、法律和实践问题, 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
临终关怀与病人安乐 死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2-01
目录
• 引言 • 临终关怀概述 • 病人安乐死的概念与分类 •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实施与管理
目录
•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心理与社会支 持
•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言
01
背景与意义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听起来挺人性化的,不就是让疼得受不了的人有个痛
快的选择吗?但真的那么简单吗?想想那些躺在病床上,忍受着无
尽痛苦的人,他们真的愿意就这样一走了之吗?还是只是被病痛折
磨得失去了希望?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光听患者怎么说,还得有医生、家人,甚至社会的参与和讨论。
临终关怀,这个名儿听起来挺温馨的。
不就是给快不行的人一
些温暖和陪伴吗?但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除了医疗护理,还得有心
理安慰、精神支持。
想想看,一个人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最需
要的可能不是药物,而是那些能让他感到安心和幸福的人和事。
这,才是临终关怀的真谛吧。
说到安乐死和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生命尊严的问题。
有人觉得,与其在病痛中苟延残喘,不如痛快地结束;但也有人觉得,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怎么活。
这两种观点没
有对错,只是看你怎么看待生命和死亡。
安乐死和临终关怀,都是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安乐死,我们得有个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乱来;对于临终关怀,我们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让更多人受益。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无论是安乐死还是临终关怀,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和选择。
咱们得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也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毕竟,生命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病痛和死亡。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现代医学中涉及到的两个话题,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伦理学和法律学的研究。
本文将就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话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讨。
临终关怀对于某些终末期患者而言,经历病痛和痛苦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患者需要关怀和照顾,医护人员也需要为这些病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临终病人缓解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在生活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怀和接纳。
同时,临终关怀也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是指在没有抢救或治疗希望的疾病晚期阶段,由病人或代理人主动要求并经过医生的判定,采取医学手段终止生命的行为。
安乐死旨在给予病人一种在避免痛苦、维护尊严的情况下,安详而痛苦的死亡方式。
提到安乐死,会引起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侵害人生命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行为,毕竟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其可行性等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对于临终关怀而言,由于病人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更加敏感和尊重地对待病人和家属。
临终关怀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如下所示:自主权患者在生命末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们应该有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某些治疗计划或者是否接受某些治疗,包括中止治疗或正式宣告放弃治疗。
当病人失去决策能力时,代理人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否则可能会侵犯到病人的人权。
关怀义务医护人员有责任要为病人提供最优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涵盖了医疗等生理方面的服务,也包括了情感、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关键词】临终关怀安乐死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医学伦理道德观正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
一项新的医疗保健事业——临终关怀正脱颖兴起,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的医护措施,目的是希望帮助患者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给予患者及亲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1]。
它体现了现代医学和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的痛苦,在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在社会角度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的自觉感,在社会伦理学方面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人的尊严,使临终者平静、安然的渡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1 临终关怀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英国目前有100多所。
1988年10月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之后在上海、北京、沈阳、西安等地陆续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0例,使每个接受服务的临终者安详平静、有质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关爱生命、启迪人类,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种急、慢性损伤或疾病致心肌、肝脾、大脑、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或各类晚期癌症等绝症病人,尤其是剧烈疼痛导致身心极度痛苦者[2,3]。
临终关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的或社会的临终关怀护理。
在我国主要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其具体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注册登记,到患者家中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使患者与亲人共度人生路程的最后站。
临终关怀强调活得有尊严,强调家属与病患的感受,强调团队的共同努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厚及文化知识结构的更新,对生命价值及质量的追求和认识,已在不断更新与升华,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高度化,真正做好临终关怀,并不仅是一张空虚的文字框架,而是应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有的放矢。
