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而基本不等式是本章重要的一个单元,它是证明不等式、求解某些函数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的理论依据,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广泛。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说明中等级要求为C级。在不同的章节中都有应用,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好素材。本教材特别强调基本不等式的代数与几何背景以及在求最值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中求最值,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已经学过接触过有不等式的问题,因此提到不等式最值问题学生也不会陌生。在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上,我们可以以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来引用这两个概念。这样对两个数据形式上就不会陌生,在初步了解大小关系后在给出概念。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可以预见在探索基本不等式时,寻找不等关系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并且能求出两个数的算术平
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技能目标:1、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取等条件,并能用此方法求函数最大值。
2、通过对基本不等式证明的理解,体会三种证明方法,能准确用三种
证明中简单的方法证明其它不等式问题。
3、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概括
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维品质,渗透不等式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
【教学重点】
1、如果a,b是正书,则为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的几何平均,且有“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定理,
()(当且仅当时取)
2、上面公式中“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当时取等号,即
;
仅当时取等号,即,综合起来就是的
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
1、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的取等条件
2、对于公式的变形可求的最大值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
(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
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
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形的角度 (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问题2. 数的角度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a、b为正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二、数学建构
问题1: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如果把它变形,我们能得到什么?
这个不等式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我们把
它叫做基本不等式。
我们常把叫做正数的几何平均数,叫做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说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其几
何平均数。
问题2:这个不等式怎么证明呢?请与同学讨论一下。
求证: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
证法一:
作差
=变形
=判断符号
当且仅当,即时取取等条件
学生容易忽视取等“=”时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仔细从证明问题中注意“”号,进而提示学生没有完成。该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细心程度,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证法二:
要证
只要证
只要证
只要证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所以成立,当且仅当,即
时取
问题3:本证明方法有什么特点?平时有没有遇到过?
生: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已知。在初中几何中遇到过。
有了第一种证明方法此时学生已经不会忽视取“=”条件。证法2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分析”,其特点是从结论出发(出发点让学生总结),形式是“要证……,只要证……只要证……”(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本质上看,只是对问题做尝
试的探索的过程(即执果索因)。当证题不知从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决,特别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探究:对基本不等式再研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解释吗?(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
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这正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非.可见,数与形真的是密不可分呀。
问题4: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数列,和在数列中代表什么?
学生: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说明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他们的等比中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