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
事业单位清退编外人员方案
事业单位清退编外人员方案在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单位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决定对编外人员进行清退。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了以下方案:一、背景分析及必要性说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编外人员问题已逐渐显现。
编外人员一方面不受事业单位的正式管理,另一方面又享受着与正式员工相近的福利待遇,这种状况既不合理,也影响了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
因此,清退编外人员势在必行,是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清退范围和对象1. 清退范围:清退范围涵盖所有已经确定存在的编外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制人员、临时工、兼职人员等。
具体名单由各部门负责人自行统计整理,并进行上报。
2. 清退对象:清退对象主要包括长期未履职、职责不清晰、未通过考核等影响单位正常运营的编外人员。
针对清退对象,将进行逐一调查核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三、程序及流程1. 制定清退方案:各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清退编外人员的具体方案,并在同级领导批准后进行实施。
2. 通知及听证:清退对象在接到通知后,有权要求进行听证,提出申诉和意见。
听证环节由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并听取相关人员的证词和意见。
3. 决定及执行:听证结束后,单位领导根据听证结果和相关证据,作出最终决定。
清退对象将按照决定执行,并完成交接手续。
四、保障措施及后续安排1. 保障措施:为保障清退对象的合法权益,单位将提供相应的安置方案和经济补偿,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为了保证部门运营不受影响,将安排正式员工进行替补。
2. 后续安排:清退对象在离开单位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再就业或者重返职场等方式,单位将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1. 风险评估:清退编外人员涉及单位相关人员的利益,可能引发一定风险和纠纷。
单位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风险评估计划,并做好应对措施。
2. 预警机制:为防止清退工作出现意外情况,单位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和评估工作进展,确保风险得到控制。
2024年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管理方案精选新编
2024年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管理方案精选新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2024年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管理方案成为了各个单位关注的热点问题。
编外聘用人员是指单位为缺乏正式编制或者临时需要而聘用的人员,他们通常无法享有正式编制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但在单位的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由于编外人员的管理相对混乱和不规范,容易给单位造成一定的管理困难和风险。
因此,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管理,对于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背景随着2024年全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各类单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员管理的挑战。
编外聘用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其在单位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编外人员的数量和待遇问题逐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为了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管理,提高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本方案特制定此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管理方案。
二、管理原则1. 合法合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管理,保障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
2. 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地进行管理,保证聘用流程和标准的公正性。
3. 精简高效:合理控制编外聘用人员数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劳动。
4. 激励引导:适时给予编外聘用人员适当的激励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5. 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的聘用人员安全保障制度,保障聘用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三、管理措施1. 编外聘用人员清查对单位所有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查登记,建立档案,明确其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和职责范围,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2. 聘用标准和程序制定统一的编外聘用人员聘用标准和程序,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聘用工作,避免出现随意聘用的情况。
3. 待遇和福利合理制定编外聘用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政策,包括工资、保险、休假等方面,保证其合法权益。
4. 岗位评估和培训定期对编外聘用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和引导,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建议sc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建议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日益增多,加之在编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人员编制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为缓解用工矛盾,或多或少使用了编外用工,且此类人员呈逐年增多之势,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自《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修订与出台,以及社会的广泛宣传,职工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县人社部门接到的相关投诉也日趋增多。
为准确掌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临时用工情况,进一步加强编外用工的管理,县人社局今年以来,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对编外用工管理比较混乱,容易出现劳动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总人数有1200人以上,其中卫生系统各医院编外人员**人,教育系统学校代课教师及保安**人,环卫工人**人,公安系统**人,其他各机关单位400多人。
各单位使用编外人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使用再就业资金、单位自筹资金三种,其中财政拨款741人、使用再就业资金的劳动协管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105人、其余400多人为单位自筹资金。
根据统计的编外用工人数,每年县财政在需要投入约1300万元、再就业资金需投入约150万元、其他各单位自筹资金约700万元用于支付编外人员工资福利。