关于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然而,安乐死也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首先,安乐死可能会被滥用,成为一 种逃避责任的方式。例如,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可能会轻易地实施安乐死,以避 免治疗失败带来的压力。其次,安乐死可能会引发对死亡的轻率讨论。在某些情 况下,家庭成员或医生可能会迫使患者接受安乐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这是不 道德的行为。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本次演示通过对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探讨,提出了针对现有问题的改进 措施和建议。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次演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 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临终关怀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影响临终关怀发展的因素等。通过更为深 入的实证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发展模式,为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 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临终关怀是一种致力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服务,主要面向即将离世的患者。 临终关怀的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信仰,以及维持他们的人 权。从伦理角度来看,临终关怀具有以下重要性: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首先,临终关怀体现了对患者尊严的尊重。它不仅患者的身体疼痛,更重视 他们的心理、精神和社会需求。临终关怀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 境,使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维持尊严和自主权。
让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在生命的尽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尊严与关爱,同时和维 护我们自己的伦理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公众讨论和 教育普及,以确保我们能够在尊重生命的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关怀和支持。
参考内容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临终关怀成为了一个备受的 话题。临终关怀旨在为即将离世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专业、尊重和温暖的支持, 包括医疗、心理、社会和灵性等方面的关怀。然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 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策略的制定。
第十五章--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道德问题
第十五章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第一节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一、临终关怀含义及其特点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的患者包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死亡的态度与方式。
⏹特点:⏹ 1.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医学行为的人性化关怀的理念。
⏹ 2.临终关怀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它从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怀和照护病人,使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 3.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临终关怀的目的⏹三、临终关怀的原则⏹ 1.人道主义原则⏹ 2.以舒缓疗护为主的原则⏹ 3.全面照护的原则⏹四、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1.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升华⏹ 2.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21世纪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
⏹ 3.避开安乐死的道德难题五、对待临终病人的道德要求第二节死亡标准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六、临终关怀的内容七、临终关怀医院(病房)的特点一、死亡观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是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整体衰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结。
人们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终端,如中国传统的观点是出生为始,入死为终,即所谓出生入死。
二、哈佛“脑死亡”诊断标准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有反应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反射,主要是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同时规定,凡符合以上4条标准,并在24小时内反复检查多次结果一致者,就可宣告死亡。
但有两个例外: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三、脑死亡立法的伦理意义四、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患者,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音符_临终关怀及安乐死
HINESEP I TA L SC中国医院.2010年5月第14卷第5期 ·15·REVIEW 综述随着人类文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临终关怀成为近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关怀与照料(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旨在使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得到慰藉和沮丧照护。
然而,在实际医学临床工作中,临终患者思考生命的角度各种各样,其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也差异甚大,再加上有些家属意见大相径庭,导致在“痛苦地延长生命”和“幸福地结束痛苦”之间出现抉择冲突,致使临终关怀过程中效果与愿望相悖的情况时常发生。
因此,临终关怀不单纯是一个医学问题,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立法等社会因素也密切相关,涉及哲学与法学。
在举国上下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奋起努力的乐章中,对临终关怀及安乐死仁者见仁的各种观点犹如矛盾音符成为医学专家及百姓大众关注的热点。
1 临终关怀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临终关怀机构由英国的西希里博士于1967年在伦敦创建。
1971年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主任弗洛伦·斯·斯沃尔特创建了美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病院。
我国于1988年7月15日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了第一所临终研究中心。
在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70% ~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
