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
生平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之名:
至于改字“佩弦”,朱乔森解释曰: “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 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 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改名自清,同样是为了自警,警策自己在 家境衰败、经济困难,乃至被生活的重担 ‘压到不能喘气’的时候,也决不与社会 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
从左至右: 叶绍钧、朱自清、俞平伯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在毕业后的最初五年(1920-1925)间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 江苏省立八 中 ,吴淞中国公学 ,浙江省立第六师范, 浙江省立十中, 温州十中 ,白马湖春晖 中学 ,宁波四中任教。 1925年到清华大 学中文系任教,从此一生驻守清华园中, 开始了他以散文和古典文字研究为主的创 作时期。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著有《诗言志辨》《伦敦杂记》、《新 诗杂话》、《经典常谈》 ,与叶圣陶合著的《国 文教学》,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教授 《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 诗选》等课,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随清华南下 辗转西南各地,经受了颠沛流离民生凋敝、社会 腐败的苦难。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 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 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书 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朱自清在散文上获得成就最高:
1923年仲夏之夜,叶绍钧、朱自清同游秦淮 河,各写两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的文章描写细腻精致,文字洗练,感情真挚,很 多地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比之俞平伯的文章, 略胜一筹。这是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从此走上了散文写作 的道路,且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下了《踪迹》 (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 (1931)、《你我》1931)、《伦敦杂记》等散文 集。他的散文多以叙事和抒情见长,如《背影》 《儿女》 《绿》 《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布局精巧 ,素朴缜密 ,清隽沉 郁 ,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素有现代散文之父之 称。
我敬佩的人朱自清作文
我敬佩的人朱自清作文
在文学的星河里,有那么一颗星,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颗星就是朱自清。
我呀,对他那可是打心底里敬佩。
他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呢。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好多人都在威逼利诱面前低下了头。
可是朱自清先生就不一样,他宁愿饿着肚子,也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饭局上,有个大坏蛋说:“你只要吃了我这碗饭,就给你好多好处。
”朱自清先生呢,就像是个特别酷的大侠,头一昂,手一甩,说:“哼,我才不吃你的饭,我要坚守我的原则。
”这种骨气可不是谁都有的,这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一样,有棱有角,充满了力量。
朱自清先生在生活中肯定也是个特别细腻的人。
你想啊,要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哪能写出那些充满生活小细节的文章呢?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观察生活的人,一片叶子的飘落、一滴雨滴的落下、一个路人的表情,他都能捕捉到,然后把这些小小的事情,用他那奇妙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大大的故事。
我觉得他就像我的一个远方的老师,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的文章就像一封封跨越时空的信,告诉我什么是美好的情感,什么是坚定的原则,怎么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每次读他的文章,我就好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慢悠悠地给我讲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更有深深的感悟。
所以啊,朱自清先生是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用文字书写出有力量、有温度的东西。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生平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我眼中的朱自清_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
我眼中的朱自清——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我眼中的朱自清,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文豪。
他在写景一文《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又如《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
写景文是最不好写的,但是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正是我最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地方。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重视时间的人,正如他在散文《匆匆》一文中所写。
《匆匆》因此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读了他的这一篇《匆匆》,老师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无数的学生因为这一篇《匆匆》从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时间。
拜读过他的《匆匆》的所有读者,都能够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那种重视时间的心情,他那种极度重视时间的心情正赤裸裸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重视亲情的人。
这一点从他所写的抒情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背影》可以看出来。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背影》正是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深厚父子之间的写照。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历年来,只要是父亲节,读者就能联想到《背影》,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背影》的影响之大,说明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成功之处,把亲情描述得如此感人至深。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
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自清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春》以被选入2012年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
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从小就拜读过不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我们所知道到的非常出色的散文家,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
