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病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风险评估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风险评估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风险评估在医学领域中,耳鼻喉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和喉部疾病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准确的中医辨证论治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

一、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1. 耳部疾病的辨证论治耳部疾病主要包括耳痛、耳聋、耳鸣等。

中医认为,耳部疾病与肾经、肝经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耳部疾病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穴位按摩、中药口服等。

针灸可以改善耳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耳聋症状;中药口服则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整体身体状况。

2. 鼻部疾病的辨证论治鼻部疾病主要包括鼻塞、鼻涕、喷嚏等。

中医理论认为,鼻部疾病与肺经、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整脏腑功能。

同时,中药的内服外用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机体代谢和调理经络气血,达到治疗鼻部疾病的目的。

3. 喉部疾病的辨证论治喉部疾病主要包括喉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认为,喉部疾病与肺经、心经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常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整脏腑功能。

同时,中药的内服外用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温通经络、清热解毒,达到治疗喉部疾病的效果。

二、耳鼻喉科疾病的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的意义耳鼻喉科疾病的风险评估对于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辨证分析等进行评估,可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风险评估也有助于对患者的预防措施进行制定和实施,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发展。

2. 风险评估的指标风险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等。

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

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第一节耳部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耳病的常见症候主要有耳痛、耳流脓、耳痒、耳蚓、耳鸣、耳聋、眩晕等。

其辨病与辨证分述如下:一・耳痛㈠辨病耳痛分为原发性(耳源性)耳痛与牵涉性(反射性)耳痛二类。

颍部疼痛属于头痛范畴,但可与耳痛合并存在。

1.原发性耳痛:耳痛因耳部疾病所致。

多因邪毒侵袭、损伤(机械性外伤或化学、物理性损伤)、肿瘤等耳部疾病的直接作用所致。

多见于外耳疾患,常见的有:⑴耳冻疮:耳郭皮肤紫暗肿胀,自觉麻痒而痛。

⑵耳外伤:耳部肌肤瘀血肿胀、创伤而痛。

⑶断耳疮:耳郭肌肤弥漫性红肿,或有成脓之征,疼痛剧烈。

⑷旋耳疮:耳痛伴耳部肌肤灼热瘙痒,潮红、水疱,溃后流脂水,干后结脓痂。

⑸异物入耳。

⑹盯耳:盯耳宁塞耳日久,压迫耳道或复染邪毒所致。

⑺耳拜、耳疮:耳痛,张口、咀嚼或按压耳屏、牵拉耳郭时加剧,伴耳道肌肤局限或弥漫性红肿。

⑻耳胀:耳内微胀痛,伴闭塞感,听力下降,耳膜微红内陷,或有中耳积液。

⑼急性脓耳:耳痛较剧,或呈跳痛,耳膜红肿、外凸、穿孔溢脓,溢脓后,耳痛锐减。

(10)慢性脓耳:一般不引起耳痛,如病程中突然出现耳痛,应注意是否有脓耳并发症。

2.牵涉性耳痛:耳痛并非耳部疾病所致。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周或口腔、咽喉部病变,可致经脉痹阻或经气痞塞,发生耳痛。

⑴耳周疾病:耳周淋巴结肿痛,颍颌关节病变、瘁腮等。

⑵口齿疾病:牙痈、牙痛、口疮等。

⑶鼻部疾病:急性鼻渊等。

⑷咽部疾病:喉痹、乳蛾、喉痈等。

⑸喉部疾病:咽喉癣、喉梅毒等。

⑹其他疾病:如舌咽神经痛、颈咽痛等。

㈡辨证耳痛多由急性病患引起,常反映邪气的消长趋势,故痛轻者证轻,痛剧者证重。

1.病初起,耳痛轻,或仅觉耳内胀闷微痛,检查见外耳肌肤或耳膜微红,多为风热犯耳证。

2.新病,耳痛剧烈,外耳肌肤或耳膜红肿甚,多为肝火犯耳、肝胆湿热熏耳或热毒壅盛证。

3.耳痛较剧,溢黄脓量多,或耳痛并见耳部肌肤潮红糜烂,黄水淋漓,多为肝胆或脾胃湿热熏耳证。

中医详解看耳朵辨疾病

中医详解看耳朵辨疾病

中医详解看耳朵辨疾病
耳朵虽然每天被人使用,却不像眼睛和嘴巴那样被人重视,甚至很多时候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大家知否知道,我们的耳朵可是暗藏很多疾病的?
看耳朵辨疾病
专家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

