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简介

合集下载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它强调将学问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社会和人民。

以下是对"经世致用"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1.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鼓励人们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实践。

不仅要追求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更要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挑战。

2. 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效果,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追求真知、真理和真实的结果。

3. 造福社会:"经世致用"是为了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的利益。

将学问和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4. 融通中西:"经世致用"也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在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学习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点和经验,积极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想,开拓创新。

"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和问题,贡献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实效和社会价值。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69October 2018中国文化核心词 KeY CHInese ConCepts引例 Citations:引例 Citations:Selected from Key Concept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经世致用jīnɡshì-zhìyònɡ Study of Ancient Classics Should Meet Present Needs学术要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发挥实际效用。

“经世”即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致用”即发挥实际效用。

17世纪初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李等人倡导学术研究要关注现实,通过解释古代典籍,阐发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增进国家治理、民生安定、社会改良。

这一思想强调知识的政治价值和知识分子的现实担当,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效、务实的思想特点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Learning should contribute to good governance. Jingshi (经世) mean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zhiyong (致用) refers to meeting practical need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inkers such as Gu Yanwu, Wang Fuzhi, Huang Zongxi, and Li Yong argued that scholarly studies should be geared to meet current needs. They held that while interpreting ancient classics, scholars should expound their views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their day,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enhanc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e social reform. This view stresse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al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llectuals. It reflects the pragmatic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as well as their concern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eagerness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hole nation.◎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

经世致用——精选推荐

经世致用——精选推荐

经世致⽤第九单元经世致⽤【教学⽬标】1.学习《〈⽇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学问”、提倡“切于⼈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化⼀、“经世致⽤”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为:尽其所⽤。

“经世致⽤”《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下⼀个定义:经世致⽤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盾,并⽤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任”的情怀。

经世致⽤思想的历史⾄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

孔⼦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就是⼀种“⼊世哲学”,孔⼦不遗余⼒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世与⿁神的关系等问题,⽽是很实在,甚⾄可以说是很实⽤地教⼈们如何做⼈,如何⾏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产⽣了重⼤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责任,⾃觉地担负起关⼼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其集⼤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临巨⼤危险之时提出的,⽬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 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 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 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 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 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 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 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 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 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 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 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 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 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 篇章。


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 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 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 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 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三、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 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 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 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 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 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 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 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 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 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 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简论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简论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简论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作者:杨露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摘要:经世致用是儒家经邦治国的指导思想。

清初,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经历明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和现实的亡国丧家,决定从根本的思想上寻找原因并试图改变王学末流带来的弊端,重新回归到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这一思潮兴起于清军入关之后,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趋于衰落,有着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后世也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关键词:清初;经世致用;内容;特征一、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和具体内容经世致用是具有历史渊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最早出现。

《庄子》一书中的:“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1”最早提出了“经世”一词,意为治理天下。

“经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侧重点不同的具体内涵,其渊源极其深厚,既可以强调人的修养,又可以说明安邦治国,也可以用来解释功利主义。

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朝代更迭的时期,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各种矛盾激化,这一时期文坛的经世致用的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对于国家政治、对于民生的有益作用。

经世致用学者们的思想,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面对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状况,众多思想家,其中以经世致用学派学者最多,都认真地思考起了这个问题。

其中,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指出一切罪恶都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先声。

唐甄则从人本学的角度指出君主也是普通人,揭露了对封建君主的个人崇拜。

众多经世致用学者的观点都在不同程度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对君权神授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顾炎武批评道:“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机之广,固非一之人所能操也。

”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

经世致用思想家们的思考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要求限制君权的强烈愿望,同情人民的热烈感情,都是这一时代的先进思想2。

第二,关于土地问题的方案。

明末清初时期,土地有高度集中的现象,而思想家们大多反对此类现象,因此,他们想出多种方案以解决土地问题。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

