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歌:一首诗配上了“茉莉花”

合集下载

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作者:zenmax 王国伟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相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李鸿章前臣)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继耆英之后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

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

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这正是1881年,身为洋务大臣的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民歌《茉莉花》赏析摘要有300多年历史的国乐精华之十大民歌之一《茉莉花》出世以来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她在不断发展和变异中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了东方文化的使者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茉莉花》历史流变审美传播一.《茉莉花》的历史1.茉莉花曲牌的由来《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

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

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2.现代版的《茉莉花》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改动的歌词在茉莉花上做足了文章把少女们爱花、爱美、惜花、怜花、羞怯、腼腆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作了增补特别是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

二.《茉莉花》的特点一.不同地域的流变同样一首歌流传到不同的地点便会与当地的风俗、饮食、方言等结合发生相应的变化。

1.江苏的《茉莉花》是“茉莉花”这个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它采用五声音阶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富于变化音符的结合由于同吟诵歌词的节奏基本一致歌词与【鲜花调】一样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因此琅琅上口。

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主要传唱流域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2.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在后面运用了甩腔方式同时加以板胡、唢呐和笛子的演奏节奏则具有舞蹈性既有江南风情又赋予了其南皮地方特色。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民歌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

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它是人民生活的镜子。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歌发展的追述及民歌分类的介绍,以传统民歌《茉莉花》为例,对其创作的不同风格和在《图兰朵》中的运用及在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中国民歌;茉莉花;图兰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对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阐述,引出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3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

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

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

20XX年8月3日,20XX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

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奏响了《茉莉花》的旋律。

此时的《茉莉花》,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并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有不同种风格,中国民歌按民族和区域的不同,风格色彩也各不相同(一)《茉莉花》的版本很多,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中国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

1.中国民歌《茉莉花》。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茉莉花》是传唱甚广的著名同宗民歌之一。

然而《茉莉花》又有不同种风格,例如:有江苏茉莉花、河北茉莉花、辽宁茉莉花、东北茉莉花、黑龙江茉莉花、山东茉莉花、青海茉莉花、甘肃茉莉花、河南茉莉花、山西茉莉花等。

但是它不是原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好一朵茉莉花呀,好一朵茉莉花呀,满园花开哎,香也香不过她……”清心悦耳、幽香清远、悠扬抒情的江苏省民歌《茉莉花》在中国的大地上飞扬,流传到海外各国。

民歌《茉莉花》的背后有着不少的故事,相信读者朋友一定对此有兴趣。

清代民间艺人首唱《鲜花调》清初天命年间,一位姓刘的民间艺人,因生计奔波于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等华东一带。

后来他走到江苏省六合县搭棚演唱地方民歌、戏剧。

他的生世经历与民国时的二胡演奏名家阿炳相似,或是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拉琴,一边演唱民歌;或是登台表演地方戏剧《我来作个媒》、《紫竹山》等,寓民歌小调于戏剧为一体,演唱《十想》、《鲜花调》、《在外苦》、《吃酒歌》等百余首,受到百姓的欢迎,从他开始演唱《鲜花调》民歌。

直到1942年,新四军安徽省淮南县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何仿,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县)的金牛山,才现场采录了这位艺人传下来的作品。

当时,他用“男人用女人噪子”、“女人唱男声的噪音”的“反串法”演唱了《鲜花调》民歌。

他唱的歌词大意,第一段“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要将我骂”;第二段“好一朵美丽的金银花,好一朵美丽的金银花,金银花花开才发芽,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我话”;第三段“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她,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鲜花调》原来的歌词大意是歌唱一个众花争奇斗妍的百花园。

话说《鲜花调》的起源、发展、变化还十分曲折、浪漫哩,充满传奇而神秘的色彩,鲜为人知。

有的说最早属于江苏省扬州市流传的民间小调,是老百姓口头即兴创作演唱,名为《花朵调》,后在民间上定名为《鲜花调》而传唱,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收集一首《鲜花调》的唱词。

