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②、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交 通和通信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等不断从城市向 各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 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区域的 影响力逐渐减弱,并最终被附近其他城市的影响所取 代。每个城市影响的地区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够提 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揭示城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城 市相互作用模式,深受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众多 的理论模式中,引力模式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 为广泛的一种。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规律 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可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代表)成 正比。引力模式基本上还是猜测性的,理论上仍还 不完备。
J·H·杜能(J.H.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AIfred Web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w·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2.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就城市土地使用而言,由于城市的独特性,城市土地和自然状况的 惟一性和固定性,城市土地使用在各个城市中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但是 它们之间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城市内部,各 类土地使用之间的配置具有一定的模式。为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 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根据R·墨菲(R.Murphy)的观点,所有这些理论均 可归类于: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工业城市的
发展,在认识工业城市问题的同时,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由此而构筑了现 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
❖ 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 变 了人类居住地的模式,城镇化进程迅 速推进。
❖ 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尤其是伦敦和一 些工业城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英国政 府采取一系列的法规来管理和改善城市的卫 生状况。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 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 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 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 (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 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因 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 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 展的实际情况。
•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个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 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 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 ①勒 •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都市。
• ②世界城市(全球城市):1966年,豪尔(P.Hall)出版了《世 界城市》,主要特征: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 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是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论。
•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 Ps:城市体系与城市群:大分散小集中,二者要共同出现才 是成熟、完善的城镇体系。集聚与外溢共生,而不是单向对 中心城市流入,要对外辐射。京津冀:京津互相争且和河北 无联系。北京让别人参与进来的空间较小,这与其城市功能 性质相关。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三章1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三章1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1、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桑· 伊利亚(Antoni Santa’ Elia, 1888-1917 )的未来城市设想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 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 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 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未来主义者强调以机械为未 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 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 现代的形式和风格。 未来主义的思想对于此后年 代建筑运动的产生乃至后来 建筑设计中“高技派”的延 续,以及柯布西耶“机械理 性城市观”的形成,都具有 巨大的影响。
(3)形式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在《明日之城》中充斥着作者霍尔对柯布西耶的反对 之声,自始自终,都没有哪怕一点点赞同的说法。我 想这可能是由于柯布西耶的“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 器”,坚持“建筑必须如同机器一样,是功能性的, 是真正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等思想言 论导致的。霍尔认为“人民不是钟摆,社会也不能被 贬低成为时钟机械的工作状态”,“对于人性而言, 这种企图是悲哀的”。 柯布西耶是一位建筑大师,他的许多作品成为至今令建筑学者津津乐道, 流传千古。他的目标是:在机器社会里,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土地情况 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其中要考虑到阳光、空间和绿色植被等问题, “必须通过提高城市中心的密度来疏解城市,必须改善交通并提高开敞 空间的总量”。对于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霍尔认为“现代城市中心是 中产阶级的地盘”、“现代城市是完全阶级隔离的城市”。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结合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达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思想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倡导和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下面就城市规划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城市规划应尽量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人本主义思想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城市规划应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升生活质量为出发点,通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创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环境,并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再次,综合协调思想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原则。

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并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以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

此外,参与性思想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

城市规划应倡导广泛的参与,鼓励市民、专业人士和政府机构的合作,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确保规划过程的公开、透明和民主。

只有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过程,确保他们的意见得到充分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市民的利益。

再者,灵活与创新思想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

城市规划应注重灵活性,及时调整规划方案,以适应变化的城市需求和发展趋势。

总之,城市规划思想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原则和理念,它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综合协调、参与性以及灵活与创新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

只有在不断推进和完善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7
柯布西耶在这些规划设想中所运用的技术准则, 为此后的城市规划发展确立了合理性的标准,而 其所倡导的城市集中发展的方法,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城市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的先导和理论 基础。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理性功 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 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并深刻地影响了 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可编辑ppt
14
这样,城市间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各种交易过程; 信息的流动。
这些相互作用,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交通和通信 设施才能实现,这些交通和通信设施所组成的网络 的多少和方便程度,也就赋予了城市在城市体系中 的相对地位。
可编辑ppt
15
揭示城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城 市相互作用模式,深受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众多 的理论模式中,引力模式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 为广泛的一种。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规律 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可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代表)成 正比。引力模式基本上还是猜测性的,理论上仍还 不完备。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及其所在国家的社会、 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所处理的内 容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面对这样的 庞大系统,仅凭感觉和感性认识来开展工作,显然 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在其纷杂的表面行 为之下所蕴含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 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从而来保 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就是城市规划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可编辑ppt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3城镇的定义: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的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5.城镇化水平定义: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6.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 形曲线表示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2460 80 时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2).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儒家思想影响3).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21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史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21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史