二、存在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编外用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编外人员的管理没有纳入统一管理,造成体制、机制的缺失(使用再就业资金的编外人员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除外)。
目前我县虽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暂行办法,但很多单位在使用编外用工时没有按规定执行办理,对使用编外人员缺乏严格的计划性,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致使编外人员的进人、使用、管理处于一种近似于失控的状态,人员的聘用程序相对简单,也使这部分人数增长过快。
编外人员清退建议
编外人员清退建议在组织机构中,编外人员指的是不属于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通常是临时从外部招募的人员或者外聘专家、顾问等。
编外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补充组织内部人员的作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支持组织的发展。
然而,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重组,编外人员的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外人员清退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组织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编外人员清退旨在优化组织人员结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绩效,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编外人员清退需要慎重进行,避免影响组织内部秩序和稳定。
下面将就编外人员清退的原因、制度建设和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探讨。
一、编外人员清退的原因1.人员结构失衡。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编外人员的数量和比例逐渐增加,使得组织内部人员结构失衡,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效率下降。
2.成本控制困难。
编外人员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加大了组织的管理成本,对组织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压力。
3.管理风险加大。
编外人员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管理风险加大,影响组织内部稳定和发展。
4.组织文化融合困难。
编外人员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组织文化融合困难,影响团队合作和协调。
5.业务需求变化。
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组织需要不断调整人员结构和配置,及时清退不符合组织需求的编外人员,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二、编外人员清退的制度建设1.建立完善的清退制度。
组织应建立清晰明确的编外人员清退制度,规范清退程序和标准,确保清退过程合法合规、公平公正。
2.明确清退条件和标准。
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编外人员清退的条件和标准,如工作表现、业绩绩效、专业技能等,以确保清退决策公正合理。
3.建立清退评估机制。
组织应建立清退评估机制,定期对编外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清退决策。
4.制定清退补偿政策。
组织应制定清退补偿政策,对清退的编外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福利待遇,减轻其清退带来的经济压力。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用人清理方案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用人清理方案在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编外人员是指不属于编制内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但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使用,各级政府和部门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清理方案。
首先,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是为了规范用人制度,减少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导致用人成本过高,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可能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减少用人成本,使单位更加高效地运转。
其次,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导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能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是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导致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加大单位的安全隐患,造成单位的管理困难。
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能够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的安全稳定。
最后,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态度。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引起单位内部的不良风气和工作态度,影响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进行清理,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态度,提高单位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在进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方案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健全清理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制度和政策。
要建立清晰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清理工作制度和政策,明确清理的目标、范围、程序和责任,确保清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制定具体的清理计划和时间表。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XXXXXXXXXXXXXX:长期以来,因在编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推动不利,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导致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且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对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
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一是编外人员用工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
相比较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扎口管理、凡进必考”的录用政策,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薪酬标准通常取决于单位领导个人意愿。
同时,各部门单位对编外人员的聘用、管理、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签订、薪酬等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编外人员的使用缺乏严格的计划性,随意性比较大,管理也不规范。
二是编外人员的待遇参差不齐。
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编外人员时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同时编外人员同岗不同酬,单位与单位间福利待遇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如同一乡镇的编外人员,分为乡镇聘、机关聘,待遇不一样;不同乡镇从事同一岗位的编外乡镇聘请人员,待遇也不一样。