续遗存,并得以弘扬。它的入世精神、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开放 精神和革新精神,使其具有时代特色,保持其青春活力,成为我们 今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动 力。
Powered by TCPDF ()
一、经世致用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社会矛盾的激化。晚清时期阶级矛盾日渐尖锐。小农经济的 破产,大批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必然日益 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就在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之际,西方殖民势力 又不断入侵。自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原有的阶级矛盾外,又 增加了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其时的封建统治内忧 外患,整个社会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三、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开了一代风气,为中国教育由传统封建教育向近 代新式教育的转型,作了一定的思想舆论准备。它的兴起,标志着 中国吸纳异质新学的开始,为后来中国教育思想及教育变革的种种 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它奏响了开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序幕的乐章 。
今天,虽然经世致用思潮已低落下去,但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却继
其一,诋排专制,呼救人才。鸦片战争时期的清王朝已经堕入衰世 ,百弊丛生,一些思想敏锐且救世心切的士大夫,便纷纷指斥时政 ,提出变革要求。他们斥责清朝政治“百为废弛,贿赂公行,吏治污 而民气郁”,揭露士大夫腐败堕落。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抨击制艺科 举,呼救人才,并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沉 闷呐喊。
其三,师夷长技,以谋御外。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的危局,经世派探究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对西方的学术和技 艺给予高度注意。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设译馆, 翻译外国书籍,主编《四洲志》。林则徐目睹“ 夷人”的坚船利炮, 认识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必要。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成 了影响中外的《海国图志》,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声。这 是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向西方学 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和口号。

第一章 经世思潮

第一章 经世思潮
第一章 经世思潮
一、经世思潮的源流及兴起的原因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 精神。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即内修 圣人之德,指道德本体;外王,即外施王者 之政,指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所谓经世, 即“经邦济世”,就是治理世事,治理天下。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 任,儒家主入世,讲求“修齐治平”。
2.统治者提倡经世致用。
3.就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而言,乾嘉考据学 (汉学)的日趋衰落及其弊端,促使进步思 想家和一些学者将注意力从古代经典转移到 现实社会中来。今文学派龚自珍、魏源等人 发展了今文学家刘逢禄、宋翔凤“通经致用” 的学风,成为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
二、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内容
1.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龚自珍:《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
《西域置行省议》
魏源:《诗古微》、《书古微》、《圣武 记》、《海国图志》
贺长龄主编《皇朝经世文编》、林则徐《四 洲志》、包世臣《安吴四种》、
姚莹《康輶纪行》、梁廷枏《海国四说》、 徐继畬《瀛环志略》、
夏燮《中西纪事》、张穆《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朔方备乘》等。
总之,经世思潮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作用。
2.主要内容 (1)批判现实,讥切时政。 (2)倡言变革。 (3)振兴经世实学。 (4)开眼看世界。
三、经世思潮的历史作用
1.经世思想家关注现实,倡言改革,成为中 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2.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顺应了时代发 展的潮流,对此后的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潮产 生了影响。
一般来说,当社会危机四伏之时,经世致用 观念就会活跃起来,比如明末清初的顾(炎 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 晚清的经世学派(思潮)。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兴学自强
孙诒让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主张发展职业教 育。 温州蚕桑业历史悠久,但至清朝,由于技术 落后,蚕茧大减,于是孙诒让等有识之士呼 吁振兴家乡蚕桑生产。1897年春,孙诒让集 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永嘉蚕学馆是全
国最早的蚕桑职业教育学校之一。教学兼用 中西新法,讲授饲蚕种桑技艺。学校还向各 县推广优良桑苗,春蚕季节派学生分赴各育 蚕地区进行技术指导。
务实践行
他不仅发扬光大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说,而 且在为官期间参与政事,治边郡、措屯田、 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修实政、行实德, 身体力行,赋予了学说以实践意义。永嘉学 派“经世致用”的事功哲学,一言以蔽之,
是出于对天下众生的担当。陈黻宸说叶适, “叶正则与及门言天下事,每激切哀痛,其 声动人,闻者至泣下不自禁”,拳拳报国之 心跃然纸上。
兴学自强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后,一些爱国志士
主张维新变法,教育救国。在败国耻辱 的巨大刺激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晚年的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 学”,于是毅然走出书斋,用墨家苦志 力行的实践精神,迈上开启民智、兴学 强国之路。
兴学自强
1895年,孙诒让牵头,邀集瑞安地方士绅商谈筹办地方书院。
传承发展
有专家认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对 今日温州的影响至少可概括为:一是经世致 用、求实务实的影响;二是变通图新、富有
改革精神的影响;三是重视功利、主张宽民 富民思想的影响;四是重视教育、尊重人才 观念的影响。 温州人为了开拓未来而善于有效地利用过去, 变过去为未来。就永嘉学派来说,“永嘉之 学统远矣”,“以经制言事功”,又有敢为 人先的创新,在综合、交流、争鸣、互补之 中发展。
背景
当时,西风东渐,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