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朱自清的作品有哪些还记得初中时期教科书里面那篇写父亲的散文《背影》嘛?记得当时第一次看那篇文章时候被感动的泣不成声,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小段,就是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候穿越月台的场景,父亲是个胖子,父亲的穿着,以及父亲那一副很轻松的模样,还有父亲那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无一点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会想到我们也有这样一个爱护我们包容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朱自清文字的力量,朱自清的作品总是可以将我们也带入其中,让我们也感受其中的感情。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一位十分出名的文学散文家,他十分善于写作,尤其是他的作品《背影》真的是写到了一定的绝境,他十分的擅长描写亲情等感情的作品,同时也能从自己的文章中写出自己内心对社会的黑暗的一种斥责,鄙夷,朱自清的大多数散文都十分贴近当时他生活的社会,他当时经历五四爱国运动,也经历了后来的抗日战争,更紧接着又是国家的内战,他将对社会的不满全部表达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我最喜欢的作家朱自清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朱自清作文
我喜欢的作家很多,有鲁迅、冰心、老舍、茅盾、朱自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浙江绍兴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清新自然,朴素隽永,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荷塘月色》中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语言,把一幅迷人的荷塘月色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图画啊!只见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像一个大圆盘,挨挨挤挤地贴在水面上;荷花亭亭玉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和荷花随风摇曳,真可谓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朱自清先生的人和他的朋友、家人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里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而过、无法挽留、无可奈何的感叹。
—— 1 —1 —。
最完整的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课程论文最完整的人格课程名称民国学人与学术姓名侯经济学号2013214137系别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最完整的人格【摘要】“最完整的人格”是朱自清逝世后,李广田给他的评价。
他的一生,短暂的五十年,都是在时局动荡不安下度过的。
先是军阀割据,后来日军侵华,再到后来直到他去世还未结束的内战,都给他的心灵和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打击。
就是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让他的思想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创作的主体也随着时局变化而变化,生活的地点也不断变化,但流离漂泊,东奔西走,并未挡住朱自清创作的意念,仍然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更加可贵的是,朱自清有着文人的骨气,有敢于参加与反革命集团斗争的勇气。
【关键词】散文革命教育一、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生于1898年,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东海县承审官,对儿子有很大希望,由此便根据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儿子取名“自华”。
有因为算命先生说孩子五行缺火,于是起号“实秋”。
他朱家的长子长孙,家庭对他极为重视,很小便让他上私塾,六岁那年,举家迁到扬州,在那个地方一住便是十几年,一直到后来他去北大读书,才算离开了扬州,所以对外他总是承认自己是扬州人的。
朱自清曾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说到:在哪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
何况我们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算是扬州人的。
朱自清是被父母包办婚姻的,十四岁就与他的妻子武钟谦有了婚约,后来他到北大读书寒假回家便与未婚妻成婚了。
本来想他这样的先进青年都很不服家里包办婚姻的,在没有见到新娘以前他还有些不爽,但是在他看到未婚妻端庄秀丽,温柔温顺时终究还是很开心。
收假后,他吻别妻子,怀着不舍的心情乘车北上了。
在北大,朱自清深感家庭压力,决定提前完成学业,赶紧工作,养家糊口。
他最后真的提前一年毕业了,他和俞平伯一起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由于和学校里的一些守旧派发生冲突,离开了杭州第一师范,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正好叶圣陶也在那儿,自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朱 自清 中 国现代散文大师的生平与思想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大师的生平与思想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散文界的大师,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们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打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的他,常常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捧着一本本书,看得入神,连吃饭都得家人三催四请。
那认真的劲儿,仿佛书里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他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上学后的朱自清,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朱自清为了能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熬了好几个晚上,查阅资料,构思框架。
最终,他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那可真是一绝!他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比如那篇《背影》,简简单单的送别场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被他描绘得如此细腻、如此动人。
每次读起来,都让人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肥胖的、努力攀爬月台的背影,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还有《荷塘月色》,在他的笔下,那宁静的荷塘,如诗如画。
月光洒在荷叶上,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
他把那一瞬间的美好,定格在了文字之中,让我们也能一同领略到那迷人的夜景。
朱自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
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用文字发声,呼吁着人们的觉醒。
他始终坚信,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应该反映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心声。
记得有一次,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一场文学研讨会。
会上,有人提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只追求艺术的完美。
朱自清先生当场反驳道:“在这个时代,文学怎么能脱离政治?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文字去唤醒民众,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人无不深思。
然而,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经历了战争的磨难,生活的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对朱自清的评价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这句应该是吴晗说的,不是毛主席说的。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这句是毛主席说的。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学术界对朱自清的评价2007/12/01 12:471 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大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
