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5章

合集下载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价格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
18
7.2 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石油价格
7.2.1 OPEC石油储量 7.2.2 OPEC产量政策及其市场份额 7.2.3 OPEC定价机制 7.2.4 OPEC原油产量与国家原油价格 7.2.5 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简评
19
7.2.5 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简评
21
7.3 能源价格对市场配置的调节
7.3.1 能源价格波动特征 7.3.2 能源价格波动对能源市场均衡的影响
22
7.3.1 能源价格波动特征
能源价格表现出金融化属性,其波动具有金融时间序列的 很多特点。
研究能源价格波动特征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Zipf技术。 Zipf分析技术最早由Zipf(1949,1968)提出,主要运用于
能源经济学
能源价格
1
目录
7.1 能源定价理论 7.2 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石油价格 7.3 能源价格对市场配置的调节 7.4 能源价格与一般价格水平 7.5 能源价格与经济增长
2
7.1 能源定价理论
Hotelling法则:
(Pt1 Pt ) / Pt r
其中,Pt为t时期的资源价格, r为市场 利率 当不考虑开采成本时,资源最优配置 下的均衡价格以市场利率的增长率连续 上升; 当考虑开采成本时,资源价格是指扣 除边际开采成本后的净价格,也称为资 源租金率,资源租金率满足Hotelling法 则。
OPEC产量份额最高时达 到52%,最低时只有 30%左右。
OPEC拥有600万桶/日的 剩余生产能力,可对市场 供需进行调节。
1973 年达到最 大值 52%
2018 年 为 42%
OPEC石油产量份额(1965-2018)
11

能源经济学课件:国际能源贸易与能源金融

能源经济学课件:国际能源贸易与能源金融
➢ 天然气贸易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018( 增长4.3% ),2017(增长 7.9% )
➢ 天然气贸易国际化程度不高,区域性特点非常显著 ,无论进口还是出口贸易集中度较石油都小得多。
➢ 主要出口国:俄罗斯、挪威、卡塔尔和美国,他们 的出口贸易占全球天然气贸易的一半左右,其中 2018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占全球总量的26.3%(BP, 2019)。
8.3.2 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
27
8.3.1 有效市场假设
早期的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证券价格对有关信息 反应的速度及敏感程度。
在有效的能源期货市场当中,能源期货投资者无法 通过利用某一信息集合来形成买卖决策赚取超过正 常水平的利润。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指没有人 能持续获得超贸易 8.2 能源金融化与能源期货市场 8.3 能源期货市场的有效性 8.4 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管理功能
25
8.3 能源期货市场的有效性
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市场有效性的高低。 有效市场经常用于描述市场的运行特征,包括市场运行效率
和市场定价效率。
市场运行效率:指市场本身交易营运的效率,即市场的内部效 率;
5
8.1.1 国际能源贸易特征
世界石油贸易:出口贸易特征
➢ 主要交易品种:原油(70%) ➢ 交易中心:墨西哥湾→中东 ➢ 世界石油出口贸易格局相对比较稳定(受资源禀赋制约) ➢ 金融危机给石油市场巨大冲击: WTI原油下跌70% (
2008.07~2009.02) ➢ 受油价下跌影响:前苏联地区增产, OPEC则减产保价
18
8.2.1.1 能源金融的内涵
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
金融支持在能源工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型金融机构日益成为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投资者 能源效率市场是新出现的能源金融模式 碳金融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能源金融创新模式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与经济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与经济
能源经济学
能源与经济
1
目录
2.1 能源与经济关系概述 2.2 能源与经济增长 2.3 能源经济学的新发展
2
2.1 能源与经济关系概述
2.1.1 经济发展带动能源消费 2.1.2 经济发展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3
2.1.1经济发展带动能源消费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能源消耗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1980-2018 年间,世界生产总值(GWP)与能源消耗量的相关系数为0.997;GWP和能源 消费年均分别增长2.91%和1.97%;单位GWP能耗累计下降了29.44%。全球经 济每增长1%,大约带动能源需求增长0.68%。
8
2.1.2 经济发展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1 经济发展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科技水平迅猛 提高,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
2 经济发展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对能源工业的资金、技术的支持力度, 也极大地制约着能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程度和水平。技术进步以 及经济的发展为开发利用能源提供了物质手段,经济的发展程度 制约着能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水平(吴明明, 2011)。
2.2.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Kraft J.和Kraft A.(1978)
Stern(1993) Yu和Hwang(1984) Hwang和Gum(1991))
研究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VEC模 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 结论差异化原因:研究方法不同、数据频率不同、研究阶段不 同。
上世纪70年代两次重大的石油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 人们逐渐认识到,能源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必要条件。此 后,经济学家尝试将能源、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引入到新古典增 长理论中。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