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史导论一、为什么需要研究城市规划思想史1、思想史概论R.G.Collingwood 把思想史看作是唯一的历史。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思想史就是“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二、城市规划思想史概论研究的主题•认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处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学科自身是如何演变的——怎样演变的直接关注的内容:●对城市发展的认识:直接面对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问题;——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水平、城市问题等●对城市发展进行干预的可应用手段:对城市社会各方面可应用手段的界定,城市规划可应用的手段;——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及行政能力,学科发展水平●建立城市社会有序生活的框架:城市发展的理想,社会对这种发展理想的可接受程度。

——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三、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必然要带有某些超越于现实的理想。

缺少了这种理想,城市规划也就只能成为对现状的描摹, 相对于城市现实的发展而言,它便只能是一种倒退。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上, 人们往往是将一种社会理想通过城市规划而得到表现,并期望通过城市规划的实践而得到实现。

2、理性思想——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基础理性就是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

理性主义是近代哲学的起点,是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同时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基础。

理性主义与理性思想的区别理性思想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它要求每一个研究者运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研究,因此,同样可以对非理性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则只承认理性的正确性,一切从理性出发,将非理性的因素排除在外。

3、实践论——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正是以实践——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城市发展的预先协调,任何城市规划和规划理论都应是对实践问题的解答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城市规划思想总结

城市规划思想总结

城市规划思想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的前期,通过对城市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城市规划思想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理念和理论基础,它体现了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规划实施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和要求。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总结城市规划思想。

首先,城市规划思想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满足后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城市规划要在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同时,注重平衡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并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城市规划思想要注重人性化和宜居性。

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注重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同时,规划中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人们的教育、医疗和休闲需求。

再次,城市规划思想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例如,规划中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的农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同时,规划中要注重区域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区域性的问题,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规划思想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注重扬长避短,发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例如,规划中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规划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的文化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思想要注重民主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听取。

城市规划是一项涉及广泛利益的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参与。

例如,在规划过程中要进行公众听证和咨询,听取公众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城乡规划原理3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3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分期,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般在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中,将自古希腊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称为“古代城市规划时期”,其中又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称为“古典城市规划时期”,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前后称为“中古城市规划时期”;将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称为“近代城市规划时期”,这是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众出纷纭并逐步走向独立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20世纪初以后至今的时期统称为“现代城市规划时期”,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1960年代末以后,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社会”,这种社会宏观背景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中两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思想纲领文件《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因此我们也常将1960年代末以来称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时期”。

但正如经济、社会、文化、建筑等领域谈论的“后现代”一样,“后现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思想内涵,而表现出无限开敞的持续进化特征,因此这一时期也将在城市规划领域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

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一、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化的整体脉络西方(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占据着文化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了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风貌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等等,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整个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绵长、复杂过程中,梳理出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化的一条基本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甚至可以发现,这种思想交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城市规划中的不同层面、不同场景,虽然在形式上已经远不同于古代,但思想根基却是一脉相承的。

03-城市规划理论

03-城市规划理论
① 两种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简 称TND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模 式) TOD ——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 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
4. 与卫星城的区别:
田园城市谋求通过建立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体系来取代大城 市的发展道路;卫星城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
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更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
实质。(仅仅是形似)
二、线形城市理论(索里亚·玛塔)
1. 产生背景
大规模发展的铁路交通,将原先空间距离遥远的城市联系起来,并加速了这些城市 地区的整体发展; 地铁和有轨电车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大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加强了 城市内部与其腹地的联系。
第三章 城市规划理论
一、田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
1. 产生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存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农 村土地闲置、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2. 主要内容
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思想精髓:
在现代城市规划意义上,没有一个空间问题不是来源于社会经济问题,而 没有一个空间技术上想解决的城市空间问题最终是仅通过空间技术手段解决的 。霍华德以其特有的社会精神和责任与传统城市美学设计划分出分水岭。
第二层面:邻里、社区、交通走廊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 的居住环境以利于形成认同感。另外,他们认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 混合使用,使居住、办公、商业活动集中融入邻里和地区的生活中。 1)邻里适宜的规模和突出的中心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

