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的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
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孔乙己及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
性格刻画
通过对孔乙己的性格刻画,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 心世界。
《孔乙己》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通过语言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孔乙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 系也比较和睦,但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对孔乙己 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没有太大的帮助。
孔乙己的教育经历
孔乙己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学习的热爱和渴望,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只 接受过有限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
在学校里,孔乙己表现出了勤奋好学的特点,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对于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深入的研 究和探索。
02
《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社会,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尖锐。
个人经历
鲁迅在浙江绍兴的生活经历,特 别是对当地的教育和科举制度的 观察,为他创作《孔乙己》提供 了灵感。
文学传统
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 影响,鲁迅试图通过《孔乙己》 来探索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
人物塑造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角色塑造产生了深远影 响。
《孔乙己》的评价和争议
高度评价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高度评价了《孔乙己》,认为它深 刻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争议与批评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作品持批评态度,认为其语言过 于简练,情节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酒保孔乙己因为被人误解而最终被打死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视角:整个故事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描述,但
又充分展现出孔乙己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例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孔乙己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2. 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鲁迅的语言简练、精准,他用极
少的笔墨却能刻画出一个形象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

例如,孔乙己的形象被描写得十分清晰,他的外表虽然“瘦削得似乎连骨头都没有”,但他的眉宇间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3. 情节的铺设和转折:故事情节紧凑,短小精悍,但情节铺设
得十分严谨。

故事中有多个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都打破了读者的预期,让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推测。

4.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孔乙己》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遭遇,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缺失和阶级冲突问题。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关键词:《孔乙己》叙述者不可靠性摘要:《孔乙己》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我”既是叙述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由于叙述者处于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本文重新梳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事实,寻绎曾经被忽略了的叙述者的意义功能,探讨不可靠性所激发的作者与读者活动,体会作者鲁迅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

《孔乙己》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

由于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随着叙事理论的发展,读者对叙述者越来越关注。

可靠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有人不禁要问:以往对这部作品的读解是否精确到位?本文借引进叙述的可靠性理论重读经典,探讨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寻绎一些被误解和忽略的叙事技巧,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孔乙己》作一解读。

一、可靠和不可靠叙述的理论背景传统小说叙事学注意到不值得信赖的叙述者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靠叙述,它的最大兴趣往往落在“叙述者参与”叙述观点或称“同故事叙述”作品上。

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他既担纲叙述者的诸多职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

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的质疑。

在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叙事学的极大兴趣。

韦恩・C・布斯(《小说修辞学》,1961 年)是较早的相对系统地考查这一问题的文论家,他把“是否共用隐含作者之标准”进行叙述作为检验可靠性的试金石,“言语或行动与作品常规(指隐含作者的常规)相一致的叙述者是可靠的叙述者,否则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在戴卫・赫尔曼主编的《新叙事学》里,詹姆斯・费伦对布思关于可靠性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增进,费伦尤其指出“不可靠性不仅发生在事实/事件和价值/判断轴上,而且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对叙述的不可靠性研究深入到阅读伦理的互动关系。

《孔乙己》的叙事结构分析

《孔乙己》的叙事结构分析

《孔乙己》的叙事结构分析正如语言学家们从复杂多变的词句中总结出一套语法规律,叙事家们相信,他们从复杂多变的词句中总结出了一套语法规律,叙事家们相信,他们也一定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抽象出一套故事的规则,从而把变化多端的故事简化为容易把握的基本结构。

所谓叙事学是指向抽象概括的,它属于文艺学的研究范畴,从作品中每一个故事中提取出它的基本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这就是隐藏在一切故事下面那个最基本的故事。

而中国新时期的鲁迅小说研究是指向分析的,它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它有着与西方叙事学不一样的叙述方式,下面我就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来考察他的叙事模式。

小说《孔乙己》是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我”的亲眼所见来写。

见证一个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悲惨遭遇。

《孔乙己》是以“鲁镇的酒店”为背景。

它同时也是这篇小说创造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孔乙己的在这样的背景中只会“认字”和“识字”,“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抄书”是孔乙己所能做的唯一事情。