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 热能等,具有可再生、环保等特点, 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高
04
传统能源的开采和运输需要大量的能 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新能源的开采和 运输相对环保
05
传统能源的价格相对较低,新能源的 价格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 新能源的价格有望降低
能源的分类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可持续利用
能源经济学的重要性
01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 替代性
03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 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05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能源 政策的参考和建议
02
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资源 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
04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促进 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的稳定性将成为重
要议题
能源互联网:能源
6
互联网技术将得到
更多应用,促进能
源的智能化和网络
化发展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区别
01
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经过长期的开采和利用,其储量有限, 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03
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新能源的 利用效率较高,但新能源的储量和分 布不均
02
格波动和竞争
能源政策与市场机 制的关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
能源政策与市场机 制的实践案例:国 家能源政策和市场
机制的发展历程
能源经济的实证研究
01
04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证 研究:研究能源可持续 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03
能源投资决策的实证研 究:分析投资能源项目 的风险和收益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章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章

巨大的能源需求前景给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不确定的能源需求情景也给中国改善能源效率带来了诸多机遇。
5
1.1.1 能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与气候挑战
➢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 我国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石油净进口量急剧增长 ➢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消费量约占全
部能源消费量的70% ➢ 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而且排放量增长较快
6
1.1 能源经济学概述
1.1.1 能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1.1.2 研究和应对能源挑战需要能源经济学
7
1.1.2 研究和应对能源挑战需要能源经济学
➢ 能源问题与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互为关联,具 有典型的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
16
1.3 能源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1 能源经济学的起源与兴起 1.3.2 能源经济学的发展
17
1.3.2 能源经济学的发展
(1)一批能源经济学期刊相继出版
全球经济、金融及管理领域中以"Energy"为标题的英文文献数量 18
1.3.2 能源经济学的发展
(2)一批能源经济学研究机构、组织或学会相继成立 一批能源经济学研究机构、组织或学会相继成立,当前世界著 名的能源经济学研究机构、组织或学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70年 代石油危机后
应对这些能源挑战仅仅依靠能源自然科学和能源工程技 术远远不够,还需要应用关于能源经济系统发展一般规律的 科学——能源经济学。
24
思考题
思考题: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能源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能源经济学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了较大 发展? 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3章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3章
能源需求总量 指所研究的一定范围内各品种能源需 求量之和。如一次能源需求量,化石能源需求量等 ,通常能源需求量指的是一次能源需求量。
一国的能源需求总量由终端能源需求量、能源加工 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构成。
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
按照OECD/IEA的定义,终端能源需求是终端用能设备入口 得到的能源。
5%临界值 68.52 47.21 29.68 15.41 3.76
1%临界值 76.07 54.46 35.65 20.04 6.65
27
长期协整方程
LTC t 4.408 0.539 st 0.519 LRGt 0.960 LPCt 0.574 LPOt
,或直接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原料,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 务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需求水平会随产品需求水 平变动而变动
3.1.1能源需求含义
能源需求量与能源消费量
能源需求量:能源经济学基本概念,实际中很难准确 测度
能源消费量:有效能源需求的反映 当能源供给充足,且无库存时
能源消费量=能源需求量
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
一阶差分 -4.1771*** -3.7475** -3.0722 ** -3.0508**
协整性检验结果
协整方程个数 r <=0 ** r <=1 ** r <=2 ** r <=3 r <=4
特征值 0.9724 0.9109 0.6762 0.4160 0.1131
似然比统计量 179.2155 96.6883 41.0724 15.1305 2.7592
40.06 35.28 3.93 7.66 0.64 12.43
32.51 15.14 3.46 38.54 5.99 4.37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经济学分支,它致力于研究能源领域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它拥有传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管理理论,结合传统和现代能源、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其它一些新兴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开发出独特的经济理论、分析模型、策略、政策和方法。

