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质船舶规范法结构设计(2)外板及内底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局部振动力: 如船体尾部——螺旋桨的工作而产生的脉动水压力的 作用。 5.冰块的挤压: 冰区航行的船舶,首部水线附近,外板受冰块挤压力 作用。
6.偶然性荷重: 建造、修理——坞墩的反力,搁浅、擦底、碰撞等意 外荷载作用。 外板主要承受总纵强度荷重及直接承受水压力荷重, 这两者是决定外板厚度的基本依据。其它受力情况, 可以按外板局部强度考虑。
4.圆舭的舭列板宽度应至少超过舭部圆弧以外
100mm,并应超过实肋板面板表面以上 150mm。 5.舭板与船底板、舷侧板采用搭接焊接时,舭板应位 于船底板和舷侧板的外层。 搭接宽度 b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但不应 大于 45mm】 : b= 2 t +15 mm 式中:t ——搭接接头中较薄板的厚度,mm。
β
4.5 4.5
γ
-0.8 -0.4

按局部强度要求,船底板厚度t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 4.8s d r
式中:d——吃水,m; s——肋骨或纵骨间距,m; r——半波高,m,按航区确定。
船底板厚度取①②的大者,但无论如何不应小于最小厚度tmin; 【《内规》规定,船底板在任何情况下,厚度不得小于3.0mm】 最后确定的厚度,应以计算值为基础,采用增量方法确定构件尺寸。 (1)如果计算板厚小于 10mm, 则
项目四 钢质船舶规范法结构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了解规范的适用范围 船体外板及内底板设计 甲板板设计 组合型材的剖面设计 船底结构设计 舷侧结构设计 甲板结构设计 舱壁结构设计 总纵强度
§ 4.2 船体外板及内底板设计
要求: 1. 熟悉规范关于船体外板、内底板的规定 2. 掌握确定船体外板、内底板尺寸的方法
(二) 平板龙骨
1.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按船中部底板厚度增加1mm 2.首、尾部平板龙骨厚度: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3.平底船平板龙骨厚度:可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相同 4.平板龙骨的宽度:不小于0.1B,且应不小于0.75m
(三)舭列板厚度
1.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
0.5mm 2.船底板厚度大于 8mm时,可与船底板相同 3.如舭部为折角型,当用连接型材与船底板及舷侧外 板对接或搭接相连时,型材厚度也应符合上面的规定
一、 外板的组成和作用
二、外板的受力
1.总纵弯曲应力: 船底板承受总纵弯曲正应力;舷侧板是船体梁的腹 板,承受总纵弯曲剪应力和沿型深变化的正应力。 2.横向荷载: 直接承受舷外水压力、舱内液体压力,使板格产生局 部弯曲。 横荷重——船体骨架发生局部弯曲 3.波浪砰击力: 船在波浪中航行时,升沉和纵摇——首部船底出 水,其重新入水之际,会发生严重的砰击,过高的砰 击压力使首部外板及其骨架破坏,甚至会出现总纵强 度的不足。


型深有限,受力不大 一般均设钢质护舷材,相当于加强了舷侧顶列板,理论上舷 顶列板可减薄 小船碰撞机会多、水线附近又易腐蚀,理论上舷侧外板应加 厚
四、按《内规》规范确定外板尺寸
先计算中部船底板厚度 再确定其他部位各列板板厚【与船底板厚度有关】 (一)船底板

(1)船中部的船底板:

考虑总纵强度要求,其厚度t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 所得之值:

但船长在30m以下的小船,首、尾外板可以与中 部相同,亦不设过渡区。 ——总纵弯曲应力小,中部与首尾外板厚度均由 板格局部强度、腐蚀等因素决定
图4-2 外板厚度沿船长的分布
0.1L
过渡区
舯部0.4L区域
过渡区
0.1L
(2) 沿型深方向:
1.
2.
3.
4.

