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民间艺术⼀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民间的⽂学艺术,如古典名著、美术作品等,影响深远。
那么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店铺为⼤家解答。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民间⽂学艺术作品特征第⼀,民间⽂学艺术作品是⼀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代⼈的不断模仿⽽进⾏的⾮个⼈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
例如我国的龙,由仰韶⽂化的鱼纹龙进到周朝的蛇纹龙,经汉、明、清,龙的造型⼀直发展到今⽇的龙,龙的创作的演变史已达⼏千年。
第⼆,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
民间⽂学表达形式包括:(⼀)⼝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1)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制品、⾦属器⽫、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2)乐器;(3)建筑艺术形式。
在我国,民间⽂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字、⼝述、⾳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
⽣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学艺术作品。
第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是创作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个民族。
民间⽂学艺术作品⽆具体的作者。
第四,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第五,民间⽂学艺术作品权利的保护,不受时效的限制。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修改权永远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享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亦不存在保护期间。
对此,突尼斯样板版权法认为,民间作品是共同创作的作品,总有尚未去世的作者存在,因此,对民间作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六,在传统和习惯范围内使⽤民间⽂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合理使⽤,即使营利使⽤,也不需经许可,不⽀付报酬。
艺术作品法律保护

艺术作品法律保护⽬录⼀、民间⽂学艺术作品特征 (1)(⼀)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1)(⼆)产⽣分布的民族区域性 (1)(三)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 (2)(四)所彰显的是⼀个群体的⽂化 (2)⼆、民间⽂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2)(⼆)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2)(三)保护存在很⼤局限性 (2)(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3)三、民间⽂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对策 (3)(⼀)明确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3)(⼆)明确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内容 (4)(三)明确民间⽂学艺术作品改编者的权益 (4)(四)⽆期限保护民间⽂学艺术作品 (4)(五)使⽤上采取许可使⽤和收费制度 (5)参考⽂献 (6)浅析民间⽂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是⼀个⽂明古国,民间⽂学艺术作品产量丰富,数量众多。
对民间⽂学艺术作品予以保护,有助于挖掘我国的民族⽂化遗产,弘扬民族⽂化,发展民间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并有助于实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著作权贸易的平衡。
民间⽂学艺术作品作为⼈类创作的⼀类特殊智⼒成果受到版权保护始于上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
早在1990年我国颁布著作权法时,就明确规定了民间⽂学艺术作品是特殊作品,其保护⽅法“由国务院另⾏规定”。
但到⽬前为⽌,民间⽂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仍未公布。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研究如⽕如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些问题。
本⽂基于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对民间⽂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学艺术作品;保护;对策民间⽂学艺术作品是指作者⾝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可以推定是由某⼀民族创作的,经世代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并构成民族⽂化遗产的⼀切⽂学艺术作品。
它反映的是⼀个群体⽣活历史、风俗习惯、⾃然环境、⼼理特征的⽂学和艺术形式。
如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艺等。
它是⼀个民族珍贵的⽂化瑰宝。
民间⽂学艺术作品作为⼈类创作的⼀类特殊智⼒成果受到版权保护始于上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广大民众创作的,反映社会生活、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们常常融入了民间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艺术技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独特性。
然而,由于其创作主体多为普通百姓,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作品的法律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了一些作品被侵权盗用的情况。
因此,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应当体现在著作权的保护上。
著作权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作品的复制、发行、表演、展览等权利。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注册著作权,使其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保护。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版权代理机构合作,将作品进行集体管理,维护作者的权益。
其次,应当对非法盗用、侵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对著作权的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构,加大对于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有效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合法权益。
另外,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组织展览、演出、出版、网络传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其社会价值和知名度。
同时,也能够增加创作者的收入来源,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护。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咨询、备案、维权等服务,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它们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培训,提升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和法律意识。