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又使这惟一能维持自己生计的途径给断送了。

所以,平时偶尔做一些偷窃的事。

他的人生信条是“窃”不能算是“偷”。

中国知识分子很胆小,很软弱,思虑多,有心眼,但“常常用自己的头去碰权力的铁壁”。

做出为人们难以相信的蠢事。

足见孔乙己不偷酒店掌柜而偷何大人、丁举人是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的。

就其实质的意义,这是向权力宣战,向社会权威宣战,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何大人和丁举人才对孔乙己如此的残酷和凶暴,对于何大人、丁举人,“书籍纸张笔砚”未必那么重要,他们痛惜的绝不是这点“财产”,他们愤慨的是孔乙己对他们权威的地位的蔑视,是孔乙己内心那点说不出来的隐秘愿望。

孔乙己这种以“偷”的形式进行的情感性发泄,获得的只是一点内在隐秘心理的满足,而在周围的社会群众看来,却只能是他从失败走向失败的一部耻辱的历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由“偷”到“打”,由“打”到“伤”,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的口号,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

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种种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

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鲁迅为什么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孔乙己》既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批判意识,又巧妙地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的超越意识,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终极关怀。

换言之,在《孔乙己》中,鲁迅是“拿着往事,来说明今事,来预言未来的事”。

孔乙己这个人物自然属于过去,但《孔乙己》这篇作品却属于现在、属于未来。

它横跨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关怀着人类的现实处境和终极命运。

从题材上来看,《孔乙己》写的自然是往事。

它巧妙地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把叙述委托给一个虚构的人物去进行,他本身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这个“虚构的人物”就是鲁镇咸亨酒店里十多岁的小伙计“我”。

“我”既是旁观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

从“我”这一视角出发,孔乙己纯然是一个喜剧人物;他自身的言行,他与周围的环境充满了不协调。

孔乙己刚出场,就显得特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按照酒店的老例,在柜台外面站着喝的多是做工的短衣帮,而穿长衫的上等人则应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

孔乙己已经失去踱进房子里去的资格,却仍然没有忘掉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四号的短篇小说,小说附有1919年3月26日所记的《附记》。

孔乙己的故事:1、小说以清末鲁镇上的一家小酒店——咸亨酒店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先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了“我”,并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孔乙己的经历,孔乙己是众人的笑柄,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被人吊着痛打,还有人嘲讽他为什么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越争辩,众人就笑得越发开心。

2、孔乙己也有良善的一面,他的品行比其他酒客好,不拖欠酒钱,即便是当时拿不出来,一个月后也会还。

他还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周围的小孩吃。

他想要教伙计写字,但是伙计并不领情。

3、随着冬天的临近,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他因为偷盗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只能用手走路,此时他失去了作为读书人的高傲姿态,在旁人的说笑中,要了一碗酒,最终不知所踪,只留下了“大约的确是死了”的交代。

孔乙己的主题思想:1、《孔乙己》看似写的是一个孔乙己、鲁镇和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却折射到当时的整个社会。

孔乙己的悲剧首先在于他可怜又可笑的个性,他不自知自己在传统社会中地位的日渐式微,还一味保持着读书人的酸腐。

但他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必然结果,穷苦人之间相互戏弄,同样遭受压迫的人们以取笑他作为消遣,浑然不觉自己同样是被压迫的一方,将众生的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追根溯源,无论是描写科举制度对孔乙己思想的毒害,还是描写咸亨酒店一众人物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调笑和漠不关心,本质都是为了批判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封建制度。

孔乙己的艺术特色:1、《孔乙己》的叙述者与叙事语言的选取和建构,是中国长篇小说叙事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作为第一人称回忆叙事的《孔乙己》中,有二个见证人,分别为二十年前在咸亨酒店工作的十二岁小伙计,以及在二十年后进行追忆的"我"。