船底板:水压力及总纵弯曲应力均比舷侧板大,故应相对 厚些; 平板龙骨:除了参加总纵弯曲,还要承受龙骨墩的反力、 搁浅、积水腐蚀等作用,所以应当厚些; 舷侧顶列板:因还要传递剪力,亦应厚些。 但船长L≤30m的小船,舷侧往往设计成一列板。 即,沿型深方向除平板龙骨外,其它外板均等厚 。 原因:
(八)外板开口
1.
2.
3.
干舷甲板以下的外板开口,应为圆形或椭 圆形 船中部的矩形开口的角隅应为圆角,并须 用1.5倍原厚度的加厚板,或用等厚复板补 强。 船中部以外的开口: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 需要补偿
(九)内底板厚度
1.
2.
应先按船中部的船底板计算公式计算,并不小于 所得结果的0.8倍。 载货部位内底板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 得之值:
t =a(αL+βs+γ) mm L—船长,m; s——肋骨或纵骨间距,m; a——航区系数,A级航区船舶取a=1,B级航区船 舶取a=0.85,C级航区船舶取a=0.7; α、β、γ——系数,按骨架型式由表4-5选取。
表4-4 α、β、γ系数的取值
骨架型式
纵骨架式 横骨架式
α
0.066 0.076
(六)首尾封板厚度
平头型船的首封板厚度应按首部平板龙骨厚度增加 1mm,尾封板厚度应与尾部平板龙骨厚度相同。
(七)局部加强
1. 2. 3.
4.
5.
6.
主机座下的船底板 尾轴出口处的外板 螺旋桨叶梢附近的外板 均应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1~2mm。 尾轴架穿过处外板:厚度增加0.5倍或加等厚复 板 锚链筒出口处的外板及其下方的一块外板厚度应 增加0.5倍或加等厚复板 测深管下方的外板应设垫板
作业
3.
4. 5.
如采用抓斗或其他类似机械卸货时,内底板尚应加厚 2mm 机舱内的内底板厚度、双层底内燃油舱内底板厚度应加 厚1mm 内底边板的厚度取不小于内底板厚度即可 在实船设计中,所有外板的厚度都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 求设计,并整理船体结构计算书。涉及计算的部分,应 注明引用公式的规范条文号,便于审核
取其大者 2.舷侧顶列板厚度可逐渐向首尾减至首尾舷侧外板厚度 3.兼作护舷材的舷侧顶列板厚度应按舷侧外板厚度增厚,其增 厚值Δt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Δt =0.05L+2.5mm 式中:L——船长,m。
4.舷顶列板宽度: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不小于
0.1D,且
应不小于 250mm 舷侧顶列板高出甲板的上缘应平整;在船中部0.4L范围内的 舷侧顶列板的甲板以上部分,不应开设流水孔。
三、外板尺寸
外板设计:确定不同部位的板厚 2. 特点:厚度沿全船变化——各处外板作用、受力 不同 3. 板厚分布规律: (1)沿船长方向:******如图4一2所示 把船长划分成几个区域,不同区域外板厚度不同:
1.

把船长划分成几个区域,不同区域外板厚度不同:
1. 2. 3.
中部0.4 L范围内的外板厚度主要由总 纵强度及板格局部强度决定 首、尾0.1L范围内的外板厚度主要由 局部强度决定 中间为过渡区,厚度可较中部适当减 薄。
t 5.5s h
3.
式中:s——肋骨或纵骨间距,m;

h——计算水柱高度,m,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 板边线(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
(九)内底板厚度
1.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先按船中部的船底板计算公式计算,并不小于所得结 果的0.8倍。 载货部位内底板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式中:s——肋骨或纵骨间距,m; h——计算水柱高度,m,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 (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

小数点后的数值小于
0.25mm 时,舍去; 大于或等于 0.25mm并小于 0.75mm时取 0.5mm,如无此规格板材则 应进 1mm。 大于或等于 0.75mm 时进 1mm;
(2)如果计算所得板厚大于 10mm,小数点后的数值四舍五入。
(2)其他部分的船底板
首、尾部船底板厚度:
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过渡区域的船底板厚度: 不小于船中部厚度的0.8倍,但也要满足船底板的最 小厚度的要求。
(四)舷侧外板厚度
1.船中部及过渡区域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底板厚
度的 0.9倍 (其他船型的倍数有所不同,取值要参考规范的相 关条文) 2. 首、尾部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 的厚度。
(五)舷侧顶列板厚度
1.船中部舷侧顶列板的厚度:


应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 0.85 倍 不小于舷侧外板厚度增加 1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