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国家标准(精)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关于森林培育技术现状分析
程 岩 沈 垭 琢
f、 1 吉林省松 花江三 湖 自然保护 区管理局 , 吉林 吉林 12 1 2 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管理局 , 301 、 吉林 长春 10 1) 319
摘 要 : 工森林 的培育与利 用对林业可持 续发展 具有重要作 用。要利 用有 限的林地和环 境资源 高效地培育人工森林 , 人 就要 求森林培 育技 术 精准化 。 回顾 了森林培 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 分析 了已 布的森林培 育技术标准的特点, 出森林培育技 术标准存在 门类不全 , 颁 指 战术性标准 多, 战略 性标准 少等问题 , 出要 重视 专家的作 用。 提 关键词 : 森林培 育; 培育技术 ; 现状分析 在一些重要树种的育 种工作 产 的农 田上经营 以阔叶树 为主的森林 ,其主要 自2 O世纪 5 年代 至改革开放前 , 0 森林培 来受 到极大重视 , 育技术标准屈指可数 , 按森林培育过程计有苗 上取得 了较 大的成绩 。从 2 世纪 6 年代 开始 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 , O O 增加休 闲用地 面积 , 同时 圃、 造林 、 抚育采伐 、 伐更新 、 采 森林 经理 、 林业 进行杉木子代测 定 、 杂交试验 、 子园建设 、 种 多 能 够生产更多 的木材 。许 多学者 对欧 洲 白蜡( 目 代育种 阶段。 我国 Fa ueelo 、 国栎 ( e u ou 、 r i s e i) x n x sr英 Q r srbr 欧洲 uc ) 局总体设计等 。O 2 世纪 5 0年代 时 , 这些标准基 世代 改 良等 , 前 已进入第 3 本与前苏联的技术标 准等 同使用 。 其后 , 中 在杨树 育种方 面作 了大量的工作 , 2 年 已选 甜樱 桃(Pu u ai ) 根据 近 O rn s v m 等乡 土树 种种子 的 发 u 休眠特性 、 贮藏 特性、 萌发 特性等进行 国森林培育特点 , 逐步增加 了一些新 内容 。 育 出许 多杨树优 良新 品种 ,平均材积生长量提 育特 征、 高 1 %~ 0 0 2 %以上 , 木材密度提高 3 %以上 , 纤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 针对不 同的树种制 定出了 1 森林培育技术 的现状 从种子采收时 间、 贮 改革 开放后 ,标准编制 渐渐 融入 国际社 维含 量增加 2 %以上 。我 国桉树 育种工作仍 以 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体系 , 会, 并于 18 年 1 月 2 第七届全 国人 民代 常规育 种为 主, 98 2 9日 并辅 以分子遗传 工程研究 , 中 藏条件 、 其 处理时间和方法 、 子处理环 境控制 、 种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了 《 中华人 又 以无 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 。 通过近 2 播种时间、萌发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 了一系列 O 民共和 国标准法》 。据粗略统计 ,O 2 世纪 8 年 年 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 目, O 有计划 、 系统地开展 的准确而又规范 的技术 。 杂交育 种 、 无性系抗性育 种、 无性 2 .体胚苗生产技术 .2 2 代, 林业部组织制定 了 9 余种森林培育技术标 了优树 选择 、 0 准 ,其中以国家标准为主。 由于农业部动作较 系繁殖 、 无性系测定等方面研究 , 并建立 了一批 美国惠好公 司具有完整、系统的针叶树体 慢 , 3 种森林 土壤样 品测定标准在没有争议 母树林 、实生和无性系种子 园以及桉树种质基 胚 苗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优 良品种的针叶树种 有 9 的情况下 。 顺理成章成为 国家标准 。 这期间制定 因库 。最早开展桉树选优工作 的单位是雷州林 子为材料, 通过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产生体胚, 技术标 准基本是在 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规划 业局 。经过 5 年的经 营与发展 , O 雷州林业局在 经严格筛选后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 基本~致的 与组织管理下进行 的,林业部的技术监督部门 桉树 的选育和栽培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 体胚 制成人 工种子, 可以在温室 内或 大 田上 便 处于学习期 , 性质类似于技术监督局的派出机 经营模式 , 培育出 L 1L 3S 1 M 等一批速 进行播种育苗 。 H ,H , , 1 H 构, 独立性 与主观 能动性较差。 生丰产 、 抗风、 抗病 虫害、 耐贫瘠 的优 良无性系 , 我 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 究 目 正处 于快速 前 2 世纪 9 年代以来森 林培育技术标 准编 其年平均生长量是建局初期 的 1 倍 ,达到 3 发展 阶段 ,但大部分树种还处 于体胚 发生系统 O O 2 6 hm2 制工作有 了新 的提升 , 新制定了不少技术标 准。 mS 。 / 的建立过程 中,少数树种虽 然初 步建立 了体胚 国家标准 土壤样品测定标 准为农业部 制定 的相 2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研究现状 苗生产体系 , 但仍需进一 步完善 。 要在实践中利 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 还尚需 似标准所取代 ,降级为行业标 准。另有一些标 2 育种 . 1 准, 如油桐丰产林 、 油茶丰产林 、 核桃丰产与坚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林木育种项 目都不超过 时 日。 参 考 文 献 果 品质 、 板栗丰产林 、 主要 针叶造林树 种、 优树 3 个世 代 , 在林木育种发达 的西方 国家如美 国、 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种子园造林技术 、 立木材积 加拿大 、 兰、 芬 瑞典等 , 一些重要用 材树种 的育 【1 1俞新妥. 中国杉 木研 究进展(O 0-0 5 I. 2 O - 0 )I杉 2 表 等因用户仅局限于林业部 门 , 失去 了作为 国 种项 目都进入第 2 或第 3 个世代 , 国的火炬 木遗传育种、 美 森林培育、 经营、 测、 计 木材加 工利 家标准存在的必要性 ,修订后也改为林业行业 松育种 已进入第 3 个育种周期 。中国多数树种 用的研究综述[. J福建林学院学报 , 0 ,) ] 2 6 3 0 (. 标准 。 的育种项 目 仍保持在第 1 个世代的水平 , 仅少 【】 2张立军, 张丽华, 韩慧茂. 浅谈正确 处理森林培 总体 说来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制定的森 数进 入第 2 0 个世代 , 如湿地松 、 杉木等 , 许多树 育 工作 中的 几 个关 系问题 叨.内蒙 古林 业, 林培育技术标 准以林业行业标准为主 ,列入 国 种 的育种项 目 停留在种源、家系、无性系水平 20 , ) 0 7( . 7 家标准的不多 ,仅集约经营用材林基地造林总 上 , 没有进入高世代育种 , 育种进程 比较缓慢 。 【 胡语婕, 3 ] 韦小丽, 李建勇. 同水分管理对楸树 不 体设计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少数标准被列为 E t 本对林木育种工作非常重视 ,已对 主要 苗木 速生期 生长及 生理的影 响阴. 福建 林业科 国家标准 。这 一方面说明 , 随着农 业 、 水利 、 环 2 9种针 叶树 和 1 阔叶树进行 了选 择育种工 技 , 0 , ) 8种 2 9( . 0 4 保 、国土等部 门对技术标准制定投入力度的加 作 。据 日本林 木育 种学会 在《 日本林 木育种 4 【】 天真, O 4杜 郭圣茂. 业建设的战略性转 变与森 林 大, 林业 部门作为 国家标准的编制地位正在下 年》 中 的统计及 日本林 木育 种 中心 研究 报告 林培 育理论 和技术 的变革 『 .江西林业科 技, J 1 降; 另一方 面也说 明, 林业标准编制独立性在加 ( 9 年第 1 号) 1 8 9 5 , 到上世纪末共选 出各树 种优 2 0 , ) 0 5( . 6 强, 角色定位趋于成熟 , 已能正确看待技术标 准 树 9 2 株 ,在全 国各地 已建立采种园 5 8 , [ 殷建强, 17 6处 5 】 温煜. 强造林质量 管理 . 高森林培 加 提 分类的作用 ,不再盲 目追求徒 有虚名 的国家 标 共 1 3 m 采穗 圃 2 2处 , 3 8h 。同时 , 育质 量的思考f. 45h , 4 共 6 m J 西南林 学院学报, 0 , ) 】 2 5 4 0 (. 准 , 向以能办事为宗 旨的求实作 风。 目 而转 到 前 为了解各优树无 性系的遗传特性及环境适 应等 为止, 森林培育技术标准 , 包括 国家标 准和行业 性状 , 还建立了子代测定林 , 定期进行调查。 日 标 准在 内, 共有 2 0 0 种左右 。 另外 还有一些标 准 本无扭曲落叶松木材 的育种 ,目的是 培育无 扭 正在制定 中,如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正分别制定 曲落叶松木材 品种 。 通过候选植株选择、 纤维倾 相 应 的行 业 标 准 。 斜度检定 、 制材后扭 曲、 曲测定 等过程 , 已 翘 现 巴西的人工林 在 16 9 6年 以前增 长缓 慢 , 经 选出 4 9 株候选木 , 在材质检定 后 , 66 并 确定 未 经 遗 传 改 良 ,年 均 生 长 量 仅 为 1 2 2 9 5~ O 4 株材质优 良植株资源 。 m/r, S n 由于努力在遗传 改 良上下功夫 , 19 hz 到 90 ��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 — 1999 );( 2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 — 1999 );( 3 )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 — 1988 );( 4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 — 1993 );( 5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 —1993 );(6 )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 — 1993 );( 7 )林木引种( GB/T 14175 — 1993 );( 8 )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 — 1996 );( 9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 — 1996 );( 10 )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 — 1996 );( 11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 1304 — 1999 );( 12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 1999 );(13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 —1999 );(14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 —1999 );(15 )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 —1988 );(二)苗木( 1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 — 1999 );( 2 )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 — 1985 );( 3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 — 1992 );( 4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 5 )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 1996 );( 6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 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二、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1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2 —);( 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 —);( 4 )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GB/T 18337.4 —);( 5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 —);( 6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 —);( 7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 —);(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 —);(9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 —);(1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 —);( 11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 12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1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 —);(14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 —);( 15)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16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 —);( 1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 ─);( 18)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 )。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20161223】