”中医中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

正常人耳朵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肾精不足;耳朵颜色淡白的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

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消
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如果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

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人、哮喘病人等。

专家提醒,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

即使平日里自己观察,也不可盲目照书诊断,杞人忧天。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特色疗法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特色疗法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特色疗法耳鼻喉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并发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治疗耳鼻喉疾病有着独特的特色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中的几种主要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治疗鼻塞的针灸方法。

针灸疗法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调节机制,在治疗耳鼻喉疾病中,可通过针灸调整气血流通,改善局部组织供应,促进病灶康复。

此外,针灸还能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治愈率和预防复发的能力。

二、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对于耳鼻喉疾病同样适用。

中药疗法主要利用草本植物、矿石、动物组织和化学药物等原料,通过煎煮、浸泡、蒸馏等工艺制成药物,进而治疗疾病。

中药疗法治疗耳鼻喉疾病有一些独特的特色。

例如,“平喘散结”是中医针对耳鼻喉疾病的常用方剂,主要由苍术、何首乌、桔梗等药物组成,通过清热利湿、祛痰散结的作用而起效。

此外,中药还常常配合针灸疗法使用,以发挥协同治疗的效果。

三、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医中被广泛运用于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局部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供,促进病灶康复。

此外,拔罐还能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拔罐疗法的操作简便,可以在中医诊所进行,也可以在家中使用罐具进行自我治疗。

在治疗耳鼻喉疾病中,拔罐通常在患者背部或耳后进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

四、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见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刺激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中,按摩耳廓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耳廓按摩可以刺激耳部的经络,达到通达经络、理顺气血的效果。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中医:耳病的脏腑辨证

中医:耳病的脏腑辨证

耳病的脏腑辨证耳病的脏腑辨证,五脏病证皆可见到,但外感病多从肝胆辨证,内伤虚损多从肾或心肾、肝肾辨证。

1.肾病辨证以慢性、久病、虚证为多,主要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两类证侯。

肾阴虚证(阴虚耳窍失濡证):耳鸣如蝉,鸣声尖细,入夜更甚,耳聋逐渐加重,眩晕时发;耳内流脓,量少而臭,日久不愈,常伴耳骨蚀损;全身见腰膝酸软,健忘少寐,形体消瘦,齿松发脱,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证。

常见于耳闭、慢性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

肾阳虚证(阳虚耳窍失煦证):久病耳鸣、耳聋、耳道流脓,量少臭秽,日久不愈,常伴耳骨蚀损;眩晕时作,多伴头胀沉重,呕吐清水,心悸等寒饮上泛证;全身见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背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润滑,脉沉弱,尺脉尤甚等肾阳亏虚证。

多见于耳鸣耳聋、耳眩晕、慢性脓耳等病。

2.肝胆病辨证以实热证居多,亦有虚证。

肝火犯耳证:突发耳鸣耳聋,鸣声宏而粗;耳道红肿热痛,或波及耳前耳后;耳痛较剧,鼓膜暗红、外突,或穿孔溃脓,脓液黄稠,完骨部红肿热痛,或穿溃流脓;全身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火上亢证。

常见于耳鸣耳聋、耳拜、耳疮、急性脓耳、脓耳变症等病证。

肝胆湿热熏耳证:耳鸣耳聋,耳内胀闷闭塞感;耳郭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黄水淋漓;耳内疼甚,耳膜红肿穿孔,脓液黄浊量多;全身见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肝胆湿热证。