不同学者对于这两个"我",到底是由谁在叙述有着不同的看法。

论《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论《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残 的下层 知识 分子 形象 ,其 中体现 了高超 的叙事 艺术 。本 候 就 提 到 “ 这 是 二 十 多 年 前 的事 ,现 在 每 碗 要涨 到 十 文 文准 备 以 《 孔 乙 己》为例 ,结 合西 方叙 事学 理论 ,从 叙述 钱 ” ,这 是很 明显 的 回忆 口吻 。而 小 说的 聚焦 者 却是 当年 者与 聚焦 者 的分离 、不 可靠 的叙述 者 以及读 者对 文本 的价 那 个十 二三 岁 的 “ 小伙 计 ”,长 大 以后的叙 述者 叙述 关于
自从八十 年代 中期 叙事 学理 论传入 中国后 ,国 内的 学 在 现代 小说 ,聚焦人 可 以是 ,也可 以不 是叙述 者 。仔 细
者便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作为现代 阅读 《 孔乙已》就会发现,正是叙述者与聚焦者的不一致 小说的奠基者,他的小说以 “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性导致了整篇小说叙述的复杂性。笔者认为, 《 孔乙己》
值判 断等 方面来 解 读作 者是 怎样利 用叙 事手 段来 完成 主观 创作 意 图的 。 在我 们传 统 的概念 中,一 篇小 说就 是一 则故 事 ,是作 者讲 故事 与读 者听 故事 的交流 。 因此 ,如何 讲述 一则 故事 便成 为叙事 学 关注 的焦 点。小 说作 为叙 事 的艺术 ,叙 述无 疑是 小说 的主要 特 征和主 要魅 力所 在 ,而承 担叙 述功 能 的 叙述 者 ,在 整部 小 说中更 是起 着至 关重 要 的作用 。 “ 叙 述 者的主 要 功能 , 就是 干预 , 就 是对叙 述 什么 和不叙 述 什么 , 这样 叙述而 不那 样叙 述 的干预 。叙 述展 开 的过程 ,就 是叙 述 者 干预 的过程 。” 【 l 叙 述者 才是跟 读 者交 流最 直接 的人 , 读者 随着叙 述者 的讲 述而进 入 故事 ,最 后在叙 述 者 的指 引 下走 出故事 。 《 孔 乙 己》 中的 “ 我 ”是 咸亨 酒店 里的 小伙计 ,作 者 有 意 识地选 择 了 “ 小伙计 ” 这 个 小角色 作为 这篇 小 说的 “ 叙 述 者 ”,可 谓是 别 具 匠心 。钱 理群 先 生在 《 <孔 乙己 > : 叙 述者 的选 择》 一文 中 已经 详细 探讨 过作者 为什 么选 择“ 小 伙 计 ”而不 是 “ 孔 乙己 自身 ”、 “ 掌柜和 酒 客 ”以及 “ 作 者 自己 ”作 为小 说叙 述者 的深 意 f 2 】 ,在 此 ,就 不再 重述 。 本 文想 要分 析的 是 《 孔 乙己》叙述者 与 聚焦者 的关 系 问题 。 关于 《 孔 乙 己》的叙述 者 ,王 富仁 先生认 为 “ 担任 具 体 叙述 任务 的是 一个 十二三 岁 的孩 子 ,小说就 严格 按照 这 样 一个 十二 三岁 的孩子 的 眼光看 待他 周 围的世 界 ,看待 包 括 孔 乙 己在 内的所 有其 他人物 。 ” 【 3 后来 严家 炎先 生在 《 复 调 小说 :鲁 迅的 突 出贡 献 》中提 出异 议 ,他认 为 , “ 《 孔 乙己 》能够 引起 读者 异常复 杂 的感 受,这 与作 者 安排 了一 个 可 以悄悄 移位 的叙事 者有 关系 。 ……如 果叙 事者 真 的是 十 二三 岁的 酒店 小伙计 ,那 么孔 乙己给读 者 的 印象就会 简 单 得多 。 ”州笔 者认 为这 看似 截然 相反 的 两种 观点 却有 着 内在的 一致 性 ,其 根本 原 因就 是混淆 了叙 事学 理论 中 的叙 事 者与 聚焦者 这两 个概念 。 叙 述者指 向 的是 “ 谁在 说话 ”的问题 ,而 聚焦 者指 向 的 却是 “ 谁在 观察 ”的问题 ,这 是独立 存 在 的两个 问题 。