总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只有保护好这些作品的著作权,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推广和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才能更好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益,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如未经授权的使用、滥用、歪曲等,因此,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传说、诗歌、歌谣、戏曲、舞蹈、音乐、绘画、雕刻、剪纸、刺绣、民俗活动等。
这些作品通常是由某个群体或社区共同创作和传承的,具有集体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例如,我国的《梁祝》传说、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藏族的唐卡绘画等,都是典型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们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民族和群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学艺术,这些作品反映了其生活方式、信仰、审美观念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
其次,它们具有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记录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再者,它们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学艺术能够让一个民族或群体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当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保护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由于其创作和传承的特点,权利主体往往难以确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是由一个群体或社区共同创作和传承的,不像一般的著作权作品有明确的作者。
这使得在法律保护中,确定权利归属成为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保护带来了困难。
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例如保护期限、权利内容等规定都难以直接适用。
为了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重要问题,为保护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我国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利用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情况,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现有的法律保护机制。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依托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该法规定了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权等。
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条例》等法律文件也涉及到对这类作品的保护。
在实施方面,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其中,国家版权局负责统筹著作权保护工作,全国文联负责对民间文艺作品进行合理引导和组织管理。
此外,各级文化部门也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
二、现有的法律保护机制针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需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
具体来说,我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创作权保护:依据《著作权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享有署名权和修改权。
保护创作者的创作权利,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来,促进作品的多样化和持续发展。
2. 发表权保护:作者享有决定作品是否发表以及作品如何发表的权利。
此举保护了作品的初次公开与传播,并为作者带来了可能的经济利益。
3. 传播权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权,并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复制、传播等行为。
这有助于维护作品的创作完整性,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4. 保护机构设立:国家版权局、全国文联等机构负责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与管理,并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和支持。
他们不仅提供法律咨询和保护,还推动文艺作品的交流与合作。
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

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了解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及法律保护的现状等问题,可以为其日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知识产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与特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界定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点,也是研究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与利用时遇到的一大难题,基于其内涵较为丰富,各种不同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中对其表述也不尽相同。
《突尼斯示范著作权法》对其定义为:“在本国境内被认定为该国国民的作者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流传而构成传统文化遗产基本组织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将其界定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它的准确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形式口头相传”。
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做出具体规定,学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如刘春田教授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既没有确定统一的版本,也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吴汉东教授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者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
”依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可包括以下几类:(1)文学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诗歌、传说、神话、史诗等;(2)音乐表现形式,如民歌、器乐等;(3)动作表现形式,如民间舞蹈、戏剧等;(4)物质表现形式,如民间工艺品、民间绘画、服饰、雕塑、剪纸、刺绣、编织、蜡染、民间建筑等;(5)其他表现形式。