经世致用解析

经世致用解析
文人者”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 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 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 表明了什么?
[来源:学科网ZXXK]
韩愈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刘挚 扬雄
文人不足贵
黄鲁直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文化背景
浙东学术
章学诚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 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
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 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 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经世 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 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
致用:付诸上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
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
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
C.庶乎其传也与 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D.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以:介词,用
E.经训乃菑畲
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F.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其:代词,它们
G.庶乎其传也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H.马牛而襟裾 而:连词,表转折,却
4.翻译下列语句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 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在近代史上,魏源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提倡者。

生平简介魏源生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卒于咸丰七年,即1857年。

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韶阳县金滩人。

父亲魏邦鲁,做过主簿之类的小官,在魏源十岁时,家乡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当时父亲正在江苏,无法救济他们,家庭生活极为艰苦,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源还是坚持看书学习,而且喜欢看历史书。

这使他伯父很不高兴,因为这不是科举制度要考的内容,但魏源仍然偷着读。

魏源一生在功名场上不很得意,因为他看不起儒家的繁琐文风,而且他的思想又与传统的那些文人官僚不同,所以,参加科举考试在二十九岁时中了举人后,考进士一直落榜,到了五十一岁时,才中了三榜的第十九名进士。

有一次,考官嫌他考卷上的字迹潦草,取消了他的殿试资格。

可见魏源的个性是他一直不能中举的主要原因。

不过,魏源还上有真才实学的,有一位考进士第一的御史叫陈沆的,就很喜欢魏源身上那种朝气,还将自己的文章拿给魏源看,向魏源请教,虽然当时魏源还没有中进士,自己则是地位很高的人,但陈沆还是顶住压力和魏源交往。

魏源在五十一岁正式中进士之后,到扬州、高邮等地做过知县和知州,在此之前,他主要是做幕僚和为寻求救国之路而写作。

他在认识龚自珍之后,结为好友,当时叫做"执友"。

他们都对当时那种陈腐的文风不满,不想做儒家思想的书虫,而是放开思路去研究"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即"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积极寻求改革图强之路。

他的一生亲眼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而且他也参与其中,为救国富国而倾注了满腔热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他提出的著名思想。

魏源在三十二岁时,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请他编《皇朝经世文编》,一年之后魏源就完成了,工有一百二十卷,包括了政治经济等方面。

因为搜集了很多的社会经济资料,而且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所以,编成之后影响极大,受到本世纪末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凡是关心国事的官员几乎人人都有这本书。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 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 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 点分析它是如何体现“经 世致用”思想的?
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默读与感悟 二、思考: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探究 思考: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
浙东学术
文化背景
章学诚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 羲并称“清初三先生”。
《日知录》三则
这是一部读书札记, 反映顾炎武学术思 想的著作。被誉为 “清代学术的开山 之祖”。
经世 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 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益 正反论证 损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 无稽 剿袭 谀佞 乱神
研读《著书之难》
一、默读并感悟 二、思考: 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 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三、探究:
怎样看待网络小说?
古人 力而能传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文化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文章回顾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分析了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特点,包括思潮盛行原因多是对社会现状不满;出发点都是救国自强;代表人物大多是知识分子;都是主张学习西方。

论述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及转变,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标签:经世致用;中国近代;历史特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辞海》中的释义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因此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关心国事,关注社会,用自身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及矛盾,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标。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表现出以爱国为起点与核心的伟大精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思想充分显现并与时俱进,深刻影响着近代历史的发展。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经世致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提出的。