2001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全国先后建立了20家具有大陆特色的宁养院。
虽然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
因此,临终关怀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临终关怀的实质是对临终患者实行一种全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希望让临终患者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于身、心都能体会到和谐社会理念层面的公正、有效、合理的全程优质医疗卫生保险服务。
而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例如常见的两种极端做法:对回天无望的患者盲目地投入大量药物及设备;冷漠的通知患者或家属“不用治了,花钱只是浪费”,之后再也不闻不问。
关于安乐死的辩论赛
关于安乐死的辩论赛在当今社会,安乐死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的患者,安乐死是一种人道的选择,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结束生命;而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安乐死违背了生命的神圣和伦理道德。
为了深入探讨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就此展开。
正方观点认为,安乐死应当合法化。
他们指出,当一个患者身患绝症,遭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现代医学又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时,继续让他们活着只是延长痛苦。
正方强调,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命,包括选择有尊严地结束。
这种自主权利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尊重。
例如,一位晚期癌症患者,身体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每天都在极度的痛苦中煎熬,无法正常进食、睡眠,甚至连翻身都做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本人如果明确表达了希望通过安乐死来结束痛苦,那么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正方还认为,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长期照顾一个绝症患者,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还会让家庭成员身心俱疲。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无法承受的重担。
而且,看着亲人在痛苦中挣扎,家人的内心也备受煎熬。
如果能够通过安乐死让患者解脱,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反方则坚决反对安乐死合法化。
他们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主动放弃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刻,也可能会出现奇迹。
比如,有些被医生判定为绝症的患者,通过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治疗,最终战胜了病魔。
如果轻易地允许安乐死,就可能会让一些本有希望康复的患者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反方还指出,安乐死可能会被滥用。
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个法律漏洞,对他人实施非法的“安乐死”,比如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亲人。
此外,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如果允许安乐死,可能会导致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受到冲击。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还就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和监管机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英文回答:Euthanasia, also known as assisted suicide or mercy killing, is a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 that raises ethical, moral, and legal questions. It involvesintentionally ending the life of a person who is suffering from a terminal illness or experiencing unbearable pain. On the other hand, end-of-life care refers to the medical,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support provided to individuals in their final stages of life.Euthanasia, in some cases, can be seen as a compassionate choice 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terminally ill patients. It allows them to die with dignity, avoiding a prolonged and painful death. However, opponents argue that it goes against the sanctity of life and raises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abuse and the slippery slope it may create.End-of-life care,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providing comfort, pain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individuals facing a terminal illness. I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and respects the natural process of death. This approach acknowledges the value of life and ensures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e care they need while allowing them to die naturally.While euthanasia may seem like a quick and painless solution, it raises ethical concerns about the role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intentionally ending a life. It also challenges the principles of autonomy and informed consent, as individuals may b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when making such a decision. Additionally, legalizing euthanasia could lead to a devaluation of human life and a slippery slope where vulnerable individuals may be pressured into choosing death over life.End-of-life care,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alliative care and hospice services.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addressing physical,emotional, and spiritual needs, ensuring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live their remaining days with dignity. This approach respects the sanctity of life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reality of death.In conclusion, euthanasia and end-of-life care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Euthanasia raises ethical concerns and challenges the sanctity of life, while end-of-life care focuses on providing comfort and support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Ultimately, the decision on how to approach end-of-life issues should be guided by a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ethics, legal frameworks, and the individual's wishes.中文回答:安乐死,又称辅助自杀或慈悲杀戮,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引发了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死亡方式,以摆脱死亡时与之俱来的痛苦、恐惧与哀伤。
