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第6课会动的画教案

合集下载

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

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

一、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二、学科领域:美术三、教学年级:一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动画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

难点:如何让画面动起来,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挥。

六、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材料。

3. 示范动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示范动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翻页动画、手绘动画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动画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和交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动画现象,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敏感度。

九、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下节课分享。

2. 观察生活中的动画现象,下节课与同学交流分享。

十、课后反思:1.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在课后,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材料和方式制作动画,如利用废旧物品、沙画等。

2. 引导学生尝试复杂的动画制作方法,如骨骼动画、三维动画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应尽量多的提供学习资源,如动画制作软件、教程等,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2.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动画片制作公司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九、教学难点解析:1. 如何让画面动起来:教师可通过示范、讲解和引导学生实践,突破这一难点。

小学美术浙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会动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浙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会动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浙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会动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美术浙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会动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增强对传统美术的了解和兴趣。

2、技能目标:使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六年级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这些都有利于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导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与身边的事物紧密的相联系,让学习者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表现。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多种形式的动画教学难点:学习多种形式的简单动画制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会动的“画”》,也就是使一幅图像活起来的过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为什么我这几幅画会使你产生动的感觉?。

2、播放GIF图片: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1、师:好,请几位同学来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画会有动的感觉?生:它是电脑制作的;因为它是由好几幅画一起的……师:(小结)它是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给你产生了一种动的感觉的。

请同学们来体验一下。

教师播放《鹬蚌相争》片段动作,并使学生感觉效果。

2、师:所以动作与动作之间一定要是连贯的。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会使你能感受到动态效果的吗?我们来体验一下(教师播放一系列动态图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会动的“画”丨浙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会动的画”的创作原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富有创意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并学会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会动的画”这一主题展开,学生将学习并实践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材料的运用,使画作具有动态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制作“会动的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具有创意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示范视频、PPT、教学图片、制作“会动的画”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 学具:学生自备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会动的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画是如何动起来的。

2. 新授:讲解“会动的画”的制作原理和创作方法,通过示范视频和PPT,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始制作自己的“会动的画”,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和建议。

板书设计- 会动的“画”- 重点:制作原理、创作方法- 难点:材料运用、创意设计- 示例:展示一些“会动的画”的实例作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制作一幅具有动态效果的“会动的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会动的画”的技巧,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创造。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作品。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6 会动的“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学习动画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介绍动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动画的制作方法,最后提供了一个动画制作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动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动画的创新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画制作的素材和软件。

2.准备动画制作的实例。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动画制作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效果。

同时,教师讲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如帧、动画序列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动画制作的实例进行模仿。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一个动画制作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继续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题和素材,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能够了解和理解动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能够绘制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3.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动画?2.动画的发展历程;3.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4.绘制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画的发展历程和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教学难点:绘制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意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了解动画1.活动方式:讲解+问答;2.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动画,简单介绍动画的发展历程;3.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2: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1.活动方式:讲解+实际演练;2.活动内容:讲解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如:基础动画原理、画面的构图、动画的节奏、颜色与灯光等;3.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手绘动画的基础技法,为后面的绘制手绘动画打下基础。

活动3:绘制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1.活动方式:实际演练;2.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并在课堂上进行绘制;3.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绘制动画的乐趣。

教学评价知识技能•能够了解和理解动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能够掌握手绘动画的基本技法,能够绘制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

过程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听讲认真,动手实践;•学生在绘制手绘动画过程中,对所学的技法和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产品评价•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段简单的手绘动画,且能够通过个人创意表现出个人特色;•学生的作品能够体现所学技法和知识的应用。

课后作业1.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手绘动画技法;2.继续绘制手绘动画,使其更加精美和生动。

本课通过讲解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了手绘动画的基础技法,并通过绘制简单的手绘动画进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动画的兴趣和爱好。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第6课会动的画教案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第6课会动的画教案

第六课会动的“画”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

“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

“板书:会动的画”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会动的画教案6篇

会动的画教案6篇

会动的画教案6篇会动的画教案篇1活动目标:1、萌发对自己身体神秘探究的兴趣;2、熟悉并了解人体主要关节的名称;活动预备:1、物质预备:多媒体资源、人体骨骼模型一副、操作卡和扣子若干、音乐《身体音阶歌》。