常见于耳鸣耳聋、耳疮,旋耳疮、脓耳变症等病证。

肝阳扰耳证:突发眩晕耳鸣,头重脚轻,或眩晕常发,每随情志波动而发或加重:全身见视力模糊,口苦咽干,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干少苔,脉弦细或数等阴虚阳亢证。

主要见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

3.心病辨证以虚证为多,并常与脾、肾亏虚相兼。

心肾不足证:耳鸣,鸣声尖细,时轻时重,入夜加剧;耳聋时轻时重,日久则逐渐加重;头晕时作;全身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乏力,梦遗,咽干舌燥,舌尖红,脉细数等心肾两亏证。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耳病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耳病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耳病
一,耳病共计四条:耳内虚鸣;耳聋气闭;耳红肿痛,聤耳生疮。

前两条症状,目前针刺治疗较多。

后两条则少见,或辅助中医外科治疗。

二,耳内虚鸣病因常见于劳累人群,此症状治疗有无功效,三个月内见分晓。

若是三个月内无效,就没疗效了!症状好转或消失后,仍须定期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取穴可依《治要》而行,加百会、神门、大陵、三阴交、太冲、足临泣便宜行事。

除百会外,其他诸穴可用双手同时进针法,此法源于杨永璇先生刺太溪法,力度要大,一针而入,必有酸麻胀之感,疗效才好。

三,耳聋气闭,《治要》所言病机不差,今天所见鼻炎患者多有伴有耳聋耳鸣耳中发堵之情况。

《治要》所列穴位可参,风池、百劳、手三里、外关可配合使用,使其得汗而解。

四,耳红肿痛多见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之类,以多针围刺法,加外用芙蓉膏,效果很好。

严重者耳尖、背部反应点放血治疗。

《治要》所列局部穴位,以浅刺迅速捻转为好。

远端可于行间、内庭点刺出血。

五,聤耳生疮,刺听宫听会,可使脓速出或脓消失之效。

配合外用芙蓉膏,内服龙胆泻肝清热之品为好。

中医学习笔记耳部耳诊

中医学习笔记耳部耳诊
案例二
患者王女士,患有慢性中耳炎多年,反复发作。经过针灸治疗两个疗程(20次)后, 患者耳痛、流脓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过程中采用了翳风、耳门等穴位进行刺激, 并配合局部用药治疗。经过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05
中药在耳部疾病中应用
中药治则治法探讨和选方用药建议
治则治法
根据中医理论,耳部疾病多与肝、肾、胆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耳部疾 病应遵循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祛风 除湿等原则。同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采 用内治、外治等方法。
实例分享:中药汤剂治疗成功案例剖析
01
案例一
患者因肝肾阴虚型耳鸣就诊,采用熟地黄、山药等中药组成的汤剂进行
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听力也有所恢复。
02
案例二
患者因肝胆湿热型耳聋就诊,采用龙胆草、黄芩等中药组成的汤剂进行
治疗。经过治疗,患者耳聋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听力基本恢复正常。
耳穴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
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 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耳甲。
耳穴可反映所属脏腑经络的病变,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02
常见耳部疾病诊断方法
听力损失检测与评估
03
案例三
患者因突发性耳聋就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的方法。在针灸治疗的
同时,给予患者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患者听力逐渐恢复,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06
预防保健与日常护理建议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使用耳机等损伤因素
1 2 3
控制音量和时间 在使用耳机或音响时,注意控制音量大小和使用 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中。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疾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疾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当耳鼻喉出现疾病时,往往反映了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

中医诊断耳鼻喉疾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面色、五官的形态和色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而耳部或鼻部红肿可能表示有热毒。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比如,患者说话声音低微可能是肺气虚弱,鼻腔呼出异味可能是脏腑有热。

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诱因、既往病史等。

对于耳鼻喉疾病,会问到耳部是否有疼痛、耳鸣、听力下降,鼻部是否流涕、鼻塞、嗅觉异常,咽喉部是否有疼痛、干痒、异物感等。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和切脉来判断病情。