解读《孔乙已》的叙事艺术

解读《孔乙已》的叙事艺术

解读《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 内容摘要:《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

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不仅讲述了孔乙己的故事,且具有叙事的艺术功能。

文本无论是在散文化的细节描写还是文字的选用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通过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民群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关键词:孔乙己;叙事;艺术;绪论:鲁迅精致的短篇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语言特色和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小说。

严家炎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讨论中,提出“复调小说”的说法,认为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不仅思想复杂,而且情感深切。

那么从文本细读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分析。

因为具体到一个文本,小说叙事的这种意义恰恰源自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从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一定是一个蕴藉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完整圆润的叙事结构在向读者开放。

鲁迅的文字确实有一种语言独特的叙事力量,但这种力量除了语言的独特和简洁外,还有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

这既是鲁迅在长期的杂学积累以及文艺实践的多种修养基础上,将小说的现代性技巧与传统叙事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创造的高超能力,也是具体文本叙事力量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叙述人的选择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复杂的叙事学现象。

《孔乙己》无疑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个案。

这篇小说以短短的篇幅看似简单的叙述竟达到异常复杂而深刻的艺术效果,这与叙述人的选择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于是,《孔乙己》的叙述人到底是谁?作者为什么选择他作为叙述人?这个叙述人是怎么叙述的?他叙述出了什么?……等等,就成了值得探究的问题了。

[2] 《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第一人称“我”,以及散文化的描写的细节描写、文字的选用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二、《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叙事者 叙事视角 叙事时距
叙事重复
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的孔乙 己雕塑
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孔乙己-卡通雕塑
叙事者
在现当代,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普遍认为,叙事者的概念绝不等同于作者;叙 事者在作品种担当着传递信息的角色。“叙事者是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 叙事文是在他的语言中形成的。”关于叙事者的类型,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三 种:①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诗人或作者;②以他人的声音说话;③既有自己的声音 又有他人的声音。这部小说如此成功﹑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的一个重要 因素,就在于作者对小说叙事者的设计。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了,伺候不了 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 不清的也很不少……”在小说的第二段,作者便交代了小说叙事者“我”的身份 ———一个十二岁的酒店里的小伙计,对于叙事者的这一身份应当说是经过作 者的精心设计的。 • • • 作为一个在酒店里工作的小伙计,能够旁观所有发生酒店里的事情。 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让孔乙己把他与店里的成人区别对待。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揭示孔乙己的不被人尊重和低下的社会地位。
叙事分析
———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 进行分析
内容
• 一、叙事 • 二、《孔乙己》的叙事
分析
• 三、叙事的意义
一、叙事
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 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 科。 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 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 一种书面文体,通常由历史学 家用以描绘人类历史中有顺序的 变化,也可指一个历史学家用一 种特殊的 故事形式表现过去(或过 去的某些方面)的技巧。叙事一般 包括叙事的文章等,一般有,一 般有写人类,写景类等等。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孔乙己》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孔乙己》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孔乙己》作者:秦效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5期秦效伟目前,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解读,前人多数是从叙述者的选择方面来解读的,例如钱理群先生的《〈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文章认为作者之所以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是因为,小说中的“我”(小伙计),在总体上是一个对孔乙己命运的旁观者,因此,小说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会让读者感觉到“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疏离和冷淡,而这种感觉,与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人情凉薄的人生感受,是非常一致的。

这种解读,抓住了小说作为叙述作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文本的“秘妙”。

但是,叙述性作品除了叙述者和叙述视角之外,还有许多技巧,如叙述视点、叙述结构、分层叙述、描写的介入等许多方面,认真研究叙述的形式和技巧,必将对我们的小说教学带来巨大的改变。

为此,本文拟从叙述视点、叙述结构、分层叙述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孔乙己》一文的艺术魅力。

一、从叙述视点和叙述结构来看《孔乙己》首先,从叙述的视点来看,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看”,讲出他所看到的。

为什么他看到的是这些内容,分析叙述者“看到了”什么,对于解读叙述性作品比较关键。

一部小说,之所以提供这些情节,讲述这些故事,往往和小说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选择从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看,显然是有深意的。