三是没有为编外人员缴纳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缴纳的刚性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财力承受力弱之间存在矛盾,聘用编外人员的经费主要依靠各单位通过挤占办公经费等方式自行解决,若全部参加社会保险,部分用人单位力不从心。
二、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1、出现下列情形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1)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2)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3)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4)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5)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6)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7)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8)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9)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10)劳动者订立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1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1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1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1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一、背景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工作,规范编外人员清理工作,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实际,制定本规范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做到清理范围和对象准确无误;2.保证清理工作程序规范有序;3.确保清理结果公平公正。
三、工作流程1.明确清理范围和对象(1)清理范围: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及其相关人员。
(2)清理对象:指无工作单位,或在工作单位工作时间不足半年的编外人员及其相关人员。
2.工作分工(1)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编外人员清理工作,制定具体方案。
(2)机关事业单位相关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清理所需资料和信息。
3.实施步骤(1)编外人员清理名单公示:人事部门将清理名单在单位内公示,如有异议可提出申诉。
(2)审核核实:人事部门对申诉情况进行核实,确认清理对象。
(3)通知清理对象:通知清理对象到单位办理相关手续,如有特殊情况,由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4)办理离职手续:清理对象办理离职手续,人事部门进行档案整理归档。
1.制定具体方案:各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本规范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清理方案。
2.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清理对象通报相关政策和流程,保证清晰明了。
3.保证文件完备:人事部门要妥善保管清理相关文件,便于复查和核实。
4.严格执行程序:按照工作流程要求,严格执行清理程序,确保结果公正。
五、工作验收1.清理结果报告:人力资源部门提交清理结果报告,如无问题,上报领导审批。
2.问题整改:如发现问题,做好相关整改工作,再次提交清理结果。
3.工作总结:机关事业单位对清理工作进行总结,做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馈。
1.资金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保证清理工作所需经费。
2.人力支持:确保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有足够的人力支持,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3.政策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及时了解和遵守国家相关政策,确保清理工作符合规定。
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
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一、背景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清理规范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建立清晰明确的编外用人管理制度,加强用人监督和审核力度,健全用人机制;2.全面清理编外用人情况,排除违规情况,遏制不正之风;3.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用人质量和效率;4.为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综合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作内容1.制定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分工;2.全面清查编外用人情况,对已离职编外人员进行登记核实;3.规范编外用人流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资格审查和选拔任用;4.强化用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用人档案管理制度;5.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用人规定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四、工作程序1.成立清理规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领导和监督清理规范工作;2.制定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程序和时间节点;3.组织编外用人情况登记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准确;4.按照程序进行资格审查、选拔任用,确保用人公正公平;5.建立用人档案管理制度,对用人记录进行规范归档;6.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交流,提高组织部门工作人员的用人能力。
五、工作责任1.规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清理规范工作;2.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落实本部门的清理规范工作;3.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六、工作效果1.用人制度更加规范,用人过程更加公正公平;2.编外用人情况得到全面清理,存在问题得到排查和整改;3.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用人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4.事业单位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七、总结本次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的制定,标志着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希望全体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确保该工作得到顺利推进,为我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清理规范编外用工的实施方案
关于清理规范编外用工的实施方案清理规范编外用工的实施方案一、背景概述编外用工是指公办单位在法律、规章、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因工作需要,按合同约定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方式聘用的人员。
然而,由于一些人员的特殊岗位需求和复杂的用工环境,一些公办单位容易出现滥用编外用工的情况。
