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学研究与应用。
本报告以农业生态学实习为背景,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期为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体会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工程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农业生态园,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主要包括:(1)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2)林业生态系统:以树木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稳定。
(3)渔业生态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复杂。
3. 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如:(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水、空气等资源通过生态系统循环利用,实现能量流动。
(2)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通过生态工程,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4.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农业生态园,了解了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1)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有机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四、实习体会1.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3. 学生能解释农业生态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农业生态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农业生态工程方案,并进行初步评估。
3. 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表达农业生态工程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农业观念。
2. 学生形成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和解决农业生态工程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农业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备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态工程概述- 农业生态工程的定义、原理与作用- 农业生态工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3. 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实践-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4. 农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与评价- 国内外典型农业生态工程案例介绍- 农业生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5. 农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绿色农业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农业生态工程概述第二周: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周: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一)第四周: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二)第五周:农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与评价第六周:农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拓展,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
• 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 • 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农业循环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
01
农业循环产业链的构建
•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构建 农业循环产业链 • 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 用和产业链的增值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
• 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引导 企业和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 技术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提高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效率
04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
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
•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 环境 • 通过技术研发,实现生态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农业循环产业链的优化
•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 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 技术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业链 的运行效率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
01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 以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为核心,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 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实现循环经 济与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应用
02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
•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发展
政策背景的实践
• 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 和农民参与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发展 • 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 等,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体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而构成的自然系统。
在人类活动中,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破坏,这些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环境退化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进行生态系统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管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理论支持。
资源管理是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它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资源利用和管理策略。
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核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整体,它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位等方面。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人类需求,保护并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管理。
二、实践案例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是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
以下是几个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案例。
(一)澳大利亚沙漠生态系统管理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不合理的用地和过度的开采,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制定了“沙漠保护计划”,并组织了多种生态恢复措施,如防治荒漠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逐步使沙漠生态恢复和改善。
(二)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中国是一个草原占有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草原生态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草地退化、过度放牧和滥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生态保护补助、草原退化改善和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地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工作。
(三)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南极是世界上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使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动机、实践方式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循环农业的内涵与特征,并分析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理论基础,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农业生态学、行为科学等相关理论。
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决策模型,深入剖析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决策过程。
本文还从绩效评价的角度,构建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方法以及权重确定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文章揭示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对不同农户群体的参与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