18世纪后,一个外国传教士来中国采风,将民间的民歌歌词系统地收集、整理,于1804年在外国出版了《中国游》一书,记有江苏省扬州市的《鲜花调》,成为第一首流传于国外的中国原生态民歌,以后便在世界传开了。

最早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

最早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

存 书 中 偶 然 翻 得 《茉 莉 花 》 的 歌 词 曲
谱, 这 得 以 了 解 到 《莱莉 花 》 西传欧 洲的历史 。
他甚至试 用 马拼 音原汁原味地 记
录下《 莱莉花 》 的广东发 音中文歌渊 :
“ 好一朵鲜 仡, 有 朝 一 日落 在 我 家 , 我 便戴 , 不出门 , 对着鲜花乐。 好 一 朵 莱 莉花 , 满 园花 开 赛 不 过 它 。 我 便 待 采 一
中国 民歌 ” 。在 这 一 点 上 , 约翰 ・ 巴 罗 功 不 可 没 。正 是 他 在 欧 洲 音 乐 史 上 最
: 0
向 中 国 派 遣 正 式 的 外 交 使 节 ,虽然 由 于 中英双 方世界 观不 同 , 未 能 达 成 外
漂洋过海的 《 茉莉花 》
“ 我 从 未 见 过 订 人 能 像 那 个 中 同
交 上 的共 识 , 却 无意 中促 成 了《 茉 莉
花》 与 欧 洲 的 一 段 奇 缘 。马 尔 尼 使
本“ 中 国 百科 全 书 ” 。 对于《 茉莉花 》 和 其他九 首中 国民歌 , 他 致 力 于 还 以 它 们 不加 修 饰 的 本 来 面 目 。 约翰 ・ 巴罗 存 《 中 国 旅行 记 》 中用 五线 谱形 式 记 下《 茉 莉花 》 的 曲调 , 还配 以英文 歌词翻译 ,
了这 首 赞 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茉 莉 花 的 歌 。 ”
1 8 世纪 末则 , 一 位 初 至 中 国 的 英 国年轻人 , 存 他 随 身 携 带 的 记 事 本 上 记 录 下 他 初 听 到 中 民歌 《 茉莉花 》 时 的激 动 心 情 。 这 位 英 罔 人 名 叫约 翰 ・ 巴罗 ( J o h n

小学生中国周记:这首中国经典之曲奏出淋漓尽致之感

小学生中国周记:这首中国经典之曲奏出淋漓尽致之感

小学生中国周记:这首中国经典之曲奏出淋漓尽致之感这周,我们小学的音乐课上学习了一首中国经典之曲,名字叫《茉莉花》。

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的美。

《茉莉花》是一首中国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香弥漫的茉莉花丛中。

这首曲子的起始音符就让人陶醉仿佛让我看见了那朵朵洁白的茉莉花在草坪上摇曳生姿。

随着音乐的推进,曲调也变得婉转起来,仿佛茉莉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在音乐课上,我们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茉莉花的演奏视频。

这个视频里,有一个女孩在古筝上演奏着《茉莉花》,音乐的表达力非常出色。

她轻柔的演奏让人仿佛看见了一个个绽放的茉莉花,她的指尖轻轻地拨弄着琴弦,给人一种幽雅的感觉。

她的表演不仅仅只是演奏,更是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歌曲的歌词,并跟着老师一起唱起来。

歌词写道:“你知道茉莉花为什么这样香吗?因为她背负着一个个黎民百姓的奢望。

”这首歌曲通过茉莉花的形象,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的祝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们用心去感受歌曲中所传达的情感,唱得非常投入。

我能感受到茉莉花的芬芳和中国人民的希望,这让我更加爱国,也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

通过学习和欣赏《茉莉花》,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首曲子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髓之一,它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意境让人难以忘怀。

茉莉花这朵花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它不仅代表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这首中国经典之曲《茉莉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音乐作品,它让我更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我希望将来能学好音乐,用自己的才华去演奏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反腐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反腐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反腐作者:陈茫来源:《人民文摘》2015年第09期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明清原版《茉莉花》寄托反腐倡廉意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

为惩治官员腐败,他不惜使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

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达和沐英聚会。

在聚会中,他们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三种花现场编写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