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国标)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Tree seedling quality grading of 代替GB6000-1985major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定义、分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植树造林用的露地培育的裸根苗木,不适用于容器苗和温室中培育的苗木。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苗木种类stock type依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的苗木群体,如播种苗、播条苗、插根苗、移植苗、嫁接苗等。
2.2 苗龄stock age苗木的年龄。
从播种、插条或埋根到出圃,苗木实际生长的年龄。
以经历1个年生长周期作为1个苗龄单位。
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1个数字表示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在原地的年龄;第2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3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间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
如:1-0表示1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0表示2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2表示4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
2-2-2表示6年生移植苗,移植两次,每次移植后各培育两年。
0.2-0.8表示1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十分之二年生长周期移植后培育十分之八年生长周期。
0.5-0表示半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完成二分之一年生长周期的苗木。
1(2)-0表示1年干2年根未经移植的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
1(2)-1表示2年干3年根移植一次的插条、插根或嫁接移植苗。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在原地(床、垄)根的年龄。
2.3 一批苗木a lot of seedlings同一树种在同一苗圃,用同一批繁殖材料,采用基本相同的育苗技术培育的同龄苗木,称为一批苗木(简称苗批)。
2.4 地径caliper苗木地际直径,即播种苗、移植苗为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粗度;插条苗和插根苗为萌发主干基部处的粗度;嫁接苗为接口以上正常粗度处的直径。
林业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验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林业部1997 森林抚育间伐及林分改造试行规程林木种子采收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森林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GB/T14721.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别L Y/T1636-200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2-2005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44-2003原木检验GB 2772-1999林业种子检验方法GB 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4175-1993林木引种GB/T 15783-1995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L Y/T 5302-2002 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L Y/T 5301-200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L Y 5003-1993 林业工程建设分类标准L Y/T 5133-1995 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L Y/T 5132-19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 Y/T 1441-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L Y/T 1440-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L Y/T 1439-1999 森林资源代码树种L Y/T 1438-1999 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GB 14192-2005 木材采伐运输安全通则L Y/T 1437-1999 烟剂林间药效试验方法L Y/T 1528-1999 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7-1999 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6-1999 南方集材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527-1999 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6-1999 南方集材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496-1999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L Y/T 1495-1999 杨树人工速生丰用材林L Y/T 1494-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436-1999 柠檬桉速生丰产林L Y/T 1435-1999 红松速生丰产林L Y/T 1385-1999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 Y/T 1384-1999 杉木速生丰产林L Y/T 1344-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 Y/T 1345-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 Y/T 1343-1999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 Y/T 1340-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 Y/T 1531-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能量平衡测试通则L Y/T 1173-95 东北、内蒙古林区营林用火技术规程L Y/T 1726-2008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L Y/T 1725-2008 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L Y/T 1722-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 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 Y/T 1751-2008 荒漠胡杨林更新复壮恢复技术规程L Y/T 1746-2008 荒漠绿洲区天然林保护技术规程L Y/T 1724-2008 短轮伐期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723-2008 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662-2008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L 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92-2007 转基因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技术规程L Y/T 1715-2007 中国森林认证L Y/T 1714-2007 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L Y/T 1685-2007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 Y/T 1690-200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 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 Y/T 1679-2006 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L Y/T 1682-2006 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规程L Y/T 1676-2006 燕山低山丘陵围山转造林技术规程L Y/T 1672-2006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71-2006 水曲柳林人工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75-2006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 Y/T 1663-2006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 Y/T 1683-2006 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L Y/T 1680-2006 木材综合利用规范L Y/T 1646-2005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627-2005 中国森林火灾编码L Y/T 1444-2005 林区木材生产能耗L Y/T 1594-2002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L Y/T 1592-2001 林业机械驾驶员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L Y/T 1515-1999 植树机术语L Y/T 1562-1999 狩猎场总体设计规范L Y/T 1275-1999 森林土壤水化学分析L Y/T 1274-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钼的测定L Y/T 1273-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硼的测定L Y/T 1272-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氯的测定L Y/T 1271-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磷、钾、钠、钙、镁的测定L Y/T 1270-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硅、铁、铝、钙、镁、钾、钠、L Y/T 1269-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的测定L Y/T 1268-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粗灰分的测定L Y/T 1267-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制备L Y/T 1266-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硅的测定L Y/T 1265-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硫的测定L Y/T 1264-1999 森林土壤易还原锰的测定L Y/T 1263-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锰的测定L Y/T 1262-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L Y/T 1261-1999 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L Y/T 1260-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L Y/T 1259-1999 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L Y/T 1258-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硼的测定L Y/T 1257-1999 森林土壤浸提性铁、铝、锰、硅、碳的测定L Y/T 1256-1999 森林土壤强酸消化素的测定L Y/T 1255-1999 森林土壤全硫的测定L Y/T 1254-1999 森林土壤全钾、全钠的测定L Y/T 1253-1999 森林土壤矿质全量素(铁、铝、钛、锰、钙、镁、磷)烧失量的测定L Y/T 1252-1999 森林土壤粘粒(<0.002mm)的提取L Y/T 1251-1999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 Y/T 1250-1999 森林土壤碳酸钙的测定L Y/T 1249-1999 土壤碱化度的计算L Y/T 1248-1999 碱化土壤交换性钠的测定L Y/T 1247-1999 森林土壤盐基饱和度的计算L Y/T 1246-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钾和钠的测定L Y/T 1245-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L Y/T 1244-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L Y/T 1243-1999 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 Y/T 1242-1999 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L Y/T 