尽管从哲学上、宗教上,民俗上尽量教诲人们不要害怕死亡,然而死亡之际各种惨痛的景象确实难以使人们对之产生自然的欢迎与欢乐态度。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掀起了一股新潮…临终关怀运动,各地纷纷创办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的兴起,使人们把凝结在安乐死焦点上的目光扩展开来,发现了一种新的符合现实的死亡形式…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抑或安乐死?临终关怀是一个即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学者们对英文Hospicecare这一词的译义也不完全一样,在香港把它译为“善终服务”,在台湾把它译为“安宁照顾”;在大中国陆伴随着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及其对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安乐死是指人们在临终前为了免除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而提前结束生命的死亡现象,其道德难题在于人们没有主动要求死亡的权力以及家属亲友和医务工作者有没有帮助病痛者结束生命的权力等。
对晚期癌症等临终病人来说,寻求安适的死亡形式更为世人所关注。
于是,近半个世纪来,安乐死便成为人们摆脱死亡痛苦理想中的模式。
对临终濒死病人施以安乐死,其动机是什么?显而易见,就是出于对临终病人痛苦危难的关怀,从字面上说,就是一种临终关怀行为。
但人们以往只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偏重于安乐死这一点上,忽视了对临终过程中的病人的全面关怀,包括疼痛的消除、症状的控制、心理的安慰、生活的照料,以及扩展到对家属的慰藉。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个整体中的两部分,或一方涵纳在另一方中。
临终关怀是使人们安乐地度过临终阶段;而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临终关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二者和谐的结合,则形成人类死亡的最终模式。
狗的安乐死和临终关怀
狗的安乐死和临终关怀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之一,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然而,当狗狗年迈或身患终末疾病时,我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否应该给予它安乐死和临终关怀。
本文将探讨狗的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难题。
一、狗的安乐死狗的安乐死,也被称为安乐死(euthanasia),是指在狗病重或身心痛苦无法缓解时,通过无痛苦的方式结束其生命。
这是一种人道的决定,旨在减少狗狗的痛苦和折磨。
1. 为何选择安乐死我们选择给予狗狗安乐死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其福祉、尊严和痛苦的关怀。
当狗狗年老、身体衰弱或患有终末疾病时,它们可能会承受剧烈的疼痛,无法正常进食、行走或享受生活。
通过安乐死,我们可以使狗狗摆脱这些痛苦,让它在安详的环境中离开,避免进一步的痛苦。
2. 进行安乐死的方式狗狗的安乐死可以通过两种常见的方式实施:注射安乐死药物和气体麻醉。
注射安乐死药物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给予狗狗安乐死药物,使其安然逝去。
而气体麻醉则是将狗狗置于充满安乐气体的空间中,让其逐渐失去知觉,并最终安静地离世。
二、狗的临终关怀除了安乐死,我们也应该给予狗狗临终关怀(end-of-life care)。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让狗狗在离世之前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
1. 提供舒适的环境在狗狗的临终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这包括保持房间的温度适宜、确保床铺的柔软舒适、避免过多的噪音和刺激等。
我们还可以在狗狗旁边放置它喜欢的玩具或舒适的毛毯,以增加它的安全感。
2. 调整饮食和水分摄入狗狗在临终阶段往往对食物和水分的需求降低。
我们应该留意狗狗的食欲和口渴程度,并咨询兽医师的建议。
有时候,狗狗可能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或体外喂食,以确保它能够摄取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3. 经常与狗狗互动无论狗狗的情况如何,我们都应该经常与其互动。
这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关怀和爱意,同时也能给予它安慰和安心。
与狗狗互动的方式可以是轻轻抚摸它的毛发、与它交谈或坐在它的身旁。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导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安乐死的讨论。
然而这场伦理界、医学界、法学界等各方面都颇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20年,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却依旧步履蹒跚,症结何在尽管社会上呼吁安乐死立法的声音不断响起,但在相关法律出台以前,医生面对那些身罹重症、无望救治却又被痛苦折磨的患者及其亲属却仍然莫可奈何。
那么,可否在安乐死之外另辟它径呢实践发现,较之于安乐死,临终关怀被认为是更具人道,更富情感的选择,因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1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安乐死惯常所依赖的伦理辩护有四条,即:(1)自愿原则: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存状态;(2)避免痛苦:绝症患者在晚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楚,选择安乐死可以使他们避免遭受疼痛的折磨;(3)尊严死亡:当优生已成为人们践履的目标,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优死也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死亡不可回避,选择安乐死能够维护人的尊严;(4)公正原则:基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一事实,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望救治的病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正的。
无疑,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安乐死立法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遭到如下争议。
1.1 关于自愿原则自愿,应界定为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主体基于对事物准确的理解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做出抉择。
但是对于患者而言,能否作到真正的自主自愿呢他们是否会因病痛而消沉,失去对疾病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呢他们的抉择是否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呢他们对安乐死的认同会不会是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所做出的违心的、无奈的抉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自愿”就失去了自由性,当然也就偏离了其真实的含义。
