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教学设计1 沪科版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认识浮力学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认识浮力学案1

9.1认识浮力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1. 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1. 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浮力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怎样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沿什么方向?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三、学习过程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投入其中的物体四周都有压强,但由于液体的压强要比它受到的向下的压力F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F上大。

总的效果就出现一个作用于这个物体向上的力,即浮力。

下2.分析课本,请你完成下列内容: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1)铁块分别在水中1一2 一3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____在位置3 一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怎样变化?___ __。

(2)比较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规律,可以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

能证明___ ___猜想是正确的。

(3)把水换成盐水再做3位置实验,能证明___ ___猜想是正确的。

四、堂堂清检测: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A20 B8 C28 D122、一切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问题,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强调重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对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阿基米德原理是如何解释浮力现象的?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四)课堂练习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课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适当提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过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作业质量。
3.作业类型要多样化,既要涵盖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应用。
5.知识拓展: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有关。

3. 浮力的计算公式:学习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其中ρ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金属块、烧杯、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现象。

将一个金属块放入烧杯中,金属块会浮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 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步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验证。

4.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计算浮力。

5. 浮力的方向:讲解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6.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的重要性。

7.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方向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液体密度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通过浮力实验装置,演示浮力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利用浮力计和液体密度计,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浮力计算方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浮力现象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浮力现象:(1)为什么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2)为什么游泳圈能够浮在水面上?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放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1. (1)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是因为船只在水中排开的体积较大,受到的浮力等于船只的重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量筒、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

2. 浮力的定义: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利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生活应用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浮力的计算 F浮 = G F'阿基米德原理 F浮= ρ水v排g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浮力计示数为5N,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5N。

2. 题目二:一艘船的排水量为1000kg,求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10^4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浮力产生了好奇心。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9.1认识浮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等。

2. 浮力概念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计算方法的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应用: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两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一个体积为300cm³的石头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铝块一个体积为600cm³的铜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浮力概念讲解、浮力计算方法讲解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观价值
在探究过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浮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
探究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
点难
通过建立水柱模型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藏在包中学生看不见的送1给学生的礼物。找两位学生上台打开书包拿出其中的放手后上:两个写有祝福话语的气球,礼物升到教室上空。教师让学生帮忙想法拿出不小心放2、入量筒中的乒乓球;学生向量筒中倒入水后将球拿出。这些现象都与我们这节3、教师总结:课所学的内容有关教师板书:第一节认识浮力
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和观察课件图片和阅读课本,大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浮力的定义及方向,淡化了对定义的强制记忆.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通过学生举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实验探究(二)探究液体的浮力实验(三)探究空气的浮力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单位以老师提供的实实验,感受液体对浸验器材做课本图9-3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2、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板书:3二、实验探究(液体的浮力实验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课件展示、4给学生。7、教师演示课本图9-4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6、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学目

识知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3.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学习一种实验方法——类比实验法。
程过与方法
1、经历探究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通过直观操作和简单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建立水柱模型的方法,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9.1 认识浮力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和练习,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学生能够将浮力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测量工具(如尺子、称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

例如,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浮起来,并让学生用手感受物体受到的向上推力。

2. 讲解:介绍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下沉。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 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意义和应用。

5.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并解决一些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示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a. 一个质量为200克的物体放入水中,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

b. 一个体积为500立方厘米的物体放入盐水中,盐水的密度为1.2克/立方厘米。

2. 答案:a. 浮力大小为200克。

b. 浮力大小为60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何利用浮力–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3.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浮力的本质和基本原理–如何利用浮力的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内容和思路a.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受到了来自地球的重力的影响,并且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接下来,讲解什么是浮力,并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不同。

b.学习部分讲解浮力基本原理,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成正比,与物体重力大小成反比。

并通过例子说明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浮力的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船只的设计和制造、潜水装备等。

c.练习部分让学生通过课堂实验观察和探究浮力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浮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同时,设计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d.总结部分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浮力的作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浮力的定义、浮力公式和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b.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船只的设计和制造、潜水装备等。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a.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行寻找答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b.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课堂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浮力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浮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c.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浮力的特性和应用,加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步骤设计a.导入环节利用课件、实物和 PPT 等方式展示教室内的物体,并引导学生提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9.1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作用。

4.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实例。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然后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重量,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量。

题目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然后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排开的空气的重量,浮力等于排开的空气的重量。

题目3:一个物体在盐水中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然后测量物体在盐水中排开的盐水的重量,浮力等于排开的盐水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9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9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基本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产生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知识拓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巩固提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9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掌握计算浮力的方法和公式。
2.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如船只浮在水面上、气球升空等。
3.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浮力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如船只、木筏、橡皮艇等浮在水面上,以及气球升空、游泳圈等。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吗?它们是如何受到水的支持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运用浮力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4.学生对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公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本质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浮力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浮力计算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公式,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6. 作业设计:给出几个浮力计算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解释计算结果。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产生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F浮 = G排 = m排g,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表示排开液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液体、物体、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现象,如:木块在水中漂浮。

2. 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3. 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产生浮力。

4. 实验演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5.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6.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 = m排g。

7. 课堂练习: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产生原因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F浮 = G排 = m排g = 2kg × 9.8N/kg = 19.6N2. 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_《认识浮力》参考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_《认识浮力》参考教案1

第一节认识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心素养】通过认识浮力,使学生形成关于浮力的物理观念,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和气体的浮力,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了解浮力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有关的过程探索与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乒乓球、量筒(口径比乒乓球略大)、水、矿泉水瓶(去底)、细线、胶带、弹簧测力计、大钩码。