1241-1999 森林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测定L Y/T 1240-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酸度的测定L Y/T 1239-1999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 Y/T 1238-1999 森林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L Y/T 1237-1999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L Y/T 1236-1999 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L Y/T 1235-1999 森林土壤缓效钾的测定L Y/T 1234-1999 森林土壤全钾的测定L Y/T 1233-1999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L Y/T 1232-1999 森林土壤全磷的测定L Y/T 1231-1999 森林土壤铵态氮的测定L Y/T 1230-1999 森林土壤硝态氮的测定L Y/T 1229-199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L Y/T 1228-1999 森林土壤全氮的测定L Y/T 1227-1999 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L Y/T 1226-1999 森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L Y/T 1225-1999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L Y/T 1224-1999 森林土壤土粒密度的测定L Y/T 1223-1999 森林土壤坚实度的测定L Y/T 1222-1999 森林土壤溶液中氧含量的测定L Y/T 1221-1999 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L Y/T 1220-1999 森林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L Y/T 1219-1999 森林土壤温度的测定L Y/T 1218-1999 森林土壤渗滤率的测定L Y/T 1217-1999 森林土壤稳定凋萎含水量的测定L Y/T 1216-1999 森林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L Y/T 1215-1999 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L Y/T 1214-1999 森林土壤土水势的测定L Y/T 1213-1999 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 Y/T 1212-1999 森林土壤水和天然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L Y/T 1211-1999 森林植物(包括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采集与制备L Y/T 1210-1999 森林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国标造林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1995(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人工造林(含迹地人工更新)、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的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国有造林、集体造林、个体造林和各种形式的合作造林。
2 引用标准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 7905油桐丰产林GB 7906油茶丰产林GB 790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GB 7908林木种子GB 9982板栗丰产林GB 10016林木种子贮藏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l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LY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 1058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 1059 毛竹林丰产技术ZB B64 001杉木速生丰产林ZB B64 002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3红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4柠檬按速生丰产林ZB B64 006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07马尾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8枣树丰产林ZB B64 010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11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3 总则3.1为规范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程。
3.2建立和健全技术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3.3造林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倡多林种、多树种造林。
4 林种确定4.1防护林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4.1.1水源涵养林在江河源头、山地丘陵、湖泊和水库周围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4.1.2水土保持林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4.1.3防风固沙林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应营造防风固沙林。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 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 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2009 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国家林业局2004 )。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优树是优良的育种材料。
采用优树来建立无性系采穗圃或种子园,为造林提供繁殖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高的遗传增益。
因此,优树的选择、测定、利用,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1 术语1)优树:在生产量、树形、抗性或其它性状上显著地优越于周围林木,经过评选确认具体良好表型的优良单株树木。
2)候选树:评选优树时的待选树木。
3)对比树:与候选树生长在同一林分,生长立地和树龄相同或接近,在评选优树时作为比较的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树木。
4)精选树:通过子代测定证实是遗传型优良、配合力良好的优树。
2 优树标准2.1 用材树种优树标准2.1.1生长指标单株材积的大小,直接反映在树高和直径的生长量上,而直径对材积的影响最大,但由于树高受遗传因素控制效应较直径大,所以在选优时较注重树高性状的选择。
对树高特别大的个体。
材积比对比树大30%便可入选。
另外,在群体中,由于冠幅的大小影响了单位面积株数,乃至影响了单位面积和蓄积,因此,与冠幅有关系的有关性状如分枝角度、侧枝粗细等也作为选择评定指标。
2.1.2 形质指标1)冠型:树冠匀称,冠幅较窄,顶端优势强,最好是尖塔形、圆锥形或长卵形;2)干枝与树枝:主干单一,干形圆满通直,分枝细,枝下高不小于树干总长的1/3,树木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3)树皮与木材纹理:树皮较薄,纹理通直,出材率高;4)木材品质:木材容量、管胞长、早晚材比例、心材比值与色泽等都影响木材利用价值,应按选择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
5)开花结实:尽可能选择见到开花、结实的单株。
2.2 经济树种优树标准经济树种利用对象主要是果实、种子、树皮、内含物或分泌物。
选择经济树种优树应主要把目的树种产品产量、品质和抗性等三方面的性状作为选择的指标,并制定其标准。
1)树体发育好,树冠开放、树形匀称,发育正常,结实空间较大,生长良好;2)产量高,发枝力强,果枝较粗且多,座果率高,丰产稳产;3)产品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果实(种子)壳(皮)薄,易脱粒,出籽率高,含油量高;4)抗性强,适应性广,果实耐储藏;5)具有某些特殊的优良性状或某些可利用的性状,较现有栽培品种明显优良,如产脂量大,特别早熟等等。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6 阅读:1183次[关闭]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GB/T 23231—2009);(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2009);(1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LY/T 1844—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2010);(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LY/T 1873—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 ─2008);(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
树种优树选择技术d的一些想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LY/T 1344-1999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The techniques used in selection ofSuperior trees from major coniferousSpecies for silviculture)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优树评选的标准、方法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的优树选择。
2 术语2.1 优树Superior or Plus tree在生产量、树形、抗性或其它性状上显著地优越于周围林木,经过评选确认具体良好表型的优良单株树木。
2.2 候选树Candidate tree评选优树时的待选树木。
2.3 对比树Comparison of Check trees与候选树生长在同一林分,生长立地和树龄相同或接近,在评选优树时作为比较的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树木。
2.4 精选树Elite tree通过子代测定证实是遗传型优良、配合力良好的优树。
2.5 选择率Selection proportion中选个体占供选林木群体总株数的比例。
以P表示:P(%)=中选个体数×100供选林木群体总株数2.6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tial中选个体的某一性状平均值与整个群体的同一性状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以S表示:2.7 选择强度Selection indensity以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S)。
以i=表示:i=S/δp2.9 优树收集区(育种园)Clone banks breeding orchard集中收集、保存优树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的场地。
3 选优区域和选优林分3.1 选优区域3.1.1 优树选择应在与用种范围相应的生态区域内进行。
3.1.2 种子区已划定的树种在本种子区范围内的选优。
3.1.3 种源区已划定的树种在适宜的优良种源区内选优。
3.2 选优林分3.2.1 优树选择应在适宜的选优区域内的优良林分或是其它表型良好、种源清楚的林分中进行。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国标)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Tree seedling quality grading of 代替GB6000-1985major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定义、分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植树造林用的露地培育的裸根苗木,不适用于容器苗和温室中培育的苗木。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苗木种类stock type依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的苗木群体,如播种苗、播条苗、插根苗、移植苗、嫁接苗等。
2.2 苗龄stock age苗木的年龄。
从播种、插条或埋根到出圃,苗木实际生长的年龄。
以经历1个年生长周期作为1个苗龄单位。
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1个数字表示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在原地的年龄;第2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3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间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
如:1-0表示1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0表示2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2表示4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