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欢心,也受到同样痛恨贪官污吏的老百姓的拥护,于是就在大明帝国广泛传唱开来。

漂洋过海《茉莉花》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

”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巴罗。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

约翰·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第一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外交使节,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 《 荣莉花》流传史
戴景军 河北大学
摘 要: 《 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在我国大疆南北广为流传 ,也深受世界人 民的喜爱,并为世界政 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论述 了 《 茉莉花》的流传情况 ,对 《 茉 莉 花》 能够在 国 内外广泛传 播的原 因进行 了分析 。 关 键 词 : 民歌 ; 鲜花调 ; 茉 莉花 ; 流传 《 荣莉花》在 古代 的流传
流传在 江浙 一代 的 《 茉莉花 》 与《 小慧集 》 中所载 的 《 鲜 花调 》 基 本 曲调 相 同, 但其 旋律起 伏较 大 , 更 加活 泼流畅 , 抒情委 婉 ,是 《 鲜花调 》 的变 体形 式之 一 ,也 成为 了其她 《 茉莉 花》 的基本 旋律形 态 。 大部 分 《 鲜 花调 》的 民歌变体 都 唱 《 茉莉 花 》原词 , 叙述 《 西厢 记 》中张 生与崔 莺莺 的恋 爱故事 ,第一 段用茉 莉花 比喻爱情 , 借 以抒情 , 传唱 最广 。 如:河北 南皮 的 《 茉 莉花 》、东 北的 《 茉莉花 》 、山西 的 《 茉莉 花》等 等 。 1 9 2 4 年 ,意大 利 作 曲家普 契 尼 ,将 《 茉莉 花 》 作为 他创 作 的最 后一 部歌剧 《 图兰朵 》的音 乐主题 ,让世 界亿 万观众 对这 首具有 浓郁 中 国民间韵 味 的 《 茉莉 花》迷 恋不
・1 7 0・ 北方文学杂 志欢 迎投稿 : b f w x b i b @1 6 3 . c o m
[ 1 7 ] 闰钟 , 《 论解 放 战争 时期 土地 改革 对乐 户身 份 的 瓦 解 与 重构 》, 《 中 国农 业 大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 2 0 0 9 年第 6 期 参考文献 : 【 1 】 交城 县 志编 写委 员会 《 交城 县 志》 ,山西 古 籍 出 版社 出版 ,1 9 9 4 年. [ 2 】 阳渠村志编写委员会 《 阳渠村志》 ( 内部资料),

茉莉花背景资料

茉莉花背景资料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

它的历史久远,形式各样。

最早叫《鲜花调》。

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较早走出国门,为世人所喜爱。

中国各地、大江南北的《茉莉花》先后流传到日本、德国、英国等传遍了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

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

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

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茉莉花》还成为我国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演奏的曲目。

1997年6月30日午夜,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茉莉花》,1997年秋,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而江泽民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

中国流行音乐、新民歌流派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多姿多彩,绚丽夺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也融入大量《茉莉花》的音乐元素。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

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著名的同宗民歌,流传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流变表现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多元文化交融,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内涵。

《茉莉花》的最初版本可以追溯到明代。

此后,由于相继遭到战乱、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首歌曲的流传方式不断变化。

例如,在清朝时期,《茉莉花》流行于南方地区,成为妇女间的流行歌曲;而到了民国时期,《茉莉花》则被广泛传唱于国内外地爱国人士之间。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这首歌曲也随着政治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改编和演绎。

除了流传方式的变化,不同地域的演绎方式也为《茉莉花》的审美内涵增添了多重风格。

例如,江苏苏州的茉莉花调是以“丝丝宁静、温柔婉转”为特点;浙江绍兴的茉莉花调则是以“悠扬委婉、清新脱俗”为特色;而江西九江地区的茉莉花调则是以“清爽美妙、优美流畅”为标志。