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客体,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立法保护是一种需要,也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论述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列举国际国外相关的立法实践,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阐述本文作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法律保护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概念和特征必要性著作权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既没有确定统一的版本,也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1]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
”[2](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第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与该民族、民俗生活相依共存,与该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
[1]第二,群体性。
所谓群体,是包括氏族、部落、村庄、民族等形态的各种人群集合体。
我国民间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其自身特征的限制,其著作权屡屡遭受侵害,这对我国文学艺术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入手,论述保护其著作权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的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权利主体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
[1]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保护的必要性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具有群体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自然人,它是社会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村落,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创作而成的。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继承发展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母体创作出来以后,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继承以往优良的因素,又加以创作和革新,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著作权保护客体都存在保护期限,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著作权客体的保护期限大多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
转型期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133JING JI YU FA经济与法文艺作品是有着一定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创造性产生的作品。
版权法对版权没有主观标准,版权保护不依赖于作品的价值,也不取决于作品创作的实际和最终目的。
无论作品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如何,它都受到作品法则的保护。
不管是解释家庭商品功能的文章,重复旧论点的科普书籍,揭示和阐明深刻哲学的论文或小说,还是具有美妙情感效果的著作,版权法都能为其给予保护。
所以,有关于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公约被定义为: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所有作品,不管形式或表达方式如何的所有作品。
而文学艺术中又包括了许多种类,文章针对转型时期文学艺术中的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和法律保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许多国家对于我国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开始不断的进行关注,这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方便。
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外国的一些组织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歪曲和滥用,或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侮辱。
所以,我国应该积极建立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规定,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长久发展和保存提供依靠。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或民族在其领土上创作的作品,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集体性,长期性,可变性和遗传性的特征。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集体方面,它跟普通作品的“作者”理念明显不同。
在继承方面,文学和艺术作品没有版权法规定的“原创性”,如果站在长期的角度上来看,它可能会进入公有领域。
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世界上通常被称为“文学表现形式”,用来与普通作品进行区分。
转型期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肖 乾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内容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体享有物质权利。
根据大多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的现行做法,正确的主题(只有群体,而不是个人)通常被赋予“复制权”,“传播权”(包括表演,广播,发行,等)和报酬权。
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来 说 , 间文 学 艺 术 作 品 可 以说 是 其基 本 的 识 别 标 志 之 一 , 维 系 民 是 1 民间 文学 艺 术 作 品 的界 定 民族 或 者 国 家 存 在和 发展 的动 力和 源泉 。 但 是 , 果 没 有 民 间 文 学 如 在 突 尼 斯 提 出 的 发展 中 国 家示 范 版 权 法 率 先 使 用 的 关 于 “ 间 民 艺 术 作 品 一 代 又 一代 的传 承 人 的存 在 和 艰 苦 努 力 , 就 会 不 可避 免 它 文学艺术” 的解 释 如 下 : 民间 文 学 艺术 意指 在 某 一 国 家领 土 范 围 内 可 地 消 亡 , 个 没 有 特 点 又缺 乏 存 在和 发 展 的 动 力和 源 泉 的 民 族 或者 一 认 定 由该 国 国 民或种 族群 落 刨作 的、 代相 传 并 构成 其 传 统文 化 遗产 代 国 家又 怎 么 能 存 在 下 去 呢 7 见 ,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的传 承 人 的 可 对 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 艺术与科学作品。 其形式包含在语言、 文 进行保护是 多么重要。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署名杈 , 发表权 , 修 学、 乐、 蹈、 戏、 话 、 仪 、 音 舞 游 神 礼 习俗 、 艺 美术 、 工 建筑 及 其 他 艺 术 之 改权 , 传授权 , 获得报酬权 , 获得 资助权 。搜集整理 者和 改编者对 自 中。 关于 民 间文 学 艺术 的这 种定 义 已得到 世界 知 识产 权 组 织 的认 可 。 己搜集整理和 改编的整理本和 改编本享有著作权 ,但是行使权利 笔 者认 为 , 间文 学 艺 术作 品 是 指 作 者 不 明确 , 有充 分 理 由推 断 出 民 但 时, 不得侵犯权利主体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他传承人的权利。 自某个 社会 群 体并 世 代流 传 的属 于 民族 文化 遗 产 范 围的 艺术 作 品。 33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的法律保 护是无 限期的。关于 民间 . 从它的定义来看 , 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具 有以下几 个特征 : ①群 文学艺术作 品的保护期限的问题 ,突尼斯样板版权法》 《 明确规定对 体 性 。 