2-2-2表示6年生移植苗,移植两次,每次移植后各培育两年。
0.2-0.8表示1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十分之二年生长周期移植后培育十分之八年生长周期。
0.5-0表示半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完成二分之一年生长周期的苗木。
1(2)-0表示1年干2年根未经移植的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
1(2)-1表示2年干3年根移植一次的插条、插根或嫁接移植苗。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在原地(床、垄)根的年龄。
2.3 一批苗木a lot of seedlings同一树种在同一苗圃,用同一批繁殖材料,采用基本相同的育苗技术培育的同龄苗木,称为一批苗木(简称苗批)。
2.4 地径caliper苗木地际直径,即播种苗、移植苗为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粗度;插条苗和插根苗为萌发主干基部处的粗度;嫁接苗为接口以上正常粗度处的直径。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 —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 —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 —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 —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 —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 —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 —1993);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 —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 —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 —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 1304 —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 );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T8822.2 —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T8822.6 —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 —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 —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 —1992 );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 );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628.1 —2009代替DB/450000B6101 —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 DB45/T 628.2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 —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4)、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1 —2001 );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2 —2001 );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 —2001);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 GB/T 18337.4 —2008 );5)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 —2007);6)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 —2009);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1840 —2009 );8)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规程( DB45/T 626 —2009);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 —2009);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 GB/T 23233 —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GB/T 23235 —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 1626 —2005 );(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 LY/T 1872 —2010 );(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T/Y 1687 —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 —2008);( 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2007 )。
主要针叶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GB10019-88
主要使用调整的随机小区排列; 分组随机排列; 计算机程序排列和错位排列 ‘其配置方式见附录 A
( 参考件) 4 5 嫁接或定植 }
G 109 8 B 0 1 一 8
不成活的植株要及时按原系号补接或补植, 并在配置图上标明。 建园后第 3 杉木、 年, 柏木保存率应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树种特性以及林木生长发育阶段确定施肥种类、 数量和时间。追肥以复合肥料 或氮肥为主, 每年 1 次, -3 分别在花芽分化期、 幼果发育旺盛期和籽粒饱满期进行。 如为 1 应在花芽 次, 分化期进行。 套种的绿肥植物要在花期压青。北方可供选择的绿肥植物有紫穗槐、 草木择, 紫花首楷、 毛叶若子、 沙打旺及各种豆类等; 南方适用的绿肥植物有紫云英、 铺地木兰、 若子、 猪屎豆、 本草及各种豆类等。 日
36 种子园总体设计方案 . 建立种子园必须根据建园的需要和原则编写总体设计方案, 内容如下。 a 基本情况: 然条件, . 自 包括气候、 土壤、 植被和水文资料;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基本建设、 设备、 交 通条件、 四邻和劳力状况; b 总体设计各经营区包括种子园、 . 采穗圃、 苗圃以及优树收集圃、 子代测定林、 试验林的设置和布 局; 道路和防火系统; 灌溉系统; 基本建设; 。 建园技术: 无性系来源和数量、 . 繁殖方法、 栽植密度和配置方法、 整地、 定植; d 经营管理措施: . 改良土壤、 促进结实、 预防灾害、 去劣疏伐; e 经济效益分析和投资预算; . f 图表包括 12 ,/ 00 . / 0015 地形图、 0 0 区划图、 无性系植株定植( 配置) 图等。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种子园建园材料的来源和所产种子的供应范围, 对园址条件、 区划以及对建园和管理
GBT国家标准目录
GBT国家标准GB 1.7-1988 产品包装标准的编写规定GB 1.8-1989 标准化工作导则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编写规定GB 1000.1-1988 高压线路针式瓷绝缘子技术条件GB 1000.2-1988 高压线路针式瓷绝缘子尺寸与特性GB 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 10002.2-1988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件GB 10006-1988 塑料薄膜和薄片摩擦系数测定方法GB 10007-1988 硬质泡沫塑料剪切强度试验方法GB 10009-1988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挤出板材GB 10010-1988 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GB 10010-2009 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GB 10011-1988 盘式削片机参数GB 1001-1986 盘形悬式绝缘子技术条件GB 10012-1988 盘式削片机制造与验收技术条件GB 10013-1988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GB 10014-1988 宽带式砂光机制造与验收技末条件GB 10015-1988 热磨机主轴技术条件GB 10016-1988 林木种子贮藏GB 10017-1988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GB 10018-1988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GB 10019-1988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GB 100-1986 开槽沉头木螺钉GB 1002-1996 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1002-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10030-1988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 10030-2006 团头鲂鱼苗、鱼种GB 10031-1988 冻银鱼GB 1003-1999 家用和类似用途三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1003-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三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10035-1994 气囊式体外反搏装置GB 10035-2006 气囊式体外反搏装置GB 10040.1-1988 油锯平衡的测定GB 10040.2-1988 油锯手把强度的确定GB 10040.3-1988 油锯手把最小空隙和尺寸GB 10041-1988 便携式割灌机圆锯片防护罩强度GB 10042-1988 离合器术语GB 10043-1988 离合器分类GB 10044-1988 铸铁焊条及焊丝GB 10045-1988 碳钢药芯焊丝GB 10047-88 照相机GB 10050-88 光学和光学仪器—参考波长GB 10051.1-1988 起重吊钩机械性能、起重量、应力及材料GB 10051.2-1988 起重吊钩直柄吊钩技术条件GB 10051.3-1988 起重吊钩直柄吊钩使用检查GB 10051.4-88 起重吊钩直柄单钩毛坯件GB 10051.5-1988 起重吊钩直柄单钩GB 10053-1996 施工升降机检验规则GB 10055-1996 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 10055-2007 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 10060-1993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 10061-1988 筛板筛孔标记方法GB 10063-1988通用机械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简化计算方法GB 10064-1988 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的试验方法GB 10065-88 绝缘液体在电应力和电离作用下的析气性测定方法GB 10067.1-88 电热设备基本技术条件通用部分GB 10067.2-88 电热设备基本技术条件炼钢电弧炉GB 10067.3-88 电热设备基本技术条件感应电热设备GB 10067.4-88 电热设备基本技术条件间接电阻炉GB 10068.1-1988 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测定方法GB 10068.2-1998 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限值GB 10068-2000 轴中心高为56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GB 10068-2008 轴中心高为56 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GB 10069.1-19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工程测定方法GB 10069.2-19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简易测定方法GB 10069.3-19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限值gb 10069.3-2006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第3部分:噪声限值GB 10069.3-200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GB 10070-19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1-19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 10076-1988 锂电池型号命名方法GB 10077-1988 锂电池最大外形尺寸和容量系列GB 10078-1988 心脏起搏器用锂碘电池GB 10079-1988 全封闭活塞式制冷压缩机GB 10080-2001 空调用通风机安全要求GB 10081-88 矩形内花键长度系列GB 10084-1988 振动、冲击数据分析和表示方法GB 10085-88 圆柱蜗杆传动基本参数GB 10086-88 圆柱蜗杆、蜗轮术语及代号GB 10087-88 圆柱蜗杆基本齿廓GB 10088-88 圆柱蜗杆模数和直径GB 1008-89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基本术语GB 10089-1988圆柱蜗杆、蜗轮精度GB 10090-1988 圆柱齿轮减速器基本参数GB 