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2.强调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情境导入】引用图片兵马俑而导入新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

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3课就可知道。

【教学方法】可运用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讨论法、设计问题等方法,但一定强调的要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结论。

【教材处理】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商鞅之死1.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商鞅虽死,他的“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主题2: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变法作用(1)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具体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题3:变法的历史局限l.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程标准学习要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局限性。

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成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影响探究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的内容,本单元第1简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第2详细剖析了商鞅变法的内容。

本主要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

这次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还确立了法治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识商鞅变法对于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编排本剧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3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4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二、学情分析:本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科希望班(高167班)的学生。

高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从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依然在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高中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二】

高中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二】

高中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二】【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臸;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臸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臸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臵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从秦国的富国强兵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研究,完成对秦国富国强兵原因的分析。
3.引导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必然性,认识秦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国的历史背景,如地图、文物、建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国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从秦国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团结、勇敢、创新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国的了解,包括历史背景、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等。
3.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秦国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和过程。
6.教学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历史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7.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a.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地理环境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b.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改革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一个方面(如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等),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过程中有明确的观点和论证。
4.观看历史纪录片:观看与秦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秦帝国》等,了解秦国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秦国富国强兵相关的历史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商鞅变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国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7: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7: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回顾所学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商鞅之死【知识梳理】(A级)1、原因:①商鞅变法触犯了,受到②去世2、过程:,秦孝公去世,即位,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3、结果:;等措施保留下来归纳: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知识梳理】1、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2、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3、商鞅变法特点:①改革最彻底;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知识梳理】(A级)1、轻视,鼓吹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别是,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3、未与,如变法中,等【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中的措施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2. 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战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3. 秦国打败韩国和魏国之后,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进行祝贺,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4.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5. 在兼并战争中,秦国首先打败的国家是()A.赵国B.魏国C.韩国D.燕国6. 下图中的虎符是秦国的()A.户籍证明B.调兵凭证C.赋税收据D.重量标准7.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1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1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直接原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

(3)表现:秦惠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历史认识]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说明改革充满了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文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据材料,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2)商鞅虽死,秦法未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及其利益,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认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势力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2)商鞅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法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局限性。

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知识点拨]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影响主题一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富国强兵的秦国》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在秦献公时开始复强的,之后秦孝立,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359)主要是在农业,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当时有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推行的比较彻底.这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下面跟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一】【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臸;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臸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臸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臵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目标导航 ] 1. 认识商鞅之死的原由,并剖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由。

( 要点 )2. 联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 要点 )3. 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剖析商鞅变法的历史限制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由(1)商鞅变法入侵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遇到贵族的激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逝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心腹诬陷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命令出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举措却保存下来。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完全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 政治上:打击并崩溃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为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此后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3) 军事上:奖赏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立了有利条件。

[ 历史认识 ]改革是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的重要门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三、变法的历史限制1.小看教化,鼓动轻罪重罚,刑法严格。

2.在必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盘剥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完全划清界线。

[ 思想点拨 ]商鞅变法中新旧权益斗争异样激烈的历史特色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免带有必定的限制性。

[ 史论主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同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销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3.商鞅变法快速改变了秦国的落伍相貌,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一致中国确定了基础。

[ 知识图示 ]主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由及其历史影响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授新课商鞅变法的结局(一)商鞅之死:1、原因: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

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

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

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

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

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但这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

”诬告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备课资料』关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传统上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4个版本。

但对于商鞅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叙述: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书社2004年6月版)第五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有如下讲述:“……无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p37)。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则是另外不同的说法: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p26)大象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5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此说。

第二章第二节“商鞅变法”讲到:“……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闻讯逃奔到魏国,魏国又将他遣返秦国。

他走投无路,最后回到封地,组织徒属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杀。

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将其车裂,并诛灭九族。

”(p28)我们看到岳麓版教材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则认为商鞅是死后被车裂尸体的...........。

那种观点对呢?我们该相信谁呢?起初我认这个问题并不难搞清楚。

查阅《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原文如下:“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魏人曰:‘商君,秦之贼。

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

’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 又查《资治通鉴》(卷第二)讲到:“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

商君亡之魏。

魏人不受,复内之秦。

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

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 通过《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和《资治通鉴》的记述我们可知:商鞅应该是先被杀死,后被车裂其尸体的..................。

但是岳麓版教材果真错了吗?深入查证以后使我愈发困惑。

我们来看另外的几则材料:《战国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又《史记·秦本纪第五》:“……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

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

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可见《战国策》和《史记·秦本纪第五》都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处死的...........。

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史记》的记载也前后不一。

另外一些现代学者的古代史专著也认为商鞅是被直接车裂而死的。

如:《中国古代史》(上册詹子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刑而死。

”(p106)再如《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也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p115)通过以上史料的记述,可知这个问题本身尚无非常统一的结论,仍在争论之中。

两种观点都无所谓对错,因为依据的史料不同,自然观点各异。

(文章来源:/Course/lishi/Article/85025.aspx;作者:冠县第三中学田占军)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

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