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病毒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医学-一章病毒virus
3.其他成分
一些比较复杂的病毒(如包膜病毒)除了含
有核酸与蛋白质两种主要成分外,还有脂质和糖
类等其他成分。病毒中的脂质主要以脂质双分子
层的形式存在于病毒的包膜中。病毒所含的糖类
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包膜的表面,决定着病毒的Fra bibliotek原性。16
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
一、病毒的繁殖:以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为例: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17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 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 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 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 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 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 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 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 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 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 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 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第一章 病毒(virus)
1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19世纪末,人 类已经分离出许多传染病的病源菌,但是对某些疾 病如口蹄疫、烟草花叶病却一直无法获得它的病原 菌。
1892:俄国 伊万诺夫斯基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的 感染因子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荷兰 贝哲林克 证实该致病因子可以被乙醇 从悬液中沉淀下来而不失去其感染性,但用培养细 菌的方法培养不出来;给这样的病原体起名叫virus。
•病毒主要是通过食物、接触、空气传播的, 但也可以通过饮用水传播。
22
枯斑
25
第五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分类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用理化因素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的过程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 病毒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步骤
1.吸附 具高度专一性地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的接 受部位。
2.侵入 以各种方式(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侵 入敏感细胞内。
3.复制(生物合成)和装配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 白质的合成等,形成自己的完整个体。
5. 释放 从寄主体内释放出来
三、病毒的增殖 Leabharlann ultiplication吸附
通过扩散或分子运动附着的过程 专一性、受体部位(蛋白质外壳)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侵入
• 注射 • 植物病毒通过伤口侵入 或者昆虫刺吸传染 • 动物病毒通过胞饮方式
只是遗传物质的入侵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溶原性
烈性噬菌体:核酸独立复制,寄主细 胞裂解
溶原性噬菌体:核酸整合于寄主细胞 并同步复制,寄主细胞不裂解。 ——遗传性
四、病毒的培养
液体培养基:菌悬液变透明 固体培养基:噬菌斑(空斑)——1对1的病毒
四、病毒的培养
空斑
四、病毒的培养
•菌苔 •噬菌斑
X射线、Y射线等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1、物理因素
湿度
干燥使病毒RNA释放引起灭活。
土壤中:水分含量低于10%引起灭活。 污泥中:水分含量低于35%引起灭活。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2、化学因素
抗体和干扰素引起病毒的体内灭活。
抗体——由机体对侵入的病毒(抗原)产生的一 种特异蛋白质,以抵抗入侵的外来病毒。 干扰素——宿主抵抗入侵的病毒产生的一种糖蛋 白,能进一步诱导宿主产生抗病毒蛋白将病毒灭 活。
第一章——病毒
▪ 致病因子是一个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且分子量很小(仅为最小 病毒的1/20)
▪ 单股共价闭环RNA分子 ▪ RNA能在敏感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
•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最小,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 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 番茄簇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等,都是类病毒引 起的。
• T偶数噬菌体 • 此类病毒的衣壳由两部分
结构组成: 螺旋对称部分 立体对称部分 • 如大肠杆菌T4、T2、T6
噬菌体,其外形蝌蚪状
2、核酸内芯
动物病毒多数含DNA,有的只含RNA 植物病毒多数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对敏感宿主的感染力
立体对称型:20面体,如腺病毒 螺旋对称型:烟草花叶病毒 复合对称型: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螺旋对称:
• 动、植物棒状病毒 • 多数是单链RNA病毒
立体对称
•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 外观为球状 • 腺 病 毒 是1953 年首 先从
切除的小儿扁桃体中分离 到的。可侵染呼吸道、眼 结膜等。
复合对称:
二、拟病毒(卫星RNA )
• 又称类类病毒,它是包裹在植物病毒粒子内的 类病毒。 它与普通类病毒的差异是它的侵染对象不是高 等动植物,而是植物病毒。
三、朊病毒
• 引发羊搔痒病、疯牛病、克雅氏病,是一种中枢神经 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
• 1982年美国学者Prusiner发现该病的病原是一种蛋白 质,称为朊病毒蛋白(PrP)。
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可被用作细菌的生长底物
四、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一)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微生物学之病毒
教学要求
理解:病毒的特点,化学组成和结构, 繁殖过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的概念。
了解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 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其分类
病毒的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 成份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无细 胞结构、营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在 活细胞外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尾部
基板和刺突
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是保护作用、附着作 用、决定特异性及决定致病性、毒力和抗 原性等。
核酸内芯