10092-1988 测试结果的多重比较GB 10093-1988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正态-正态模式)GB 10094-1988 正态分布分位数Xp置信区间GB 10096-88 齿条精度GB 10097-1988 精纺、粗纺梳毛机锡林宽度和针布宽度GB 10098-1988船用中速柴油机齿轮箱技术条件GB 10101-88 浮筒卸扣GB 10102-1988 造船船载驳系列3 通风系统主要配合尺寸GB 10103-1988 船用千斤索掣索器GB 10107.1-88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基本术语GB 10107.2-88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图示方法GB 10107.3-88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几何要素代号GB 10111-88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GB 10113-1988 分类编码通用术语GB 10114-1988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 10115-1988 柞蚕鲜茧GB 10116-1988仲钨酸铵GB 10117-1988 高纯锑GB 10118-1988高纯镓GB 1011-86 大扁圆头铆钉GB 10119-1988 黄铜耐脱锌腐蚀性能的测定GB 10121-1988 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GB 10122-1988 铁矿石(烧结矿、球团矿)物理试验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 10123-1988 金属腐蚀及防护术语和定义GB 10124-1988 金属材料试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GB 10126-1988 铁-铬-镍合金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试验方法GB 10128-1988 金属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 1012-86 120°半沉头铆钉GB 10129-1988 电工钢片(带)中频磁性能测量方法GB 10131-1988铌锰铁合金GB 10132-1988 熟制鱼糜灌肠卫生标准GB 10132-2005 鱼糜制品卫生标准GB 10133-1988 虾酱卫生标准GB 10133-2005 水产调味品卫生标准GB 10134-1988 鱼露卫生标准GB 10135-1988 虾油卫生标准GB 10136-1988 蟹糊(蟹酱)卫生标准GB 10136-2005 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GB 10137-1988 蚝油、贻贝油卫生标准GB 10138-1988 咸鲳鱼卫生标准GB 10138-2005 盐渍鱼卫生标准GB 1013-86 平锥头半空心铆钉GB 10139-1988 咸鳗鱼卫生标准GB 10140-1988 咸带鱼卫生标准GB 10141-1988 咸鳓鱼卫生标准GB 10142-1988 咸鲅鱼卫生标准GB 10143-1988 咸黄鱼卫生标准GB 10144-1988 干明太鱼卫生标准GB 10144-2005 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GB 10145-1988 熟制鱼丸(半成品)卫生标准GB 10146-1988 猪油卫生标准GB 10146-2005 食用动物油脂卫生标准GB 10147-1988 香肠(腊肠)、香肚卫生标准GB 1014-86 大扁圆头半空心铆钉GB 10149-1988 医用X射线设备术语和符号GB 10150-1988 400mA 医用诊断X射线机GB 10151-1988 医用X射线设备高压电缆插头、插座技术条件GB 10152-1997 B型超声诊断设备GB 1015-86 沉头半空心铆钉GB 10162-1988医用钳夹持拉力测定方法GB 10164-1988 核桃GB 10166-1988 家具功能尺寸的标注GB 1016-86 无头铆钉GB 10168-88 挖掘装载机术语GB 10169-88 挖掘装载机参数GB 10170-88 挖掘装载机技术条件GB 10171-88 混凝土搅拌站(楼)分类GB 10172-88 混凝土搅拌站(楼)技术条件GB 10173-88 滚齿机参数GB 10175-88 装载机额定工作载荷GB 10177-1988 柴油机喷油系统产品型号编制方法GB 10178-1988 通风机现场试验GB 10179-1988 液压伺服振动试验设备特性的描述方法GB 10183-88 桥式和门式起重机制造及轨道安装公差GB 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 10185-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7部分:分规范: 金属箔式聚苯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可供认证用)GB 10186-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7部分:空白详细规范: 金属箔式聚苯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可供认证用)GB 10188-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13部分:分规范:金属箔式聚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可供认证用)GB 10189-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13部分:空白详细规范:金属箔式聚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可供认证用)GB 10190-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16部分:分规范:金属化聚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可供认证用)GB 10191-198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16部分:空白详细规范: 金属化聚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可供认证用)GB 1019-1989 家用电器包装通则GB 10192-1988磁性氧化物制成的螺纹磁芯的尺寸GB 10198.3-88 传真机技术要求三类文件传真机GB 10199.1-88 传真机测试方法文件传真机(模拟)GB 10199.2-88 传真机测试方法文件传真机(数字)GB 1020.2-2007分接开关应用导则GB 10201-88 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GB 10203-1988 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中玻璃相渗出温度试验方法GB 10204-1988 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静态下抗玻璃液侵蚀试验方法GB 10205-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粒状)GB 10205-2001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GB 10206-1988 料浆法磷酸一铵GB 10207-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有效磷含量测定GB 10208-1988 料浆法磷酸一铵中有效磷含量测定GB 1020-89 电渣重熔炉的试验方法GB 10209-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总氮含量测定蒸馏后滴定法GB 10210-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水含量测定GB 10211-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粒度测定GB 10212-198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颗粒平均抗压强度测定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10213-2006 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GB 10217-1988电工控制设备造型设计导则GB 10219-1988 油菜籽中油的芥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0220-1988感官分析方法总论GB 10221.1-1988 感官分析术语一般性术语GB 10221.2-1988 感官分析术语与感觉有关的术语GB 10221.3-1988 感官分析术语与感官特性有关的术语GB 10221.4-1988 感官分析术语与分析方法有关的术语GB 1022-1976 角形单耳止动垫圈GB 10222-1988 外墙无机建筑涂料GB 10224-1988小模数锥齿轮基本齿廓GB 10225-1988小模数锥齿轮精度GB 10226-1988小模数圆柱蜗杆基本齿廓GB 10227-88 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精度GB 10229-1988 电抗器GB 10230.1-2007 分接开关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0230-1988 有载分接开关GB 10233-88 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基本试验方法GB 10235-2000 弧焊变压器防触电装置GB 10236-88 半导体电力变流器与电网互相干扰及其防护方法导则GB 10237-1988 电力变压器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外绝缘的空气间隙GB 10238-1998 油井水泥GB 10238-2005 油井水泥GB 10240-1988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GB 10241-88 旋转变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247-88 粘度测试方法GB 10248-88 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静态体积法GB 10249-1988 电焊机型号编制方法GB 10250-1988 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GB 10252-1996 钴-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GB 10252-2009 γ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GB 10254-1988 辐射防护仪器校准与定度β剂量率仪GB 10261-1988 核仪器用高、低压直流稳压电源测试方法GB 10262-1988 小面积镀(涂)层β反散射厚度计GB 10263.10-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包装运输试验GB 10263.1-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总则GB 10263.2-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温度试验GB 10263.3-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潮湿试验GB 10263.4-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磁场试验GB 10263.5-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光效应试验GB 10263.6-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辐照试验GB 10263.7-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盐雾试验GB 10263.8-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振动试验GB 10263.9-1988 辐射探测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冲击试验GB 10264-1988 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GB 10267.1-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氯GB 10267.2-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微量硅的光度法测定GB 10267.3-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铁、镍、铜、锰、镁GB 10267.4-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8-羟基喹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铝GB 10267.5-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蒸馏-奈斯勒试剂光度法测定氮GB 10267.6-1988金属钙分析方法萃取分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镍、铜、锰GB 10268-1988 铀矿石浓缩物GB 10280-1988 便携式内力灭火机台架试验方法GB 10281-1988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台架试验方法GB 10282-1988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2-1999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2-2008 农业机械便携式风力灭火机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3-1988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手感振动的测定GB 10284-1988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耳旁噪声的测定GB 10285-1988 油锯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5-1999 油锯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6-1988 