能源经济学可以把能源和环境效应考虑进来,深入了解能源领域的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对于分析、研究和解决能源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方法。

其目标是通过研究来消除能源过剩、短缺和资源枯竭问题,减少能源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成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确保能源的安全供应。

能源经济学可以分析和利用能源市场。

它包括了能源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评估,可以利用供需平衡来分析能源市场,也可以使用行为经济学分析方法来探讨能源企业的行为。

另外,还要研究能源技术和政策的经济效果,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政策建议。

能源经济学不仅要分析能源市场结构,而且还要考虑环境因素,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遗传算法、贝叶斯方法、统计耦合模型和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等,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能源市场和环境问题,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能源经济学是一门涵盖传统和现代经济学,并结合能源、市场、技术、政策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分支。

它为解决当今能源面临的过剩、短缺、资源枯竭和污染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章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章
配 • 第三方机构:将资金引入发展中国家
➢ 在分担成本或分配收入的问题上要谨慎。
28
➢ 通过协商和考虑周全的方案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 大规模的能源转型。
➢ 气候变化产生的多变影响,其本质要求通过多边的 过程求得解决方案。
27
拓展阅读
➢ 创建一个新的机构来协调发达工业化国家给予发展 中国家的援助,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改进他 们的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
• 发达国家:协商如何分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助的成本 • 一类机构:决定如何对源自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援助进行分
19
1.3.2 能源经济学的发展
➢ 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成立于1977年,总部设在美国俄 亥俄州,其会员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和相关问题的 商业、政府、学术界和其他专家学者,该组织致力于为全球 范围内关注能源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服务,在世界30 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分支机构,拥有3400多名会员。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4
1.1.1 能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
如果20182035年中国能 源消费年均增速 为2.0%,到 2035年能源消 费总量将达到65 亿吨标准煤(发 电煤耗法);如 果年均增速按照 3.0%计算,则 2035年能源需 求将超过90亿吨 标准煤。
巨大的能源需求前景给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不确定的能源需求情景也给中国改善能源效率带来了诸多机遇。
5
1.1.1 能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与气候挑战
➢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 我国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石油净进口量急剧增长 ➢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消费量约占全

经济学基础(第3版)教学课件第15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基础(第3版)教学课件第15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由于大面积的粮食歉收等原因导致AS曲线向左
移动,那么E1点就表示滞胀的状态,其产量和价 格水平则表示失业和通过膨胀并存。AS曲线向左 偏离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就会越严重。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只要国民 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 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 就业状态。
图15-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经济的短期总供 给曲线如图15-6的CC线所示。
图15-6 (线性的)常规总供给曲线
图15-3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三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图15-4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 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其含义或基本思想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 济社会能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或 国民收入。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水平,其理由有两个: (1)货币工资(W)和价格均具有刚性,也就是说 ,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时间很 短,W和P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高鸿业《经济学基础》 (第3版)
第十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主讲教师:吴汉洪
15.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量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 成。
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在短期中,宏观经济试图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就 业和物价稳定,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同时, 物价即不上升也不下降。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供给