通过小伙计的视角来看,看到的就只是那些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这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表现人情凉薄,至于那些孔乙己偷东西,挨打的过程,就只能是通过别人的口,让小伙计听见,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酒店中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身上,笔墨就显得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至于那些偷东西挨打的事,作者就通过小伙计的听闻,把它推到故事的背景上去,作为略写的内容来做简单的处理,这样写,既做到了详略分明,也有利于主题的突出。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串长长 的足迹 。 品还 清 晰地勾 画了那 个 社会 的芸芸 作
众生相 , 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忧愤如此深 广 , 象如此 丰富 , 文却从容不迫 , 刺也不很显 形 行 讽
露 , 品 中哄笑之声 迭起 , 作 却使人感 到无限悲 凉 。 这其 中, 鲁迅先生对 于叙事方法 的巧妙运用做 出了很大贡 献 。他 对叙 述 者 和叙 述 视 角 的巧妙 选择 , 对叙 事 时 间 和叙 事 时距 的灵 活处 理 , 使得 这篇小 说 成 为 中国短 都 篇小说 中的不朽之作 , 乙己的形象也在 中国的艺术 孔 长廊 中熠 熠生辉 。 二、 叙述者和叙述视角
“ 我从十二 岁起 , 便在镇 口的咸亨酒店里 当伙计 , 掌柜说 , 样子太傻 , 怕伺候不 了长衫 主顾 , 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 , 虽然容易说话 ,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 . 不 少……” 在 小 说 的第 二段 , 者便交代 了小说 叙 述 者“ ” 作 我
外部观察实现的。而对于作者无法亲眼见证的东西, 则
叙事 时距
孔乙己在酒店里的所言所行; 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小孩 , 自然又能让孔乙己把他和店里的成人区别对待 ,孔 乙
己只有面对一个小 孩 的时候 才能找 回些微的 自尊 去考
鲁迅先 生 曾这样答复一 位朋 友 ,在 他所作 的短篇 小说 中 , 自己最 喜 欢 的一 篇是 《 乙 己》 他 孔 。小说 描 写 了一 个 备 受 封 建 教 育 制 度 摧 残 的下 层 知识 分 子 终 日 被人取笑作乐 的悲惨命运 ,沉痛地提 出了一个 昏迷 、 麻 木 的精 神 面貌 的严重社会 问题 。 这篇 小说 篇 幅不到 300() 字 , 极 其深 刻地 反 映 了孔 乙己一 生 的悲 剧 和整 却 个 世 态 。孔 乙 己的形 象 如此 鲜 明 , 我们 分 明看到这 让

谈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谈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林区教学T each i ng of F orestry R eg i onN o .12007G eneral N o .118谈 孔乙己 的艺术技巧曹志辉(肇东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摘 要: 孔乙己 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

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悲凉。

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

可以说 孔乙己 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关键词:鲁迅; 孔乙己 ;悲喜剧;独具匠心;语言精练准确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7)01-0033-03收稿日期:2006-11-30作者简介:曹志辉(1954-),男(回族),黑龙江肇东人,讲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孔乙己 是鲁迅在 五四 前夕继 狂人日记 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 呐喊 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代表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向封建主义旧文化猛烈进击的一篇檄文,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鲁迅一生中引为自豪的一篇小说。

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的质量却是很高的,真正做到了 少而精 。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看,都可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章。

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件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

鲁迅的短篇小说 孔乙己 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小说 孔乙己 在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显示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巨大成就。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鲁迅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在作者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叙事技巧方面对小说《孔乙己》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的叙事时空。

《孔乙己》在叙事上首先虚化了故事的时间。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往往是“满格”的,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

小说《孔乙己》的叙事与以情节为基础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组织故事的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环环相扣的戏剧化的情节,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

在叙述的过程中,孔乙己出场时已经沦落到将要讨饭的样子了,孔乙己的家世、在此之前的经历、怎样沦落等那些情节全都裁去,小说拦腰写起,显得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小说中常出现“孔乙己一到店”,“有一回”,“有几回”这样含混的语言来提示故事时间,以“片段”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描述。