同样,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环境的《茉莉花》也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蒙古族的民歌中,茉莉花的曲调中加入了传统马头琴的演奏,更加显得豪放与激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民歌中,茉莉花以阿拉伯语的演唱方式展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茉莉花也以不同的方式演绎,比如在日本,茉莉花更多地体现了她的温情与柔美;在韩国,茉莉花在韩国传统乐器和歌唱技巧的烘托下,更加高亢激昂,带有明显的东方特色。

在整个流变的历史中,《茉莉花》始终是一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广泛传播价值的同宗民歌。

无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民族、语言,茉莉花所传达的情感核心——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民——都是令人共鸣的。

尤其在当今时代,更多的人通过这首歌曲,认识并赞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其传承下去。

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

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

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茉莉花》,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首民歌了。

关于它的文字记载,最早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流传到今天,至少已经有400 多年的历史了。

这首民歌最早起源于江苏的扬州,旋律非常的优美婉转,带有江南民歌的典型气质。

而这样的气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茉莉花》的旋律线。

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采用“级近”的模式。

所谓级近,就是音和音之间是挨着的,比如说 do - re、re - mi、sol -la 等等。

这样的一种旋律进行,会给人一种平稳、亲切、柔和的感觉。

《茉莉花》的温婉气质,还来自于它的方言。

《茉莉花》采用的是吴语方言。

吴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柔软,最细腻的一种方言了,也有所谓“吴侬软语”一说。

所以说,要想展现出《茉莉花》这首民歌独特的气质,最好不要用普通话去演唱,而是用吴语方言演唱。

《茉莉花》虽然形成于扬州,但因为广受喜爱,所以也流传到中国各个地方,并且演化出很多不同的版本,形成一个庞大的《茉莉花》家族。

而各地的《茉莉花》,又受到不同方言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情趣。

由于《茉莉花》非常受欢迎,所以自然就成为了一首流行歌曲,以至于他后来甚至成为宗教音乐吸纳的一个对象。

比方说,中国的佛教音乐当中,就用到了《茉莉花》的旋律。

为什么这首民歌会进入宗教音乐呢?因为如果用老百姓所熟知的曲调,去演唱宗教的经文,会更加便于大家记忆和掌握。

比如这首《普门颂》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茉莉花的旋律。

可以感觉到,当它变成宗教音乐以后,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气质,那是一种庄重而平和的气质,也是一种来自于宗教的气氛。

事实上《茉莉花》的影响力,远不止来自于国内。

早在 19 世纪末的时候,伴随着很多来华的欧美人的旅行的见闻和在华回忆录,《茉莉花》就已经被介绍到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

甚至被很多国外的作曲家,作为素材写进了他们的作品当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曾经把这首民歌的旋律,写进了他的一部歌剧《图兰朵》中。

277《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都市文化报、铁军、中国剪报

277《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都市文化报、铁军、中国剪报

《茉莉花》的前世今生吕道峰千载诗人无眼,只道此种凡花。

金牛山下歌一曲,唱彻海角与天涯。

芬芳人人夸。

曾经流落村野,终成乐苑奇葩。

记取当年《鲜花调》,飞入寻常百姓家。

万世吐英华!当笔者将这首自拟的的小词呈给何仿老人时,这位74岁的著名军旅作曲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用几乎颤抖的声音说:“你写的是我心爱的《茉莉花》呀!整整六十年了,从我搜集到这首《茉莉花》到今天,已整整过去了一个甲子的岁月哪!”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却是经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望着窗外淅沥冬雨中的南京城,老人的思绪又飞到了抗战烽火连天的60年前……金牛山下,“茉莉花”巧遇知音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当时,何仿只有14岁,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一名文艺战士。

奉上级命令,何仿随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工作,其时,正值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剧团要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深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学习。

于是,在繁忙的反扫荡宣传之余,大众剧团的团员们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小何仿就是其中劲头颇足的一个。

只有十几人的大众剧团走一路,演一路,不久就来到六合县八百乡(注:即今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的金牛山下,在一个小村庄驻扎下来。

这里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相传曾为朱元璋童年牧牛处。

我国历史上国歌知多少--马一力

我国历史上国歌知多少--马一力

我国历史上国歌知多少--马一力我国历史上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在国家举行重大仪式或进行外事交往活动中,都要演奏国歌。