割灌机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6-1999 割灌机使用安全规程GB 10287-1988 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8-1988 出口羽毛检验方法GB 10289-1988 出口水洗羽毛检验方法GB 10290-1988 集装箱在铁路上的装卸和拴固GB 10292-88 通信用半导体整流设备GB 10294-198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 10295-198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 10296-1988 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圆管法GB 10297-1998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热线法GB 10299-1988 保温材料憎水性试验方法GB 10301-1988 出国目的代码GB 1030-1988内球面垫圈GB 10302-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车站站名代码GB 10304.10-1988阴极碳酸盐中硫酸根的测定GB 10304.11-1988阴极碳酸盐中重金属(以Pb计)的测定GB 10304.1-1988阴极碳酸盐分析方法通则GB 10304.12-1988阴极碳酸盐灼烧失重的测定GB 10304.2-1988阴极碳酸盐中碳酸钡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碘量滴定法GB 10304.3-1988阴极碳酸盐中碳酸钙含量的铬合滴定测定GB 10304.4-1988阴极碳酸盐中碳酸钙:碳酸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GB 10304.5-1988阴极碳酸盐中硝酸根的测定GB 10304.6-1988阴极碳酸盐中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GB 10304.7-1988阴极碳酸盐中盐酸不溶物的测定GB 10304.8-1988阴极碳酸盐中铁的测定GB 10304.9-1988阴极碳酸盐中氯根的测定GB 10305-1988阴极碳酸盐粒度分布的测定离心沉降法GB 10306-1988阴极碳酸盐GB 10307-1988阴极碳酸盐牌号命名方法GB 10308-1988示波管和显示管用Y1荧光粉GB 10309-1988示波管和显示管用Y14荧光粉GB 10310-1988黑白显象管用Y4-W2荧光粉GB 10311-1988黑白显象管用Y4-B1荧光粉GB 10312-1988黑白显象管用Y4-Y2荧光粉GB 10313-1988雷达指示管用Y16荧光粉GB 10314-1988双层屏指示管用Y3荧光粉GB 10315-1988双层屏指示管用G11荧光粉GB 10316-1988双层屏指示管用G16荧光粉GB 10317-1988示波管和显示管用Y10荧光粉GB 10318-1988夜视器件和存储管用Y20荧光粉GB 10319-1988船舶用气动测量和控制仪表通用技术条件GB 10320-1995激光设备和设施的电气安全GB 10320-1995 激光设备和设施的电气安全GB 1032-1985 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GB 10323-1988 铬铁、硅铬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电位滴定法测定铬量GB 10324-1988 耐火制品的分型定义GB 10327-1989 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GB 10328-1989 车间空气中石墨粉尘卫生标准GB 10329-1989 车间空气中皮毛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0-1989 车间空气中炭黑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1-1989 车间空气中珍珠岩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2-1989 车间空气中云母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3-1989 车间空气中活性炭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4-1989 电话纸GB 10336-1989 造纸纤维长度测定法GB 10337-1989 造纸原料和纸浆中酸溶木素的测定法GB 10338-1989 纸浆羧基含量测定法GB 1033-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 10339-1989 纸和纸浆的光散射和光吸收系数测定法GB 10340-1989 纸和纸板过滤速度测定法GB 10342-1989 纸张的包装和标志GB 10343-1989 食用酒精GB 10343-2002 食用酒精GB 10343-2008 食用酒精GB 10344-1989 饮料酒标签标准gb 10344-2005 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 10345.1-1989 白酒试验方法总则GB 10345.2-1989 白酒感官评定方法GB 10345.3-1989 白酒中酒精度的试验方法GB 10345.4-1989 白酒中总酸的试验方法GB 10345.5-1989 白酒中总酯的试验方法GB 10345.6-1989 白酒中固形物的试验方法GB 10345.7-1989 白酒中乙酸乙酯的试验方法(气相色谱法) GB 10345.8-1989 白酒中己酸乙酯的试验方法GB 10346-1989 白酒检验规则GB 10347.1-1987 压缩啤酒花及颗粒啤酒花GB 10347.2-1987 压缩啤酒花及颗粒啤酒花取样和试验方法GB 10348-1989 食品添加剂乙酸芳樟酯GB 10349-1989 食品添加剂己酸烯丙酯GB 10350-1989 食品添加剂丁酸苄酯GB 10351-1989 食品添加剂桉叶素含量80的桉叶油GB 10351-2008 食品添加剂桉叶素含量80%的桉叶油GB 10352-1989 食品添加剂α-戊基肉桂醛GB 10353-1989 食品添加剂松油醇GB 10354-1989 食品添加剂苯甲醇GB 10355-1989食品添加剂乳化香精GB 10355-1989 食品添加剂乳化香精gb 10355-2006 食品添加剂乳化香精GB 10356-1989 课桌椅GB 10357.1-1989 家具力学性能试验桌类强度和耐久性GB 10357.2-1989 家具力学性能试验椅凳类稳定性GB 10357.3-1989 家具力学性能试验椅凳类强度和耐久性GB 10357.4-1989 家具力学性能试验柜类稳定性GB 10357.5-1989 家具力学性能试验柜类强度和耐久性GB 1035-70 塑料耐热性(马丁)试验方法GB 10358-1989 油料饼粕中水分及挥发物测定法GB 10359-1989 油料饼粕含油量测定法GB 10360-1989 油料饼粕扦样法GB 10361-1989 谷物降落数值测定法GB 10364-1989 饲料用高梁GB 10365-1989 饲料用稻谷GB 10366-1989 饲料用小麦GB 10367-1989 饲料用皮大麦GB 10368-1989 饲料用小麦麸GB 1036-89 塑料线膨胀系数测定方法GB 10369-1989 饲料用木薯干GB 10370-1989 饲料用甘薯干GB 10371-1989 饲料用米糠GB 1037-1988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GB 10372-1989 饲料用米糠饼GB 10373-1989 饲料用米糠粕GB 10374-1989 饲料用菜籽饼GB 10375-1989 饲料用菜籽粕GB 10376-1989 饲料用向日葵仁粕GB 10377-1989 饲料用向日葵GB 10378-1989 饲料用棉籽饼GB 10379-1989 饲料用大豆饼GB 10380-1989 饲料用大豆粕GB 10381-1989 饲料用花生饼GB 10382-1989 饲料用花生粕GB 10383-1989 饲料用黑大豆GB 10384-1989 饲料用大豆GB 10385-1989 饲料用碗豆GB 10386-1989 饲料用柞蚕蛹粉GB 10387-1989 饲料用蚕豆GB 10388-1989 饲料用木薯叶粉GB 10389-1989 饲料用苜蓿草粉GB 10390-1989 饲料用白三叶草粉GB 10391-1989 饲料用甘薯叶粉GB 10392-1989 饲料用蚕豆茎叶粉GB 10395.10-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0部分手扶微型耕耘机GB 10395.1-2001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一部分: 总则GB 10395.1-2009 农林机械安全第1部分:总则GB 10395.12-1997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2部分: 便携式动力绿篱修剪机GB 10395.12-2005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2部分:便携式动力绿篱修剪机GB 10395.13-19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3部分:后操纵式和手持式动力草坪修整机和草坪修边机GB 10395.13-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3部分:后操纵式和手持式动力草坪修整机和草坪修边机GB 10395.14-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4部分:动力粉碎机和切碎机GB 10395.15-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5部分:配刚性切割装置的动力修边机GB 10395.4-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4部分:林用绞盘机GB 10395.5-19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5部分:驱动式耕作机械gb 10395.5-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5部分:驱动式耕作机械GB 10395.6-1999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物保护机械gb 10395.6-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物保护机械GB 10395.7-1999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化安全技术要求第七部分:联合收割机、饲料和棉花收获机gb 10395.7-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7部分:联合收割机、饲料和棉花收获机GB 10395.8-1999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8部分:排灌泵和泵机组gb 10395.8-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8部分:排灌泵和泵机组GB 10395.9-19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9部分:播种、栽种和施肥机械gb 10395.9-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9部分:播种、栽种和施肥机械GB 10396-1999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gb 10396-200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GB 10397-1989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GB 10398-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测试方法GB 10399-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GB 10400-89 装载机的作用力和倾翻载荷的测量方法GB 10401-89 永磁式直流力矩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2-89 磁阻式步进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3-89 多极和双通道感应移相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4-89 多极和双通道旋转变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8.1-2000 入侵探测器第1部分: 通用要求GB 10408.2-2000 入侵探测器第2部分: 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3-2000 入侵探测器第3部分: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4-2000 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5-2000 入侵探测器第5部分: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GB 10408.6-199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7-1996 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9-2001 入侵探测器第9部分: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GB 10409-1989 防盗保险柜GB 10409-2001 防盗保险柜GB 10410.1-1989人工煤气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法GB 10410.2-1989天然气常量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法GB 10410.3-1989液化石油气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法GB 10411-1989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 10412-1989 普通V带轮GB 10413-1989 窄V带轮GB 10414-1989 汽车同步带传动带轮GB 10415-1989 农业机械用双面V带轮GB 10416-1989 农业机械用半宽V带轮GB 10417-89 碳化钨钢结硬质合金技术条件GB 10429-89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型式和基本参数GB 10430-89 烧结金属摩擦片结合强度测定方法GB 10431-1989 紧固件横向振动试验方法GB 10432-89 