一个病毒粒子不能同时含有DNA和RNA 动物病毒:含DNA或RNA 植物病毒:大多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作用: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四、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存活 情况
水体中:温度影响最大,与病毒类型有关。
土壤中:最适存活,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空气中: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均不适宜
生存。
病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采用方法
病毒去除效果
物理 过滤、沉淀
生物 吸附降解 絮凝沉降
3.干燥
干燥是控制病毒的重要条件。 如:相对湿度(RH)越低,病毒的存活时间越短。 当土壤的水分低于10%时,病毒会迅速灭活。
2、化学因素的影响
化学物质对病毒的灭活有:体内灭活和体外灭活两种。
1.体内灭活的化学物质有抗体和干扰素。
抗体:病毒入侵后,体内会产生特异蛋白质,用于抵抗病毒。 入侵的病毒为抗原,产生的蛋白质为抗体。 干扰素:病毒入侵后,体内会产生一种糖蛋白质,它可以诱导 宿主产生抗病毒的蛋白质对病毒灭活,干扰素起的是间接作用。
计算机病毒论文
课程设计题目:CIH病毒机制与防护管理策略学生姓名:学号:系部名称: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计算机病毒论文摘要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局部,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家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计算机也和人一样,它也会生病。
接触计算机的人们应该对计算机病毒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病毒对计算机有很大的威胁和危害,甚至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平安和网络开展的重要问题。
但是,对于大多数计算机的一般用户来说,病毒似乎是个深不可测难以琢磨的东西。
但其实,计算机病毒是可以预防的。
计算机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开展在迅速的开展,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也不断的受到计算机用户的重视。
作为一个计算机的使用者,应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原理、入侵以及防范维护,以确保计算机能够在一个平安的环境下工作。
本论文就浅谈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和防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入侵,防范目录引言 (4)第一章病毒概述 (5)1.1病毒的定义 (5)1.2病毒的特性 (5)1.3病毒的生命周期 (7)1.4病毒的传播途径 (7)1.5病毒的主要危害 (8)1.6病毒的分类 (8)第二章病毒防范 (9) (9)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方法 (9)计算机病毒的去除 (9)第三章 CIH病毒实例分析 (11)3.1 CIH病毒简介 (11)3.2 CIH病毒的表现形式、危害及传染途径 (11)3.3 CIH病毒的运行机制 (12)结论 (20)引言本论文简单的讲述了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含义,让大家对计算机病毒做初步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要学会去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原理还有目的,这样对于我们来说计算机病毒就没有那么深奥,难以琢磨了。
我们把病毒的特性,生病周期,传播途径,主要危害和它的分类要弄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我们要有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意识,知道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根本原理和方法,对计算机进行有效的保护。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病毒病毒学研究
病毒病毒学研究第一章:病毒学基础知识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有机物质,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遗传信息、能自我复制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的微生物体。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传播、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的学科。
病毒一般由外壳和核酸组成。
外壳由蛋白质和有时还包括脂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而核酸则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单链的或双链的,可以是线性的或环形的,还可以是分节的或非分节的。
病毒只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为病毒缺乏自我复制的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将其转化为病毒工厂,制造出新的病毒,并在病毒复制周期结束时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新生病毒细胞。
第二章:病毒分类与研究方法病毒有很多分类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演化分类和固有属性分类。
演化分类依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相似程度将病毒分为家族、属和种。
固有属性分类以病毒的外壳和基因组结构为基础将病毒分类。
病毒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镜、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和DNA测序等。
电镜可以检测病毒的形态和构成,细胞培养可以检测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过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可以检测病毒抗体的存在和滴度,PCR可以检测病毒DNA或RNA的存在和浓度,DNA测序可以确定病毒基因组序列。
第三章: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等。
病毒通过传播途径进入宿主体内,然后利用宿主体内的受体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
有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复制和释放,而有些则进入休眠状态,待时机成熟后再次释放病毒。
病毒感染的机制多样,但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需要利用病毒固有的结构来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
第二步是解离病毒的外壳和核酸,并将核酸导入宿主细胞质或核内。
第三步是利用宿主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和释放病毒。
第四章: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预防治疗病毒的致病机制多种多样,包括细胞毒性、遗传突变和免疫反应等。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和死亡。
病毒学总结
病毒学总结绪论一、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无分裂、无生长、无蛋白质合成的成套“机器”,但依靠寄主合成必需组分以组装成颗粒状的亚显微的胞内绝对寄主生物。
病毒实际上就是有一个保护型的外壳包裹的一段RNA 或DNA,利用进化的力量,这些简单的生物体可以在所感染的细胞内以寄生形式复制,同时,也能在细胞外保持极强的生命力。
二、病毒的特点1.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至今尚未发现二者兼有的病毒。
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为十分独特的生物学现象。