从思想史来看,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世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从而达到他理想中的天下大同。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自产生之初,便具有经世的传统,影响着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甚至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

但经世致用观念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所独有,有论者认为,西汉“独尊儒术”后,后世儒生以“通经致用”作为自身治学的目标及抱负,使其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有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1]孔子之后,历代学者也积极倡导经世思想,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思想不断延续,而历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都有一个时代特征,即社会转型之际或内忧外患之时,知识分子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或提笔立书,或言语号召,使经世之风广行于志士之间。

经世致用历史名词解释

经世致用历史名词解释

经世致用历史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经世致用”这个历史名词。

你说啥是经世致用呢?这就好比咱过日子,不能光想些不切实际的,得做点实实在在能派上用场的事儿。

经世致用呀,就是把知识、学问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好。

咱就拿古代那些有学问的人来说吧。

他们可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想着怎么用自己的本事让国家富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像一个好厨子,不只是会背菜谱,还得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来喂饱大家的肚子。

你想想看,要是大家都只知道读死书,不去管现实中的事儿,那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呀?经世致用就是鼓励大家把知识变成行动,别光是嘴上说说。

这就跟盖房子一样,设计图纸再漂亮,不实实在在地去砌砖头,那房子也盖不起来呀!再比如说,遇到自然灾害了,那些懂得天文地理的人,要是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提前预测,做好防范措施,不就能减少很多损失了吗?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好处呀。

还有啊,在社会治理方面,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人会想着怎么制定合理的政策,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得结合实际情况,像医生看病一样,对症下药。

现在的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知识,可不能一毕业就还给老师了呀。

得把这些知识用到工作中、生活中,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

经世致用也不是说要一下子就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是一些小事,只要能对别人有帮助,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呀。

比如说,你学了计算机知识,帮邻居修修电脑;学了医学知识,给身边的人讲讲健康常识。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不也是在践行经世致用吗?咱可不能小瞧了经世致用的力量,就像一颗颗小水滴,汇聚起来也能成为江河湖海。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社会更加进步。

所以呀,朋友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把经世致用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再只是空想,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去改变。

让我们一起用经世致用的精神,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吧!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吗?。

宋朝的经世致用思想

宋朝的经世致用思想

宋朝的经世致用思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其开宗明义的经世致用思想更是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经世致用,兼顾实用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常注重实际效果的国策思想,下面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宋朝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定义经世致用是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政治理论,以经世之学为核心,其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施效果,以达到“致用”的目的。

这种思想不仅关心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涉及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包括知识分子的教育和社会道德事业,则这种思想更是十分重视。

二、经世致用思想的起源经世致用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但是在唐朝及其前期,这种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推广。

在北宋时期,这种思想才逐渐成熟,成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这个时期,考生最高的政治机构是“制举”,以科举考试为寻找人才的基础,展开一个“举贤任能”的人才寻找编制体系是中心任务。

这个时期的社会行文十分注重实用主义,西契李唐的思想深受哲学家、碑学家等的强烈批判,当时有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如何利用知识分子的专业能力为国家服务。

经世致用思想从这个关键点上出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论基础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显学。

显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强调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经世致用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北宋时期的学问注重实用,因此大量于世俗、商业及家庭消费相关的文学史诗、奇闻异事等著作市场如显学之气,在语言、文辞、句式、思路等方面都强调实证、直截、通俗、明快。

四、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与特点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点是实用性,经世致用思想重视了实践效果,注重经验和实际中的应用,追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教育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第二点是灵活性,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应该秉持灵活、开放、宽容的态度以适应不同情况和应对各种挑战。

厚德尚能、经世致用

厚德尚能、经世致用

厚德尚能、经世致用
厚德尚能、经世致用
1.厚德尚能:
《周易》讲:“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德,在儒学伦理观中,主要是指以仁义为核心的人的善良的品行和高尚的品德。