切脉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而触摸耳部、鼻部和咽喉部可以感知局部的温度、肿块等情况。

在中医看来,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因素等有关。

例如,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可导致鼻塞、流涕等鼻部疾病;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可能引起耳鸣、耳聋;肝主疏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

对于耳部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如果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可能会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

对于肾精不足引起的耳部问题,则会以补肾填精为主,如熟地、山茱萸、山药等。

此外,针灸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以调节耳部的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鼻部疾病方面,如常见的鼻炎,如果是风寒袭肺导致的,会使用疏风散寒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

若是肺热引起的,则会选用清肺热的中药,如黄芩、桑白皮等。

对于慢性鼻炎,中医还会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如按摩迎香穴、鼻通穴等,以促进鼻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

咽喉疾病在中医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急性咽喉炎,多由外感风热或热毒所致,常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桔梗等。

耳病的中医治疗辨证

耳病的中医治疗辨证

耳病的中医治疗辨证耳病的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就全身和耳的局部症状结合起来,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 辨耳痛⑴ 耳痛初起,痛势较轻,耳内堵塞感,耳膜微红,听力减退,多属风热,邪尚在表。

⑵ 耳病已久,耳内微痛不适或胀塞感,或兼耳鸣重听,无流脓病史者,多为肝肾不足或脾气虚弱,正不胜邪,邪留耳窍之证。

若耳痛轻,有流脓,耳膜穿孔,听力下降,多为脾气虚,兼有湿浊停聚。

⑶ 耳内深部疼痛较剧,呈跳痛或钻痛,甚至影响患侧头面部,并有发热,多为肝胆火炽,湿热壅盛酿脓之证。

⑷ 耳痛加剧,耳脓骤然增多或减少,专家论文,头痛剧烈,壮热,呕吐,甚或神昏谵语,聋校教学,此为火毒内攻,邪犯心包之重证。

⑸ 耳部疼痛,牵引耳壳或压迫耳屏时疼痛更甚,多为火热邪毒,上攻耳道作肿成脓。

推荐阅读:“耵聍称耳屎,它由耵聍腺分泌。

耵聍腺在外耳道的外段,外耳道的软骨部皮肤上。

耵聍腺分泌的耵聍是一种较粘稠如果酱液体,干燥后酷似黄色蜡样屑片。

有的耵聍较稀薄,呈油状,俗称‘油耳’。

后者多见于婴儿,尤其是肥胖儿。

随着下颌关节活动自行脱落。

”……《小儿“耳屎”全解读》2. 辨耳脓⑴新病耳脓稠黄,多为肝胆火热上蒸耳窍,灼腐肌膜。

黄而量多者,多属湿热熏蒸。

脓中夹血者,多为肝经火热,热伤血分。

⑵久病脓液清稀而量多,或牵丝如胶者,多为脾虚有湿。

如脓液清稀而量不多者,多为肾虚,虚火上炎。

⑶脓液中有豆腐渣样物,带有臭味,多为肾元亏虚,湿热邪毒滞留,蒸灼肌膜,蚀及骨质,属正虚邪实之证。

3. 辨耳鸣、耳聋(1)耳鸣暴发,声音大,听力下降,多为肝胆之火上逆,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

(2)耳鸣渐发,声音细,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亏耗,耳失濡养。

(3)耳鸣如蝉鸣者,多属肝肾或心肾虚损,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如潮声、风声者,多属肝胆热盛,邪气壅阻耳窍之证。

(4)暴聋多以风、热、湿邪壅塞耳窍或有盯聍、异物堵塞;渐聋多以肝、肾、脾等脏腑虚损为主。

中医耳病

中医耳病

2.1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

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

”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

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

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

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滞,肌肉消瘦,而留著于内。

六腑闭塞,导致五脏不和,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肠胃病变,最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