民 间 文学 艺术 作 品 是 由一 个 生 活 在 一 起 , 着 共 同 的文 化 传 有 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而《 示范法条》 中没有规 统 的某 一个 民族 或某 一 地 区的 群 体创 作 完 成 的 。群 体 性 是其 最 基 本 定 保 护 期 限 , 是 根 据 其 立 法 愿 意 , 该 认 为 对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但 应 的 特征 。② 地域 性 。 民间 文 学艺 术 作 品 只 在一 些有 比较 固定 的生 活 的保 护 是 无 限期 的。 民间 文学 艺 术 是 世世 相 传 、 代 延 续 的 , 代 其是 在 区 域 的 特 定 的群 体 内 流 传 , 且 , 些 群 体 创 作 的 民 间文 学 艺 术 作 并 这 传 承 中 不 断 发展 的 , 此传 承 和 发 展 是 不应 该 受 到 时 间 限 制 的。 虽 而 品 也 深 受 当地 自然 条 件 、 理 环 境 的 限 制 , 而 带 有 明显 的 地 域 性 地 从 现 行 知识 产 权 制 度 中 , 专利 、 标 、 作 权 等 知 识 产 权 的专 有 权 利 保 商 著 特 征 。⑧ 漫 长 性 。事 物 的 发 展往 往 有 一 个 产 生 、 展和 兴 盛 的过 程 。 发 护都 是 有 时 间 性 的。 但 民 间 文学 艺 术 作 品 同其 他 知 识产 权 智 力成 果 民间 文 学 艺 术作 品 的创 作 过 程 是 一 个 一 代 又 一 代 的人 们 不 断修 改 、 不 同 , 版权 保 护 期 应该 是 不 受 限 制 的 。 其 加 工 和 完 善 的过 程 , 就 使 得 创 作 时 间 上 会 显 得 很 漫 长 , 一 过 程 这 这 34 对 民间 文 学 艺术 作 品 的使 用 做 出限 制 性 的 规定 合理 使用 : . 往 往 要经 过 几 代 人甚 至 十 几 代 人 , 历 数 百年 甚 至 上 千 年 。 经 在 下 列情 况 下使 用 民 间文学 艺 术作 品 ,可 以不经 权 利主 体 的许 可 , 不 2 民 间文 学 艺 术作 品法 律 保 护 的 现状 向其 支 付 报 酬 , 但应 当注 明作 品来 源和 名称 , 且 不得 权 利 主体 的其 并 首 先 我 们 了解 一 下 国 际 视 野 范 围 内 的 民间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的 法 他权利。 ①为个人学习、 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为介 ② 律 保 护 现状 ,然 后 再 看 一 下 我 国 关 于 这 方面 内容 的法 律 保 护 现 状 。 绍 、 论 某 一 民 间 文学 艺 术 作 品或 者 说 明 某 一 问题 , 作 品 中 适 当 引 评 在 自2 0世 纪 5 O年 代 开 始 , 界 各 国就 开 始 关 注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 取 世 并 用 民间 文学 艺术 作 品。⑧ 为学校 课 堂 教学 或者 科 学研 究 , 译 或者 少 翻 得 了 阶段 性 的成 就 ,如 1 8 2年 联合 国 教科 文组 织 和 世 界 知 识 产 权 9 量复 制 民间 文学 艺 术 作 品 , 教学 或者 科研 人 员使 用 , 不 得 出版 发 供 但 组织联合制定 的《 护民间文学表达 形式、 保 防止 不 正 当利 用 及 其 侵 行 。 在 符合 新 闻 报道 目的范 围 内 , 报纸 、 刊 、 ④ 在 期 广播 电台 、 电视 台等 害行为 的国内法示范法条》 1 8 、 9 9年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第 2 5届成 媒 体 不 可避 免地 以摄影 、 播 、 广 录音 、 像 方式 再 现 时事 中 可见 或 可 听 录 员国大会通过的《 保护传统和 民间文化的建议案》 1 9 、 9 5年联合国 的 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⑤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民 专 门工作组发表的 《 保护土著人遗产 的原则和 方针方案》2 0 、 0 0年 间文学艺术作品。⑥ 图书馆 、 博物馆 、 美术馆 、 纪念馆等为了存档而复 1 2月成 立 的 专 门机 构— — 遗 传 资 源 、 统 文化 、 间 文化 的 政 府 间 传 民 制有关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⑦借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创作。 委 员会 。但 是 , 些 国际 规 范 并 没 有 强制 约 束 力 和执 行 力 , 观 世 界 这 综 法 定 许 可 :为 了实 施 九 年 制 义务 教育 和 国家 教 育 规 划 而 编 写 出 各 国 的 国 内立 法 , 护 民 间 文 学 艺 术作 品 的 内 容 并 没 有 获 得 大 多 数 保 版 教 科 书 , 权 利 主 体 声 明 不 许 使 用 的 外 , 以不 经 权 利 主 体 的 许 除 可 国家的采纳 , 通过版权法保护民间文学 艺术作 品的主要是一些民间 可, 在教 科 书 中汇 编 民 间 文学 艺 术作 品。 但 应 当按 照 规 定支 付 报 酬 、 民族文化资源较 为丰富的不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指 明作 品 来 源和 作 品 名称 , 且 不 得侵 犯 权 利 主体 的其 他权 利 。 并 与 国外 相比 ,我 国保 护民间文学 艺术作品 的工作起步 不算太 35 建 立 民间 文 学 艺 术作 品 集体 管理 制 度 。 0 1年 9月 通过 的 . 20 早 。 9 9年 起 由政 府 出面 组 织有 关 方面 开 展 民 间 民 间文 学 艺术 作 品 17 《 中华人 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 8条赋 予了著作权 集体 管理组织 明 的集成 工作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现在 《 中国民间文艺 十大集成》 的 确 的法律地位 , 即著作权人和 与著作权 有关的权利都 可以通过按 照 首 卷 已经全 部 出版 。 我 国 当前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文 物 的保 护 , 处 在 正 国 家 规 定 设 立 的著 作 权 集 体 管 理 组 织 行 使 著 作 权 或 者 与 著 作 权 有 个 非 常关 键 的 时刻 , 快 立 法步 伐 , 加 是一 项 十 分 紧迫 的任 务 。1 9 90 关 的权 利 。著 作 权 集 体 组 织 是 非 营 利 性 组 织 , 以 以 自己名 义 为著 可 年 《 作 权 法 》 首 次 确 认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享 有 著 作 权 并 受 法 律 著 才 作 权 人和 与著 作 权 有 关 的 权 利 人 主 张 权 利 , 可 以作 为诉 讼 当事 进 并 保 护 , 时 规定 具 体 保 护 办 法 由 国务 院 另 行 规定 。 根据 这一 规 定 , 同 文 行 涉及 著 作 权 或者 与 ��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学号:090606153法学0906 葛徽指导老师:蔡丽辉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各个民族流传已久并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文化。
然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犹如法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并没有保护它们的具体措施。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最大障碍。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这首被著名歌唱家郭颂传唱了40年的歌曲所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热谈。
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如何保护?这些问题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艺术作品著作权一、民间传统艺术的现状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的受著作权保护的特殊作品类型。
它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
一般分为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大类,其范围十分广泛,如民间流传的故事、诗歌、传说、歌谣、器乐、戏剧、造型艺术品、服饰、建筑艺术风格等。
由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
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
由原来的养家糊口的手艺转变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更强调艺术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