尤其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不高、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的情况下,所谓的患者“自愿”很容易受到经济负担等社会因素的牵制。
在一篇关于尿毒症病人选择停止透析的伦理剖析的文章中,笔者注意到公费医疗患者罕有选择停透即安乐死的。
1.2 关于避免痛苦人类理想的幸福状态是没有痛苦的,当痛苦不可避免,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导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安乐死的讨论。
然而这场伦理界、医学界、法学界等各方面都颇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20年,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却依旧步履蹒跚,症结何在尽管社会上呼吁安乐死立法的声音不断响起,但在相关法律出台以前,医生面对那些身罹重症、无望救治却又被痛苦折磨的患者及其亲属却仍然莫可奈何。
那么,可否在安乐死之外另辟它径呢实践发现,较之于安乐死,临终关怀被认为是更具人道,更富情感的选择,因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1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安乐死惯常所依赖的伦理辩护有四条,即:(1)自愿原则: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存状态;(2)避免痛苦:绝症患者在晚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楚,选择安乐死可以使他们避免遭受疼痛的折磨;(3)尊严死亡:当优生已成为人们践履的目标,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优死也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死亡不可回避,选择安乐死能够维护人的尊严;(4)公正原则:基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一事实,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望救治的病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正的。
无疑,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安乐死立法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遭到如下争议。
1.1 关于自愿原则自愿,应界定为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主体基于对事物准确的理解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做出抉择。
但是对于患者而言,能否作到真正的自主自愿呢他们是否会因病痛而消沉,失去对疾病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呢他们的抉择是否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呢他们对安乐死的认同会不会是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所做出的违心的、无奈的抉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自愿”就失去了自由性,当然也就偏离了其真实的含义。
尤其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不高、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的情况下,所谓的患者“自愿”很容易受到经济负担等社会因素的牵制。
在一篇关于尿毒症病人选择停止透析的伦理剖析的文章中,笔者注意到公费医疗患者罕有选择停透即安乐死的。
1.2 关于避免痛苦人类理想的幸福状态是没有痛苦的,当痛苦不可避免,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
本文试图从终极关怀的理念出发,以追求完满的死亡品质为愿望,寻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标签:临终关怀;安乐死;死亡品质
据现有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有700万人去世。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
非但如此,若以每个逝者约有5个直系亲属,10个左右的朋友计算,则中国每年约有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
因此,对临终者及其亲友提供支持和安慰,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死亡,鼓起勇气面对死亡,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终极关怀所需要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科学无能为力。
就医学来说,安乐死应运而生,它力图使病人死得尊严,死得安乐,获得完满的死亡品质。
宗教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宗教无能为力。
就佛教来说,临终关怀应运而生,它强调使病人获得有尊严,活得安乐,平静地体验生命的每一面,包括死亡。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谁是真正的智慧?完满的慈悲?笔者认为,两者都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都是大智慧,大慈悲,殊途同归。
生命与死亡本为一体,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结合势在必行。
一、安乐死是社会各界和患者自身对绝症病人的临终关怀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显然,这个词的初衷是要表达人们的一种希冀和向往:在身心安泰之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路,从容地告别人生。
实际上,这类似中国人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的“优死”之意。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概念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我国不少赞成推行安乐死的专家学者参照国外关于安乐死的一些理论,为安乐死的实施提供了伦理依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生存无望而又极度痛苦的患者,与其任其苟延残喘、痛苦不堪,或者在忍受不了痛苦折磨之下采用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不如以“优死”的方式使之安详、尊严地离世,以尽早结束痛苦。
这实际上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
第二,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为了亲人无可挽
救的生命无意义的延续,亲属出于亲情,承担着精神、经济的双重负担,不仅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还可能倾家荡产。
合法地实施安乐死,无疑可以减除亲属因患者病痛而引起的心理痛苦,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第三,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它可以使我国有限的卫生保健资源用于多数人必要的常规医疗服务。
如果把有限的资源花在无可挽救、苟延残喘的绝症患者身上,实际上是违背了社会公正与效用的原则。
故实施安乐死从社会角度而言也是可取的。
安乐死问题涉及的主题是死亡,故人们无法回避对死亡的认识。
正确地理解死亡及其意义十分重要。
就人类整体而言,死亡关系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个体来说,死亡可以促使人去领悟生命的真谛以及生存、生活的价值意义。
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作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死亡不能只理解为“临终”这一生理上的结局,而应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
死是包容每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以及承担自身责任的实际存在,它笼罩、覆盖、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并决定着生的内容、内涵价值与责任,以及生活的走向。