为了规范编外用工,避免滥用、节约用人成本,提高用人单位的管理效能,制定清理规范编外用工的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1.明确编外用工的管理范围,规范编外用工的程序和要求。
2.清理已存在的滥用编外用工现象,促进编外用工的合理化。
3.优化用人单位的管理结构和工作流程。
4.提高用人单位的管理效能,降低用人成本。
原则:1.依法合规: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进行编外用工,确保用人单位行为合法合规。
2.公开透明:将编外用工的管理对象、方法、标准等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监督。
3.精简用工:尽可能减少编外用工人数,避免用工冗余。
4.公平公正:对编外用工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不得歧视。
三、实施步骤1.制定编外用工管理办法(1)明确编外用工所适用的岗位范围和条件。
(2)规定用人单位对编外用工人员的管理制度和要求,包括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保证编外用工人员的权益。
(3)明确编外用工合同签订、终止的程序和要求。
2.清理编外用工名单(1)由用人单位核实已存在的编外用工名单,评估其合规性和必要性。
(2)将编外用工名单分为正常编外用工和不合规编外用工两类。
(3)对于正常编外用工,继续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合同;对于不合规编外用工,制定整改计划,合规则继续执行合同,不合规则进行解雇或合同解除。
3.整改不合规编外用工(1)对于不合规编外用工,用人单位应主动与该编外用工人员沟通,告知不合规原因,并与该编外用工人员协商解决措施。
(2)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如合法合规的转正、签订合同、转岗等。
4.加强内外部监督(1)建立编外用工管理台账,记录各类编外用工情况,定期报告上级单位。
关于清理编外人员的提案
关于清理编外人员的提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旨在提出关于清理编外人员的提案。
编外人员是指不属于正式编制的人员,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公平性。
本提案将对编外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清理编外人员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清理措施。
编外人员问题在许多组织中普遍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编外人员的增加可能是由于组织运行变化、临时项目需要或其他临时情况而引起的。
然而,也有部分组织出现了编外人员长期存在的情况,这对组织的运行正常性和效率带来了挑战。
清理编外人员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导致组织内部资源的浪费。
这些人员通常无法完全融入组织体系,无法发挥正式员工的工作效能。
其次,长期存在的编外人员也可能损害正式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造成内部不公平。
最后,随着组织运行变化,清理编外人员也符合组织的长远发展需要,能够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为了清理编外人员,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
首先,组织需要对编外人员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类,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工作内容。
其次,对于符合清理条件的编外人员,应与其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其个人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最后,组织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的清理机制和程序,确保清理工作的透明、公正和合法。
通过清理编外人员,组织可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促进公平就业机会的实现,并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提案将详细分析编外人员问题的背景、定义及现状,并进一步探讨清理编外人员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概述,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框架。
通过文章结构的展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在本提案中,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描述: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对整篇文章主题进行简单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让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
清退编外人员的工作建议
清退编外人员的工作建议清退编外人员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但是如何合理、合法、合情地进行这一工作,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清退编外人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合同解除、经济补偿、人员管理等方面。
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您在进行清退编外人员时有所帮助。
首先,清退编外人员要遵循法律法规。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清退编外人员需要先与对方协商,如果协商无果,则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保证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其次,清退编外人员要合理处理经济问题。
在解除劳动合同的过程中,涉及到经济补偿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清退编外人员时,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同时,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安排经济补偿的标准,避免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再次,清退编外人员要注意人员管理问题。
在清退编外人员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一定的人员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者要注意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好与被清退人员的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
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清退编外人员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最后,清退编外人员要注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在进行清退编外人员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时间节点,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企业也要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的情况,尽量避免对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综上所述,在清退编外人员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合理、合情。
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您在进行清退编外人员时有所帮助。
祝您的清退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XX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实施方案
XX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纷纷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事业单位也不例外。
在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一些编外聘用人员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已经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对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