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家用品,更加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主。
同时民间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现代生活中来,如服饰、居室饰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个人保护
尊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不随意篡改、歪曲、丑
化作品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积极参与民间文学艺术 作品的保护工作,提高
自身保护意识
发现侵权行为及时向有 关部门举报,维护民间 文学艺术作品的合法权
益
05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完 善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专门的《民间文学艺 术作品保护法》,明确民 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
来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是指由某一民族或社
1 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中创作并传承下来的作 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或 地域特色。
特征: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通常具有集体性、传
2 承性、变异性和地域性 等特征,反映了特定民 族或社群的历史、文化 和生活方式。
保护范围和权利主体。
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条例》, 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 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促
进纠纷的妥善解决。
完善《著作权法》,将民 间文学艺术作品纳入著作 权保护范畴,明确其权利 内容、保护期限和权利限
制。
完善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民 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 护的司法适用标准和程序。
国内与国外比较:国 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法 规和实施方面与国外 存在一定差距,需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02
03
04
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民 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 权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规 定,难以有效保护创作者 的权益。
侵权行为频发:由于民间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开放性 和共享性的特点,侵权行 为频发,创作者的权益受 到侵害。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作者:张言民鲁红云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近年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引发的知识产权的案件日益增多,急需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以纷争止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原创者、及使用者的利益,用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发展与创新,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涵的界定目前尚存分歧:有的学者强调从民族区域性认识:“流传于本国、本民族范围内,代代相传,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因素之一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的学者从延续性认为:“一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几代人的不断模仿创新而进行的个人的连续的、缓慢的创造活动过程的产物”;还有的学者从其创作的集合性和外在表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指某社会群体创作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认识:(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特定群体。
作品原始的创作不仅渗入了无数传承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才能,甚至也融入听众反映的意见和情趣,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群体的整体性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绝大部分很大程度上没有凝固化的有形载体。
作品通过模仿和其它方式代代相传、世世延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摒弃人们不愿接受的部分,并吸收新内容新形式丰富发展自身。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应具有思想独创性。
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必须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反映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创作出来的。
创作成果的独创性,是其成为作品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前提。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价值取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常常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越地位,不正当地利用甚至严重扭曲或破坏发展中国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资源这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保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人 的不断模仿创新而进行 的个人的连续 的、 缓慢的创造活动过程 的产物 还有的学者从其创作 的集合性和外在表现认为 “ 民间文 学艺术作品指某 社会群体创作的歌谣、音乐、戏剧 、故事 、舞蹈 、建筑、立体艺术 、装饰 艺术等文学艺术 形式 ”。
笔者 认 为 ,应 从 以 下方 面 认 识 :
4 .我之节烈观 , 鲁迅全集 【1 第 1 , {0页 . M. 卷 第 2 5 ,李大钊文集 ( )【 , 下 M 北京 : 民出版社 .9 4 第 3 】 人 }8 , 7页 . 6 ,新思潮 的意义 , 胡适文集 】第 2卷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98年 , 19 第 5 2页 5 7 ,美 国的妇人 , 适文 集 】 第 2 , 京大 学出版 社 ,98年 , 胡 , 卷 北 19 第 4 3页 9 8 ,女子 问题 与社会主义 , 陈独秀 文章选集 【】 生活、读书、新知 三 M, 联 出版社 ,9 4 , 8 {8 年 第 3页
那么怎样才能是女子像男子那样独立 自主的为社会做 义社会 。 陈独秀讲 : 女子 问题有许多零零碎碎 , “ 不能解决 , 贡献呢 ?胡适认为 “ 这种精神的养成 ,全靠教育 。” 现 非先提社会主义 ,无 以概括 ”。他还说 :“ 如果把 女子 问
代科学知识技 能是 女性进行 社会 劳动 和创 造的前提 ,是妇 题分得零零碎碎 , 如教育、 职业 、 际等去讨论 , 交 是不行 的,
( )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表现出明显的特定群体。作品原始 的创作不仅渗入 了无数传承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才 能, 一 甚至也融入 听众反映 的意见和情趣 ,逐步变成了某一地 区、某一 民族群体 的整体性作品 。 ( )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的绝大部分很大程 度上没有凝 固化的有形载体 。作 品通过模仿和其它方式代代相传 、世世 二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文学艺术在我国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些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许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流传和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侵权和侵害。