因此,正确认识死亡有助于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了解死亡与死亡的意义,无疑对我们破除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及以理智的心态看待安乐死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接纳了正确的死亡教育,对死亡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才可能更深刻地思考安乐死之类的问题,并以平常的心态看待死亡和选择死亡的方式。
当优生学终于被承认后,以安乐死为代表的优死学,来自人类生命末端的一系列生死有关的理论、法律、社会问题又向人们发出强劲的冲击波,同时也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严肃问题。
目前,荷兰是世界上安乐死唯一合法化的国家,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未立法。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质量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自主是病人的权利,公众要求实施安乐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我国安乐死立法还处于探讨阶段,国内普遍认可的安乐死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病情危重、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的情况下,要求医生采用人为的方法使其在无痛苦状态下渡过死亡阶段、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我国研究安乐死的专家组提出: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它所回答的是“死得如何”,而不是“为什么死”。
安乐死重视病人死的尊严,死的安乐,停止生命及强调家属的感受,临终关怀强调病人活得有尊严,重视病人自身及家属的感受,安乐死是终止生命,属于临终关怀的范畴之内,是临终关怀的一部分。
二、临终关怀在生命质量的追求上是另一种“安乐死”
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对临终阶段的病人包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
我国台湾、香港称之为“宁养服务”、“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主要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照护,使临终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以缓解,生命质量得以体现,生命受到尊重,同时,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也能得到关照,最终使病人能够无
痛苦、无遗憾、安详或舒适地告别亲友和人生,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以往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的位次则不断前移,逐渐成为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临终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
临终关怀不仅是对病患者最后生命程途的医疗呵护,而且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如何面对死亡时的痛苦、畏惧、绝望和忧愁的一种情感关怀,是现代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一方面体现。
它是人类在生活品质提高之后,努力提升“死亡品质”,从生理、心理、精神、灵魂诸方面追求最后圆满与彻底解脱的精神慰藉。
临终关怀不仅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而且还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能正视、承受现实。
同时,也关心家属的身心健康,使病人和家属始终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共同去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问题。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实行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它的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入大量医药、设备去救治回天无望的病人,它也杜绝简单、冷漠、草率地对待病人,而是希望让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于身心两方面都能充分感受人间的温暖,真正体现出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
每个人都希望生得顺利、活得幸福、死得安详。
当一个患者处于生存无望的人生终末阶段时,除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最需要的就是能享有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照护、以及亲情的关怀。
临终关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显然,医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发展,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道德要求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尊老敬老”优良传统文化的体现,临终关怀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是势所必然的。
三、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当代社会最佳的选择
随着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增长,整个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也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据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5%。
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个老人。
据统计,我国现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年迈体衰、身患重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特别是终末期癌症患者)就有数10万之多,因此,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得到特别的关怀和照顾,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加上我国传统死亡观念历来是重视生命,避讳死亡,不轻言死,就更有一个如何妥善处理临终患者的合乎伦理的方式要求。
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相对照,两者的对象都是临终患者,但在处理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安乐死处于对临终患者身心痛苦的关怀,希望赋予他们死得尊严,然而它侧重于无痛的迅速死亡,忽略了对患者心理上,心理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而临终关怀采取适宜性和支持性的照料方法,在身心上给患者全面的护理,但无可否认患者仍然遭受着病魔的折磨与痛苦,承担着身心上的严重伤害。
两者互有优劣,各有偏重,他们的结合将为老年人赢得终极的关怀,他们的结合势在必行。
对现代人来说,活在当下是幸福的。
拥有安乐死和临终关怀的选择,本身就是莫大的机缘与幸运。
能够积极地面对生命,同时又积极地面对死亡;勇敢的享受生命,同时也勇敢的享受死亡。
对生命充满期待,也对死亡后的生命充满期待。
完满的死亡品质,也不过如此吧。
参考文献:
[1]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宪武著.临终关怀[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藩,李伟长著.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郑晓江著.善死与善终[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靳凤林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