2.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他细胞器,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功能。
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不能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4.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
5.在寄主细胞内的病毒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
三、病毒性质的两重性(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细胞内形式和细胞外形式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3.病毒的颗粒形似与基因形式(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standard virus)与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 particle) 或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2.假病毒(pseudovirus)与真病毒3.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与非致病性2.病毒感染的急性与慢性四、病毒存在必须解决的3个问题1.如何在感染一个细胞后进行自身增值;2.如何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播;3.如何逃避宿主的防御性攻击。
五、病毒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通过对病毒的研究,更多地了解生命本质的一些基本问题;3、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六、病毒学发展的动力一、病毒是一类重要的传染病病原。
《计算机病毒》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计算机病毒》复习思考题第一章计算机病毒概述1. 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计算机病毒的可执行性(程序性)、传染性、非授权性、隐蔽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攻击的主动性、针对性、衍生性、寄生性(依附性)、不可预见性、诱惑欺骗性、持久性。
2. 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分类方法?根据每种分类方法,试举出一到两个病毒。
3. 为什么同一个病毒会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如何通过病毒的名称识别病毒的类型?国际上对病毒命名的一般惯例为“前缀+病毒名+后缀”,即三元组命名规则。
1、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
2、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
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Hack 。
4、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
5、宏病毒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
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
6、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
7、病毒种植程序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Dropper。
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
8.破坏性程序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的前缀是:Harm。
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产生破坏。
9.玩笑病毒玩笑病毒的前缀是:Joke。
10.捆绑机病毒捆绑机病毒的前缀是:Binder。
4. 简述计算机病毒产生的背景。
5. 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网络传播,一种是通过硬件设备传播(软盘、U盘、光盘、硬盘、存储卡等)。
网络传播,又分为因特网传播和局域网传播两种。
硬件设备传播: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传播、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播、通过无线设备传播。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主要内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
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a)定量化程度不够;(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第二节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1 病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肠道病毒随温度升高滴度下降99.9%所需时间: 3~5℃ 40~90d
22~25 ℃
37 ℃
2.5~9d
5d
2.土壤病毒的存活
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温度:低温时的存活时间比在高温时长。
湿度:干燥易使病毒灭活,土壤水分含量在10% 以下,病毒的数量大减。
3.空气中病毒的存活
影响因素:干燥、相对湿度、太阳光中的紫外辐 射、温度和风速等影响。
5.释放(Release)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
释放。
通常情况下,一个噬菌体通
过上述四个过程能合成1001000个噬菌体。
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从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附到粒子成熟释放需15~ 30min。
(二)噬菌体的溶原性
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总结:病毒的一般特征
个体微小:以nm计,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植物病毒:大多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一个病毒粒子只含一种核酸。
蛋白质衣壳 囊膜 核酸内芯
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 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2.蛋白质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 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称蛋白质衣壳。 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 质亚单位。
3.离子辐射
X射线、γ 射线也有灭活病毒的作用。
(三)干燥
干燥是控制环境中病毒的重要因素。
RH越高,病毒存活时间较长。
病毒RNA释放出来随后裂解导致灭活。 有被膜的病毒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存活较好。
二、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内容归纳
第一章病毒1病毒的基本特点①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
②无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独立代谢作用。
③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宿主体外无生命特征。