【教学过程】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认识浮力》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巨型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海面上;热气球升空、飞艇翱翔蓝天等相关浮力现象,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优教提示:打开“动画材料:浮力概念引入”[观察思考]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2、静止在水面上的饮料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又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 认识浮力》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 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方向。

2.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 浮力的利用: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讲解浮力的产生,使学生了解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压力计,液体。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浮力演示器展示浮力现象,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方向。

3. 讲解浮力的产生:通过压力计的示数变化,讲解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从而产生浮力。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讲解计算浮力的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5. 浮力的利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讲解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6. 例题讲解:给出浮力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的产生原因4. 阿基米德原理5.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已知物体的重力为G=10N,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为h=0.5m,液体的密度为ρ=1.0×10^3kg/m^3,重力加速度为g=9.8m/s^2。

答案: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为F浮=ρgh=1.0×10^3kg/m^3×9.8m/s^2×0.5m=4.9N。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能准确说出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方向及施力物体。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通过受力分析,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压力差法分析浮力大小。

4.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与浮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受限于逻辑思维水平,很难抽象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尤其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困难。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3)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平衡力知识谈谈浮 力的方向和大小。
• (4)只有浸没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 结论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 向上的浮力。
• 2、浮力的大小可以测量——称重法
• F浮=G-F (F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 拉力的大小)
(二)探究空气的浮力
• 问题(1)气球、气针和球的总重力发生变 化了吗。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问题(1)为什么浸没在水中能上浮的物体 不上浮。
• (2)物体下表面水满的时候物体下表面受 力了吗,如果受力,力的方向朝什么方向。
• 阅读书本P171
• 结论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由 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浮力的方向
通过上述分组实验的启示,用弹簧测力计代替橡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1.3 称重法测浮 皮筋,设计出测量浮力的方法:首先要通过在空 力,让学生品味“众人拾柴
力(分组实验) 气中测量出这个物体所受的重力,然后测量出物 火焰高”的含义,体会意外
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拉力,就可以根据关系式: 收获的喜悦。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回想演示实验,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 乒乓球没有上浮?
1.什么是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的产生原因 4.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前呼后应,让学生不留 疑问,并加深对浮力产 生原因的理解。
让学生将老师的东西 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让 学生体会本节课收获的
喜悦。
放映习题。 投影显示课后作业。
本节课程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
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
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教
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很好在
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难题上,我选受起来就更容易
一些。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
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学生能
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
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
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有待于加强
引导。
§9.1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 计算:F 浮=G-F(称重法) 二、浮力的产生原因
及时巩固知识。 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考 空间,通过课余时间锻 炼学生的各项能力。 这样的板书设计比较简 洁美观而且条理清晰。 一次黑板能够容纳这些 内容,所以在黑板上保 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 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
力,未能理解浮力的方向,理解、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不强。教学中要充
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提高认知水平
重点:
知道什么是浮力,会用称重法和压力差法计算浮力。
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法学法
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击破学生的前概念,突破重难 点;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题
认识浮力
设计教师 漳州八中 戴丽琴
教材
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下册第九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际教学中应在物理教学上给学生以主 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观念、激 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 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浮力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认识浮力》是沪科版的八年级下物理课本中的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 要探讨浮力的初步知识,浮力的定义,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浮力作为初中物理的重难点知识,而本节既是前面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压力、二 力平衡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将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及“浮 力的应用”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道浮力的定义及方向; 知识与技能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掌握求浮力的两种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 4、了解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1、通过观察课件图片、感受实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过程与方法 2、经历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过程; 3、经历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生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用具
课前复习前面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的知识,并预 习要学习的内容。 准备好所需实验教具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计算机、PPT 课件、容器、乒乓球、铁球、橡皮筋、重物、 弹簧测力计、说明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装置、手帕、水等。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1、 自我介绍
交流讨论引出浮力的课题
新课教学 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桶、水、空的矿泉水 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的存
1、什么是浮力 瓶、小球、泡沫、带橡皮筋的勾码,按照导学案 在,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1.1 感受浮力 上的活动内容来共同感受和体验浮力的存在,并 趣
1.2 浮力定义、 且尝试判断浮力的大致方向
方向
通过分组实验、受力分析给出浮力的定义,以及
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不上
浮?
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将好奇心全部集中到
教师的演示实验上来。
2.2 科学研究: 浮力的产生原 因
自制实验教具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 浮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自制实验教具进行演 示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的反 应浮力产生的原因。
2.3 解决问题
3、学生总结 4、课堂练习 5、布置作业
F 浮=G- F 拉计算出浮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的意识
演示实验:步骤一:将去底的塑料瓶倒放于手中,
将瓶盖打开,把乒乓球放于其中,注入掺有红墨
2、浮力产生的 汁的水,乒乓球不上浮;
原因
步骤二:拧上瓶盖,乒乓球向上浮起。
2.1 提出问题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所教学生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
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对浮力的现象已经有了简单的感
性的认识。但大多数同学存在以下的错误认知:未能理解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
通过演示实验,演给学生
2、 演示实验:请一同学上台配合老师完成两个实 更多的感官认识,激发学生
验:⑴将球压入水中,松手后球上浮,观察不同 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
阶段球的运动状态;⑵用橡皮筋绑住一个物块, 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
让学生握紧橡皮筋将物块缓慢浸入水中,观察物 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块从空气到浸入水中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