发蒙,灵枢、太素均作曚,蒙与曚通,《说文通训定声》发蒙,系治疗目视不明耳聋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灵枢》中所云,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感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杨上善注:“手太阳脉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三脉皆会与耳目听宫,俱连瞳子……”故通过听宫穴针刺,可以通过发蒙这种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辨证与治疗耳鼻喉疾病是指人体中耳、鼻腔和喉部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耳炎、鼻炎、咽喉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耳鼻喉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引起的。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这些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和中药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疾病症状、望诊、问诊、切诊等方式来确定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针对耳鼻喉疾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辩证分类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内外等类型。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可以判断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并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喉部黏膜颜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流通情况。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湿热积聚,需要清热解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3. 问诊中医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的变化等,以获取更多的疾病信息。

例如,鼻出血时是否伴有头晕、目眩等症状,有助于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机。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耳鼻喉部位的情况,中医医生可以推断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脉搏弦数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一些药物和疗法。

1. 清热解毒对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中医常用的药物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可以清热解毒。

2. 祛风散寒对于风寒感冒、流鼻涕等症状,中医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苍耳子、防风等,可以祛风散寒。

3. 补益气血对于气虚血瘀引起的疾病,如久咳不愈、喉咙肿痛等,中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补益气血。

4. 针灸疗法中医将草药煎煮成浓缩液,通过耳鼻喉部位的穴位注射或贴敷来治疗疾病。

这种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中医也强调通过生活习惯和饮食来调理耳鼻喉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方法和措施。

一、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分类与诊断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主要分为耳疾、鼻疾和喉疾三大类。

在诊断过程中,中医将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

例如,对于耳疾,中医常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听力情况、耳鸣声的特点等,同时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和脉象变化,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所属的中医证型。

二、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原则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等。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辅助疾病的康复。

三、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耳鸣症状严重的患者,中医可能会使用龙骨、牡蛎等药物来安抚肝脏,平衡体内阴阳;对于鼻炎患者,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对于一些慢性耳鼻喉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对于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中医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鼻塞等症状。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的效果。

例如,对于患有喉痛的患者,中医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喉咙周围穴位,缓解疼痛。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在中医耳鼻喉科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对于患有慢性咽喉炎的患者,中医常常会使用艾灸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四、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非常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养生保健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耳鼻喉科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中医建议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油烟和尘埃环境中;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和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耳鸣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耳鸣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耳鸣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耳鸣在中医学上属于耳病范畴,常见病因有肾虚、肝火上炎、心火亢盛、气血不足等。

中医辨证治疗耳鸣主要从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方面入手。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耳鸣的辨证治疗方法。

1.肝经郁火型耳鸣:这种类型的耳鸣多见于焦虑、情绪波动等造成的肝火上炎。

此时,可以选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如消食饮、逍遥散等。

消食饮的组成是柴胡、苍术、半夏等,可以解消积聚,平肝解郁,逍遥散是由柴胡、茯苓、青皮等组成的,可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2.肾虚型耳鸣:肾虚型耳鸣多见于老年人或肾虚导致的养血不足。

此时,可选用补肾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养血安神片、当归四逆散等。

养血安神片由熟地、当归、白芍等组成,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改善肾虚导致的耳鸣症状;当归四逆散则由当归、白芍、知母等组成,可以益气血、清虚火,调和阴阳。

3.气血不足型耳鸣:气血不足型耳鸣一般见于久病体虚、失血过多等导致的气血不足,可选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养血生发汤、四物汤等。

养血生发汤由当归、熟地、白芍等组成,可以补血生发,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耳鸣症状;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组成,可以补气养血,调和阴阳。

4.湿热蕴结型耳鸣:湿热蕴结型耳鸣多见于湿热内蕴,常见症状为耳鸣伴黄腻口苔、尿黄短赤等。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龙胆泻肝丸、石膏散等。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草、黄芩、黄连等组成,具有清热败火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内蕴引起的耳鸣症状;石膏散则由石膏、竹茹、麦冬等组成,可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耳鸣的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补肾养血、补气养血和清热利湿等。

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辩证施治,同时兼顾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和饮食等。