2 病毒的基本结构蛋白质衣壳——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保护病毒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核酸内芯——RNA和DNA,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被膜(囊膜)——有些病毒具备3 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类病毒——仅由感染性的RNA构成;朊病毒——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分子构成;4病毒的繁殖①病毒以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②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③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④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①细胞壁组成:真核微生物由纤维素、几丁质构成;原核微生物由肽聚糖构成②细胞膜:真核微生物不含呼吸链及光合作用成分;原核微生物含有。
2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形态:球菌(0.5~2μm)杆菌长(1~5 μm,宽0.5~1 μm)(最常见)螺旋菌(长:5~15 μm,宽:0.5~5 μm)丝状菌细菌的大小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废水生物处理:e.g.活性污泥中的细菌要比河水、湖泊中的大。
测SS时:活性污泥用0.45 μm过滤膜;河水等用0.2 μm过滤膜。
3 细菌的细胞结构:①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间体、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原生质体)②特殊结构:荚膜(粘液层)、芽孢、鞭毛、菌毛。
4细菌菌落的形成及特征:把细菌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经过生长繁殖而形成菌体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以看见的细菌集合体,称之为“菌落”。
特征描述: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度,边缘形状5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原理?步骤:结晶紫初染(染上紫色)→碘染媒染(碘分子与结晶紫形成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脱色处理→复染(蕃红复染)→观察(紫色为阳性细菌G+ 红色为阴性细菌G-)原理:①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关系:阳性菌等电点低于阴性菌,阳性菌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病毒作为最简单的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病毒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的本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健康。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学新的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趋势;2.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3.掌握病毒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病毒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常见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病毒学概述第一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动植物疾病2.病毒的应用习题要点:如何客观地理解病毒的存在第二节病毒学发展简史1.病毒的发现2.病毒学发展简史习题要点:病毒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节病毒的进化与起源1.病毒的进化2.病毒的起源习题要点:如何理解有关病毒起源的3种假说第四节病毒的特点及定义1.病毒的特点2.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习题要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重点、难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病毒的特点。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大小1.病毒的形态2.病毒的大小习题要点:病毒一般形态和大小第二节病毒的组成及其功能1.病毒的结构组成2.病毒结构成分的相应功能习题要点: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第三节病毒粒子的对称性习题要点:病毒粒子的3种对称方式本章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成分的功能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理解病毒的存在与其结构组成的关系;掌握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第一节用于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习题要点:大肠杆菌——噬菌体实验系统的建立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1.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2.病毒侵染宿主的过程习题要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第三节病毒的非增殖感染1.病毒非增殖感染的类型2.温和噬菌体习题要点:病毒非增殖感染的机制本章重点、难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不同类型病毒侵染宿主的比较。
动物病毒学-第1章.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第一章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上一节课我们谈到了病毒的本质,病毒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病毒的定义及其特征予以回答。
什么是病毒呢?所谓病毒,它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其的特征包括5个方面,即病毒形体微小,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DNA或RNA含有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所必须的遗传信息;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严格的细胞内寄生,任何病毒都不能离开寄主细胞独立复制和增殖。
关于病毒的特征,有几点需要强调和补充。
这里所讲的病毒的特征都是针对自然情况下的病毒而言。
因为在特定的人工实验条件下,人们已经建立了可使病毒的组成成分——核酸和蛋白质,在无细胞系统下复制并装配成感染性病毒的技术(动物病毒的反向遗传学),例如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等。
在烟草花叶病毒以及随后的动物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提纯为结晶体以后,有人曾怀疑病毒是否还属于生物范畴? 的确,细胞外的病毒,特别是病毒的结晶型,没有新陈代谢,不表现生命活性。
但是必须指出,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迅即启动和复制,并且合成病毒特异的蛋白质,包括酶类,最后产生数量增多的子代病毒,却又表现出明显的生命特征;此外,病毒所呈现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也是证明病毒确实属于生物界。
因此,对于病毒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病毒具有生命活动型和生命静止型的双重存在形式,即病毒具有生命和非生命两种形式。
b:利福平可抑制痘病毒繁殖根据单细胞微生物的大小和复杂性可分为:原虫、真菌、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仍具有细胞结构。
它们有自身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同时也含RNA,本身具有产生能量和大分子物质的机制。
通过合成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而生长。
它们绝大多数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