第一篇理论溯源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一、城市形态结构的演进及其哲理观念•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1)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莫尔(T.More)的“乌托邦”概念。

•安得累雅,“基督教之城”•康伯内拉,“太阳城”•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戈定,“法兰斯泰尔”(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1842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

•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阶级住房委员会。

•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

•1868年的“贫民窟清理法”。

•1890年的“工人住房法”等。

(3)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ⅰ.将城市中心分散到区中心,适应城市结构改变所产生的分区要求•ⅱ. 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ⅲ. 森林公园,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4)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英国公园运动”•美国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1893年,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5)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戈定(J.P.Godin)1870年按照傅里叶的设想所建设的建筑群;•凯伯里(Gorge Cadbury)于1879年在伯明翰所建的模范城镇Bournville;•莱佛(W.H.Liver)于1888年在利物浦附近所建造的城镇PortSunlight等。

•恩温(R.Unwin)和帕克 (B.Parker) 如1890年在约克郡所建的Earswick城镇。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2.2.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2.2.3其他的探索•(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2)戈涅的工业城市•(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4)格迪斯的学说•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ⅰ.霍华德,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出版•ⅱ.田园城市:•图解的理想城市的原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 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 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 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衰败和未来》, 1942年)
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 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 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 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
扇形地域结构 ——Homer Hoyt(1938年)
多核心结构 Chauncy D. Harris and Edward L. Ullman (1945年)
复合结构 ——Ericksen (1954年)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 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
1)经济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 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 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 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 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分期,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般在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中,将自古希腊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称为“古代城市规划时期”,其中又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称为“古典城市规划时期”,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前后称为“中古城市规划时期”;将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称为“近代城市规划时期”,这是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众出纷纭并逐步走向独立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20世纪初以后至今的时期统称为“现代城市规划时期”,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1960年代末以后,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社会”,这种社会宏观背景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中两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思想纲领文件《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因此我们也常将1960年代末以来称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时期”。

但正如经济、社会、文化、建筑等领域谈论的“后现代”一样,“后现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思想内涵,而表现出无限开敞的持续进化特征,因此这一时期也将在城市规划领域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

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一、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化的整体脉络西方(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占据着文化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了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风貌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等等,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整个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绵长、复杂过程中,梳理出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化的一条基本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甚至可以发现,这种思想交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城市规划中的不同层面、不同场景,虽然在形式上已经远不同于古代,但思想根基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不同思想、不同主体价值观在不同时期的穿插交锋过程,表现了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实践螺旋式上升的内在哲学规律。

所谓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整体脉络,主要表现为: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崇尚时期(BC12-BC2)—古罗马时期对君权主义的崇拜(B750-A476)—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禁锢—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15-17C)—西欧绝对君权时期的专制(17C-18C下)—近代资本主义对人文精神的重新提倡。

上述这条整体线索的演变,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城市建设的整体风格之中。

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典文化的先驱。

古希腊毗邻地中海,大海是其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于是这里的人很早就开始对外贸易与交流,这些条件都有力地塑就了古希腊人开放的性格。

特别是取得希波战争胜利以后,古希腊强大的海上霸权使其有能力控制黑海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从而保证了其内部经济结构转向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并从政权体制上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现代西方的社会与政治体系。

所有这些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表现在城市建设、城市生活中,体现出如下一些特征:(1)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

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全面开拓,使人们领悟到城市生活的真正本质以及社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与当时东方国家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形态相比,希腊人并不在意他们规模较小的城邦与低矮的房屋,而是投入极大的智慧与热情在高高的卫城山上塑造着他们城邦精神的理想,圣地(Holy Land)成为希腊城邦精神的化身和有形体现。