2、学问阅历预备:学过《身体音阶歌》的律动。

活动重点:熟悉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活动难点:了解各关节的名称活动过程:一、开头局部谈话导入:出示双手,引出什么是关节?小朋友们手指在嬉戏时,为什么会敏捷弯曲呢?(引导幼儿争论)二、根本局部1、出示骨骼模型请幼儿自由争论关节是什么?2、小结:关节就是骨头与骨头之间可以动的连接局部。

3、嬉戏:《找一找》引导幼儿主动查找自己身体上的关节。

4、嬉戏:《做一做》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关节做动作。

5、师幼互动:一起从上往下查找关节并做动作。

要求边找边做边说6、引导幼儿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身体各关节名称及位置。

7、幼儿动手操作《会动的关节》模型卡,通过查找各部位关节、组装关节进一步理解人体关节位置和名称。

三、完毕局部跟随《身体音阶歌》一起活动关节。

会动的画教案篇2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能够在固定关节的状况下发觉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科学学问:·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借助物体讨论现象的意识;·情愿将各种关节活动进展比拟;·情愿用建议模型来反映事物。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固定关节状况下发觉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教学预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效果简析一、导入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二、熟悉关节功能1、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2、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3、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4、假如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嬉戏(书本p5页)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嬉戏你有什么体会?6、你能告知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会动的画教案篇3活动目标:1、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2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2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大榭二小美术组王汉静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一、教学目标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

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

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

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导人,揭题。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会动的“画”》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

《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它运用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将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一个载体或者连续的画面里面。

通过学生做一做,画一画,玩一玩,创作会动的“画”,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五年的学习,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1、掌握并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2、探寻并掌握两个动作之间微妙变化的规律。

3、提高创新思维,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五、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动作之间微妙变化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演示打蛋过程师:今天老师请到了一个“嘉宾”(出示鸡蛋),请同学们将目光集中到这个鸡蛋上,这个蛋经历了什么变化?生:蛋碎了。

师:是的,蛋壳碎了,然后……生:蛋黄蛋白同时掉进了碗里。

师小结:刚刚蛋经历了2个动作,蛋壳碎了,蛋掉入了盘里。

2、首次创作⑴猜想师:老师将这两个动作画成了画,分别是开始的动作和结束的动作。

教师出示这两个动作的图画,并贴入首尾两格中。

师: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个蛋,我们把这个蛋想象一个人物形象,它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你猜猜会有什么?生:跑步、逛街、跳舞、打篮球、打乒乓……⑵表演师: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关于这个兴趣爱好的会有哪些动作。

师:请同学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大家仔细观察。

师:好,这个动作开始的动作是什么样的?结束动作又是什么样的。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什么是动画和动态画;2.学会使用简单的手绘工具绘制会动的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者电子板书;-手绘板、颜色笔或者颜色铅笔;-示范画作品。

2.学生准备:-铅笔和橡皮擦;-素描纸或者绘图纸;-彩色铅笔或者颜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画片段,引发学生对动画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动画吗?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1.解释动画和动态画的概念:-动画是由连续的静态图像迅速播放而成的影像,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动态画是一种通过简单的手绘技巧,创造出有趣、互动的画作。

2.使用示例或图片进一步说明动画和动态画的特点和效果。

Step 3:观察练习(15分钟)1.展示一幅简单的动态画作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变化和动作。

2.提问:“你认为画家是如何创作这幅动态画的?你有没有类似的创作想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创意。

Step 4:介绍创作工具和技巧(15分钟)1.介绍手绘工具的种类和用途,比如铅笔、颜色笔和颜料。

2.演示使用手绘工具绘制简单的动态画。

Step 5:动手实践(30分钟)1.要求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和纸张,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比如花朵、小动物等。

2.指导学生使用铅笔完成基本的线稿,然后再用颜色笔或颜料进行上色。

3.鼓励学生在画作中添加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变化,使画作更具生动性。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自由发表对自己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2.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赞美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巩固与拓展1.作品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动态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自己的创作有何不足之处。

2.拓展阅读:课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绘画书籍或者网络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动画和动态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教案名称:创意绘画:会动的画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2.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兴趣;3. 学习制作会动的画,了解绘画中的时间和动态表现。