文章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政策建议与措施,以期为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理解,而且对于推动循环农业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理论分析农户作为循环农业的主体,其参与行为的理论分析需要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从经济角度来看,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动机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循环农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途径,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预期来决定是否参与循环农业。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农户的社会网络、社区文化、社会信任等因素都会对农户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农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社区文化中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会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
现代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综述
[ 2 ] 孔凡斌 , 陈建 成. 完 善我 国重点公 益林生 态补偿政 策研究 [ J ] .
在肯定分类经营政 策有 利于森林 资源可持续 经营 的基础上 , 还应看到 , 各地资源情况和特性 有所差异 , 资源 占有量及其对 家庭收入 的贡献会直接 影响农户 对政策 的看 法和评价 , 根据 现实情况调整政策而不 是全 国一刀切是政策设计 需要考虑 的 重要 问题 。而根据农户家庭 资源 占有量 的差异调整政策并适 度增加政策弹性 , 也是农 民对政策的期许 。
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的过 程定义 了循环 农业 , 较早地提
出了“ 循环农业 ” 一词 。随着循 环经济在我 国受到 的关注
越来越 广泛 , 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陈德敏等提出 ,
现代循 环农业理论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过程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论 。1 9 6 6年 , 美 国经济学家鲍 尔丁认 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和生态系统破 坏 的严重 性 , 认 为只有
( 江苏省农业科 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 , 江苏南京 2 1 1 5 0 1 )
摘要 : 对现代循 环农 业理论和实践进行 了回顾 , 总结 了现代循环农业 的多种模式 , 分析 了不 同模式的研究层次 , 提 出了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 的挑 战 , 并对今后 的发展对策进行 了探讨 。
关键词 : 现代循环农 业 ; 农业模式 ; 理活 ; 实践
方政 府有 必要开展实地调查 , 确定合理的补偿标 准 , 积极向上 级政府反 映本地实情 , 拓宽公益林 的补偿渠道 , 逐步提高公益 林的补偿金额 , 最后达到公益林 补偿 金相 当于采伐相 同单 位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
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应该形成环网结构和生态工 艺流程,其中使每一组分既是下一组分的“源”,又是上一组分的“汇”。
2020/11/17
13-5
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二)能量转化原理
1.能量递减原理
热力学定律与生态学的关系十分明显,各种各样的生命表现都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系 统,它倾向于保持较高的自由能而使熵较小,只要不断有物质和能量输入和不断排出熵,开放系统便可维持一种 稳定的平衡状态。
2.不可逆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在此过程中,逸散于环境中的能 量不可能再返回到食物链,产生类似于物质循环利用的功能,因此人类只有以不同方式向生态系统适时补加能量, 才可能发挥正常的系统功能,任何希望通过系统本身调节而实现“永动”的目的都是不现实的。
例如,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先锋植物必然具备耐盐碱特性,当土壤理化 性状改良到可以栽培其它作物的阈值范围时,则可改种其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 演变,生物与环境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
2020/11/17
13-8
二、生物与环境关系原理
(三) 环境资源有限性原理
农业环境资源指某种或某些自然物质资源为载体或介质,在多种自然力的作 用下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环境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生物的生存依赖 各种环境资源,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限度。 生态系统在不降低自身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对外界压力有一个最大忍受限 度,即生态阈值。生物只有分布和生存在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才可维持稳定的 生产力。
Agroecology
第十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循环农业内涵、理论发展与展望
循环农业内涵、理论发展与展望一、循环农业的内涵循环农业是指一种通过资源再利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系统性农业生产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将农业的各种废弃物与能源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的多功能利用、资源的节约利用,达到资源循环、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1.资源循环循环农业涉及到它所用到的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
如,通过对作物秸秆、肥料残渣、废弃农膜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流转为农业能源和其他物质,实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平衡循环农业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繁荣。
通过在种植、养殖等过程中采取循环农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
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
3.经济效益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现今经济发展和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循环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农业的理论发展循环农业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认识循环农业的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此情况下循环农业的概念开始被提出,人们认识到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农业”等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是必要的。
2.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在这一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政策逐渐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
此时,循环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循环农业的各项尝试和实践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其发展方向逐渐走上了高科技、规模化和生产标准化的道路。
3.21世纪以来在这个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循环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循环农业理论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和提高,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为循环农业“4.0”时代,即以“智能、数字、循环、绿色”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报告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报告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第二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概述 (4)2.1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概念 (4)2.2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原则 (4)2.2.1 特征 (4)2.2.2 原则 (4)2.3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4)第三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类型 (5)3.1 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5)3.2 能量梯级利用模式 (5)3.3 生态补偿模式 (5)第四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 (6)4.1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4.2 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6)4.3 生态补偿技术 (6)第五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评价体系 (6)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评价方法与模型 (7)5.3 评价案例分析 (7)第六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实证研究 (8)6.1 研究区域概况 (8)6.2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8)6.3 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8)6.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分析 (9)6.