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合集下载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1、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拜见从者见之引见子见夫子乎看见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使子路反见之拜见2、是鲁孔丘与判断词是知津矣这个人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判断词3、重要句式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固定句式晨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而谁以易之通“尔”你耰而不辍承接关系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趋而辟之修饰关系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三、诵读巩固四、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与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丘不与易也D.使子路反见之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B项,“辟”通“避”,躲避。

D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请求) 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项,谏:匡正,挽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日..,子路行以告B.子路从而..后C.鸟兽不可..与同群D.遇丈人..,以杖荷蓧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D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4.下列对文化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全书共20篇。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行以告C.子曰:“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B项,省略句。

C项,省略句,判断句。

D项,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新诸子散文选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新诸子散文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2. 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自主学案中的字、句整理落实到学案上自我检查。

3.体会动作、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人物形象。

通解全文,了解孔子仁德信念,领会孔子勇于担当道义的精神、执着精神。

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案』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乐》《》。

2.积累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僭越()巨擘()整饬()端倪()木铎()长沮()戛然而止()桀溺()执舆()怃然()荷蓧()耦耰()辍学()箪食壶浆()靡费()莅临()缜密()繁文缛节()五谷:稻黍稷麦菽()()3. 读《仪封人请见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解释词语:仪封()人请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是鲁孔丘与()问于()桀溺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翻译重点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讲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讲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力量,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志向和担当,以及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明白其中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天下”,在这里指的是整个社会、国家;“道”,可以理解为合理的秩序、正道、仁道;“易”,有改变、变革的意思。

整句话连起来,就是说如果天下政治清明,走上了正轨,那我孔丘也就不会致力于去改变它了。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周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诸侯纷争,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奔走于各国之间,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恢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孔子的主张,核心是“仁”和“礼”。

“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他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仁”,遵循“礼”,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天下才能有道。

然而,孔子的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现。

各国的统治者大多关注的是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对于孔子的学说并不感兴趣。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放弃。

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他不断地教诲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变革做出贡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明知前路艰难,但依然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社会的不公和问题时,不能选择逃避和沉默,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等。

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和指责,而应该像孔子一样,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去改变现状。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答案

1.作者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写作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

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

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

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

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

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练: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练: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答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45分钟,60分)一、基础应用(33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也久矣无道:不讲道义A.天下之无道..B.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拜访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追:追寻,追思D.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止:使……留下来【解析】选D。

A项,无道:暴虐,没有德政;B项,过:经过,路过;C项,追:改变,挽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过之.是鲁孔丘之.徒与B.问于.桀溺子路宿于.石门C.杀鸡为黍而.食之耰而.不辍D.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解析】选C。

A项,代词,“那个地方”/助词,“的”;B项,介词,表对象,“向”/介词,表处所,“在”;C项,都表示顺承关系;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句末语气助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从而后.C.杀鸡为黍而食.之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解析】选A。

B项,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C项,食:名词活用作动词,拿东西给人吃;D项,洁:使动用法,使……清白。

4.下列选项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长沮、桀溺耦而耕③是鲁孔丘之徒与④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⑦植其杖而芸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④⑤⑦⑧D.③④⑤⑦【解析】选D。

②桀,通“杰”;③与,通“欤”,句末语气词;④而,通“尔”;⑤辟,通“避”;⑦芸,通“耘”。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表达了他对孔子才能的崇敬赞美。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句话表达了桀溺对孔子的不屑!C.仪封人见孔子前称孔子为“君子”,见后赞叹“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极写仪封人对孔子的大力赞美。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辅导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课标导航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 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经典素材(1) 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 的品行。

(2)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 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 崭新视角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 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

有位网友问:如果运城要制作 全球统一 ”的关羽标准像,那么杭州是否要 推出 全球统一 ”的济公标准像,苏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 ”的唐伯虎标准像呢?当孔子标准像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隆重推出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的博大儒雅, 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

而过了几天之后,人们才知道使用这个所 谓的孔子标准像是要付费的,于是乎众人哗然,谴责之声四起。

在推出孔子标准像的时候,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某负责人曾经说: 我们的孔子是最标准的”。

嘿嘿!恕笔者不敬,你凭什么说你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呢?谁见过孔夫子?他老人家也不可能 留下什么照片之类的东西,如果现代人想挟标准之像以收费于天下,岂不是一种垄断”行为?某些部门希望谋求孔子产业化,到底是 传播文化”,还是 商业炒作”?到底是 肖像垄 断”,还是 资源独占”?如此的行为是否算是一种文化专制和文化暴力呢?高中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晨读时间1、 妙语连篇 《论语》名句精选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 子曰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

文质彬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题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掌握下列通假字。

从辟人之士()通()仪封人请见()通()桀溺()通()而谁以易之()通()植其杖而芸()通()使子路反见之()通()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使子路问津焉(渡口)B. 趋而辟之(快步走)C.杀鸡为黍而食之(吃)D.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4、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C.趋而辟之D.孔子过之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夫执舆者为谁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为国以礼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课内阅读)阅读“长沮、桀溺耦而耕”一章,完成7~11题。

7、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长沮、桀溺耦而耕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 耰而不辍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8、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跟谁去变革它呢?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先长沮、后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10、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15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黄陵中学活页教案科目:高二语文课型:必读模块: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及过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课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三课时《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教学博苑11-13 1055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学习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选文解读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

