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态与环境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城乡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环境问题的产生4.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知识点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5.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方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可总结如下。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X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X围生态系统的空间X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连线]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库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
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蓄库中放出。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
在一个具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磷在水体中的含量是一个库,在浮游生物体内的磷含量是第二个库,而在底泥中的磷含量又是另一个库,磷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浮游生物对水中磷吸收以及生物死亡后残体下沉到水底,底泥中的磷又缓慢释放到水中)就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度为了表现物质循环的快慢,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两个重要指标。
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周转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库的更新称为更新率。
某段时间末期,生物的现存量相当于库存量;在该段时间内,生物的生长量相当于物质的输入量。
不同生物的更新率相差悬殊,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的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l,更新期为1年。
森林的现存量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所以比年净生产量大得多。
如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 /hm2,其更新率为28.6/324,即0.088,更新期约11.3年。
至于浮游生物,由于代谢率高,生物现存量常常是很低的,但却有着较高的年生产量,如某一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现存量为0.07t/hm2,年净生产量为4.1t/hm2,其更新率为4.1/0.07,即59,更新期只有6.23天。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 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第3节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的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的组成:
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 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城市环境的特征
(1)界限相对明确 (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 (4)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5)具有脆弱性
环境质 量评价
内容
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要点: 1、重视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3、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生物种
群减少、自然修复能力下降、固体废弃物的 增多……
第2节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 一整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容量
内容: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
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城市 水环境容量等。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Ⅰ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矿藏…… Ⅱ 城市现状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水排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3 第5章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下图: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
量大约为________只。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பைடு நூலகம்
课后巩固提升
解析: 计数食物链时首先要辨别生产者,没有一个箭 头指向的就是生产者,如图中的甲。每条食物链都必须起 始于生产者,终于本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1)由图示可看 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 →乙 →丙→戊、甲→乙 →丁→丙 →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②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
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 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
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非生物成分 成分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内涵功能: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自然生态系统 成因 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各类成分关系如下: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腐生动物 如蚯蚓、白蚁、蜣螂 (屎克螂)
如果没有了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会怎样?
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1)绿色植物;(2)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3、消费者:属异养型生物 (1)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举例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除此,还有哪些是异养型生物?
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 哪里去了? 被细菌、真菌等分解了。
归类:腐生生物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分解者
归还无机环境
(联系无机界 和有机界的
腐生细菌 如枯草杆菌
必备成分) 举例 腐生真菌 如霉菌、蘑菇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
二、分类
农田生态系统
1.人工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十分突出)
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产氧气最多)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动物
寄生的微生物 和植物,如菟 丝子
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和真 菌
腐生生活的 动物,如蚯 蚓、蜣螂等
地位
生态系统的 基石
生态系统 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 关键 成分
制造有机物,
储存 能量,为
加快生态系统 中 物质循环 , 分解有机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从能量流动金字塔可以看出: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 越多 耗的能量就 _____。
湖泊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
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 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
例外
小鸟 昆虫 树
3.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桑 基 鱼 塘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蚕
“桑基 鱼塘” 农业 桑 生态 系统
粪 ( 饲 料 )
粪
稻
粪尿 茎叶、糠加 工场 鱼粉
塘泥
鱼
粪尿
猪
粪尿(饲料)
沼 气 工 程
沼 气 工 程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桑基鱼塘 沼气工程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 用,大大提高能量的 利用率
食物链和食物网
输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能量流动的传递、转化和散失
学生活动:
阅读P94 第3自然段,结合 P93“能量流动的分析”,尝试用 一个简图表示—— 能量流入生产者后的变化
能量流动的过程
呼吸 生产者 (植物) 呼吸 呼吸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呼吸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逐级递减: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
递减;传递效率10%~20%。
能量金字塔 研究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意义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
12.6
5.0
18.8
7.5
29.3
呼吸作用
未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点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到下一营 出入比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错误。
2.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
3.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解析】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自己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错误。
4.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分解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5.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解析】黑藻属于真核生物,错误。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解析】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正确。
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解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8.制作生态缸,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相对稳定()【解析】在有限的空间内。