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锐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精选15篇)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精选1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篇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可惜在1948年8月12日他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但是他的灵魂却没有消失,他的灵魂刻在了《春》、《绿》、《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以及各种伟大的事项。
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一般人所想的。
一般人以为教育只是技能的事。
有了办事才能,便可以做校长,有了教授才能,便可以做教师;至其为人到底如何,却以为无关得失,可以存而不论。
在这种情形之下,做校长的至多是办事严明,会计不乱,再请几位长于讲解的教师,便可邀誉一时了。
做教师的呢,只要多少有相当的根柢,加以辩论的口才,也便可邀誉一时了。
这还是上等教育人才。
等而下之,那些蝇营狗苟,谄媚官绅者流,也未尝不可以做校长!那些凭借官绅势力,不学无术的鄙夫,也未尝不可以做教师!——如此而言教育,怎样会有进步?我的意思,再简单的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春》、《匆匆》、《荷塘月色》,这三篇优美的文章,往往人们只会去欣赏它,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几篇文章的来历。
当时应该是1928年至1937年吧,《春》以散文的形式来到了这个世上,那时正是我们国家与敌军的战斗时期,在这八年的战斗中,朱自清依然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自己身在危险、穷苦的困境中,也不忘记祖国的人民,依旧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春》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在他那个时代,也能变得像春天一样美好,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是令人们憧憬而又向往的。
朱自清__精美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树 远山 荷塘四面 灯光 蝉声与蛙声
28
以 乐 景 写 哀 情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得到真正的宁静。
29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 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34
其次,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描 写景物的形状、色彩、数量、气味等,以及 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刻画得非 常细腻。 再次,在描写中,修辞的运用表现作者高超 的修辞技巧。在四五自然段仅378个字,比 喻11处,拟人3处,通感3处,及排比、夸张 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巧妙自然。把荷塘月色 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 其境之感。
3、作为父亲的朱自清: 我想,第 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 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 不曾好好地教育 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 去料理他们, 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 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画着,让 他们渐渐知 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象我自己呢?这一 层,我在白马湖教 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 过mian3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罗。”近来 与平 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罗。” 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 就行,“象”不“象”倒是 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 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 贤明的办法。 ---《儿 女》
朱自清
4
朱自清的71封情书
叶圣陶对婚姻有个比喻: 叶圣陶对婚姻有个比喻:好比蜗牛背 对婚姻有个比喻 了壳。 了壳。朱自清自然也明白婚姻的种种烦 也是不愿早婚的。 琐,也是不愿早婚的。但很多事情原本 由不了他, 岁就与父母亲包办的女子 由不了他,19岁就与父母亲包办的女子 武钟谦结婚。武钟谦内向沉静, 武钟谦结婚。武钟谦内向沉静,与朱自 清同岁。 清同岁。
13
End
14
一个住城里。来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时写信写得比较多。朱自 一个住城里。来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时写信写得比较多。 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保存下来的有71封 情书保存下来的有 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保存下来的有 封。有些现在读起来还颇为 肉麻。 1931年6月12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隐:一见你的 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 肉麻。 年 月 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 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 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 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1931年8月8日,朱自清已对陈 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年 月 日 竹隐换了亲昵的称呼: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 竹隐换了亲昵的称呼: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 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然而, 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然而,陈竹隐想到一结 婚她将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 有很大压力。 个孩子的母亲, 婚她将成为 个孩子的母亲,有很大压力。她在犹豫中疏远了朱 自清。这让朱自清的情书变得伤感:竹隐, 自清。这让朱自清的情书变得伤感: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 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 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看报也迷迷糊糊 的!我相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 我相信是个能镇定的人, 在朱自清情书的“轰炸” 。 在朱自清情书的“轰炸”下,陈竹隐终于熬不住心内强烈 的感情,接受了他的孩子。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 的感情,接受了他的孩子。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隐:十六那晚 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 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 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 他们去看了戒指。 ,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 他们去看了戒指。在朱自清欧洲 访学结束后,两个人在上海结婚,一直共度到朱自清去世。 访学结束后,两个人在上海结婚,一直共度到朱自清去世。
朱自清的不辱国格的故事
朱自清的不辱国格的故事《朱自清:坚守国格的勇士》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的故事,他叫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的国家遭遇了很多困难。
当时,敌人不给我们粮食吃,想让我们屈服。
但朱自清先生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接受敌人的施舍。
他说:“我的骨头是硬的,我不能为了一口饭,丢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小朋友们,我们要向朱自清先生学习,做一个有骨气、爱祖国的人!《朱自清的坚定选择》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朱自清爷爷吗?他是一位特别勇敢和爱国的人。