为了强调给公民以平等的居住条件,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有所区别。

(2)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在古希腊的宗教中,表现的是对多个自然神崇拜,神、人“同形同性”:众多的神灵与普通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诸多的神灵对应着人间现实生活中的百业百态,同时,古希腊宗教与神话中对正义和勇敢极其推崇,总之,古希腊人通过种种神话将自然力和社会活动人格化了。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不仅没有成为古希腊人思想进步的禁锢,而且不断推动着他们对生活真谛的不懈探求。

古希腊人在崇拜众神的同时,更承认人的伟大和崇高,笃信人的智能和力量,重视人的现实生活。

浓厚的人本主义对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中大量的公共活动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的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雅典卫城以及Olympia的宙斯圣地并不是膜拜神灵的禁地,而事实上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与其说它是一个更是“神殿”,不如将其视为古希腊人本主义的象征。

(3)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大海造就了古希腊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明和开放的人群性格,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明确而有力的自然景观、灿烂明媚的阳光、清新的阳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又使得希腊人非常喜爱户外活动。

可以说,这种独特、优越而适宜的自然景观不仅激发了希腊人的智慧与思考、强烈的创作欲与表演欲,也营造了一种和谐、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氛围。

雅典城市内的各种公共空间是丰富而诱人的,古希腊建筑通过柱廊所围合出的半公共场所、许多开敞的广场空间,以及高贵淳朴、壮穆宏伟的圣地建筑等,一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成为希腊人多姿多彩的户外生活的载体。

特别是圣地(Holy Land卫城)建筑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防御职能而成为城邦公民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城邦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在此过程中,其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减退的态势。

古罗马的存在完全依靠强力所保证的,这种强力首先指的是庞大而坚不可摧的罗马军队,其次指的是强大的超级国家行政机器。

随着罗马国家的不断强大和战争侵略,罗马军队、罗马城、罗马道路、罗马法和罗马官吏相继创立了,所有这些都奠定和维系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100年中,随着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

与古希腊相比,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风格明显地表现为以下特征:(1)世俗化的特征。

古罗马的人们并不象古希腊人一样重精神而轻物欲,他们的城市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特征。

到了古罗马繁盛时期,城市里代表崇高精神寄托的神庙建筑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而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剧场等宣扬现世享受的建筑大量出现,并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规模和奢华。

(2)军事化的特征。

古罗马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为了应对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其城市规划、建设也带有强烈的军事化色彩,这从维特鲁威所描绘的理想城市形态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

在古罗马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广袤疆土上,建筑了大量军事功能极强的“罗马营寨城”,并在全国开辟了大量的道路来解决军队的集结和物资运输问题,罗马人还利用其卓越的建筑技术,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大跨度的桥梁和远程输水道等战略设施。

(3)君权化的特征。

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建立以后,城市更成为统治者、帝王宣扬他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等成为城市空间秩序组织的核心和焦点,古希腊时期那种纯粹的市民公共活动,已经基本让位于有组织渲染的种种歌颂“伟大罗马”的整体性纪念活动,诸多广场也由最初的集会功能演变成了纯粹的纪念性空间。

罗马城是君权化特征最为集中体现的地方,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一起透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象征着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与东方帝国的城市特征有着本质的一致(图3-1)。

三、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模式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和自然科学、理性思维发展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模式。

基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有关社会秩序的理想,公元前5世纪的法学家希波丹姆斯提出了一种深刻影响后来西方2000余年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希波丹姆斯模式(Hippodamus Patten ),他也因而也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图3-2)。

在历史上,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古罗马的营寨城,甚至影响了近代西方许多殖民城市的规划形态。

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典雅的希波丹姆斯规划形式,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后以及古罗马时期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四、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由于以务农为主的日耳曼人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连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了4万。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由于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如锡耶纳的坎波广场),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图3-3)。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城市逐渐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繁荣,不少中世纪的城市终于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地向外扩张。

总体而言,在中世纪宗教神权思想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人性得到压抑,君权也受到牵制,战争频繁,城市建设极为有限,人们一般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城市中所形成的亲切尺度和宜人的景观环境,实际上是由于城市缺乏大规模建设的力量、缺乏规划而自发生成的。

五、文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欧洲城市15世纪初开始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