编外聘用人员是指与事业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合同,按照一定条件被事业单位聘用从事工作的人员。
这些编外聘用人员大多是在单位的财务、后勤、保安等职能部门工作,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编外聘用人员工作表现不佳,存在着工作不认真、效率低下的情况;有的编外聘用人员在单位内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以权谋私、搞团团伙伙等问题;有的编外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不明确,存在着薪酬不公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还损害了单位的形象,因此必须对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清理编外聘用人员的工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建立清理机制事业单位应建立清理编外聘用人员的机制,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清理编外聘用人员的工作。
工作小组由单位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核查编外聘用人员的资料,查明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保证清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明确清理标准事业单位应明确清理编外聘用人员的标准,建立清晰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
具体来说,应考察编外聘用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纪律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结果应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不合格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三、合理确定清理范围事业单位在清理编外聘用人员时,应合理确定清理范围,对于工作表现不佳、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能力不足、工作纪律不良等问题严重的人员,应予以清理。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对于有特殊困难或原因造成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提供机会改正错误。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2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2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编外人员的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编外人员指的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但与正式编制人员不同,没有参加公务员招聘和考试,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这些编外人员数量众多,工资待遇不透明,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
为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清理整顿编外人员,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
原则:1. 法律依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编外人员进行管理,确保合法合规。
2. 公开透明:编外人员的工资待遇、职责范围等信息应向公众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 公平公正:对编外人员进行严格评估,绩效考核应公正客观。
4. 动态管理:定期开展编外人员清理工作,实行限时合同制,避免形成长期利益固化。
三、主要内容1. 编外人员清理和核查(1)明确编外人员的范围和管理职责,区分编外人员与正式编制人员的工作职责。
(2)建立编外人员名册,记录编外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资待遇等情况。
(3)逐级核查编外人员名册,确保每个单位的编外人员数量合理、工作职责清晰。
(4)对编外人员进行面试或测评,评估其工作能力和业绩,筛选出优秀人才,淘汰效益低下人员。
(5)与编外人员签订限时合同,明确工作期限和绩效考核标准。
(6)建立定期审查机制,对编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根据绩效情况决定合同续签与否。
2. 薪酬制度改革(1)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将编外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其绩效挂钩,推行绩效工资制度。
(2)确保编外人员的薪酬透明公开,编制薪酬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布编外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绩效奖励情况。
(3)逐步取消编外人员的津贴、补贴等额外待遇,实行统一的薪酬标准,减少不合理的待遇差距。
(4)加大薪酬调整力度,适当提高编外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尊敬的有关部门: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规模日益扩大,编外人员这一特殊的人员群体在机关事业单位中逐渐增多,给单位管理和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管理,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了清理编外人员的政策,加大了整治力度。
然而,在实施清理编外人员政策的过程中,一些相关法律问题和风险也随之而来。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关部门有效地清理编外人员,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法律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考虑并采纳。
一、编外人员的界定及清理原则首先,为了明确编外人员的身份,有关部门应当从法律上规定编外人员的准确定义,明确其在单位中的地位和职责。
一般来说,编外人员是指不属于机关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范围内、但受单位领导安排和管理的人员。
在清理编外人员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合规:清理编外人员的行为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避免侵犯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
2.公平公正:在清理编外人员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依法保障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一刀切、滥用职权。
3.程序合法:在清理编外人员的过程中,应当依法建立清晰的程序,确保程序合法、透明,严格依法办事。
二、清理编外人员的法律程序在清理编外人员时,应当依据相关法律程序,妥善处理编外人员的合同或协议关系,确保程序合法合规。
具体程序如下:1.明确目的:在确定清理编外人员之前,应当明确清理编外人员的目的和依据,以便更好地规范清理行为。
2.通知告知:在清理编外人员前,应当向编外人员发出通知,并告知其被清理的原因及其合法权益和义务。
3.听取意见:在清理编外人员前,应当听取编外人员的意见和申辩,建立完善的听证程序,确保编外人员权益得到保障。
4.保障权益:在清理编外人员时,应当依法保障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其他合理要求。
5.明确程序:在清理编外人员的过程中,应当建立明确的程序,依法依规办事,杜绝滥用职权和损害编外人员权益的行为。
编外人员清理工作进展及建议
编外人员清理工作进展及建议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编外人员清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
近来,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了编外人员清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清理工作进展、影响因素以及建议三个方面,对编外人员清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清理工作进展1. 已经完成清理的部门。