教学准备:1. 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或彩色水彩笔;2. 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关于会动的画的例子。

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会动的画,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画会动?如何通过静态的图画表现出动态的效果?2. 示范与练习(15分钟)(1)老师可以选择一幅简单的画,比如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的画。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再现小鸟在不同位置的姿态,形成连贯的动作效果。

(2)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在纸上用铅笔画出小鸟在不同姿态下的形象,并标注每个姿态之间的流畅转变。

3. 制作会动的画(30分钟)(1)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主题,进行会动的画的制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图像的变化来表现动态的效果。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线条的变化、背景的逐渐变化等方式来表现动态效果。

(3)提醒学生注意时间的流逝和动态的变化,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4. 展示和讨论(15分钟)(1)学生将完成的会动的画贴在黑板上或展示区,让整个班级一起欣赏。

(2)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技巧。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制作会动的画的要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更多关于创意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画面效果。

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数字工具和软件,制作更复杂的会动画作品。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 展示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

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

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

会动的画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动画制作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动画制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动画制作软件(如PPT、Flash等)的基本操作。

3. 动画制作过程中的创意构思和画面设计。

4. 动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动画作品。

2. 教学难点:动画制作软件的操作,创意构思和画面设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优秀的动画作品,分析其制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动画,教师指导。

4.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动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硬件准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

2. 软件准备:动画制作软件(如PPT、Flash等),动画作品素材。

3. 教学资源:动画制作教程、优秀动画作品等。

4.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计算机操作空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态图片或简短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会动的画。

2. 讲解:介绍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如帧的概念、动画的类型等。

讲解动画制作软件(如PPT、Flash等)的基本操作方法。

3. 演示:展示优秀的动画作品,分析其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的创意构思和画面设计。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动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动画作品,大家共同评价、讨论,总结动画制作的经验和技巧。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动画制作方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会动的“画”》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会动的“画”》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6 会动的“画”》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让学生创作出会动的画作。

教材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动画制作的方法,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并对美术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学生可能对动画制作较为陌生,对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的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画制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并能够创作出会动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动画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动画创作的乐趣,培养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会动的画作。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动画制作技巧的掌握,如何创作出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画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分组合作完成动画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示范操作,展示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内容,分组合作进行动画创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展示与评价: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动画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

会动的画教案教案名称:会动的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动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基础技巧制作简单的动画。

2.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画面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

3. 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与动画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教学内容:1. 动画的定义和分类。

2. 动画制作的基础技巧(如间隔、变换等)。

3. 利用画笔、色彩和线条等艺术元素来表现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学习一些与动画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如帧率、关键帧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通过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来引出动画的概念,并询问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 讲解动画的定义和分类教师简要讲解动画的定义,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画分类(如手绘动画、电脑动画等),以及一些与动画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Step 3: 学习动画制作的基础技巧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动画制作的基础技巧,如间隔、变换等,并结合实例演示如何利用这些技巧创造简单的动画效果。

Step 4: 利用画笔、色彩和线条等艺术元素表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改变画笔大小、颜色和线条的粗细等来表现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快慢、方向变化等,并让学生进行尝试和实践。

Step 5: 进一步学习与动画相关的概念和术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动画制作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如帧率、关键帧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Step 6: 制作简单的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技巧和艺术元素,创作一段简单的动画,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发挥,展示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

Step 7: 展示与分析学生展示所制作的动画,并进行互相欣赏和分析,讨论动画中的创意和技巧。

Step 8: 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并提出进一步学习动画的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动手制作的动画作品。

2. 学生对动画制作相关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展示和分析环节中所表现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6会动的“画”》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6会动的“画”》教学设计

6 会动的“画”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

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化,侧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视觉暂留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教学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动“画”揭题:1、实物欣赏:缺角的圆(1)出示8个缺角的圆1)边出示,边展示·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现在看到了什么?·教师:接着看到了什么?看仔细出示6个旋转的缺角的圆。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滚动的,缺角的圆2、课件欣赏:缺角的圆1)教师:你们知道吗?你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有名的动画《寻找失落的一角》。