世界上第一首国歌出现于400多年前。

1569年,荷兰人民高唱着《威廉·凡·那叟》,奋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压迫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于是,这首歌曲就成了荷兰国歌。

此后,许多国家争相模仿,颁布了自己国家的国歌。

如今,我们中国一首雄浑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早已为世人所熟悉。

那么,历史上的中国有国歌吗?第一首国歌《普天乐》歌词(部分):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亡国恨,谈之心寒……背景:在中国古代,尽管设有名目繁多的“礼乐”,但历代王朝并未制定过国歌。

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创作于1880年,其发轫者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

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曾出使英、法、俄等国。

据传,曾纪泽提出谱写国歌的建议,除了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还有这么一件事的触动。

一次,慈禧太后出巡沈阳,途经天津,地方官为了对慈禧表示敬意,派军乐队奏乐欢迎,由于一时不知奏什么乐曲好,就演奏了一曲法国的《马赛曲》。

曾纪泽想来想去,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一首自己的国歌。

他想到了《普天乐》,这是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词牌名,于是按词牌拟了一首国歌上奏朝廷,可惜未获允准,但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

点评:《普天乐》节奏缓慢,缺乏国歌本身应具有的雄壮气魄,因而一问世就备受抨击。

这也难怪,大清自己的统治都风雨飘摇了,居然还有闲心感叹别的国家,唯我独尊的架式。

但也应该看到,曾纪泽创作国歌时,毕竟会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所以说,他的“国歌意识”仍值得后人肯定。

第二首国歌《李中堂乐》歌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背景: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出访欧美等国。

按照外交礼仪,每到一个国家,欢迎仪式上要分别演奏主宾国的国歌。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一、《茉莉花》在古代的流传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音乐。

原始社会的车轮逐渐向奴隶社会开进,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周朝开始了“采风”制度,派专人到民间收集、修改民歌。

秦汉时期民歌成为了人民的声音,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与黑暗。

封建统治千余年后,元朝出现了小曲,亦称小令。

明清时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小调)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在刊行、华秋萍编著的《借云馆曲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和清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公元1821年)中都有关于《鲜花调》的记载。

1804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称《茉莉花》“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此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使西方人能够开始传唱《茉莉花》。

二、《茉莉花》在近现代的流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新民歌。

《茉莉花》在我国大疆南北都得到了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音韵的不同,使得曲调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

流传在江浙一代的《茉莉花》与《小慧集》中所载的《鲜花调》基本曲调相同,但其旋律起伏较大,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其她《茉莉花》的基本旋律形态。

大部分《鲜花调》的民歌变体都唱《茉莉花》原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第一段用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

如:河北南皮的《茉莉花》、东北的《茉莉花》、山西的《茉莉花》等等。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作为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主题,让世界亿万观众对这首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韵味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1942年初冬,军旅音乐家何方在江苏六合地区从民间艺人袁子柏哪里搜集到《鲜花调》。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
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
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
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

《茉莉花》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对歌曲茉莉花的理解

对歌曲茉莉花的理解

对歌曲茉莉花的理解有:
1.文化背景:歌曲《茉莉花》源自中国民间,最初在江南地区流
传,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茉莉花是中国的国花之一,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音乐特点: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富有诗意。

其音
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滑音,使得旋律更具韵味。

同时,歌曲的歌词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艺术价值:《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被广泛演唱,还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剧等。

此外,《茉莉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4.社会影响:《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已经成
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其独特的音乐魅力,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外国听众通过《茉莉花》了解到了中国的音乐和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国歌的历史

国歌的历史

国歌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国歌清朝一八九六年国歌一八九六年,清朝政府派遣李中堂以外交特使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于是临时找了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曲,作为国歌使用,后来此曲就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国歌。

歌詞: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清朝一九O六年国歌一九O六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遂取代成为清朝代国歌。

歌詞: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清朝一九一一年国歌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三日颁定大清新国歌,由严复作曲,溥侗作词,颁行六天后武昌起义。