能源经济学课件:能源供给

8.4
1980 637.35 69.4 23.8 3
3.8 2006 2447.63 77.5 10.8 3.2
8.5
1985 855.46 72.8 20.9 2
4.3 2007 2641.73 77.8 10.1 3.5
8.6
1990 1039.22 74.2 19
2
4.8 2008 2774.19 76.8 9.8 3.9
29
5.2.1.4 世界可再生能源储量
化石能源的可耗竭性,以及燃烧带来的负面效应, 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
除水能外,风能和太阳能 发展迅猛,以德国和丹麦 最为突出
5.2 能源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
5.2.1 资源禀赋 5.2.2能源价格 5.2.3能源投资
31
5.2.2能源价格: OPEC剩余产能与原油价格
20
5.2.1资源禀赋
21
5.2.1资源禀赋
5.2.1.1 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及分布 5.2.1.2 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及分布 5.2.1.3 世界煤炭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及分布 5.2.1.4 世界可再生能源储量
22
5.2.1.1 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及分布
资料来源:BP(2018)。
9.5
1995 1290.34 75.3 16.6 1.9 6.2 2009 2860.92 76.8 9.4 4
9.8
1997 1334.6 74.3 17.2 2.1 6.5 2010 3121.25 76.2 9.3 4.1 10.4
1998 1298.34 73.3 17.7 2.2 6.8 2011 3401.78 77.8 8.5 4.1
5.2.1资源禀赋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推 动循环经济发 展,促进资源 高效利用和减 少废弃物排放
低碳发展:倡 导低碳生活方 式和生产方式, 降低碳排放水

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循环经济:资 源循环利用,
减少浪费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 等清洁能源的
开发利用
政策支持:政 府出台相关政 策,鼓励循环 经济和可再生
PART THREE
能源价格和能源补贴
能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供需关系:能源产品的供求关系是影响能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生产成本: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影响能源价格的重要因素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对能源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对能源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价格的市场干预和调控
能源的发展
未来趋势:循 环经济和可再 生能源将成为 未来的主流发
展方向
PART FIVE
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能源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
● 影响因素: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改善途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 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比重,减少传统能源使用 ●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 的PPT,现在准备介绍“ 提高口语的方法 ” ,请帮我生成 “ 提高口语的方
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能源经济活动规律、 能源政策、能源系统等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规范研究、 比较研究等
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应 用性等
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能源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
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资源 开发、转化和利用的经济学 问题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能源使用的经济学的子学科,它旨在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能源资源,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能源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的规则,以及能源消费偏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研究还涉及能源价格水平、能源投资和能源革新。

能源经济学研究面临着多种挑战。

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以及现有能源技术的技术进步方面,均可能影响能源市场的动态状况。

我们还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会影响能源的供应和需求,以及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使能源政策更加复杂。

此外,能源经济学还必须考虑现代能源价格结构的复杂性,因为价格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在短期和长期内出现波动。

能源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可用于改善能源市场的政策,实现更科学、公平、合理的能源供应和需求平衡,更有效地投资和利用能源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例如,能源政策可以用于降低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和优化能源价格。

因此,政策制定者可以依靠能源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更有效的、更具环保意识的能源政策。

此外,能源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用于更准确地预测能源价格的变化,以便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整其业务策略,以及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决策资本市场的投资。

总之,能源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投资资金、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促进更有效的能源政策,以及更好
地预测市场情况。

因此,未来,能源经济学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助力能源政策的制定,帮助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生产、消费、分配和利用等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支学科,以能源市场和能源政策为研究对象,涉及能源供求、能源资源配置、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能源经济学的背景及意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能源一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能源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全球对能源需求和使用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能源并减少能耗,将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负担并引发能源危机,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能源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1. 能源需求理论能源需求理论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能源的需求决策过程,以及国家和地区对不同能源需求的规划和管理。

常用的方法有需求函数的构建及分析、需求预测等。

该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能源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从而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和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

2. 能源生产理论能源生产理论研究能源生产者的行为和决策,探讨如何高效、稳定地供应能源产品和服务。

其核心包括生产函数、生产成本以及能源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输出等。

该理论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 能源价格理论能源价格理论研究能源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趋势,以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以供需理论为基础,能源市场价格的实际形成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生产成本、供需关系、国际市场情况、政策环境等。

该理论能够从市场角度分析能源价格的波动,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4. 能源政策研究方法能源政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政策评估、风险评估、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影响分析等。