有五个基本要素:仁义礼智信。

(《管子·心术上》)老子认为“道生之,德蓄之”。

德又是使万物生长的本质,道也只有通过德才能显示它的功能和存在。

尚能,就是重视能力的培养。

能,指能力、才能、技能,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

厚德尚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既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着眼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又更关注学生高尚道德的塑造。

2.经世致用:
“经世”就是儒家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入世精神,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即要求切乎实用,不务虚,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经世致用”,是要求全体师生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务实求真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的关系研究

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的关系研究

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的关系研究简介在清代,经世致用书籍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

这些书籍致力于提供实用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中的具体问题。

本文将探讨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

1. 清代经世致用书籍概述•清代经世致用书籍特点:内容广泛涵盖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科学等领域,供人们学习实践知识。

•典型例子:《四库全书》、《册府元龟》等。

2. 实用教育在清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私塾教育为主,并逐渐形成专门培养实用技能的学校。

•教材与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包括农耕、手工艺、商业技巧等方面。

3. 经世致用书籍对实用教育的影响•提供教材资源:经世致用书籍成为实用教育的重要教材。

•促进技能传承:书籍记录和传播了许多传统工艺、农耕技术等知识。

•拓展知识范围:经世致用书籍帮助实用教育质量提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用教育对经世致用书籍的影响•需求推动:实用教育需求增加带动了经世致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文化传承:实用教育使得经世致用书籍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清代社会的发展。

5. 结论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在清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书籍提供知识资源支持,而实用教育则推动了书籍的需求和使用。

这种关系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对当代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以上是有关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关系的研究内容概述。

详细内容请参考下方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王红卫. (2006). 清代经世致用书籍与实用教育关系初探. 大众科技教育导刊.2.张晓林, & 范蔚星. (2018). 从《广学之林》到《课程观察》:清代实用性书籍与教育视域检讨(1825-1914). 教育发展研究, 4, 20-30.3.张凤雅, & 杨润庆. (2020). 清代家学和公学中的实学倾向——以尚志堂所藏清代胶南地区族谱为例. 中华文史论丛, (11), 70-77.。

经世致用 相对概念

经世致用 相对概念

经世致用相对概念
"经世致用"是一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宣和元年》:“余尝悲夫,曹子建以待罪之姿见幽,汝、毅流亡他邦,确乎
曾未有所见也。

当时世亦无奈何乎?夫患无经世而致用之路,非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大臣们
难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没有经世致用的机会。

"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指能够经历实际社会实践并将所学的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和意识。

它暗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实践的效果和目的。

经世致用全面版

经世致用全面版

顾炎
黄宗
王夫



他们在政治上反思或批判封建专制制 度,在经济上反对土地兼并,在教育上抨 击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在哲学上提出了各 自的观点,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朱 舜水(明末清初)把经世致用思想概括为 “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个字。这种社 会思潮,经魏源、龚自珍延及近代的张之 洞、梁启超,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救国 救民精神。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 宗羲、王夫之、李颙、傅山、颜元等人的提倡, 蔚为大观,形成了一股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社 会思潮,发出了“高论百王,不如宪章当代” (徐孚远《明经世文编序》)的呼喊。这些学者 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 理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 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钻 研经书要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在阐释 古典经义的同时,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于 《日知录》一书,原文为“保天下 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 ·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 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矣”。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 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作者晚年目盲, 笔耕不辍,其情可感。章学诚身处乾嘉考据之风盛 行的时代,却能独树一帜,力倡史学,重申“六经 皆史”的观点,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补弊救偏, 认为文人不能修史,主张正史于“儒林”“文苑” 之外,应别为史家立“史官传”。他认为,历史著 作有史事、史文、史义之分。史事,就是事实;史 文,就是文笔;史义,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他认 为这三者之中,“史义”是最重要的,是史书的灵 魂。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 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世致用编辑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创作年代明清之际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目录1概述2简介3历史渊源4引用概述编辑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经世致用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

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因而自明中叶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

随着理学的没落,陆王心学崛起。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心”,尤其强调发挥主体人的能动作用,这恰恰弥补了理学后期脱离现实、不关怀世事的弊端。