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短暂的,正确。
9.生态缸密封后,要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要置于阳光直射下()【解析】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错误。
10.人工生态缸只能够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解析】人工生态缸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错误。
11.人工制作的生态缸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高()【解析】制作生态缸时,放置的动、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并不是越多生态缸越稳定,错误。
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题库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高中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三配套文档:第5章_第1节_生态系统的结构_word版含解析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 88问题探讨和旁栏思考题,理解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含义。
2.结合教材P 89图5-1、P 90图5-2、图5-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3.结合教材P 91图5-4、图5-5,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重难点击]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课堂导入 方式一:右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方式二: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 视频。
媒体播放MV 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3.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合作探究1.动物园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无机环境能构成生态系统吗?答案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其中的动物分开饲养,不能体现其内在的营养关系及相互联系,没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以它为主的动物园就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说明特例:3.完善下面的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图1,并结合图2思考判断四种组成成分的技巧有哪些?答案 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 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 →A →B ,确定A 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H2S ,SO2,SO42- 大气
食物链
食物链(food chain)和营养级(trophic level)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 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 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 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 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 和。
2024/4/8
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食 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草食动 物、各级食肉动物。
牧草→ 羊、牛→ 狼
以绿色植物为起点,是活的生物体。 ➢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
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2024/4/8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物质循环:生物 ← →环境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2024/4/8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据周立志)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物质 循环)
2024/4/8
澳大利亚进口屎克螂
因牛粪覆盖每年损毁牧场3600万亩 60年代,澳大利亚引入了 羚羊粪蜣(Onthophagus gazella)和 神农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等异地金龟, 对分解牛粪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2024/4/8
主要环境组分
辐射 大气 水体 土壤
2024/4/8
2024/4/8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第五章 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保护
(2)物种多样性
概念 生物类型及种类的多样性; 代表物种演化的进程,是进化机制的主要产物。 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种,也有估计为2500万 种或5000万种,已被描述的有170万种; 还有科学家指出:现存物种与已灭绝的物种之比达 1:10000。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 世界上90%的食物来源于20个物种,75%的粮食来源 于7个物种。
高。
图 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 a.安第斯山脉鸟类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图 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 b.美国亚利桑那山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分布格局成因
成因: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力 主要成因: 地质历史 地质历史越古老,越具有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异质性和资源多样性 生境如含有多种不同的资源比,就有较多的物种 共存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的面积越大,且离大陆越近,生物多样性越高
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一)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 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 护区1276处,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2.44%
(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 科学合理规划 核心区:绝对保护区,是保护区内没有或很少经人 为干扰过后自然生态系统本底区,以保护种原和自然 本底为目标,区内严禁干扰活动 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段,是试验性和生 产性的科研基地,也是对该保护区进行研究的重点 地区。 外围区:一个多用途地区,可开展一定范围的生产 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置。
(二)存在问题
1 对植物资源滥采和乱挖药材,使植物遭到严重破 坏,沙丘活化,珍贵药材急剧减少 2 过度猎捕和破坏本息地使动物濒危或来绝,如野 马,高鼻羚羊 3 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对石油和大规模勘探和开采, 破坏了栖息地,给野生动植物造成威胁 4 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使依赖河水补给的大面积 天然林和人工林衰退,甚至枯死
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自然生产的多样性高而集约性低。
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
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种“超结构”,不仅使生 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类开发新的 食品、药品和品种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 种缓冲和保险,可使生态系统受灾后的损失减少或限 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调节气候
绿色植物在生物生产中同时调节着大气中氧气变 化,保证生命活动的基本气候条件。 森林的生物量占地球全部植物生物量的90%左右, 是主要的有效碳贮库之一。
二、环境经济学与资源价值
环境经济学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total economic value,TEV),包括两个部分:使用价值 (use value,UV),或有用性价值;非使用价值 (non use value,NUV)或内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 性,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无关。
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 1.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场所; 2.为植物保存并提供养分; 3.土壤在有机质的还原中起着关键作用; 4.土壤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的细菌、 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各种生物的活性; 5.土壤在氮、碳、硫等大量营养元素的循环中起 着关键作用。
六、传粉播种
大多数鲜花植物需要动物传粉才得以繁衍,这 是动、植物互利共生的一种形式,是人工所不能代 替的。 有些种类的植物还需要动物传播和散步种子。
•生境 •生物多样性 •生境 •不可逆转的 •濒危物种 •保护生境 改变
对个人而言,价值的“有形性” 减少
OECD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分类系统(薛达元,1997)
5.Peaece和Warford系统
“准选择价值”——产生于作出了现在进行保护 还是开发的决策之后的信息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生态与环境 第6章 经济与产业 第7章 人口与社会 第8章 历史与文化 第9章 技术与信息
1
第五章 生态与环境
主要内容: 一、人与环境 二、城市生态系统 三、城市环境
2
沙漠之殇: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 型排污池
近年来,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 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业。 8月31日,记者在阿拉善左旗额里斯镇的腾格里 沙漠行进了大约一小时后,看到了包围在沙漠深 处的污水池,浓烈得几乎令人窒息的刺鼻气味扑 面而来。 数个足球场大小的长方形的排污池并排居于沙漠 之中,周边用水泥砌成,围有一人高绿色网状铁 丝栏。其中两个排污池注满墨汁一样的液体,另 两个排污池是黑色、黄色、暗红色的泥浆,里面 稀释有细沙和石灰。
31
城市生态系统不同部分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 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 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因此与自 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 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 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 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44