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参与者和各种利益关系。

政策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对市场和环境的影响,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对环境的损害。

能源经济学PPT课件

能源经济学PPT课件
此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
第15页/共26页
(一)能源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 能源经济学发展之初的主要内容是能源供给和需求等微观经济问题,以及能 源投资等宏观经济问题。
• 20世纪80年代,能源利用的环境问题成为重点。 • 20世纪90年代,能源市场化改革、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等,丰富了研究内
容和研究方法。 • 21世纪以来,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能源政策成为讨论焦点。
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绿色能源)
可以再生,不会枯竭的能 源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等非化石能源
使用过程不排放污染物
风能、太阳能、水能、核 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海洋能、天然气
第8页/共26页
小结
• 第一,所谓的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或常规能源与非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现在的所谓的新能源在技术不断成熟、规模不断上涨,也将转变为传统 能源。
第9页/共26页
小结
• 第二,发展新能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可再生、清洁、低碳” ,因此,常将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视为同一个概念,只是各自侧重点不同。
第10页/共26页
小结
第三,特殊说明几个能源形式。 (1)核能可看作清洁能源,但不可再生。 (2)天然气燃烧时,只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不产生粉尘和二氧化硫,因此,部
第20页/共26页
四、能源与经济
• 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大约为8475亿吨。长期来看,尽管世界煤炭可采储量 相对稳定,但还是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按当前的消费水平,最多也只能维持 200年左右的时间。
• 世界天然气储量大约为177万亿立方米。如果年开采量维持在2.3万亿立方米, 则天然气将在80年内枯竭。
内燃机发 明,美 国取代英 国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 供给方的反应是显著的。生产者只在他们有 利可图的情况下才生产。一旦边际成本上升 到价格上限,他们将不会再生产,尽管那种 价格下还存在着较大的需求。因此,只要价 格控制,生产的资源数量就比没有价格控制 时要少,生产的资源数量将在较早的时期使 用。 • 这些供给和需求效应的综合影响明显扭曲了 资源的配置。
• 国会为什么 会制定这种 政策? • 可以用消费 者和生产者 剩余模型来 解释。
PHale Waihona Puke A P* B PcD C F
S0
Sj
Q* Qc 价格控制的效应
Q
• 卡特尔形成中四个特殊的因素: • (1) OPEC石油在长期和短期的需求价格 弹性 • (2)石油的需求收入弹性 • (3)非OPEC成员国的石油生产者的供给 反应度 • (4) OPEC成员的利益一致性程度。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 • • • • • • 能源概论 价格控制 卡特尔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 转换燃料的环境问题 电力配置问题 能源的未来
能源概论
• 所谓能源,就是指能够转换成机械能、热能、 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源的资源。 • 在能源利用方式上,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 变革: • 第一次,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应用,使世界 进入了由煤炭代替薪柴成为主要能源的时代。 • 第二次,19世纪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使人类 进入了以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的时代。
• 能源按照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进程和频率可 分为两类: • 常规能源:是指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被 人类大规模开采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能等。 • 非常规能源:是指近期才被人类利用,且未 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 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这些能源又被成为 新能源。

能源经济学 全套课件

能源经济学  全套课件
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 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 工转换产生的其它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如由原 煤加工产出的洗煤;由煤炭加工转换产出的焦炭, 煤气;由原油加工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 油、液化石油气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转换产 出的电力。
【新能源】是指人类新近才开发利用或正在研 究开发,今后可以广泛利用的能源,如太阳 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9
能源生产量统计
能源生产量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 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 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 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按能源的成因分为 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19914.7 4.6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同比 %
2739.6 -7.9
能源经济学
主要内容
1.能源和经济增长(增长率和增长结构)、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3. 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效用最大化与能源供求平衡)
4.能源价格与税收
5.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需求普遍性 难以替代 不可再生)
6.能源的内部替代
1
与能源经济学相关问题
(1)外部性问题
环境污染 地质情报
(2)不确定性问题
质及其废物中提取的燃料,如酒精、沼气等。
【非再生能源】是指经过亿万年漫长地质年代形成, 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终究要消耗 殆尽,不能在短期内重复再生的能源。如煤炭、原 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等。
8
【常规能源】 也称传统能源,是指以往利用多 年,目前在科学技术条件已成熟,经济上比较 合理,已被人类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 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电、水能、柴草 等。