无头焊钉GB 10434-1989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 10435-1989 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6-1989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7-19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8-1989 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卫生标准GB 10439-1989 车间空气中萤石混合性粉尘卫生标准GB 10440-1989 圆柱形复合罐GB 10441-1989 软朔折叠包装容器GB 10442-1989 夹链自封袋GB 10444-89 机械密封产品型号编制方法GB 10445-1989 滑动轴承整体轴套的轴径GB 10446-1989 滑动轴承整圆止推垫圈尺寸和公差GB 10447-1989 滑动轴承半圆止推垫圈要素和公差GB 10448-1989 滑动轴承单层和多层轴承用铸造铜合金GB 10449-1989 滑动轴承单层轴承用锻造铜合金GB 10450-1989 滑动轴承单层轴承用铝基合金GB 10451-1989 滑动轴承薄壁轴承用金属多层材料GB 10452-1989 滑动轴承单层轴承减摩合金的硬度检验方法GB 10454-1989 柔性集装袋GB 10456-1989电化铝烫印箔GB 10457-1989 聚乙烯自粘保鲜膜GB 10457-2009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GB 10458-1989 荞麦GB 10459-1989 蚕豆GB 10460-1989 豌豆GB 10461-1989 小豆GB 10462-1989 绿豆GB 10463-1989玉米粉GB 10464-1989 葵花籽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GB 10464-2003 葵花籽油GB 10465-1989 辣椒干GB 10466-1989 蔬菜、水果形态学和结构学术语(一)GB 10467-1989 水果和蔬菜产品中挥发性酸度的测定方法GB 10468-1989 水果和蔬菜产品pH值的测定方法GB 10469-1989 水果、蔬菜粗纤维的测定方法GB 10470-1989 速冻水果和蔬菜的矿物杂质测定方法GB 10471-1989 速冻水果蔬菜净重的测定方法GB 10472-1989 大白菜GB 10473-1989 水果和蔬菜产品中盐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方法GB 10474-1989 番茄汁GB 10475-1989 板栗GB 10476-1989 尿素高压冷凝器技术条件GB 10478-1989 液化气体铁道罐车技术条件SBTSGB 10479-1989 铝制铁道罐车技术条件GB 1048-1990 管道元件公称压力GB 10483-198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GB 10484-1989 汽车真空制动软管总成GB 10485-1989 汽车和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B 10486-1989 铁路货运钢制平托盘GB 10488-1989双曲可调钢模板GB 10489-1989轻型燃汽轮机通用技术条件GB 10489-2009 轻型燃气轮机通用技术要求GB 10490-1989轻型燃汽轮机验收试验规范GB 10493-1989 铁路站内道口信号设备技术条件GB 10494-1989 铁路区间道口信号设备技术条件GB 10495-1989 铁路信号技术中采用电子元器件时应遵循的主要安全条件GB 10496-1989 糖料甜菜GB 10497-1989 糖料甜菜试验方法GB 10498-1989 糖料甘蔗GB 10499-1989 糖料甘蔗试验方法GB 10500-2009 工业硫化钠GB 10501-1989 多菌灵原药GB 10501-2000 多菌灵原药GB 10504-1989 3A 分子筛GB 10505.1-1989 3A 分子筛抗压碎强度测定方法GB 10505.2-1989 3A 分子筛磨耗率测定方法GB 10505.3-1989 3A 分子筛静态乙烯和氮气吸附测定方法GB 10505.4-1989 3A 分子筛包装品含水量测定方法GB 10506-1989 注塑鞋GB 10511-1989 硝酸磷肥中总氮含量的测定蒸馏后滴定法GB 10512-1989 硝酸磷肥中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GB 10513-1989 硝酸磷肥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GB 10514-1989 硝酸磷肥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烘箱法GB 10515-1989 硝酸磷肥粒度测定GB 10516-1989 硝酸磷肥颗粒平均抗压强度测定GB 10531-1989 水处理剂硫酸亚铁gb 10531-2006 水处理剂硫酸亚铁GB 10538-1989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季铵盐的测定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GB 10539-1989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钾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GB 10541-1989 近海停泊排吸油橡胶软管的分类、规格和基本技术要求GB 10542-1989 内燃机燃油系统输送常规液体燃油纯胶管和橡胶软管GB 10543-1989 飞机地面加油和泄油用像胶软管GB 10543-2003 飞机地面加油和排油用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GB 10544-1989 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的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GB 10546-1989 液化石油气(LPG)像胶软管GB 10547-1989 柑桔储藏GB 10548-1989 聚合物增强热塑性材料排吸软管GB 10557-1989感光材料光谱灵敏度测定方法GB 10558-1989感光材料均方根颗粒度测定方法GB 10560-1989 矿用高强度圆环链用钢技术条件GB 10561-1989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GB 10562-1989 金属材料超低膨账系数测定方法光干涉法GB 10565-89 硬质合金量规毛坯GB 10566-89 硬质合金机夹可重磨刀片GB 10570-1989 精制铝箔GB 10571-1989 铝及铝合金焊接管GB 10573-1989 有色金属细丝拉伸试验方法GB 10574.10-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量GB 10574.11-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铬天青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分光光度法测定铝量GB 10574.1-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锡量GB 10574.12-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镉量GB 10574.13-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磷钒钼杂多酸-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磷量GB 10574.14-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蒸馏示波极谱法测定硫量GB 10574.2-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孔雀绿分光光度法测定锑量GB 10574.3-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溴酸钾滴定法测定锑量GB 10574.4-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硫脲分光光度法测定铋量GB 10574.5-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1,10 -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量GB 10574.6-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砷锑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GB 10574.7-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2,9-二甲基-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 10574.8-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量GB 10574.9-1989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电位滴定法测定银量GB 10575-89 无水氯化锂GB 10576-89 高纯碳酸锂GB 10577-1989高纯五氧化二钽GB 10579-1989 有溶剂绝缘漆检验、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通用规则GB 10581-89 固体绝缘材料在高温下绝缘电阻和体积电阻率的试验方法GB 10582-1989 测定因绝缘材料而引起的电解腐蚀的试验方法GB 10585-1989 中小型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基本技术要求GB 10586-1989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86-1989 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87-89 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88-89 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89-89 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90-89 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91-89 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92-1989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GB 10593.1-198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振动GB 10593.2-199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盐雾GB 10593.3-199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振动数据处理和归纳GB 10594-1989 甜椒GB 10595-89 带式输送机技术条件GB 10596.1-89 埋刮板输送机型式与基本参数GB 10596.2-89 埋刮板输送机技术条件GB 10596.3-89 埋刮板输送机试验方法GB 10597.1-89 卷扬式启闭机型式与基本参数GB 10597.2-89 卷扬式启闭机技术条件GB 10598.1-89 旋转钻机GB 10598.2-89 旋转钻机工业试验方法GB 10606.1-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基本术语GB 10606.2-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单元设备GB 10606.3-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稀有气体提取设备GB 10606.4-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低温液体贮运设备GB 10606.5-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透平膨胀机GB 10606.6-89 空气分离设备术语低温液体泵GB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GB 10609.2-1989 技术制图明细栏GB 10609.3-1989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 10609.3-89 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 10609.4-89 技术制图对缩微复制原件的要求GB 10611-1989 工业用网网孔尺寸系列GB 10612-1989 板厚3mm的圆孔和方孔筛板GB 10613-1989 板厚≥3 mm的圆孔和方孔筛板GB 10614-1989 芯型弹性联轴器GB 10615-1989 食品添加剂丙酸GB 10616-1989 食品添加剂藻酸丙二醇酯GB 10616-2004 食品添加剂藻酸丙二醇酯GB 10617-1989 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法)GB 10617-2005 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法)。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
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优树是优良的育种材料。
采用优树来建立无性系采穗圃或种子园,为造林提供繁殖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高的遗传增益。
因此,优树的选择、测定、利用,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1 术语1)优树:在生产量、树形、抗性或其它性状上显著地优越于周围林木,经过评选确认具体良好表型的优良单株树木。
2)候选树:评选优树时的待选树木。
3)对比树:与候选树生长在同一林分,生长立地和树龄相同或接近,在评选优树时作为比较的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树木。
4)精选树:通过子代测定证实是遗传型优良、配合力良好的优树。
2 优树标准2.1 用材树种优树标准2.1.1生长指标单株材积的大小,直接反映在树高和直径的生长量上,而直径对材积的影响最大,但由于树高受遗传因素控制效应较直径大,所以在选优时较注重树高性状的选择。
对树高特别大的个体。
材积比对比树大30%便可入选。
另外,在群体中,由于冠幅的大小影响了单位面积株数,乃至影响了单位面积和蓄积,因此,与冠幅有关系的有关性状如分枝角度、侧枝粗细等也作为选择评定指标。