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主要从影响 和制约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入手,一般包括: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水文、矿藏等; 城市现状条件:工业、仓库、居住条件、通信、 交通; 经济技术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 历史文化条件:现代化进程避免侵扰历史文化。
45
2)城市环境质量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 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 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 质量。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文 化环境质量等。
47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包括: 回顾评价:事后评价,检验预测的结果; 现状评价:着眼于当前现状的污染评价、美学 评价 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 估计,可分为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 价、区域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规划 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48
3)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 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有助于 解决项目层次上不能长期解决的冲突,并 且能够分析大量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并 且其要求从多方面详细论述环境保护和经 济发展的战略性对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必须在建设活动的详细规划前进行,制定 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其取得最大的经济、
3
4
5
6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 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 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 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武威民 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 腾格里沙漠中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 湖泊。湛蓝天空下,大漠浩瀚、苍凉、雄浑,千里 起伏连绵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柔 美的线条显现出它的非凡韵致。
城市作为一种人口高度集中, 物质和能量高度密集的生态系统, 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及其 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 响,甚至殃及整个生物圈的结构 和功能。
30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 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复合而成。
46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 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从环境保护的 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从生态的角度看,它是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系统 的良性循环,保证城市居民有优美、清洁、舒 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用尽可能小的代 价获取尽可能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取得最大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9
一、 人与环境
1、自然与人类文明 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依附于自然;
农业文明:人类敬畏和利用自然进行 生产。
10
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急 剧增强,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 的对立,使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匮乏、能源短 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森林锐减、水土流 失、物种减少等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 危机。 经历了近200年的工业文明后,人类积累和创 造了农业文明无法比拟的财富,开发和占用了 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 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对自然的主体性地 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 被征服和被掠夺的无生命客体的对象。
49
5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注意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对城市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1
52
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 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资源:人力、智力、信息、技术 等。
17
人口爆炸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粮食不足
18
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 的物质,而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 口增长必然会造成水源 的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水的需求量更大,而工业的发展对 水的消耗,工业废水处理不当,农药 的使用导致对淡水的污染,加之人们 节水意识不强,使水资源更加短缺。
21
22
23
24
4、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城镇化和 城市人口的规模增加与资源消耗的关 系十分密切。 从人类文明历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 化的过程是社会财富积累加快、人民 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过程,也是 人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
42
城市美学效应:城市物理环境与人工环境综合作用 的结果。 人类对城市的利用对城市环境的美学效应产生积极 影响。
43
3、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 1)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有机结合的 综合体,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环境在一定 时期对城市人口活动的容许限度 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因素很多,诸如:城市 各项用地的布局分配、城市产业发展的变迁 及合理性,城市对外交通条件的方便度,城 市行政设施的布局及容量。而城市的自然、 历史条件,城市所处的区域地位及城市性质 和城市的经济物质基础才是制约城市环境容 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自然、历史文化条件是制约城市环境 容量的客观条件,城市所处的区域地位与城
13
城市、工业、尤其是汽车的发展,使人类对石油的需求 量越来越大,为此,世界为争夺石油资源而战争不止。
14
15
3、资源与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生产 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 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16
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将资源划分为自
19
水污染
河水被工业废水污染
地表水污染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 人们的眼泪”!!!
20
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人口增长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矿物资 源和其他物料。这些物质在燃烧、冶炼和生产 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 物、碳氢化合物等排入大气,这些污染物质经 过物理、化学、光化学反应,引起酸雨、光化 学烟雾、臭氧层空洞及温室效应,破坏了大气 质量,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气候,从而引起 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
37
2)组成 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 人工环境:实现城市功能的基础 社会环境:区别与乡村的条件 经济环境:是城市功能的集中体现 景观环境:城市形象、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 反映。
38
2、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 1)城市环境特征 界限相对明确 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开放性并对外界有依赖性 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具有脆弱性
25
目前城市集中了全人类 50%以上的人口,大量 能源和资源向城镇化地 区输送,城市是地球资 源的主要消费地。城市 消耗的能源占人类能源 总消耗的75%,城市消 耗的资源占总消耗的 80%。城镇化进程对能 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 响。
谭文兵,城市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规律与理性模式思考,当代经济, 2012(15):136-137
35
4)运行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是由生态
元-生态链-生态网耦合而成的复杂 运行体系。
36
三、城市环境
1、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 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狭义指物理环境,如地形、地质等 广义指物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美学环境等
39
2)城市环境效应 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
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 果,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 学效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
40
污染效应:大气污染、水体质量下
降、恶臭、噪音、固废、辐射、有 毒污染等。
41
生物效应:导致城市除人类以外的生物有 机体大量减少,退缩以致消亡。 地学效应:热岛效应、地面沉降、地下水 污染等。
26
2010年5月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
27
美国海滩上一只死去的海龟。
28
从城市自身发展来看,大量物质消耗
造成各种自然资源短缺,加重了城市 的负担,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对 城市的永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29
二、城市生态系统