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析 (9)6.3.3 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效果分析 (9)6.3.4 农业产业链延伸效果分析 (9)6.3.5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果分析 (9)第七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9)7.1 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9)7.2 政策措施与实践 (10)7.3 政策效果评价 (10)第八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推广策略 (11)8.1 推广模式与途径 (11)8.1.1 推广模式 (11)8.1.2 推广途径 (11)8.2 推广机制与政策 (11)8.2.1 推广机制 (11)8.2.2 政策措施 (11)8.3 推广效果评价 (12)8.3.1 评价指标 (12)8.3.2 评价方法 (12)第九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与管理体制 (12)9.1 管理体制构建 (12)9.1.1 主导 (12)9.1.2 企业主体 (13)9.1.3 农民参与 (13)9.2 管理机制与政策 (13)9.2.1 政策引导机制 (13)9.2.2 技术创新机制 (13)9.2.3 市场激励机制 (13)9.3 管理效果评价 (13)9.3.1 评价指标体系 (13)9.3.2 评价方法 (14)9.3.3 评价周期与反馈 (14)第十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与产业发展 (14)10.1 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10.2 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 (14)10.3 产业发展评价 (15)第十一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与农民增收 (15)11.1 农民增收机制 (15)11.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6)11.1.2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16)1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16)11.2 农民增收政策 (16)11.2.1 财政支持政策 (16)11.2.2 金融支持政策 (16)11.2.3 产业扶贫政策 (16)11.3 农民增收效果评价 (16)11.3.1 农民收入水平 (16)11.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11.3.3 农民就业与创业 (17)11.3.4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17)第十二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战略与前景 (17)12.1 发展战略制定 (17)12.2 发展前景分析 (17)12.3 政策建议与实践摸索 (18)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领域,例如: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大难题。
在实践中,农民们面临着市场变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不足、土地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等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理论上的思考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具体的做法。
一、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与和谐。
它着重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效率、健全农村社会、增强农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状。
(一)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需要土地、水、空气和阳光这些基本元素,可是当这些元素遭受了污染、过度使用或过度提取时,就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土地、水和环境的保护策略必将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适应以及生态修复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核心内容。
(二)农业生产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些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现代化种植、精细化育种、可持续化养殖、更为高效的农业机械装备和使用等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更为高效、更为可持续。
例如,使用生态农业技术,通过进行科学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业灾害应对农业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风险因素往往表现为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等等。
为了应对这种不稳定性,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一)中国实践2002年,中国启动了“绿色长江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进行植树造林、改造畜禽养殖方式、实施高效用水、水土保持及污水处置等措施,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生态质量改善。
西藏林芝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的基本规律来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种植业和 本。其中节省 20 公斤薪柴计 60 ,节省 00 0元 林牧渔业生产都是生物体的再生产过程,各自 5%的化肥计 3 0 , 约农 药支 出计 10 , 0 3元 节 0元 与其环境之间建立了多种类型的“ 然” 自 的生态 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可增收计 30 。 0元
就会造 成生态平衡 的破坏 , 自 使 然资源衰退 , 农 业生产 下降 。 由于捕捞强度过大 , 了渔业 资 超过 源 的再 生能力 ,致使我 国主要海洋经济鱼类 的 资源 日趋枯 竭。同样 , 在耕地利用上 , 忽视养用 结合 , 以致土壤 肥力严 重衰退 , 引起土 壤退化 。 在大量 的物 质和能量随着商品流 出农业生态 系 统之后 , 就必须从外界投入足够的物质和能 量 , 才能保持其平衡 。 因此 , 对农业 资源不 能只顾利 用, 不断索取 , 必须加 以保 护 , 之休养生息 , 使 才 能促进资源增殖 , 提高农业产 量。 3建立—个合理 、 高效、 的人工循环生 稳定 态系统 ,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 农业生产是—个 以 自 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 , 然 它远 比 自 生态 系统结构简单 , 然 生物种类少 , 食物链 短, 自我调节能力 较弱 , 自然气候 、 害、 易受 病虫 杂草生长 的影响 。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 很大程
系统 。 只有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协调 、 相 互适应 , 农业生产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效 果。 谓 所 顺 天时 , 利 , 量地 则用力 少而成 功多 , 其道 而 反 行之 , 则劳而无获 。 农业生产是—个能量 与物质 流通过 程 , 论能量与物质提供者的环境条 件 无
或者是生产者的生物体,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 它 们 的生产能力都是有一定 限度 的 , 超过其极 限 ,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研究综述)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完整一致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人们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循环经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使命,其理论体系虽仍在发展之中,但已经对实践产生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是互促共进、密不可分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萌生与发展从理论渊源上看,最早系统分析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是马克思。
在分析资本循环与利润率变化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即所谓生产排泄物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是生产条件节约的一个途径。
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循环经济”一词,但从他的一系列分析中可以得到三点理论启示:一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生产条件节约;二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应该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三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一种资本逐利的行为。
显然,马克思是从节约资源从而节约资本和提高利润率的角度来认识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并没有把循环利用废弃物与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把这种以节约为目的的资源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定义为古典循环经济。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用能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的观点,这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萌芽。
这里的单程式经济,是指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经济模式。
循环式经济是指把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再生资源,再回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经济模式。
鲍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古典循环经济思想的范畴,但他提出变单程式经济为循环式经济,不是基于资本的节约,而是基于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也把循环经济提高到了技术经济范式层次。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其关注点越来越多地汇集到环境治理与保护上。
一方面,这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后人类开始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从西方经济学观点来看,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解决短缺问题:资源短缺必然会引起价格上升,迫使生产者通过技术创新节约使用日益昂贵的资源,或者寻找替代资源。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特点、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能源循环和产业链循环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循环利用、资源共享、减少浪费、保护环境”。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综合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注重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废物处理、肥料制造、能源利用等多种功能。
2.生态环境友好。
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多产业互动。
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优化。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挑战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推广生态农业、开展农村废弃物处理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有待提高。