叙述的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摆脱了对故事情节时间的依附性,小说的全部情节就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的四次出现,既横截了孔乙己的一生,又隐括了孔乙己的一生。

二、复杂的叙事者。

《孔乙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式叙述,整个小说始终以咸亨酒店为舞台。

小说的叙述,是借由长大以后的叙事者“我”,来叙述其在二十多年前所看到的孔乙己,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叙事者“我”年少时担任咸亨酒店伙计的儿童视角。

事实上,叙事者“我”和作为小说人物的“我”,这两个虽然都是“我”,差异是特别明显的,他们至少相差了二十岁。

一个是在思想上、心智上、阅历上成熟老练的约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一个是在咸亨酒店担任伙计掌管温酒职务的十二岁左右的懵懂少年。

因此,小说《孔乙己》叙述的孔乙己,并不是叙述者“我”现在所遇见的孔乙己,而是成年叙事者“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忆其少年时所认识的孔乙己。

这样,鲁迅设计了叙事者“我”同小说中小伙计“我”的隔阂,从而也造成了叙事者“我”和其叙述的故事本身,产生了某种距离,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常复杂的感受,就与作者安排了一 在叙事中体现出来。小伙计对待孔 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 乙己的态度与成亨酒店其他人没有
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 ,以及 中学语
本质区别,就是瞧不起他。孔乙己
问 “ 我” “ 茴”字 的写法 , “ 我”
文课 的教学提示 ,都把 《 孔乙己》
计’ ,这种说法不确切 。如果叙事
本 期 头 条冀 葛 一 i !
不同角度讲这个人物 ,就能讲出不 人都是小伙计 ,小说中的观察与声 的声 音 。
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音都来 自他 。然而 ,后来有人提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 ,小说其
在塑造这个人物时,鲁迅遇到
出,小说 中其 实还包括了 “ 老伙 实有两个视角,小伙计的视角和隐
看”到的。 三人称叙事中虽然作者可以像上帝 对此提出了异议 , 他认为: “ 一篇 “

短短的 《 孑 L 乙己 》竞能引起读者异
而小说中隐含作者的视角则是
知,什么都可以叙述 ,但是第三人
称叙事往往缺少现场感 ,稍有疏忽 就会使整个叙事显得空洞 、浮泛。 在小说中,鲁迅精心选择了一 个旁观者视角 ,即让成亨酒店的小
乙己式的人物。其次 ,对弱者的冷漠与虐杀在社会的各阶段都存
在 ,并非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就特别冷漠。从今天的眼光看,鲁迅 在小说中一方面讥笑了旧式文人的虚荣,另一方面也抨击了人类
社会普遍存在的势利与冷漠 ,表现了对弱者 、失败者的同情与怜
悯。
当然 ,在中外文学 史上 ,对人类势利本性的谴责 ,对弱者 的 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事实上,新文学史上很多作
我想 ,讨饭一样 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 ‘ 小伙 是怎么想的呢? “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引言概述:《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孔乙己》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情节发展与结构、主题与寓意以及艺术特色。

一、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孔乙己》发表于20世纪初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的时代。

1.2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而被誉为“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二、主要人物形象描写:2.1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酒保,他身材瘦小,面黄肌瘦,衣着破旧,生活在社会底层。

2.2 陈洪:陈洪是一个富有的绅士,他身材高大,衣着光鲜,生活在社会上层。

2.3 鲁迅的描写: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和陈洪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和不公平现象。

三、情节发展与结构:3.1 孔乙己与陈洪的相遇:孔乙己在酒馆中遇到了陈洪,陈洪对他的穷困和贫苦表示同情。

3.2 孔乙己的表演:孔乙己为了讨好陈洪,开始表演自己的才艺,唱起了歌曲。

3.3 孔乙己的悲剧结局:陈洪对孔乙己的表演不屑一顾,孔乙己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助,最终离开了酒馆。

四、主题与寓意:4.1 社会阶级的不公平:通过孔乙己和陈洪的对比,鲁迅揭示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之大引起人们的深思。