2.1.2 形质指标1)冠型:树冠匀称,冠幅较窄,顶端优势强,最好是尖塔形、圆锥形或长卵形;2)干枝与树枝:主干单一,干形圆满通直,分枝细,枝下高不小于树干总长的1/3,树木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3)树皮与木材纹理:树皮较薄,纹理通直,出材率高;4)木材品质:木材容量、管胞长、早晚材比例、心材比值与色泽等都影响木材利用价值,应按选择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
5)开花结实:尽可能选择见到开花、结实的单株。
2.2 经济树种优树标准经济树种利用对象主要是果实、种子、树皮、内含物或分泌物。
选择经济树种优树应主要把目的树种产品产量、品质和抗性等三方面的性状作为选择的指标,并制定其标准。
1)树体发育好,树冠开放、树形匀称,发育正常,结实空间较大,生长良好;2)产量高,发枝力强,果枝较粗且多,座果率高,丰产稳产;3)产品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果实(种子)壳(皮)薄,易脱粒,出籽率高,含油量高;4)抗性强,适应性广,果实耐储藏;5)具有某些特殊的优良性状或某些可利用的性状,较现有栽培品种明显优良,如产脂量大,特别早熟等等。
两性花树木杂交技术规程
两性花树木杂交育种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两性花树木人工控制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和选配、杂交技术、杂交种采收与处理、杂种优势选择和测定、建立技术档案等技术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XX省两性花树木杂交育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GB/T 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 10013-88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GB 10016 种子贮藏标准GB/T 14071-1998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LY/T 3008-2018 经济林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两性花树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且能正常发育的树木。
3.2杂交育种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型不同的生物种、变种、品种(无性系)或类型间配子结合后产生的后代,称杂种。
对杂种进行培育、选择和鉴定,培育成新类群或品种的过程。
3.3生态型一个物种内,因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适应于某一特定有限生境的、基因型相似的植物群。
3.4杂交组合根据育种目标和入选亲本的遗传特性,将优良性状不同的两个亲本进行组合与配置。
3.5单交指在一个育种群体中,一个亲本只与另一个亲本交配,二不在与其它亲本交配的杂交方式。
13.6复交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品种作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方式。
3.7杂种优势指由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由于双亲的现象。
3.8微风三级风(3.4 m/s~5.4 m/s)。
4 前期工作4.1 选择亲本4.1.1 亲缘关系双亲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的同属树木。
每个亲本至少有1个突出的目标性状。
双亲或亲本之一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
4.1.2 植株要求发育良好,具有亲本典型特征的植株。
父本种株发育正常,有充足可采集的花粉,母本种株有足够数量发育完全的可用于授粉的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Genetic testing technique on major Coniferous trees for afforestation in China)发布时间:1989-07-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的制种、育苗、苗期测定、造林测定、测定林管理的基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测定林的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的方法以及必须提供的试验资料。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单、双亲谱系子代遗传测定。
2 引用标准GB2772-81 林木种子检验方法3 名词术语3.1 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基因型是一株树木所有遗传基础的总和。
表现型是一株树木所有性状的总和,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2 子代遗传测定(genetic testing)将优树的子代,按田间试验设计建立测定林分,以区分环境因子的影响大小,评定优树的遗传价值,找出优良的基因型的试验过程,称为子代遗传测定。
3.3 亲本(Parent)用来进行交配的雄性(父本)和雌性(母本)树木个体的统称。
3.4 交配设计(mating design)以测定优树遗传价值为目的而制定的各种交配方式。
其分为单亲谱系交配设计和双亲谱系交配设计。
3.5 单亲谱系交配设计(incomplete pedigreed mating design)指获得的后代只知道母本的一类设计。
常用的有自由授粉交配设计和多系混合花粉交配设计。
3.6 双亲谱系交配设计(complete pedigreed mating design)指获得的后代父母本都清楚的一类交配设计。
常用的有循环单交设计(circular mating design)和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disconnected diallal mating design)(参见附录A)3.7 配合力(combining ability)在一定的交配系统中,亲本产生理想个体的潜在能力。
其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3.8 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和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在一个交配系统(设计)中,一个亲本与其他各亲本交配所得的子代性状平均表现,称为这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两个特定亲本交配,其子代平均值与两亲本一般配合力的离差,则称为这两个亲本的特殊配合力。
3.9 对照(check)简作CK。
是试验中衡量参试家系经济性状表现优劣的基准处理。
3.10 现实增益(real-gain)被测家系某个性状平均值高于试验中对照的百分比(%)3.11 田间试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按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将试验合理地布置于田间的各种方法。
常用的有随机完全区组设计(randomized complete-block design)和巢式设计(nested design)。
4 测定种子制备4.1 单亲谱系种子通过自由授粉或多系混合辅助授粉交配设计获得。
4.1.1 自由授粉种子从优树上采集。
4.1.2 对已进入正常结实期的种子园,一个供试家系的种子应从种子园5个以上分系植株树冠上部采集,并等量混合。
4.1.3 对结实初期的种子园,用20个以上的优树无性系的混合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后,分系采集种子供试。
4.1.4 采种量视不同树种而异,多点测定时采种量须满足营造3个以上测定点。
4.2 双亲谱系种子通过控制授粉获得(参见附录A、附录B)。
4.2.1 控制授粉在优树收集区或种子园的嫁接植株上进行。
4.2.2 交配设计以采用6×6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法为主。
4.2.3 控制授粉过程要严格防止不同无性系花粉相互污染。
4.2.4 授粉后每个组合或枝条均拴能耐久的标签,并作好记录,严防混淆。
4.3 对照用种子4.3.1 子代测定试验必须设置对照。
4.3.2 单亲谱系子代测定试验设:a. CK1——种子园供种区域内种子来源清楚的一般生产用种;b. CK2——测定点所在地优良林分10株以上平均木的混系种子。
确定平均木用目估法。
测定点所在地区没有优良林分时,用优树分布区的混合种子。
4.3.3 双亲谱系子代测定设:a. CK1——同4.3.2ab. CK2——参与交配亲本无性系的种子园自由授粉种子等量混合。
4.3.4 第三代种子园子代测定设:a. CK1——同4.3.2a;b. CK2——第一代种子园的自由授粉混系种子;c. CK3——当地种子园中最优无性系自由授粉种子。
4.3.5 对照种子取样方法按GB2772执行。
4.3.6 对照种子用量按下列两种情况确定:a. 不分组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照种子用量为一个被测系种子量的一倍;b. 分组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照种子的用量为一个被测系种子量的五倍。
4.4 参试种子均要分系采收、处理、包装。
4.5 种子袋要设两个标签,一个拴袋口,另一个置袋内,严防混淆。
4.6 详细记录参试种子来源、数量、质量等数据(参见附录C)。
5 苗木培育5.1 田间试验主要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
试验地条件要求基本一致。
每个试验的重复不少于3次。
每行播种量须相同。
试验的其他条件也应基本一致。
5.2 播种时间同一试验不能超过两天,同一重复必须1次播完。
5.3 试验地周围必须设置同树种的保护床、行。
保护床1床以上,保护行3行以上。
5.4 播后及时核实,绘制田间排列图。
不同处理间应设置地面标记。
5.5 苗期试验期间各项管理措施要一致,并作详细记录。
6 苗期观测6.1 在移植前测量全部苗木的高度,统计分析苗期生长差异。
苗床步道边各两株苗木不调查。
6.2 抗性差异在发生时及时记录。
6.3 需进行中短期抗性等特殊试验或测定的,可根据需要留床或作圃地移植,并视需要增加观测项目和次数。
6.4 苗高测量误差不超过1cm,数据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
记载表式见附录E。
7 营造测定林7.1 苗木7.1.1 核对并清点试验内各家系苗木数量。
7.1.2 按测定林营造设计要求分配苗木,确定起苗方案。
7.1.3 任一单亲家系苗木总数低于设计要求数的75%、双亲家系低于60%时,不参加遗传测定试验。
7.1.4 任一重复内某个家系苗木数低于设计要求90%的家系,从邻近的重复同一家系中调配,调配后仍达不到7.1.3条规定的,用其他苗木替代。
替代植株视为补植株。
7.1.5 起苗时,除剔去机械损伤苗木外,其余各家系苗木均不能挑选。
7.1.6 起苗后各家系均挂能耐久的标签(不得用纸标签),标明家系号和造林地点,并按造林测定点分开假植,严防混淆。
7.2 造林地7.2.1 能代表当地适宜于被测树种造林更新的主要地类。
7.2.2 整地方式、规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造林技术规程》(试行)。
7.3 试验设计要求7.3.1 多点测定的造林点要代表供种范围内不同生态类型。
7.3.2 试验区内的地块形状尽量完整,土壤条件基本一致。
7.3.3 一个试验参试家系数宜在30?50个之间。
多于50个时,采用分组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并增设一个共同对照。
7.3.4 每一试验的造林地点重复不得少于3次;地点内重复不得少于4次。
7.3.5 试验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或巢式设计,每小区株数为4?10株。
地点内每一家系参试总株数不得少于40株。
7.3.6 重复和小区排列(参见附录D)a. 立地变化较大时,设长方形重复和小区,重复长边平行于等高线,小区垂直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b. 立地平坦或地形变化不大时,可设方形重复和小区。
7.3.7 每块试验地周围设立同树种保护行2行以上。
7.4 定植7.4.1 按试验设计要求确定造林密度(参见附录J)。
7.4.2 同一地点内的试验林营造时间不能超过3天;一个重复须一次造完。
保护行同时定植。
7.5 施工记载7.5.1 填写子代测定林登记表(格式参见附录F)。
7.5.2 详细记录施工及以后各项管理措施。
7.5.3 绘制试验区总图和定植详图。
7.6 试验林标记7.6.1 试验地和重复间须设立标桩或标志树。
7.6.2 每小区第一株树设立明显的标记。
7.6.3 所有标记须保存到试验结束,中除损坏应及时更补。
7.7 管理7.7.1 补植:死亡植株于造林当年或翌年补植,并在图上标明。
成活率低于75%的试验需重新设置。
7.7.2 试验区(包括保护行)的抚育管理措施要均匀一致。
7.7.3 1/3轮伐期内不施肥,不间种,不疏伐,不修枝。
7.7.4 测定林在试验期限内严禁砍伐和毁坏。
7.7.5 及时防治病、虫灾害及其他动物的危害。
8 测定林调查8.1 调查性状、时期、方法和记载表式见附录F。
8.2 调查某一项性状必须一次完成。
8.3 生长量调查在林木生长停止期或年终进行。
补植株不参加调查。
9 试验数据整理分析9.1 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与计算模式参见附录H、附录I。
9.2 试验分析提供如下资料:9.2.1 被测无性系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无性系的数量;不同交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优良组合。
9.2.2 种子园的现实增益、家系选择的增益和最优家系的增益。
9.2.3 具特殊抗性、木材容重大的家系和个体。
9.2.4 生长早晚相关资料。
9.2.5 根据需要进一步估算其他遗传参数。
10 技术档案资料10.1 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参试优树登记表、采种记录及有关说明、苗期测定基本情况、原家系号及其代编号、田间排列详图、造林地概况及林地规划设计书、造林设计图和定植图、造林施工说明、主要性状野外调查记录、测定结果及其汇总报告。
10.2 档案保存10.2.1 测定林记录保存在施工单位。
并建立入档、管理、调阅制度。
10.2.2 野外测定原始记录长期保存。
10.2.3 汇总数据及试验详细资料一式两份,分存施工单位和技术指导单位。
10.2.4 试验结果的汇总报告,一式3份,分存施工单位、技术指导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木种子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