其次,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应加强研发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链优化水平。
2.完善政策法规。
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3.鼓励企业参与。
应鼓励企业投资和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优化。
4.加强教育宣传。
应加强农民和社会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结语:农业循环经济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将为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内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学科。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农业的日益关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并分析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1.1 概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生态学、农业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研究农业系统中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生态学旨在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1.2 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农田生态系统研究探讨了土壤、水分和气候等环境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农业活动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
1.3 农作物生态学的研究农作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规律和抗逆机制等。
通过对农作物种植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农业生态学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1.4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农作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对农药的依赖,维护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2.1 生态农业的实践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之一。
生态农业强调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
例如,合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土壤侵蚀等问题,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资源循环的优化农业生态学的应用还可以优化农业资源循环。
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轮作和间套种植等方式,农业生态学可以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4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 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土壤肥力测定目的:了解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土壤肥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根据测定结果,评价土壤肥力状况。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含量为0.12%,速效磷含量为10mg/kg,速效钾含量为100mg/kg。
根据测定结果,该土壤属于中等肥力水平。
2. 实验二:作物需水量测定目的:了解作物需水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需水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1)选择典型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测定。
(2)采用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200mm、300mm和200mm。
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150mm、300mm和150mm。
3. 实验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目的: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方法:(1)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循环。
(2)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如太阳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3)结合农业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以下特点:(1)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连续性和地域性。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性和非循环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优化作物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
三、实验结论1.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 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资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旨在建立一种集成的思维框架,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关注其中的集成思想。
一、集成思想的概念与内涵:集成思想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生态经济学中体现为将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协调发展的整体。
集成思想旨在将各个层面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实现跨学科的整合。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包括横向的学科融合,也涉及纵向的理论升华。
二、集成思想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建立要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将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
2. 动态性原则:生态经济学强调系统的动态过程,集成思维要体现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系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3. 回溯性原则: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回溯过去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发展。
4. 可持续性原则:生态经济学集成思维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资源的利用、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长期的生态平衡。
三、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构建:1. 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建立生态经济系统模型是集成思想的基础,通过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揭示,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2.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将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纳入经济系统的循环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 生态效益评估方法:通过量化评估生态效益,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决策中,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一个生态经济评估的综合框架。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核心提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
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单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
它不仅高度地函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首先包含依据生态适宜性、生 物多样性原则及比较优势等生态、经济学原理进 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软”技术。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 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 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 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 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
农村:20字 农民:9字 农业:10字
三、我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探讨
1、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与高产优质高效的关 系问题 2、我省粮食安全与农业高效的问题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的问题 4、碳交易与生态农业
1、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与 高产优质高效的关系问题
农业生产发展的提法:
80年代前高产; 80-90年代初,高产、低成本、高效(两高一
4、碳交易与生态农业
碳循环
人类活动对 碳循环的影响
工 业 革 命 以 前 , 大 气 中 的 CO2 浓 度 平 均 值 约 为 280×10- 6 ppm,变化幅度大约在10×10-6以内,平 均而言,这一时期的自然碳收支处于很好的平衡态。 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里,大气中的CO2 浓度增加31 % ,1995 年 大 气 中 的 CO2 浓 度 达 到 360×10- 6 ppm 。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收支失衡不断增长、积累, 碳循环的平衡开始被破坏。
中国生态农业的倡导者一开始就强 调追求高的土地生产力。因为按照生
态学原理,只有首先做到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作 用)尽可能大,才能有足够的能量进入到整个农业 系统,从而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为此, 绝不排斥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较多量的投入。但
同时,中国生态农业也特别强调大幅
度提高投入的利用效率,以便一方面