能源经济基础PPT教案

能源经济基础PPT教案
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 公里的地区。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 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 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
六、能源安全
3.能源安全保障 应对措施:如包括建立战略储备、建立能
源安全预警与应急措施; 直接保障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
• 4.解决对策
酸雨 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 热污染 放射性污染
1.能源开采和贮运的环境影响
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能源的开采一 般具有集中和强度大的特点,从开采到消 费通常需要经过运输和贮存作为中介。在 从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矿物能源都 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 2.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石油替代 能源等; 间接保障措施:如优化产业结构、保持适 度经济增长速度、建立能源期货市场等。
问题
任选1题: 1.能源经济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循环经济?
附录1: 能源与环境
• 1.能源开采和贮运的环境影响 • 2.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 3.事故和战争与矿物能源的环境影响

、戰 戰 戰

第爭 爭 爭



2003年
美 國 發 動 伊 拉 克 戰 爭
石油价格
石油与战争
通货膨胀幅度
1973年 第一次石 超过10% 油危机
工业生产停滞,世界经济受 到严重创击。
1978年 第二次石
超过13%
油危机
失业人数上升,国 际收支恶化,全球 陷入恶性通膨。
1990年 第三次石 油危机
出现能源紧缺的根本原因 是“3E”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经济加速增长是能源紧缺的基本原因 城市化使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经济结构趋重 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电力紧张 体制性因素也是能源紧张重要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经济损失合计 113城市GDP合计 健康经济损失合计占GDP比重
病例数
经济损失(百万元)
42069 258886 5069856 1240496778 496199 56264619 1316005 3948015831
22173 113707603
56854
17385.96 ✓ PM10已成为
15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16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 的经济评估框架
采用由哈佛大学Ho和Jorgenson(2007)在世界银行的研究基 础上修正后的剂量—反应关系表达式。
7
15.1.2 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HExrh DRxh Crx POPr
(15-1)
其中,HExhr为r地区由于污染物x(SO2, PM10)导致的h类型 的环境健康效应; DRxh 为污染物x的第h种环境健康效应的 剂量—反应关系系数;Crx为r地区大气污染物x的浓度; POPr则为r地区的人口数。
3
15.1.1 环境健康效应
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如TSP(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NO2)等。
煤燃烧后产生的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会成为主要的大气污 染物(阚海东等,2002)。
关于城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研究,以SO2和TSP或者 PM10为主。
前提是该城市全部市区人口暴露于这两种污染物的年均浓度 下。
一种较为粗略的估算:个人暴露水平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差异,不同人群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
8
15.1.2 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环境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则通过对每种健康经济损失的估值 加总得到:
HEVrxh Vxh HExrh
(15-2)
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