目前,一些中央和省级部门已经完成了编外人员清理工作,如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取得了明显进展。
2. 正在进行中的清理工作。
另外一些部门的清理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如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等。
其中,教育部清理工作进展较快,已经完成了80%左右的工作,民政部和司法部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不断加快进度。
3. 清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部门的清理工作进展缓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慢在决策层面,相关领导还没有形成决断,二是慢在具体操作层面,部门内部有关人员不配合或者工作不力。
这些问题需要积极解决,以加快清理进度。
二、影响因素1. 法律法规问题。
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约了编外人员清理的深入推进。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和明确清理标准和程序。
2. 部门内部问题。
一些部门内部存在作风不正、繁文缛节、指挥系统不畅等问题,影响了清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需要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和supervision。
3. 缺乏技术手段。
目前清理工作仍然依靠人工核实、清理,缺乏技术支撑,效率低下,清理标准也不够严格。
需要引入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信息系统建设等。
三、建议1. 加大决策层面的力度,出台相关法规,明确清理标准和程序,推动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部门内部 management,建立监督机制,提高清理效率。
3. 引入科技手段,提高清理精度和效率。
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测。
总之,编外人员清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大整治力度,完善法规制度,优化机构设置,加强监督管理,才能真正推行编外人员清理战役,管理好我们的组织和机构。
编外人员清退的建议
编外人员清退的建议近年来,编外人员清退已经成为了政府机构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编外人员清退是指对政府机构或企业中未经正式录用,但却在单位内享有相应权益的人员进行清退整顿的行为。
对于政府机构和企业来说,编外人员清退是一项必要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运转效果。
然而,编外人员清退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和影响,制定合理的清退方案,确保清退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就编外人员清退的必要性、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编外人员清退的必要性1. 提高工作效率。
编外人员虽然在单位内享有相应权益,但由于其非正式身份,往往会对单位内部的工作秩序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清退编外人员能够减少无关人员在单位内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单位的正常运转。
2. 优化人员结构。
单位中的编外人员往往身份复杂,存在行政管理和用人安排上的难题。
清退编外人员能够优化人员结构,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用人效率,有利于单位的发展和建设。
3. 规范管理制度。
编外人员的存在会导致管理制度混乱,形成制度漏洞,影响单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清退编外人员能够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纪律,确保单位管理的顺畅进行。
二、编外人员清退的目的1. 确保单位的纯洁性。
编外人员的存在会影响单位的政治清廉形象,可能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
清退编外人员是维护单位纯洁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2. 优化人员结构。
单位中的编外人员往往是一些附加性人员,其工作贡献有限。
清退这部分人员能够减少单位内部的不必要人员,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3. 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管理制度混乱,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
清退这部分人员是规范管理制度的必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果。
三、编外人员清退的方法1. 制定清退方案。
清退编外人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和流程,包括清退的范围、对象和时间等。
在制定清退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和影响,确保清退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清退编外人员指导意见
清退编外人员指导意见清退编外人员是组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并遵循相应的程序和规定。
清退编外人员并非简单的解雇或辞退,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和程序的进行。
下面是对清退编外人员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帮助组织更好地处理此事项。
一、制定清退编外人员政策与程序清退编外人员的工作应当依据一定的政策与程序进行,这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首先,组织应当明确清退编外人员的条件与情形,例如:出现违纪、行为不端、工作表现差等情况。
其次,应当规定清退编外人员的程序,包括:通知、听证、调查核实、决定等流程。
最后,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分工与责任,确保清退工作有序推进。
二、确保合法性与程序性在清退编外人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进行,确保清退的合法性。
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程序性,不允许随意行使权力或擅自决定。
应当尊重被清退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其足够的听证和申辩机会,尽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注重人文关怀与沟通尽管是对编外人员进行清退,但组织依然应当保持人文关怀的态度。
在清退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被清退人员的感受,采取温和细致的沟通方式,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
同时,也要加强与清退人员的沟通,解释清退的原因和依据,让其明白清退的必要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四、保护组织利益与形象清退编外人员是维护组织秩序与形象的必要措施,但也要注意在此过程中保护组织自身的利益与形象。
在清退决定做出前,要充分评估清退带来的风险与后果,确保组织能够顺利度过这一过程。
同时,要注意控制信息的流通和传播,避免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五、留有余地与安置工作清退编外人员不仅是结束一段工作关系,更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组织在清退工作结束后要妥善安置被清退人员,帮助其尽快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可以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经济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树立信心。
留有余地,在实际操作时要灵活处理,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安置方案。
总之,清退编外人员是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棘手任务,需要谨慎对待并遵循相应原则与程序。
清理编外人员工作方案
清理编外人员工作方案清理编外人员工作方案一、背景说明编外人员是指以劳务合同、见习合同、临时工合同等形式与本单位发展关系不明确、分割开来的人员。