因此,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其法律保护的研究至为必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定义民间文学艺术是指非专业文学艺术,包括谚语、故事、歌谣、传说、民歌、民间戏剧、绘画等,其内容来自于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文化特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受到文化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和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
许多作品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被大量侵权盗版,甚至出现别有用心的改编和篡改。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作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现有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在我国现阶段,几项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规范和保护。
1.《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任何人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都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许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任何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均不得侵犯其著作权。
2.《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规定,任何违反公平原则、与其他经济主体竞争时的不正当行为都是不正当竞争。
对于侵犯民间文学艺术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依照该法进行行政处罚或者才民事诉讼。
3.《文化遗产保护法》该法规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保护并传承。
因此,在实践中,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以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建议虽然现有法律给出了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但其实际执行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为进一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者的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强立法研究,制定专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相关法律;(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实现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登记、认定、保护等环节;(3)发布相关宣传,营造侵权责任的环境氛围,以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局面。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源自民间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本文首先介绍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独特之处。
接着探讨了著作权保护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保护对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承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现行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规定,阐述了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方式。
最后总结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实践,提出了加强保护措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并强调在保护的促进其创作热情和传承发展。
通过对著作权保护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保护, 定义, 特点, 重要性, 现行法律,取得方式, 保护方式, 实践, 加强保护, 创作热情, 创作积极性, 传承,发展.1. 引言1.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普通民众、非专业作家或者传统文化民间艺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和生产实践,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特点和民间群众的生存状态。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著作权保护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著作权保护可以激励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繁荣和发展。
著作权保护可以保障作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复制、传播或变更其作品,维护作品的完整性和原创性。
著作权保护还可以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流传,推动民间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规定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2. 正文2.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传奇等。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乌苏里船歌》纠纷案法律问题探讨作者:邵明艳一、案例介绍原告: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
被告:郭颂、中央电视台、北京北辰购物中心。
《想情郎》是一首世代流传在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间曲调,已无法考证该曲调的最初形成时间和创作人。
该曲调在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被记录下来。
在同一时期,还首次收集记录了与上述曲调基本相同的赫哲族歌曲《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1962年,郭颂、汪云才、胡小石到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进行采风,收集到了包括《想情郎》等在内的赫哲族民间曲调。
在此基础上,郭颂、汪云才、胡小石共同创作完成了《乌苏里船歌》音乐作品。
《乌苏里船歌》的主部即中部主题曲调与《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曲调基本相同,《乌苏里船歌》的引子及尾声为创作。
1963年,该音乐作品首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制,署名:东北赫哲族民歌。
1964年,该歌曲《乌苏里船歌》发表时署名:赫哲族民歌,汪云才、郭颂编曲。
1999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与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 19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
在郭颂演唱完《乌苏里船歌》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说:刚才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明明是一首创作歌曲,但我们一直以为它是赫哲族人的传统民歌。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将此次开幕式晚会录制成VCD光盘。