降低成本、减轻对外部投入的过分依赖,另一方 面又从根本上排除化肥、农药、厩肥等残留污染 土壤和水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西方的生态农业只是针对 单个农户或小农场进行的某种农作的生态设计, 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生态农业则强调 以生态经济原则指导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对整个 农业乃至农村及农村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因而,它小可以指导单个“生态农户”或“生态 村”的建设,大可以指导一个县域或市(地区)域 的以农业为中心,涉及其他各行业发展的建设, 例如,“生态县”、“生态市”等。因而它具有 的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西方生态农业根本无法比 拟的。
4、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属于生态农业中的部 分。
生态农业:时空布局,能量多 级利用,物质多重循环,产业 链的延伸等
(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原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 生物种间相互关系原理 生态位与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原理
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原理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的现状 把农户从极小规模且高度分散的农田上解放出来
高效节约化庭院生态农业 多农户集中的庭院生态农业村庄规划与设计
农户流转释放的土地向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业主集 中,形成规模化
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种植业)企业遍布 农村,以高效集约化庭院生态农业组装的农户新 村镶嵌其间的农村新格局。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程序在1997年曾比较了中国的生态农业与西 方的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本质 区别,认为中国的“生态农业”与西方的 “生态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名称的雷 同完全是一种偶然巧合。两者之间并无任 何内在联系。
西方的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强调低投 入,这显然同其已有的物质投入水平 过高有关系。但更主要还是倡导者宁 可牺牲农业的生产力,也要追求回归 自然的思想在起作用。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 “二十一世纪是实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 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 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 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 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页)
1、生态农业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 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和农业科技 成果,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 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这种体系具有结构合理、功能持续、经济可行, 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种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要求: 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 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 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 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 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 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叶谦吉给(中国)生态农业下的定义为,生态农业
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 理和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 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 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 系。
我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的粮食生产只能保证 安全,但无法提高效益。唯一的办法粮食生产专 业化、规模化和企业化
在平原区或其它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应以土地流 转为契机,促成大型粮油生产农场或企业形成, 保证粮食安全;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可以发展以 庭院经济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融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的问题
具体表现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的技术方法
运用双赢对策进行农业技术组装 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详细见下页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方法
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并与多产业配 套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发挥生态经济系统高 生产力功能,才能具有较强的系统稳定性、抗干 扰能力。
2、西方生态农业和中国生态农业
1)西方生态农业
20世纪60-7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 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 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各种替代农业的出现
其正式的定义为:
建立和维持一种生态上能自我支持、 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的小农经营系 统,在不引起大规模和长期性环境变 化,或者在不引起道德及人文社会方 面不可接受的问题的前提下,最大限 度地谋求增加净生产。
开发接口技术是目前生态农 业技术开发的核心
二、生态农业技术内容
1、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2、 节水农业技术 3、 生态优化植保技术 4、 化肥高效利用与控制技术 5、 农业微生物利用技术 6、 健康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 7、 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 农牧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 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10、生态农业信息技术
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纲
一、生态农业理论 二、生态农业技术 三、生态农业问题探讨
一、生态农业理论
(一)生态农业概念及其由来 (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农业及其由来
1、生态农业概念 2、西方的生态农业与中国的生态农业 3、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 4、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3、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
1)可持续农业是统领各种替代农业(包括 生态农业)的大旗
2)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可持续农业在本质 上趋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持续发 展道路。理论上讲,它应该是国内现有众 多农业类型的统领。
近30年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的巨大成就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建 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初期的生 态农业户、村、乡,发展到目前 3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 示范市等。
1)生态农业技术的定义 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生态农业技术的定义
能够因地制宜,有效地协调农业生物、 技术和环境之间关系,提高能量转化和 物质循环效率,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良性循环的一类方法和技艺,称为生 态农业技术。
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概念: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是运用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 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
运用双赢对策进行农业技术组装
农业生态系统是多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 为因果综合形成的一个统一有机整体,每一成分的 表现、行为、功能及它们的大小均或多或少受其他 成分的影响,往往是多种成分的合力,是其他成分 与它的因果效应,系统的功能并非各组分的行为、 功能的简单叠加或机械的集合。由于农业生态经济 系统的复杂性,仅靠单项技术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 展的多目标要求。
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与一般农业技术 的区别在于主要包括农业系统结构生态合 理化及系统生态功能强化的技术构成。其 结构生态合理化及系统功能强化的技术构 成框架可见图 1、图2。
生态农业结构生态合理化技术构成
生态农业系统功能强化技术构成
技术集成的生态系统设计是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主线
西方生态农业是英国学者M.凯利-沃辛顿于20世纪80年初倡议的,其出发点在于追求小规模的、 封闭式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合理性。这一学说对西方盛行的大规模、高投入农业模式具有强烈的 针对性和批判性。1993年M.凯利—沃辛顿对其倡导的生态农业按照可持续农业的精神作了部 分修改。
2)中国生态农业
1982年10月,在全国第一次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 论会上,农业经济学家叶谦吉提交了题为生态农 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的论文,指出: “农业的未来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主宰一切的 人,必须善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立 足今日,放眼未来,多起积极维护作用,尽量少 起或不起消极破坏作用,避免以至根除恶性循环, 力求促进和维护良性循环,为我们这代人以及子 孙后代创造一个理想的、经常保持最佳平衡状态 的生态系统。对此,我们称之为高效生态系统, 即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