与气溶胶等。
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

重要对象。

优化城市区域的能源结构尤其是工业用能结构、提高用能
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限制高能耗高排放
产业是有效降低PM10等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途径。
14
目录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15.3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
个人吸入的污染物
iF 暴露人群,暴露时间 总污染物排放量
(15-4)
对特定的排放源而言,其对应的吸入因子可以表达为 (Ho and Nielsen, 2007):
iF
n POP C BR
d 1
d
d
EM
(15-5)
其中,POPd 指区域d处的人口;Cd为d区域的暴露浓度;BR则 表示暴露人群的平均呼吸率,通常为20 m3/日。EM为特定
✓ 能避免重复计算,但是也会 忽略其它污染物带来的损失。
将不同污染物带来的 健康效应相加,作为总 的损失。
✓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重复计 算的问题。
本章:分别估算PM10和SO2造成的城市居民的健康效应; 将其加总作为总的损失。
5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1.1环境健康效应 15.1.2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评估
排放源的总排放量。
19
15.2.2 吸入因子
吸入因子能够简单、透明、综合地反应出污染物排 放和公众暴露程度之间的关系。
吸入因子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评估工具,但是已经广 泛地应用于电厂的环境健康效益评估,工业污染环 境影响评估,交通排放的环境健康效应评估以及一 些区域性评估。
稳健的气象模型表明可以将吸入因子扩展到大范围 的健康评估分析中。
• 部门能源消费
• 污染物 • 暴露群体 • 吸入因子
• PM10健康效应 • SO2健康效应 • 部门排放的健康效应
原因:评估具体的能源环境政策的 实际效果 ✓基于污染物的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和暴露人群以及各 污染物的吸入因子,得到每个部门 的健康效应。
• 部门健康经济损失 • 所有健康损失汇总
506.33 804.12 19398.06
影响公众健康 的最主要的污
44.34 1571.12
染物
70555.92
16316.06 ✓ SO2造成的其
110265.85
他健康效应相
9163.48
对较小
787.44
0.39
9951.31
136533.21
11255978.54
12
1.21%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18
15.2.2 吸入因子
吸入因子(iF,也被称为暴露效率或暴露因子,exposure efficiency或 exposure factor)指某些特定排放源或某类排放 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在暴露时间内,所有暴露人群所 吸收的污染物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关系,表达式为: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部门j排放产生的污染物x造成的第h种环境健康效应 如下:
DOSE
iF N EM
HE (DR
xj ) (DR xj
)xj
xhj x
hx
BR
hx x
BR
EM NC OP
jx
jx j
(15-7)
其中,
jx表示过程排放率,单位为千吨/10亿元和
OP j
表示部门j
的产出。燃烧排放EM
C jx
则通过式(15-8)计算:
EM C jx
( F ) jxf jf
(15-8)
f
其中, jxf 代表化石能源f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吨/10亿吨油当
量和Fjf 为部门j化石能源f消费量,f分别为用油当量表示的煤
部门污染物排放的估算可以利用式(15-6)所示的方法:
EM EM NC EM C
jx
jx
jx
(15-6)
其中,EM jx表示部门j对于污染物x的排放,其中 x 可分别表示
为TSP 和 SO2,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烧排放 排放 EM jN(xC 非燃烧排放)。
EM C 和工业过程 jx
将能源消费的实物量转化为油当量,过程排放的计算如式:
20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21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 2007年,SO2给上海造成的过早死亡数为1404,约占 SO2造成的过早死亡总数的6.3%。
13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中国的重要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受害 者。
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

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

超细颗粒物;

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
炭、石油、天然气。
22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23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能源经济学
第十五章 能源健康效应
1
目录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15.3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
2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1.1环境健康效应 15.1.2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评估
修正后估算 413272 1956 159 16 89 2.8 53614 4
1.95 10000
5
370000 6.2 6.2
413272
7
7
11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113个城市)
PM10导致的健康效应 过早死亡人数 呼吸道疾病入院次数 急诊 受限活动天数 下呼吸道感染及儿童哮喘 哮喘病例数 慢性支气管炎病例数 呼吸道症状病例数 PM10导致的健康效应经济损失 合计 SO2导致的健康效应 过早死亡人数 胸部不适病例数 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病 SO2导致的健康效应经济损失 合计
通过吸入因子将部门的污染物排放转化为浓度,具体转化计
算如式(15-9)所示:
DOSE iF N EM BR C POP
xj
jx
jx
xdj
d
(15-9)
d
其中,DOSE 为部门j排放污染物x 的浓度,iF N 为部门j排放的污
xj
xj
染x的吸入因子,BR则表示暴露人群的平均呼吸率,通常为
20 mC3/x日dj ,
THEV HEVrxh
r xh
(15-3)
其中, HEVrxh 代表r地区由于污染物x(SO2, PM10)导致的h 类型的环境健康效应造成的经济损失, Vxh 表示污染物x导 致的h类型的环境健康效应的单位损失估值, THEV表征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