北辰购物中心销售的刊载《乌苏里船歌》音乐作品的各类出版物上,署名方式均为“作曲:汪云才、郭颂”。
原告赫哲族乡政府诉称:《乌苏里船歌》是基于赫哲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反映赫哲族民族特点、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民歌曲调改编完成。
涉案赫哲族民间曲调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赫哲族人民依法享有署名权等精神权利和获得报酬权等经济权利。
被告的行为侵犯了上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伤害了每一位赫哲族人的自尊心和民族感情。
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乌苏里船歌》数次,说明其为赫哲族民歌,并对侵犯著作权之事作出道歉;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四十万元,精神损失十万元。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引言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了大量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娱乐产业的竞争下,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着盗版、侵权等法律问题的困扰,亟需法律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重视。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地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意愿的文学艺术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著作权,其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著作权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包括歌曲、诗词、谣言、相声等各种形式,无论是口头流传还是书面记录,都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由于传统文学艺术多为口传而非文字形式,对其著作权的保护存在一定难度。
盗版和侵权问题的严重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被盗版和侵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作者的权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盗版行为使得创作者无法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整个文学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侵权行为更是直接损害了作者的声誉和权益,严重影响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
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法律保护可以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其次,法律保护可以维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声誉和权益,保证其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法律保护可以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为了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需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措施,为创作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执法机构应加大对盗版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维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良好创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
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几代人的不断模仿而进行的非个人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
例如我国的龙,由仰韶文化的鱼纹龙进到周朝的蛇纹龙,经汉、明、清,龙的造型一直发展到今日的龙,龙的创作的演变史已达几千年。
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
《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第二条规
定,民间文学表达形式包括:(一)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二)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1)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木制品、金属器皿、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2)乐器;⑶建筑艺术形式。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文字、口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
生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是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
群体。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几个民族。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具体的作者。
表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个说唱人、舞蹈人,不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
例如,黄南藏族自治州同红县土族聚居的年都乎村有一种“於菟”舞。
“於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对虎的称谓,从“於菟”舞里可以依稀
看到两千多年前楚人祭祀山神舞蹈的情形。
“於菟”舞在年都乎村口教身授,代代相传,每年农历11月20日祭山神的时候,村民们都表演“於菟”舞。
可以说,年都乎村视为“於菟”舞的作者,饰“於菟”的村民是“於菟”舞的表演者。
第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例如,广西宁明县的山崖上,有一组蛙状人群舞蹈的岩画,它是两千多年前祭祀舞的阵式图,而今天娥县的蚂*3舞正是岩画中舞蹈的再现。
蚂*3舞作为一种舞蹈作品,它的权利属于天娥县表演蚂*3舞的村落。
第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的保护,不受时效的限制。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修改权永远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亦不存在保护期间。
对此,突尼斯样板法认为,
民间作品是共同创作的作品,总有尚未去世的作者存在,因此,对民间作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六,在传统和习惯范围内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合理使用,即使营利使用,也不需经许可,不支付报酬。
如艺人演唱《格萨尔王传》,无需经许可,无需向藏民族付酬。
第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行使,或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利由当地民间文学艺术的主管部门行使。
第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利不能转让,但允许授权使用。
第九,在以营利为目的,并于传统和习惯之外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取得民间文学艺术主管部门或者有关社会群体的许可。
例如,突尼斯样板版权法第六条(三)规定:在国外印刷的本国民间创作作品的复制本以及在国外印制的本国民间创作的翻译本、改编本、整理本或者其他改写本的复制本,未经主管当局授权,不得进口和在国内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