4.2 人性的冷漠与无情:陈洪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暴露了人性的冷漠与无情,使读者对社会的冷酷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3 对底层人民的关怀: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五、艺术特色:5.1 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鲁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故事情境。

5.2 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和陈洪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5.3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鲁迅通过孔乙己和陈洪的对比,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48[2013.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是这样描述读书方法的。

其中所提“口到”即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也对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

的确,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表达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熏陶学生的语言艺术情操,延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把握好“朗读”这把教学利器呢?一、以身示范,将课内朗读艺术化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学生听并学习朗诵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多做引导而不是“传授”,当我们耗时费力地指导学生“这句要轻读,那句要稍快”时,学生多数会比较茫然。

朗读教学,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揣摩和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和揣摩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教师或者一些出色的学生的朗读会给学生一个范例,让他们在欣赏和借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朗读要尽量让学生来做示范,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朗读技巧。

老师的示范,要尽量在难点上给学生引路。

比如教学《草原》,由于文章本身语言优美,节奏舒缓便于学生掌握,所以,首先给文章选配了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请一位学生来进行配乐朗读示范。

她对文章把握得很到位,声音婉转而动听,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她读完了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很快就征服了全场的学生,学生自发的掌声过后,便看见了他们一个个双手捧书,睁圆了眼睛摇头晃脑地投入读书的样子。

二、形式多样,保证朗读训练常态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再怎么诱人的艺术,如果形式单一,久而久之会让人感到乏味。

朗读也一样,单纯【阅读指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

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咸亨酒店里一个十二、三岁专管温酒的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

语文补叙的经典例子

语文补叙的经典例子

语文补叙的经典例子在语文学习中,补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技巧,它通过补充或解释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以《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经典作品为例,分析其中补叙的运用。

1.《孔乙己》中的补叙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通过补叙的手法,对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例如,在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和职业,但并没有详细描述他的性格特点。

而在后面的叙述中,通过插入一些事件和细节,逐渐展现了孔乙己的善良、正直、懦弱等性格特点,使读者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陷入了生命的绝境。

作者通过补叙的手法,详细描述了孔乙己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无助和绝望,从而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更深切的同情。

2.《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补叙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通过补叙的手法,对叔叔于勒的命运进行了戏剧性的转折。

文章开头介绍了叔叔于勒的发财经历,以及全家对他的吹捧和荣光。

然后,在文章中段,作者通过补叙的手法,揭示了叔叔于勒破产的真相,以及全家对他的态度转变。

这种补叙的手法,使文章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让读者对叔叔于勒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文章结尾部分,叔叔于勒再次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已经变得又老又脏,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

作者通过这种形象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叔叔于勒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以及人生的无常和冷酷。

同时,也让读者对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和虚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经典作品中,补叙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完整、丰富、引人入胜。

通过补充或解释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叙事技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论《孔乙己》中叙述视角的形式意义

论《孔乙己》中叙述视角的形式意义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经典细读论《孔乙己》中叙述视角的形式意义⊙李 俊 周长慧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 404020]摘 要:援引叙述学相关理论,文章以“第一人称外视角”为切入点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进行了解析。

第一人称外视角不仅贯穿始终,而且确保了文本的有机协调与前后统一。

以之为基础,文章着重从叙述视角与主旨呈现的密切配合以及小说结尾的叙述学阐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叙述视角之于内容与主题的能动意义,叙述视角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提醒人们持续关注鲁迅小说卓越的形式试验,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笔宝贵遗产。

关键词:《孔乙己》 叙述视角 形式意义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a,又称叙述聚焦。

叙述视角之于主题表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同一则故事,设若运用不同视角,则会产生相去甚远的艺术效果,胡菊人在《王九的故事》一文中通过猜想与详细论证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

b而在詹姆斯小说理论的权威阐释者帕西·卢伯克看来叙述视角是帮助小说予以戏剧化“展示”的重要策略,他曾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

”c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时,他无法把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全方位地、毫无遗漏地再现给读者,他只能通过对叙述视角的艺术选择,把他体验到的世界和希望表现的世界转化为文本世界”d。