因此,陆王心学便代替了程朱理学,开始发挥作用。

然而,“心学”的后人,也逐渐抛弃了“经世”精神,只致力于“心学”本身,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不久,“心学”开始衰败。

(不问世事、人事的学问都难长远)虽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没能避免衰落的结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宋明以来,儒学的理想与儒者的天下国家之责任一以贯之传承于这六百年之间,并以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与这个过程相伴的,是知识分子的士气日益高涨”。

于是,在明清之际,这一实学思潮达于顶点,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和新兴的士民代表,反对空谈,主张关心时政。

其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最杰出的代表。

杨国强先生甚至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

《明》代表了知识分子批评君权的极端。

……代表了宋明之世知识分子批评精神的最后一阵隆隆潮音”。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既达到了顶点,也成为了结束之声。

随着满清王朝统治的建立,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又被统治者拾起,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已不在,剩下的只是泛泛空谈。

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造成了一批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

至此,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延续的经世致用思想走到了尽头。

清王朝的辉煌只是夕阳西下时一点余辉,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淤积已久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当它们(指一系列社会危机——作者注)一下子露出脸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被剥尽光泽,毕显出里头的蛀洞、豁隙和朽烂。

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

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这一次的变化就是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想。

清嘉庆、道光年间,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较著名的有陶澍、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中有“卓著官声政声的督抚大吏”,也有“切于时务的下层官僚与文人学者”,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关注世事,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矛盾,抨击时政,指责清王朝统治的腐败以及官僚队伍的无能、迂腐。

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他们要求“更法”,呼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而且,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新趋势。

林则徐出于反侵略斗争的需要,翻译西书,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随后,魏源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正是有了陶澍、魏源等一批深受王夫之思想影响的湖湘士人,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一改湖南的风气,才有了随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这一批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在行动上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贯彻。

应当说,嘉道年间的经世之风直接影响了曾国藩。

曾国藩对近代的影响又不可谓不大,其中以湖南为最,单一湖南,便有谭嗣同、黄兴、宋教仁、毛泽东、胡耀邦乃至朱镕基至今,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1]附:明代经世致用的思潮及其特点明末,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

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

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

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

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

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

从地域上说,当时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江、浙一带,黄宗羲、顾炎武、唐甄,魏禧、陆世仪等是其代表:一个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孙夏峰、李颙、傅山、颜元、李塨、王源等是其代表。

他们的社会学说是一致的,都提倡一种与传统的理学不同的崭新学风。

评论时政,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匡时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

然而,在哲学上他们却各有千秋。

有的是唯物论者,有的是唯心论者,有的信仰程朱,有的信仰陆王,有的折衷程朱、陆王,有的既批判程朱又批判陆王,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

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潮。

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世致用思潮的一般特点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

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传统,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

特别到明末的王阳明后学,束书游谈,几近狂禅,学问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

"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点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

致读书之人,十无一二能解事者。

" 甲申革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总结明亡之经验,他们深感书生空谈误国。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 赵翼总结明末书生之弊说:"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深感必须返虚就实,矫正学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颜元"其说于程朱陆王皆深有不满,盖元生于国初,目击明季诸儒,崇尚心学、放诞纵恣之失,故力矫其弊,务以实用为宗" ,这种以实用为宗的学风,也就是他们提倡的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这种新学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一)"务当世之务"。

顾炎武说:"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

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 "务当世之务",密切联系社会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是经世致用学者的为学宗旨。

朱之瑜说:"大人君子。

包天下以为量,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惟恐生民之不遂。

" 他们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的具体内容。

李颙说:"学人贵识时务……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已!" 这种康济时艰的精神,与理学的空谈学风,形成显明界限。

(二)勇于任事的精神。

经世致用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潘耒称道顾炎武说:"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 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不容但已。

古今成败利钝有尽。

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 这种"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的一种责任感。

他们认为,圣贤与佛、老的区别,正在于此。

颜元说:"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不然矫言性天,其见定静,终是释迦,庄周也。

" 因此,颜元立志"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

刘献庭甚至认为不能"斡旋气运","利济天下",就不能称为人。

(三)致力创新的精神。

经世致用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

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 强调凡所做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