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

“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

“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

“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津”是渡口。

“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

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

”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

“是也。

”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

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

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

没想到“长沮”却有更多的问题要问子路,更没有想到他问完以后竟然有这样一种“答非所问”的回答。

其实,这是一种嘲讽的姿态。

长沮的意思是说,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子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而向桀溺打听。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子路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老实。

在又经过一轮问答之后,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说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话中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所谓避人,是指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合的人),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

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是“耰而不辍”。

“耰”作名词时指的是古代一种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指的是用耰松土。

“不辍”就是不停止。

“耰而不辍”这一细节,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文字写得很妙。

孔子、子路等人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

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根本没回答他们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顾左右而言他”。

长沮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是却是孔子。

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

细细地回味这些描写,会觉得很妙。

前面两个回合,长沮、桀溺表现得咄咄逼人,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

“子路行以告。

”──他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

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

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

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根本就没有落入下风。

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4则选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事情同样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丈人”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跟现在的常用义差异甚大。

子路跟随孔子却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家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子见夫子乎?”这里“夫子”是指老师。

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老人说他自己,也有人认为是老人责备子路,还有人说是老人批评孔子。

理解成批评孔子可能更切当一些。

老人的意思大概是说,像他自己那样避世隐居,躬耕而食的人,才堪当“夫子”之称。

这跟桀溺说避世之士比避人之士更高明,意思是差不多的。

而所谓避世之士,正需要劳动四肢,分辨五谷。

《论语》在记载了丈人的话之后,也写了他的一个动作:“植其杖而芸。

”这是说老人把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除草。

从写法上看,这几个字,就跟写桀溺时候说的“耰而不辍”一样微妙。

“子路拱而立”,写出了孔门弟子的本色。

“拱”是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老人有一系列的行动:先是留子路住下来,之后是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子路吃,之后是叫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

虽然老人的人生选择跟孔子等人完全不同,但他的这些行动却都有浓浓的人情味。

“明日,子路行以告。

”现代汉语中“明日”常指将来的一个时间,古代的“明日”则常指某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

“行以告”指赶上孔子,把事情告诉了他。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孔子明白那位老人是一位隐居者,让子路回去见他,显然是要告诉他什么(就跟第3则选文中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走过孔子的车子,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是一样的)。

而那位老人竟然已经料想到孔子会这样做,事先就躲到别处去了(“至,则行矣”,进一步写足了隐者的气派)。

孔子又是一个“不得与之言”!子路于是说了这样一段话:“不仕无义”,是说不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据说曾经求见七十多位国君,目的是求得国君的任用,看来他是力图践履“君臣之义”的。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老人要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说明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隐居躬耕,又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

按照孔子的观念,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

“如之何其废之”,即怎么能废弃它。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说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所以从污浊混乱的社会中逃避),却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准则。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点破了儒士做官的立足点,这就是行义而非谋利(推行道术,不计个人私利)。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在表明自己早就知道道术不能推行了。

这看上去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蕴涵却相当丰厚。

“桀溺”对子路说,天下混乱如洪水滔滔,你没法改变他,所以不如避世。

这是桀溺的态度。

子路说,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他早就知道,但他仍然坚持不懈。

这是孔子的态度。

子路所说的这一番话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意思,凸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执著。

当时已经有人称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了,真是看透了他。

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这就是孔子。

问题探究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提示:1.人物相映成趣。

这两段文字,直接出现在前台的是子路和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孔子才是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

长沮等人避世却没有忘世,对世俗有一定的关注,却终究超然避世。

在先秦典籍的人物画廊中,他们显得非常独特,跟孔子相比就更是如此了。

而在这一组形象的映衬之下,孔子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和有力。

2.人物语言内涵丰富,蕴含着对人或事的深刻认识、针砭或者箴诫,显示了不同信念和追求的强烈碰撞,而且各具声色情态,耐人寻味。

3.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既简练,又为人物增色。

(参阅教材相关链接部分)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一、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提示: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二、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提示: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1.津,渡口。

2.易,改变。

辟,通“避”,躲避。

3.丈人,古时候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荷,动词,担,背负。

4.明日,指第二天。

5.反,通“返”,返回。

6.奚,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有关资料1.评“仪封人请见”章问:“古人相见,皆有将命之词。

而《论语》独载仪封人之说,及出,便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是他如何便见得?”曰:“某尝谓这里尽好看。

如何‘从者见之’后,便见得夫子恁地?这也见得仪封人高处。

据他谓‘君子之至于斯,吾未尝不得见’。

他大段见得好人多,所以一见之顷,便见得圣人出。

大抵当周之末,尚多有贤人君子在,故人得而见之。

”……问:“仪封人亦是据理而言。

若其得位失位,则非所及知也。

”曰:“仪封人与夫子说话,皆不可考。

但此人辞气最好,必是个贤有德之人。

一见夫子,其观感之间,必有所见,故为此言……”(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五)《论语》记事之文真善传神,有化工之妙。

如记仪封人事,“从者见之”以下,其孔子所告之言与仪封人所问对之言,想不少矣,乃一字不记,但记初请见之辞与见后之赞叹,而封人识见之超与孔子化神之妙,皆令人向往不尽。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2.评“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沮、溺章记二人之傲睨孤高,如画。

末记孔子一叹,深情至论,而又不涉理趣腐语。

子路是“问津”,而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