他们一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和待遇也与正式编制工作人员存在差异。
为了明确编外人员的工作地位和职责,保障编外人员的权益,需要对编外人员进行清理和规范。
二、清理原则1. 合法合规原则:清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确保清理的合法合规性。
2. 公平公正原则:清理过程中,对编外人员要公平、公正的对待,不能出现任何歧视和偏袒的现象。
3. 科学合理原则:清理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编外人员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清理方案。
三、清理步骤1. 制定清理方案首先,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编制清理方案,明确清理的目标、时间节点、程序和责任部门。
同时,要充分了解编外人员的合同类型、工作内容和合同期限等信息,为清理做好准备。
2. 审查情况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清理方案,对编外人员的合同情况进行审查,包括合同是否到期、是否存在违约行为等。
审查结果由人力资源部门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便于相关部门进行后续处理。
3. 与相关部门沟通人力资源部门与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商议清理编外人员的具体方案。
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编外人员的处理意见,包括劳动合同续签、岗位调整、解除劳动合同等。
4. 制定处理方案根据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意见,人力资源部门制定最终的编外人员处理方案,并将方案提交给单位领导审批。
5. 通知编外人员单位领导批准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向编外人员通知处理方案,并与其进行沟通和解释。
编外人员可以就自己的处理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应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6. 实施处理方案根据处理方案,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进行合同续签、岗位调整或解除劳动合同等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负责协助完成后续工作,确保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7. 监督验收清理工作结束后,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清理结果的监督验收。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法律建议书XXXXXXXXXXXXXX:长期以来,因在编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推动不利,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导致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且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对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
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一是编外人员用工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
相比较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扎口管理、凡进必考”的录用政策,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薪酬标准通常取决于单位领导个人意愿。
同时,各部门单位对编外人员的聘用、管理、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签订、薪酬等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编外人员的使用缺乏严格的计划性,随意性比较大,管理也不规范。
二是编外人员的待遇参差不齐。
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编外人员时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同时编外人员同岗不同酬,单位与单位间福利待遇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如同一乡镇的编外人员,分为乡镇聘、机关聘,待遇不一样;不同乡镇从事同一岗位的编外乡镇聘请人员,待遇也不一样。
三是没有为编外人员缴纳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缴纳的刚性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财力承受力弱之间存在矛盾,聘用编外人员的经费主要依靠各单位通过挤占办公经费等方式自行解决,若全部参加社会保险,部分用人单位力不从心。
二、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1、出现下列情形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1)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2)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3)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4)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5)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6)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7)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8)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9)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10)劳动者订立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1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1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1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1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清退编外人员指导意见
清退编外人员指导意见
1、编外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相应职务、工作能力和素质的人员,但不属于编制内的人员。
2、为了加强组织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现对编外人员进行清退。
3、清退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已经退休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
(2)从事无实际工作内容或者工作量极少的人员;
(3)工作能力、素质不适应单位工作需要的人员;
(4)因工作需要已转岗或者调离的人员;
(5)其他不符合编外人员管理政策和要求的人员。
4、清退程序:
(1)制定清退方案,明确清退标准和程序;
(2)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听取编外人员本人的申辩;
(3)按照清退方案进行清退;
(4)对被清退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5、清退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
(2)尊重被清退人员的权益,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清退事宜;
(3)注重沟通和协调,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4)落实好清退后续工作,防止影响正常工作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
法律建议书
XXXXXXXXXXXXXX:
长期以来,因在编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推动不利,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导致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且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对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