马克·肖勒则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角度出发,将叙述视角与主题表达相关联。

虽然叙述视角如此重要,但关于叙述视角的概念及分类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叙事学界对于叙述视角有不同的分类。

法国文艺理论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等同于聚焦,并区分了三类聚焦模式: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弗里德曼认为存在八种不同类型的叙述视角;香港文艺理论家胡菊人则更简洁地将叙述视角分为四类,即自知观点(是以“我”第一人称为主角,所有事情是主角自己知道的)、旁知观点(故事中所用的“我”第一人称,不是主角而是闲角,作者化身入故事之中,从旁叙述故事)、次知观点(是作者的能力大受限制,他绝非什么都知道)和全知观点(作者的能力发挥至最大限度,能自由轻易地进入其他人物内心世界)。

孔乙己文学看法

孔乙己文学看法

孔乙己文学看法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其讲述了一个被社会底层所压迫的民间艺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无奈遭遇。

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从文学角度来看,《孔乙己》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

鲁迅先生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描述孔乙己的形象、语言、行为和内心,深刻地展现了底层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贫苦、悲哀和无奈。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孔乙己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坚韧、顽强、豁达、大气的性格特征,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感动。

从社会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篇充满了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描绘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他的人生无法自主地掌握,甚至连死亡也是受制于他人的安排。

这种不公平、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个人人权的缺失。

同时,这篇小说也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引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尊严。

综上所述,《孔乙己》既是一篇文学巨著,也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思想的社会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于读者来说始终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感召作用。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

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
怎样的叙事艺术?
一、匠心独运的第一
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孔乙己》是以咸亨酒店里一个十二、三岁专管温酒的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

“我”虽然在小说中只是作者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但是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首先,小说中的“我”是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这个观察者的身份,便于从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角度来展现孔乙己的性格。

如文中所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其次,小说中叙写孔乙己和“我”等孩子们的交往,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也表现了孔乙己善良、纯真的一面。

文中说到“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

在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及分豆给孩子们吃时,孔乙己“很恳切”“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而“我”却”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他”“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
乙己的热心与“我”的不耐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帮”同化,最终使“我”也参与到“嘲讽”孔乙己的队伍中来。

以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我”的角度来无情揭露孔乙己境遇的悲惨,以及对“庸众”的无情揭示。

第三,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

“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者。

由“我”来讲述二十年前的事情,可见此事给“我”的印象极深。

小说以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具感染力。

二、别出心裁的散文化的叙事结构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孔乙己》由两个叙事单元构成。

第一个单元是介绍咸亨酒店和“我”的职务变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是以叙述者为主体的,只有最后一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才提到孔乙己,并以此为起点展开了第二个单元“孔乙己故事”的叙述。

第二个单元又由五件事组成,分别是:众人拿孔乙己脸上的伤疤来取笑;众人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孔乙己教“我”识字;孔乙己分豆给孩子们吃;被打断腿的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

在叙述过程中,小说常出现“孔乙己一到店”“有一回”“有几回”这样含混的语言来提示故事的时间,以“片段”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叙述的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摆脱了对故事情节的依附性,体现为一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形态。

三、丰富多样而表现力强的叙事手法
《孔乙己》综合运用了铺垫、烘托、反衬、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叙事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如小说开头对两类酒客的介绍,为下文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作铺垫;细说酒菜的价钱,既说明短衣帮的贫困,又为下文作铺垫;写“我”的职务变迁,既勾画出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又为“我”亲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铺垫。

小说中反复出现“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此类语句,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这是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哀,表现出民众对不幸者的泠漠,也反映了他们精神的愚钝与麻木。

小说中既有对孔乙己的外形整体、肖像、服饰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插入介绍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又如通过酒客的谈话来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悲惨遭遇,来突出丁举人的凶狠霸道。

四、明暗结合的叙事线索
《孔乙己》采用明暗结合的叙事线索来深刻揭示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这一深刻的主题。

明线是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这是显而易见的。

暗线则更能表现孔乙己的悲剧,作者主要通过孔乙己理想与结局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样三条线索来表现的,分别是:孔乙己由自命清高地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夹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悲
剧;孔乙己由不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