2)课件播放一幅幅会动的画。

3)教师:你现在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学生:画面动了起来。

3、揭示课题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会动的“画”》。

板书:会动的“画”活动2【讲授】二、动“画”研究1、抽拉式教师:我们看到的每一张画会动吗?学生:不会教师:老师把它装进去,一拉,画面之间的细微区别,让画面有了连贯性,才会让画动起来。

教师:这个形式我们称为:抽拉式。

板书:抽拉式2、手翻式教师:同学们,画的本身不会动,是因为我们人有一种特异功能,称为视觉暂留原理:就是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后,不会一下子消失,然后看到下一幅,就会有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动画片也用了这个原理。

来看看迪斯尼的一个动画片段。

学生:欣赏迪斯尼动画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个又是什么形式?学生:手翻式板书:手翻式3、转轮式教师:除了抽拉式、手翻式,老师还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形式。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1)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会动的“画”丨浙美版 (1)

会动的“画”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面“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彩纸,剪刀,固体胶,绘画材料2、教师:课件,音乐,视频,手翻小图书3、课前观看动画视频《线条先生》教学过程:一、课前观看视频,激发兴趣教师播放视频《线条先生》二、初次感受,引出课题(1)教师:课前看的视频线条先生跑我的纸上来了,老师要继续它的线条故事(教师示范),老师画的是早上五点钟的太阳,刚刚露出脑袋,那你们想想六点钟的太阳在什么位置?教师:八点钟、十点钟、十二点、二点钟.........傍晚呢?接下去我们来小组比赛,看看哪组画的太阳位置最准确?(各小组根据时间段开始画太阳的位置)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并展示,PPT动画效果演示的日出,日落。

教师:老师收集了太阳一天日出日落的过程,现在老师变个魔术,把这些图片变成动画,你们想看吗?(PPT展示)(2)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课堂——会动的“画”(出示课题)三、深入探究,了解原理(1)分解图片越多越均匀,动画播放就越自然教师:同学们一张张静止的画为什么会动起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画面的播放给视觉造成连续的变化。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七张图片完成了日出到日落的过程,接下来老师选择两张图片,再来比较一下,看看效果跟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图有什么联系,有怎样的规律你发现了吗?(PPT播放日出日落图片)教师小结:图片动作跳跃幅度太大,就会缺乏连贯性动画就不自然了。

图片越多,动画越自然。

(PPT对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过程要有分解动作,而且越多越好】(2)学习分解动作的方式1、主体动,背景不动。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刚才老师的七张图片中,山没在动,动的是什么?生:太阳教师:这类方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主体动,背景不动。

小学美术《会动的画》教案

小学美术《会动的画》教案
小学美术《会动的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会动的画》教案,对应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章《有趣的动画》。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如连续播放、视觉暂留等;
2.学习制作简单的会动画,如翻页动画、拉线动画等;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动画现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会动画作品;
其次,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动画基本原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掌握。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动画原理。同时,我也会在课后辅导中关注这部分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
此外,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动画作品的制作。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实例和分解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动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页动画制作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动画的基本原理。
5.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动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视觉审美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动画现象,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培养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制作会动的画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尝试新方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基本动画制作技巧,动手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6 会动的“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6 会动的“画”》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创作出会动的“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动画制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动手能力,对动画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和喜爱。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动画制作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了解和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如何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创作出独特的会动的“画”。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例,讲解动画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动画制作的过程。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动画制作的规律和方法。

4.交流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动画制作的经验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3.动画制作软件(如PPT、Flash等)。

4.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笔、水粉、纸张等)。

5.网络资源:动画作品、教学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动画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画制作的流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更具特色的会动的“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 ,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

“会动的画” 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 ,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 。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1 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 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 、转轮式会动的“画”;16 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 、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 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

“板书:会动的画”
2 、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连续
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 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
1/24 秒内不会消失。

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

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
4、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刚才视频里会
动的‘画' ,叫‘手翻书式'。


“书中介绍过,除了“手翻书”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让画动起来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抽拉式”“转轮式”。

5、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

(1) 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 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 拷贝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 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6、提出作业要求。

(1) 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 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 ,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7、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8、展示、交流。

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 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

(2) 教师小结。

9、拓展。

(1) 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 ,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

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
(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 ,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

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板书:
会动的画
视觉暂留原理:1/24 秒——动起来手翻书、抽拉式、旋转式拷贝方法:摹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