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是编外人员用工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
相比较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扎口管理、凡进必考”的录用政策,编外人员的使用方式、薪酬标准通常取决于单位领导个人意愿。
同时,各部门单位对编外人员的聘用、管理、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签订、薪酬等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编外人员的使用缺乏严格的计划性,随意性比较大,管理也不规范。
二是编外人员的待遇参差不齐。
实际工作中,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编外人员时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同时编外人员同岗不同酬,单位与单位间福利待遇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如同
一乡镇的编外人员,分为乡镇聘、机关聘,待遇不一样;不同乡镇从事同一岗位的编外乡镇聘请人员,待遇也不一样。
三是没有为编外人员缴纳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缴纳的刚性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财力承受力弱之间存在矛盾,聘用编外人员的经费主要依靠各单位通过挤占办公经费等方式自行解决,若全部参加社会保险,部分用人单位力不从心。
二、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
1、出现下列情形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
(2)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3)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4)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5)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6)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7)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8)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9)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10)劳动者订立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1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1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1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1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2、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单位无权单方面解除合同,除非劳动者出现上述第(2)至(7)项情形。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针对不同人员清理方式
(一)、签订劳动合同的编外工作人员
1、终止劳动合同,一定要依法办理终止手续。
即在合同到期三十日前,一定要向劳动者发出《终止劳动合同意向通知书》。
合同到期后,要及时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和《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否则,劳动关系将可能会被认定为没有终止,除非双方签订有终止协议。
仅迟延发《意向通知书》的,将会被判支付迟延期间的工资。
2、解除劳动合同的,也应及时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和《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除非双方有签订解除协议。
否则,劳动者找后账,单位将会败诉。
《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如要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且单位负有举证责任,否则将会导致解除失败,其后果至少是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
3、另外对于已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人员,如果是工作年限已经超过十年或者2008年以后已经签订了两次书面劳动合同的,则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就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情形。
若与劳动者达成一致,双方可以协商解除或者劳
动者出现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在履行完法定程序后可单方解除。
(二)、属于劳务派遣的编外工作人员
1、法定退回情形
按照法律规定条件的对不符合继续使用的劳动者,按照法定程序及时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2、协商退回
(1)用工单位告知劳务派遣公司上级政府部门要求限期清理编外人员的文件精神,并按照法律规定支付足额经济补偿金后,可以实施退工行为。
(2)对于派遣协议期限将满的,用工单位可待其期满后退还派遣员工。
(三)、编外三无人员
清理编外三无人员要特别注意,避免产生群体性矛盾及恶性事件,做好必备的程序工作,避免于法无据。
1、对于同意解除劳动关系的三无人员,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明确一次性补偿,并明确约定该人员不得再向单位主张任何权利。
2、对于不同意解除劳动关系的三无人员,要求其立即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照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处理。
3、对于既不同意解除劳动关系又不同意签订劳动合同的三
无人员,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发送《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在通知里明确该人员于某年某月某日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逾期不签订的,单位将解除与其之间的劳动关系。
四、清理注意事项
1、解除劳动合同,最好能签订一个解除协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劳动者事后找单位的后账。
如果是劳动者同意解除或劳动者要求解除,最好由劳动者写个辞职申请,标明:本人申请解除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双方无劳动争议。
2、单位要求解除劳动合同,除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以外,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为更好的完成清理任务,体现政府对劳动者的诚意,在支付经济补偿金时建议采取N+1或2的方式,即对于能及时签订解除合同的,可以多发一或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3、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收集证据,符合解除条件的,及时解除。
单位单方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决定前,应事先征求工会意见。
若单位没有工会组织的,可以向区域性工会组织征求意见。
4、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解除劳动合同,单位都应当为劳动者出具书面解除证明,由劳动者签收或邮寄送达,并在十五天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
5、被清退人员的社保关系,以是否达到法定退休标准分别
处理:对于在单位连续工作15年或以上以及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是没有参保的,单位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损失负有赔偿责任,单位需要根据当地社会保险金水平核定劳动者的退休金并且每年根据当地的退休金增长幅度进行调整;对于其他劳动者,建议根据实际工作年限补缴社会保险。
XXXX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