歌詞: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国歌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国会开会时暂用临时国歌,词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哈士东谱曲。

曲已失传。

歌詞:卿云烂兮,乙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国歌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五月起采用王露作曲,荫昌作词,新国歌。

歌詞: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自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绵,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袁世凯称帝后,于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改用下面歌词: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自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绵,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国歌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公布,七月一日起正式成为北洋政府的国歌,词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由汪荣宝改写,萧友梅作曲。

抗战初期,采用五色旗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伪中华民国政府联合会亦以此为国歌。

歌詞: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国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歌民国十五年七月一日公布为暂代国歌,以现今幼稚园「两只老虎」为曲调。

中国历史上的国歌

中国历史上的国歌

清朝一八九六年国歌一八九六年,清朝政府派遣李中堂以外交特使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于是临时找了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曲,作为国歌使用,后来此曲就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国歌。

歌詞: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清朝一九O六年国歌一九O六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遂取代成为清朝代国歌。

歌詞: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清朝一九一一年国歌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三日颁定大清新国歌,由严复作曲,溥侗作词,颁行六天后武昌起义。

歌詞: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国歌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国会开会时暂用临时国歌,词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哈士东谱曲。

曲已失传。

歌詞:卿云烂兮,乙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国歌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五月起采用王露作曲,荫昌作词,新国歌。

歌詞: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自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绵,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袁世凯称帝后,于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改用下面歌词: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自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绵,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国歌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公布,七月一日起正式成为北洋政府的国歌,词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由汪荣宝改写,萧友梅作曲。

抗战初期,采用五色旗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伪中华民国政府联合会亦以此为国歌。

歌詞: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国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歌民国十五年七月一日公布为暂代国歌,以现今幼稚园「两只老虎」为曲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首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1937年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国民党党歌作为正式国歌,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国民党党歌为国歌,并沿用至今。
后来的清政府统治者依旧蛮横地拒绝创制国歌的建议,他们认为,只有皇家之“家歌”,无需国歌。直到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每当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用此歌代替。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是1911年即清政府颁布的《巩金瓯》,由著名翻译家严复作词、雅好昆曲与京剧的溥侗作曲: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后来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又将最后两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重新改过的这首国歌依旧是文言文。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结果袁世凯暴卒后,灵柩回彰德安葬,便也由这首歌送他上路了。随着袁的灭亡,这首"国歌"也就自行废止,成为他的"挽歌"。1921年北洋政府又将《卿云歌》重新作为国歌。
追溯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是以李鸿章命名的《李中堂乐》,但其的诞生却颇为尴尬。1896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各国要演奏中国国歌。中国自唐虞以来,“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李鸿章只能临时抱佛脚,临时把王建的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曲谱,充当国歌。其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由于此曲实为“应景”,所以毫无国歌的气魄。但实际上,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出使英、法兼任驻俄公使时,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遗憾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而这首《李中堂乐》由于根本就没有国歌味。在李鸿章去世后,它也很快被人们淡忘了。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进!齐奋进!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这首代行国歌的《国民革命歌》,随着北伐军的步伐而传遍中华大地,久唱不衰。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伐胜利结束,国民革命告一段落,中华民国在形式上达成了统一。1930年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议案,决定在中华民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国民党党歌代用。党歌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训词为歌词,由程懋筠作曲: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也是我国首支白话文国歌。1913年北洋政府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来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钆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又将国歌恢复到了文言文。
1915年《中国雄立宇宙间》成了新的国歌: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清王朝灭亡,这首"国乐"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开征集国歌随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这首国歌词是:
在清末民初诞生的几首国歌里,以文言文作词为主,在内容和思想上保持了一个古老帝国的荣光与尊严,除了自己,还有对世界大同的关怀,显得大气磅礴,而没有特别强烈的危机感与急迫感。当然,这与时代风气和时势环境有关。
1926年广东省教育厅通过“推行国歌案”,决定废弃《卿云歌》,并在新国歌未颁发前,以《国民革命歌》代国歌,歌词来自黄埔军校政治部,曲调改编自我们现在熟知的《两只老虎》。歌词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