那时候,我们国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敌人很坏,想让我们听从他们的指挥。
朱自清爷爷面对敌人的威胁,一点都不害怕。
有一次,敌人说只要朱自清爷爷答应他们的条件,就给他很多好吃的东西。
但是朱自清爷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争气!”就这样,朱自清爷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向敌人妥协。
我们也要像朱自清爷爷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保护我们的祖国!《朱自清:爱国的榜样》小朋友们好呀!今天来讲讲朱自清爷爷的故事。
朱自清爷爷生活的年代可不太平。
好多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想让我们听从他们的话。
朱自清爷爷可不服气!有一回,那些外国人说,如果朱自清爷爷按照他们说的做,就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朱自清爷爷摇摇头说:“我不要你们的好处,我只爱我的国家!”哪怕日子过得很苦,朱自清爷爷也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朱自清爷爷学习,心里永远装着我们的祖国!《朱自清:捍卫国格的英雄》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就是朱自清。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国家遇到了一些坏家伙。
这些坏家伙想让我们国家的人听他们的话,做他们的奴隶。
朱自清先生特别勇敢,他大声说:“不行!我们是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尊严!”哪怕没有饭吃,肚子饿得咕咕叫,朱自清先生也绝不向坏家伙低头。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要爱我们的国家,不能让别人欺负。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勇敢哦!《朱自清:不向恶势力低头》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讲一个朱自清爷爷的英勇故事。
朱自清人物小传
朱自清人物小传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世代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以及散文家,他原名叫做朱自华,老家在浙江一带。
他是我国文学界上登上顶峰之人,一生造诣非凡,朱自清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的时候就非常的热爱文学,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朱自清上大学的期间,刚好我们国家备受外国的侵略,后来,当代的大学生们为了保卫祖国,于是就有了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朱自清也是当时学生中参与的其中一个,五四运动结束后,朱自清也随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作为新一代文化的诗人,朱自清的诗作有他他的特色,朗朗上口,清新明丽,很快,朱自清在当时就已经开始非常的出名,他生前创作的散文集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教育下一代的材料了,所以由此可见朱自清对我们着后几代人的影响是有多么的深厚。
朱自清的爱国备受当时的国家主席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曾经赞扬他是中国真英雄,真豪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外国佬的救济,朱自清爱国那是人人皆知;不仅如此,在抗战期间,朱自清还担任着文学协会,他是一名民主主义的战士。
但是朱自清英才早逝,由于长时间的作战,反抗国家的内战,朱自清自己却引来了一身疾病,最后因病而逝,从此,文学界的又一位娇子于世长眠。
朱自清一生的光荣事迹以及他优异的文学永远流传给我们的后一代,虽然人不在,但是他的留下的文学造诣带给了世人无穷的学习价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诗人也有自己的写作偏好,这次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非常有名的散文家朱自清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实际上朱自清的写作路程是非常曲折的,他早期的时候大多数作品都是诗歌,但是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有很大区别,他的诗是用白话文写的,这其实也算是他写作的惯用风格。
后来开始写一写关于社会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比较混乱,这时候的作品大多抨击社会的黑暗面,文体风格大多硬朗,基调伉俪,在后期是大多是写写关于山水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格调大多以清丽雅致为主。
对朱自清的评价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这句应该是吴晗说的,不是毛主席说的。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这句是毛主席说的。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学术界对朱自清的评价2007/12/01 12:471 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大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
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锐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散文家,但很少人知道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
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朱自清自称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的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散文
家,他为人相当的清正,他从小就在扬州学习,长大之后虽然有些年份是在北京等地搞创作,但是在年老的时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所以朱自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也是有原因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因为对新学非常怀疑所以他就在扬州的一个私塾中学习古文诗词,每天学习非常的辛苦,回家后父亲还要抽查他的背诵,背的好就奖赏不好就惩罚,说起他在江苏的童年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充实而且简单的,这是朱自清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一个原因,他在成年之后曾经在扬州教过书,对扬州有着解不开的情愫,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任何需要填祖籍的地方都填的是扬州,可见他对扬州的感情至深,这也是他自称扬州人的第二个原因。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在年老的时候曾经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和父亲有了隔阂但还是没法抹去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所以最后还是和一家人在扬州这个地方安享晚年,这也是他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中独特的情感,所以就称呼自己为扬州人。
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的婚姻之路说起来也还算得上是比较美满的,在他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因为父亲为他说的亲事和一个女人结婚了,这个女人名字就叫做武仲谦,他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个妻子,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二年里他为朱自清先生生了五个孩子,他们都非常的可爱,可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战争频繁,所以她常常带着孩子在各处逃亡,这使她非常的劳累,最后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家里了,这
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段婚姻。
在武仲谦死后,朱自清非常怀念她,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她,在这篇文章中能清楚地看出朱自清是爱武仲谦的,在武仲谦死后他又遇到了另一个令他动心的女人,她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遇到朱自清之后为了能让朱自清全心全意的搞学问,就不在读书在家相夫教子,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这个女人就是朱自清的第二段婚姻,她的名字叫做陈竹隐,是他陪着朱自清先生走过了最后一段路,两人的感情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