同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点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点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点有哪些耳鼻喉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耳部的耳鸣、耳聋、中耳炎等,鼻部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喉部的咽炎、喉炎、声带息肉等。

中医在诊治这些疾病时,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耳部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点1、耳鸣、耳聋耳鸣和耳聋常常相互关联,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火郁结、肝胆火旺等有关。

肝肾不足型:多因年老体衰、久病伤肾、房事不节等导致肝肾阴虚,耳窍失养。

表现为耳鸣如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治疗宜滋补肝肾,常用方剂如耳聋左慈丸。

气血亏虚型:多因久病失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耳。

表现为耳鸣声低,劳累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等。

治疗宜益气养血,常用方剂如归脾汤。

痰火郁结型: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等导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火,上扰耳窍。

表现为耳鸣如潮,鸣声洪亮,伴有头晕头重、胸闷痰多、口苦咽干等。

治疗宜清热化痰,常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

肝胆火旺型:多因情志抑郁、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耳窍。

表现为耳鸣如雷,伴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

治疗宜清肝泻火,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2、中耳炎中耳炎在中医中属于“脓耳”范畴,其发病多与风热外侵、肝胆湿热、脾虚湿困等有关。

风热外侵型:多因外感风热之邪,循经上犯耳窍。

表现为耳痛、耳内胀闷、听力下降,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

治疗宜疏风清热,常用方剂如银翘散。

肝胆湿热型:多因肝胆湿热循经上蒸耳窍。

表现为耳内疼痛剧烈,脓液黄稠,伴有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治疗宜清泻肝胆湿热,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困型:多因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困于耳窍。

表现为耳内流脓,脓液清稀,量多不止,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等。

治疗宜健脾渗湿,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

二、鼻部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要点1、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肺脾气虚、肾阳不足、肺热壅盛、气滞血瘀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

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

”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

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

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

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滞,肌肉消瘦,而留著于内。

六腑闭塞,导致五脏不和,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肠胃病变,最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

发蒙,灵枢、太素均作曚,蒙与曚通,《说文通训定声》发蒙,系治疗目视不明耳聋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灵枢》中所云,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感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杨上善注:“手太阳脉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三脉皆会与耳目听宫,俱连瞳子……”故通过听宫穴针刺,可以通过发蒙这种治疗方法。

经气上逆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出现耳前后动脉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

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旁的穴位;耳痛,有些不能针刺,如由于耳中有脓,或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

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穴位,后取足部穴位。

耳聋但不疼痛者,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太素》注:“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2.2具体腧穴的总结
针灸甲乙经把之前内经中泛泛的经脉大概念细化具体到穴位,关于耳病一共提到26个穴位,分别有督脉:百会,手少阳:如颅息,液门、关冲,手阳明:如合谷、阳溪、商阳,,手太阳:如前谷、后溪、天窗,,手少阳:如关冲、液门、中渚,足少阳:听会,足太阳:完骨,足阳明:下关等。

根据内经记载,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经络可治疗耳病。

针灸甲乙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督脉也治疗耳病,作者应用到了百会穴,督脉可以治疗髓海不足的症候,会出现脑转耳鸣症状,可见作者认为耳鸣不单一局限于实证,也存在虚证。

作者又增加了足阳明穴位,下关穴。

足阳明经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根据穴位近治原则,可以运用,还可以解释为内经中的肠胃病变最终导致耳病,九窍不通,所以要治疗脾胃病症。

针灸甲乙经治疗耳病的特点——辨证论治,针灸甲乙经提出治耳病要辨证论治,
继承前人痛与不痛基础上,作者根据临床经验,用形象的拟声词形容病症,例如:嘈嘈若蝉鸣、如破声、浑浑无所闻等,生动的比拟出耳聋的兼加症状,更容易应用到临床。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亦为现存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系统的著作,该书系统完整地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基础理论、腧穴理论、临床应用理论,对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临床应用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耳病的腧穴应用举例,对临床治疗耳病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